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复制链接]
43#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06: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片断



[教例]



  师:同学们对课文第五、六自然段的内容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生:“胆大妄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师:(教师随即在黑板上写下这个词,并故意将“妄”写成“忘”字。)



  生:老师把“妄”字写错了。这里应是“女”字底的“妄”,不是“心”字底的“忘”。



  师:老师写错了吗这里为什么用“女”字底的“妄”,而不是“心”字底的“忘”呢大家查查字典,说说理由。



  生:“女”字底的“妄”是“乱,荒诞不合理”的意思,“心”字底的“忘”是“忘记”的意思。



  生:“胆大妄为”的意思是“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所以这里应该用“女”字底的“妄”。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老师的确写错了。由此可见,老师也有错误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把“忘”改成“妄”)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与同学们刚才给老师提出的写错别字的事例,你们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生:我们不能盲目相信有权威的人,不能盲目迷信我们所崇拜的人,要敢于向他们提出疑问。



  生:我们还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或者试验,得出科学的答案。



 



在比较中加深理解



  [教例]



  师出示句子: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斯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句话的意思。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直到伽利略公开试验成功时,大家才明白像亚里斯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



  师:那么在伽利略公开试验之前人们是怎样的



  生:在伽利略公开试验之前,人们信奉亚里斯多德这位古代哲学家,把他说的话当成不容更改的真理。



  生:人们不相信伽利略,直到伽利略登上比萨斜塔即将公开试验前,还有人说他胆大妄为。



  师:伽利略正是在顶着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做了公开试验,用事实证明亚里斯多德的话是错误的。那么,原句能不能改成“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亚里斯多德这位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请同学们再读读。



  (生读)



  生:不能这样改。如果这样改,就只是说亚里斯多德一个人说的话不是全对的。而原句中有“像……这样……”。它告诉我们,并不只是亚里斯里德一个人说的话不是全对的,而是所有的大哲学家说的话都不是全对的。



  师:难道只有哲学家说的话有错



  生:不仅是哲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艺术家等名人说的话都可能有错。我们应该像伽利略那样敢于提出疑问,并且用事实证明自己的看法。当然,这需要科学的思维和巨大的勇气。



  师:谁能将这句话的意思再说一遍



  生:这句话是说,直到伽利略公开试验成功时大家才明白,像亚里斯多德这样伟大的人物,尽管知识丰富、才思敏捷,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



  [评析]



  这是课文中一句很重要的话。教者运用比较法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了句意,认识到即使伟大的人物也可能说错话,培养了学生的辩证观点;同时还使学生体会到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献身科学的精神,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06: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巧用别字妙笔生花《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例]《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师:同学们对课文第五、六自然段的内容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生:“胆大妄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师:(教师随即在黑板上写下这个词,并故意将“妄”写成“忘”字。)

  生:老师把“妄”字写错了。这里应是“女”字底的“妄”,不是“心”字底的“忘”。

  师:老师写错了吗?这里为什么用“女”字底的“妄”,而不是“心”字底的“忘”呢?大家查查字典,说说理由。

  生:“女”字底的“妄”是“乱,荒诞不合理”的意思,“心”字底的“忘”是“忘记”的意思。

  生:“胆大妄为”的意思是“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所以这里应该用“女”字底的“妄”。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老师的确写错了。由此可见,老师也有错误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把“忘”改成“妄”)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与同学们刚才给老师提出的写错别字的事例,你们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生:我们不能盲目相信有权威的人,不能盲目迷信我们所崇拜的人,要敢于向他们提出疑问。

  生:我们还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或者试验,得出科学的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06: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全神贯注》课堂教学片段实录
师:下面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一下你们学习的收获吧!(生纷纷举手)
      生:老师,我们先来。我们小组是用表演的形式来表现罗丹是怎样全神贯注工作的,我们可以到前面表演吗?
      师:当然可以,你们想法很有创意。
      (学生表演罗丹全神贯工作的注片段)
      师:表演得不错,谈谈你的感受。
      生:当模特太累了。(生笑)
      生:我觉得罗丹在工作的时候太投入了。
      师:大家觉得他们表演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罗丹演得很好,时而自言自语,时而手在空中乱舞,动作很逼真,表现了罗丹痴狂的工作状态。
      生:“罗丹”演得不错,但我觉得除了表现动作外,还应注意神态的变化,那样会更生动。
      师:你能到前面来表演吗?
      生:行,但我要请我的同桌读课文中的句子,
      师:好,请吧!(生鼓掌)
      生:(一生朗读,一生表演,表情丰富,极有感染力)
      师:(笑着问学生)你为什么为他们鼓掌?
      生:他们表现出了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样子,表演生动形象,很有意思。
      师:我也觉得他们表现得很棒,大家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来体会这一段,看你能想象出什么?看谁有“罗丹”的想象力。
      (学生用各种形式体会,有表情的朗读的、表演的、自读自悟的、小组交流讨论的……)
      生:“罗丹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在跟谁说悄悄话。”这是描写罗丹动作、语言,我想他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怎样修改“左肩偏了一点”这毛病。
      生:“忽然眼睛里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和谁热烈的争吵。”这是罗丹想到比较满意的修改方案,好像又在反复的推敲。
      生:“他对着那座女像发痴的微笑,然后,轻轻地叹了口气。”我想是罗丹看到自己修改的作品感到非常的满意,很高兴。
      师:同学们想象很合理,读得也很投入。
      生:还有一句“他好像喝醉酒了一样,好像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已经消失了。”我认为这句话充分表现了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雕像,以至忘了茨威格的存在。
      师:说得好,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
      (众生议论、交流,争先恐后的举手)
      生:有一次,我在思考一道奥数题,一会儿挠脑袋,一会儿咬笔杆,没有思路的时候就很急燥,有了方法高兴得跳了起来,认真得写呀,算呀,连妈妈走到我身边都没发觉。
      生:我也有过这样的感觉。一次,为了准备校舞蹈比赛,身为文艺委员的我总想着编排舞蹈的动作,甚至在上下学的路上还边走边比划,竟忘了自己是在街上了。(众生笑)
      师:你们联系自己的实际来谈感受,很好。大家应该学习他们这种做事认真的态度,说不定,将来你们之中会出现数学家、舞蹈家、文学家呢!全神贯注做事,这不正是罗丹成功的基础吗?
      生:(笑着说)对,有可能。……


      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组织,课堂教学的设计及学习活动的构建上我都力求体现这一理念。在教学中重情境、重活动、重体验、重合作,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学生有创意地演,充满激情地读,大胆地发表见解,课堂气氛活跃,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成了鲜活,富有生气的教学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06: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全神贯注》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通过对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到家里作客时发生的一件事的描述,进而说明这种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的重要,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
                                教学片段:
                                师:现在,我们要解决这篇课文的第二个问题“罗丹是怎样全神贯注修改塑像?”要到哪儿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第二自然段。
                                  师:请你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你最感兴趣的一处描写,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半个句子。读一读,划下来。
                                  (学生自己读书,划一划,轻声读起来了。)
                                  生:老师,我来读。“罗丹一会儿上前……好象在跟谁说悄悄话。”
                                  师:跟他划的一样的同学请站起来。
                                  (有十几个学生站起来。)
                                  师:你们为什么对这句话感兴趣?
                                  生:我觉得这句话写出了罗丹修改塑像非常认真。
                                  生:应该说是全神贯注。
                                  师:你扣紧课题,很好!
                                  生:因为罗丹“上前”是看塑像有什么细小的毛病,“往后退”是为了看整个塑像。
                                  师:你真聪明了!罗丹上前看是为了看清楚塑像细微之处有没有毛病,往后退却是为了从整体上看塑像是不是更完美。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要问:罗丹嘴里叽里咕噜,他在跟谁说话呢?文章没有写出来啊?
                                    师:这个问题提的好。那么,你们能想象一下,罗丹他自言自语地说些什么呢?谁来上台学一下?
                                  (学生在思考,部分学生开始互相比划、对话。)
                                  生:老师,让我来学一下(学生走到讲台前,模仿起罗丹说话的动作、神态。)
                                  “恩,整体上看还可以,左肩也不偏了,就是鼻子高了点,脸上……”
                                  (台下学生认真倾听、微笑。又有几个学生争着要上台表演。)……
                                  生:老师,我更喜欢这一句“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象已经消失了。”(不少学生一起轻声跟读。)
                                  师: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在小声跟读,说明有很多人喜欢这句话,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生:我觉得罗丹修改塑像时非常认真,都入迷了。
                                  生:罗丹是聚精会神在修改塑像,把其他一切都忘了。
                                  师:罗丹把一切都忘了吗?
                                  生:不是,他是整个人沉醉在塑像身上,好象喝醉酒一样。
                                师:喝醉酒的人会怎样?
                                生:有时会哭,有时会笑。
                                生:有时还会骂人、打人,失去控制。
                                师:那为什么说罗丹好象喝醉酒一样?
                                生:因为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跟喝醉酒的人很像。
                                  生:他是全神贯注修改塑像,他的心中只有塑像,没有别的了。
                                  师:同学们可真棒!读书读得很认真,能从字里行间读出罗丹的全神贯注。
                                评析:
                                  1、课堂教学过程,是若干个充满生命和活力的个体展示自己的个性,共同协作,相互影响和提升的过程。因此,课堂上要充分发挥每一个个体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体都主动参与,这是促使主动学习关键。老师在教这节课时就设计了“自主读书”这一个环节——“找出你感兴趣的一处描写,读一读,划下来。”这样,给学生阅读自由度,开拓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给每一个学生同时、同等参与学习的可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需求去读书,去感悟,改变了过去那种用一把尺子提问题的办法。优等生也好,差等生也好,都有自己的事干,都会在读书的过程中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收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锻炼。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诱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究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比如,课文中并没有写出罗丹在自言自语说些什么,这无疑给学生留下很大的想像空间,因而,老师的一句“你能想像一下,罗丹他自言自语地说些什么呢?”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变成课文中的人物,学生的想象翅膀打开了,灵感被激发,创作欲望被唤起,孩子们纷纷上台表演,演绎自己对课文的感悟。
                                  3、《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堂课把探究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读书、感悟、表达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悟,悟了就说,未悟就问。在课堂上,教师只是在“铺路搭桥”,点拨引导学生大胆地读书、大胆地说话、大胆地提问、大胆地表演,真正实现“口、手、眼、脑”等多种感官的解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06: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全神贯注》教学实录纪实与点评

指导:  黑河市第六小学   刘金梅)

(设计:  黑河市第六小学   王  威)



教学内容:《全神贯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教材分析:课文讲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邀请挚友芡威格参观他的工作室时,对他的一件杰作感到不满,就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差点把芡威格锁在工作室的事。让学生学习做事要有执著的态度和全神贯注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作风。初步学习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展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学习做事要有执著的态度和全神贯注的精神,培养一丝不苟的作风。

  2、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本课6个生字。

  3、能力目标: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并初步学会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反映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

设计理念:四年级是小学高段,正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最佳时期,这也是课标的要求,所以本课我采用研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以研究性阅读来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根据以上教学理念,以读为主线,让学生按照“自读准备、默读探究、交流研讨、品读拓展”四大板块来自主学习。“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的内容,让学在研究交流当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新理念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是教师引导、参与和合作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学习任务。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学习或做事时特别投入,特别专注的时候?

生:有一次,我看电视入了迷,妈妈喊我吃饭几次我都没听到,于是妈妈气的大吼一声:“吃饭了!!”我才听到妈妈的话。

生:妈妈说我是个小书迷,我看书的时候,身边发生什么事情都不会影响到我。

生:我特别喜欢画画,有一次大概画画太认真了,连妈妈回来了都不知道。

师:那老师告诉你们,这就叫“全神贯注”(师板书课题)

(点评:能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来理解新词,同时揭示了课题,)

师:你们认为在学习和做事的时候,全神贯注重要吗?

生:我认为很重要,我妈妈在做饭的时候,由于不专心,盐放过了也不知道,还放,结果菜咸的吃不了。

生:我们上课的时候,如果不专心听课,就不会有好成绩。

    师:是呀,法国雕塑家罗丹他之所以成为一代伟人,就是因为他拥有这种品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6课、全神贯注   看看作者是如何运用生动传神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把罗丹的这种宝贵品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点评:导入自然直接,能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来揭题,同时交待了本课的学习重点,为本课重难点的突破作了很好的铺垫)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124页,看课题旁边有米字花,表明这就是一篇什么课文?

生:表明这是一片略读课文。

师:那略读课文应该怎样来学?

生:我们平时学习略读课文时都是按“自渎准备、默读探究、交流研讨、品读拓展”四大环节来学习的。

  师:好,请同学们好好读读文前引言,看看本课每一环节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生:自读准备阶段我们应该自读课文 ,弄懂本课的生字词,汇报课前搜集的资料。

    生: 默读探究阶段我们要默读课文,勾画文中反映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句子

    生:交流研讨阶段,我们应该四人小组讨论学习结果,再全班研讨交流。

生:品读拓展阶段我们要再读课文,谈收获(两方面的,读文后的感受和写法上的收获)

师:下面我们就按同学们制定的学习目标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点评:略读课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训练和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爱读书并会读书,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这是课标的要求也是新课程编者的意图。所以制定的学习略读课文的几个大环节便于学生操作,使学生在学习时能有据可依,然后在学习不同类型的课文时再根据文前的提示制定每一环节的具体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充分体验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获取成功的喜悦。)



(二)读议结合,研究学习课文的重点句段。

      第一板块:自读准备。学生自读课文 ,弄懂本课的生字词,汇报课前搜集的资料。

师:谁做好准备了,汇报一下吧!

生:我能给大家读一下本课的生字。

生:我能组词。

生:我想给大家解释一下“径自”的意思,我昨天回家查字典了。

生:我知道罗丹是法国雕塑家。14岁随勒考克学画,后随巴里学雕塑,并当过加里埃—贝勒斯的助手,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刻5年。

生:我知道罗丹的代表作品有《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农民》等。

生:罗丹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

生:茨威格是奥地利作家。

生:茨威格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看不见的收藏》《象棋的故事》和长篇小说《心里的焦灼》等。

师:看来同学们回家都作了充分预习,老师要表扬你们,个个都是会学习的孩子。

(点评:学生在读书准备和交流中解决了难字生词,对课文的背景和人物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为下文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第二板块:默读探究。默读课文,勾画文中反映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句子。

(点评:不动笔墨不读书,其实找找、画画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究学习的最原本方式,也是有效读书的手段。)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不同的符号分别把课文中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语言、动作、神态画出来。读一读,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三板块:交流研讨。四人小组讨论学习结果,再全班研讨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找的那么认真,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生:我找的是对罗丹动作的描写“只见他一会儿向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这里对罗丹动作的描写很准确,同时作者还利用联想,使罗丹全神贯注的样子就在眼前。

生:我找的是“忽然眼睛里闪着异样的光,仿佛在跟谁争吵”我来给大家读一下。

    我觉着这句话是对罗丹的神态描写,并通过神态描写,写出了罗丹在全神贯注创作时那种投入的样子,也是利用了了一个比喻,把罗丹研究作品时,想这样改,不行,应该那样改的内心世界写出来了。

生:我找的是“他越干越起劲,就象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似乎已经消失了。”

    这是对罗丹的神态描写。很准确,我都能表演出当时的样子。(生表演,其他学生也跟着动了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

(点评: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交流研讨中学习。课堂上,学生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交流彼此的看法, 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下,展现自己的个性,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激发了学生资助学习的热情和探究欲望。)

        第四板块:品读拓展。再读一遍课文,谈收获(两方面的,读文后的感受和写法上的收获)

师:刚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对课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看来你们在交流中已经学懂了课文,下面我们再来好好品读一下课文,谈谈自己的收获吧!

生:我们小组的同学想分段给同学们读这篇课文。

生:学习这篇课文,我最大的感受是:罗丹真是个做事全神贯注的人,所以他才有那样的成就,我这方面就差多了,平时学习总是拖拖拉拉,散散慢慢的,看来要改改了。

生:我认为作者对罗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非常准确。

生:在描写中恰当的运用联想和比喻也能再现当时的情景,使描写的事物更加传神。      

师:学习本课,看来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小。老师也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全神贯注做事的人,将来成为科学家、数学家、音乐家或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

        (三)拓展:

     师:最后,我们当场来创造一个情景,表演一个全神贯注学习的人,谁愿意来?其他同学要运用恰当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和适当的比喻联想把全神贯注学习的这位同学的样子描写出来。

生:表演

生:李冰玉真是个全神贯注学习的人,只见她一会眉头紧锁,一会笑容满面,就象喝醉了酒一样,嘴里还叽里咕噜的说着什么。

生:李冰玉学习真专心啊,你瞧她眉头紧锁,像是遇到了什么难题,嘴里还叽里咕噜的仿佛在跟谁争吵,只见她突然一拍脑门,笑容立刻浮在脸上,又拿起笔刷刷地写起来,就连旁边李刚那么大声的拍球声,都听不到。

(点评:最后创设情景,进行写作训练一环节,很巧妙地做到了读写结合。通过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让学生迅速掌握并运用本课作者展现人物品质的方法,能够学以致用。并在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回应、相互融合、相互营养、相互启迪,最后内化生成为自己的技能。)

师:同学们表演得很逼真,描写时也能用到书中大量的语言,这也是一种收获,也叫学以致用。回家把这个小片断写在小练笔本上。

总评:

1、四年级是小学高段,正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最佳时期,这也是课标的要求,而本课采用研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发展与能力的形成。

2、本教案的设计能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读专题:“全神贯注”,课文是怎样体现了罗丹的全神贯注的人物品质的,并以此突出重点,集中了学生的研究主题,并以此辐射全文,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自能读书的能力。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以读为主线,让学生按照“自读准备、默读探究、交流研讨、品读拓展”的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来自主学习、研究学习。“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的内容,让学在研究交流当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新理念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是教师引导、参与和合作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也充分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

3、四年级的学生虽然接触过不少写人的课文,但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技能还不够熟练。而本篇课文对罗丹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生动传神,是一篇非常典型的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好课文。而本课教师能及时把握这一训练点,并在课后及时创设情景,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了学语文、用语文的大教学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06: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一堂全面开放的阅读课——特级教师于永正《全神贯注》教学赏析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思想及其创造的“三本五重教学法”(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正越来越广泛地为广大教师所熟悉。《白杨》、《草》、《小稻秧脱险记》《新型玻璃》等课堂教学的精品享誉全国。2000年4月20日,徐州淮海堂,于永正老师又向一千多名老师展示了他新近研究的《全神贯注》的教学。在两课时的教学中,于老师先和学生背诵了几句名言;接着出示茨威格在罗丹工作室里说的那段“名言”,让学生读这段话提问题,继而读课文解决问题;然后于老师采用多种手段激励学生积极读书,直至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最后让学生写名言,谈谈自己读课文的感受。这堂课延续了以往精品的艺术魅力,给新世纪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全面开放。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课始,于老师饱含深情地吟诵着保尔·柯察金的名言,并告诉学生这段名言对自己的影响时,我莫名其妙:这与《全神贯注》有什么关系呢?

  “我听说大马路小学的学生会背很多名言佳句,谁来背一背?‘’学生背诵了五六句古今中外的名言后,于老师展示茨威格在罗丹工作室说的那段话,并告诉学生送他们一段名言。听到这,我想:这是于老师设计的又一精彩导入:巧妙找到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抓住文章的动情点切入。

  学生围绕这段名言质疑,继而读懂课文,读熟课文,直至有感情地朗读,最后自己写名言。听着学生一个个的名言佳句,我忽有所悟:这两节课的教学内容已不仅仅是《全神贯注》,而是与之相关的学生生活。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于老师似乎更理解叶老这句名言的真谛。课文既然是个例子,就应该为我所用,而不能因文所困,于老师是借《全神贯注》教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练读书真功,更是丰富学生的生活认识。因此,将《全神贯注》融入了学生名言佳句的大语境之中,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使之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于是乎,我想由保尔的名言导入,决不仅仅是导入的艺术(当时,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全国上下引发了一场学习保尔精神的大讨论),也不仅仅是课堂结构安排的需要。这一切是不是体现了于老师的语文思想:生活即语文,课文必须经过生活化的处理,例子功能才能发挥最佳。



  二、课堂结构主体化

  “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于老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所以于老师教《全神贯注》主要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课堂结构模式朴实、真实但不失情趣,一切从学生的学着眼,强调读书自悟,准确把握学习的心理精心安排,有序、有情、有理。我们来看看本课的安排:

  第一次读书,学生读了茨威格的话提出问题:茨威格是哪国人?干什么的?罗丹是谁?获成格是在什么时候说这段话的?这时,老师说:“这些问题在一篇课文里写了。”然后发给学生教材,指导书写课题后,学生读第一遍。

  学生提出问题,自然急于找到答案,拿到教材读得投入很快找到了答案,课文的故事也大概读懂,由此可见第一次读书目的就是让学生读懂大概内容,这符合儿童当时的心理。

  “如果作为课外阅读,咱们可以下课了,可这是一篇课文,要能有感情地朗读,我担心的不是你们不懂,而是能不能有感情地读出来。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相信你们会谈好,生字看拼音。”学生开始第二次读书,这次给了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学生读了两遍。师巡视中激励着:“看谁读得最充分”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于老师就是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学生读好。这次让学生逐字逐句地读两遍,目的是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

  学生读得如何呢?师安排了第三次朗读——指名汇报读书。这次并不要求学生一顺读到底,”而是在长句处、难句处指导多练,全班参与读好;在生字处,指导写字。显然,这一次读书目的是随文学生率,指导学生将书读得更顺畅。

  书读了四五遍,学生基本上能读通顺了,于老师又安排了两组读书比赛。第一组是各学习小组选出一名读书基础差的比(注:师请一位学生选,只是与她耳语请她选朗读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同学,并未直接说明,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第二组是各学习小组的读书组长与老师比。

  于老师安排的高明倒不在于比赛本身,而在于比赛之前的准备。第一组比赛前,他让四个组长带领本组同学帮助准备参赛的同学去练习(离开课堂),此举大大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练得非常投入。借助摄像机跟踪拍摄的镜头,我们可以看到各小组的学生或讨论,或示范,或提示,参赛的学生更是认真地练,虚心地听。以至老师连喊了三遍“回到课堂上”,学生才言犹未尽地回来,还不停地叮嘱本组参赛的同学。这种互助读书,达到了互助相长的效果。

  至此,读了七八遍书,大多数学生已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结构安排正是充分考虑学习主体的学,遵循母语读书内化的学习规律而安排。

  “文贵自得。”咱得自然体会各不相同。学到这儿,于老师又安排了一个更能充分展示个性,体现主体的环节——学生写“名言”。

  “其实,名人写名言,老百姓也能写名言,农民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老人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我们在座的是未来的名人,都能写名言,读了这篇课文,感触很深,也一定能写。比如我写一句:‘啊,干什么事都要一丝不苟,全神贯注。’你们根据这件事,各人也写几句,写好后画上破折号,并写上名字,未来的什么家xXX。”于老师引导鼓励着学生。

  数分钟后,一个个名字‘诞生”了。

  “最有出息的人是最谦虚的人。未来的诗人X X X。”

  “生命是人类的保护神。未来的作家XXX。”

  “学问是学与问的结合,只有学和问,才能学好学问。未来的科学家XXx。”(众鼓掌)

  “学习是我们的母亲。”

  (“怎么理解?师问。“学习能给我们营养,就像母亲哺育我们,给我们乳汁。”)

  ‘写好一篇作文,也要盖上湿布。”(笑声)师问:“什么意思?”生答:“写好作文,还要修改,干什么事都要修改才能更好。”

  “大胆地去做吧!”

  “不要拿自己的优点比别人的缺点。”

  还有许多经典的“名言”,我们不能全听到,于老师对学生说:“大家把名言送给听课老师,请老师指教。”我只能从那些老师会心的微笑中去想象……



  三、教学过程开放式操作

  一本正经的老师和正襟危坐的学生构成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没了,滔滔不绝的讲和昏昏沉沉的听没了,千奇百怪的问和挖空心思的答没了。走过于老师的课堂,你看到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在津津有味地读,在“随心所欲”地写,一位和善幽默的大朋友在肯定,在激励,使学生永远保持浓浓的兴趣,这儿的教学是民主的,开放的。

  A:“你有没有信心?做两次深呼吸,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再迅速准备一下,读吧!”

  “‘只见罗丹一会儿向前,一会儿……’这段话很难读,很别扭,(对全班)都练练。你再练一遍,慢慢来,别急。”

  学生读书遇到困难时,于老师总是这样耐心地等待并鼓励。

  B:“你们四人当组长,帮他们,给他们出主意,你们把他们带走。”(组长带走参赛同学,班上其他同学未动)

  “你们都坐在这儿干什么呀?都去呀!”

  学生纷纷加入小组互助读书活动,课堂上空无一人。(众笑)

  于老师就是这样幽默,这样出奇不意,这样的开放,让学生永远感到有趣。

  C:“千万别紧张!”

  “别紧张,感觉怎样就怎样。”

  “只要你竭尽全力就行了。”

  “注意那几个地方要重读。”

  “记住我刚才说的几点。”

  这是第一次读书比赛前,本组的成员对参赛队员的叮咛和嘱咐,他们的言行似乎在告诉你:我们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D:老师与学生比赛读书,为了决定先后次序,学生提出猜拳决定,老师请一名同学帮猜拳。

  “我第几?”师问。

  “第二(顿一下)倒数的。”学生居然也幽默了一次。

  老师和学生平起平坐比赛读书,课堂上竟然也猜拳,学生居然也玩起了幽默,这一切让你感到什么——宽松、民主、开放。这种氛围里创造的火花怎能不闪现!



  四、教学目标人本化定位

  以人为本是于永正教学思想的核心,主要现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于老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关注;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注;对学生独立个性和健全人格养成的关注!教书更育人。

  在于老师的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潜力的,他总是用期待鼓励的目光注视着每一个学生,总是说:“我相信你准行!”比如第一组同学比赛读书前,于老师和善地说:“记住全体同学的嘱咐,有信心吗?失败了,我们也会鼓掌,况且我们不会失败。”

  在于老师的眼中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学生千差万别,会表现不同方面的能力差异,所以于老师因材施教,使每个人在自己的基础上发展。如本课中学生互助读书的安排,就是全体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帮学相长共同提高。两次比赛的评价中更见老师的人本精神,对第一组四个同学的读书评价是:有提高就是进步,两名同学并列第一,另两名同学并列第二。而对第二组同学读书的评价是:“我们并列第二,记住!第二前面还有第一,要努力!”为什么读得相当好的却只是第二,而不太好的却并列第一,并列第二呢?都是因为所针对学生不同。

  “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如果学生在上了我的课后,没有感到他想知道的比我对他讲的多得多的话,如果这种愿望没有变成一种追求,没有变成激发用更多的时间去读书的动因的话,就是说课堂上的教育目的没有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于老师的课就是激发学生爱语文的情趣,训练学生学语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习惯,把语文学习引向课外的自觉行为,这与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恐怕是异曲同工。

  因为教学目标人本化定位,所以教学内容须生活化,课堂结构须主体化,教学过程须开放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06: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堂教学实录汇总

《全神贯注》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学校:北京市崇文区培新小学三年级

  师:今天,咱们一起学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全神贯注)谁来读课题?
  (生读题)
  师:谁能在课题的前后加些词语,使它成为一句意思完整,又跟课文内容有关的话。
  生:罗丹全神贯注地雕塑。
  师:雕塑,恰当吗?
  生: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塑像。
  师: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时候,在课题的前后补上些词语,连成一句话,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就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塑像,你有什么问题要提?
  生:罗丹修改什么样的塑像?
  生:他干吗要修改塑像?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
  生:罗丹为什么要全神贯注地修改塑像?
  师:他这个问题比刚才那位同学的要好多了,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他加上了课题——“全神贯注”,这样就好多了。
  生:我还有个问题要提,修改后,塑像成了什么样?
  生:罗丹是怎样修改塑像的?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刚才同学们所提的问题中,哪几个问题最重要?
  生:“罗丹为什么要全神贯注地修改塑像?罗丹是怎样修改塑像的?”这两个问题最重要。
  师:在解决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做一件事,这事不难也不容易——就是快速地读全文,一段一段地跳读,读后想一想——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有信心做好吗?(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生:我先说,课文先写罗丹发现塑像有毛病。
  师:用四个字来说就是——
  生:发现毛病。(板书:发现毛病)
  师:你很聪明。就用四个字接下去说。
  生:接着写“修改塑像”,再写在修改塑像时忘记了自己的挚友。
  师:注意用最简炼的话来说。
  生:再写“修改塑像”和“忘记挚友”。(板书:修改塑像忘记挚友)
  师:你顺便说说,什么是“挚友”。
  生:最好的朋友。
  生:最后写茨威格有很深的感触。
  师:用四个字怎么说?(生沉默)
  师:老师提示你一下,深有——
  生:深有感触。(板书:深有感触)
  师:我们回到刚才提的问题,为什么罗丹要修改塑像?要解决这个问题,该读哪一段?请读有关段落。
  (生自由读第一段,师鼓励学生大声读)
  师:谁来谈谈为什么要修改塑像这个问题。(生纷纷举手)站起来就说,不要我点名。
  生:因为罗丹发现塑像有毛病,所以要修改塑像。
  师: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读一读。
  (生读:“罗丹自己端详了一阵……对不起,请等一等。”)
  师:这个句子里头有个词——“端详”,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看的意思。
  师:怎样地看?
  生:认真、仔细地看。
  师:好,现在我就是罗丹,谁愿当塑像,让我端详端详?
  (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还站了起来。老师叫一女生上前。)
  师:请同学们注意老师是怎样端详女塑像的。
  (师配以适当的动作和表情,对着“女塑像”读句子——“罗丹自己端详了一阵……对不起,请等一等。”)
  师:(读后,对“女塑像”)不过,你在老师心目中,左肩也没有偏,脸上也没有毛病,你是爸爸、妈妈的杰作,是北京市培新小学的杰作。(生笑)谢谢你!
  师:谁愿像老师这样来读的?
  (生纷纷欲试。)
  师:愿读的都站起来读。
  (生读,老师观察到大部分学生读的时候没带动作和表情。)
  师:(面带笑容地)能加上动作和表情吗?有勇气加上动作和表情的站起来读。
  (生表情丰富地读,有的皱眉,有的摇手,有的*腰......)
  师:为什么要修改塑像这个问题解决了没有?
  生:解决了。
  师:谁来做总结,说说罗丹为什么要修改塑像?不过,这次要加点难度,用上“虽然……但是……所以……”这组关联词。
  生:虽然这个塑像仪态端庄,但是左肩偏了点儿,脸上也还有毛病,所以要修改。
  生:虽然这座塑像非常好——
  师:好到什么程度?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生答:杰作)
  生:虽然这座塑像是杰作,但是还有毛病,所以要修改。
  师:第一个问题已解决,第二个问题是什么?
  生:罗丹是怎样修改塑像的?
  师:到哪儿去解决这个问题?
  生:第2自然段。
  师生:会读吗?(学生接:会)会背吗?(学生摇头)想听老师背吗?(学生接:想)如果老师背不出来怎么办?(学生接:我们给你提个醒)万一我背错了怎么办?(学生接:给你指出来)
  (师出示塑像图片,对着塑像,在学生的“提醒”、“帮助”下把第2自然段背完。老师背完后,学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师:哇!同学们给掌声了,谢谢同学们!——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一处描写,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半个句子。读一读,划下来。(学生读、划)
  生:老师,我来读——“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
  师:跟他划的一样的请站起来。(十多位同学站了起来)
  师:(问刚才读句的那位同学)你为什么对这处描写感兴趣?
  生:我觉得罗丹修改塑像时非常认真,入迷了。
  师:用课题来说就是——
  生:全神贯注。
  生:我觉得罗丹聚精会神地,非要把塑像修改好不可,把一切都忘了。这是全神贯注。
  师:罗丹把一切都忘了吗?
  生:他没有忘记自己的职业。
  师:你这里的职业就是指他的工作吧?也就是——
  生:修改塑像。
  师:他心目中有一样最重要的东西没有忘记,是什么?
  生:女塑像。
  师:此刻,罗丹心中有且只有塑像。可见——(学生接:他在全神贯注地修改塑像。)
  师:还有划别处的吗?
  生:(读)“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师:你能把它读好些吗?先听我读(师范读)
  生:(再读后说)我觉得很有触感。(生笑)
  师:你看,同学们都笑了,知道为什么吗?
  生:我很有感触,因为罗丹忙乎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把塑像修改好了,轻轻吁了口气(生做吁气的样子,双手一摆,一副轻松的样子),(老师接:说明他这时——)心情很轻松,很舒服。
  师:你能读出罗丹开心、舒服的感觉来吗?
  (生很有语感地读句:“过了一个多小时……轻轻地吁了口气”)
  师:读得很好。(面向全体)我们也像他一样地读出舒服、开心的感觉来,好吗?(学生接:好)请对着女像(图片)读。(生齐读:“过了一个多小时……轻轻地吁了口气”)
  师:(幽默地)呀,同学们都被塑像迷住了,脸上一点笑容都没有。——痴笑给老师看。(生笑)好,笑出来了。就带着这样的痴笑再读一次。
  (生痴笑地、舒畅地读句)
  师:还有哪处描写是你感兴趣的?
  生:“罗丹一会儿上前……好像在跟谁说悄悄话。”
  师:为什么感兴趣?
  生:我觉得他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挺好玩的。
  师:挺好玩的!(生笑)是不是挺好玩的?
  生: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是看塑像有哪些毛病。
  师生:上前看,是看——(学生接:细微的毛病),往后退,是为了看——(学生接:整体),向前往后都是为了把塑像修改得——(学生接:更完美)
  师:还有哪些句子?
  生:(读)“一刻钟过去了……情绪更加流动。”我从“半个多小时”看出罗丹很有耐心。
  生:罗丹情绪激动,时间越长干得越有劲,更加说明罗丹干得入迷,是全神贯注。
  师:还有其它句子吗?(生沉默)“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在跟谁说悄悄话”,(老师自言自语地)跟谁说悄悄话呢?
  生:他是在自言自语。
  师:呀,你真聪明,是跟自己说话,为什么不是跟茨威格说悄悄话?
  生:因为茨威格站到一边去了。
  师:你能想象他在说什么话吗?
  生:让我学一下。(学生走到讲台前,对着图片上的塑像,模仿起罗丹说话的动作、神态)整体上看还可以,左肩也不偏了,就是鼻子高了点儿,脸上……?
  (该生表演后,又有两个学生争着表演读说)
  师:同学们可真棒!这说明同学们读书读得认真,能从字里行间读出罗丹的全神贯注。
  (转入学习3、4自然段)
  师:谁自告奋勇地读3、4自然段?
  (生纷纷举手,师走到一女生前,该女生本节课里较少表现,可能是一个性格较内向的学生)
  师:你说老实话,你读书读得怎样?
  生:不算好。
  师:告诉我,在班里,谁读书读得最好?(生指一女同学)
  师:请你站起来。
  师:(问读书不算好的学生)你有胆量跟她比一比吗?(生点头)真不错,有胆量,请给她掌声。(生鼓掌)
  (两生分读3、4段,老师适当指导)
  师:有没有比她俩读得更好的?
  (又有几对学生自荐或推荐地站起来读)
  师:这里头写了件什么新鲜事?
  生:写罗丹修改完塑像后,走出门去,还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他的朋友感到莫名其妙,罗凡这才……
  师:你能说得简单些吗?
  生:能。写罗丹差点就把茨威格锁在屋子里了。
  师:是故意的吗?
  生:不是。是因为罗丹修改完塑像后,忘了朋友。
  师:从这件事,你看出点什么来了?想到的,站起来就说。
  生:罗丹修改塑像时特认真,忘了朋友。
  生:这事确实新鲜,罗丹竟然把自己的朋友锁在屋子里了,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事。
  生:我来补充,这说明他确实是全神贯注地修改塑像。
  师:对这件事,茨威格有很深的感触,他的感触是什么?
  (生读第5段)
  师:茨威格说的话里,有一句是最重要的,能看出来吗?把它划下来。
  (生读划句子)
  师:谁愿读?(生举手)愿读的都站起来读。
  (生读:“人类的一切工作,……就应该全神贯注。”)
  师生:这句话,你觉得茨威格说得对不对?(学生接:对)在这篇课文里,罗丹认为什么事值得去做?(学生接:修改女塑像)他认为应该做好吗?(学生接:是)所以就(学生接:全神贯注地做)
  师:今天我来给同学们上课,我就认为这件事非常值得做,而且想把这节课上好,所以就全神贯注地上。同学们也和老师一样,也是全神贯注地上课,所以把这节课上好,真的谢谢同学们,谢谢!
  师:(指板书)谁能用上关联词把“发现毛病”和课题“全神贯注”连起来说句话?
  生:因为罗丹发现塑像有毛病,所以罗丹就全神贯注地修改起来。
  师:能不能说得更简单些?
  生:因为发现毛病,所以罗丹就全神贯注地修改塑像。
  师:对,就这么说。谁接下去说?
  (生依次把“修改塑像”、“忘记挚友”、“深有感触”和“全神贯注”连起来说一句话)
  师:(指板书)谁用上关联词把“发现毛病”和“修改塑像”连起来说句话?
  生:因为罗丹发现塑像有毛病,所以修改。
  师:谁把“修改塑像”和“忘记挚友”连起来说名话?
  生:因为罗丹全全神贯注地修改塑像,所以忘记挚友。
  师:谁接下去把“忘记挚友”和“深有感触”连起来?(生迫不及待地举手:“老师,老师,我!我!”)
  师:我知道你们能行,(走向最后一排一女生前,充满鼓励地)但我更相信她也能行。
  生:(有些迟疑地站起来,沉默)
  师:(启发地)这里先写什么事?(学生接:写罗丹发现毛病。)所以就——(学生接:修改塑像),又因为罗丹修改时是全神贯注地,所以就——(学生接:忘了朋友),这就使他的朋友——(学生接:深有感触)。
  师:谁能把“发现毛病”、“修改塑像”、“忘记挚友”、“深有感触”都连起来说一段话?(生面带难色)好,都开口练练吧,看怎样组织这段话。(生练习)
  生:因为罗丹发现塑像有毛病,所以就修改起塑像来。因为,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塑像,所以就忘记了挚友,挚友对这件事就深有感触。(师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师:我们再来看看,“深有感触”和“发现毛病”能连起来说句话吗?
  (生有说能,有说不能,此时,下课铃已响)到底能不能,这个问号就留给同学们下课后去讨论好不好?(好)下课!

  [点评]
  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谢立清校长执教的《全神贯注》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遵循“整体——部分——整体”教学思路。在整体把握课文结构内容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进行读悟表达训练。学生提练出来的四个小标题,简明扼要地勾画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对轻重的处理恰到好处,重则细究,轻处淡写,提高了单位时间的利用率。最后的回归整体,落足于单元训练重点上——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二、问题让学生提,以培养学生主体性探究能力。支玉恒老师就“带着问题读”曾撰文于《小学语文教学》,从主体性发展的角度对“带着问题读”作出反思,主张问题让学生提。本教例,教师没有直接提出有关课文内容理解性的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质疑后,老师还有意识地让学生从众多的问题中提练出两个主要问题,这无疑训练了学生“抓主要矛盾”的思维方法。
  三、读悟表达,释放学生的主体功能。给学生提供读悟表达的空间和自由,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悟;悟了就说,未悟就问,让学生先把感悟到的读出来,说出来,表演出来,教师给以点拨启导,以培养学生读完了就有话要说的表达习惯。本教例体现了这一主题思想,学生在课堂中,大胆地问,大胆地读,大胆地演,真正实现了“脑、手、眼、口”等多种感官的解放,是一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读为本的阅读课,教师的作用只是架桥铺路,点拨启导,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非常活跃,撞击出课堂教学生命火花。
  四、关注所有学生,让所有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这节里中,谢老师几次关注到“坐在角落里的旁听生”,这些学生,往往是性格内向,或学习差,或平时调皮而不受欢迎,他们更需要关心,更需要得到锻炼。这虽然是一节参赛课,但谢老师的课中,没有被遗忘的学生,充分体现出教师高尚的人格,其爱心难能可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12: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