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我的“拓荒队”
吉林省东辽县安石一中 王永明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我和我的拓荒队》。向诸位汇报我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成立“拓荒队”的情况,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导。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教师,1995年毕业于吉林省电视大学,学的是劳动技术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一所农村中学教劳技课。第二年,由于工作需要改教语文。我不是语文科班出身,先天不足,只好硬着头皮上讲台。尽管课前认真备课,精心准备,但课堂教学中仍感力不从心,有时笑话百出。有一次,我给学生翻译文言文《醉翁亭记》,其中有一句是“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有个学生对这句话提出质疑:“为什么不说泉冽而酒香呢?”我这个老师被学生问住了。我这才认识到,改科之后的我,学识浅薄,经验欠缺,底蕴不足,功夫不深,导致课堂教学捉襟见肘。从此,学生们对我能否教好他们语文产生了怀疑,学生家长也对我不信任。当时,我陷于苦恼之中,有人出于好心劝我还是去教职业技术课,从事自己擅长的专业,轻车熟路,免去许多麻烦。我的内心也是矛盾重重,职业技术课,学生不重视,教好教赖没有人管。这门课又不是中考学科,只要按点上课就可以,学校也不怎么过问。如果坚持教语文,半路出家的人想当一个好老师,前面有多少座山要翻,多少条河要趟,那得挨多少累,吃多少苦,即使付出了能不能修成正果还得两说着。图逍遥自在,回头教职业技术;教语文,明明是自讨苦吃。我这个人天生就有这么一股不服输的犟劲,一定要当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俗话说:“笨鸟先飞”、“勤能补拙”,豁出去了,我就不信自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于是,我就开始自己给自己补课。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报刊杂志上有关教学方面的鲜活经验,学校的报刊杂志少,就自费订阅一些刊物来读。我又把函授时用的《教育学》《心理学》《中学语文教学法》等书籍,又从头到尾细致地看了一遍。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查阅大量资料,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虚心向同行请教,向老师们学习。一有时间就去听课,学习他们的讲解分析、组织语言和板书设计,甚至一句话,一个动作,都认真琢磨,认真研究。我用两年的功夫,把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语法修辞、文史哲学、名家名著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了解和掌握。我的教学水平和以前比有了很大进步,学生也逐渐喜欢我这个语文老师了。正当我踌躇满志,想把辛辛苦苦教了两年的学生送到初三的时候,学校把我从初三调回到初一,原来学校还是不相信我,怕影响学校的升学率。这一年,学校搞教研公开课评选,我自以为不错,结果又名落孙山。我在语文教学的路上一次又一次地跌倒。我为什么评不上?我为什么不能教毕业班?除了学历不达标之外,还差啥?我心里愤愤不平,但是当时在一般人看来,我无论是自身素质还是理论水平,都不具备一个合格语文老师的标准,只能是一个在初一、初二对付教的不入流的语文教师。我苦闷、彷徨,想改科,不教语文了。又一想,我不能就这样倒下,路在人走,事在人为,我就不相信自己不能成为一个优秀得语文教师,我的犟劲又上来了。我通过反思认识到,语文老师不但要有丰富的学识,还要有一定的教学方法,就这样,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又使我有了新的追求,促使我走上教研之路。
一切从头开始,98年新学期,我开始加强教学方法方面的学习,我也暗暗地下定决心,要在教学研究方面多下功夫,研究出自己的东西来。那时候,只要县里市里搞教研活动,学校没通知我参加,我也主动去。学校经费紧张,有时拿不起旅差费,我就自掏腰包。寒暑假,我都要到东北师大办的教育硕士研究生班学习,我不是学员,但总是千方百计通过各种关系挤进去旁听。来回路费加上吃住,一次就得一千元。有人认为我往这方面投入不合算,但我认为,这是为了自我发展而作的投资,没有投入,哪会有回报呢?这样,我离语文教学的大门越来越近,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变化。
有一节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促使我反思以前的语文教学,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一回,我和学生一起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当讲到“父亲给我拣定了一把靠车门的椅子”这句话时,我按着《教参》给学生讲:“拣定靠车门的椅子”为下文的背影作了铺垫。学生不理解什么意思,有的学生说“拣定靠车门的椅子,便于‘我’上下车,表明父亲考虑问题周到”,还有学生说“便于我欣赏沿途的景色”还有的说“父亲怕我晕车,才拣定靠车门的椅子”。学生对这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争论,课堂立即活跃起来。课后,我陷入了思考。以前,我上语文课,生怕自己讲不深、讲不透,课堂上滔滔不绝独霸课堂。怕学生不注意听讲,反来复去地说,对文章的段落、特点大量分析,结果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又生怕自己讲错,一切照着《教参》来,把《教参》当作《圣经》,自己认为对的《教参》上没说,自己不敢说;《教参》上错的,自己明明看出来了,也把这个错误当作正确的。不敢越雷池半步,殊不知,这种做法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也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这样的学习,越学越乏味,导致学生厌学弃学,教学成绩怎么会提高呢?这样的教学,把自己变成了《教参》的录音机,如果这样教下去,一个教师怎么能成长,发展起来呢?
经过一番冷静地思考,我决定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课堂上我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课文了,而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推敲词句,品味语言,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际,让语文教学回归课堂。我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和学生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给学生提供大量读写的空间,创设展现学生个性的舞台,实现教学民主。我把它称之为“开放式阅读教学”。此外,我还开设了第二课堂,开展读书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作文竞赛,书法大赛,办手抄报等,这些措施,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每学期结束,学生都有一大本自己的赏析集、作文集,语文成绩提高得非常快,作文也频频获奖。我将自己的这些做法及时总结,写成经验论文积累起来。
2003年9月,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铺开,我开始接触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在此之前,我根本不知道赞可夫,苏霍姆林斯基,布鲁纳是何许人,更不知道什么是课程资源,什么是三维目标。2003年寒假,学校领导让老师开发课程资源,编写校本教材,我毅然接受了这个任务。什么是校本教材?哪些是课程资源?如何编写校本教材?我大脑里一片空白,手头没有任何资料,身边没有现成的经验,更没有指导教师,怎么办?寒假里,别人都在休闲娱乐,走亲串友,我却独自一人,呆在家里,学课改精神,“啃”教育理论。当时真是后悔,不应该接受这个任务,但我那时已成骑虎之势,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压力再大,也得朝前走。正在这时,我听说东北师大的洪俊教授来东丰县作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题报告,我喜出望外,便去百里之外的东丰专程听了报告,这才弄清楚了什么是校本教材,如何编写校本教材,明确了思路后,利用寒假两个多月的时间,终于编写出近8万字的手写稿教材----《探究椅子山》。开学后,经县教育局批准,校本课活动方案可以实施,但没有校本课教师,校长说校本教材是你编出来的,还是由你来上吧。我教两个班的语文课,又当班主任,任务够重的,我没有推辞,毅然接受了这个重任。
在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想发展自己,提高自己,最有效的法宝就是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给自己挑毛病。一个教师要想不做误人子弟的庸师,他不仅要看到自己的长处,更重要的是要看到自己的短处和不足。从此,我开始用读书和思考的方式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逐步养成了写教学日记的习惯。每天上完课之后,回到办公室都要把上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用日记的形式记下来。白天,在学校里完成备、教、批、改等任务,晚上,在家里,应付完诸多杂事,孩子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妻子悠闲地看着电视、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我构思动笔的时刻。我静下心来,拧亮台灯,将课堂上发生的故事一一写下来。有时为了敲定一个词,用妥一个字,刚刚睡下又从床上爬起。节假日,星期天,或集中时间,或茶余饭后,笔杆儿一握,思想专一,杂念俱消,又进入了教学的领地,总结自己教学的得失,享受着课堂教学的快乐。除了写反思日记、教学故事,还有教育随笔和教学论文。一学期下来,便积累了5万多字的《课改日记》。这样,我坚持了整整8年,写出了35万字的《课改日记》,现在已经正式出版。但是,由于长期劳累过度,加上电脑辐射,我的身体累垮了。记得那是2007年5月的一天晚上,都10点多了,我把最后一篇日记修改完,一起身,感到头晕目眩,眼前一黑,便倒在地上,呕吐不止。我的妻子心脏不好,看到这种情况,慌了手脚。当时,我刚结婚不几年,买不起房子,和岳父岳母住在东西屋,幸亏我岳父听到了声音,及时赶来,又找邻居帮忙,把我抬到车上,连夜送到乡镇医院。后来我才听说,那天我妻子和岳母一夜未合眼,以为我得的是脑出血呢。第二天一早,送到县医院检查,确诊为“美尼尔综合症”,这才放心了。在县医院治疗一周,可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严重了,变成了神经性耳聋,只好转院到长春治疗。由于教毕业班,我怕影响学生的中考成绩,提前出院,白天到镇上卫生院打针,下午给学生上课。最后,在中考的时候,丝毫没有因为生病而影响学生的成绩。
但是,从那以后,妻子就不让我看书学习,也不让写课改日记了。但那时,读书学习已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一天不看书写作就像缺了不少东西似的。所以病情刚刚好转,我又拿起书看,妻子阻止我也不听,为此,我们吵过几次架,后来,她实在忍无可忍,威协我说:“你要再看书写作,我就和你离婚。”
的确,在那七、八年当中,我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犟劲,不断地读书学习,坚持反思,收获很大。在读书中,我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在反思中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在教研的过程中发展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提高了能力。
之前,我只是从学识、能力方面找原因,查缺补漏,但是只是小打小闹,没有从根本上更新教育观念。2005年10月,李元昌老师到我们东辽县给我们老师作了《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的报告,李老师在报告中说,教学法是教育观念之法。他打了一个比喻:教育观是种,教学法是苗,没有好种怎能出好苗;教育观是舵,教学法是帆,无舵之船,怎能长风破浪?李老师的话,犹如醍醐灌顶,令我茅塞顿开。以前,我只是在教法上修修补补,走的是改良的路,如果我能从观念上更新,树立起科学的教育观,在对教育观念的追求中,自然会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来。只有这样,才能登堂入室,从门外走进门内,由外行变为内行。这对自己来说,不就是从内到外的“革命”吗?我决心走“革命”的道路,以新的观念,新的理想去探索新的道路。
受李老师教育思想的影响,我把我的教学目标定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上。我有了这个目标,心胸敞亮了,眼界开阔了,路也就多了。如同从洼地走上高山,站到了更高的山峰,看见了更广阔的蓝天。我的眼光集中在人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去培养人,去造就人。这样,我的语文教学就真正走上了人本之路,也就突出了学校课堂教学的重围,走向了社会。于是,我把当地的社会作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将校本课程整合到作文教学中,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进行开放式作文教学探索。开展了语文研究性系列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当地的农业生产劳动,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用一方水土去育一方人。这样做,学生不但树立了远大的人生理想,也激发了学习语文的热情。语文学科的发展又带动了其它科目的学习。在开放式作文教学的基础上,我又进行了开放式读书,开放式课前10分钟,开放式评价,开放式批改的实践,经过3年的探索,初步形成了 “开放式语文教学”体系,针对当地学生的实际,构建了以“人人都是第一名”为核心内涵的教学理念,提出了“教学思合一”的教育观点。我的教学也由以前的模仿变成了自己的创造。这样,更坚定了我在乡间小路上探索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信念。
在开展教研活动方面,我也由原来的单枪匹马走向了合作学习的道路,成立了教师团队,这也是我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大创造。
2004年,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我碰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只好求助本校的四位语文老师,他们给了我很多启示,从那之后,不管是谁,有不明白的地方,大家就在一起共同探讨,合作研究,形成了“五人组合”的教师团队。2005年,我们5位语文老师自发合作教研的做法初见成效,当年中考,有33人考入县重点高中,语文单科成绩在全县排名第二,是历年来语文成绩最好的一次。这引起周围几所农村中学10多名语文老师的关注,他们也要自愿加入我们的学习团队。2005年10月,为带动身边更多的老师搞教研,在我的倡议下,由我们东片4所学校的15名教师自发组成的联合教研小组诞生了,我给这个组织起了一个名字叫“拓荒队”,由我任“拓荒队”的队长,负责组织大家研究学习。为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我组织大家制定了实施方案,建立了学习研讨制度,还聘请了专家当顾问。我们这15个成员,互相学习、互相交流。讲课突出的老师介绍自己的技巧;板书颇具特色的老师介绍自己的经验;指导作文有成就的,就说说自己的方法;做学生思想工作比较好的老师就讲自己的体验;差生转化工作做的好的,就把自己的绝招说出来。我们这15个人还相互听课,课后认真讲评。大家聚在一起畅所欲言、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弄不清楚的问题,就请我们县进修校的教研员和领导给我们进行解答。为了给大家提供交流思想、发表观点的机会,我们又自筹资金创办了《拓荒者》刊物,成立了编委会,自己撰稿自己排版,每年四期,免费赠阅。东辽教育信息网专门给我们建了博客群,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资源进行沟通交流,在网上有公用信箱、聊天群。进修校教务处给我们建立个人成长资料袋。活动形式自由灵活,或集中活动,或分散行动,有时在网上自由交流,有时本校三五个老师自由探讨,有时利用假期开展活动。个人家里也成了我们的活动场所。星期天,大家骑着自行车,聚集到某个老师的家里,粗茶淡饭,边吃边聊,照张相,合个影,说说笑笑,其乐融融,享受着教研的愉悦。
这样搞了一个阶段,我们感到火力分散,兵力不集中,目标不统一,大家感到收获不大。为统一目标,集中力量,在李元昌老师的指导下,从2006年开始,我们开展了“读写结合”的主题教研活动。啥叫主题教研?就是从大家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疑难或困惑的问题中提炼出典型的主题,确定为大家共同研究的主题,然后把这个大主题化解为一个个符合教学实际的小题,我们称之为分题,每人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结合自己的特长承担一个小分题进行研究。主题教研开展起来后,每个有研究课题的老师都制定计划,上网查资料,建立资料库,阅读报刊杂志,进行摘录粘贴。我们定期召开研讨会,有了收获,大家共享;有了疑难,集体攻关。立足课堂,搜集案例,反思教学,撰写论文。优秀文章在《拓荒者》刊物上发表,并向上级刊物推荐。大家感觉在这个团队中共同学习,进步快,收获大,因为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研究主题,这个主题又来自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是自己课堂上最棘手的问题,是自己最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样的课题有切入点,便于操作,这样的研究不是浮在水面上,而是能真正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再者,所有参与者都是 “志同道合”者,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研究对象和探讨话题,以往的教研,老师们“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没有个题目,各说各的。单枪匹马、孤军作战,又常常是浅尝辄止。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后,大家围绕一个明确的目标,群策群力、共同研究、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以集体的力量,同心攻关,也取得了累累战果。有不少老师有了自己的教研文集,如足民中学刘列君老师,积累了11万字的教学反思集《教海寻踪》,实验中学高凤翔老师搜集了近20万字的《学生作文集》,关德威老师编出了12万字的《校本教材》,我们这个团队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5篇。令城市的老师对我们这帮“土八路”刮目相看,我们这个拓荒队也成了名师的摇篮,先后有5人被认定为县骨干教师,2人被评为辽源市农村课改先进工作者,两位老师成了“东辽名师”,3人被调到县进修学校,还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
在这个拓荒队中,我也得到了发展。几年来,我笔耕不辍,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编写出15万字的校本教材,自费印刷16万字的学生作文集《沃土飘香》,写出了35万字的《课改日记》一书,已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指导的学生作文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近百篇。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改革优秀教师,吉林省科研先进工作者,辽源市师德标兵,辽源市科研名师,东辽名师,在西安、杭州等国家级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发言5次,在长春、梅河、德惠及当地讲座20余场。“东辽新闻”,《视听导报》、《吉林课程改革》曾报道了我的教研事迹。吉林省教育学会、吉林省教育学院领导来我校调研,树立典型。去年12月,我的教研成果“教学思合一”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三等奖。在颁奖会上,得到了陈小娅副部长的赞扬。
我们“拓荒队”的影响越来越大,做法也得到周边学校领导的支持和老师们的认可,也吸引了更多的语文老师自愿加入我们的组织。像滚雪球一样不断长大,到目前为止,已有开始时的5人、15人发展到现在的31人,由以前的4所学校发展到现在的9所学校,学科也由语文发展到英语、政治,由中学拓展到小学。我们这个自发的民间教研组织,得到了上级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县教育局给我们的定性是“民办公助”,进修校张晨校长给我们报销了印刷刊物的费用,在活动时安排了丰盛的午餐,还把中教部卢本海主任派来给我们当“政委”,安石一中的赵长龙校长赠送给我们一台电脑,吉林省教育学院的李元昌老师自掏腰包,赞助了3000元的活动费用,并多次参与我们的研讨活动。《中国教师报》的记者叶飞要在今年教师节前夕采访“拓荒队”,要在全国宣传我们的事迹。我们的行动终于感动了上帝!!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们拓荒队的行动正验证了鲁迅先生的这句话。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今天,我们有了全国中语会农村语文教研中心,借助于这个平台,齐聚八方有志之士,共谋农村语文发展大计,在老一辈教育专家的引领下,让我们农村老师都行动起来,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去迎接我们农村语文课改的春天!到那时,我们就不会到城市中学去抱养孩子,我们农村中学有了自己的孩子,这个孩子就姓一个“农”字,一个用大笔书写出来的“农”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