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国优秀中学语文教师个人成长报告选登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9-11 19:50:00 | 只看该作者
扎根山村 无怨无悔
黑龙江省虎林市东方红镇中学 孙凤杰
“走教育耕耘之路,洒尽青春无悔”这就是我从教18年来,一直信守的诺言,也是我多年来一直努力践行的誓言。18年,我担任多年班主任工作,一直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化成了和暖的春风细雨,滋润了山区孩子幼小的心田,为我所热爱的这片热土,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我无怨无悔。我从1993年从牡丹江师范学校毕业,期间参加了全国自学考试,获得了汉语言文学本科的学历。



一、铸高尚师德,树人格丰碑



18年前,我带着多年梦寐以求的夙愿,怀着一颗即将当上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的激动的心,来到东方红这片热土上。可是满腔的热忱被无情的现实击得粉碎,学校恶劣的工作环境比想象中还要糟糕得很多。所谓的学校,是由几间四处透风的小平房组成的,而且道路崎岖,地处偏远山区。夏天车子过去,我们戏称是“烟雾弹”扫过,全是尘土;雨天就深一脚浅一脚淌着骑,一不小心就会摔倒。我在怀孕期间,有一次从贮木场大桥边上摔下来掉沟里,一起来活动一下还行,能动。过后都挺后怕,处在艰苦环境中,孩子也抗摔打。等到到了学校,外面下大雨,教室里面下小雨。两个班级中间是安炉筒留下的洞,这个班讲课相邻班听得非常清楚,就和复式班一样。冬天老师上课不敢脱大衣,写教案都要戴手套,还要靠在火墙上,有时挤在班级火炉旁温暖。遇到班级炉子不好烧,学生拿的引火柴湿,那整个教室全是烟,连着邻居班也是烟。



痛苦的磨练,铸就我坚韧的性格,给我战胜困难的勇气,给了我辛勤工作,任劳任怨,不畏艰难困苦的良好心里品质。使我从教18年以来,在工作中不断战胜困难,勇于开拓,大胆创新,经得起各种困难和挫折的考验,成为了一名人民信得过的优秀教师,至今我无怨无悔。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活着要有点精神追求,我始终信奉这句名言。在2010年11月,我有幸参加了国家对农村教师的培训。我在230万农村教师中,成为150人中的一员。在国培中,我有机会和全国著名教师魏书生,上过《实话实说》栏目的李元昌等全国教育专家前辈面对面交流。使我沉淀自己,提升自己,提高文化底蕴,向有教育智慧的名师和专家发展。



二、爱我所爱,无悔青春



我从牡师范毕业以来担任多年来班主作工作。由于工作量大,我回家备课。有一次孩子病了,要打吊瓶,由于她血管细,一连扎三针才扎准。等孩子打好针,平静下来后,我就开始备课,正备得出神,没注意孩子翻了一下身,滚针了,等我注意到时,孩子已经回血了。我急忙喊医生,又一次折腾重新扎好针。



平时早自习、晚自习,抓一切可利用时间,给学生义务补课,就是假期也很少休息。没有空回家吃饭,中午就啃干方便面。方便面袋掉色抹到脸上,到班级还惹出不少笑话。那时没有练习册,我自己买一本,中午给学生抄黑板上做,后来就刻蜡纸。对于现代科技这么发达的今天,我想根本不能有人理解用蜡纸印题的脏,费时费力。首先在刻时要费很多功夫,用力过猛,蜡纸碎了;太轻了,印不出字。为了让学生做好习题,就一遍遍刻一遍遍练,学校没时间,拿回家。最后我刻的蜡纸印出来的题清晰,中间不知弄脏了多少件衣服,至于抹到手上,脸上更是家常便饭。就这样刻题、印题,一直持续到2004年,电脑普及了,我这老古董朋友也就闲置下来了。



我把自己潜能发挥到极至,可由于工作负担重,压力大,得了神经性头疼,有时撞墙也不管用。最后我发明一种办法就是把头朝下空,能缓解疼痛。到医院检查是贫血引起的大脑供血不足,需慢慢调理。可是用嗓过度就不好治,严重时光动嘴发不出音。我刚得咽喉炎医生给开了一周的吊瓶,没时间打,等有时间再去看时,大夫说已成慢性了,需平时注意,要养。后来上老中医那给我开了药方,我每天含着中药面上课。一直到现在,说话多嗓子就嘶哑,到后来就是使劲喊,也发不出音了。但我无怨无悔,我所教班级成绩优异,这是对我工作的最大肯定。



雷锋说“对待工作像夏天一样火热。”是的,为了工作,为了学生,我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尽一切所能把工作干好。九六年,我在班级大扫除时,不慎把鞋跟插入砖缝中。那时班级全是砖地面。学生帮我把砖头清理掉,帮我慢慢把腿拔出来,背我回办公室了。在家休息一天后,周六学生来看我,说先锋的同学好几个没来上学。我一听又坐不住了,马上去先锋村.先锋路净是农用车压的大坑,泥泞不堪,我一瘸一拐走,20里的路走了将近一上午。那几位学生家长感动了,本来想让孩子辍学在家帮种水稻,后来都答应让孩子继续读书,不能为眼前利益诱惑。我的腿由于没有及时休息治疗,留下严重后遗症。等我放假到外地治疗,医生给我拍完片后,严肃地说:“你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期,现在是滑膜炎,有些骨质增生,如果再不治,严重就要手术治疗。”如今这条伤腿伸不直。走路开始跛,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学校老师看到我走路的样子戏称我“1米5,1米6”。但我无怨无悔,因为这些孩子后来顺利完成学业,如今有的成为致富能手——“水稻之王”;有的当兵成为有用人才,在深圳搞计算机专业。看着孩子们有成就,我从心里欣慰,我想老师这时候是最幸福的人。



在平时班主任工作中,重视培养班集体凝聚力,经常教育学生要有爱心。为帮助贫困孤寡老人,我带领学生到富强村割水稻.那是“十一”放假第一天,下小雨,脚踩到稻地里陷好深。可我和同学们一起干,其他村民看到这些也加入帮助收割行列.我们在主人答谢声中离开稻地。等我一身泥一身水回到家,家人埋怨我不顾身体,不为自己想也要为孩子想想,(当时我还怀孕三个月)。可我无怨无悔,因为我班在社会活动实践中培养了爱心,培养了互助精神。



农村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有人说“5+2=0”.意思是说,在学校五天的教育,回家休息两天,孩子们又回到了起点.家庭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很大,家长对于孩子回家的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经常是不管不问,还经常不惜牺牲孩子们宝贵的上学时间,在农忙的季节帮助家长干农活.还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我首先和家长取得联系,好几次家访后回家特别晚,迷路了怎么也找不到回家的路.最后是家人拿手电找到了我。有时回家正好赶上下雨,空旷的路上连躲雨地方都没有,回家全身湿透了。但我无怨无悔,因为孩子在我的努力下有进步了,思想上一点点转变了。如今许多学生考入高等院校,为社会贡献着力量。



三、专家引领,笃实科研



新课程要求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转变,我申请了多项国家级课题。经过几年的实验,我积极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多次在教育研修刊物上发表。我也多次被授予“虎林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鸡西市科研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我多次在省里、鸡西市获课堂教学大奖赛获得一等奖。在指导学生中成果显著。郭颖等同学在全国征文比赛中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我多次获得“鸡西市优秀指导教师”的称号.平时工作中一直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获得“黑龙江省心理工作先进工作者”的称号。



我凭着对教学工作的挚爱,不畏困难,埋头苦干,锐意进取,在东方红这片土地上,走出一条素质教育之路。18年过去了,我一路走来,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写满不畏艰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谦虚谨慎、勇于开拓、投身改革的清晰的脚印,我为此得到的充分的肯定。从96年到2010年,15年有14年业务考核优秀,多次获得“鸡西市模范教师”“虎林市优秀教师”“虎林市优秀青年教师”“虎林市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但是,成绩属于过去,展望未来,我信心百倍;献身教育,我无怨无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9-11 19:50:00 | 只看该作者
我的语文教育:教育是一种完善的影响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 田 军
教学的时间越长,困顿也会越来越多,体会和收获也会随之而来,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经验的不断丰富,自己也在不断地成长。



1998年从贵州省铜仁师专毕业后,回到家乡贵州省沿河县黑水中学任教。当时的沿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黑水乡是沿河县一个不通公路的山区乡镇,我的教学生活是从这里开始的。面对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学生,我毫无师长的架子,和他们一起去田间挖野菜,和他们一起打篮球,带领学生搞朗读竞赛,利用班会做文字游戏。晨读时我与学生一起背诵古诗,有时特意让学生找来文章和我举行背诵竞赛。说教学生学语文其实是和学生一起进步。初为人师,我学会了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会了体谅学生的苦衷,学会了宽容。



作为刚毕业的学生,其实还没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总不能愉悦地进行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虽也认真履行教育义务和责任,但总是缺少教学的愉悦体验,这样的乡镇中学,教学资源的匮乏和环境的闭塞,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是迷茫的压抑的,因此也未曾真正进入教师角色,完成教师职业的转变,怀着没能确定的职业理想,一年之后辗转到了沿河县第二中学。



1999年到2000年,我在县里的第二中学任教,县里的教育较乡镇的教育多了很多要求和规范,学生的学和我的教不能和谐地融合链接,使我感到很困惑,(教学实例)。如何有效地上好课,让学生有所得?教然后知不足,学然后知困。能力的欠缺和思想的困惑,使打起行囊,到贵州教育学院进修。



2000年9月到2002年9月,我到贵州教育学院进修,完全的学生生活,理论与专业的学习,加上自己职业的思考,我的教学理念在不断更新,教学素养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两年的进修生活积蓄了很多力量,应聘到贵阳市修文中学任教,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又激发自己斗志的地方,高中的学生很活跃,爱思考,我常跟年轻的学生在一起学习,一起打球,一起讨论,思维撞出前所未有的火花,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其实开始在这的教学,我很注意自己使用激情,抑扬的语调、潇洒的举止,学生听得很激动,但很多时候是我自己在讲,在激情飞扬,始终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虽然学生们喜欢我的课,但我并不认为那是成功的课,学生在语言的表面激动之后,真正要他们吸收的却没能留下来。我也奇怪了,早不是困顿迷茫的状态,但感觉教学还是困惑呢?传授没出问题,是衔接出了问题?第二次的困顿出现了。



从2002年开始,在这个学校任教到06年,这里的教学生活值得留恋,学生互动活跃积极,成果也是积极的,但由于家庭原因离开了这个地方,辗转到了铜仁市第二中学。



带着第二次出现的困顿,我又进入了新的教学阵地。在这里,我从事的是初中语文教学。我利用教学之余大量阅读关于语文教学的书籍---《名师讲语文》《中学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与研究》等。读书和学习丰厚了自身的文化底蕴,在这些思想含量高、文化积淀深的书籍中,得到了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生成自己的教学智慧。我还利用各种渠道走进名师课堂:程红兵精彩的作文教学,郑小龙对语文的独特见解,李卫东不拘一格的教学设计。



特别是余映潮老师的教学,朴实的课,娓娓道来,没多少装饰和渲染,只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出问题有效地引导,中间还顺带穿插些书本外的知识,自然而然的衔接文本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真是教育成功了,教师正发挥了完善影响的作用。后来观摩很多优秀教师上课,都在呈现着这个思想。原来教育是为了做完善影响的事情,但做的方式却是课堂还给学生的。朴实的道理:谁在学,谁是主角。原来,教育是先完善自己,再对学生进行完善地影响。



后来的日子里,除了专注于教材和教参,更关注于学生,想教学环节如何安排组织,哪个地方做顺势延伸引导,全在重点考虑的范围之内,考虑到学生知识背景和知识积累的不同,做的最多的是辅助式的辅导,给不同程度的提问引导,学生都能参与有说的,所以课堂活跃,思维碰撞很多,形成了良性互动。(教学实例)在这样的教学氛围里,其实无论是初中学生还是高中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是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常常在课堂上把自己读书心得与学生分享,有时只告诉部分内容或看点,有时告诉阅读技巧,为激发学生兴趣自己去阅读,有时候让学生自己参与讨论,氛围是极其宜人的。



教学中,得到了地区教研室主任、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石卉芸老师、市教研室主任、杨光福老师的照顾与帮助,在教学上的建议与要求。他们告诉我,要把语文教学当成生命的一部分来看待,而不是仅仅把它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要把学生当成延续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来看待,而不是仅仅把他们当成生命中的过客。学生才是教学的主角!他们还帮助指导我参加地区甚至全省的优质课比赛,也正是由于这两位老师的帮助,我2007年11月获得了铜仁二中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2008年4月获得了铜仁地区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2009年6月获得了贵州省中小学优质课评选中学语文学科高中组二等奖;2009年12月获得了全国首届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和谐育人专业能力大赛二等奖;2009年8月被聘为铜仁地区农村中小学地级骨干教师培训授课教师;2010年12月被聘为铜仁市中小学学科中心教研组中学语文兼职教研员;2011年4月被聘为铜仁地区中考语文复习备考研讨会授课教师,并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



在这些困顿与突进中,感谢有很多人帮助我、给我启发,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一个朴素的道理:施与完善的影响,自己也要先完善。成功的关键在于把课还原给学生,那样就能成功施与这个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9-11 19:51:00 | 只看该作者
认真学习,争做研究型教师
山西屯留县第三中学校 苗满红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我叫苗满红,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第三中学初一语文教师,1990年参加工作,1997年开始代理2008年被正式任命为教导主任,2008年评为中学高级教师,2010年被评为长治市学科带头人,长治市教学能手。特长是写作,特别是教育叙事与课例研究。志向是成为特级教师、名师,并且现在正在做不懈的努力。我非常感谢领导能给我这么一个机会能让我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我发言的题目是认真学习,争做研究型教师,坚持不懈,成就卓越的人生。

从参加工作至今将近二十年时间,我有十九年是坚持在教育教学工作第一线以教学为主的,多年的山区教育生涯造就了我有得有失的现状,得到的是多个岗位锻炼的“杂家”收获;失去的是在一门课程上的深入钻研与提高。参加工作至今,我一直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教书,从未曾懈怠。我做事比较投入,有恒心、有毅力,我觉得这是我取得成功最基本的条件。目前,我的专业技术职务是中学高级,这并不是说像有些人想的那样已经车到码头船到站了。而是觉得这是党和人民对我培养多年后,养兵千日,用兵千日的时刻。目前,我的职务是教导主任,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打造高效的课堂是提高教学成绩的主要渠道,可是我目前对英语、物理、化学还很陌生,到课堂听课只能听听,一般性的指导,而谈不上高效。而我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目前也开始进入由好汉到老汉的转型期,更需要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我觉得这是我成为一个优秀教师的思想条件。因此现在我的定位是首先努力成长为一名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扎实的业务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厚文化底蕴、视野开阔的专家型教师,既而向一个有较高的认识水平、懂管理、能起引领作用的教育专家迈进。



2010年的国培计划是我人生道路的一个关键点。去年10月,我有幸代表屯留县参加了山西师范大学组织的国培计划---山西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班语文课程为期十天的培训,这次培训成了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关键点。在此之前,在三中甚至在屯留县,我都是以自己是个小有名气的名师自居的。但这次出去培训,我才真正面对面的知道什么叫天外有天,我的灵魂受到了深深的触动,我为我原来自满的想法感到深深的愧疚。专家们的精彩讲座,学员们的大胆参与,都对我自己的人生重新定位产生了深深的影响,一次培训让我的人生有了太多的人生思考。国培计划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国培结束回来后,我开始把目光从单纯的教学转向了教学研究。不是一般口头上的研究,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的关注教学,关注教学的各个因素并努力的在各个环节上进行实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知道了在《语文报》的官方网站---中华语文网上开通教育博客,开始关注像于余映潮、董一菲、窦桂梅等真正的名师是怎么进行语文教学的,他们的每篇好文章我都抄录了笔记,反复揣摩,自己写体会,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这使我的教学进步很快。国培计划是我人生的一个新起点。我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我把自己的目光高标准的定位到语文名师、特级教师的高度并开始对自身已有能力进行新的挑战。用国培班同学们开玩笑的话说就是选择了追求卓越,就需要选择一天当作一天半,选择晚上睡两头还是睡中间。(晚上8点睡11点起4点睡7点起叫睡两头;11点睡3点起叫睡中间)。我先后申请了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基础教育研究会会员,站在一个高的起点去学习理论。我参加了长治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的评选,参加了长治市语文教学能手的评选,参加了语文报组织的教学设计比赛,参加了山西省三优评选优秀案例评选,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的论文评选,在各种不同的教学实践中锻炼自己。半年时间,我记了约10万字的学习笔记,在教育博客上写了150多篇教学设计和体会文章,我的教育博客被中华语文网评为博客之星。去年元旦前夕我还参加了由省里专家组成的国培计划调研组在屯留的座谈会,发了言,特别是还被推荐为山西省骨培计划优秀学员,觉得很是荣幸。



去年我还利用暑假自学了初中除语文方面的其他课程,英语、物理、化学,因为经常有学生会问一些语文课程以外的问题,我不能总告他们说:孩子,老师是教语文的,这个内容老师不会,你可以去问你的英语老师。经常去教室听课,我不能总是对老师们说:物理化学老师多谈谈吧,这个内容我也不是太懂。一个假期的恶补,虽然仍不是太精通。但总可以自豪地说:来,这个问题我也说说了。去年我接手了初一语文,我想用所学到的理论将初中三年的语文教学再进行一个系统的整理。我和我的学生们说:我们来一个“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三年以后,我上特级,你们上高中,现在我们都是起步阶段,我们互相帮对方实现梦想。学生们欣然应战,答应师生结伴同行;我还与初一年级组的两个语文老师结成了师徒对子。导学案共享,试题共享,优秀学习方法共享。我们很快凝成了一个坚强的集体,共同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前行。其中一名试用期教师张慧娟去年考取了正式教师;另一名正式教师申爱丽则被评为了县级教学能手。她们两个人都是校教学能手,都承担了公开课教学。去年我还被推荐为山西省教科体文卫工会委员会组织评选的山西省农村优秀教师,得到这个荣誉真的是很不容易,我也觉得特别欣慰,这大概是对我在山区教育工作中认真学习,努力工作的一种肯定吧。



二十年的时光漫长而短暂,二十年的山区教学生涯让我觉得非常充实。有时候我觉得我努力奋斗不仅是为了我自己,更多的也是为了那些长年坚守在山区教育岗位上苦苦工作,默默期盼的人们,让他们看到希望也是我非常想努力的理由之一。二十年的山区从教路,留给我的是无穷无尽的思索,我深深地感觉到:只要把自己的生命,扎根于党的事业的沃土之中,无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下,也会茁壮成长,开出最鲜艳的花朵,结出最丰硕的果实。说到这里,可能会有领导问,今天不是课程改革推进交流会吗?怎么不说导学案教学的事呢?这是因为我觉得无论多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决定其成败的最终因素还是要靠人,靠我们这些普通普通的一线教师来落实,那么人的因素应该永远是第一位的。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教师面对教育教学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有不畏强敌,敢于亮剑的精神,有认真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我想剩下的问题就是时间而已。再次感谢各位领导来到三中,感谢各位领导能给我这个发言的机会,在发言结束的时候,我想用我最近学会的一首歌《无名小路》来表达我此时的心情:林中有两条小路都望不到头,我来到岔路口伫立了好久。一个人没法同时踏上两条征途,我选择了这一条却说不出理由。也许另一条小路一点都不差,掩埋在没有脚印的落叶下,那就留给别的人们以后去走吧,属于我的这一条我要一直走到天涯。最后我再说一句感谢的话:各位领导,为了屯留的教育,为了师生的明天,你们真的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9-11 19:52:00 | 只看该作者
一路风尘一路歌 满怀花香满怀情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 李红梅
一间教室,一方讲台,一支粉笔,一摞教案,一晃就是二十多年。一路风尘,一路歌唱;满途花香,满怀情意,我想借此机会和在座的各位同仁分享,也想以我的经历对农村中学默默耕耘的青年教师有所助益。



一支“桃花”真诱人,满园花果醉我心



引领我的是那美丽的桃花,我因之而收获了满园的花果。



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一支桃花,是一个美丽的故事中的桃花。



古时候,欧洲有一个国王举行了一次隆重的授奖仪式,全国所有的能工巧匠、诗人学者、英雄豪杰云集京城竞相展示自己的才华,等待授奖;但国王没有给他们授奖。最后,在一片金色的霞光中,一个小女孩挽着一位满头银发的老教师来到国王面前,说:“陛下,祖国满地的桃花都开了!……”国王走下宝座,满面春风地来到老教师的跟前,满怀敬意地向他鞠了一躬,然后把从阿尔卑斯山上采下的一支桃花别在了老教师的胸前……



初次看到这个故事,我还就读于师范学院,那红艳艳的桃花就成了我心中的一种梦想,一种期待!然而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我的梦想很快就变成了现实。



1990年9月,我的梦想舞台落在了枝江市顾家店乡马家铺村的乡村初中,学校总共只有两个教学班,三溜儿矮矮的平房组成简单的校园。我担任初二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语文教师兼地理教师。虽然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女儿,但作为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要在这里放飞教育的理想,我的确很难有自信,心底生发出一种被发配边疆的苍凉和无奈。教师节这一天,我失落的阴影依然浓重,漫不经心的上完课,正准备离开,一位淳朴的乡村女孩用一个小玻璃瓶插着几支红艳艳的野花慎重地捧到我的面前,我惊呆了!这不就是我梦想中的情景?这不就是我期待的“桃花”?虽然这不是国王的授奖,但我知道,这是淳朴的乡村女孩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对新老师的喜欢和敬意,我的脸上终于现出了久违的笑容。我的第一个教师节,那一支美丽的“桃花”成为了我永不磨灭的记忆。



因为那一支“桃花”,我不再抱怨校舍的简陋,工作的繁重;因为那一支“桃花”,我不再抱怨社交的的平淡,生活的清苦。为了那一支“桃花”,一个个周末我不厌其烦地呆在校园里和学生一起办黒板报、搞文艺活动;为了那一支“桃花”,我一次次穿过泥泞的乡间小路,顶风冒雨去走访问题学生的家庭。那一支“桃花”呀,在偏远的的乡村中学寂寞地开了两年!\r



日子过得真快!我已从教20多年。而20多年来,我把那一支珍贵的“桃花”悄悄移植到我的心田,开放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开放在寒风凛冽的清晨,烈日炎炎的午后,万籁俱寂的深夜。胸怀那一支灿烂的“桃花”,我从乡村初中到了重点初中,从重点初中到了普通高中,从普通高中到了重点高中;胸怀那一支灿烂的“桃花”,我从偏远的乡村来到城镇,从小城镇来到枝江县城,从县城走向宜昌。20多年的教育教学经历中,我担任了13年的班主任工作,有10多年战斗在高三。20多年来,我先后有几十次被各级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授予“优秀班主任”“优秀科任教师”“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多次获得宜昌市教学质量一等奖,2010年9月,我有幸被评为“宜昌市第四届学科带头人”。胸怀那一支灿烂的“桃花”,我错过了许多姹紫嫣红,忽略了许多油盐酱醋,甚至淡漠了亲人和自己的哀乐喜怒。匆匆而去的岁月里,我迎来过一茬又一茬的学子,放飞过无数红艳艳的希望;我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收获过许多沉甸甸的喜悦。当香山红叶不远千里飘然而至,当华师的桂花飘来淡淡的清香,当南国海风捎来真诚的问候,当西北沙漠传来驼铃的声响,幸福和快乐就会溢满我的心房。



20 10年9月,又一个教师节来了,岁月的年轮也将亲爱的“梅姐”转动成了敬爱的“梅妈”,可爱的孩子们给我授奖了,我成为了他们的“模范妈妈”。语文科代表宣读了这样的颁奖词:桃叶传情香万里,梅花傲雪笑东风。她为了那一支桃花到来,却更像山岩上的红梅花,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她是严慈相济的班主任,她是饱含感情的语文教师,她更是我们的体贴王——模范妈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恩师育我情。不管这词中有多少不虞之誉,我只是喜欢这温馨幸福的封号。还有十几年的教育人生,我还会成为更多的孩子的“模范妈妈”“模范奶奶”;因为,我还在路上。



朵朵梅花香袭人,一路吮吸一路新



引领我的是那清香的“梅花”,吮吸朵朵花香,我也成为了一朵香气初绽的梅花。



1998年的初夏,湖北省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在宜昌市一中举行,当时的我在普通高中任教,有幸观摩学习。我虽然拿到过枝江市的优质课一等奖,但是参加那一次的比赛活动,让我获益匪浅。宜昌市一中朱静老师的那一朵“梅花”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来,课还可以这样上!



   朱静老师上的是《雷雨》,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几年,我依然记忆犹新。记得她的导入,由“戏剧”二字的繁体书写导入“戏剧冲突”,了解文本的基本情节。记得她的朗读,一把扇子为道具,一个人扮演两个角色:扇子打开后,她是周朴园;扇子合起来,她又是鲁侍萍。



我当然还记得那一朵“梅花”的品析,可爱的学子品出了多少情意!这一个小小的窗口,掀起了课堂探究的高潮,更让我们窥见了语文课堂的神奇!这一朵清香的“梅花”呀,犹如一支兴奋剂,刺激着我有些麻木的神经,让我去追寻语文的美丽!



   两年后,又一朵“梅花”的清香深深地吸引了我。那时,我从位居乡镇的普通高中应聘到枝江一中不久,语文课堂教学几乎没有上路。学校开展“特级教师示范周”活动,湖北省著名特级教师,当时枝江一中的语文教研组组长周世忠老师上了一节示范课,正好又是《雷雨》。



     周老师将课堂中心确定为赏析一朵“梅花”的细节。以点带面,定点爆破,全面开花。这是高妙的教材处理艺术,是一种深厚功力的展示。



周老师引导学生赏析梅花细节。层层挖掘,说那梅花是梅侍萍的贤惠,心灵手巧,是纯情少女真爱的表白,一朵梅花一颗心!这是精巧的教学设计,更是自如的情感熏陶。



     周老师信手拈取生活中的素材,将现代人简单的补丁方式与侍萍绣梅花对比,将现代生活直露的爱情表白方式与侍萍的含蓄对比,这是一种巧于诱导的艺术。



周老师还自创一副对联,将课堂推向高潮。“三十年风风雨雨,素梅依旧留清香,忘也难忘;两代人恩恩怨怨,浮萍总是枕寒流,了犹未了。”这是才情和技巧的高度融合。



记得当时一下课,就有老师说:“周老师,我真的一辈子也忘不了您的那一朵梅花。”是的,永远忘不了!坐在周老师的课堂,是一种艺术享受;成为周老师的徒弟,是我一生的荣幸!我永远忘不了那一朵“梅花”,忘不了我所听过的周老师的每一节课;更忘不了周老师那饱满的语文情怀,永恒的教学艺术,永远的青春精神。这都是我值得珍藏的清香的“梅花”呀!



其实,这样的“梅花”还有许多。多次聆听湖北省著名特级教师胡明道老师的课,无论是十多年前在宜昌所上的《七根火柴》,还是2010年在贵阳所上的《囚绿记》,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其实,胡老师早已成了我心中的偶像。好几次湖北省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我都去观摩学习。坐在那些精彩的课堂,我会和学生一起沉醉、兴奋和感动;走出那些精彩的课堂,我会作一些整理、交流和思考。因为我要尽情吮吸每一朵“梅花”的芳香。



印象最深的是2004年的4月,我还在枝江一中工作,我和同组的雷冬梅老师一起去随州观摩湖北省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因为有两个会场,我和雷老师就分工合作,白天两个人分开听课,晚上在住处互相交流,转抄笔记,直到深夜。当时周世忠老师担任优质课比赛的评委,回到学校后,将我们“二梅”听课的故事传为佳话。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一种虔诚,让我遇见了更多的“梅花”,让我吸取了更多的精华,我也渐渐的登上宜昌市的讲台,走向湖北省。2000年我开始登上宜昌市的讲台,上了一节高三复习备考课《用形象化的语言表情达意》。2002年,我有幸参加了宜昌市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所上《李清照词二首》获得一等奖第二名,虽然痛失赴省参赛的资格,但我并不懈怠。2009年底,我终于登上了湖北省的讲台,在湖北省高中作文教学研讨会上主讲示范课《设喻用象,情理融合》,并就作文教学的经验作了交流发言。这次活动后,网上出现了“踏花归去马蹄香”“几多梅花引春来”的条目,看来,我也成为了一朵芳香初绽的“梅花”。



山高路远浑不怕,苍松翠柏伴我行



引领我的还有那一株株的苍松翠柏,让我在教学研究的天地里仰之弥高,追求不止。



进入枝江一中之后,我突然觉得很羞愧:教书近十年,除了几篇在宜昌市获奖的论文外,在语文教学研究的天地里几乎是一片空白。30岁的我开始了最初的跋涉,而这样的跋涉需要引领。首先我依然要感谢我的恩师——周世忠老师对我的引领。



2000年,就在我上完宜昌市高三复习备考课不久,周老师提醒我说:你可以把这堂课整理成一篇文章,寄出去试试看。在周老师的督促下,我完成了文稿,忐忑不安的交给周老师,他用红笔对我的文章进行了仔细的修改,许多地方进行了加工润色。于是,我的第一篇文章《用形象化的语言表情达意》终于发表在省级刊物《语数外学习》上。寒来暑往,在枝江一中的六年,是我收获丰硕的六年,教育教学一肩挑,教学教研共繁茂,我获得了宜昌市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我多次获得宜昌市教学质量一等奖,先后在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让论据材料充分燃烧》《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组织引导》《发现“草莓”,寻找“篱笆”》等十几篇文章;参与编写了多本作文教辅书籍,并成为《高考佳作成功之路》的副主编。所有这些教学教研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周老师的谆谆教诲和躬身引领。我有幸和周老师共事六年,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四年,当时他已经年过半百,依然和我们一起战斗高三,带着两个班的课。周老师是湖北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特级教师,是湖北省多届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的首席评委,他有一句特别经典的课堂教学评价语在荆楚大地广为人知,那就是“语文教师就是要燃烧,不能冒烟!”其实不仅仅是他的课堂呈现出“燃烧”的精彩,在课堂之外那熊熊燃烧的“语文情怀”,那永远不老的青春精神更令我感佩。双休日里办公室里总有他伏案而作的身影;外出讲学,他总会提前做好布置安排,把早晚自习和每天的作业向科代表细细交代。朝夕相处中,我明白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真正内涵;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学者的姿态,大师的风范。在他的引领下,在学校过周末也成为了我的一种习惯,改作业,编资料,写文章,还模仿的像模像样;在他的引领下,我多了一份执着和坚守,少了一些空虚和浮躁,在不知不觉中加高了自己人生的标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然今天我已经不再在他的身边,但是那红笔批注的所有文稿将是我一世的珍藏,那风雨晨昏中伏案耕耘的身影是我心中永远的风景。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学研究需要前辈引领,更需要自我孜孜不倦的钻研和探求。



2003我连续在高三奋斗四年后,终于被“下放”到高一,没有了高考的巨大压力,却增添了对语文课堂教学深入钻研的兴趣。学习孙犁的《荷花淀》,我带领学生欣赏那一幅“白洋淀”的美丽图画,聆听那一曲“夫妻话别”的心灵之歌;品读《孔雀东南飞》,我带领学生咀嚼“兰芝严妆”的意义,追寻“兰芝三别”的美丽;鉴赏狄金森的《篱笆那边》,我带领学生发现“草莓”,寻找“篱笆”,进行小组擂台;诵读《伶官传序》,我用音乐线条图示诵读的抑扬顿挫,快慢缓急。求实求活求新求巧成为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追求的目标。2004年我整理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形成一个“教学镜头”——《发现“草莓”,寻找“篱笆”》,在《语文学习》2004年第3期发表,并在当期作了作者简介,这是值得我欣慰的教学研究的成果。2005年,我聚焦自己课外阅读中碰到的几篇关于先贤墓碑的文章,整合为《先贤墓碑前的跪拜》一文,寄给《作文成功之路》,两年无消息,却在 2007年接到用稿通知,发表于《作文成功之路》2007年第10期。



近年来,我更多地致力于作文教学研究,在我校承担的“激情、达意”省级作文课题研究中,我是主要成员之一,对我校的作文教学的四种课型进行实践探讨和理论归结。2009年底在全省作文教学研讨会上上示范课《设喻用象,情理融合》,并就作文教学的经验交流发言。2010年春我受荆州教科院的邀请到荆州上作文课,作了作文教学的经验交流。2010年暑假,我有幸参与贵阳“人教杯”论坛,就作文快餐教学的经验进行了交流发言。近几年,作文教学的多篇论文发表在《考试》《湖北招生考试·读写在线》《作文与考试》等刊物。



我追寻着,探求着,思考着,撰写着。也成长着,成熟着。虽然与我身边的苍松翠柏还相形见绌;但是,我相信我能做最好的自己。



在这里,我要真诚的感谢引领我的语文前辈,感谢我的恩师周世忠老师,感谢宜昌市语文教研员李伟杰老师,荆州教科院王世发老师、湖北省教研室秦训刚老师,还有人教社的领导们。他们都是我身边的苍松翠柏,给我锻炼的机会,鞭策我不断前进。



先哲有言:生无所息!我虽然已经年过不惑,但我依然会以奔跑的姿态跑完全程,因为,我还在路上!



于漪老师说:做一辈子的语文教师,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这,就是我不变的信仰,这就是我永恒的追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9-11 19:52:00 | 只看该作者
播种希望 放心去飞
河北省怀来县狼山中学 侯文杰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在语文教学之路上,我是一位耕耘者,播洒汗水,收获富足,乐此不疲。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播种希望,放心去飞。



用爱心铸就师德



教育的过程是创造性很强,又极富挑战性的过程,只懂教书不会育人,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我谨记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学生让我找到爱的真谛。“爱,是最好的教育。”这种教育本身是人类丰富的情感中最亮丽的一笔。这是一种浩大而又包容一切的情感,它浸透在我的生命中,丰富着我生命的每一个细节。



中考前,一个学生情绪低落,成绩直线下降。我从侧面了解到,他的父亲母失业在家,百无聊赖,夜以继日地在家中酗酒玩牌,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休息。几次同家长联系没有结果,在做家访时,我愤怒地掀翻了牌桌激动地说:“你们可以不考虑自己的孩子,可我要为我的学生负责!”当这位同学拿到录取通知书时,家长含着眼泪说:“老师,您救了孩子,也救了我们家。”并诚恳地道歉。此时,我明白了“老师”二字的真正内涵。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深深地感悟到:在工作中,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思考,用“心”去工作,用“心”去爱孩子。爱,是教育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工作的高尚和育人的欢乐。



用梦想播种希望



我有一个梦想。梦想的源头是从2004年张家口市“走进新课程高级研讨会”上认识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开始的。我近乎痴迷地在余先生的著作中跋涉,尽情地吮吸余老师身上的灵气,也有了像余老师一样成就一番事业的梦想。身边没有名师指导,我就一本一本地阅读名师的教学专著;不能亲临现场目睹名师上课的风采,我就一节又一节地观看名师录像课光盘,认真记听课笔记,领会名师课堂中蕴含的教学理念,学习名师对教育的执著和巨大的人格魅力,体会教师这份职业的神圣与崇高。之后,再次面对平凡的教学生活,我感到了充实、幸福,因为,我有了一个梦想。我为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而不懈努力,把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2005年我带毕业班,一次,县教研室领导到我校进行教学视导,对我上的一节复习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年9月我很荣幸地被推荐到教育部东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进行脱产学习。一年的学习生活是短暂的,但从那里学到的知识却让我受益无穷。我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技能,最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为我终身的继续学习,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和基础,使我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作为狼山中学的语文教研组长,我精心组织教研组活动,与同科组老师一起钻研教材、教法与学法,共同开发教学研究专题。为提高全体语文教师的业务水平,我创办了教研刊物《语文组教研通讯》,以“深化教学改革,交流教学经验,增强教学实效,提高教学效率”为办刊宗旨,为语文组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受到语文教研组老师的一致好评。



我带领老师们进行课题研究。我们从事两项省级以上课题的研究工作。我们在进行课题研究中,不断总结成败得失,思考问题的症结所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课题研究也使老师们经常查阅资料、动笔写作成为习惯。我还组织语文组教师参加各种论文、课件、试题比赛,提高了本组教师的业务水平,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近年来,我获奖或发表的教育教辅类文章达二十余篇,主编专著一部。我的初中语文创新教育成果被河北省创新教育成果被评为创新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由于成绩突出,我先后被评为全国中语会“优秀教师”“优秀实验教师”,张家口市“教学新星”、怀来县“优秀教师”,被聘为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专题组研究员、中华语文网特约编辑,多次受到县人民政府嘉奖奖励。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进行过不少有益的尝试:我在我校开设书法课,组织成立了“绿帆文学社”,利用课前五分钟朗诵、演讲或口头作文,开展了“家乡文化大搜索”系列活动,指导学生写研究性小论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课内与课外、教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学生的收益也许是终生的。在我的指导下,学生的作文和书法作品发表于《语文报》、《语文周报》、《张家口晚报》,共计有一百多人在各类比赛中获奖。



用执着收获快乐



平凡是最真的存在,站在三尺讲台上,教师会成为一种永久的伟岸。跋涉于文字间,我走不进灯红酒绿的喧闹,却读得懂风清月白的宁静和旷远。疲惫而忙碌的日子里,我只想着用道德和智慧的甘泉,浇灌出一片如茵的芳草地,用坚实的脚步,书写一段段青春的壮丽诗行。在语文教学之路上,我走过了一段艰辛而有所获的旅程,我始终牢记着这样一句话:“甘于寂寞,安于贫困,勤于耕耘,乐于奉献。”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说得好:“工作吧,工作吧,现在还不是写总结的时候。”我的教学路还很长,在我的词典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会不断地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用智慧点燃智慧,用心灵感染心灵,为了心中的碧海蓝天——播种希望、放心去飞!



个人简介




侯文杰,2001年9月参加工作,河北省怀来县狼山中学教师。教育部东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汉语言文学专业结业。中文本科学历。张家口市首届教学新星,张家口市电教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中语会优秀教师、优秀实验教师、专题研究员,中华语文网特约编辑;怀来县优秀教师、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近年来,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级语文学科课题的研究,主持全国中语会十一五重点立项课题,优质课或教学成果(论文、教学设计、课题、创新成果等)多次荣获省市级或国家级一二等奖;文章发表于《语文学习报》、《语文周报》、《阅读与鉴赏》、《21世纪中学生作文》等专业报刊。主编《中学班主任工作精彩案例》(师生关系分册)。多次辅导学生参加全国写作大赛和书法大赛并被评为优秀辅导老师。学生的作文或书法作品100余人次获奖或发表。



由于勤奋努力,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深受学生喜爱,同时也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9-11 19:52:00 | 只看该作者
得失寸心知
──我的语文生活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 丁卫军
(一)



我的梦就是这样开始的。



92年8月我电大毕业,被推荐至通州市五总初级中学。这是我家所在乡的中心初中,6个班300多师生。这里尽管没有我想象中的现代,但让我庆幸的是,这里人际和谐,工作环境很宽松。徐大健校长德高望重,为人谦和。他并没有因为我毕业于电大而轻看我,而是把初二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交给了我。我知道这份信任和责任的分量,潜下心来搞教学。每次的大考小练,我所教班级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但是因为我电大毕业的先天不足,还是有人对我持怀疑态度。我十分清楚,我必须做得更好。



开学一个月以后,学校对新分配教师全面听课。我选的课文是魏巍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学校领导和语文组的老师们一连三天蹲点在我班,听完了这篇课文的全程教学。我在五总初中工作了10年,这一次听课后,学校领导再也没有来听我的课。用他们的话说,我的课堂让人放心。也就是在那时,在我一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我就下定决心,做教师就要做一个好教师,让学生快乐让家长满意让领导放心。农家孩子读书求学不容易啊!那时年轻,没有家庭的负累,我几乎把整个身心都放在工作上,做足“功课”。上课的每一句话我都推敲过去,每一个环节都要细细地考量。厚厚的几大本备课笔记,成为我教师生涯起步的最好见证。



也就在我参加工作的那一年,《作文报》在各地中小学建立小记者站,进行作文教学探索。徐校长把建站的任务交给了我。也因为这一活动,让我有幸认识了市教研室的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陈有明先生。记者站顺利地建起来了,我迅速根据农村初中的特点,设计了小记者活动方案。在我把方案寄送给陈老师不久,市里组织记者站辅导老师会议,在那个会上我看到,我设计的方案居然被《作文报》小记者总站翻印在华东六省一市推广。这对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毛头小伙子是多大的鼓励啊!



也就是在我工作的那一年,为了证明自己,我重操学生时代的“旧业”,课余开始文学创作。根据小镇的现实创作了《阿四》、《电话的允诺》、《三儿》等小说,93年暑期这些小说先后在《南通大众》发表。小说《阿四》以镇上的疯子阿四为原型创作而成,因这篇小说让小镇上更多的老百姓认识了我,知道了新来的叫小丁的老师,很多同行开始对我刮目相看。



也就在那一年我得到了第一本荣誉证书。今天回想起来,我的这本荣誉证书还是我的学生给“要”来的。那一年市广播电台举办“金城杯”朗诵比赛,我听说了,立刻辅导学生参赛。有意思的是,在所有的参赛队中,我带领的这支来自乡镇的队伍最为庞大,有6个学生。更让组委会惊讶的是,6位学生从一等奖到三等奖,人人拿奖。这是一件叫人多么欣喜的事情。奇怪的是,其他学校的辅导老师都有优秀指导证书,唯独我没有。我的孩子感到委屈啊,我们都获奖了,我们的小丁老师也应该有奖。结果,孩子们还真给我“要”来一本大红证书。也是这班孩子在初三的时候给我争来了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征文的全国优秀辅导老师;这班孩子,也为我创造了五总初中历史上最好的中考成绩。



1994年4月全国历史名城语文教学研究会在常熟召开年会。徐大键校长得知这一消息,为我争取了名额。陈有明老师建议我最好带一篇论文参加评比。论文?对于一个刚刚参加工作不到两年的我,还真有些犯难了。想起在电大做毕业论文的经历,我似乎看到了希望,还是咬咬牙吧,我真不想失去这次机会。我开始选材。那时的资源是匮乏的。我手头只有一本《语文教学通讯》。也正是从这本杂志上得到启示,我确定了以板书教学为突破口。一篇2000字左右的《浅谈板书教学中的缺憾》一文在我半个多月的煎熬中出笼了。好事多磨。等到会提交论文时,工作人员告诉我论文早已评过了。我还是不甘心啊。会议间隙,我找到了历史名城语研会的理事长山东的俆绍振先生,耐心地听我解释完原委,徐老还是收下了我的论文,告诉我晚上再给我准信。我在忐忑中等待消息,一直到夜里9点,苏州的谷公胜先生告诉我,我的论文经特别评审获得三等奖,为的是鼓励我这个参加工作才两年的年轻人对语文教研的这份热情。今天再读这篇所谓的论文,是那样的稚嫩,可是在那时那地给我这个农村青年语文老师多大的惊喜呀!也就是在那个研讨会上,我聆听了魏书生老师的报告,观摩了魏老师的示范课,让我看到语文教学的另一片风景。原来做一个语文老师可以这样地快乐。我也要做这样的语文老师。



1994年对我是不同寻常的。这一年我送走了第一届毕业生;这一年我第一次参加了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第一篇论文荣获全国三等奖。1994年在学校经费相当紧张的时候,徐大健校长让我公费外出,是需要怎样的气度与智慧啊!1994年,陈有明先生接收我为徒。陈先生是江苏省特级教师,他以德艺双馨在省内外赢得诸多赞誉。他一生著述丰厚,建树良多,更以奖掖后学为人称道。先生寄予我的是不倦的教诲和父亲般的关爱。他用他的人格魅力教会我如何去做人——与人为善,宽以待人;用他丰厚的学识教会我如何做学问——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这就是我语文人生最初的记忆,也许青涩而稚嫩,但想在回想起来,一切依旧是那样的温暖。那些事,那些人,感动我,鞭策我,一路追梦。



(二)



走出去,让我看到语文的另一片天地,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与浅薄。我想我的语文人生同样可以快乐而精彩,我的学生同样可以享受这份快乐和精彩。陈老师告诫我,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首先必须学会“储蓄”,做到“厚积薄发”。在我后来读到肖川先生关于什么是良好的教育的回答时,我为之震撼,更明白了一个好的语文老师给予人之为人的意义。什么是良好的教育?肖川说:良好的教育一定能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茫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生带来自信!



我开始恶补我的知识与理论的贫瘠。读书成了我课余生活的主要内容。那时,要找一本像样的语文专业书籍,在农村是相当困难。我只能从重温大学教材开始,一遍两遍,心理学、教育学烂熟于心。没有成套的理论书籍,我就订阅语文期刊,《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语文报》这些书报成了我工资开销的大部分,这些书报也伴着我度过了一个个孤寂的晨昏,它们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着语文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最新研究成果和最鲜活的教学案例,一股股扑鼻而来的清新气息,温暖着我滋养着我。同时,只要有机会外出,我开始大量买书,一本86年再版的李泽厚《美的历程》,一本全国中语会主编开明书店出版的《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让我爱不释手,常读常新,有些段落我几乎能诵。记得97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与研究丛书”,魏书生、欧阳黛娜、张富等一批前辈的教学艺术像一幅幅生动画卷展现在我面前;杜威、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也逐渐走进了我的视野……



阅读反观实践,实践的困惑更促使我不断深入阅读。阅读让我的课堂教学实践更加的灵动,也更多了一份思考。读多了,反思多了,写作就成了一种必然。也许第一次论文获奖的冲击,及时总结实践中的得失,及时撰写阅读心得成了我的习惯。一篇篇草根化的课堂反思性的论文先后在全国获奖,在《语文函授》《语文知识》《语文报》发表。那时的触角更多的是围绕教材、围绕着考试、围绕着语文知识,文章浅显,但我仍然品尝到了反思、总结、写作的快乐。



那时的写作是艰苦的。没有电脑,甚至连一张像样的书桌也没有。教学任务繁重而且紧张。在农村很多人的眼里,搞科研搞写作简直就是不务正业。很多人固有的观念就是把孩子管好,把成绩考好就是老师生活的全部。于是,我把阅读中获得的新经验新方法有机地使用到课堂教学中,大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潜能,课堂充满师生生命的律动、智慧的跳荡,学生爱我的语文,爱我的课堂。因为94届我出色的表现,在以后的8年里我一直把守着毕业班。尽管压力很大但更激发了我减轻学生负担、丰富我的语文课堂的热情,我时时警醒自己不能成为学生应考的辅助,而要成为健全学生人生的能手,用语文来垫高学生的心灵。



白天忙于教学,晚上自然是我的天地。94年到以后的多年里,深夜12点起床写作成了我生活习惯。无论是数九寒天,还是三伏酷暑,我的生物钟总能在那个时间把我叫醒,我也总能按时起床,把白天的思考,孕育成文。我的愚钝,写作的进度并不快,产出也不多,可是我一次次为自己的劳动而感动。这份给予自己的感动时时激励自我不断前行。也许年轻,也许心中涌动的这份对语文的爱,也许是学生的期待,很多人纳闷,不足百斤的躯体里怎么蕴含着如此巨大的热情。1997年随着我实践累积的丰厚,我开始思考语文教学课堂效率问题,第一篇关于课堂效率的探讨文章《激发学习诱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荣获全国青语会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并被收入《全国青年教师中学语文论集》。这篇文章我把个人的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理论学习后的反思相融合,应该说是我从现象出发深入剖析内在机理的第一篇文章,也因此奠定了我的写作方向:着力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不说空话,不玩噱头,不作纯理论的架空。在这以后的1998年和1999年,我继续探讨课堂效率问题,先后写成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两篇文章分别获得全国中语会教改研究中心和全国青语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一些专家在看了论文后这样评价说,一个农村初中的青年教师能对课堂教学中的本质问题作深层思考,而且“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实属难能可贵。



1998年的暑期,全国中语会教改研究中心、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编辑部在安徽黄山召开年会。那一次年会上,我有幸得到了《语文教学通讯》主编桑建中先生的耳提面命,聆听了本体教学论的倡导者洪镇涛先生的教诲,接受了点改作文实验的主持人李元昌先生的指导……朱震国先生的示范课《鱼我所欲也》给我心灵的震撼,至今还萦绕于心,余音袅袅。那一次年会上,我成为国家级课题“学堂 主人 训练”的实验教师。走进课题实验的崭新天地里,我的视角更加开阔了,研究的方向更加明确。围绕课题研究,我又一次集中心力去阅读,去拓展。我构建了 “整体感知·精段赏析·拓展延伸”初中语文全程阅读教学模式。三年的摸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拓宽了学生的阅读天地。2000年该项成果获得全国优秀成果三等奖。通州市教研室将这一模式在全市推介。



2000年,一个世纪的终极。在那个岁末,我遥望星空,绵绵长夜里,我满怀感慨。6年30多篇教研文章发表、获奖,一本本烫金荣誉证书,一张张学子成功的笑脸,我在收获着。2000年底,我把6年来形成的文字,集结成《教苑漫笔》,托人带给了通州市教科室主任秦德林先生,请他给我写几句话。让我感激不已的是,与我素昧平生的秦主任居然很快给我撰写了《教育科研——教师走向成功的阶梯》,给我这位农村青年教师以嘉许。他这样写道:



教育科研能力的有无和高低,是教育家和教书匠的分水岭,是名师和凡师的试金石。丁卫军老师不满足于当一名教书匠,而致力于做一名知名的教育家,因而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十分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这是值得我们不少青年教师效法的。



一个教师的成长与进步,固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最重要的则是内因,其中是否积极投身教育科研是至关重要的。教育科研是教师成长与进步的杠杆,运用这个杠杆你能撬开前进道路上的加速器;教育科研是教师加快成长与进步的必由之路,走上这条路你就能通往成功的彼岸。丁卫军老师的成长与进步,或许正是得益于教育科研的滋润与支撑。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一个个宽厚胸怀的包容,需要一个个有力臂膀的托举……在我前行的路上,总有那么一批前辈和智者在扶着我,推着我,跨过一道道坎,迈上一道道梯,不断登上新的高度,看到新的风景。



(三)



2002年新课程改革席卷一股新的思潮,语文教育走上了一条令人神往的新路,需要新尝试,需要新思考,需要新实验。应该说,新课改最大程度上激发了语文教育创新的活力,语文教育也在褒贬声中寻求突围。新一轮的课改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种改良,那种否定已有成就,推倒重来的声音显然是偏激的;那种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行为,显然是背离时代的。



课改无疑给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一次极好的机遇。课改让我更多地看到了新生代语文教师的软肋,趋鹜于新手段,文化积淀单薄。阅读需要的不仅仅是基于语文的、语文教学的阅读,更重要的是基于文化的。2006年我在全国中学语文“专业成长·活动教学”高峰论坛上我发出了这样的呼声。文化的缺失,就语文而言,不是任何新科技手段能够替代的。在新的历史阶段,语文教师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责无旁贷。



我阅读的范围更加广泛,从朱永新的《我的教育理想》、吴非的《不跪着教书》、肖川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到世界文化史、美国语文……余映潮、黄厚江等一大批名师的教学理论、教学案例走进我研究视野。我在一种精神的召唤与引领中加快我追梦的步伐。



2002年秋季开学,我的语文教学活动呈现出全新的设计,坚持让学生吃好第四顿饭。第四顿饭,虽是一个看似并不丰盛的“拼盘”,但是一席精神大餐。烹制的主要材料并不复杂:一是每天阅读一篇短文;一是每天写一篇日记。短文是要经过精心选择的,不是应景式的学生习作,也不是随手拈来的寓言故事。短文主要来自我的推介,抑或是学生的发现,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读也不是走马观花,“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圈画生字新词,要品悟精彩语段,要动笔抒写心得感悟。日记,不在长短,须有真情实感,有感而发,不作无病呻吟,记录成长的真实历程,整理人生的点滴思考。有时,我也会给学生们“加餐”——开设文学讲座,阅读文学经典,组织汇报交流。古典诗词鉴赏,让学生在“十七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温婉阴柔与“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粗犷豪放中融化;“百年巴金”,让学生在《家》、《春》、《秋》的悲喜人生与《随想录》的真诚坦白中感悟,走进现代文学的神圣殿堂。阅读交流会,日记展示会,让学生把所读所记和同学交流,一起分享收获的快乐。灿烂的笑脸,会心的颔首,感动的泪水……一次次定格成我心中永恒的风景。2002年9月—2005年5月我和我的130多位学生一起打造这“第四顿饭”,我顽固地坚持。学生的书包里除了语文教科书外,还有了《中学生美文精选》、《智慧背囊》这样的畅销书,有了《战争与和平》、《水浒传》这样的中外名著,有了《邓小平》、《居里夫人》这样的名人传记……每周三的晨读,周二、周三的语文自习,是学生自由读书的固定时间。在这样的时间段里,学生是沉静的,沉浸在书香氤氲的温馨世界里。三年里,令人高兴的是有将近70%的学生一直坚持阅读与日记,并逐渐形成了习惯——学会了自觉使用工具书,学会了合作、探究与交流,学会了思考、提问与质疑。课堂上有了高高举起摇曳如旗的手臂,有了对话、辩论的智慧火花的闪耀,几大本承载生命历程的日记本,朴实而厚重,有谁能说这些不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2005年暑期过后,我在进一步完善“第四顿饭”的基础上,成功申报了南通市十五青年教师专项课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的选择与重建研究》。在实践中我更加理性地审视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现实。三年,该项课题顺利结题,我有效构建了课堂、家庭、校园一体的阅读文本的选择机制,使学生、家长、教师构成了阅读的共同体,共同阅读共同成长。我成功举办了“曹文轩纯美系列作品研讨会”,7年级的孩子写出了2万多字的读书报告,得到曹文轩先生的充分肯定,《绿洲》杂志全文辟专版刊发。9年级学生对鲁迅先生作品的赏析更让人刮目相看,在全市作文研讨中引起极大反响。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王云娟老师看完学生的文章后,动情地留言:“看了你的学生的赏析文章,很震撼。震撼之因有二:一、学生对文章解读之真切,之深入,之透彻,甚至超过了某些老师。因为学生无假话、俗话、套话、空话,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鲜活的,所以是美好的;二、学生语言表述之老练,之形象,之具体,令很多只“会教”作文而不会写作文的老师汗颜。从题目的选取到开头的招数到过渡的巧妙到结尾的余韵,都令人咋舌。你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对学生一辈子有意义的事。”



在此课题的基础上,我申报了江苏省“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初中语文整合性阅读教学研究》,2010年也顺利结题。这是我对阅读教学研究的再次延伸与拓展。



(四)



2009年底,我向南通市名师培养导师团亮出了我的“简约语文”的主张。我的“简约语文”是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浮华、错位之风的一种拨乱反正,是对语文本真回归的一种呼唤呐喊,是还之语文姓语本位的一种探索,着力于洗尽铅华的生态课堂教学、摒弃功利的朴素阅读指导和回归本真的生活写作实践。



我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实而不死,活而不乱;动静相生,张弛有度;简约有致,高效丰美”特点。我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课例与理念阐发先后被入选《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7-8合刊与2008年7-8合刊推出的“青年名师这样教语文”和“青年名师这样教作文”专辑中,反响热烈。我也成为了唯一一位两次入选的农村初中教师。我的“简约语文”主张入选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名师成长丛书《把人的教育写在旗帜上》一书;《教育》杂志在“人物”专栏以“倡领简约风”为题向全国推介。



你也许从我的学生对我的作文教学的描述中可以感知一二:



小丁老师每一次讲作文都会强调“警惕作文走向浮华”。他用自己独特而又纯朴的文章感染了我们,把我们推入了一个全新的作文世界。他经常在电脑里向我们展示精选随笔,他什么也不多说,就让我们在那字里行间寻找最真的东西。不知不觉中,我们的作文里,早已融入了真情,就像他所说的,不要刻意追求华美,好作文有时没有华丽词藻的装饰也一样美丽、动人。



小丁老师讲作文,最喜欢搞即时访谈,面对面质询。他总是毫不留情地指出我们作文里不好的东西,像幼稚的故事,矫揉作态的语言,甚至一笔带过的“细节”……说是小丁老师讲作文,还不如说是小丁老师读作文。我们有许多的作文课,都是在朗读声中过去的。小丁老师说,朗读能让我们更清楚地发现作文中的精妙和不足。他朗读过名家之作,也朗读过他的文章,还让我们朗读自己的“作品”。他强调,朗读自己的作文要像读鲁迅、读巴金一样地虔诚。在琅琅的读书声里,我学会了感悟自己作文里的缺憾,学会了修正评改,学会了很多沉默倾听时学不到的东西。



坚守农村教坛,书写语文人生,得失寸心知。



开始工作的前两年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语文基于学生一生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一个语文教师的使命与责任,从此树立以语文为生的信念。我爱生活,所以我爱语文;我爱语文,所以我更爱生活。我爱教师职业,所以我爱学生;我爱学生,所以我更爱我的教师职业。



1994年到2000年的漫漫求索,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体悟到了作为语文人的快乐;我坚信:语文教学只有与科研结缘,实践只有与阅读、反思同行,才会给学生创造出不一样的语文天空,才会让我的语文人生变得绚丽多彩。



新世纪开始的这八年, “通州名师沙龙”“南通市名师培养第一梯队”这样不一样的平台给了我不一样的磨砺,也让我踩在前辈肩头,看得更高远。语文人生在我面前铺展得更加开阔,更加浑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3-4-18 19:30:0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1 16: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