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ngl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英语教学论文选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6-15 12: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英语教学论文选

从颜色看中西文化的相通与暗合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英语系 李新红





  



[摘要]本文采用比较的方法对表示颜色词词在中西文化中特别是在英语谚语与成语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察和阐述,从而得出中西文化相通与暗合的结论。

[关键词]颜色  文化  相通





赤、橙、黄、绿、蓝、靛、紫,使世界如此美丽,让江山如此多娇。正是因为生活中充满了五颜六色,才会蓬荜生辉,万物着彩。颜色无所不在,绚丽而辉煌。颜色与人犹鱼之与水。人们在色彩中生活,与颜色结下不解之缘。然而,颜色可不是图有虚表,它还有着超出其本义的丰富内涵。颜色词也都另有其义。是不是颜色只在汉语中才如此神秘多变?殊不知,颜色在英语中也同样有着极其丰富而且和汉语非常相似的用法。我们从英语成语和谚语中就足见其妙。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智慧在这里闪耀、聚焦。下面仅撷取几种颜色浅谈其详。



一、黑色



黑色是夜的颜色。在漆黑的夜里,人们伸手不见五指,看不到周围的一切,这种“未知”状态,不管你是何方人士,都会感到害怕和恐惧。颜色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生活,进而影响着文化。因此,全世界的人们不约而同地身着黑色来向逝者表示哀悼。除此之外,人们还不约而同地用黑色来表示隐蔽、阴森、怒气、黑暗、困难等负面意义。在汉语中,背地里伤人叫做“放黑枪”;小孩出生时没有户口叫做“黑户”;人心术不正叫“黑心”;人们生气时都“黑”着脸等。同样英语中类似的用法也比比皆是。如:“a black day”(黑色的日子),“A black lie”(恶意的谎言),“The Black Arts”(困境中的艺术品)[1]。以前,英国泰晤士河上有一座桥是黑色的,在这座桥上发生的自杀事件比该地区其他任何桥上的都多。后来人们就把他重新漆刷成绿色的了。英语中有很多谚语和成语都用黑色来表达此类意义如:



1.A black hen lays a white egg. 

  黑鸡下白蛋。丑妇生俊儿。世事无定。而汉语中亦有“黑孩娶白妮儿”的说法。



2.A black plum is as sweet as a white. 

心中喜爱皆为美。“black”在这里仍然是“丑”的意思。



3.After black clouds, clear weather.

时来运转好景回.(black:背运、倒霉)



4.Black will take no other hue.

黑色就是黑色。本性难改。(black指不好的脾性)



5.Every bean has its black.

各人有各人的缺点。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6.It is a small flock that has not a black sheep.

  树多出杂木,人多出怪物。



7.There are black sheep in every flock.

有羊群就有黑羊。第6、7两句谚语中“black”都指“不良分子”。



8.Let not the pot call the kettle black.

勿论人长短。自己嘴歪勿笑人眼斜。



9.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

  乌鸦骂猪黑。责人严,律己宽。第8、9两句谚语中“black”都指“缺点”。



10.The black ox has trod on his foot.

人老珠黄。

  The devil is not so black as he is painted.

  魔鬼并不像人们画的那么黑。人之恶名不如所传之甚。



11.There is no wool so white but a dyer can make it black.

  羊毛再白也能染黑(变坏)。



12.Every white has its black , and every sweet its sour.

事有利弊,物不全美。



13.As black as thunder(cloud).

  脸色阴森,面带怒容。例如:“I’m done,” thought Robinson, “there he is as black as thunder.” (“我完了,”鲁宾逊想,“他脸色如此可怕。”)



14.Black sheep;

  败家子,害群之马,无用之辈。一群绵羊中有时会有一只长黑毛的羊。这条成语是由此而来,并引申为不良分子。因为长黑毛的羊不如长白毛的羊值钱,所以可用来指微不足道的无用之辈。比如:He was 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他是个败家子。)



15.In someone’s black books;

失宠于人,失去某人的好感。这条成语源出店员和商人们的习惯做法:把好顾客和坏顾客、有把握收回的债款和无法收回的分别记录在册。这条成语可远溯到1592年,当时Robert Green写了一本《过失簿录事》(Black Book Messenger),其中记述道:“布朗的罪行太多了,我的《过失簿》实在记不胜记。这条成语的反义形式为“in someone’s good books”.比如:She is in his black books.(她失宠于他。)We are in his good books because we invite him to our party.(我们邀请他参加我们的宴会,因而我们得到他的好感。)而在汉语中如果某人或某个单位上了“黑名单或黑名册”那他就很难再有出头之日。



  16.The pot calling the kettle black.

  锅嫌壶黑(缺点)——乌鸦怪猪黑,只会责人而不会律己。例如:I like that. You say I am self indulgent! How about yourself? It’s a case of the pot calling the kettle black.(我喜欢那个,你说我放纵自己!那么你呢?情况真的如锅嫌壶黑。)比如:When he blames her for wasting money he conveniently forgets that he regularly loses half his own wages by betting on the wrong horses——it’s the pot calling the kettle black.(他责怪她浪费钱时,却若无其事地忘了自己一贯地在赛马下赌注时押错了宝而输了一半的薪水——真是锅嫌壶黑。)汉语中有“天下乌鸦一般黑”的谚语,其中的“黑”和英语“black”的这一用法雷同。

  

  17.Two blacks do not make a white.

  两黑不等于一白。这条谚语是指不能用别人的错误来掩饰自己的错误。比如:Two blacks do not make a white. You can’t palliate your own badness with other’s bad deed.(两黑不等于一白。你不能用别人的恶行来掩饰自己的劣迹。)英语短语“In black and white”,即“ 白纸黑字”,两种的语言在这里简直达到了惊人的相通。似乎人类的祖先在创造语言的时候是有心灵感应的,或者他们那时一定也发明了长途电话。许多年后,当我们发现人类的文明发达得史无前例的时候,似乎我们的祖先却在严肃地嘲笑我们的无知。其实这并不神秘,不管身处何处,人们的感觉是一样的。特别是对于非常感性的颜色而言,人们就更容易产生共鸣。



二、绿色



唐代官制规定,六品、七品官着绿服,八品、九品官穿青服。白居易被贬为江州郡司马,官列九品,所以,《琵琶行》诗中用“青衫”代称。他的《忆微之》诗云:“折腰俱老绿衫中”形容仕途坎坷,人老白首仍屈身于低微的绿衫行列中。



有一句谚语颇耐人寻味:“They that marry in green,, their sorrow is soon seen.(结婚穿绿衣,不久就悔恨。)想来,在中外的结婚典礼中,新娘、新郎穿绿色礼服的还真是不多见呢。没想到,在我们这个“绿色革命”的时代,绿色竟还有如此令人不悦的一面,而且其影响贯穿中西。实际上,绿色的涵义远不止此。看下面几个成语,则可见一斑。



1.Be not as green as one is cabbage-looking.

(口)并非浑然不知。在中世纪英语中,“green”这个词的含义来自植物,指“不成熟”,在十七世纪时意指“单纯”和“容易上当”。例如:(1)He is not as green as he’s cabbage-looking.(他虽年轻但不是不懂事。)(2)When he bought the house everybody thought he was wasting his money . But he is not as green as he is cabbage-looking---that part of town is now very fashionable, and his house is worth far more than he paid for it.(当他买那所房子的时候,人人都认为他浪费了钱。但他并不是年幼无知,现在城里的那个地段非常时髦,他的房子的价值远远超过他买房时付出的钱。)同样的用法还在其他成语和谚语中有所体现。“greenhorn”即生手,未经世故的人;笨蛋,黄毛小子,易受骗的人。这个词早在十世纪用“新兵”解,美国军队中至今还用,但一般只指“生手”或“笨蛋”。例如:As a greenhorn, he needs our help.(他是生手,需要我们的帮助。)A green wound is soon healed.(新伤愈合快。)Green wounds will not be touched.(新的伤口碰不得。)Take no counsel of green hands.(不要听没有经验的人的主意。)



汉语中说的“生手”、“嫩”“不成熟”也都和“绿”沾亲带故。与英语中的“绿”意义大同小异。而绿色更多的是用来表达褒义。如:青春,春蕾等,取其朝气蓬勃,精力旺盛之意。英语中,类似的用法也是不少的。如:



  1.Flourish like the green bay tree

  像青翠的月桂树般茂盛。[2]

  Sometimes the wicked flourishes like the green bay tree .

  有时恶人得势竟像青翠月桂树那样繁茂。



2.Green old age.

精神矍铄的老年。这个隐喻来自富于活力的常青树木。

  Temperance and chastity secure a green old age.

  清思寡欲可享精神矍铄的晚年。

  绿色还可以表示嫉妒。在汉语中,人们把魔鬼刻画成绿眼红眉。说一个人眼睛发绿,是指这个人眼馋某个东西而又得不到时的贪婪相,从而产生妒意。而英语中这样的表达简直是“同曲同工”。例如:“green-eyed monster”即绿眼妖魔——妒忌。[3]



3.Cherry was a green-eyed monster, but tried to hide it under protestation of admiration.

彻丽是个嫉妒精,但她企图用羡慕的巧言来加以掩饰。



4.When John’s brother got the new bicycle, the green-eyed monster made John fight with him.

约翰的哥哥买了一辆新自行车,约翰出于嫉妒而同哥哥争吵一场。



另一成语“green with envy”也表示“非常嫉妒、嫉妒得面色发青”。早在中世纪的英语中,嫉妒是用皮肤的绿色来表示的。而另一种说法则是说在美国,一个人看到别人有很多钱(指美元),就很妒忌,因为美元的背面是绿色的,所以就用绿色来表示嫉妒了。例如:She is green with envy because you have moved into a socially better neighborhood.她非常嫉妒,因为你已迁到社会环境较为高雅的地方去住。



三、红色



红色在汉语中,从国到家,从个体到群体,从喜好到风俗,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蕴含着勇敢、吉庆、欢欣、荣耀、热烈等意义,比如战争类影视作品中的敢死队员往往胳膊上要扎红布条;学生特别优秀用大红榜以示喜庆和赞杨;各种获奖证书都用大红做封皮;劳动模范都披戴大红花以示光荣;在重大场合欢迎贵宾都铺上猩红地毯以示热烈欢迎;各类公章及私人用章都用红色印泥,政府的公文称为“红头文件”;中国的国旗就是以红色为底色的;中国人过大年时穿大红衣服,贴大红对联,发红包表示喜庆等,而负面、消极、不吉利的含义较少,比如学生的成绩不及格,老师就用红色笔来登记成绩;某人很生气,通常说“脸红脖子粗”;如果财政出现亏空,也用红色来表示,称作“财政赤字”。在西方以上两方面的意思也兼而有之。比如:圣诞节到来之即,圣诞老人身着大红,来给天真的充满幻想的孩子们送礼物,把一个节日烘托得神秘而喜庆。而圣诞节在西方是最隆重的节日,正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他们也铺红地毯来欢迎贵宾;他们也用红色来表示狂欢;他们也用红色来表示财政赤字等。东西方虽远隔重洋,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和民俗,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有着各自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但是,人们对于颜色的理解和运用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充分表明人类智慧的息息相通和文化的交互辉映。下面就以几个成语为例进一步体会红色在西方文化中的意义,从而进一步体会到两种文化的交汇。



1.Like a red rag to a bull.

肯定会使人生气或非常烦恼的事。这条成语出自西班牙的斗牛士用大块红布激怒牛向他攻击。例:Any letter of complaint to the boss is like a red rag to a bull.(任何向老板诉苦的信都肯定会使他非常生气。)



2.rosy(or red) about the gills;

发怒,喝酒后脸红。



3.Paint the town red.

胡闹,狂欢。这条成语本是美国俚语,大约在1890年为英国人接受。例:They often enjoy themselves in painting the town red.(他们经常欢呼畅饮。)They heard this morning that they had passed their examination , so they have gone out to paint the town red.(今天上午他们得知考试及格,于是都出去狂饮一场。)



4.a red-letter day;

纪念日,喜庆日子。这个隐喻来自日历:每逢节日包括宗教节日都印成红色。例:It was a red-letter day for me when I landed in America and entered school there.(这是我到美国入学的纪念日。)Next Sunday is a red-letter day when they are going to be married.(下星期是他们结婚的大喜日子。)



5.Red tape;

官样文章;文牍注意;官僚作风,源出英国政府机关用红带扎公文。例如:English bureaucracy seems to have swathed in red tape at its birth. (英国的官僚机构看来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官样文章的束缚。)Although official censorship ended in some countries some years ago , red tape can still shackle their film-makers working . (虽然在几年前一些国家的官方审查制度已经停止了,但官僚作风可能依然妨碍电影制片人的工作。)



6.Thin red line.

以寡敌众的勇士,坚持原则的少数。英国著名的战地记者(W.H. Russell, 1820-1907)报道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时,用这个词组来形容穿红色军装的英国士兵抵抗俄国军队进攻的情形。据说,这句名言还鼓励在这次战争中做救护工作的英国著名护士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的工作。后来人们就用这个词组来比喻以寡敌众的战士或敢于坚持原则的少数人。例如:In the last session of Parliament when the debate on the government’s new bill of labour took place, a thin red line of the opposition insisted that the bill would be disadvantageous to the common laborers , and they would reject it.(议会的上一次会议讨论政府的新劳工法案时,反对派敢于坚持原则的少数议员称,该法案不利于普通劳工,他们将投反对票。)



四、白色



白色被认为是纯洁的象征。在西方,新娘子一般都穿白色婚纱,据说这一传统是从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开始的。现在,中国的新娘也大多都穿白色婚纱。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东西方的文化交融及人们意识上的相通之处。然而,白色除了其纯洁的美好意象之外,更多的是其负面的意义。如在汉语中有“白色恐怖、吓得脸色苍白、红白喜事、一片空白、白骨遍野、白脸奸臣、白白浪费、打白条、苍白无力”等说法。这些说法中的“白”字分别表示害怕、软弱、病容、恐怖、甚至与“死”紧密相关的负面意义。中国人为逝者戴白孝,送白花,而太平间里的白色更是让人不寒而栗。这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对“白色”所产生的感觉,以及他们用白色来表达的感情。那么是不是只有中国人才对白色有着如此令人不快的感觉呢?实际上,在西方也如此。在西方人的婚礼上你千万不可送红白色相结合的花束,因为红色象征“血”,而白色象征“绷带”。(Flowers have always been used for decoration at weddings . Some people choose the flowers at the wedding on the basis of their symbolic meanings . For example , orange blossom has always been associated with weddings because it signifies purity and chastity. A combination of red and white flowers is avoided by the superstitious because they stand for blood and bandages.[4])而绷带则象征着“伤”或“死”。还有在西方人的葬礼上,人们都佩带白花,来为逝者送行。这种感觉则和中国人不谋而合。除此之外,西方人也用白色来表示“害怕、胆怯、病态、懦弱、伪善”等意义。我们从下列几个成语中可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中的“白色”。



1.Show the white feather.

畏缩不前,显示胆怯或懦弱。这个隐喻来自斗鸡,如鸡的羽毛出现白色,显示饲养得不好。例如:Pull yourself together, do you want to show the white feather in front of these people?(振作起来,难道你要在这些人面前显示胆怯吗?)The only time he showed the white feather was just before they attacked the enemy.(他显示胆怯的唯一一次是在他们向敌人发动攻击之前。)



2.White about (or in ) the gills;

有病容;脸色发白;受惊的样子。“gills”(鳃)是鱼的呼吸器官,鱼离开水不能呼吸,鳃的颜色就变白。新鲜鲱鱼的鳃是鲜红的。在十七世纪初,“gills”指人的两腮,所以比喻人有病或受惊吓时的脸色。比如:He was white about the gills , because he fell ill.(他脸色苍白,因为他病了。)He said that he had just seen a ghost , and he looked so white in the gills that I almost believed him .(他说他刚才看见一个鬼,而且他的脸吓得苍白,所以我也几乎相信他了。)As the sea became rougher and the boat rolled from side to side, many passenger began to look green about the gills.(由于海浪更加汹涌,船左右颠簸,许多乘客都开始面色改容而呕吐。)



3.White-livered;

胆小,怯懦。这种说法已有四个世纪的历史,源于一种旧观念:淡色的肝是由于缺乏胆汁,因而引起精力、精神和勇气不足。[5]例如:Several white-livered fellows ran awa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battle.(战斗一开始,几个胆小鬼就临阵脱逃。)



4.Whited sepulcher;

伪君子,假冒为善的人。[6]例如:Could the public be induced to vote for him with all the churches fulminating against private immorality, hypocrites, and whited sepulchers?(既然所有的教会都斥责私下的不道德行为,伪君子和假冒为善的人,难道大众能够被诱哄去投票选他吗?)在中国国粹京剧里,凡是奸诈之徒必是白脸。民间常说“白脸奸臣”。虽然源出不同,但却异曲同工。所谓一白遮三丑也是取白可掩盖之意。



可见,人类的心灵是相通的,人类的智慧也是相通的,人类对于自然的了解也是相似的,而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是人类智慧的符号性象征,是人类理解和沟通的桥梁,因而语言也是相通的。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因而中西文化才会有如此多的相通与暗合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6-15 12: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英语教学论文选

如何实施初中英语学科的素质教育



黄埔区教育局教研室中英科  李媛







[提要]本文主要从“二语”习得规律,谈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内容、特点,并对学科教学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认识提出个人见解,进而论证学科素质教育的必然性。其次,笔者主要英语语言素养培养和语言运用能力培养方面入手,提出要从听、说、读、写、译等实践活动中,去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品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除了强调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习兴趣外,还应充分利用媒体,初步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分析信息的学科整合能力,提高学生的交际策略,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自主学习模式。



 [关键词]英语学科  素质教育  初中  实施







  素质教育是当前最热门的教育话题之一。如何把对素质教育繁多的概念演绎转变为广大教育实践者的切实行动,笔者以为是当务之急。实际上,该话题讨论仍然聚焦在是否实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争论上。下面,笔者试从对英语学科的习得特征的要求,来说明本学科实施素质教学的必然性。同时,就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谈几点想法。







  一、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特点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自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它不能被机械地教,机械地学。现代英语教学理论已经充分证明,语言虽然可以学得,但更主要地是习得的。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具有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和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Chomsky,1957)。首先它揭示了,在不同民族中,虽然语言的表层结构各异,但他们表达的内涵是相通的,所以二语习得是可能的。另外,学习者对二语习得的掌握,实际上反映了其对该语言认知世界方法的掌握,具体表现为对该民族历史、文化发展、文化传统价值取向的等文化信息的了解。其实它是一种知识向能力迁移的过程。同时,它也给我们的启示是: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交际方式和话语结构,母语中已有的这方面的知识必然会以种种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新的交际方式和话语结构的习得,因此,二语习得的方法必然讲究规律和方法。



  由于英语学科属于基础学科,所以,就其作为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而言,语篇总是涉及各类学科、种种话题,又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与其综合素质息息相关。学生如果要学得好,首先要学得活。而要学得活,就要博览群书,获得丰富的背景知识,建构丰富的图式框架(Schemata)。英语学习与学生获取信息和背景知识的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内容



  学科素质教育的内容,就语言本身来讲,主要是听、说、读、写、译这几方面的素质。这也是学校教育中所要解决的主要内容。



  但是,目前由于大家二语习得认识与规律掌握的不足,且受到应试教育的冲击,课堂英语教学往往表现为外在的语言形式的解码,符号系统的学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英语的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实践能力,要让学生在活动去学习、积累、应用英语、丰富情感,发展英语语言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品质。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为五维教学目标,即知识(Knowledge)、能力(skills)、情感(affect)、策略(strategies)和文化意识(cultural awareness)。



  概括地说,英语的学习不能仅仅表现为工具性语言学习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还应该包含内隐性语言学习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也就是说,学习外语不能表现仅为学好外语去升学、求职、出国等工具性学习动机,更应该表现为在学习中去了解异国风情的精彩,开拓视野,以及包容文化为特征的内隐学习动机,这样的学习过程是愉快的、幸福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把这两种动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很有帮助。



  综上所述,英语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是毫无疑问的。它有利于人性思想枷锁的解放,为人的多元价值的实现提供可行的途径之一。







  三、学科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目前,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同时,出现了应试教育状况愈演愈烈的现状,而英语学科的应试教育尤为让人触目动心。具体表现为:英语科成了语言技能机械训练的场所,学习强调死记硬背;课外大量题海,学生学业负担重;学生英语学习的抵触心理严重激化;校际校内间的学习竞争不断升级。



  首先,大环境的“应试教育”之所以屡禁不止、长盛不衰是有其必然原因的。原因一,是历史发展、演变的必然。考试制度是人类文明发展到目前为止最客观、最公正、最有效的评价手段,目前高考制度的有无是教育领域里“法治”或“人治”的分界线。只要在现阶段无法完全取消高考制度,就一定会存在“应试教育”滋生繁荣的土壤。现在就想让“应试教育”退出历史舞台,是脱离实际,一厢情愿的,注定是行不通的。原因二,不是“素质教育”的错误,而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滞后,与人们对教育需要的高要求的矛盾,造成素质教育推进不力,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不够,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学校布局调整不合理;教师队伍素质的巨大落差,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行,教师精神压力的过大,学生负担过重,一种急功近利的社会形态在滋生,浮躁心态在蔓延……诸多问题啊。



  多年来,人们有一种思维定势,就是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看成是矛盾的对立面,要倡导素质教育就必须排斥“应试教育”。认为,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着重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与知识的传授相比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它的着眼点是未来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这个长期目标。而“应试教育”则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应试能力的培养,急功近利地把目标锁定在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这个短期需求上,而不在乎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真正符合社会的需要。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发展重心已不再是搞“精英教育”,而是“公民素质教育”,以培养合格的公民素质为主要的教育目的。因此,素质教育的提法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而英语作为基础学科,全球公用语言(global language),更加应该深深烙在每个作为全球村的国民的基本素质上。如果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不难发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非对立的、排斥的:教育的长期目标和短期需求并不一定是矛盾的,完全有可能同时兼顾两者,把它们统一在一个教育体制中。因此,这种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完全对立起来的观点是欠妥的,它造成当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的一些困惑与迷惘,使很多中小学的领导和教师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本人认为学科的素质教育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本质。 “素质教育”的对立面不应该是“应试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是教育的目标,而考试是检验教育效果的手段,不能把“手段”做为“目标”的对立面,恰好相反,在竞争机制建立后的现代社会,“应试”也是素质培养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能否把在头脑里已根深蒂固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势不两立的对立面”这一观念暂时抛开,而探讨一下以素质教育为主导,同时兼顾两者的可能性。即把素质教育的前瞻性、先进性、整体性与“应试教育”中的合理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两者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或者采取另一种提法,即素质教育的范畴应该更大,它包含了“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只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试能力只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方面,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绝对是考场上的佼佼者。在这种结合中,关键的问题是要把握好一个“度”,即找到一个平衡点。



  不过,笔者认为要有效推进学科的素质教育,必须赢得全社会力量的共识与支持。因此,我们仍需要加大素质教育力度的宣传,深入人心,改变实施者与受施者的顽固定势思维。







  四、初中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措施



  改变对学科素质教育的认识,应着力于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要实现学科素质教育,必须以科学教学观来引领,把英语课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优化教学,促进人的发展。下面,本人从英语语言素质培养的内容,以及如何培养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1.英语语言素质的培养



  (1)听说素质及培养



  许多教学法理论都以听为主,如“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 和“自然法”(the Natural Approach) 。“沉默法”(the Silent Way) 更是强调相当长的一段“沉默”的、只用于听的时间,“其间学习者听的时候有一种安全感,如果没有充分准备,就没有必要担心被迫要说”( 见布朗, H.D.Brown, 1994:234) 。



  克拉申(S. Krashen, 1987) 的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说到,人们习得语言是先注意意义的,而不是先要学好语言结构的。因此,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与学习是关键,我们应设法理解信息,语言结构也就习得了。其次,我们教听力也应输入相当数量( 即i+1),输入多了,自然也就会说(输出)了。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课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初中的听力教材大多篇幅较短,话题也相对直截了当。所以就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热身”(warming-up) ,广泛讨论一些与听力材料有关的话题,先说再听,听完后再说,做完规定的练习后,做一些口头作文,有条件的话还可组织一些辩论。这样做也有利于学生背景知识的扩充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2)读的素质及培养



  读包括朗读和阅读。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英语是为了阅读。以前,许多人以此为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目的。现在的情况虽然不再是这样,但阅读确是重要的目的。还有,在各类考试中,阅读也占了相当的份量,分值比例也高。所以,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



  培养阅读素质应以语言知识为基础,因为有人在提高英语阅读能力上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固然与学习方法有关,但多数是因为没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包括语法知识(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词类、动词的时态、语态和非谓语形式等等) 、词汇、有关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



  文化背景知识是培养阅读素质的重要基础。中学作为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初中)和初级向中级过渡阶段(高中),文化导入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葛炳芳,1998:37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是被动获取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而是运用已经具备的背景知识(包括已学过的语言知识和英语国家的文化),根据上下文去预测和理解意思。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存在的图式,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吻合(王初明,1990)。训练上述阅读知识和技能,如有的语篇几乎每段都有一个现成的主题句,细节较有条理,以关联词为主的语篇标记也较容易寻找。



  精读和泛读是阅读的两个方面。精读应以英语知识(句法、词汇或修辞等)为重,又反过来为泛读打下语言基础;泛读课应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词汇量,培养一定的阅读技巧为主,又通过大量的阅读获取丰富的背景知识乃至专业知识。教师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泛读技巧,主要是略读(skimming) 、跳读(scanning) 和整体阅读(global reading) 等。



  当然,只有精读与泛读相互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它们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精读在教课文时,必须从整体入手。其中包括二个重要问题:一是预测(predict)。教师上课必须先从背景知识入手,要求学生说说与之有关的背景知识,问几个整体理解的问题。然后,有重点地讨论一些语法、词汇等知识点。二是巩固和拓展(reinforce and extent)。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泛读、能力的迁移。



  完形填空、短文改错、写作等训练是培养阅读素质的必要的补充。尽量上几堂这样的专题课对提高阅读能力大有裨益。这些也是语篇层次上的训练。它们与阅读理解密切相关。课堂上老师的带领、指导与督促学生阅读英语课文或做练习,或适当安排布置一些英语阅读方面的回家作业,让学生课外自主完成,则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更有利,都有利于阅读素质的培养。



  阅读理解是一种活用语言的素质。影响阅读素质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量、学习者的母语水平、个性差异、阅读策略、环境因素等等,但最重要的是,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平时,适时测试。



  (3)写的素质及培养



  首先,写的素质内容上的培养,应该从体裁多样化写作入手。写和读同属语篇层次,但方向相反。写是一种输出。笔者认为,它的特点可用“生产性”(productivity) 来表述。初中阶段的写作体裁主要是记叙文和应用文,如信件、日记、电话留言、诗歌等。这几年的中考写作命题贴近学生水平,贴近学生生活。突出体现了“用英语做事情”的命题意图。常见的题型有图表、文字提示、通知、日记、书信等指示性命题写作,重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



  其次,写的素质方法的培养上,应从注重结果式与过程式方法整合入手。结果式的写作教学模式( product approach)强调语言的正确性及文章的结构和质量。教学步骤往往是教师通过范文展示各类篇章(如描述性的、叙述性的、议论性的文体等),学生先阅读范文;然后,分解文章或句子结构,掌握句法和修辞结构规则,强调语法、评写和标点的正确使用;最后,学生仿照范文写作。常见的练习形式是“带控制性”或“指导性”的规范写作(controlled or guided writing),例如:



  a、给出语法框架让学生作局部的填空或替换;



  b、利用现成的大纲或梗概进一步扩展成文;



  c、利用现成的图像、表格或其他提示写成文;



  d、在回答系列问题后,将各题答案串写成文;等等。



  近几年中考书面表达都基本采用此题型。这种方法强调抓语言基本技能过关,适用于英语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陈玫,2005)。



  过程式的教学模式(process approach)强调通过形式多样、互动协作方式,激活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各种策略和认知的能力,多次修改同一篇作文,使学生不断在新的水平上进行写作实践,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转变。该模式的写作步骤有:a、酝酿。学生通过集思广议、自由联想激活相关知识,并归纳、排序信息;b、起草。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写作,不计较形式和内容;c、修改。如听同学反馈、小组反馈、病错句修改、教师反馈和按提纲修改。写作的话题可以来源于报章阅读、热点讨论等。在这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能动性和想象力、创造力,教师主要起计划、引导、调控和总结作用。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自信心强,英语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陈玫,2005)。



  上述的写作训练方法的选择应从不同写作训练阶段、不同水平学生出发,交错进行,即注重学生小组互助、自我反思;同时也注重教师及时、有效的反馈,帮助学生修改pidgin 现象。并适当结合以背景知识和阅读训练,让阅读为写作服务。



  (4)译的素质及培养



  翻译的素质包括口译和笔译。中学阶段许多教师都将译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但笔者认为,译不应该是最主要的手段,作为一种补充倒也必要。这是因为,在这一学习阶段如果过分强调译会使学生对它形成一种过度的依赖性。



  2.英语语言运用素质的培养



    (1)通过英语学习,培养学生大量收集、搜取、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学会表达思想。英语是学生作为一种工具,去更好地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因此,教师有责任教会学生通过 Internet 等媒体学习英语,培养信息获取与加工的能力。所以,英语课堂教学提倡英语学科与信息整合教学。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面向全体学生,研究他们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学习需要,去确定自己的教学方法,从培养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素质入手,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自主学习模式,营造一个能进行交际实践的学习环境,组织开展科学高效、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通过视、听、说等综合活动,进行英语技能训练,结合学生在有创新的语言交际和实践活动中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



  (2)英语教学强调“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教学实践性。因此,在课堂交际活动中,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景。要把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获得英语知识甚至是交际知识,在交际活动中活化为语言交际技能,进而形成以交际能力为核心的英语语言应用素质。



  教师要精心设计语言交际活动,体现真实、可行。我们组织pair/group work 时,可以先多组进行,然后再由一组或几组上台表演( 注意:不是示范。事实上,许多教师都这样做)。要注意引导学生克服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大胆活动。教师应尽可能树立学生的信心,培养其独立能力。如:



l         开始时,讲清活动任务指示;

      

l         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及时调整活动难度;

      

l         密切注意学生的活动,以便正确评估;

     

l         即使活动任务较难,教师不必要的干预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当然,这不说教师仅仅是被动地旁观。当学生遇到大的障碍或观点不一致时,教师应引导他们排除困难,解决争端。这时,教师是交际者的“心理支柱”,特别是对那些独立能力不够强的学生;学生表演时,教师评判其优劣,同时注意听学生的簿弱环节,便于以后分析讲解。

     

  总而言之,教师的角色不要总是当“裁判”,而是交际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调控者。但是,作为语言教师,主要还要注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尽力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上课要有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及时获得对学生的情况和需要的反馈信息。语言教学内容要有较大的信息量,具有时代感,知识性和趣味性强,足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以使他们发现新的东西,并对其产生热情。这里有个矛盾,就是所学语言有限,不能要求过高。如果要求适中,学生能够不断取得成功,而在英语学习中的第一个(那怕不大的)进步或成功也会激发起兴趣和动机(刘道义,1997)。







  五、结语



  英语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是体现学科教学从原来的粗放型加工过程向精细加工的转型,这既是人们对二语习得的进一步认识与其成果推广的趋势,同时也是社会发展与对公民素质要求的反映,以及人的自身全面发展需要的统一。英语素质教育在初中教学的推广与实施,将使我们看到的是师生之间更多和谐音符的奏响,体现为英语课堂教学真正回归到知识的获取、领悟、释怀,以及积极健康心理的状态的持续。



  可见,素质教育的实施关键在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无疑地,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背景下,这又是对广大英语教师提出的新挑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6-15 12: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英语教学论文选


和谐构建初中英语课堂文化的探究与思考

——谈新课程学习的认识与评价

黄埔区教育局教研室中英科  李媛  







一、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是学校文化的基础载体。课堂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空间,也是现代学校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一切的学校文化都可以从学校的课堂里发现。所谓课堂文化,是指在特定课堂空间中师生教学活动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总和。课堂教学之所以是一种文化,是因为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和技能,又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然而,课堂中的文化主要是由课堂与课堂活动的创造者----教师和学生来决定的。课堂文化往往是内隐的,深层次的。其凝聚在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之中,凝结在人及关系之中。具体来说,课堂文化包括支撑着教学活动的根本理念、价值取向,展开教学活动的基本思维方式,以及维系师生交往活动的人际氛围和精神氛围等,它是课堂教学的内核。而教师对学生、对知识、对教学、对目标等问题的教育学理解,决定着以上课堂文化内涵是否能成功构建成的关键。



  国内外许多教育研究者认为,课堂文化主要包含以下三点特征:第一,生命化的课堂文化。生命化课堂的实质是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赋予学生生命成长必备的共享的核心价值观;赋予学生生命的关怀与尊重;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使课堂教学活动富有生命的意义。即首先必须承认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把学校里的学习与社会密切联系,使个人的发展真实地与社会进步紧密相关;第二,智慧型的课堂文化。其中包括学习内容的智力挑战与充实,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创造性、自然生成性和智慧;第三,有效性的课堂文化。有效性,是课堂文化的技术标准。有效性的课堂注重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差异性,即不求人人都会,但求人人理解;不求个个全对,但求个个进步。



二、新课程下英语课堂文化的内涵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人文素养提高的过程。英语课程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教育部,2001)。可见,与以往教学大纲显著不同,新课程标准在确认英语作为工具性学科的同时,还强调了英语学习的人文性。因此,英语课堂的文化应体现在由原来的“一元”性文化(工具性学习)向“二元”性文化(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转变,体现了语言课程价值完整性的回归。



从本质而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是“学生学到什么”和“学生怎么学”。“学生学到什么”也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即通过课堂教学,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等目标的达成度。“学生怎么学”即学生达成以上目标的过程和方法,是否学得轻松、学得愉悦。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学生的课堂体验,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



因此,教师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努力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构建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和师生体验生命价值的课堂文化。



三、构建初中英语课堂文化和谐性的几个要素



1.课堂教学内容的文化构建:体验性和生成性。



英语作为语言学科的学习,教师应首先关注学生学习内在认知规律,这是课堂文化有效形成的关键问题。根据皮亚杰和奥舒贝尔(Ausubel)的关于人的知识内在构建规律的观点,语言学习的构建主要体现在激活(Stimulate)→输入(Input)→内化(Intake)→输出(Output)的四个环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知识内容文化的有效形成,必须处理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是教材中“无生命”的语言材料输入教师脑中,与教师的个人阅历和专业知识融合,教师应有选择性提取“有生命”的、可理解的教学内容;第二个层次是这种“有生命”、可理解的教学内容,通过课堂上师生的交互,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历再次融合,生成为学生所接受的、融入学生生命活动的“活”的学习内容;第三个层次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把内化的语言知识与他们的生活相结合,形成有效的语言输出,生成更有生命价值的知识和能力,达成语言实践的目标。



可见,这样的教学过程体现了体验性和动态生成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在选择输入知识内容时,应从学生真实生活的话题与内容,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经验入手,选择“有生命”知识内容,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先验知识与经验,进而有效地学习新授课文的知识,并且对文本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展与延伸。训练学生语言技能与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是贯穿整个课堂文化的重心。



  2.课堂教学过程的文化构建:互动性、多元性和协商性。



根据交际语言学习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的观点,语言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互动(Interaction)、多元(Diversity)和协商(Negotiation)的。“互动性”指教学活动过程在“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下,不断作用的状态;“多元性”是指教学活动中多情境、多内容、多维度、多形式的同时存在和相互作用;“协商性”是指师生之间关系的民主、安全、平等、对话的语言学习氛围。课堂学习应多一些轻松,少一些焦虑;学习过程是共享知识和经验,体验美好的人际关系,它是一个幸福体验和交往的过程。



  初中英语课堂的文化从这一层面而言,主要表现特征为:强调语言知识的内容和意义的统一,强调语言教学的实践性;以有效活动和任务的完成贯穿整个课堂学习。其中,活动和游戏的开展应以始终围绕目标语言的学习为目的,在真实任务或活动中去体验、领悟和运用。同时,任务和活动的设计应体现梯度和发展性。在观课和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有许多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互动性的认识,即所谓教师问得多学生答得多;游戏越热闹,学习气氛就越浓。对提问的设计和课堂情境的设计,非常牵强,缺乏任务完成一环扣一环的自然衔接和过渡,尤其缺少真实的情感交流,流于形式,对学生深层次思维的开发和挖掘不足。因此,目前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师生之间的真正对话,教学的真实开放实属鲜见。



  3.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文化构建:情意性和激励性。



由于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享受课堂生活的文化交往过程,因此教师鼓励性的外在言语和暗示语言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表情和眼神都是一种情感源,时刻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念三个方面进行塑造。因此,在英语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除了要充分利用“Good!” “Very good!” “OK!” “You are clever!” “Don’t worry. Try again!..”等话语肯定和激励学生之外,还要注意交流的情意性,真正与学生的感受融合在一起。例如,教师的聆听态度、教师对学生奇思妙想问题或回答的态度,以及教师对学生语言错误纠正的态度和教师对学生的暗示效应等等,都将是构成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的要素,它们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与学生是否真实享受课堂文化生活的幸福指标。



英语课堂教学的反馈交流,不但是对学生认知的“假设—检验”过程很重要,同时教师对学生表现的每一个反应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尚待成熟,因此他们学习的动机和意志还非常脆弱,他们需要老师的关注和激励性的评价。而基于真情实意的评价,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正面影响。著名的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关于对语言学习的“情感过滤假设”中提到,“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帮助他们尽量较少精神层面上的焦虑。因此,情感的关注反映的是深层文化的内涵。



4.课堂教学中深层文化意识的构建: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与尊重。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也拥有自己的文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渗透个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这是构建深层课堂文化的实质。《英语课程标准》“五级”目标主要考查考生“文化意识”为:是否对说英语的各国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方面有初步了解,逐渐形成“英语地球村”的概念。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与尊重,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学好英语,同时可以扩大他们的视野,开阔胸怀,包容文化,拓宽思维,并为将来更好地传播本民族文化。这是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最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享受。







四、确保英语课堂文化和谐构建的几个方面



英语课堂文化的产生,绝非一日之时就能形成。它是学生与教师长期在课堂教学交流、交往、合作的精神产物。要确保能和谐建构英语课堂文化,我们必须从提高教师个人专业水平和教育思想、理念着手,同时注意外部因素的衔接。作为初中英语教师,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的衔接。



在一个新集体产生初期或陌生班级交接期,注意师生情感的衔接显得格外重要。尤其,老师对学生的第一印象特别重要,亦称为“情感定势效应”。在第一师生见面时,作为外语老师,我们吸引学生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热情、外在漂亮的口语,我们更需要思考策略,用教学的智慧、巧妙的方法去捕抓学生的好奇,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例如,有位老师在开学初的第一节英语课上,他并非像一般老师一样先介绍自己,并对同学们提学期要求和目标。而是先用熟练的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左耳、一双眼睛、嘴巴、红心。接着问学生,猜这是一个什么中文字。学生很好奇,议论纷纷。原来这是一个“聪”字。接着他又问,大家说说这些用英语怎么说。于是同学们回答,“ear, eyes, mouth and heart”。这时老师故作思考,问学生,那怎样学习英语才称为聪明呢?为什么?顿时课堂热闹起来,大家七嘴八舌地回答。为了使大家聆听别人说话,老师要求回答的同学用英语来讲原因、、、、、、可见,在整个环节中,老师用巧妙的猜谜吸引学生,而且巧妙地渗透了英语学习的方法,这样的第一印象对同学以及他们的今后都将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巧妙的情感衔接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它给人带来安全、愉悦和幸福。



2.  知识的衔接。



无论是新授班级伊始或是每节课开始,教师都应作好知识的衔接、过渡。对于新授班级伊始,教师应充分作好前测数据的收集,如学力情况的分析,认知水平的差异等,学习内容、教材、教法的选定,以及整体学习目标、对个体发展的目标,均可提出不同阶段性的、有个性的合理规划;同时,对于教学后测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以及科研的科学、规范开展,皆有现实的意义。



对于一节课而言,所谓的衔接,不只是简单的朗读旧课文、背背书或听听写。我们所要做的一切要为新授知识和内容作好充分的铺垫、衔接。其中,激活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是关键。例如,英语教学技能中的“头脑风暴”、“心智图示法”、“文示图”等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通过激活先验所起的作用是,一方面使老师真实了解到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同时也让学生有了自我意识,为下一环节的学习确定目标指向。



3.教师专业化的重建。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文化的体现恰恰正好与教师的专业水平正相关。而教师专业化的体现不仅仅是学科专业水平的高低,同时还包括对教育学、心理学掌握程度的高低。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所以,课堂良好文化的构建与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重建紧密相关。



4.赏识教育的渗透。



如上述提及,英语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的主场所,激励与赏识是主题。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欣赏每位学生的长处,肯定他们每一点点滴滴的进步。赏识教育的内涵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外来文化的了解、赏识、接纳和选择;二是教师的人文关怀和宽容心态。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在对语言教学上如何正确对待纠正错误的态度和方法;以及排除学生学习心理上的焦虑与挫折,在处理上体现关心、体贴与平等交流。它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能用平常的心态接受新的文化、价值观,更好、更健康地树立个人的信念与意志。







五、结语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努力构建好教与学的文化,在和谐宜人的课堂文化交互中,变教与学的过程为师生共同享受的生活文化交往过程,让教学成为师生共同享有的生命活动过程,让良好的课堂文化不断激活生命,丰富生命,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享有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6-15 12: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英语教学论文选

抚州农村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问题诊断及对策



江西省抚州市教研室 王俊星



一、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005年秋季江西省全省初中全面实施英语新课程教学,农村中学占全省初中的58.65%,所以农村英语课堂是新课程教学改革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阵地。为了研究课改在农村中学的进展情况,笔者深入我市农村英语课堂进行教学调研,主要包括如下几项内容:教师的教学观念、课堂氛围的营造方法、先进教学模式的实施、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以及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第1项:教师的教学观念

调研结果:笔者在与老师访谈中发现,有近一半的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课本本位”,而非“学生本位”,课堂教学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应试出成绩。听课时发现,几乎所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有2\3的时间是在讲解知识点,教师过度侧重对单词用法的讲解而忽视词汇在语言中的实际运用,课堂上学生在运用语言交际的时间很少,老师常用机械操练取代学生的真实交际。即使给时间学生操练对话,大多数老师开展的 pair work 和 group work 都不具备交际意义,而仅是一种变相的机械操练,并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问题与原因:新课程标准是新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真正研究过新课程标准的老师很少,他们对新课标的了解主要来自听讲座、参加培训或阅读报刊等。许多教师只重输入,而忽视输出,忽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以及学习者的输出对教学的积极反馈作用,从而产生英语教学中输入与输出的严重失衡,造成语言教学费时、低效现象。另外,教师、学校、家长与学生注重短期目的,即应试效益,关注考试成绩。这是应试教育留下的弊端。

第2项:课堂氛围的营造方法

调研结果:极少部分老师会通过增加课堂上英语的使用量和频率营造英语课堂氛围。大多数老师认为学生不能配合教师授课活动是阻碍这一目标实现的最大障碍。绝大多数老师用中文上课,或者是一句英语一句中文,语音语调不标准。教学手段主要还是 “chalk+blackboard”的形式,录音机都很少使用,更不用提多媒体教学,其中有10%的老师从未接触过多媒体。由于教师教学方法过于机械,学生或朗读,或做题,或回答问题,有些学生逐渐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在课堂上各干各的,有的发呆,甚至闲聊,而教师忽略学生的反映,按着即定的教学步骤往前上,导致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越拉越远。

问题与原因:目前农村初中英语师资整体水平不够高,很多老师是其他专业转岗或者中师毕业,自身英语口语水平有限;不少老师误解了日常教学中语言学习氛围的概念;班级学生容量大,教师难以照顾到不同学力、不同层次和不同性格的学生。此外,还有部分老师习惯于采用旧的教学模式,往往忽视课堂气氛的作用。而学生也习惯于教师“满堂灌”的单向教学模式,很少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因此课堂氛围难以活跃。

第3项:先进教学模式的实施

调研结果:目前我市农村初中对任务型教学模式实施较多,但是大多数老师仍然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重讲轻练,忽视学生的活动与体验;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培养。有些老师在课堂上实施任务型教学,但无视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照搬教学参考书,还有部分老师,布置任务时语言表达深奥复杂,忽略学生的语言理解力,导致所设计的任务无法开展,将任务型教学流于形式。

问题与原因:任务型教学模式对教师要求很高,教师在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有欠缺。大多数教师不太明确任务教学的本质,搞不清任务和练习的区别。还有部分老师对实施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解上存在误区:任务型教学只适用于条件好的学校,学生基础好、素质高才能实施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只是训练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调节课堂气氛,既浪费时间,学生又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知识;任务型教学在课堂上很难操作,应放在课外的兴趣小组活动里实施。

第4项: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调研结果:多数老师上课时“包办”一切,课堂上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45分钟教师滔滔不绝,学生就像被老师操纵的机器,机械地跟着。有些优秀的老师,能稍微渗透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但对学习策略的指导极少。

问题与原因:谈起学习策略,很多老师就不以为然,认为学习策略就是学习方法。甚至一些老师不知道,上英语课如何对学生学习策略进行指导。

第5项: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调研结果:教师多数采取翻译法、听说法和程序化的技能训练,其教学目标是讲授语言知识,分析语法结构,培养阅读能力。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有所提高,但在具体语境中却难以表达自己和别人沟通。

问题与原因:教师坚持以知识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主要任务,教师根据教材和参考书,按一定的套路进行操作,以此满足应试教育的要求,把跨文化的教育抛在了一边。此外,不少农村英语教师本身缺乏英语语言文化方面的修养。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理论和教学实践两方面探讨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一)观念先行,“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标强调外语教学从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与语言机能并重的转变,特别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能用所学的语言做事情。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讨会上制定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明确规定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包括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教学效果)是判断课堂教学的主要指标。这也就是说,老师要摈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之具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良好气氛并取得较好效果。"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叶澜教授新基础理论中的核心部分和精华部分,是素质教育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趋势和重要原则。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使同学们能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四个“还给”:

1. 还给学生时间,还给学生自主学习、咀嚼思考、自练自改的时间。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思考,发表个人见解,互相讨论。

2. 还给学生个性,还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特感悟、自由联想、自由表达的个性。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去感悟,用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 还给学生权利,还给学生质疑问难、阐述个人见解、保留自己意见的权利。

4. 还给学生尊严,还给学生的人格尊严、思想尊严。教师和学生平等进行知识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和情感上的磨合。

(二)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新课标要求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自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做到:

1. 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自尊心和积极性;

2. 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 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给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

4. 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三)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任务型教学强调从“学”的角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重心落在“学”上。只有先了解学生怎样学才有可能研究怎么教。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

2. 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

3. 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机能,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4. 活动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5. 活动要能够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任务的设计旨在让学生用英语做事情,在实践中体验和参与,克服困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与传统英语教学相比,任务型教学有三大特点:教学目标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言运用能力;教学重心转移到“学”和学习过程;教学活动的设计以任务为驱动,以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为中心。这三个方面涵盖了当代外语教学理论的基本理念,是任务型教学的核心。

(四)授学生以“渔”,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学习策略的培养

新课标强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教师应做到:

1. 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定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 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

3. 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习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4.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

5.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以词汇讲解为例子,传统的词汇教学教师首先翻到词汇表,从头到尾领读一遍,再让学生每个单词从头到尾读三遍,课后要求学生背诵这些单词,然后通过听写来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负责的老师甚至把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留下来背诵直到天昏地暗。桂诗春在《应用语言学》中指出:“背词汇表的做法往往费时费事、徒劳无功,因为这种做法实际上把外语的词语和母语等同起来,而且把它从语言与语境中孤立起来。”“词语的意义,只有通过语境才能学到。要记住意义就必须在各种使用场合去接触它,好比要记住一个人的面孔,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它一样。”语言学家 Nation 和 Coady 研究了词汇和阅读的关系后在一书中指出:“通过语境进行词汇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语境提供的信息,对出现在该语境的生词进行猜测,从而习得这个词。”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通过上下猜测词义并掌握词汇用法”(束定芳),因为语言学家 Carter 说“猜测和利用上下文线索进行理解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外语阅读以及外语学习者,需要培养其独立性时。

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

在语境中学习单词,学会猜测单词词义;

运用英语去思考和理解英语单词,直接在大脑中建立实物的链接;

适当进行英汉词汇特点的对比,了解英汉表达的差异;

掌握有效扩大英语词汇量的方法(如:利用英语构词知识)

经常把已学词汇进行归类,建立自己的英语词汇系统;

利用一切词汇学习渠道,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

(五)多渠道加强跨文化教育、发展英语教学

新课标指出:言语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英语教学实际上教授学生掌握另一种语言文化体系,并用该体系认知、感受、阐释同一个物质世界;文化须向学生系统地、循序渐近地教授,而不是简单地让其偶然地、无目的地接触;语言教学不能与文化脱节;目标语文化是外语学习每个阶段的要素”(Stewart,1982)。针对语言文化和语言教学的这种关系,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语言文化教育。

1. 教师和学生首先要具有跨文化意识,提高语言文化素质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语言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他们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重视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教师要采用灵活的方法在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文化的兴趣和敏感性,使学生能主动地吸收异国文化,促进对异国语言的了解。教师应该掌握语言文化教学的策略和技巧,及时地、渐进地、自然地、启发式地将语言和文化融合在一起。

2.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

课堂教学是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教师要通过课堂讲解渗透英语国家文化,并创造机会使学生在模拟或创设的情境中感受异国文化。

(1)在词汇、语法、句型和语言要点讲解等日常教学中要全面、系统地进行知识文化、交际文化的渗透。遇到一个新词语时,学生总是习惯于找个相应的中文词来帮助记忆。而现实情况是,好多词语并不能找到完全等同的汉语词汇,表面上对应的一个词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文化含义。词汇的文化内涵是丰富多彩的,学习一门语言绝对不能只按词语的字面意义去理解,必须充分理解其文化内涵。下列词语或句子的英汉对比就是比较有说服力的例证:

英     语
汉    语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露马脚

Like a rat in a hole
瓮中之鳖

The crew were rescued at the eleventh hour.
船员们在最后时刻获救了。

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is king.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扎扎实实地在文化渗透上下功夫,让学生理解、掌握语言的社会运用规则并形成较强的社会文化能力。

(2)要结合教科书多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宗教习俗、政治经济制度、日常生活等文化背景知识。

3. 丰富课外活动,多渠道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

文化教育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外活动是跨文化教育的很好补充。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具体的语言实践。如:关注身边的英语,让学生收集英语广告或者物品的说明书,让学生通过生活经验这一纽带学习英语;读一些报刊杂志上原汁原味的文章;组织英语表演,竞赛和英语角等活动,扩大学生对中外文化的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6-15 12: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英语教学论文选

开发英语校本课程提高牧区英语教学质量







四川省红原县中学校 唐冬梅

四川省红原县教育局教研室 阳康宁

一、牧区英语教与学的现状

教学现状

红原县是黄龙、九寨旅游环线上的一个纯牧业县。是红军当年走过的大草原,由于多种原因,英语教学质量一直处于一个低谷状态,多年以来牧区的英语教学一直是一潭死水,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甚至是厌学。牧区从2004年的秋季开始使用“Go for it”,这套教材很有特色:(1)图文并茂,翻开课本,你都能够在每一页上看到一幅副充满情趣,幽默生动的画面。(2)注重交际,针对中国学生学英语普遍存在的“聋哑病”,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听说读写材料。(3)词汇量大,初中阶段合计2500个。按常规说这样的好教材,学生会有极高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也会有所提高,然而却事与愿违,教学质量依旧很低,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学生一年年的在毕业,死的教材在活的人学来依旧是半死不活,牧区的英语教学质量成了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成了喜马拉雅山般的难以攀登。然而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蓬勃兴起,社会需要大量优秀的外语人才,而优秀外语人才的培养就需要优质的外语教学。必须要有新颖、有效的教学模式不断产生。要建设黄龙、九寨旅游环线上的一个旅游大县,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已是迫在眉睫。由于牧区整体教育质量还不太高的情况下,凡是经济情况允许的家庭都将自己的孩子转学到内地条件较好的学校就读。留下的孩子首先就有了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是在最差的学校读书,没有任何自信心,有的甚至放弃学习,更不要说学英语了,在他们看来纯属天文,当然面对精美的课本,国外学生五彩缤纷的生活,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他们也确实兴奋了一阵子,然而那毕竟是遥不可及的,没有任何语言学习环境,那三分钟的热度早就烟消云散了。英语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可英语教学的无实效性,导致牧区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毫无兴趣。而校本课程的实施将会使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成为可能。笔者通过大量的调查了解分析和各种教学模式的实践认为:开发适合牧区学生学习的英语校本课程是提高整个牧区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社区资源分析

藏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传统文化的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滋养了这片土地的人民,世代相传,生生不息;再加之当年红军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光辉足迹。这一切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应积极开发、利用,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同时,我们还应该抓住牧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旅游业的开发、发展以及社会安定团结)有针对性的开发具有特色的英语校本课程,增强英语课程对社会的适应性,真正实现英语教学为牧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是互为支持、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尤其在牧区这样一个各方面发展都还有些落后的地区,国家课程与办学条件、国家课程与师资状况、国家课程与英语学科发展之间存在着诸多不适应,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为了真正达到英语教学的有实效性,更好的完成国家课程的要求,“知识、技能、民族文化”牧区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势在必行。

三、开发牧区英语校本课程的目标

(1)巩固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拓展常规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知识。

(2)在语言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真实的语言交际,通过真实的生活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继承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了解藏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4)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开发潜能,培养学生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达到全面提高牧区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课程内容设计和具体目标

预想课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结合以一位随父母到红原的初一小女孩和一位藏族小女孩成了好朋友为主线,而展开一系列的话题:1. 到藏族家庭做客,了解家庭成员、藏族食品。2. 去购物,了解藏式物品名称。3. 学习藏族歌舞。4. 过藏历年,等等。课程目标:1. 巩固“Go for it”第一、二册的语言知识,2. 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成语言技能的训练。3. 初步了解本地区文化。第二阶段,藏族小女孩向汉族小女孩简要介绍本地区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民族文化,等等。课程目标是:1. 培养学生口语、写作能力。2. 宏扬民族文化,培养文化意识。

五、课程的组织和实施

1. 课程实施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让学生自主学习。

(2)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的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3)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适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

2. 课程组织形式为专题式,每学期开发两、三个话题,根据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形式。

每个话题设计了符合学生水平的相关练习。实施分为两步:1. 提出话题,形成文字。2. 根据文字材料进行对话、表演、演讲等等。在第一阶段初期,提出话题,主要由教师形成文字,后期和第二阶段,提出话题,由学生自己组织形成文字。

六、课程评价

1. 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做考勤评价记录,把学生的参与情况作为一项重要评价内容。

2. 教师对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和积极性进行评价。

3. 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6-15 12: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英语教学论文选

积极开发非智力因素,促进中学英语教学



山东省邹平县礼参初级中学 高新辉



当前许多家长和教师通常面对这样令人困惑的情况:自己的孩子或学生智力很好,在英语学习方面却显得非常低能。于是家长和教师往往会说:这孩子缺乏学习英语的素质。情况果真如此吗?心理学研究表明,外语学习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即内因和外因)共同使用的过程。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成功与否除受智力因素制约外,非智力因素还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章兼中教授在其主编的《外语教育学》一书中主张最大限度地开发非智力因素。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不断尝到成功的愉悦。因此我们能否注意到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将直接影响我们英语教学质量。

一般来说,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情感、意志、兴趣、性格和学习习惯等。

一、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积极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动机

英语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习者进行英语学习的内部动力。要使学生有效地学习,首先必须使学生有学习的欲望、要求和动机。学生学习动机是多样的。需要、兴趣、思想、情感等都可以成为学习英语的动机。学习动机的激发已不能像以前那样仅靠空洞的说教,学生难以信服。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便利。大家都知道英语已成为世界性语言,在信息技术领域尤其如此。从电脑到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无不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目前很多学校都开设计算机课,我们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它向学生展示学习电脑知识与英语的密切关系。互联网(Internet)已走进千家万户,走进了每个人的生活,网上学习将成为人们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进入网络世界如果不懂英语,就像一个人行走在漆黑的夜晚。只有掌握了英语,人们才能更快、更多地利用网络接触并跟踪当代世界最前沿、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英语已逐渐成为我们与外界交流的最重要的桥梁。

为了使学生心悦诚服,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堂上向学生演示,由于不懂英语给人们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带来的困难。带领学生走进 Internet,学生将更能体会到英语的重要性。许多名人曾预言:不会英语和不懂电脑的人可能成为下一世纪的文盲。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世界的发展越来越证明了这一点。培养跨世纪人才,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了解世界。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英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让他们产生学习英语的强烈愿望,从而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用情感因素,搞好英语教学

情感是人们内心感情和态度的表露。情感在语言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著名的外语教育家 H.H.Stern 曾说过:“情感对外语学习的作用至少与认识技能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

1.创造和利用积极有利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古人说:“人情者,礼仪之田也。”(《礼记》)情感是人际关系的调节器。教师对学生真诚的关爱、理解不仅能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缩短师生心理上的距离,还能产生共鸣──学习英语的愿望和热情。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与信任时,必然会产生愉悦的心境,激发对教师的热爱和依赖感,使他们乐于接近教师,当然也就会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努力学习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对于差生,教师更应用爱去感染他们,使他们能时时感受到老师更应用爱去感染他们,使他们能时时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从而唤起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调动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记得在2003年4月,我不小心右脚部严重受伤不能行走。但中考临近,中考复习已进入关键时候,为了不影响学生复习迎考,我坚持带伤上课。而我的学生们自觉地排表值日轮流每节课接送我。尽管我是坐着上课,但一节课下来脚还是肿痛难忍汗水不断从我的额头上流下──我很累很痛。但每当我看到学生那专注的神情,那渴望的目光,甚至连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同学也终于瞪大眼睛,我的伤痛就一下全散去了。有一次我不小心差点摔倒,结果同时冲过来十几位同学争相搀扶,问长问短,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两个月我和学生风雨同舟,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学生对我的关爱,它给我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同时从课堂内外学生那专注的目光,我感觉到我所做的一切已得到了最好的回报。这种师生间的双向情感交流,加深了师生间相互的了解,增进了师生间默契。对教学活动无疑起了的推动作用。

2.注意学生情感方面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正处于性格形成和趋于稳定阶段。不同的学生在情感方面的表现和需要大不相同。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因材施教。如对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对其仔细观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热情鼓励他们多开口说英语。在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时候,要把握时机多给他们获得成功表现的机会,并多给予表扬,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而对于外向型学生要给他们充分自我表现机会,保持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同时对他们要提出更高要求,对他们的缺点可以公开批评。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培养和利用个性中积极的情感因素,如学习英语的兴趣、信心、使用英语时不怕犯错误等。它们能给我们的英语教学带来穷的力量。利用好它们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开展“成功教育”,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成功是每个学习者所追求的学习目标。运用所学知识与别人交流,体验成功能让学习者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并使他们乐于学习。英语教学的成功决不仅是学生考试分数的成功,而是学生英语素质的全面提高。目前有许多学生由于英语基础差,考试成绩又不好,再加上教师经常指责,他们丧失了学习英语的信心,反复的失败使他们不愿学英语,更不敢说英语。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成功带来的愉悦,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有人可能会说,英语教学不象其它学科那样有那么多成功机会提供给学生。其实成功处处都在。学生说对的每个单词,每个句话,翻译对的每一个句子,回答对的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成为成功的一次表现。我们不但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还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为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变埋怨、责怪学生为鼓励和宽容;变老师对学生的外压式强制教育为内压争取多方面成功的素质教育。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两个问题:

1.教学目标多层次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各个水平的学生,为每个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目标过高,难以达到,会打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目标过低,不利于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差生,适当的降低学习目标就能为他们创造多一些成功。尽管是低层次的成功,但它能促使学生乐于配合教师去攀登新的学习高峰,从而去获得更大的成功。比如写一篇英语作文,好的学生可要求写100-120字,中等学生可要求写80-100字,而差生则可要求写60-80字,其它方面的要求也可适当放低,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可能都有机会获得成功。

很多学生可能对传统的“今天你们应该学习……”非常恼火,那么我们可以从一开始就鼓励学生自己来设定学习目标和他们想从课堂中获得的学习结果。这样学生就知道要做什么,那么学生不仅可能很自觉地完成自己的目标,而且很有可能超额完成自己的目标,这样能使他们的产生一种满足感,从而保持他们学习英语的动力和兴趣。

2.引入竞争机制,创造更多成功机会。

一般说来,中学生都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意识,引导学生参加竞争,以期获得成功。课堂上我们可以进行演讲比赛、听写比赛、造句比赛、抢答比赛等。比赛的内容要多层次,尽量把相对容易的问题留给差生。每节课都可以评选出若干个“英语之星”,对优胜者给予表扬,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特别是差生也能获得成功的机会,不断地成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建立自信心。

四、创造轻松学习环境,寓教于乐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克伦(C.A.Curran)指出师生间要有一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创造性关系,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心情舒畅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我国中学生是在一个被母语包围的环境中学习英语的。他们通常觉得用不太熟悉的英语是很难为情的,他们缺乏自信。所以老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在初级阶段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安全的学习环境,使大部分学生能大胆地、自然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而无需顾虑犯错误。这要求教师授课时语气要轻松,仪态要自然,评议要生动有趣,与学生建立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消除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紧张困惑的情绪。学生在这种愉快和有趣的气氛中学习英语有助于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其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自信心。比如在讲授 SBIA Unit1 Lesson 1 时,如果我们在第一课时一开始就要求学生用英语面对全班作自我介绍或介绍暑假中的事,很多学生可能会很紧张,表达不出。因为新学期刚开始,大学互不相识,在如此多陌生人面前说英语,他们怕出错,会觉得难为情。因此教师要先自我介绍一下自己,然后我们可以先学生同桌之间或前后排之间作自我介绍或讲述暑假中有趣的事情,在这以后再要求对全体学生作自我介绍,这样每个人都会感觉到我已经做过,这样心理有所准备,就不会显得那么紧张。我们教师经络让学生感觉运用英语是一件愉快的事,是一种新的尝试,从而不必担心犯错误。

五、激发和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就必须帮助学生消除学英语的心理障碍,激发和保持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刚开始学英语时学习热情高,学习成绩较好,但时隔不久,由于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语言模仿能力、读听接受能力、说写表达能力等各不相同,为数不少的同学渐渐感到学英语困难,丧失信心,甚至弃而不学。因此,英语教学应遵循语言教学规律,结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采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运用挂图、实物、模型、录音、幻灯、简笔画、多媒体等直观手段,创造良好的英语教学环境,利用表演、竞赛、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情景教学方式,控制教材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最能引起和保持学习兴趣的是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体验成功的愉悦。众所周知,词汇是学习的基础。学生们由于未掌握正确的记忆单词方法,极容易遗忘,这也是不少学生对英语失去兴趣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应注重学法指导,比如采用联想法、对比法、归类法、挂图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轻松、自信地牢记单词。突破了词汇这一关,对提高学生学好英语的兴趣和信心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六、注意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大发明家爱迪生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学习本不是一件易事,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学习英语则更不容易。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学习英语则更是不容易。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心理素质教育,不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克服困难的精神。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以身作则,用自己良好的意志品质去感染、引导学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自觉性和自控力。老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有机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道德、信念、意志品质等内在因素教育,培养他们学好英语的信心和勇气。激励原则要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磨炼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听录音、记单词、写日记、限时限速阅读,以培养学生的坚持性。在语言交际活动中,经受尝试失败的挫折考验,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心理优势的形成。

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好英语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学生学习就会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形成良性循环。因此,英语老师要从开始就对学生严格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规范的习惯、勤于课外阅读的习惯、勤于动脑思考的习惯、勤于动笔的习惯、勤开口勤问的习惯、自觉运用语言的习惯、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分配预习、复习时间,掌握记忆规律和方法;学会用比较、推断、归纳、综合等方法来辨析词语、句篇理解,促进语感能力的形成,提高外语素质。

八、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科学的方法是通向成功的桥梁,成功的教学应首先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使学生尽早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会学习。Give a man fish, and you feed him a day; teach him how to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life time.(授人以鱼,只饱一天,授人以渔,终生受益。)授之以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正确途径。只有学生学会学习,进而善于学习,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加速学习进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系统地介绍英语预习的方法、听课的方法、记忆单词的方法、复习的方法、听说训练的方法、阅读的方法、思维的方法等等,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方法,能自主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九、结论

1. 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始终注意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影响,特别是在起始阶段很多学生厌学英语,害怕学英语,这往往与教师忽视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有关,以到于这些非智力因素成为他们学习中的消极因素。世界著名的保加利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乔治.罗扎诺夫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学习的三个主要障碍:1)批评性的──逻辑的障碍(学习是不简单的,所以怎么可能有趣而轻松地学习呢?)2)本能的──情绪性障碍(我很笨,所以我无法去做它)3)批评的──道德的障碍(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所以我最好埋头苦学)。对于这三种障碍,我们在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时,必须认真对待。我必须使学生相信自己有学好英语的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为他们创造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

2. 生智力水平已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学生学习英语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情感因素的利用,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环境的创设等这些非智力因素,是我们英语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老师只有把开发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才能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才能推进英语素质教育。总之,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要研究怎样教,更要研究学生怎样学,要十分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训练,优化英语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6-15 12:4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英语教学论文选

学会英语与会学英语



山东省蓬莱市小门家二中 张洪欣



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英语,而且要教学生会学英语,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古人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你给人家一条鱼,吃完便没有了。而你给人家以捕鱼的本领,人家便能得到更多的鱼。学习上也是这样,具有会学本领的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学会英语只能是量的积累,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没教的,学生则不知道。而会学英语则是质的飞跃,学生不但学会了教师教的英语,而且会学教师没教的英语,对某些方面的知识则可能是无师自通。这正符合我们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做到会学英语呢?笔者根据中学英语教学的实践,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只能是学会英语。而会学英语的学生应该根据教师的讲课思路,继续独立进行思考。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准确掌握所学的知识。象中学英语中的非谓语动词,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思考,弄清楚何时应用动词不定式,何时该用分词,何时要用动名词。对所遇到的问题,能够逐一解决。

二、培养分析比较的能力

学生能够对学过的相同或相似的英语进行分析比较,则能够提高鉴别的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中学英语中有不少容易混淆的词语、词组和语法知识要点,应该让学生细加比较。例如:family,house, home 这三个单词都有“家”的意思,但用法不同,family 指“家庭成员”,house 指“家”的建筑物,home 表示“家”,指一个人出生或居住的地方。学生能够比较它们的异同,在使用中就不会出错。

三、培养归纳能力

对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全面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可以按学习阶段进行总结,也可以按知识要点进行归纳。学英语单词,可以将同类单词归纳在一起,以便记忆。例如,表示交通工具的单词有:plane,train,ship,boat,bus,truck,car,taxi,bike 等。有些词组也可按动词或介副词进行归纳。例如,含有动词 look 的词组有:look at, look for, look after, look up, look forward to 等。

四、培养阅读能力

学习英语,通过大量阅读,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都会逐步提高。阅读的材料应难易适当,生词不要太多,否则会影响阅读的速度。有少量生词,可以让学生通过上下文来猜测词义。阅读材料题材应广泛,体裁应多样化。课外读物可以涉及文学、人物传记、科普知识、语言知识、幽默故事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加兴趣。

五、培养好习惯

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应该让学生逐渐养成一些好习惯。英语学习中的好习惯有:

1. 晨读的习惯。早晨起来,可以读一些英语材料,哪怕是几分钟也好。

2. 听录音的习惯。常听录音,既可以训练听力,又可以使读音准确。

3. 用英语对话的习惯。可以在闲时两个人对话,也可以自己说。

4. 用英语记日记或书面表达的习惯。这样做,有利于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掌握单词的拼写,巩固所学的知识。

5. 经常复习的习惯。学过的知识,只有经过反复复习,才能避免遗忘。

6. 经常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查词典或语法书得到解决。

以上所谈,可作为英语教学的参考。总之,培养学生会学英语的能力,对于素质教育,大有益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04:4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