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智慧就在孩子们的手上 [打印本页]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6-12 07:00
标题: 智慧就在孩子们的手上
智慧就在孩子们的手上
——研读《我与小学数学》一书的感与做
内容提要:
本文叙述了通过学习吴正宪老师的《我与小学数学》一书,自己的收获所在,即:明白了孩子们的手尖上跳跃着的是智慧,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代替孩子的操作。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自己学习的感受,重点说明了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一、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恰当地进行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有所发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二、动手操作化难为易。我们的指导应尽量贴近生活学习数学,从实践中明晰数理。三、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巧妙设置疑难问题,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操作。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最后表示了将以《北京教育丛书》为伴、为友、为师,学其文,领其意,向那些优秀的教师学习,在数学教学的改革中,不断地学习、实践、探索!

吴正宪老师著的《我与小学数学》一书,论述了作者以科研促教研的教学改革历程。书中总结了坚持教书育人,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成功经验,并以生动鲜活而有说服力的教学实录和专家点评,向读者展现了作者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务本求实的教育思想和科研思路。尤其是论述智慧就在孩子们的手上这部分内容使我感受很深。
首先书中论述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迫切需要有理论、有实践,既会动脑,又会动手的人才,科学实践证明:只会说,不会做,只会啃书本,不会动手实践的人,很难在科学技术上有所发明创造。吴老师指出:过去的教学更多注重的是教师“教”的过程,而忽视学生“学”的过程,课堂上要么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要么是学生在老师的指令下演示操作,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学会学习正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自由地探索、发现、创造。现代数学理论很强调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做数学,做数学的方法绝非只是计算或演绎,而是在丰富有趣的数学学习中让孩子主动地去观察、实验、操作、猜测、验证和推理,从而发现规律获取知识。
其次,吴老师结合自己的教改实践,总结出了两点感受,即:一、孩子们的手尖上跳跃着的是智慧。生物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有特定的区域同人的有关部位相联系,其中与人的双手有联系的特定区域占人整个大脑皮层的三分之一。因此,作为教师要重视开发学生双手的功能,充分利用这个资源,以促进大脑潜能的挖掘。二、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代替孩子的操作。孩子的思维是在活动中发生的,并随着学生活动的深入而得到发展。孩子们只有亲自参加活动,在操作活动中不断地积累感性材料,才能促进孩子们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及推理概括的能力。因此,课堂上教师要给足孩子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下满怀信心地参加数学教学实验活动,使孩子们的双手闪烁出创造性思维的光芒。这些恰如其分的阐述,准确地告诉了我们动手操作的重要性,我受益匪浅。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指导实践。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认识活动,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儿童的认识规律是从直观—表象—概念这一规律出现在教学中,注意操作,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更有利于掌握知识。正象吴老师所说的:智慧就在孩子们的手上。
为了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我也在教学中做了一些探索尝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的迫切需要。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探索事物奥秘的心理倾向,人们一旦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精神力量,甚至可以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在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恰当地进行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有所发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例如:在认识几何图形三角形时,教师从红领巾、小队旗的形状等引入新课后,请学生在本子上任意画出两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通过画,引导学生说出三角形是怎样的图形,得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
为了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感性认识,准备好3厘米的小棒3根,4厘米、2厘米、8厘米长的小棒各一根。先请学生用8厘米的小棒去搭三角形,学生发现:随便配上哪两根小棒都不能搭成三角形,为什么呢?学生说:这根小棒太长了,那两根小棒太短了。“如果把它换掉,你们能搭吗?”学生们互相讨论,结果搭成了各种三角形。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操作活动,在操作中初步感知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
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一画,搭一搭,激发学生对三角形认识的兴趣和想象力,感知、理解并逐步加深对三角形基本特征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化难为易。
数学是学习科学技术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是前人已经总结出来的真理,科学性十分强。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单凭抽象的概念、推理或公式去赢得他们学数学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就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来说,深奥感更多是由于脱离实际的数学教育所造成的数学与学生的隔阂。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无味。因此,我们的指导应尽量贴近生活学习数学,从实践中明晰数理。
例如:在讲授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时候,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领悟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每排摆4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摆3排,摆1层,就拼成了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这时木块的总数是:4×3×1=12(个),它的体积是4×3×1=12(立方厘米),照上面的方法摆2层,就拼成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这时木块的总数是: 4×3×2=24(个),它的体积是:4×3×2=24(立方厘米),接着教师提问学生: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让学生从实践中总结出这一规律,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宽、高的乘积,从而学会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掌握了计算公式后,先练习一些对应的题目,如: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然后可以提示学生,在自己的家里面,什么是具有长方体形状的物体?许多学生点出了冰箱、衣柜等东西,这些东西的长、宽、高一目了然,让学生量出相应的长度,根据公式计算出这些物体的体积,当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了体积的计算公式后,教师向学生提出生活实际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求知欲。
三、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模仿性操作和定向性操作的训练,当学生的操作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后,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巧妙设置疑难问题,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操作。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这一内容时,当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通过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凑在一起,组成一个平角,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结论后,设置以下思考题:1、动手剪一个任意的四边形,通过操作求出它的内角和。2、你能通过操作求出任意五边形、任意六边形的内角和吗?请同学们试一试。学生针对老师设置的思考题,经过认真思考,结合所学的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先设计出任意四边形内角和的操作方法:即把一个任意的四边形沿着它的一条对角线剪开,得到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的六个内角和是2个180度,也就是360度,求出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之后,同学们就把求任意四边形内角和的操作方法又迁移到求任意五边形、任意六边形的内角和上来,很快就得出任意五边形的内角和是3个180度,任意六边形的内角和是4个180度。
学生们再进行创造时,操作的方法、过程和结果都是经过认真思考、展开丰富想象、反复尝试操作得出的,所获得的知识会在自己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能把获得的知识进行迁移,用来解决新的问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总之,动手操作能有效地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化难为易,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吴老师的《我与小学数学》,已成为我的良师益友,时时指导、帮助我。它使我懂得了许多理论知识,提高了我的课堂教学水平;它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让孩子们喜欢上我的课;它让我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告诉我老师应该不断的学习。今后,我仍将以《北京教育丛书》为伴、为友、为师,学其文,领其意,向那些优秀的教师学习,在数学教学的改革中,不断地学习、实践、探索!

作者: xwnh    时间: 2008-6-12 12:13
标题: 回复:智慧就在孩子们的手上
学习、实践、探索
作者: jyw    时间: 2008-6-15 13:19
标题: 回复:智慧就在孩子们的手上
学习、实践、探索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