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81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年级科学上册了解空气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及说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20: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了解空气 教学实录
海南省文昌市第二小学 翁春梅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气体,空气确实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感觉到空气的存在;空气不但占据空间,还能流动。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感官可以感觉空气的存在;运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深入研究空气;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可以观察到不可见物质;在动手实验前,对可能发生的现象作出假设,有助于我们研究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产生研究空气的强烈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教学准备



教师用:1个水槽,2个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学生用:材料1、透明的塑料袋,牙签。



材料2、水槽,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教学流程



导入→利用感官初步感觉空气→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够流动→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拍摄的录像,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1)教师谈话



(2)播放多媒体,教师解说。



师:这是杨利伟叔叔在神舟五号飞船上拍摄的太空景色!这个蓝色的的星球就是我们居住的地球!这美丽的地球,这神奇的太空,还有很多很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2、提出问题



教师指向地球的外沿。



师:这层像雾,又像纱一样的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



学生发表自已的意见。



师:对,是大气层!我们居住的地球就是被一层大气包裹着,大气层里大部分都是空气。有关于空气的知识,你们知道哪些?



学生自由发言。



3、提示课题。



师:今天就让我们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来了解空气。



教师板书:了解空气



二、利用感官初步感觉空气



1、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感官感觉空气的存在。



(1)师:刚才有同学说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现在大家就来看一看,看见空气的什么了?



生:看不见!



师:用手来摸一摸。



生:摸不着!



师:我们的周围是不是真有空气?



引导学生感觉空气的存在。



(2)师:空气是看不见来又摸不着,要研究它可就难了。谁来想想办法?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2、师生讨论,演示用塑料袋抓空气。



师:要研究空气首先得抓到空气,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抓空气?



学生说一说



师:哪一个方法能够让我们更方便的研究空气?



引导学生说出用塑料袋来抓空气。并让一个学生演示一下。



3、引导学生用感官来了解空气。



(1)师:有了空气,我们可以用身上的哪些感官来了解空气?



学生说一说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师:老师现在用你们教的方法来感觉空气。



教师演示



师:老师感觉不到空气!看来还不行,得再想想办法!



师生讨论得出在袋子上扎一个孔,让空气吹出来,再来感觉。



师:老师现在试一试,看这个办法灵不灵?



教师演示



(3)学生用塑料袋抓空气,并用感官感觉空气。



①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②学生用塑料袋抓空气,并用感官感觉空气。



③学生做记录。



④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4)教师小结



三、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够流动



(一)、实验一、纸的奇遇



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一个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1、教师谈话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好,老师太高兴了!老师打算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欢迎吗?



2、师生合作演示,学生猜测



(1)教师找一个小朋友当助手。



(2)教师拿一小张旧报纸。像真正表演魔术一样,向学生前后展示这张纸,并拿到学生的座位前,让学生摸一摸,再把纸放入水中。



师:纸放在水里,会湿吗?



学生回答后,让小助手捞上来给学生看一看!



(3)教师又拿出一张纸交给小助手让他像真正表演魔术一样,向学生前后展示这张纸,并拿到学生的座位前,让学生摸一摸,证实这的确是一张普通的旧报纸。



教师接着拿起杯子,把杯口朝向大家晃动几下,然后,教师让小助手把纸捏成一团,用力塞入杯子的底部,教师检查后,对小助手说:请把透明的杯子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底。



紧接着,让学生猜测纸会湿吗?



师:大家猜一猜纸会湿吗?



学生猜测



2、小组合作动手实验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2)小组动手实验、讨论、做记录



(3)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3、学生汇报交流。



4、师生小结,得出结论



师:水没有碰到纸,所以纸自然是干的。为什么水进不到杯子里?



学生回答



教师边演示边小结: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到杯子里有一大段“空”着,杯子的这一部分地方被空气占据了,所以水就不能进去,杯中的纸自然就不会湿了。



师:纸放到水里,居然不湿,我们来给这个实验起个名字吧!就叫纸的奇遇,(师板书)从这个实验中我们知道空气占着地方,也就是说空气占据空间(师板书)



5、实验延伸



师:如果让你接着做这个实验,你还会怎么做?



生说一说



(二)实验二、谁赶走了杯子里的水



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2个透明的杯子。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1)教师拿一个杯子放进水里,让杯子装满水,举起来问:大家来想想办法,可以用什么东西把杯子里的水赶走?



(2)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2、教师演示



教师把一个杯子斜着放进水中,使杯中灌满水,用另一只手把第二个杯子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中。



在水下,把两个杯子靠在一起,倾斜第二个杯子,使第二个杯子的气泡跑进第一个杯子。



3、学生实验



(1)老师提出实验要求。



(2)学生实验、讨论、做记录。



(3)学生汇报



(4)师生交流



(5)教师小结



师:看不见的空气在能看见的水里流动,形成气泡,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空气,这是科学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看不见的东西,我们能借助看得见的东西看到它,科学真得太有趣了,对不对?



四、总结



1、出示两幅空气污染的对比图片,教育学生从小要知道保护环境,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播放课件《潜水艇的沉浮原理》,让学生回去寻找空气在这里发挥的作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20:21:00 | 只看该作者
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空气》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了解空气”是“空气”单元的第一个专题,本专题安排两个课时,本课为“了解空气”第1课时,是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起始课。“空气”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但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这种物质有什么样的性质。这些问题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本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直接感觉及(借助媒体、实验)间接感觉: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及空气实实在在存在着、空气能占据空间等属性。同时让学生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学目标



在深入认识教材的基础,我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我校的实际,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方面设定了以下三个活动目标:



(1)科学探究:引导学生经历运用感官或借助实验的方法。观察与探究空气的流动与对其它介质的“扰动”过程,经历科学探究。研究“空气”问题。(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探究欲,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3)科学知识:初步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借助其它物体感觉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空气能占据空间,并且可以流动。



3、教学重点、难点



从本课内容特点和三年级学生接受能力出发,我把本课教学重点定为“感受空气的存在、流动及知道空气占据着空间”。



本课教学难点定为“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



“空气”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曾经玩过气球、拍过皮球,也曾经看到过水中的气泡……对“空气”有肤浅的认识。但学生并未有意识地去观察过、研究过空气。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使探究活动生动、有趣、有悬念,以此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



三、说教学方法



施教之功,贵在导学。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设疑激趣法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新鲜的、美丽的,充满了惊喜与奇特。科学的做法可以使教育进入美好的境界,让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伴随他们生命的始终。对此,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采取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为孩子创造丰富的问题情景。在每个活动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与眼前的“奇怪”现象产生碰撞,激发起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带着疑问积极地投入到下面的科学观察与探究的活动中去。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有疑”,有了“疑”,才会去探究,才会获得新知。因此我在本课中采用了“设疑激趣法”让学生在一个个的的问题情境中从猜想——观察——发现——提出问题——验证猜想的活动中获得对问题的解决。



2、实验教学法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也是科学教学的重要方法,我根据新课标“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原则,从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以活动感知知识)出发,我在探究活动的设计上,还采用了“实验教学法”,加强了科学学习的探究性,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无穷乐趣,感知科学概念。



四、说学法



俗话说:“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无异于让他们手中有了开启知识宝藏的钥匙。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在学法指导时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采用了以下的学习方法:



1、观察感知法 抓住本课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通过看、摸、按、听等多种观察方法感知空气的各种特性,让学生感受到似乎熟悉的空气,原来观察起来还有那么多的奥秘。



2、小组合作法 《课标》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由基础好的带动基础稍弱的学生,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实验探究法



新课标确立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宗旨,在这一宗旨下,《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定为“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既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很显然,实验是完成《科学》教学任务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学生模仿科学家进行探究的重要方法。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提倡自主、民主、开放、创造性的探究。但是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规范化操作。规范化操作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实验时,通过规范化操作和准确的观察,能使学生获得最典型,最真实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思维活动顺利地形成概念,总结出规律。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方法上少走了弯路,而且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最简捷、最有效的锻炼,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和偕的培养和发展。



因此,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认知水平与原有经验,本课在设计上力图在指导学生学会规范化操作的基础上,向学生提供充足的科学探究材料、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行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在探究中感知,充分发挥他们在科学学习上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体现课程课改的精神。落实《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师生探究”;“运用知识,思维提升”;“总结延伸,拓展视野”四个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拍摄的录像,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2、提出问题,师生探究



本课以“怎样才能感觉到空气的存在——怎样用感官来感觉空气——纸为什么不湿——谁赶走了杯子里的水”这几个问题的探究为主线,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1)感知空气



好奇心与动手玩是学生的天性,让学生人人经历捕捉空气、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的过程。通过实验感知空气的存在。学生通过交流,通过自己的手、眼、耳、鼻、皮肤等多种感官,充分感知到空气的存在,空气就在我们身边,也感知到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为本课下面的探究活动及以后课时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2)纸的奇遇



这一环节的探究活动,是本课的重点。教材中对这一环节只设计了一个:“杯子底部的纸团会不会湿”的实验。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探究、充分地体验,我准备了让三年级学生既感到好玩又有一定经验基础的探究材料,安排充分的探究时间让学生自行探究。自选材料、合作设计出:把杯子斜着放进水中,在杯子底部扎一个小洞等实验。真正感知到看似空的瓶子、杯子中确实有空气充满着(空气占据着空间)。



(3)谁赶走了杯子里的水



这一环节的探究活动,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这个实验对于三年级学生有一定难度,但学会这个实验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最简捷、最有效的锻炼。我从学生思维训练出发,在学生前面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先思考“有什么办法赶走杯中的水?”采取先思维后实验,动脑、动手相结合的办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



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规范化操作。感知到空气不但可以占据空间还能够流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看不见的空气在能看见的水里流动,形成气泡,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空气,这是科学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看不见的东西,我们能借助看得见的东西看到它,这就是科学实验的魅力所在。



(4)探究研讨,整理事实



通过以上几个活动,师生合作探究研讨,整理事实,为本课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及课后应用打下基础。



3、运用知识,思维提升



组织学生比赛。利用两个空瓶子一个没有盖,另一个带盖,让两个学生分别踩,看谁能把空瓶子踩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



4、总结延伸,拓展视野



我们既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我交给学生一个课外探究的任务:“寻找空气在潜水艇的沉浮中发挥的作用。这个任务完成的同学请及早向同学或老师来报喜”。课虽结束了,但是探究活动并没有结束。这一环节的安排就是要把学生的科学思维活动继续进行下去。推动学生进行课外科学探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1 01: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