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1283|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国优秀中学语文教师个人成长报告选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9-11 19: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带着梦想出发
山东肥城龙山中学 杨树滨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杨树滨,是肥城市龙山中学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在领导的指导下,老师们的帮助下,取得了一点成绩。几年来,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山东省首批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教学跟进式指导骨干教师团队成员,“齐鲁名师讲堂——国家课程资源建设”项目人选,送选课程《作文素材的多维品读》被纳入国家课程资源库。全国中学语文优秀教师、第五届“语通杯”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9年第12期封面人物,曾在全国“创新与写作”课堂教学观摩比赛中获一等奖。2006年破格晋升中学高级教师。现将我的点滴想法、做法汇报如下。



一、让浮躁远离我们的工作



1.有想法——追求。一个人能走多远,首先取决于他想走多远;正所谓“心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现在的信息交流如此方便快捷,很多时候就是一个想不想学,想不想干的问题。说的再根本一点,其实就是一个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就是一个要做一位什么样的教师,想达到怎样的教育教学境界的问题。



不要把自己看的太重,唯我独尊,这不好。但更不能看轻自己,人来到世上走一遭不容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我的手机短信草稿箱现存105条,绝大部分是语文教学的感点,也有自我激励的语言。去年的4月至6月是我感到迷惑或过于劳累的一段时间,我当时这样写到。



2010年4月28日:为什么在最有可能梦想成真时却不再百倍努力,这样会愧对自己的人生。多少人停滞在了成功的门槛上,不能登堂入室。竭尽全力吧,创造奇迹,我要我的精彩人生。4月29日:珍惜金色年华,杜绝浮躁心态,珍惜分分秒秒,不负精彩人生。6月12日:看看这些年啊,这些誓言……看我这一生到底何求?



2.有态度——面对。我想我们的老师最不愿做的事情就是上公开课、观摩课,随着年龄的增长,甚至连优质课评选也不愿参加了。究其原因,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再也不愿面对这样的磨练了。凡是举行过公开课、参加过优质课评选的老师,都对那段艰难的、艰苦的精心准备过程记忆犹新,永不忘记。的确,那段过程可以说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凤凰涅槃的过程。但这又是一个必须的过程。2010年11月份,我到华东师范大学参加国培计划培训时,有幸聆听了于漪老师的报告。于老师就讲到了当年她开放课堂,天天公开课,节节观摩课的经历。正是那样的一段经历,使得自己得到了真正的锻造,为终成一代大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想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历程,我曾经到外地讲过几节课,每次都要精心准备很长时间。我曾经根据省教科所的要求录制了两节课,录制这两节课,我用了近一个学期;在四月份刚刚结束的泰安市教学能手比赛中,我也积极主动的以往届能手的身份参加。仅这几次磨砺就给了我很多财富。因此,我想我们要勇敢的、主动的迎接每次磨砺,仅是纸上谈兵不行,只想终南捷径不可;真的只有百炼才能成钢。



3.有行动——沉浸。我现在仍然保留着刊登在九四年的《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文章——《浮躁》,的确,“浮躁”几乎成了一种时代病。不知道用“人们太过浮躁,不能沉浸下来”回答“钱学森之问”是否合适;但最起码是原因之一吧。



上周,我在我的教本上写了一句话:“每天有所得,真好!每节有所获,真好!”。是的,如果我们能沉静下来,沉浸下来,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和事情,那真的是一种很美妙的感觉。实事求是的讲,这种美妙的感觉我也是刚刚品尝到一点点。在登堂入室的过程中,我只不过是刚刚敲开大门,刚刚迈出一只脚,还没有跨出一大步,还没有跨进门槛。但越是这样,神圣殿堂里的无限风景就更令人期待。开学以来,我除了完成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和承担的中层管理工作,还我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撰写了14000字的美国之行的感悟,根据省教科所要求撰写了15000字的课堂实录及解析,此次发言的8000字,参加国培计划的总结4000字,在学校举行讲座的3000字;完成了四个教学设计的整理,约12000字;还撰写了三五篇小论文,等等。沉浸其中,你就会发现奥妙无穷;沉浸其中,你就会感到其乐无穷。



不为彼岸只为海,我就说说我2009年被评为齐鲁名师人选后的两个小故事吧。



从一百名做起。2009年12月份,山东省第二期齐鲁名师人选共100人齐聚长清大学城,这是我们这一批人第一次集合到一起。在四五天的培训中,我既学到了很多东西,更感觉到自己就是一只孤孤单单的、最不起眼的丑小鸭,无意之中闯进了一堆美丽高雅的白天鹅中间。我静静的观察着每一个人,努力的捕捉他们的一些细节。尽管这是第一次开会,但有几位老师是带着自己的专著,来向与会的领导进行汇报的。有些老师早已大名鼎鼎,光芒四射。不少的人都相互熟悉,并热烈的讨论交流着。我默默的观察着,静静的感受着。会后的感想,我就一句话“从第一百名做起”。从09年12月至今,我想我或许会前进了一点吧!



鸵鸟战术,认准方向之后就低头努力前行吧!不要过多的左顾右盼,不要在意一些世间纷扰,每天扎扎实实的去经营,每天勤勤恳恳的去打造。或许有一天,当你抬起头时已经发现尽管前面的路仍然很长,但起点也早已远远的甩在身后。我极少和人横向比较,当然并不全是因为“人比人气死人”的俗语,其实横向比较运用的好也会给人以动力的。我经常做个人的纵向比较:这一段是不是比前一段更努力,这学期是不是比上学期收获更多,今年是不是比去年有更大的突破和更多的提升。



二、让研学成为我们的常态



1.思考。笛卡尔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我们要用思考的眼光审视我们的工作,思想引领我们的生活。在这里我想强调三层意思:



一是敏锐捕捉。我发表的最快的一篇文章,是在投稿后的第七天,《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就回复录用了。其实这篇文章是我校一位老师外出听公开课,回来之后无意中提起了一位老师的板书设计非常新颖。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吧,我据此形成了《巧借字妙板书》一文。



二是注重积累。古往今来,这样的典型事例不胜枚举。唐朝“鬼才”诗人李贺,用背上上锦囊做积累;白居易则准备了许多陶罐来储存灵感。姚雪垠创作《李自成》时,仅记录与李自成有关情况的卡片,就有两万张。



我也有我的发现和积累的方式。从我拥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手机开始,这位与我形影不离的朋友就成了我最及时的思想记录器。每当我思考教学、观察社会、感受生活略有所得时,我都会及时的用手机编辑短信息捕捉闪现的点滴思考和灵感,然后再抽时间静下心来反复思量、多次修改,最终成文;就这样终于敲开了一些核心期刊的大门。



三是进行教育科研,进行课题研究。面对教育科研,面对课题研究,老师们不要把它看的难于上青天,只要用心就能做好,我校老师们去年共进行了29个小课题的研究,今年又刚刚立项了30个,都是一些小而真的课题。同时也不要把教育科研看的那么容易,真的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面对。任何凑材料、造材料的假的、虚的研究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自08年至今,我围绕两个省级课题开展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也已顺利通过验收,但是仍然没有达到我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我现在又立项了一个省级课题,我会尽我所能,扎扎实实的运作好,研究好。



2.读书。读书、学习对我们每位教师成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这里,我没有什么资格炫耀我读的书籍。因为,在这方面我也做的不够。首先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们是多么需要读书。



我有时要开车去接送上学的孩子。所以,我的车里总放着一两本书,在等时间的时候就随手拿起来看一看,学一学。我现在看的是上海郑桂花老师的《名师教语文》。刚开始看,但已经给我带来了收获和震惊。



因为,我这一两年也一直在反思我的课堂教学。我也发现,我的课堂始终停留在给学生“挖坑”,“设陷阱”的地步,还是在拉着学生、拽着学生走到自己的思路上来,只不过我的设计相比而言比较巧妙罢了。这种教学思想是落后的、陈旧的。



于是,这一年多来我真的陷入了迷茫之中,不知道何去何从。上学期,我还让学生上了一段时期的课;有的老师说我是在搞实验,有的老师说我是在借鉴某某学校的做法;其实,我是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知道该怎样讲了;我困顿如此,迷茫如此。



当我看郑桂花老师书的一开始的自序时,我就豁然开朗,找到了答案。序中郑老师对自己多年前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描述和批判,其实真的就是我的课堂。而郑老师现在的课堂是被许多名家认定的“朴素的语文,本真的语文”,“最具有课程意识”的语文。这也就是我一直在朦朦胧胧中依稀看见却始终无法准确表述的理想境界。尽管我现在的水平仍然有限,但是方向已明。



另外,我这一段时间以来,还在努力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学了两遍了,每次学习都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记录。其实,我学《课程标准》是受我校的大环境影响和带动。我校近几年来一直特别重视引导教师学习《课程标准》。应当说学习《课程标准》,扎实落实《课程标准》才是最朴素的真理。我校这一年来还在下大气力研究、实践《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现在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我也在《课程标准》的学习中努力接近着语文教学的本真。



再者,从五月一日到现在,我还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学习、研究。我的具体做法是每天学习一节名师的课堂教学,或者看录像,或者学习课堂实录。具体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每天首先观看视频或实录,边看边在一个草稿本上记录或直接勾画名师的教学流程或有感之处,到了第二天,再回忆整理到《课堂教学学习记录》中。从一开始的观摩,在经过一天的沉淀,第二天再整理下来。整理完后,在看另一课的视频或实录,开始又一课的学习。



3.写作。在和省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张伟忠老师的一次交流中,张老师说:“一个老师的课讲到一个水平以后,能不能写就变得非常重要了”。我想我们首先要有写的意识,在座的都是骨干教师,都有很多的经验和感悟,不记下来,不写下来,实在太可惜。顿悟真的是灵光一闪,灵感真的是稍纵即逝;用心感受,及时捕捉,细处着手,推敲斟酌,最终成文。这也是对自己教学工作的一个总结和交代。



三、让理念贯穿工作的始终



1.创新。从大的方面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从小的方面讲,创新是我们的教学工作不断提升的不竭动力。《现代教育导报》曾在2009年7月6日,以《创新才能不断攀登新高峰》为题,用整版,约4000字,报道了我二十多点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做法。



2.整合。整合、课程整合,是一个非常时兴的话题,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命题。张志勇厅长不止一次的强调,一个名师一定要有自己的课程。我想作为我们并不一定也没有能力直接去编写一套教材。这显然也不是张厅长的本意。以课程标准为根本,以现有教材为主要素材,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进行整合,这大概才是更加实际的做法,也是我们每位老师通过努力能够做到的。下面说说个人的感性认识和点滴做法。



一是需要教师具有主动的意识。



我研读过不少名师的课堂实录,大凡名师均是教材整合的高手。如果我们的眼中只有一本教材、几篇孤立的课文,那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枯燥的、乏味的,是缺少灵气的,是缺乏生活气息的。我们应当根据教学实际整合一个单元甚至一册教材,整合不同版本的教材,整合课内与课外,整合语文和生活;况且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本应相等,况且语文本就是生活。



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说的“一个语文老师成熟的标志,就是自己能独立处理教材。”我想这里的“能独立处理教材”显然应当包括“整合”的意思。



二是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发觉。



我感觉真的还是那句名言说得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用心感悟,就会发现生活丰富多彩,语文无处不在。



一次我收到一封特快专递,我看到了封面上印有的宣传口号“全心、全速、全球”。那天语文课的第一个小活动就是排列这三个词语的顺序。“全心”,全心全意是“全速”和“全球”的基础,“全速”是“特快”专递的突出特点,“全球”则突出了覆盖范围之广,是另一特点。



三是需要教师具有开阔的视野。



只有老师具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内涵,谈及整合才有意义;因为这是整合所必需的根本和源泉。为了设计《素材多维品读》这节课,我翻阅了学校图书室三十多本关于作文方面的期刊,上网搜集了大量素材,最终精选出来很多经典的小故事。



3.载体。我曾经用了一段时间反复观摩了胡明道老师的课堂教学录像。发现胡明道老师课堂教学的一个特点:特别注意设计活动调动学生。如,在《皇帝的新装》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合作对对碰”活动。二是“走进面对面聊吧”活动。在《变色龙》课堂教学中设计了“演员选拔活动”。等等。



一边观摩学习,我也一边回顾自己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我逐渐形成了一点倾向性,那就是“给知识寻找恰当的载体”。所以,在我的课堂里会经常看到小组的竞赛,方阵的竞争,会看到常常假托一个人物,寄托的某个故事等等。



我的汇报就要结束了,在此也恭请在做的各位不要仅仅停留在,局限在我的细碎的做法上,这些做法真的微不足道,希望大家体会到要用心去教语文,用心经营人生。同时,还有很多具体的语文教学的例子希望有机会再与大家深入交流。



我从1991年参加工作,到现在的2011年,这已经显得有些漫长的二十个语文教学的年头,有着太多的话题,有着太多的成长的记忆。我用了20年的积累,用了3年的思索,已经开始起步,踏上了充满希望和梦想的但也一定充满艰辛的征途。在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规律、不断追求教育教学新境界的漫漫征途中,我会以今天为新的起点不断追求、不断超越;不为彼岸,只为海。



谢谢大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1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9-11 19:39:00 | 只看该作者
一根思想的芦苇
四川省古蔺县蔺阳中学 王光佑
我是谁?我来自哪里?又要到哪里去?这是一个困扰无数圣贤先哲的苦恼命题,愚钝如我者也不例外,人这一辈子,何去何从,到底有何意义?这是不得不仔细思索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出生于四川古蔺这个国贫县的一个偏远山村,在本村民小读了五年小学,在离家15里远的东新中学读了三年初中,1982年初中毕业考入中师,中师毕业后分配到大村区中心校任教。



碍于当时的土政策,小学教师从1985年后就不准考函授,憋屈了三年,我只得另辟蹊径,参加自考。1991年6月自考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获“四川省自学成材奖”。第二年调入观文中学教语文,教了几年初中后,调入二郎中学教高中,1997年调入古蔺县蔺阳中学,教高中语文至今,1998年6月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



虽然从小学一年级教到了高中三年级,且每个年级都教得不错,但我自认为没有进过正规大学的校门,底子薄,根底浅,从教26年来,我把别人打牌喝酒和吹牛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和思考。别人说我傻,不会偷奸耍滑,但我以为自己傻得可爱!别人把教参上的条款当圣旨,对名师顶礼膜拜,不敢越雷池半步,我却以平常心态来对待,不迷信,不盲从!正如但丁所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由于我不唯上唯书,凡事都喜欢琢磨,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迄今为止,我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福建教育》《教育新探索》《教育参考》《基础教育参考》《今日教育》《教育文汇》《语文教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语文月刊》等数十家教育报刊发表教育随笔和论文200余篇,别人发表文章要花钱,我发表文章不仅要拿稿费,而且常常有报刊约稿而不得的情况,因为我十分看重信誉,宁缺毋滥,不仅要对报刊负责,更要对自己的名声负责!要对得起王光佑这三个字!



别人教作文,光说不练,我教作文,总要先下水试深浅。天长日久,形成了坏习惯,几天不写就不舒服。我不仅爱写,而且喜欢和别人分享快乐,喜欢拿到省内外的报刊去发表,而且要稿费,——不是我贪财,而是以此来检验作品有无价值——千万别粗制滥造精神垃圾,图财害命,罪过不小啊!迄今为止,我在《世界文艺》《国际日报?副刊》《北京晚报?副刊》《文学与人生》《上海文学》《山东文学》《星星》《北京诗报》《百家诗刊》《少年作家》《蓼城诗刊》《江山文艺》《小小说?大世界》《读友》《语录》《汉江文学》《荒原》《中国文艺》《中外文艺》《诗天空》(美国)等文学报刊发表作品100余篇(首)。散文《腊肉情思》入选《建国六十年文学精品荟萃》,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发行,多次获全国诗歌散文一等奖……



成绩属于过去,平凡的我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离开了时代的源头活水,离开了煦暖的春风和七彩的阳光,就没有我激情澎湃的生命交响!……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9-11 19:42:00 | 只看该作者
行走在淡淡的馨香中
湖北省鹤峰县走马民族中学 刘志萍
鹤峰走马,茶叶飘香,仙人驻足。我就生于斯,长于斯。见惯了父母的辛劳,我发誓要跳出龙门,找一份轻松理想的职业。可是拗不过家庭四个孩子都要上学的沉重负担,也不忍增添父母早已难载的压力,中考后我违心填报了师范学校。1989年毕业后的工作分配因受“北京学潮”的影响戏剧性地“贬谪”到了一个名叫栗山的小乡村。就这样,我的人生之旅从这里起步了……

踽踽独行就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我也曾怀揣着希望与梦想。谁知教书生涯的第一站竟来到了离家较远的又偏僻又破旧的栗山小学。学校孤零零地寺庙般立在山腰,只有守校的夫妻俩做伴,附近村落的代课教师,每天和学生一起早出晚归。很多时候我一个人住校,晚上睡在空荡荡的学校里心里直发怵。学校没有食堂,我常常是守校夫妻老师家的“饭客”。在这样一个交通不便、信息不通,教育经费奇缺的村小,除了课本和粉笔外,要找本参考书都得跟“完小”的老师拉关系,更不用说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了。学校有三间教室,六个年级总共100多个学生,生源来自深山旮旯的各个角落。那时学校采用的还是奶奶辈的复式教学法。虽然读师范时接触过复式教学,真正进入实践才倍感“纸上得来终觉浅”。 在村小教书,现实条件与理想教学相差甚远,一切都得“摸着石头过河”。在这里什么都要教,语文、数学、音乐、劳技、体育……还得身兼数职,班主任、教师、总务……没有清脆的铃声,上下课就用哨子代替。我骨子里虽不是个懒惰与消极的人,可学校的萧条与冷落,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使我内心深处的孤独、失落、散漫甚至不安分开始萌芽。但最终令我安下心来的重要原因,还是大山里孩子的淳朴,家长的好客。每逢秋天,孩子们送来的柑橘在讲台上能堆成一座“小山”;腊月时节,家长总会恳请你去吃“杀猪饭”;春节过后还有学生不惜带给你“小香槟”……每逢这个时候,我的心中总会涌起一阵阵感动,亦如果园里飘飞的橘的馨香。“山里孩子读书不容易,我不能轻易抛弃他们。”这样想着,便这样踽踽独行,一日又一日……



蹒跚学步



经历了最初的情绪挣扎,开始了教书生涯第二站。一年后,我来到了走马中心小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此时,我的教育之路才开始真正的蹒跚学步。



中心学校有着较之严格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有着浓郁的教研氛围,处处充满竞争与活力。以前的散漫、不安分随之被勤奋好学替代。闲暇之余,我开始在《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书中咀嚼教学的精髓,总是那么滋滋有味;工作之际,我虔诚拜师虚心学艺,总有一种“死缠烂打”的架势……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无数次的蹒跚学步之后,我的教学能力开始显山露水,比如我的演讲和朗诵,比如我的应变和创新。一次区级优质课选拔赛执教的《周扒皮》,为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梦想伴随着笑容茁壮。一路行来,我的足迹从闭塞的村级小学走向了县级优质课的展示台,从对教师工作不安心到充满热情、积极探索,从对优质课望尘莫及到县级首场比赛一举夺魁,这使我迎来了教学生涯中美丽的春天。那红红的荣誉证书,那情真词切的激励,就像春日里吐露馨香的花朵,浸润着我沸腾的心……

昂首阔步走进中心学校,使我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遇。于是我更加勤奋于啃食书本、优化教学、笔头耕作。多少次的加班磨课,多少次的掩卷深思,多少次的挑灯夜战,我的课堂教学能力水涨船高,先后获得教师基本功八项全能比武总分第一名,同时两次包揽了普通话、即兴演讲、课堂教学、教学艺术四个单项第一,撰写的《火烧云》教学设计也获得了县级一等奖,多次荣获“县级语文教学能手” 称号,并被评为县州两级“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文笔也突飞猛进,论文实现了零的突破,《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兴趣》等多篇论文获得县级、州级一等奖,在全国第三届语文教师范文写作大赛中,《难忘的教训》一文获二等奖。



教科研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催化剂’,一簇簇小小的浪花,就能让我在教育的路上昂首阔步,我内心涌动的激情与理想也在这些小小的浪花中散发出点点馨香,芬芳着我前行的旅途……



如履薄冰



带着这些受用无穷的芬芳,我信心满满地开始了教书生涯第三站——因“普九”攻坚阶段中学奇缺老师,作为全镇“青年骨干教师”的我,于1999年9月被选拔到鹤峰县走马民族中学任教。踏上中学讲台的那一刻,我坚定的相信:我的课堂我做主。可是当我捧着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像往常面对活泼的小学生一样施教于似熟而稚的中学生时,我找不到我的“黄金搭档”,尽管我的提问精彩纷呈;我觅不到我的 “得意门生”,尽管我的启发角度多样……我的口若悬河的讲解只得到了只言片语的回敬,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没效。我的一潭死水式的课堂开始于斯,我的如履薄冰似的教学之路开始于斯。半年下来,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的成绩始终排在倒数二三名……老师还是这个老师:激情依然,敬业依然,可是竟呈现出如此心酸的风景,这究竟是为什么?疲惫的心裹挟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我几乎要崩溃了。“你拿什么证明你是骨干教师?……”校长如洪钟一般的声音时时响在耳际。我是个不甘落败的人,我发誓:我要融化薄冰之路开始新的征程。冥冥苦思中, 2001年春参加的县教研室组织的一次语文新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为我窒闷的“教堂”照进一束耀眼的亮光:改革课堂!改变角色!让课堂上一直担当主角的教师——我退下,为“死水”注入源头活水,让薄冰化作甘雨……



砥砺前行



“既来之,则安之。”思考着,准备着。我开始潜心读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让我爱不释手;《好课的标准》、《说课艺术》、《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等理论与实际的诠释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与策略》、《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给予我新的思路;《教育新理念》、《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等帮我更新了观念。学然后知不足,吸取教学新养分后,我开始边实践边摸索并“寻求”大师的帮助:研读实录,尝试模仿。在研读实录的过程中,我记住了让学生读书,读书,再读书的于永正;我记住了以“三主”式(“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教学为纲的钱梦龙;我记住了“国宝教师”霍懋征,愉快着“愉快教育”的倪谷音……通过研读这些大师的实录,我掌握了一些微格技巧,我隐退了我的主角角色,我唤醒了无数充满灵气的生命,赢回了令人向往的生机课堂。我知道我需要的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执着时的执著!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深不可测妙不可言的艺术。在不断地思索和探寻中,我更加勤于观摩名师视频课堂并沉醉其中。就在这些极具诱惑力的视频课堂里,我感受到了“学长式教学”创始人胡明道老师课堂的刺激、灵动、有趣与和谐;我看到了余映潮老师教学的精巧细节和无限创意……“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通过大量的观摩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技术:读的技术 ,问的技术,点拨的技术,放与收的技术……虽然这似乎只是专家、大师的极尽变化之能事。于我,抑或在向往中、追求中而碰触了她,我窃以为她给我的课堂注入了不少生机,给我的学子们带来了未曾有过的欣喜。我因此而快乐着、幸福着也在不断的思索着。在垂涎于杜郎口学校的改革成果后,我也企图再次从改变教学方式入手,再次从技术上提高师生的创新能力。歌德说过:“最可怕的莫过于无知而行动。”在我通过网络对杜郎口学校的改革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之后,在我撇开家长、同事怀疑的眼光之后,开始行动了。首先就是让学生有“法”可依。即让他们观看杜郎口中学语文展示课并进行以“新课堂 谁主航”为主题的汇报交流活动来开启新的学习之门。接着便是解放我和学生的手脚。方案一出,次天的语文课《醉翁亭记》一文的教学,在学生们自己主持的读、说、演、写的活动中,在“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方式中,在“学生引导学生,教师适当点拨”的形式中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虽然他们的板书显得有些零乱,虽然他们的教学环节显得有些无序,虽然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显得有些肤浅……但是那课堂,是生动的;那学生,是激情四射的……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放开手脚后的我豁然明白:砥砺前行,用心血才能浇灌出馨香的花朵。自2001年以来,我所任教的班级在同校同级中创造了很多第一:朗诵、演讲水平第一,作文创新能力第一,文风第一,学风第一,钢笔字第一,学习成绩第一,语文综合能力第一。荣幸的是我之弟子所在的高一级中学的新任语文教师对我也怀有深深谢意。没有令人垂涎的辉煌成果,也没有耀眼夺目的美丽光环,有的就是行走在教育路上的那份淡定与从容,那份坚定与踏实。



一路风雨一路歌,二十一年的教学生涯如流星般划过教育的天空,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名幸福的花匠,一直行走在那灿烂于心际的淡淡的馨香中!如今,岁月早已刷洗了我的青春,在我脸上平添了多道细纹,为了收获那历久弥香的似锦繁花,我会带着信念上路,怀着希望登程,不管和风,不管苦雨,始终踏实地、淡定地继续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9-11 19:45:00 | 只看该作者

── 一位农村语文教师成长的足迹
辽宁庄河第四初级中学 赵坤
我是庄河第四初级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我校地处庄河最北部的僻远山区。从教二十年,蓦然回首凝望成长的痕迹,我迷茫过,我徘徊过,但我更多的是充实和快乐。因为那里有我播种的希望,耕耘的汗水和成功的果实。



一、路在脚下



我是1989.7毕业于大连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的,也许命运不公,毕业时被“如来佛”一手掌拍到了庄河最北面与鞍山市接壤的乡镇学校——塔岭4中(我初中时的母校),更为可悲的是,我竟然被分配到了4中的分校,一个更为偏远的地方。当时我班有13个来自于庄河的学生,只有我一人被分配到了农村。俗话说:“落地的凤凰不如鸡”,我在大学中那些美梦刹那间破灭了。我清晰地记得报到那天的情景:破烂不堪的学校,苍老而熟悉的老师,陌生而土气的学生……我真的在这里工作一辈子吗?我不甘心。工作伊始,我就着手函授辽大本科,为自己早日离开这个地方度点金。我拼命地边教学边学习,本来胸有成竹准备考试,结果,当我接到通知时,已经是考完试的第二天,但我照例挤上了去沈阳的列车,去学校询问是否有补考的机会。结果,我失望了,我捶胸顿足,函授大本就这样“夭折”了。我问苍天“路在何方”?为什么信息这么闭塞?为什么交通这么不发达?我痛苦,迷惘,但当我拿起教鞭走进课堂时,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神、一张张纯真的笑脸,我内心中最为柔软的一面被打动了,我不忍心让孩子们失望,我希望孩子们成长起来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我骨子里的倔强和不服输也起来作用。从这一天起,我就立志扎根农村这一片净土。最初我曾先后几次跟领导提出当班主任、教初三的申请,但都被领导一一拒绝。我知道领导是怕我走(当时我是庄河四中唯一的正规院校毕业生)。我没有灰心,暗下决心:一定用成绩和水平证明我自己。从此,我就在庄河农村一个不起眼的小学校,这所小学校的一个小分校,度过了我教学生涯中的10年。在这十年中,我靠的是“争”,取得了一席之位。我的能力,我的实力证明“我能行”。



1.“争”成绩



我知道,作为一个新教师,一个家长不了解的老师,要想提高知名度,只有靠成绩说话。“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当时只靠一本教参上课的我,为了给自己充电,拿出月工资三分之一买书,如《中学语文教学》《读者》《语文教师》等刊物。在实践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我曾经对语文课“长篇如何短上”探讨过,尝试过,形成一套教学模式:⑴问题引路法⑵词语牵引法⑶重点赏析法。并在《多收了三五斗》中进行验证,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性,得到了前任市教研员张老师的极高的评价。在写作方面,我为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在山区经济和信息受阻情况下,我让学生每天回家看新闻,第二天收集整理,最后编了一本《天下事我知道》作为作文素材,让学生终身受益。我还利用教材积累材料,提出“如何利用课文巧作文”,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尝试,又一次得到市教研员王老师的认可。我知道“机会常常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有一年,初三老师病了,需要长期休息,我“厚着脸皮”申请教初三。我深知:责任重大。在语文教学中我立足于实际,从提高学生成绩入手,我甘当一个学生,每天奔波于听课和上课中。我离开了家,离开了刚满三岁的孩子,搬到了离家20里的学校住,在那里我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心中满满装着百十双求知的眼睛。当中考成绩单捧到手中时,我眼睛湿润了,学生的语文平均分比当时校部高十五分。那不是分,那是汗水,那是心血,那是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的见证。从此,我“争”得了领导的一份放心。



2.“争”职位



我知道,“不当班主任的老师,不是一位称职的教师”。因此,我教好本科同时,尽力做好“额外”的工作。我曾到离校30里以外的学生家家访过,曾多次做过后进生工作,曾多次支助贫困孩子学费,我不是班主任,但胜似班主任,所以在家长和学生中“争”得了很高的威望。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校有一班主任是民办教师,要参加“转正”考试,我“偷偷地”承担了这个班的班主任工作,我代理了近两个月,班级大有起色。我终于“争”到班主任职位。在以后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不用扬鞭自奋蹄”,所任班级曾获得“大连市优秀班级”,个人“获得大连市优秀班主任”,我曾代表庄河四中在庄河教育局举行的班主任经验介绍中,我做了题为“大连市优秀班级就是这样获得的”的报告,博的阵阵掌声。那不是掌声,那是一种佩服,那是一种感动,那是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的见证。从此,我“争”得了领导的一份信任。



回眸最初的十年,我砺练了一种本领,那就是适应了在竞争中求生存。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二、脚下有路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山区教育也大有改观。上级合校并班指令已下达,我随分校一起走进了离家更远的校部,又开始了我第二个十年的教学生涯。在这十年中,我靠的是“创”,努力探索一条适合农村语文教学的新路。我的尝试,我的实践,我的成功证明:“我很棒”。



1.教中求创新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我来到“向往已久”的校部,回头看看我的同组老师,一种危机感爬上心头。我的学历是一个只适应低空飞行的气球—大专,于是我开始函授本科,以适应现代教学需要。同时,我在语文教学上由原来的“如何教会学生知识”转移到语文教学中“教法上如何创新”的探讨上。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在“十.五”中,进行了一个课题研究——《如何教读现代文》,我曾经根据不同的体裁总结出方法:一课一得法,即:每一篇课文都要总结出这一课重点要掌握什么?你学到了什么?我们在教学中尝试过,发现对中下等学生效果更好,体现了实效性,避免了学生因课堂抓不住重点而出现厌学心理。这一做法在得到了推广,至今,我们还不时沿用这种做法。在“十一.五”期间,我又进行了一个课题研究——《系列话题作文训练》,我从话题作文的如何拟题,确定主旨,如何选材,如何刷新选材等方面进行探索。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用学生作文示例说开去,每一次作文都以“口诀”作结。并且,我还制定了一套作文课件,供其他教师使用。这一做法,得到了教研员王老师的赞赏。这样做下来的结果是,学生感到与作文的距离拉近了,乐于作文的学生多了。近几年来,我校中考语文成绩一直在庄河市农村位居第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校独创的作文教学法。



2.新中求发展



曾记得一位名师说过:一等教师“创造”,二等教师“研究”,三等教师“克隆”。我在语文教学中时刻争做创新型教师,并且有所发展。因此,我收获了别样的感动。那就是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方面的探索与创新。我根据农村学校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实践,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阅读名著的经验。具体的做法如下。



(1)从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入手,着眼于寻觅阅读切入点激趣(寻趣),精选名著“版本”激趣(导趣),借助媒体手段激趣(引趣)三个方面,通过课件,评书,电影等手段,介绍了丰富多彩的激趣方法。



(2)从制定系统的阅读计划入手,着手于根据农村初中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材后提供的名著阅读顺序来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名著。



(3)从传授适宜的阅读方法入手,介绍了一读二导三过法,快速高效复习法。这一做法,在庄河市范围内迅速推广开来,填补了初中语文学科名著阅读教学的空白。其后,又得到了大连市教研员邓鑫老师的肯定,并在大连市做了专题讲座,受到了同行的好评、教育界人士的认可。



回眸眼前的十年,我砺练了另一种本领,那就是适应了在创新中求发展。前行时,也许眼前荆棘遍地,也许四顾茫茫,无路可循,但只要走下去,脚下必定有路。



二十年过去了,成长中我饱尝了酸甜苦辣,但伴我的却是一路芬芳——我曾经获得大连市优秀班主任,每年年度考核均为优秀,荣获了“大连市优秀教师”称号,所授《作文如何开头》获“大连市初中语文学科优质课”,曾被评为“大连市骨干教师”,“庄河市骨干教师”,撰写的论文《名著阅读教学之我见》获第十七届东北三省四市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对“大连市骨干教师”作了题为《如何让学生走进名著》的讲座,作品《书中自有睿智来》在大连教育学院征文活动中获优秀奖,撰写的《如何让学生走进名著》获“辽宁省优秀论文”称号。



在学校这片净土上,我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探路者。我深知: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究,创新,成长,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我将一如既往,昂首前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9-11 19:45:00 | 只看该作者
行走在山村语文教学的路上
辽宁锦州市义县七里河初中 刘金霞
我是来自义县七里河初中的一位普通的农村语文教师。回首22年来的语文教学工作,真可谓风风雨雨,酸甜苦辣,感慨万千。冰心说: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快乐勇敢的流走,像一棵经历四时茁壮成长的小树,不畏惧任何风雨。为的是让“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是的,生命就是一个不断成长进步的过程。20年的摸索前行、追逐梦想之路,蓦然回首,一串足迹,一路风景。



一、   思考摸索,攀登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山路上



(一)   年轻有志不言愁



22年前,带着初为人师的神圣开始了我的教师生涯,像一条小河流淌着激情四溢的执著;似一株新苗怀抱着枝繁叶茂的梦想。初登语文课堂的讲台,我怀着美好的梦想,挥洒着满腔的热情,完全可以用豪情万丈来形容自己。为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我一直虚心向同行学习,坚持听学校里一些比较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讲课,从一招一式学起。为了上好一节语文课,我苦练基本功,为了使教态自然大方,课前在家里的穿衣镜前多次演练;为了使课堂语言凝炼标准,就将自己课堂上要说的话预先录音,反复听,仔细改,但最初的一段日子,由于很少外出学习,再加上资料有限,我完全是凭着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理解照搬着一些老教师的经验和模式去教学。我按照唯一的教学参考书来备课,写教案,只要参考书上有的,都要面面俱到、非常认真地给学生讲解,但是与我的“尽心竭力”相比,课堂效果却很不理想。我处理不好教材,驾驭不了课堂,没法和孩子们交心,一天下来身心俱疲,这样的跌跌撞撞、蹒跚学步让我陷入了初为人师的迷茫。



为什么会这样呢?看看身边的很多的老教师就是这样讲的啊,而且,学生的成绩也不错啊。难道是自己讲的还不深透,还不全面?我也曾想过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可是生怕一旦放开由学生说,预设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还有就是怕“节外生枝”,一旦学生讨论探究,必有种种疑问难以解决,怕自己准备不充分而在学生面前“出丑”。为了图省事,也因自身素养的确有限,还是照搬教参统统倒给学生较为“保险”。谈到这一点,我不免就想到了自己曾经上过的一节公开课《岳阳楼记》,那是我第一次借学生上课,有领导和一些外校的老师来听,为了在教学形式上有些“新元素”,我也很“应景儿”地安排了学生质疑环节,尽管课前做了准备,但探究的明显不深透,一名学生站起来问:“老师,文中为什么说虎的叫声是“啸”,猿的叫声是“啼”呢?”问题一出,教室里立刻引起了一些骚动,站在讲台上的我也被问住了,听课的老师带着各种表情看着我,尽管我采用了回击法,把问题又抛给了学生“哪位同学能帮助他解决这个疑难呢?”但竟无人替我解围,没办法,我只好无奈地说:“那我们把这个问题留到课后,大家查查资料,我们下节课再探讨吧。”看着学生们失望的神情,老师们复杂的表情,我遗憾地知道,我失去了一个让学生羡慕,让老师佩服的机会。面对诸多的无奈困惑,何去何从?于是,不服输的个性促使我走上了思考与探索之路。那时,我对语文教学的思考是很感性的,在我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如何把每一节课都上得让学生喜欢,如何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



(二)   他山之石可攻玉



那段时间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甚至名师的课堂是我最愿意去的地方。记得最早听到的公开课是锦州市聘请欧阳代娜老师执教的一节课,这节课带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与启发。那激情洋溢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画面再现,学生那人情入境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美好课堂教学的憧憬之中,我初次领略了课堂教学的魅力。静下心来反观自己的课堂教学,仅凭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为了上课而上课,为了教学而教学。我清醒地意识到:教育教学光有激情是不够的,激情应当溶解在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教学艺术中,精彩课堂要靠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教学理论来支撑,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唯有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我认识到了自己的肤浅,于是自己暗下决心也要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不放过每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这样的机会对我们农村教师来说,简直可以说是宝贵的)于是魏书生的报告中有我追随的身影,田玉博士的作文教学课上有我敬佩的目光,于余映潮老师的阅读课堂上有我领悟的微笑,李镇西老师的报告中留下我学得的欣喜……不但向名家学习,身边的名师也是我学习的榜样,每一次听县里、市里的一些有经验的教师讲课,我都受益匪浅。也都激发了我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热情。通过向名师的学习,采各家之所长,极大地开阔自己的视野。我如同干渴的小树急盼春雨的滋润,执着地在课堂教学的百花园中采撷着教学的智慧与精华,不断充实着自己的课堂教学思想与实践。



课堂教学是我成长的基点,我也是在无数次的赛课、公开课的打磨中成长起来的。1994年,我第一次我在县里做观摩课《夜走灵官峡》,得到了教研员及同行的认可。那时对于年轻的我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以后我多次在本校及县里为教师作观摩课,在县里举行的各类比赛中多次获奖。2001年县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综合竞赛一等奖,2002年参加锦州市教学能手大赛获优秀奖,参加锦州“四优工程”评比获二等奖,2006年县“探索杯”大赛一等奖,2007年“多媒体辅助说课”一等奖。在2007年曾代表学校接受省远程教育验收现场会做观摩课,受到与会领导和老师的好评。随之我先后被评为“全县青年教师50佳”称号、“县级骨干教师“、”“县语文学科带头人”。连续被评为“锦州市骨干教师”,“锦州语文学科带头人”一次次的比赛提升了自我,也引领我踏入了美好的课堂教学的门槛,多次的公开课锻炼了自己的意志,锤炼了自己驾于课堂的能力,提升了课堂教学水平,拓展了自己的教育视野,我珍惜并感谢这些机会锻炼和提高了自己,使我在语文教学的这块热土上尽展所能。更让我感到欣喜的是面对常态课我有了一些自信。我慢慢地找到了上课的感觉,学生也渐渐喜欢上了我的课,那初为人师的迷茫之感也渐渐消失了。



(三)   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的教育”。的确,对我们农村教师来说:语文教师的真正成长是自我的成长。虽然学校图书馆的资料有限,但我可以进城去书店购买一些书籍资料。刚开始工作工资很低,可是我在买书上从没吝啬。在我的办公桌上、枕头边出现了古今中外的文化教育名著,伴着名著,我逐渐步入教育的王国,与苏霍姆林斯基交谈,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对话……教研杂志、教学实录,各类教育书籍如香茗扑鼻,让我大开眼界。我也经常将一些优秀的与本地区情况相近的论文摘录下来做为教学备用资料。可以这样说,今天我的课堂教学初见成效,这些都是和读书分不开的,读书让我升华了思想,提升了理念,产生了力量,书山有路勤为径,书破万卷我自新,让书成为自己的好友,像永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充实着思想的河流。身边的同龄人经常好心地暗示我:“金霞,你也该买身像样的衣服打扮打扮自己,别把钱都花在买书上啦!”对此,我每每回报以感激的微笑,但我依然光顾书店多于服装店。常有人问我读这样的书累吗?我的感受是:累,但很值!人需要不断的提升自己,而这一切就要靠读书。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靠扎实的积累我才能稳稳站在教学的最前沿,无愧于教师这一职业。



二、   拓展资源让乡村的孩子徜徉在语文的百花园



可以说,语文教学的开展尤其是新课程的实施,在我们农村,确实存在很大的无奈与困惑。不容置疑,近三五年我们的农村学校的资源和农民家里的经济状况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一些孩子家里也配置了电脑。但在十年前,这简直是奢侈的梦想。别说电脑,就连电视有的家里也没有。更别提花钱给孩子买课外书阅读了。家长不肯花钱,孩子也不爱看书。那么,如何让我的学生也能同样汲取语文这块沃土的营养,让他们嗅到文学百花园的馨香呢?我必须想办法。最初,我把自己家里的书拿到班级,设图书角由课代表做好借阅的记录和图书管理,这些书有我念大学时的教材,比如《中外文学名著作品选》等,也有平时自己购买的文学名著。后来,我也发动孩子们通过收集废品的方式筹钱购买书籍。让绿色阅读滋养年华,让经典文字点亮心灯。孩子们在书香的氛围中少了一些浮躁与茫然,俨然成熟了许多。早上,伴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孩子们在齐声诵读经典诗文;中午,你会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在教室里正静静地手捧一本本书徜徉于知识的海洋;放学后,他们回到家中没有父母的督促,读书已慢慢地变为一种自觉习惯,他们互相讲述着精彩的故事,在书香的润泽中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着。一枚枚书签记录着孩子们读书的印迹,一行行文字彰显出孩子们日渐丰盈的文学素养。我着力将文学、名著名篇和语文教学整合起来,让语文课堂也弥漫着文学的芳香。每个学期我都会挑选3-5本优秀的作品与孩子共读。课外的大量阅读,孩子们对语文的喜爱程度逐渐加深,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也提高了,更让我欣喜的是在与孩子们共读的过程中,孩子们那一份纯真与质朴常常感染着我,在教学相长中我也收获着成功的喜悦。



每一个人都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尽情地表现自我,完善自我。农村的孩子也是一样的,但他们的语文能力确实很差。无论是口语交际还是文字表达都无法和城市里的孩子们相比。他们或者不会说,或者不敢说。为了提高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我开展了多样化的语文活动:例如(1)精心进行了背诵名言佳句、即兴演讲、实话实说等语文常规训练项目。讲新课之前拿出五分钟,让同学们轮流进行简单介绍、评论或讲演。(2)“好书推荐”的演讲,让学生初涉鉴赏性阅读形式,充分秀出自己的好学与博学,(3)“辩论会”、“课本剧表演”、“朗诵比赛”“课外阅读竞赛”、“我说名著”、诗歌朗诵比赛,时文名段品评,讲故事,语文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讲述、竞赛、品评、交流等活动中发现不足,寻找差距。进而纳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优秀促动后进,这些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满足了学生渴望表现自己、赢得大家认同的心理,渐渐地,孩子们敢说了,会说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大幅度提高。



2005年、2006年我校获得县书香杯竞赛团体一等奖。语文课外知识竞赛团体一等奖。而且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在县、市乃至国家的各类竞赛中获奖。2009年我本人也获得义县“十佳名师”的提名。2010年获得锦州市“教学能手”称号。



三、研究反思行走于教育科研的大道上



叶澜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了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如果只是读书、教书、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是的,教师只有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才能实现专业成长。



几年来,我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市、省及国家级奖励。1995年撰写的《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获国家级科研成果二等奖,1998年撰写的《变苦讲为乐学》获省级一等奖,2004年撰写的《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获国家级一等奖。



2005年,由于工作需要,校领导把语文教研组组长的重担压在了我的身上,而此时,新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的开展,无疑,如何带领全校的语文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好校本教研,实施有效教学,成为我的主要努力方向,这也是我语文教学不断改革和探索的几年,为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我积极投身到教研教改活动中。2006年我到沈阳全国中语会举办的全国中青年教师讲课大赛的比赛现场近距离听课学习,并有幸听取了很多位全国语文教育专家的讲座,受益匪浅,从省到市、县、学校各级各类的教研培训听课我都积极参加,如饥似渴的充实自己。因为我知道只有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增加知识的厚度,课堂才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几年来,我积极、大胆、负责地开展工作,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我带领我们语文组全体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多次组织教师上研讨课,着力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总结出适合我校教学实际的语文学科教学模式。在我们的合作成长中,我校的语文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同和肯定。我也写了很多的心得,其中有一些发表在《新课程报.语文导刊》上,正更加鼓舞了我的探索的决心和信心。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虽然我不是什么名师,但因为有了多年的累积,在经验方面还是有的。作为语文教研组长,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经常帮助初涉教坛,教学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我和他们一起备课,热心地指导他们上课,帮助其熟悉教材教法,提高教学能力。组织教师集体备课,以老带新,组织青年教师听课,举行优秀教师观摩课……通过种种方法有效地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不管哪个老师要外出参加评课活动,我都认真地帮他们修改教案,研讨教法,跟自己讲课一样紧张、忙碌。在我的帮助下,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得到了领导老师们的高度评价。他们的迅速成长也带动了我校整体语文教学成绩的提高。多年来,在各种比赛测试中我校的语文学科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2004年,我校的语文教研组被评为“锦州市先进教研组”。2005年,在县课改阶段总结会上我代表我校语文组作了《重塑语文教研新模式》的经验交流;2007年我校的《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经验也被教研员在全县推广,2008年我在县语文教师教研会上作了《弹合作之琴,奏共进之曲》的专题发言。2002年至2007年,连续几年,我都在全县中考复习备考会上为初三教师作经验交流。



这些年,我不断在学习中提高,在思考中前进,在总结中升华,从课堂到课外,教科研伴我一路前行,与教科研相伴我慢慢地成长起来。找寻着“道有所依”的课堂本真,引领我在语文教学的百花园中辛勤耕耘,不断收获着成功的喜悦。   



四、奉献爱心,徜徉于科学育人的田野中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而班主任工作又有着更为深刻丰富的内涵,它不仅需要教师有热心、耐心,更需要一颗爱心!多年的班主任生涯,在每天与孩子们的交往中,我更加喜爱他们,我用满腔的爱与学生沟通,与他们一起玩乐,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努力走进学生的心灵,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班级管理。



每接一个新班,我都要利用暑假或亲自到学生家家访,或者打电话家访,力争在开学前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由于离家较远,九年级的学生大部分都住校,此时,我就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妈妈。衣服破了,拿来针线补好;生病了,带去诊所治疗;想家了,我拍着肩膀安慰;想吃饺子了,我从家里包好送来……家长们都很感动,他们说:“刘老师,我家的孩子交给您这样负责的老师,我们一百个放心!”唯有女儿一脸的不高兴“妈,你到底多少个儿女啊?”



面对班级的调皮学生和行为后进生,我从不用歧视的眼光来对待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和手段来转化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和鼓励。当他们圆满地完成初中学业升入上级学校或走入社会后,每到节假日,我总能收到他们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形式的祝福;看到一个个因各种原因徘徊在辍学边缘的孩子,经过自己的多方努力又重返了校园,我倍感为人师的喜悦和肩头担子的沉重。学生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更多的需要关爱与呵护。我始终用真情平等地与学生沟通,我的孩子们都视我为大姐姐,等到他们走上社会、成家立业后,他们更视我为朋友、知己,和我一起分享他们的喜乐忧愁,能得到这么多的亲人、朋友、知己,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2002年,我代表锦州市参加辽宁省师德师风演讲比赛并获得一等奖;2004年,我参加了锦州市百名优秀班主任研究工程,所撰写的《春风化雨润心田》被收录在《心迹情踪》一书中。2010年《值日班长让我欢喜让我忧》一文获中国教育学会优秀案例一等奖并发表在《中小学研究杂志上》;《沟通让生命更美好》获国家级优秀德育活动课一等奖。而我带的班级也多次被评为县三好班级,我自己也被评为县优秀班主任、县模范教师,曾在全县的班主任会上作经验交流。



结束语



弹指一挥间,我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渐渐地成为一名老教师。回首二十二年的教师生涯,最深切的体会是:三尺讲台夺去了我的青涩和稚嫩,一方黑板记下了我成长的痕迹,无数双渴望的眼睛点燃了我心中的明灯!在这条路上,有风雨,有坎坷,有苦涩,但更多的是欣慰。前面的路肯定还会有风雨,但我坚信:有爱无疑、用心得心、投入深入、付出杰出。



于丹在《论语心得》一书中写道:一个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往往不在于终极的理想有多么的高远,而在于眼前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我总喜欢用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行文的结束语,因为天地之大,宇宙之广,而我们只是一粒尘埃,只有立下鸿鹄之志,方能稳控自己的人生坐标。



我自己就是土生土长的农家孩子,我喜欢教心地善良、淳朴的农村孩子,喜欢在充溢着文化馨香的语文学科中徜徉,虽然教学中时常会有苦闷与烦恼,但我将继续前行,我坚信我将收获一路的幸福与满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9-11 19:45:00 | 只看该作者
在课改实践中成长
哈尔滨97中 杨冬梅
2005年,有一个人改变了我对教育的认识:他就是苏州市的副市长,当代的教育改革家——朱永新,他的那本《新教育之梦》点燃了我的教育理想。



2007年,有一个人激励了我要做最好的老师,他就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成都武侯中学的校长,崔其升的挚友——李镇西。他的五个一工程——每天上好一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指明了我的语文教学的前进途径。



2009年,有一个人告诉我要向传统的教学模式挑战,他就是中国教师报主任——李炳亭,他致力于高效课堂研究,他的那句“课堂应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道出了教育的真谛,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课改的征程中迈开了稳健而又不同寻常的一步。



以上三位成了我专业之路上的重要他人,工作十年余,我一直在思索,一个偏远的郊区学校,一些淳朴的而无文化底蕴的农民的孩子,我们怎样让他们实现心中的梦!



我虽面对的仅几十个孩子但我深知中国教育的成功绝对离不开农村教育的成功,没有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教育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从不妄自菲薄,我必须在当下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与语文素养的熏陶,因为孩子的人生是不可逆转的!



一、学校发展、同伴互助——专业成长的铺路石



个人专业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前进的脚步,2007年道里区教育局组织中学校长去杜郎口参观学习,很荣幸我校赵玉梅校长参与其中,吸收精髓,结合学校实际,创见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导学案为载体,以解放优生,照顾学困生,培养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师生课堂生命质量为目标”的“四四式”课堂教学模式,开始了漫长而又执著的课改之旅,



我幸运地能够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还能和这样一群追求教育理想的、守护纯净心灵的领导与同事一同探求教育的本真,一同在课堂的实验田里去尝试、实践、反思、互勉、提升。当我们在明确了课改的精髓,就是把学生真正当做“人”。从教师的角度课改的内涵应该是“尊重”之时,当我们达成这样的共识即语文学科课改的最终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爱读书、会读书、会用书,有理想、有思想的人之时,我们开始向有效课堂迈进了。



二、直面课堂、关注生命——专业成长的落脚点



我所面对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民家庭,家长为生活奔波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而我们的学生自然成了网吧、游戏厅里的常客,与外面世界的诱惑相比,我们的课堂更显苍白,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丧失了个性与活力。为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让学生在日后的竞争中有自己的优势,让他们此刻就快乐就幸福,我在语文课上大胆放手,让学生结合探究的主题,自编、自演、自唱,学习上的潜能生在这样的舞台也能自信、从容,让他们在集体自尊的生活,这与新课改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谋而合。在执教《看云识天气》一课时,在预习课上我先是让学生读书,之后将导学案中讨论交流的问题分配到各个组中:如文章的行文思路的介绍;文中重点部分云与天气有关的研读;文章优美语言的品位;谚语的积累;由本课拓展到生活实际。每组只需讨论完成一个任务,而教师则要行走于各组之间,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的态度是否积极,是否真正参与了更要倾听学生的想法,纠正知识性的错误;在形式上,我鼓励学生只要是围绕小组的学习任务,你采取怎样的形式展示老师都支持,能够创新的将会为小组赢得更多的分值。在这样民主、宽松、自由的气氛中,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生将版面布置的融知识性与观赏性于一体,将地理知识在语文课上呈现,歌曲、诗朗诵、快板、等等学生都拿出了自己的绝活,尽情的发挥那创造的快乐也洋溢在学生的脸上,六年一班祝文豪,语文底子薄,传统的课堂是看不到他的参与偶尔还搞小动作,而今嘹亮的歌声让许多学生震撼,也给他带来了自信,课下总缠着我问:“老师,啥时候展示呀?”我也被这种气氛感染,学生这样喜欢我的课进而喜欢我,其实教师的权威是学生给的。正是我敢于直面课堂问题,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给予学生平等与尊重,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



三、丰富资源、提升质量——专业成长的主渠道



展示无疑是我课堂的亮点更是孩子生命力释放的舞台,然而随着展示课的深入,我必须解决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让展示更有深度、更有质量?而不是今天的展示是昨天的重复,今天的创意是昨天的再版,如果停留于此,我们的展示之路不会走太远。而提升质量的关键是占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学生获得资源的渠道是有限的,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一面利用网络查找资料,一面利用休息时间到学府书店购书,一面到哈尔滨市图书馆阅书、借书,《中学语文教学通讯》、《作文通讯》、《童话》、《小读者》等刊物对于我们郊区的学生并不陌生,因为我常常借来与学生一同阅读,我也常会因学生获得精神给养而感到辛苦后的愉悦。我一直认为被学生所需要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当我将各组探究所需的资料做初步的整理送给学生的时候,学生如获至宝,他们到“资料采摘园”中用心采摘,展示时经常有精彩的、意外的惊喜!每每这时,我和学生都会沉醉其中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能力与情感!作为乡村教师,我用自己的奔走、自己的视野在加快学生的行走,扩大学生的视野,我感到我的辛苦是值得的,我愿意做学生的一扇窗子,一个能远望更多风景的窗子,永远敞开,而就在这其中,我也积淀着,成长着!



四、课堂点拨、提高深度——专业成长的关键点



当我把课堂归还给孩子的时候,我知道对我个人专业的要求更高了,如何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有质量的点拨,如何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将学生探究的问题引向深入,如何用高屋建瓴的视角使学生受到启发,如何设计出培养学生语文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学案等等,因此,我从没有放弃与书籍为友,为了增强研读教材、重组教材的能力,我研读了《余映潮阅读艺术50讲》、《听王荣生评课》、王尚文的《语文课程论》等等,为了提升自己“导学”能力,我感受了魏书生、钱梦龙、李镇西、赵谦翔、李卫东等名师的教学魅力,为了使自己能在团队中获益更多,我参加了教育论坛的网络师范学校,进行海拔五千米的阅读,启程、前行、迎接属于自己的庆典。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之一。”“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发展史”。我会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阅读成为师生精神成长的方式!



看到你脚下这贫瘠的土地了吗?不要害怕它的贫瘠,只有贫瘠才会孕育真正伟大的力量。几年来,我校的课程改革得到了黑龙江省各级领导及专家的支持与认可,多次到我校参观考察,2011年省级领导带领新疆考察团的同志来我校参观学习,给予了我校极高的评价!我本人也分别在各级各类的现场会上献课,2011年我在黑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首届“有效教学”博览会上做了一节展示课,彰显了我校的教学模式及我本人的教学个性,受到了专家的好评。专业成长永无止境,为自己的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志的关怀,专家的引领——而这将是我前进的动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1-9-11 19:46:00 | 只看该作者
回首萧瑟处,风雨总关情
──我,一位乡村老师的成长感悟
黑龙江省尚志市亚布力林业局第一中学 李艳梅
我来自亚布力,由于集中办学,第二中学撤点,我于2010年来到亚林一中工作。虽然如此,但在我看来,二中学是最初培养我、锻炼我的一片沃土,我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那么,请允许我从介绍我的学校开始。亚林二中学座落在林业局的东南面,紧挨着火车道,东面即是大片的田地。在大家眼中,我们是地地道道的乡村教师。



一是因为:二中学主要接收的是周边乡村的学生,近的十几里,远的有七八十里地,平时,家长忙着种地、打工,孩子们平时就是自由玩耍,根本就疏于管理。是所谓的“野孩子”。



二是因为:我们大多数的教师都是黑黑的,皮肤粗糙,夏天时,我们会长时间沐浴在艳阳之下;春秋时,由于学校较偏,我们又习惯于早来晚走,中午时,许多教师不回家,在办公室拼起椅子来临时休息,所以别人已经单衣薄裤,我们还像出远门一样,穿着厚衣服,显得不合时宜。冬天时,早晨天不亮,我们已经骑着自行车在赶往学校的路上,赶上下雪时,我们往往是第一道车辙的制造者,记得那时我常常要赶早走,天冷路滑,半个小时都赶不到学校,天太冷时,我只好骑一段,推着车子跑一段,(因为路太难走,打车夏天要5元,而冬天要8元,不是特殊的情况,是不能打车的)下班回来,风雪弥漫中就盼望着在拐角处,能看到那一抹温暖的灯光,那意味着屋子是暖的。有时真想写一篇文章,来纪念我这别人无法理解的幸福。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锻造了我们坚强、朴实的品格。回首那段艰苦的岁月,它给了我们丰富而深刻的滋养,它让我们从一开始就杜绝了安逸和放松,它让我们明白一个乡村孩子求学的艰辛,更让我们明白只要想做好,一切困难都不会成为困难。一切托辞都不足以成为理由。



作为乡村教师,要经历更多的磨难,经受更多的考验,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恰恰是这些艰辛,成就了我们乡村教师的成长,正所谓:萧瑟处,风雨有情。成就历练人生。



说心理话,作为一名在乡村学校成长起来的老师,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识还真是一波三折:初中时,语文课永远是那三招:考生字、划段落、中心思想。学生对老师也极不尊重,我觉得老师真是一个令人恐怖的职业,高中时,在亚布力林业一中,睿智而洒脱的语文老师张淑华却成了我的偶像,没想到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很多上课时的情景常常像电影一样在头脑中演绎。这些经历让我明白:只有当一名优秀的教师,才可以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



1998年,我来到了亚布力林业局第二中学,开始了自已暗暗期盼又略带畏惧的教师生涯,刚进入二中学时,坑坑洼洼的土道,陈旧的教学楼,丝毫没有影响我的情绪。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无论遇到怎样的挑战,无论怎样恼怒。我都不会抱怨更不会有任何放弃的念头,因为我面对的就是曾经的我呀!



现在想来,摆正自已的位置,端正自已的心态,是我们每一位老师要做好的最重要的准备。正因如此,在工作中,我才会不断的提高,有所收益。



在98和99连续两年,亚林二中在经费特别紧张的情况下,组织全校的老师到名校观摩学习,那两次让我对于:“大量读写,双轨教学”和“快速作文的教学模式有了深刻的认识。方法和思路都是现成的,但如何能让自已的学生真正受益呢?在教学中,我根据本校的实际,依据课文学写作,堂堂小练笔,固定时间佳作交流,并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关注生活,开展“身边新闻评论活动”要求很松,学生可赞可批,可补充可质疑。通过多种尝试,学生进步很快。1999年,学校让我参加了全局公开课,我的《话题作文指导》一课获得了第一名。在2000年执教的快速作文教学观摩课,获得了一致的好评。



语文课不只是作文课,那时经过学习新的理念,学校希望老师能尝试开放性课堂。同时,学校为了能提高老师素养,不但订阅各种教学科研方面的杂志,还要求老师每人都要订阅相关学科杂志,在那上面有很多好的课例,我记得,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中有两种教学思路给我很大的震撼,一种是自学指导,让学生自由提问,自主讨论,老师点拔。一种是一位美国老师上的一堂《灰姑娘》的教学实录。灰姑娘的故事,就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中完成,轻松愉快的探讨着关于朋友、关于小人物、关于诚信,一堂课没有说教却让人信服。学生敞开了谈,教师却引导自如。如果我也能这样讲会有多好!于是在课堂上多做这样的尝试,却总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我知道这不仅要教学技巧,更重要的是对教材的多元理解和高超的驾驭能力。



于是,我从自读课的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入手。让学生根据文章自主提问,并小组讨论尝试解决。虽然历经曲折,但是让学生明白了围绕课文提问的方法,2002年在校内执教的《死海不死》一课,让学生充分阅读,自由谈读得懂和读不懂的地方,并自由质疑,这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对开放课堂的尝试。当天,也真是充满了风险,在课文结尾处,作者说,死海真的快死了,可是有一名同学当时质疑:作者说的不对,死海根本死不了,并且很自信的在黑板上画死海地形,并说明蒸发量和海水饱和度的关系。似乎有理有据的证明了自已的观点。我在这方面一点准备也没有。现场还有学校领导及语文学科的教师,大脑真是一片空白,没办法,问同学有什么意见,大家都觉得不对,但是却很难驳倒他,幸亏有一男孩提出疑问:按照你的逻辑海水里根本晒不出盐?我就顺势给了自己一个台阶下,让大家回去查找更多的知识来支持自已,真是有惊无险。虽然如此,学校领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允许我参加在2002年启动的“十五”重大课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鼓励我们在这方面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二中学校领导始终以超前的,新的教育理念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这让我们这些年轻的教师更敢于在教学上做大胆的尝试。



就在我激情满怀的进行教学的探索和尝试时,校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通过课题的实验研究,提升学生的能力,并明显提高教学成绩。看来,无论课堂如何开放,如果不能过了成绩这一关,课题研究就是一纸空文。如何教会学生答题,成了当务之急。经过思考,我明白,学生需要的是方法,而不是答案,如果不运用答题的方法,找不到思路。我也不知从何下手,让学生怎么办?我首先就是就先做题,然后总结答题点。告诉学生从哪几点入手。后来就翻语文书,把讲过的知识,总结归纳,告诉学生这一类题从几个方面入手。着实费了很多心力。必竟付出总有回报,经过在方法上的探索,在2004年课题结题时,二中学语文平均分名列管局第二名。



在这之后,学校将更多的学习机会给了我,这让我一直都能触摸到教育新理念的脉搏,一直能呼吸到科研的新空气。



由于学校没有条件让教师经常出去学习,所以每次有出去学习的教师,无论学的是什么,回来都要做培训,我记忆最深的是在2005年,我跟着张洁主任到其他学校去做普通话测试。回来也一样做了一个报告,说说一路上的见闻,介绍一下各学校先进的做法。讲一讲各个学校的教师风貌。这让我们每一位出来的教师,都不自觉的多看,多听、多问。尽可能带回去更多的信息。学校也因此打开了通向外界的窗口。最有意思的是2009年,我们一行六个人到哈尔滨市风华中学学习----我们对于备课的做法是如获至宝,但到今年,省里培训时,人家又探索出了主题式备课,单元式备课的新思路。这让我们对于“立足学校实际,要学会培训学习和探索研究两条腿走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悟。



而做为一名乡村教师,教师的生涯已过去了11年,我的求学经历始终向我昭示着一个道理:做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师是无比的光荣。钻研探索是教育教学不变的法则。



回首过去,脚步深深浅浅,步履磕磕绊绊,但方向明确,目标坚定,荏苒岁月中,梦想之路越走越坚定,回首向来处,风雨亦有情,一路穿枝扶柳,蓦然回首,幸福相伴人生。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深知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教研上的探索,仅仅迈出了第一步,现在,我们在集中办学的大环境下,已经与一中学合校,时代的发展,使得我们不断的面临新的问题。我们会珍惜机会,抓住机遇。让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成为我们乡村教师教育生命飞速成长的新起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1 21:0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