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楼主 |
发表于 2011-9-11 19:46:00
|
只看该作者
回首萧瑟处,风雨总关情
──我,一位乡村老师的成长感悟
黑龙江省尚志市亚布力林业局第一中学 李艳梅
我来自亚布力,由于集中办学,第二中学撤点,我于2010年来到亚林一中工作。虽然如此,但在我看来,二中学是最初培养我、锻炼我的一片沃土,我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那么,请允许我从介绍我的学校开始。亚林二中学座落在林业局的东南面,紧挨着火车道,东面即是大片的田地。在大家眼中,我们是地地道道的乡村教师。
一是因为:二中学主要接收的是周边乡村的学生,近的十几里,远的有七八十里地,平时,家长忙着种地、打工,孩子们平时就是自由玩耍,根本就疏于管理。是所谓的“野孩子”。
二是因为:我们大多数的教师都是黑黑的,皮肤粗糙,夏天时,我们会长时间沐浴在艳阳之下;春秋时,由于学校较偏,我们又习惯于早来晚走,中午时,许多教师不回家,在办公室拼起椅子来临时休息,所以别人已经单衣薄裤,我们还像出远门一样,穿着厚衣服,显得不合时宜。冬天时,早晨天不亮,我们已经骑着自行车在赶往学校的路上,赶上下雪时,我们往往是第一道车辙的制造者,记得那时我常常要赶早走,天冷路滑,半个小时都赶不到学校,天太冷时,我只好骑一段,推着车子跑一段,(因为路太难走,打车夏天要5元,而冬天要8元,不是特殊的情况,是不能打车的)下班回来,风雪弥漫中就盼望着在拐角处,能看到那一抹温暖的灯光,那意味着屋子是暖的。有时真想写一篇文章,来纪念我这别人无法理解的幸福。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锻造了我们坚强、朴实的品格。回首那段艰苦的岁月,它给了我们丰富而深刻的滋养,它让我们从一开始就杜绝了安逸和放松,它让我们明白一个乡村孩子求学的艰辛,更让我们明白只要想做好,一切困难都不会成为困难。一切托辞都不足以成为理由。
作为乡村教师,要经历更多的磨难,经受更多的考验,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恰恰是这些艰辛,成就了我们乡村教师的成长,正所谓:萧瑟处,风雨有情。成就历练人生。
说心理话,作为一名在乡村学校成长起来的老师,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识还真是一波三折:初中时,语文课永远是那三招:考生字、划段落、中心思想。学生对老师也极不尊重,我觉得老师真是一个令人恐怖的职业,高中时,在亚布力林业一中,睿智而洒脱的语文老师张淑华却成了我的偶像,没想到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很多上课时的情景常常像电影一样在头脑中演绎。这些经历让我明白:只有当一名优秀的教师,才可以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
1998年,我来到了亚布力林业局第二中学,开始了自已暗暗期盼又略带畏惧的教师生涯,刚进入二中学时,坑坑洼洼的土道,陈旧的教学楼,丝毫没有影响我的情绪。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无论遇到怎样的挑战,无论怎样恼怒。我都不会抱怨更不会有任何放弃的念头,因为我面对的就是曾经的我呀!
现在想来,摆正自已的位置,端正自已的心态,是我们每一位老师要做好的最重要的准备。正因如此,在工作中,我才会不断的提高,有所收益。
在98和99连续两年,亚林二中在经费特别紧张的情况下,组织全校的老师到名校观摩学习,那两次让我对于:“大量读写,双轨教学”和“快速作文的教学模式有了深刻的认识。方法和思路都是现成的,但如何能让自已的学生真正受益呢?在教学中,我根据本校的实际,依据课文学写作,堂堂小练笔,固定时间佳作交流,并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关注生活,开展“身边新闻评论活动”要求很松,学生可赞可批,可补充可质疑。通过多种尝试,学生进步很快。1999年,学校让我参加了全局公开课,我的《话题作文指导》一课获得了第一名。在2000年执教的快速作文教学观摩课,获得了一致的好评。
语文课不只是作文课,那时经过学习新的理念,学校希望老师能尝试开放性课堂。同时,学校为了能提高老师素养,不但订阅各种教学科研方面的杂志,还要求老师每人都要订阅相关学科杂志,在那上面有很多好的课例,我记得,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中有两种教学思路给我很大的震撼,一种是自学指导,让学生自由提问,自主讨论,老师点拔。一种是一位美国老师上的一堂《灰姑娘》的教学实录。灰姑娘的故事,就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中完成,轻松愉快的探讨着关于朋友、关于小人物、关于诚信,一堂课没有说教却让人信服。学生敞开了谈,教师却引导自如。如果我也能这样讲会有多好!于是在课堂上多做这样的尝试,却总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我知道这不仅要教学技巧,更重要的是对教材的多元理解和高超的驾驭能力。
于是,我从自读课的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入手。让学生根据文章自主提问,并小组讨论尝试解决。虽然历经曲折,但是让学生明白了围绕课文提问的方法,2002年在校内执教的《死海不死》一课,让学生充分阅读,自由谈读得懂和读不懂的地方,并自由质疑,这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对开放课堂的尝试。当天,也真是充满了风险,在课文结尾处,作者说,死海真的快死了,可是有一名同学当时质疑:作者说的不对,死海根本死不了,并且很自信的在黑板上画死海地形,并说明蒸发量和海水饱和度的关系。似乎有理有据的证明了自已的观点。我在这方面一点准备也没有。现场还有学校领导及语文学科的教师,大脑真是一片空白,没办法,问同学有什么意见,大家都觉得不对,但是却很难驳倒他,幸亏有一男孩提出疑问:按照你的逻辑海水里根本晒不出盐?我就顺势给了自己一个台阶下,让大家回去查找更多的知识来支持自已,真是有惊无险。虽然如此,学校领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允许我参加在2002年启动的“十五”重大课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鼓励我们在这方面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二中学校领导始终以超前的,新的教育理念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这让我们这些年轻的教师更敢于在教学上做大胆的尝试。
就在我激情满怀的进行教学的探索和尝试时,校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通过课题的实验研究,提升学生的能力,并明显提高教学成绩。看来,无论课堂如何开放,如果不能过了成绩这一关,课题研究就是一纸空文。如何教会学生答题,成了当务之急。经过思考,我明白,学生需要的是方法,而不是答案,如果不运用答题的方法,找不到思路。我也不知从何下手,让学生怎么办?我首先就是就先做题,然后总结答题点。告诉学生从哪几点入手。后来就翻语文书,把讲过的知识,总结归纳,告诉学生这一类题从几个方面入手。着实费了很多心力。必竟付出总有回报,经过在方法上的探索,在2004年课题结题时,二中学语文平均分名列管局第二名。
在这之后,学校将更多的学习机会给了我,这让我一直都能触摸到教育新理念的脉搏,一直能呼吸到科研的新空气。
由于学校没有条件让教师经常出去学习,所以每次有出去学习的教师,无论学的是什么,回来都要做培训,我记忆最深的是在2005年,我跟着张洁主任到其他学校去做普通话测试。回来也一样做了一个报告,说说一路上的见闻,介绍一下各学校先进的做法。讲一讲各个学校的教师风貌。这让我们每一位出来的教师,都不自觉的多看,多听、多问。尽可能带回去更多的信息。学校也因此打开了通向外界的窗口。最有意思的是2009年,我们一行六个人到哈尔滨市风华中学学习----我们对于备课的做法是如获至宝,但到今年,省里培训时,人家又探索出了主题式备课,单元式备课的新思路。这让我们对于“立足学校实际,要学会培训学习和探索研究两条腿走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悟。
而做为一名乡村教师,教师的生涯已过去了11年,我的求学经历始终向我昭示着一个道理:做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师是无比的光荣。钻研探索是教育教学不变的法则。
回首过去,脚步深深浅浅,步履磕磕绊绊,但方向明确,目标坚定,荏苒岁月中,梦想之路越走越坚定,回首向来处,风雨亦有情,一路穿枝扶柳,蓦然回首,幸福相伴人生。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深知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教研上的探索,仅仅迈出了第一步,现在,我们在集中办学的大环境下,已经与一中学合校,时代的发展,使得我们不断的面临新的问题。我们会珍惜机会,抓住机遇。让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成为我们乡村教师教育生命飞速成长的新起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