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1-8-19 20:59:00
|
只看该作者
[板书]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的导入框和第一目下面的内容,从中找出有关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信息。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山东,这从两个地方可以看出,一是“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一句。二是“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一句。
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发展,从“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一句中可以看出,一年的时间,义和团由山东到京津,其速度是非常快的。
[教师引导]从中能否看出引发义和团运动的原因?
[学生回答]从“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一句可看出引发义和团运动的原因是外国教会的压迫。
[教师总结]正确。义和团运动就是在反洋教斗争的基础上兴起的。
[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知道,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
[教师介绍]义和团是在义和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义和拳是民间反清秘密结社的一种。义和拳改称义和团,最早见于山东巡抚张汝梅的奏折。1899年夏天,继任山东巡抚毓贤出示义和拳改称义和团。义和拳先在山东冠县一带展开,赵三多领导民众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此后不久,义和拳又在茌平、平原、禹城一带活跃起来。山东巡抚毓贤对义和团采取的政策是由“剿”变“抚”。英法美等国驻华公使压迫清政府撤换毓贤。改派袁世凯为山东巡抚。袁世凯到山东站稳脚跟之后,大肆镇压义和团。义和团在山东无法立足,开始北上,进入直隶,并且不断向北发展,进入京津地区。
[教师过渡]由于义和团势力的发展,帝国主义担心他们的在华利益受到损害。因此于1900年6月组成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书,然后回答八国联军是由哪些国家的军队组成的?
[学生回答]由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军队组成。司令是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
[教师要求]请同学们简述廊坊阻击战的经过。
[学生简述]西摩尔率八国联军从大沽到天津乘火车进犯北京。义和团奋勇抵抗,侵略军在廊坊被义和团包围。经过激烈战斗,侵略军死伤多人,狼狈逃回天津。
[教师过渡]廊坊阻击战义和团虽然取得了大捷。但仍然没有阻止侵略军攻占天津和北京。下面,我们就来看详细内容。
[板书]二、八国联军侵华
攻占天津──侵占北京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把天津和北京失陷的过程看一下,对此问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学生看书]……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把天津和北京失陷的过程简述一遍。
[学生简述]在廊坊阻击战的同时,集结在大沽口外的各国舰队夺取了大沽炮台,天津门户洞开。八国联军源源登陆,随后攻占天津。慈禧太后急忙派人向列强求和,八国联军不予理睬,沿运河向北京进犯,8月中旬,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
[教师引导]同学们想一下,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是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也是最高统治者出逃,也以签订了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下面请同学们回忆、讨论,这是哪一次战争,当时出逃的皇帝是谁?最后签订了什么条约?为什么会在较短的时间内京城被两次攻破?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忆,讨论]……
[学生回答]这场战争是指第二次鸦片战争。当时出逃的皇帝是咸丰帝。第二次鸦片战争最后签订了《北京条约》。在四十年中列强两次攻破京城。这一方面表明了列强的船坚炮利,另一方面又表明清朝的腐败。这说明了清王朝的腐败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两次攻破京城都与清政府的腐败、妥协有绝大关系。
[教师引申]清政府的这种腐败、妥协,只能给中国带来灾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后,火烧圆明园,使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付之一炬。八国联军进北京后,更是肆无忌惮地烧、杀、抢、掠,犯下了滔天罪行。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彩色字内容。从中了解八国联军在北京城欠下中国人民的一笔笔血债。
[学生阅读]……
[教师引导]同学们看完小字内容后,再来看课本下面的一组照片,希望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幅照片,叙述一下八国联军的罪行。
[学生叙述]叙述一:“在八国联军炮火下燃烧的北京城”一幅照片是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后,架炮轰击北京城区,一些房屋被击中着火。
叙述二:“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团员”一幅照片是当时的目击者拍下来的。照片上有“齐化门外联军之杀义和团”的字样。齐化门是北京城东面的一个城门。它在元朝时叫“齐化门”,明朝时改称“朝阳门”,至今此地仍称朝阳门,但城楼早已拆掉。(这两张照片,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就由教师点拨也可以。但有一点,应让学生清楚,那就是八国联军进北京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两幅照片反映的是两桩十恶不赦的罪行:一是杀人,二是放火,这已足以表明八国联军的侵略面目和强盗行径了)
[教师引导]同学们,下面我们通过看影片再来加深一下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我们如何才能洗刷掉这段耻辱的历史。
[学生看影片]……(《中华国耻大事记》)(二)之四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只有国家富强,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我们才能洗刷这段屈辱的历史。
回答二:落后就要挨打,只有经济发展,国防力量强大了,才能避免这种历史的重演。
回答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技发展了,经济才能发展。国家力量壮大了,才不会受外来势力的压迫。
回答四:教育是科技的先导,首先要重视教育,只有具备了大量人才,国家才有希望,人民才不会受苦。
回答五:还是社会制度和政策起重要作用。近代中国,也不是没有人才,而是腐败的社会制度和妥协退让的政策埋没了这些人才。因此,改变社会制度,也是避免列强入侵的一种方法。
……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讲了八国联军进占北京后所犯的罪行和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危害。但应注意,杀人放火固然危害很大,但在当时,真正对中国社会造成危害而且影响深远的事件是《辛丑条约》,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详细内容。
[板书]二、《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辛丑条约》一目的内容。看后,先把主要部分复述下来。
[学生看书]……
[学生复述]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主要内容是: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谈谈这个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危害。大家可以先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这比过去所有的不平等条约里的赔款加起来还多。
回答二:以海关税收作为担保,那就是说,如果不能按时付清赔款,海关税收就会落到外国人手里。那也就意味着海关成了清政府为外国人办的收税机关。
回答三: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是爱国的行为,作为一国的最高政府,不仅不支持群众的爱国运动,反而严禁人民反对外来侵略,那说明这个政府是一个外国人的政府,人民应当起来把它推翻。
回答四: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这等于自己解除武装,国内一旦有反帝活动,帝国主义就可以派兵迅速镇压,清政府这一举措,无异于引狼入室。
回答五: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这就等于在中国国内又设立了一个国家。帝国主义可以把此作为侵略中国的前沿阵地。
[教师小结]在同学们回答的基础上,我们把《辛丑条约》的危害总结一下。
[板书]2.《辛丑条约》的影响
[教师分析]①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当时规定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这是列强对中国空前规模的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除此之外,对于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员,有“即行革职,永不叙用”的规定,这不仅束缚了中国人民的手脚,便于列强宰割欺凌,而且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侵略的帮凶。③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这使得外国侵略者控制了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使馆界”的设立,实际上是一个“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清政府完全处于列强的控制之下,成为“洋人的朝廷”。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集体来读一下本课最后一段关于《辛丑条约》的影响的叙述。《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归纳]同学们,我们讲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到《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即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师布置]下面请同学们设计一个表格,把《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作一下对比,内容应包含条约签订的国家、时间、主要内容、影响等。通过表格,能明白中国是怎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就是我们的基本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