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0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同伴合作式”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8-6 17:2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同伴合作式”备课教案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张 杨 伍 艺 李云开 唐 英


单元教材简说



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是精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二》是综合性训练。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单元设计理想



本单元教学设计,要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大胆地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策略上,教师要注重体现语文课本身的特点,以读文本,让朗朗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5.古诗两首



设 计:重庆高新区石桥铺小学 张 杨



评 析:重庆高新区石桥铺小学 伍 艺



教学目标



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岭壁》。



3.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4.积累诗人的其他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



2.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及作品。



2.多媒体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题西林壁》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请大家猜一条谜语,谜底是一位诗人的名字,看谁最先猜出来。听好了: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不但诗写得好,他的书法作品、他的画、他的文章在中国历史上都极负盛名,他和他的父亲、弟弟合称“三苏”,他是谁?(苏轼)。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诗《题西林壁》。(师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可以知道这首诗有关的哪些信息?



(这是作者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石壁上的一首诗)



3.检查预习,指读正音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题西岭壁



横看 / 成岭 / 侧成峰,



远近 / 高低 / 各不同。



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



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a、借助注释理解诗意;b、查字典理解诗意;c、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等)



2.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



3.交流学习所获。



(或解说诗句意思;或展示绘画成果)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向远看、向近看、向高看、向低看,看到的庐山景色却各不相同。



4.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



(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5.那苏轼到底从几个角度看了庐山呢?看到了几种结果呢?(六个角度,看到了六种不同的结果。)那概括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



6.(课件展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美景)假如你就在庐山之中,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话吗?“我站在(),看到庐山像( )。”



7.“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什么呢?(身在此山中。)



8.齐读“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呢?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的看。)



三、熟读成诵,领悟诗请



1.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写下的一首哲理诗,诗人不但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更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咱们在读这首诗时,不但要读出庐山的奇丽景象,更要读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恍然大悟。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放课件)



2.用多种形式朗诵此诗(小组比赛、指名朗诵、全班齐诵等。)



3.站在不同角度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其实不仅观山如此,看事情也是一样。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吗?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画杨桃》)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收集材料,拓展学习



1.教师小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咱们说过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一生写下了许多名篇、名句,你找到了哪些?咱们交流交流吧。



2.学生自己建立“苏轼小档案”,鼓励学生根据收集和交流的材料自己设计各种形式的小档案,可以配图画,可以编作品目录,可以写名篇、名句,还可以写成前言、后记等。



五、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编写“苏轼小档案”,并把自己喜欢的苏轼的其他名句、名篇介绍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游山西村》



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一首古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写出了庐山的雄奇景象,更说明了一个哲理,那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还记得这首诗吗?能把它默写下来吗?



2.(师吟诵):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游山西村)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到乡村农家去品味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3.老师板书课题《游山西村》,生齐读课题。



4.检查预习,指名读诗。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读到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游山西村



莫笑 / 农家 / 腊酒浑,



丰年 / 留客 / 足鸡豚。



山重 / 水复 / 疑无路,



柳暗 / 花明 / 又一村。



(注意纠正“浑”、“豚”、“疑”的读音。)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4)古诗大家都能读了,还不行,还有四个生字要求大家会写。请自己看看这几个生字,想一想你打算怎样记住它。



(5)全班交流,识记生字并区别同音、形近字。



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师:这首诗大家已经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诗句的意思吗?回忆一下前面一首古诗我们是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学的?



(理解诗题→了解作者→理解诗句→熟读成诵→领悟意境)



1.理解诗题: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游览浙江绍兴的一个村庄时写的一首诗。)



2.了解作者:根据你的了解简单谈谈诗人陆游。



师总结:(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在他的诗歌中,总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间或质朴清新。修辞炼句精致工整,在律诗绝句中善于组织对偶,浑然一体,别开生面。)



3.理解诗句。



A.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



B.交流学习所获。(教师主导,集体交流)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不要笑话农家的腊的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读完这两句诗,你能体会到什么?(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反复读这两句诗,想: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当作者行走在重重叠叠的山峦中,踏过弯弯绕绕的水道后,心情如何?从哪看出的?



(心情沮丧,从“疑无路”看出。)



当作者面对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时,心情又是怎样呢?从哪儿看出的?



(惊喜,从“又一村”看出。)



指导学生打着手势反复吟诵此句,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感受诗句语言的韵律节奏美。



4.熟读成诵: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这首古诗,比比谁的朗诵更优美。



5.领悟意境。其实“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生活中无处不在,你能举个例子吗?



三、收集材料,拓展学习



1.继续读诗, 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 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2.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诗人陆游的资料,并编写“陆游小档案”。



【同伴互评】



本课两首诗都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教师在讲课、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时,比较多的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这是符合本篇课文的特点的,也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题西林壁》一诗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体现在: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定教,边学边质疑,以学生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领悟道理时由看山到看事,层层深入,很有层次感。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编辑短评:学习古诗,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学习并交流对诗意的理解。但应以教师为主持的集体交流作结。可供参考用。(王贺玲)]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8-6 17:29:00 | 只看该作者
6.爬山虎的脚



设计:重庆高新区石桥铺小学 伍 艺



评析:重庆高新区石桥铺小学 张 杨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突破方法: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队员一样一脚就一脚牢地往上爬。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爬山虎这一植物没有过直观的认识,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我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实物观察教学法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



爬山虎实物,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感受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秘,还欣赏了变化多端的火烧云。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观赏一种奇怪的生物──爬山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然后说说通过初读课文对爬山虎都有哪些了解。



生自由读文后交流:



①爬山虎是一种植物而不是动物。



②爬山虎有脚。



③爬山虎是靠脚向上爬的。……



2.请五个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①开火车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口头组词。(师生共同纠正易读错的字音:“均、匀”要读准前鼻音;“重叠”的“重”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作chóng;“触着墙”的“着”不读zhe,应读zháo)



②分析字形结构,抽生说每个字的特点及部首。



③分四人小组讨论生字易错的地方及如何记忆字形。



④交流讨论结果:“逐”是半包围结构,要注意里面没有一点;“叠”的结构比较特殊,下面是“且”,不能多加一横;“茎”的第四笔是横撇,不能分成两笔写;“隙”字右边上面的小字没有勾。



2。出示词语: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



①抽生读



②开火车读



③齐读



(词语的理解在分析课文中解决。)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1.生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两个部分?



生自读课文,交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2.放多媒体课件(一墙的爬山虎随风摆动的画面),请学生欣赏,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



3.刚才你看到的画面上是怎样描述的?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自己读这一段话,看有什么感受。(美)



5.自己再一边读,一边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用手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



6.再放多媒体课件,男女生分组读,一组读另一组就看画面,图文结合来体会叶子的动态美。



7.作者怎么把叶子写得这么美呢?(认真观察)



【同伴评】让学生能体会认真观察的好处。



8.再放刚才的课件,提问: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这个问题我们在下节课再解决。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欣赏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均匀地铺在墙上,风一吹过美丽极了,那么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因为它有脚)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认识爬山虎的脚



拿出准备好的爬山虎实物让学生观察,指导从脚的样子,形状,色三个方面去观察。



1.交流观察的结果。(只要学生认真观察,这个结果是很容易就能得到的,因为实物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2.书上又是怎样描写它的脚的呢?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有关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3.自己读这些句子,读懂了用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教师巡视指导,并选择一份画得较好的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出来)



4.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而且还藏在叶子的下面,为什么作者还是描写得如此细致呢?



(因为作者对爬山虎的脚进行了十分仔细的观察)哪个词说明了作者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呢?(注意)



【同伴评】教给学生平常也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三、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爬山虎既然有脚,那它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那它究竟是怎样爬的呢?



1.分小组学习4自然段,自学要求为:



①找出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来;



②找出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



③在小组里演示一下它是怎样向上爬的。



(生分组学习讨论,师指导)



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②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触、巴、拉、贴 (板书)



③抽小组演示爬的过程,师生共同评价,纠正。(要让学生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3.再放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这一段,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4.齐读勾画的句子,想想它是不是只是往上爬的?你是如何知道的呢?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因为前面二自然段说是一墙的叶子。)



5.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请生自读5自然段,看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生自读这一段。



汇报自读情况:



①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②感受:生自由谈 (师注意引导:“……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同伴评】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此应渗透对学生的人文熏陶。



③带着对爬山虎的脚的这种精神再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写作方法



通过本文的学习,总结应该如何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的方法。(结合具体的语句)



1.观察要细致,不能只看表面,要全方位的观察。



2.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坚持长期观察,而不是一时。



五、拓展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同伴评】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同伴互评】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本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几次用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但也并不只流于形式,而是把要求都落到了实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重视了阅读教学中“读”这一环节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朗朗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画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三、教学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1.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设计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课件内容与教学内容能吻合得恰到好处。通过画面理解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看画面,从中激发情感,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再适时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不过在爬山虎叶子一段的处理上如果让学生先从文中体会再出现画面也许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2.教具(信息技术手段)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课中教师采用了实物爬山虎(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一看就能明白文章描写的意思,化抽象为直观,为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此外,在本教学设计中教师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强调学以致用,这实际上就是语文教学的目的。



[编辑短评:本教案以语言学习为主,适当引入合作学习方式,落实了以观察为主的学习重点,可供参考。(王贺玲)]







语文园地二 口语交际《我看到了……》



设计 重庆高新区石桥铺小学 李云开



评析 重庆高新区石桥铺小学 唐 英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图画的多次观察,总结观察的方法:观察要仔细,要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



2.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有一定条理地把观察过程及“想到的内容”和“观察的感受”说清楚、说完整的能力。



3.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提出问题和看法,培养学生倾听和交流的能力。



4.在有趣的观察活动中,体验观察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重难点: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把观察过程及感受说清楚、说完整的能力。



突破方法: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倡导积极肯定的评价方式,激励交际信心,加强实践、突出互动,发展学生交际语言。



教学准备



课件、课文插图中的“少女和老妇”图与另一张课外搜集的“少女和老妇图”(见文后附1)各五张(每小组一张),小奖品。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观察图片──酒杯与人像,同桌互助,探索观察方法。



1.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一、三、五、七小组同学闭眼,(师用大屏出示右边第一幅图片)其余同学用两秒时间观察图片,然后把观察结果告诉同桌。



生:学生观察图片后把自己看到的内容尽可能清楚地告诉同桌。同桌可以就不清楚的问题发问。



[设计理由:在游戏情景中学生更能够集中注意力观察,然后又通过告诉同桌观察结果的方式进行了口语交际的练习,同时因为好奇心的作用,听的学生会更注意倾听,养成好习惯,所以采取一人看,一人倾听后转述的教学设计。]



2.师:刚才没有观察的同学谁愿意说一说自己从同桌那里听到的内容?



指名转述从同桌那里听到的内容,其他同学评价是否表达得清楚流畅。同桌评价倾听是否准确。



[设计理由:通过评价,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对倾听的评价旨在强调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教学预设:①(学生观察的结果可能发生分歧,有人认为是酒杯,有人认为是两个人的侧影)师:大家同时看了同一幅图,怎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呢?谁看到的是正确的呢?可以说说自己的理由。同学们可以猜测谁观察得准确。



学生阐述自己的理由,据理力争,双方争辩。



②(如果观察的结果一致)师:你们确信自己的眼力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再出示图片)师:请大家一起仔细看看图,你一定会有令人惊奇的发现。请刚才观察过一遍的同学先告诉同桌刚才你一开始看到的是什么?现在又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说出观察的感受或启示。(将划线部分的要求展示在大屏上)



生: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再将新的观察结果和感受说给同桌听。



生:同桌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清楚,同桌互相交换意见。



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指名在全班交流。



4.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补充,并做重点板书(仔细看反复看 从多个角度看)



师小结:对,正如同学们所说,我们要想练就一双慧眼,就必须得非常仔细地看,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要反复地看,不错过每一个新的发现;还要从多个角度去看,发现事物的另一个全新的面貌。



二、观察图片──少女和老妇,小组合作,运用观察方法。



1.(师将准备好的少女与老妇图分发给每个小组)师:每个小组都有一幅奇妙的图画,大家能用所学的观察方法仔细寻找到图画的奥妙之处吗?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观察得最仔细,思维最敏捷,表达的意思最清楚,最有条理,小组成员合作得最好。



生:小组内成员积极观察、思考、发言,最后统一意见。



2.师:提示学生寻找与自己的小组不同图片的另一个小组,互相交流观察所得。



【同伴评】组内之间互相交流,调动了交流的兴趣,扩大了学生交流的面,搭建了生生交流的平台。但教师要注意搞好组织教学,避免场面失控。



3.生:推荐一名组员在全班汇报观察的结果。



4.其他小组同学补充纠正,也可质疑。



5.师生对发言同学及所代表的小组成员的观察力及口语表达能力进行星级评价。(最高五星级)



6.看到这幅图片,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给它取个题目吗?



三、观察图片──枯树老人头,考眼力,比口才。



1.师:通过刚才的锻炼,相信大家的观察能力一定得到了提高,(教师出示“枯树老人头”的图片,)现在到了“考眼力,比口才”的时间了,请观察这幅图,说一说自己一开始看到的是什么,仔细看时看到了什么,再反复看,多角度看,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有什么感受。看谁发现得快,发现得多。看得仔细、发现最多、最有趣、讲得清楚、讲得精彩、听得仔细者都有奖。单设:眼力奖,口才奖



2.学生先在小组里比赛,再推选出优秀代表参加全班的竞赛。



3.师颁发奖项,布置作业:将今天有趣的图片讲给家人听。



板书:



我看到了……



学会观察



仔细看



反复看



多角度看



附1:少女和老妇







          正看                        倒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8-6 17:30:00 | 只看该作者
【同伴互评】



该堂课的设计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密切地结合了本组课文训练的重点──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让孩子们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同时,李老师还设计了教学插图和相关的课件及评价时的一些小奖品,这些设计都很符合四年级段的孩子的身心特点,设计合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教师在设计教学程序的时候,很注重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同时也注重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以学生的评价为主,也开设了一定的奖项,这对学生是很好的激励,也体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另外,老师还很好地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独特感悟。



习 作《观察日记》



设计 重庆高新区石桥铺小学 唐 英



评析 重庆高新区石桥铺小学 李云开



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2.让学生写下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



3.让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也试着写观察日记。



4.练习修改习作。



教学重点



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让孩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把自己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具体、生动地写下来。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观察,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观察的事物的特征,及准备采用什么样的句子,来使所观察到的事物显得生动、具体。



学具准备



让学生带上自己最喜欢的事物,如水果、植物、玩具、动物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师:本组课文我们学习了四篇文章,《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它们都写得具体、生动、有趣,同学们知道这些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有趣吗?



生:与作者的认真观察分不开。



生:与作者的长期、连续的观察分不开。



2.师小结后导入。



对,同学们说得很好。它们都与作者平时的认真、连续的观察密不可分。正因为如此,这些文章才显得生动有趣,有吸引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的这种写法,把它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让自己的习作也显得生动有趣。



二、引导学生观察



1.让学生确定自己要观察的事物。



让学生各自拿出自己准备观察的事物,水果、玩具……



2.激发学生对事物观察的兴趣。



过渡:小朋友,你将怎样观察你手中的事物,能说说吗?让学生畅所欲言。



3.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老师相机引导学生把握观察的方法。



师:请观察同类事物(如水果类、植物类、动物类)的小朋友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大家一起讨论、探究观察这一类事物的方法。



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观察,讨论、探究观察方法并将自己小组探究到的该类事物的方法写在纸上。



师:让学生将自己小组学习的结果贴在黑板上或用投影仪把结果展示出来,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



4.师相机引导学生了解观察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仔细想──发挥联想和想象,并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说得生动、具体。



如是水果类,指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最后观察什么,并说说每步自己观察的结果。同时,启发学生调动各种感观去认识事物、感知事物,可以闻,可以吃,可以发挥想象等。



如是观察植物,引导学生要观察它的干、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



要用眼睛仔细观察它的花、茎、叶、枝,对这株植物的各个部分的形状、颜色、姿态作全面的了解。还可用鼻子闻一闻花散发出来的香味。



如观察动物,就要观察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惯等特点。



三、教师交代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



1.认真观察手中的事物,看它有哪些特征或是有趣的地方。



2.认真思考,看怎样才能清楚地把手中的事物写下来,并写得具体生动。



3.题目自拟,字数在300字以上。



四、学生交流各自打算写的内容,教师作适当的点评,引导全班学生相互启发。



五、教师对观察日记的写法和格式稍作指点。



第二课时



一、学生写作,师来回巡视,给予差生适当的指导。



二、选出典型的习作(好的和差的)进行作中讲解,让学生评价好的好在哪里,差的有哪些不足,以指导自己的习作。



三、师提出修改的要求。



1.师提出修改的方法──朗读法。



2.师提出修改作文的要求:



① 句子是否通顺;



② 写作是否按一定的顺序来写的;



③ 有无错别字;



④ 是否写出了手中事物的特点;



⑤ 文章是否写得生动、具体。



四、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评,也可以自己修改。



五、在修改的基础上,将习作写好。



【同伴互评】



唐老师这堂课的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留心周围事物”是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唐老师在本次习作的教学设计中,力求指导学生把“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落到实处。如:让学生带来水果、玩具等──观察对象实在;学生自己边观察边探索观察方法──观察过程实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对不同事物的观察方法──观察方法的指导实在;学生将观察的结果当堂写下来──观察的结果实在。整堂课避免了空洞的编造,让学生不再陷入无话可说的尴尬境地。因为有了真实可感的观察对象,教师的指导就更有针对性,学生的学习当然也就更轻松,也就更有收获。如:观察植物应……观察动物要注意……还要发挥联想和想象……这样一些针对性很强的指导,会带给学生很大的启发。这样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标中对习作的要求,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不说空话、假话、套话。



《语文园地二》之“成语故事”



设计评析 重庆高新区石桥铺小学 李云开 唐 英



教学目标



1.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



2.能熟练地复述故事。



3.能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能在学习中正确地运用。



教学重点



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正确地运用。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运用“胸有成竹”。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掌握其用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讲成语故事。



小朋友,你们一定听说过许多的成语故事,你能给同学们讲一讲吗?



2.师小结并导入。



小朋友们刚才讲的成语故事很有趣,今天,老师要与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一个新成语,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38页。



二、初读成语故事



1.学生自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小组交流:



读了这个故事,你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你能不能在小组内将故事复述出来?



3.班上交流,并让学生复述这个成语故事。



三、再读成语故事,理解它的内涵



1.让学生默读成语故事,边读边思考:



① 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②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③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句话来理解?



2.小组内交流自己学习的结果,如果不理解的,就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或向老师请教。



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



① 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因为文与可经常去观察竹子,看它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的变化,总之,文与可对竹子非常熟悉。)



②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第三段话中,猫把那幅当成真的了,并把它抓着玩)



③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段话来理解?



(最后一段)



引导学生重点阅读最后一段,并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理解。



引导学生说出“胸有成竹”的意思。



(指画画时,胸中有现成的、完整的竹子,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有成算。)



四、拓展运用。



1.过渡:刚才同学们理解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这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运用它,下面我们就看看同学们是否真的理解了这个成语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



①师举例:小明平常学习很努力,再加上他在期末前认真地复习了,所以,在期末考试时,小明是胸有成竹。



②学生举例,进一步体会”胸有成竹”的意思。



五、作业:



1.让学生用这个成语说1—2句话。



2.课后将自己喜欢的成语积累下来,写在积累本上。



《语文园地二》之“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教学目标



1.学生在交流各自的发现的同时,进一步体会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2.积累花名的歌谣,了解几种花的特点,并作适当拓展,让学生仿照短文试写歌谣,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前让学生从课文或其他阅读材料中搜集作者认真细致观察周围事物的语句,并抄写在积累本上。



2.搜集各个季节所开花卉的图片及相关知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自读三个句子,谈谈自己的发现。



1.读一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简单谈谈理由。



[教学预设:生:我发现这几句话都写得很具体,作者观察得很仔细。



师:你能找到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特仔细的词语来吗?谈谈理由(生找词)对,作者连那么细的爬山虎的细丝都数得那么清楚,细丝头上跟芝麻差不多大小的圆片都观察到了,确实是细致入微呀!



生:从这些句子中还可以看出作者观察时不怕吃苦,观察的时间很长。



师:谈谈你从哪儿看出来?]



2.同学们观察力还不错,下面我们看看小林和小东的发现和我们一样吗?读他们俩的对话,将重点词做上记号。(如:观察认真仔细 长期观察)



3.拿出自己搜集的好句子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想象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要观察事物还应做到哪几点?



4.师小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观察不仅要有敏锐的眼光,还要有认真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师相机板书:敏锐的眼光认真的态度 不懈的精神



二、日积月累



1.师:一年四季,无数美丽娇艳的花儿装点着大好河川,你平时观察过各种花儿都在什么季节开放吗?把你自己曾经积累的知识或课前搜集的图片与小组同学共同分享吧!



生在小组里交流,分享更多关于花的知识。



2.师:出示填空题,猜猜这些花儿可以和哪个季节搭配。



正月( )香又香, 七月( )头上戴,



二月( )盆里装, 八月( )满枝黄,



三月( )红十里, 九月( )初开放,



四月( )靠短墙, 十月( )正上妆,



五月( )红似火, 十一月( )供上案,



六月( )满池塘, 十二月( )雪里香。



梅花 兰花 桃花 蔷薇 石榴 荷花 栀子 丹桂 菊花 芙蓉 水仙 腊梅



1.谁能填空?填好后说说理由。



2.不会填的同学可以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讨论。



3.将填好的儿歌有感情地读一读,快速记忆一下。



4.现在合上书,你能记得其中的几句?背给同桌听,然后打开书,将背不熟的句子巩固一下。



5.你还能将其他的花也像这样编上一两句吗?可以和同桌共同合作。



三、作业:背诵儿歌,抄写儿歌。



【同伴互评】



李教师设计“我的发现”时,不仅让学生自主地发现本组课文的几位作者这之所以把文章写得那么具体,那么准确,完全是因为他们观察得认真、细致,而且是经历了长期的观察。同时,李教师让学生从课文或其他阅读材料中举出类似的语句,从而让学生明白了,要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就必须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李教师设计“日积月累”时,充分地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充分地朗读直至成诵,同时为了增强趣味性,李老师还让学生用一种花名,依照短文的句式说一两句话。(唐英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0-4 05: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