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1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与评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16: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自73页至74页"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9逆运算,认识1、0在除法中的特性。
2.通过引导学生对除法意义的概括,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概括除法的意义。
2.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要着重研究除法的意义,弄清除法与乘法的关系,认识l和0在除法中的特性。板书课题:
乘法的意义。
[评析:开门见山,点明学习任务,明确思维方向,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去探究新知。]
二、新课教学
(一)教学除法的意义
1.先出示第73页第(l)题。
提问:"怎样解答?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追问:"在这道乘法算式中,40、4和160分别是什么数?"
2.再同时出示第73页第(2)、(3)题。问:"这两道题怎样解答?为什么都用除法计算?"
3.分析比较、抽象概括。
比一比:"第(2)、(3)题与第(1)题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说一说:"第(1)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议一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又分别是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想一想:"根据刚才的分析,想一想第(2)、(3)题有什么共同点?"
理一理:"除法就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什么样的运算叫做除法?"
出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4.用一用:要求学生应用除法的意义说明第73页第(2)、(3)题为什么用除法算。
[评析:教师从三道题引入,让学生独立解答,弄清算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第(2)、(3)题与第(1)题的异同处,发现乘除法算式中已知数和未知数的变化,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议一议"→"想一想"→"理一理"等多种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发现,最终抽象概括出除法的意义。这样,概念形成过程十分清晰,充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把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达到教学目的,再通过"用一用",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进一步深化对除法意义的认识,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二)教学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含义。
1.读一读:让学生阅读课本第73-74页有关内容,理解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含义。
2.说一说:"在除法中,什么叫做被除数?什么叫做除数?什么叫做商?"
[评析:通过"读一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再通过"说一说",创造一个开放性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1.忆一忆:减法和加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2.想一想:除法和乘法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
3.说一说:为什么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强调:乘法是已知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正好与它相反,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评析: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运用了知识迁移规律,学生根据减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类推出除法和乘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四)做一做
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1)504÷14= (2)504÷36=
[评析:教师通过指导审题→指名口答→阐明道理,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强化了新知。]
(五)教学1、0在除法中的特性。
1.出示:
口 口
口÷1=口 一个数除以一还的原数
口 口
教学步骤:口头填空→引导观察→寻找规律
[评析: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主动参与,寻找规律,得出结论,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质。]
2.出示:
口 口
0÷ 口=口 0除以一个非0数还的0
口 口

教学步骤同上。

若5÷0 0÷0有意义

得 出
0×?=5 0×?=0则 引导讨论发现:
5÷0不可能得到商

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
最后得出:0不能作除数
[评析: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引导学生紧抓"除法的意义"这一关键,提出假设,进行推理,逐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一种有益尝试。]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七第1题。
2.做练习七第2题。
[评析:练习是为了内化和巩固对概念的理解,是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练习过程中及时反馈、及时调控,让学生切实把握除法的意义的本质属性,从而达到本课时的教学要求。]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评析:用学生交流自己学习体验的形式来优化学习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五、游戏、梳理
用△、○、□代表三个数,让学生按要求摆算式。
1.如果已知两个因数分别是△和○,求出的积是□。你能摆出这道算式吗?
把它改摆成两道除法算式。
2.如果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与其中一个因数○ ,求出的另一个因数□。这道算式怎么摆?
你能把它改摆成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算式吗?
[评析: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练习,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末设计了游戏的形式,对本节课的新知识进行梳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及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把本节课再次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总评:学习是学生的"再创造"活动,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主观意义上的"创造",正如数学教育家赖登塔尔所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重视学法指导,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在教学中,吴老师引导学生做到:观察有目的、比较有标准、归纳会举例、概括会分层。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重视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发展。教师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寓教于乐。整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及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为主动学习提供最佳心理准备,使学生学得愉快、活泼,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精神。]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21: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