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景创设,引入主题。
1、教师: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让我们一起乘坐“腾讯号”直播船进行“嫦娥”探月序曲--绕月之旅吧!
学生观看这段视频后,交流感想。
2、教师小结:在全国人民热切的期盼中,在世界各国关注的目光里,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成功进入环月工作轨道并传回月面图像,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奔月梦想。
3、谈话: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星球,人们仰望夜空,月球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秘密。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观看了“嫦娥”发射、绕月的3D网页,提升了学生对我国升空探测技术发展的关注和民族的自豪感。接着师生交流、提示、评价,简要小结,引入月球主题的探究。同学们观看“嫦娥一号”发射的壮观现场和变轨迹后可以产生壮观的立体感觉,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感官,同时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学生探索无穷宇宙奥秘的欲望和兴趣,这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对提高学习效果非常重要。
二、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1、阅读课本第46页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适时地梳理板书:
(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2、讨论: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3、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及时地进行评价和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3、教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预设: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对月球的数据勘测越来越精确;人类对月球奥妙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月球的疑惑也越来越多。)
4、师生交流:中国、美国登月情况的比较。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温·奥尔德林乘“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首次成功登上月球,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梦想。图为美国宇航员登月的资料图片
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嫦娥一号卫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精确控制下,准确落于月球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预定撞击点。
教师预设:霸主美国:综合实力第一、技术全面成熟、实现了登月梦。
崛起的中国:跨出第一步。月球探测刚起步,和美俄差距还比较大。停留在探月中“绕”的阶段;日本“月亮女神”始于1999年,“嫦娥工程”启动于2004年。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原总指挥黄春平:在资金到位、项目按时启动等理想条件下,中国完全有能力在15年内将载人航天器送往月球。
[设计意图]在这样一个比较中,让学生知道──我们在发展,但是,我们跟发达国家还是有差距的。让六年级的孩子对客观事实有全面的认识,对他们的发展意义更大一些。学生们也从电视上看到“嫦娥撞月”的新闻都异常的兴奋,特别激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