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5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运用新课程理念,改革数学计算教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7: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听闻一同事在一周的时间内教完了两周的计算教学内容,甚感惊讶,迫不及待地想讨教其“独门妙方”,听完了他的一节课,我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先用5分钟复习,再用5分钟传授计算方法,剩余的几十分钟则在学生一遍遍地练,教师一遍遍地强调中渡过,遇有简单的计算内容,教师便继续传授,学生也继续练习------一节课下来,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度居然很高。这不由引起了我的深思:计算内容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的掌握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他们今后参加工作所必须的最基本技能。广大数学教师一直很重视这部分的教学,在教学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如果按照新的时代要求和新的教育理念来审视,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问题一:过分强调“知识性”。即重知识,轻能力。这主要表现在:课堂上教师“一言堂”地教,学生“正襟危坐”地学、“紧锣密鼓”地练;或者是师生打乒乓式地一问一答,一问一齐答;甚至还有些老师把抄法则,默法则作为教计算的法宝,常用不倦------这样的教学过多地注重学生运算知识的掌握,过多地强调学生运算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他们多方面数学能力的发展和计算知识的实际应用。长此以往,致使许多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问题二:过分追求“形式化”。即重形式,轻实效。我曾听过一位老师执教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当教师出示例题,学生列出 + 后,教师引导学生着重分析了这两个分数的意义,眼看学生就要齐答出= 了,这时教师的引导“嘎然而止”,要求学生合作探究出答案------在公开课上,常看到这样单纯为体现新课程理念而精心设计的如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环节,而究其实效,又有多大?还有些数学课堂中充满了繁琐的计算和推导,并美其名曰:“训练思维”------这样的大搞形式,忽视了数学计算的真正价值,学生看不到数学的用处,学不到真正的知识,更谈不上会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了。

问题三:过分依赖“熟能生巧”。即重“熟练”轻“巧练”。的确,熟是能生巧,但它必须建立在通过教师实施有效、富有个性的教学,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真正理解了问题本质的基础上,他们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否则,单纯地想利用多练、搞“题海战术”来达到“巧”,恐怕是“欲速则不达”,只会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把学生变成了习题的“奴隶”。那么,如何改革传统的计算教学,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构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数学计算课堂呢?

(一)、注重过程,发展学生探究能力。

1、动手“做”数学,理解算理的科学性。“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过程、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能促进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认知,能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表象的建立,算理的探究。如教学“需要进位的笔算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一课,例题是 36×2,最简单最省时间的方法是直接列竖式教给学生“二六十二,二三得六,六加一得七”,但“为什么要进位”,“怎样进位”对一些学生来说,还是没搞清,而这恰恰就是本课的难点。如何突破?我设计了师生共同摆小棒,操作36×2的环节,用小棒上下分别摆出1个36后,学生直观地看到左边共有6捆(60根)小棒,右边共有12根小棒,可把12根里的10根捆成一捆,进到左边的6捆里,得7捆------通过这样的一摆、一捆、一放,在学生头脑中就形成了进位的表象,直观地理解了进位的方法,为以后自主探究“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打下了基础。

2、鼓励自主探究,体验知识的系统性。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我们的数学教学,许多时候是运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使知识得到发展的。而这就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可能。如果我们能抓住知识上的联系或者类似、相通之处,利用知识的正迁移规律,鼓励学生自主尝试,大胆探究,就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不断扩充、构建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如三年级的“笔算乘法”这一章节,由于前后知识联系紧密,都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所以每节课我都给足学生自主探究、尝试计算的时间,再指导学生自主阅读例题的计算方法。当他们发现自己独立探究出来的结果与例题一样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充分感觉到了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探究的快乐;当他们始终计算不出来或计算有错时,心理上就处于“愤”、“悱”状态,急切地想知道应该怎么算,为什么这样算,计算中要注意什么,这时候教师的点拔、指导,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渐渐地,他们探究的意识越来越强,常会主动自学新的计算内容,所学的知识越来越系统,迁移类推的能力也开始逐步提高。

3、重视互动交流,提倡算法的多样性。“新课标”对计算的要求不再是以前的又快又准,而是看谁的方法多——“算法多样化”。提倡“算法多样化”,实质上是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倡个性化的学习。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从多样化算法的讨论中吸纳别人的经验,把他人的思维精华纳入到自己的认知领域,以提高和发展自己。所以提倡“算法多样化”,与让学生开展互动交流、讨论是分不开的。出现了多种算法后,教师要正视每一种算法,创造条件,组织和引导学生互说、互评、互学,在比较中求真,在应用中内化。如教学“简便计算25×32”时,学生得出了“25×4×8,25×8×4,25×(30+2),5×5×32,25×(40—8)等算法,针对这些解法,我及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看看哪种方法更简便,最实用。其间学生各抒已见,据理力争,思维频频碰撞,谁也说服不了谁。其实,这里的认定“哪种方法最好”本无太大价值,因为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但学生通过对各种解法所进行的互动交流、讨论比较,经历了对各种算法的再认识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是最有价值的,有利于构建起学生优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也有利于增进他们学习数学的情趣,从而提高数学计算的能力。

(二)、注重反馈,强化学生数感意识。

“新课标”首次提出了“数感”一词。概括地说,数感就是一个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的直觉感知,如简便计算时,对25、4、125、8这几个数的敏感等。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但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认真扎实的知识学习,更需要及时有效的反馈练习,通过一些必要的练习反复作用于学生的感知,附着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久而久之,以达到强化数感的目的。

1、注意反馈时效。这方面传统的计算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既有短时反馈,如“铺垫引路及时练”,“巩固新知当堂练”等;也有长效反馈,如“基本口算天天练”,“易错习题时常练”等。这些练习,进一步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促进了知识的内化,也潜移默化地训练了学生的数感。

2、变换反馈形式。针对不同年级计算上的要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反馈的形式可开放些,多样些。如,低中年级小朋友,可组织“口算夺红旗”,“数数传花”,“小啄木鸟找虫”等活动,以“玩”促“练”;高年级学生可开展“视算听算结合练”,“谁是巧算王”等活动,着重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3、升华反馈内容。高效的反馈练习,需要不断变换角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击疑点而精心设计。如学完了分数除法后,我常喜欢练一些诸如:+, —, ×, ÷这样的一组组分数四则运算题。将这些相似又相异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练习,让学生细细地比比、看看、想想,领悟其中的联系与差别,在比较中强化感知性、感应性和感受性。还可以在计算练习中经常性地出一些找规律、巧算的题,如“我与11交朋友”,先计算出11×11,11×12,11×13的答案,观察题目与计算结果的特点,指导学生大胆猜想11与其它两位数乘的规律,并通过计算小心验证自己发现的这条规律的适用性。这样的练习,学生乐练,爱练,从中也增强了对数和运算的敏感度,这对培养起他们良好的数感是大有裨益的。

(三)、注重应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1、丰富式题呈现的方式。现有的数学教材中对计算式题的呈现方式极其简单,基本上是以直接出现为主。“新课标”强调要通过现实生活的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数与运算的意义,要呈现给学生大量的现实背景,从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深刻地理解数学,认识生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或用生活题、对话题的形式、或用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等方法赋计算式题予生活的活力。如教学“小数乘整数6.5×4”一课时,我是以生活题的形式引入的:商店里一支圆珠笔卖6.5元,王强准备买4支这样的圆珠笔共要付多少钱?再如,“分数乘分数×”一课,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引入例题:小明请华华到家里做客,请华华吃西瓜,先切了一半留给父母,两人吃的各占了西瓜一半的一半,问小明吃了整个西瓜的几分之几?------这样的呈现方式“把数学生活化”,虽然比直接出示要麻烦些,但却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将所学的计算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购物问题、分物品问题联系在一起,从而明确了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2、实践计算学习的作用。数学教育家h.freudenthal所言: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还要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而计算就是帮助我们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工具。要想真正理解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计算知识积极实践。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估算的实用价值。估算是日常生活、测量中无法也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或判断时所采取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估算能力,可以发展学生对数的认识,促进数感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应用数学意识的增强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除了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外,最有效的培养方法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中提高。如估计一篇文章一页的字数,到图书馆估计书架上书的总数,在做操时估计全校的人数------通过这样的估算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数学地看待生活,逐步掌握、优化估算方法,养成估算习惯,提高数学素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8-6-16 10: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运用新课程理念,改革数学计算教学

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14: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