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6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年级教学论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三步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8-14 21: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品德与社会》课担任着知识、能力、思想等多方面的教学任务,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用自己的学习成果服务于生活。那么如何将“品德与社会”带入课堂,又如何帮助学生走向社会呢?通过对该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以及设计思路的学习和理解,我认为实施时要围绕教学三步曲,始终贯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融入生活的宗旨,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一、观察生活,激发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提问、谈话等手段,久而久之学生对于这种形式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兴趣和情感共鸣。作为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种课前活动和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结合他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他们的生活经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规则在哪里》,课前我让学生观察生活,将规则分成不同的主题:家庭生活、学校、商店、生活小区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寻找身边的规则。学生们很有兴趣,积极地去观察,自主地进行探究。因此,当我让学生进行小组汇报时,大家就迫不及待地想交流,兴致高昂。又如教学《家乡水的故事》,课前我让学生调查生活中大家用水的情况,寻找节约用水的办法以及请爸爸、妈妈讲述家乡以前用水的故事。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展示他们找到的资料,然后运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导入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再启发他们去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挖掘了他们的学习潜能,使他们对节约用水产生了深刻的认识。类似的课前调查活动,既丰富了课程资源,又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还激起了孩子们上课的浓厚兴趣,可谓一举三得。

二、体验生活,提升认识

课堂教学不同于一般的学习活动,担负着极其重要和特殊的教育任务,它是一个师生共同理解课程、开发课程、建设课程及融入课程的过程。体验学习是学生通过自身活动获得直接经验的有效学习方式,体验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接受真实情感、形成正确态度的具体过程,是学生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形成能力的具体过程。

《品德与社会》课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观察、感受和思考,帮助他们弄清是非,明晰道理,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并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的现实生活。因此,我在课堂上把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作为教育的重要资源,让学生成为自己生活的实践者,观察者和反思者,在体验中明白道理,获得对他人对社会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例如我在教《我自己会整理》一课时,针对刚入学的小学生自理能力差,许多本应该由自己来做的简单事情都由父母包办的情况,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两个体验性活动:一是让学生自己收拾书包,从中体验到整理物品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学问;二是让学生叠衣物,使他们体验到原来想要把衣物叠整齐是这么不容易啊,由此他们联系到父母的辛劳,内心有了要为父母减轻负担的想法。学生们通过这两个体验活动后,感受到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不仅能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还能减轻父母的负担,因此他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致。又如《生活中的安全》一课,我让学生们在课堂中创设“燃气泄漏、有人游泳溺水、有人触电、有人被开水烫伤”等情境,开展模拟活动,并找出最佳解决办法。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初步树立了自护自救的意识,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救护方法,并能够自觉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课堂上我通过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既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又让学生在体验活动过程中、在理解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形成了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融入生活,参与实践

课堂虽然是教学的主渠道,但它并不是教学的终点,教学向课外延伸是非常重要的。《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不然会造就一个个课堂上与生活中表现截然不同的“双面人”。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要带领学生走入生活天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消化、理解,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在教学完《家乡水的故事》后,我让学生回归生活,接触社会,了解自己生活周围的节水情况,知道水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我们的水资源已经很缺乏了,只有人人节水,才能保护我们好的水资源,进而产生从小保护水资源的情感,为保护水资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学生自行讨论设计出保护水资源的宣传语,组成宣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宣传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让大家都来保护水资源;制定了保护水资源的实施计划,如:号召大家用淘米水浇花、用洗手水冲厕所、多植树造林等,逐渐带动全社区的人行动起来,提高了人人从自我做起的节水意识。又如,在学完《我们给自己定规则》后,我结合班级情况,让孩子们找找自己班存在的问题。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把班级里存在的不良现象都列举出来了。我就趁热打铁:“这么多问题,大家说怎么办呢?”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给自己班定规则。于是课后,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从改进自己班集体的角度出发,针对班里出现的问题,每人制定了一份详细的班级规则。我把他们定的规则稍加整理后张贴在墙上,取名为“我们的约定”,每周一反馈,及时评价、鼓励。孩子们都很自觉地遵守自己的“诺言”,一些不良现象也都及时改正。

我想《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现实社会生活为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为活动载体,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儿童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始终把握课堂教学“三步曲”,那么就能不断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8 07: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