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jyw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复制链接]
57#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7: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感受自然》综合性学习说课稿

福建省厦门金鸡亭中学  柯蝴蝶
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标准中的新内容,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新课题,没有多少经验可供借鉴,作业一个尝试,下面我就这节课做简要说明。
首先谈谈教材内容及特点,是新课程标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次综合性学习围绕感受自然展开,没有现成的教材。教材来自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的材料,来自于教师的知识准备,资料的准备。大自然是富饶、美丽、慷慨的,它给予人类取之不尽的食物,饮之不尽的清泉,呼吸不完的清新空气;自然又是多情可爱的,它所拥有的山川草木,风花雪月、蓝天、黑土、大漠、绿洲,激发了一代又一代风格各异的人们,大自然真是神奇而伟大!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美学教科书,一本哲学教科书,一本优秀的文学画卷。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因而,借助这次综合性学习,让学生上一堂美学课,上一堂文学课,意义重大。学生在搜集材料中涉猎了大自然的许多方面,与大自然进行沟通对话,与同学实现了合作。在这种教材的指导下,听说读写,尤其是口语交际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中,在综合性学习中提高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从教法看,本节课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贯穿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1. 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眼,解放学生的嘴,解放学生时间、空间,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动手收集材料:优美多姿的山川,五彩斑斓的大自然,让学生一饱眼福;让学生表演、七嘴八舌表达情感;让学生大胆想象、联想,丰富自己。从材料搜集、整理到成果展现,学生经过许多酸甜苦辣,但每一种滋味都是宝贵的。
2. 注重创设情境。在钢筋水泥房里感受大自然,不免有些遗憾。但大量自然风光图景弥补了不足,使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
3. 把听说读写特别是口语表达融汇课堂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更注重全部学生能力的提高。
从学法上看,本节课力求使学生巩固一些学习要求,改变不好的学习习惯。
1. 动手、动脑习惯。这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课前收集、整理材料,准备解说词,让学生养成好思考好动手的习惯。
2. 敢于表现,显示风度。在对学生口语交际评价中一直提到“现场风度”,因为它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素质,不可忽视的能力。在不断练习实践中,提高个人的应变能力。
3. 协作精神。本节课涉及小组活动,要求他们团体合作,也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好作品。
最后我就本节课的教学安排作简要说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7:0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综合性学习 感受自然

──堂生动的语文活动课

江苏滨海三中 陆可爱



一、音乐熏陶,导入新课。

(同学们到多媒体教室按所分小组入座。)

播放《塞北的雪》MTV片段,在激发学生欣赏大自然的诗情画意中引出本次活动课主题──“我爱自然”。

二、活动过程展示

(一) 人说四季──四季之诗

1.漫步诗苑:

让我们走进大自然,走进四季的怀抱,和四季作一次对话,把你想对四季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说出来。我知道你们收集了一些有关春夏秋冬四季之景的诗句,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2.小组交流:

① “春之美”小组代表发言。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② “夏之韵”小组代表发言。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③ “秋之魂”小组代表发言。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④“冬之味”小组代表发言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二) 我说四季──四季之歌

1.感悟四季:

你喜欢或不喜欢哪个季节,请描述其独特景色;你不喜欢哪个季节,请诉说其独特感受。

2.畅所欲言:

① “喜欢”一族

【春天派】

同学1:

一年四季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春天,花开了,蜜蜂、蝴蝶都出来采花蜜,大地欣欣向荣。春天到了,大地一片绿油油的,春天就像一个掌管生命的天神,他把正在冬眠的动物叫醒了,大地长出许多小草,把世界变的春光明媚。春天到了,树木的叶子变绿了,小草伸出手像大地招手,蜜蜂蝴蝶在风中飞舞,小鸟在枝头上唱歌,就像在开演唱会一样。再春天有一个重要的节日--春节,表示我们又要穿新衣了,在家里吃着好吃的年菜,可以拿到很多红包,同时我们也多了一岁了,我们要除旧布新,迎接新的一年。春天到了大地变的非常温暖,很多动物都出来工作,森林中充满悦耳的虫鸣声,回荡在整个森林中,让世界更欢乐。

同学2:

春天,大自然中春水盈盈,春草如丝。在那葱郁的树林中鸟语花香,万物复苏。春姑娘为大地披上了绿装,花儿争奇斗艳,小草钻出了新芽,柳梢长出了嫩枝。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不少生趣。春风和煦,万物争荣,每一朵花都好像是骄傲高贵的小姐在不甘示弱地比美。春天!一个美好的季节!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同学3:

我喜欢春,春是生命成长的季节。当第一株稚嫩的草芽破土而出时,就宣告了春的到来。生命经过冬积累中的沉默,在春里爆发。解冻了的流水叮咚奏响,新生的嫩枝在春风和煦中飞舞,苏醒来的动物四处觅食,野花在阳光下张开了笑脸……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象,让人从心里荡出欢喜。

【夏天派】

同学4:

夏日的夜里,听着蟋蟀在草丛中的喃喃细语,看着夜空众星捧月的风景,闻着轻风送来的清幽的花香,想像着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月光是否同样皎洁,同样的月曾照过多少动人的故事?想着想着,便有种“心疑形释,与万化冥合”之感,这大概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吧!一切烦恼与忧愁仿佛都被轻风带走,只留下心灵的释然,心情的悠然……

同学5:

我喜欢夏,夏是生命绽放的季节。池塘中,亭亭玉立的尖荷;花囿里,争芳斗艳的百花;还有蝉声阵阵,蛙声袅袅……夏是生命诗篇中最繁华的乐章,生命的活力在夏中达到顶峰。看春雷过后那伸展出的墨绿的枝叶,丰硕饱满的泛着诱人的光泽,夏的热情奔放溢于其外,生命在夏里绽放得淋漓尽致。

同学6:

夏天,骄阳似火。百花已没有了以前的生机,在烈日下低下了头。每一阵风都散发出热气,许多小动物都躲在树阴下乘凉。小狗伸着舌头,在不停地喘气,好像一个病人,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似的。树木也都有气无力的,叶子都晒蔫了。只有小溪水还在不知疲倦地奔流。夏天!一个炎热的季节!

【秋天派】

同学7:

秋天,那旷野,那长烟,那黄昏的牧童,那暮色里的笛声,那融融月色中的阵阵馨香,那阵阵馨香中的缕缕歌声……无不如诗、如画、如歌、如梦……但这样的美景,也只有在春天认真地播下良好的种子,再加上夏天辛勤地耕种劳作,终于获得累累硕果的人才能欣赏。而那懒惰的人,只有咽下苦涩,独自悔恨了。正如人的一生,若年轻时不奋斗,当青春的活力渐渐逝去,飘逸的秀发不再轻舞飞扬,光洁的额头写下了岁月的五线谱时,用什么,来证明自己曾有过骄人的青春?

同学8:

我喜欢秋,秋是生命收获的季节。秋是金黄色的。秋的空气里处处弥漫着醉人的成熟味道。丰实的累累硕果压弯了枝头,在飒爽秋风中向人招手,经过历练的生命,终于有了殷实的回报,收获的甜美丝丝渗在每个人的心里。在秋里,生命的历程走向了完美,生命在秋中,收到了回报。当寒意又起时,呦,冬天又到了……

同学9:

秋天,秋水长天,黄叶飞舞。天空像擦拭得一尘不染的玻璃,轻绵的云朵雪白雪白的。五谷丰登,人们忙得不可开交。森林里一片生机,树上果实累累,秋虫啾鸣,在演奏着昆虫交响曲。秋天!一个丰收的季节!

【冬天派】

同学10:

冬天,蕴含了四季积累的精华,有最深奥的内涵。虽然那土地充满荒凉,但在那里却埋藏着生命的种子;在枯瘦的树条上,却沉睡着绿色的嫩芽;在冰冷的躯壳里,却蕴积着温馨的活力。纷纷扬扬的雪铺天盖地地洒下,世间的一切顿时圣洁起来。

同学11:

我喜欢冬,冬是生命孕育的季节。冬并不萧条和肃杀,冬是最真实的展现。褪尽浮华,还原本色。经过冬的洗礼,留下的全是坚强和睿智。冬不是消亡,而是生命的原始孕育。生命在严寒的冬中集聚着力量和活力,开始生命新的轮回。看厚厚的积雪下的庄稼,瘦小而羸弱的让人心生怜恤,但其中深藏着的生命力却让人生畏和敬佩。

同学12:

冬天,大自然中玉树银花。瑞雪纷飞,天寒地冻,地面硬得像铁块一样。百花凋零了,只有腊梅在枝头怒放,松柏傲然挺立在风中。冬爷爷为大地盖上了一层厚厚的被子。冬天!一个寒冷的季节!

②“不喜欢”一族

同学13:

四季之中,我对任何一个都没有强烈的偏好,然而比较起来,冬天还是更合我的趣味的。冬天是最安静的季节。在这雪落无声的寂静中,我常坐在窗前,看着由远到近白茫茫的一片,什么也不想,只是看着,在沉默中,我才能抛弃一切的忧虑,远离喧嚣;一丝淡淡的欣喜在心里缭绕,在寂静中,四肢百骸仿佛融解了,散离成小雪花飘然落下,回归大地……

我感叹秋的短暂,便把秋日应有的闲适留到冬季。那种浓烈和淳厚,那种深沉和优雅,都在冬日里占据了我渴求寂静的心灵。雨堂先生在文章中描说的秋的趣味,在我的冬日里也是同样的动人。我一直在日记本中夹着一张明信片,上面是一处深冬的雪景。厚厚的积雪,傲立的松树,峻拔的高山,山脚下两处木屋,一条小路通向密林。我有时对朋友说,这是我晚年居住的地方,能在这样的地方生活,才是我一生的追求。他们很不理解,我也只能一笑。我从不习惯城市人的居住和生活,宁愿退到僻静的地方作自己喜欢的事情,人们都在拼命寻找各自的奶酪,我却觉得能吃到马铃薯就足够了。

同学14:

雪莱在一首诗中曾这样对春天充满希望:“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么?”他是在拿春天做象征的。但我仍是对这种乐观持怀疑态度。毕竟很多事物不像四季轮转、地球自转那样有规律。前面一个事物出现,后面的一定来么喜爱、留恋春天的人们会一遍遍地念着春天的名字,盼着她的声音,数着她的脚步。我不会,甚至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春天来了,冬天怎么还那么远?退一步来说,就是夏天也比春天好些。因为我度过的每一个春天,都仿佛是冬天和夏天的交接仪式,或者说,根本没有春天。春寒料峭,应该有这么一句话。三四月的天气还是那么冷,而日历上却告诉我春天已经到了。春天在哪里?我按着歌词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有一年为了迎合众人的兴致,我特意和朋友们去踏春。同行的伙伴中真有兴致极高的,两眼放着光彩,我疑心这是唯一的春天的景致。可在我眼里,青草绿的让人看不到,树枝上堆着积雪,河面上留着半化未化的冰;我最大的收获是在雪地上留下一片脚印作为踏春留念,然后被春风吹得头痛胀晕,回来病倒。这倒不足以让我恨起春天,反让我更瞧不起她。看来看去这就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季节。别人眼中纯洁少女一般的春天,偏就让我看到她冷酷乖戾的一面,活像一个嫌疑犯。要数落起来,这个嫌疑犯可谓劣迹斑斑,也真枉了那么多人对她的喜爱。这里给他们一点劝告:想看真正的春天,就抓起地上的一把雪往脖领里放,那股子劲儿会让人终生铭记。觉得这方法不好或没雪的时候,就试着按春天的节气去种花,那一阵子的瞎忙活也真叫春天里的蜜月。

同学15:

曾有一阵,我是顶喜欢秋天的,正像一个词人说的“少年不知愁滋味”,年少的我偏想在秋天伤感一阵。秋天的脾气古怪:一会儿笑颜舒展,天高云淡;一会儿又哭哭闹闹,大雨倾下。秋风秋雨愁煞人,秋天不经意中赶到,给人凭添了许多的忧愁和踌躇。路上行人稀少,秋雨中景色残破,落叶死尸一般躺着,曾经吵闹的昆虫也销声匿迹,人们在秋的萧瑟乐音中不断叹息──草黄花残,雁飞风起,愁字心头。这伤感的秋天,又是那么短暂,让人来不及享受本应有的闲情逸致。

同学16:

对夏天我没有太多的反感,最深的记忆就是太热。雨天下雨又有些麻烦。春天的冷热无常还没适应,正琢磨明天该换什么衣服,夏天就悄悄地流过来,一下把人烤得受不了。以后真该过了冬天就做好防暑准备,免得烈日底下出什么事儿。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好时候。我总认为许多好东西是在夏天萌芽而不是春天。只要雨水稍稍正常,田野便少不了让人舒心的绿色。花朵也竞相吐艳,花丛中蜂歌蝶舞。人们也以极大的耐性伴着庄稼从青到黄,看果树上的鲜花包孕出果实。

雨天的情趣更多:微雨天在雨中浸湿面庞,小雨时听雨打明窗,中雨赏远近朦胧,大雨听兵马奔腾,雷雨天看天公作画,听其引吭高歌,让人实实在在感受自然的雄勇之气。雨后,外出可呼吸清新的空气,也可看到雨滴慢慢从花瓣滚落,草青欲滴。满眼的享受,不知比听一堂枯燥的美学讲座要好多少倍,而那美景中所蕴涵的美,又是深刻鲜明的多。我真的很喜爱雨天,因此可惜雨只能在夏天出现(我个人这样认为,有雨的时节就是夏天):终归是那难以忍耐的热让我对夏的喜爱难有提高。

3.教师小结:

无论你喜欢哪个季节,都无可厚非,因为这是你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人不能代替。春是柔和的,夏是炎热的,秋是凉爽的,冬是严寒的;春有悦耳的细雨声,夏有刺耳的知了声,秋有柔和的树叶声,冬有刺骨的北风声;春有绿油油的麦田,夏有红通通的太阳,秋有黄澄澄的稻田,冬有白茫茫的雪地;四季之声为你伴奏,四季之色为你着色,四季伴你走向成功,四季伴你走完人生,四季谱写了童年。让四季之歌充满整个神州大地!

三、我爱你,大自然──四季之情

1.留言板: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我们应该保护她。可是人类不断的破坏,使我们的地球母亲遍体鳞伤。请保护自然吧!珍惜自然吧!

如何保护自然、珍惜自然呢?请同学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发言台:

男生1:

保护环境,爱护我们的家园,就需要“地球村”的每一个公民,树立一种“全球意识”那样,都应逐步培养对地球的忠心和爱心;接受并发展一种视每一种动物都是地球大家庭中平等成员并尽力保护他们;接受并发展珍惜没一分自然资源,爱护一草一花一木,维护生态平衡的新观念。

女生1:

我们都是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一分子,每个人都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同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居住环境,保护大自然。

男生2:

要通过绿化造林、增加湿地、营造红树林、大兴水利、科学预警、人工增雨等多种措施保护大自然,应对气候变化,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力促“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协调发展。

女生2:

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因此,我们要保护大自然的空气、土壤、山山水水,保护大自然的植物、动物,特别是那些珍稀的动植物,还要保护大自然的地下宝藏……总之,要保护大自然的各个方面。

3.集体倡议:

(1) 积极参加植树活动

(2) 使用可再生材料制成的工作生活用品

(3) 节约能源,节约用水用电,节约使用自然资源

(4) 尽量利用公共交通,短途旅行尽可能骑自行车或者以步代车

(5) 拒食野生动物,不购买野生动物制品

(6) 垃圾要分类回收

(7) 爱护每一块绿地,不破坏花草树木

(8) 口香糖渣要妥善处理

(9) 亲近大自然,和我们的动植物朋友和谐相处

(10)参与环保宣传,争做环保小卫士

4.心之声:

地球母亲,请您不必太伤心,我们已经醒悟,保护环境,拯救地球,正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心声,人类正在采取措施,控制工业废气排泄,大量植树造林,街道上处处可见“保护环境,救救母亲──地球”的大标语,更可贵的是,我们已经把每年六月五日为世界环境日,我们这一天都会把您打扮的干干净净的。让我们携手共同创一个美好的未来吧!我们不会让您受到一丝一毫的伤害,我们一定把您恢复到原来的容颜,寻回昔日的光彩!

三、结束语

走进大自然,尝尝那久违的山泉;体验大自然,看看我们美丽的家园;保护大自然,建设那美丽的家园!珍惜大自然,就是爱惜我们的生命线。 让我们一起努力!

编辑短评:《感受自然》一课,看出学生在课下已做过充分的准备,因此资料搜集较多,学生读自己对于四季的感受,也是畅所欲言,富有文采。更难能可贵的是,课程后半短段,教师引导学生由对自然的感受理解上升到对现实的思考,并结合实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倡议,这样就沟通了课内外、教案内外的联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既锻炼了口语、写作能力,又从自然观上获得了有益的启示。(雨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7:0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感受自然》综合性学习说课稿



福建省厦门金鸡亭中学  柯蝴蝶



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标准中的新内容,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新课题,没有多少经验可供借鉴,作业一个尝试,下面我就这节课做简要说明。

首先谈谈教材内容及特点,是新课程标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次综合性学习围绕感受自然展开,没有现成的教材。教材来自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的材料,来自于教师的知识准备,资料的准备。大自然是富饶、美丽、慷慨的,它给予人类取之不尽的食物,饮之不尽的清泉,呼吸不完的清新空气;自然又是多情可爱的,它所拥有的山川草木,风花雪月、蓝天、黑土、大漠、绿洲,激发了一代又一代风格各异的人们,大自然真是神奇而伟大!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美学教科书,一本哲学教科书,一本优秀的文学画卷。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因而,借助这次综合性学习,让学生上一堂美学课,上一堂文学课,意义重大。学生在搜集材料中涉猎了大自然的许多方面,与大自然进行沟通对话,与同学实现了合作。在这种教材的指导下,听说读写,尤其是口语交际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中,在综合性学习中提高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从教法看,本节课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贯穿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1. 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眼,解放学生的嘴,解放学生时间、空间,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动手收集材料:优美多姿的山川,五彩斑斓的大自然,让学生一饱眼福;让学生表演、七嘴八舌表达情感;让学生大胆想象、联想,丰富自己。从材料搜集、整理到成果展现,学生经过许多酸甜苦辣,但每一种滋味都是宝贵的。

2. 注重创设情境。在钢筋水泥房里感受大自然,不免有些遗憾。但大量自然风光图景弥补了不足,使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

3. 把听说读写特别是口语表达融汇课堂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更注重全部学生能力的提高。

从学法上看,本节课力求使学生巩固一些学习要求,改变不好的学习习惯。

1. 动手、动脑习惯。这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课前收集、整理材料,准备解说词,让学生养成好思考好动手的习惯。

2. 敢于表现,显示风度。在对学生口语交际评价中一直提到“现场风度”,因为它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素质,不可忽视的能力。在不断练习实践中,提高个人的应变能力。

3. 协作精神。本节课涉及小组活动,要求他们团体合作,也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好作品。

最后我就本节课的教学安排作简要说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7: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综合性学习”部分说明







聂鸿飞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七—九年级)新教材中,有一项全新的内容综合性学习。它在本套教材的各单元中与阅读课文相并列,共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等重的一个项目,第一次被写入课程标准之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倡导。”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本套教材把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作为综合性学习的整体目标,将以往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按照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七~九年级的要求和由浅入深的顺序,科学地拟定了阶段目标,设计、编写了综合性学习部分的教材。新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综合性学习是与阅读教学密切照应的


新教材中绝大多数单元的阅读课文与综合性学习在内容上是互相勾连的,这样,就使得综合性学习成了该单元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人与自我为主题,选编了与认识自我、热爱生命有关的五篇阅读课文,该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也就与此相照应,以“这就是我”为主题,设计了活动内容,帮助学生在了解新同学的同时,进一步认识自我。第三单元以人与自然组织课文,有描写四季景物的《春》(朱自清)、《济南的冬天》(老舍)、《秋天》(何其芳),还有述说个人对自然的独特感受的《山中访友》(李汉荣),那么,该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以“感受自然”为主题,展开活动,试图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继续对学生进行“亲近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也是从该单元阅读课文《月亮上的足迹》引发而来的,延续了阅读教材中对科学态度、探索精神的培养。第五、六单元也是如此。可见,综合性学习不但在内容上与阅读部分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它还是阅读课文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染的一种延伸和拓展。


综合性学习又是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


综合性学习并不是完全依附于阅读部分而存在的,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自成体系。新教材每册书有六个单元,所以设计了六个综合性学习,其中第一、三、五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形式相对统一,即把写作、口语交际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在规模小、层次少的活动中培养语文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比如,第五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就提供了三个可供选择的小活动,“老照片的故事”,以一张或一组家庭照片为引子,与家人进行交流,了解家人的生活经历,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作文;“一件家庭物品”,也是通过交流、询问,了解家庭故事,并把它写成作文;“妈妈的唠叨”,则是模拟了一种生活情景,由两位同学进行模拟电话交流,再用书信的形式写一篇作文。显然,这三个活动在形式和目的上是一致的,口语交际和写作的层次也很清楚。第二、四、六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形式相对一致,它们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母课题的前提下,又设计了若干层次的子课题,倡导学生发挥自主精神,自行设计、自行组织、自行探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比如,第四单元,在“探索月球奥秘”这一母课题下,又按层次递进地分成这样几个子课题:


月球奥秘知多少(搜集资料,汇报成果)


观察月球的运行,参观天文台(观察,参观)


丰富多彩的月球文化(搜集资料,讨论)


我是月球小专家(知识擂台赛)


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写作)


学生在逐个进行上述活动时,将在兴趣的吸引下自行查找资料、自行设计汇报成果的形式、自行安排观察时间和方式、自行组织擂台赛和讨论……这种综合性学习重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口语交际和写作已经被巧妙地融入其中了。


综合性学习除了在形式上有以上相对独立的体系外,在知识和能力方面也有系统、独立的要求。口语交际和写作仍旧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各册书根据学生的认识情况,对该学段的学习提出了阶段性的要求。如七年级上的要求是:


口语交际


说普通话,做到口齿清楚、态度大方。


能根据不同的目的调整说话的内容,与人说话应有礼貌,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


专心地倾听对方的谈话,能从中筛选、记下有用的信息。


讨论问题时,要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尽量做到有中心、有条理。


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能适当运用体态语。


写作


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尽量写出新意。


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想像进行续写。


能借助语感修改自己的作文,尽量做到语句通顺。


仔细观察生活,内容具体、条理清楚地描述丰富多彩的生活现象。


这些阶段性的要求不但不会像以往教材一样写成知识短文供学生学习,而且也不会出现在教材中。它们将被放在教师参考用书中,供教师指导、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参考。因为我们相信,学生过硬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修得的,而不是靠对知识短文的死记硬背习得的。


综合性学习过程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


语文能力可以说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总称。在以往的教科书中,它们被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听、说、读、写。不管这三者是交叉编排,还是分编合册,它们的内容和要求都是相对独立、互不相关的。这就造成了语文教学头绪繁多、互相牵制的状况。而综合性学习为我们提供了将三者整合在一起的可能,它既为听、说、写创造了必要的情景,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又为学生课外阅读圈定了内容,指明了方向。真正在教科书中实践了课堂内外的衔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比如,第六单元“追寻人类起源”中,与培养听的能力有关的活动至少有:听班里的同学讲人类起源的神话,在全班或者分组讨论交流时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和观点,并从中筛选、记下有用信息;与培养说的能力有关的活动至少有:在班上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在讨论交流“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何以流传至今”和“对于人类的起源问题的新的科学解释”时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培养读的能力有关的活动有:搜集神话故事时需要广泛阅读资料,为填写人类起源、进化表也需要大量浏览从猿进化到人的科学资料,这就无形中对学生快速阅读、筛选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要求;与培养写的能力有关的活动有:填写人类起源、进化表时需要把繁杂的资料做归纳,并用凝练的文字表达出来,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写成一篇作文。以上这些培养的内容只是活动过程中一些最基本的部分,其实,在综合性学习中听说读写是没有这种明确的分工的,往往是杂糅在一起交错进行的。只有在这种综合性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才是符合语文教育规律的作法。


综合性学习力求贯彻“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教育理念


课程标准中说到:“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本套教科书在这一方面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尝试,尤其是综合性学习的编排和设计更是力图体现课程标准的这一教育理念。


首先,在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思路方面体现了开放性的原则。以往教科书或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实践活动常常是这样一种模式:先给学生提供一个范围极广的活动内容,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达成一个相对单一的目标。比如,收集名言警句的语文实践活动在以往的教材和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中经常出现,这一活动乍一看规模比较大,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但是它的学习目标却是惟一的,即通过对名言警句的收集和整理使学生受到人生的教育和启迪。这就好像是一个漏斗,入口很宽,出口却很窄。在这种模式中很难谈及对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而现在的综合性学习的模式则好像是一个倒置的漏斗,表面上看入口很小,可是一旦进入活动过程中就会发现,其中有着广阔的空间。比如,以“月亮”为话题的“探索月球奥秘”,以“女娲造人”为引子的“追寻人类起源”,他们看似内容单一,但都只是找到了一个出发点,我们可以由此生发开去,让探究的触角延伸到历史、未来,延伸到文学、科学,延伸到地理、生物、天文、物理,延伸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用不同的形式力图实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沟通、结合。


其次,综合性学习在内容的安排上有较大的伸缩余地。为了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每个综合性学习都设计了若干个活动,有的可以根据个人需要任选其一,有的可以根据学生水平稍做删减。这样,既有选择的余地,又有创造的机会,真正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提供了可能。


总之,综合性学习是一片全新的领域,它的提出对于教材的编写者和语文教师都是一个挑战。新教材中综合性学习的大胆尝试和创新是在课程标准的启发和指导下进行的,它正等待着语文教学实践的检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7: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第三单元分析与提示



青岛 马仙芝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多姿多彩、鬼斧神工的大自然燃起了人们爱美心灵的火炬,吸引了人们寻觅美、赞赏美的双眸,故而众多的文人骚客举笔挥毫、引吭高歌,留下了数不清的千古绝唱。第三单元的诗文大多就是这样一些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不少出自名家之手,具有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生动、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共同的特点。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文学艺术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色彩斑斓、美妙绝伦的大自然,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一定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学习这几篇课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体验优美、充满韵味的语感。


②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美的构思。


③将整体感知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有机结合起来。


④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⑤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要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语段和词语。


⑥要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彻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7: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 刘真福



  


这个单元的阅读课学习描写自然景物的古今诗文。


单元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吟诵涵泳,熏陶感染,培养审美想像、审美情感、审美意识以及灵气、悟性,激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非常重视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关注,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的素质、能力,如“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等等。本单元正是实施这些精神、原则的具体实践的尝试。


再有,我们这套课本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思路来建立整体框架,本单元属于人与自然的范畴。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析理出多层次、多种类、多方面的关系,本单元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审美的层次或方面,亦即从人类的文学的、艺术的角度或方位,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对自然的审美化的、艺术化的认识和体验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自身的能力、悟性的认识和开发。


从这意义上说,本单元在本册课本乃至整套课本中都具有独特的重要的作用。


本单元课文都是抒情类的,有现当代散文、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基本上都是名家名篇,内容健康高尚,风格清新优美,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春》和《济南的冬天》是传统课文,进入课本后,更注重发掘其审美的素质;《山中访友》是新编课文,内容、风格均适合学生接受、体认,虽不是出自名家之手,亦在当选之列,而且因其时新,以“当代散文”之名占一席之地;《秋天》是一首现代诗,虽时隔甚久,但内容凝练,意味醇厚,风格清新,首次入选课本,应不负师生众望;《古代诗歌五首》都是传统课文,也都是“课标”规定的背诵篇章,入选课本,更注重发挥其长于吟诵、激发想象、娱悦性情的作用。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一是领略课文的诗化意境,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二是品味课文的优美语言,积累诗文语句。


如何根据单元重点实施教学?这里提几点建议供参考。


第一,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课文。美,有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审美,是主体以感性观照的方式对审美对象进行直接的感性的把握。审美,既是主体发现、发掘审美对象的美的素质的过程,也是主体内心品赏、评价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体验美在自主体心灵感染、熏陶的过程。描写自然美的诗文,兼具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多种美质。本单元以审美作为一个主要的教学目标,不要求作深刻抽象的理性分析、高屋建瓴的美学探究,只要求对课文作浅近的、感性的感知理解,以及初步的审美评价。下面从两方面分解说明。


1.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意。课文是多重要素(包括审美要素的)的载体,可以从多种角度来观照、解读,全都依凭读者的阅读意向而定。既然本单元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优美诗文,我们首先应该抓住美情美意这一内核,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作感知和品赏美的过程。例如《春》和《济南的冬天》,在解放前就进入课本,放置于“描写文”的单元,关注其文体的若干要素;现在将它们当作抒情文来读,不仅关注其内容如何,更品赏课文中的物象与意境的性状、色彩,体验和品评课文美情美意作用于读者心灵的方式、程度,这将别是一番滋味。


2.赏析课文美的语言。“课程标准”中说:“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单元都是辞意双美的课文,感知和理解美的语言和语言的美,这本身就是单元的教学重点,而且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意也要通过赏析语言美来进行。可以说语言是引领读者的感知力、领悟力通往课文的艺术世界的桥梁。成人读者也许凭着对作品形式与内容的直觉和精深的理解能力,可以急速地掠过语言层面而深进到作品底蕴;但学生的语言经验系统尚未建立,或虽建立尚未强化和完善,语言的“屏障”仍阻隔着他们,所以仍须“淹留”在揣摩语言的层面。当然,这一“屏障”并不是必然和永久的,学生完全可以将赏析语言作为“入口”,探入课文内蕴,感受作者情怀。过去的语言教学也许过多地重视语言的实用性,较少地注意语言的审美特性与功用;现在的语言教学目标定为语言的美,或美的语言。“单元提示”说:“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将品味语言美提到“艺术享受”的高度。而且每篇课文后的练习都有品味精妙语言的题目,有要求积累诗文佳句的题目,有要求背诵的题目。


赏析语言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诵读。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科学分析以及教学实践的经验,七年级的学生仍较多地沿袭小学保留下来的喜爱诵读的习惯,这正是本单元加强诵读教学的一个便利条件。有人说,诵读是学生培养欣赏能力的主要途径,也许有点夸大,但也说出了诵读之于教学的重要性。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应该教会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单元提示”说“要反复朗读”,《春》的提示说“多读几遍”,《济南的冬天》的提示说“反复朗读课文”,《秋天》的提示说“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古代诗歌五首》的提示说“朗读古代诗歌讲究抑扬顿挫”;另外,“研讨与练习”中多次提到要朗读课文,大部分课文要求背诵。由此可见诵读教学在本单元中的重要性。需要提醒的是,要求学生诵读乃至美读,教师要率先学会美读;要求学生背诵,教师最好自己先背诵。


第二,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境,激发情感,发挥联想和想像。“课程标准”中说:“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学习优美的诗文,注重情感体验可以说是抓住了根本。对“情境和形象”的感知、感受,即是发挥联想和想像。不仅要善于体验,还要能说出来。大量研究表明,审美心理主要由四种因素构成,即感知、理解、情感和想像。所以我们强调情感、想像等,是着眼于学生主体方面,亦即从学生的心理意识方面,改善、增进他们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下面也从两方面分解说明。


1.发挥联想和想像。阅读优美的诗文,就是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情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如专家所说:“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文学鉴赏”条》)“感受”就是体验。欣赏文学作品时的体验,最重要的两种心智活动就是审美联想和审美想像,它们是文学性体验也是文学欣赏的本质属性的体现。即使是文学修养很好的人,联想和想像也是不可绕过的“门槛”。然而在成人那里是“开始”的地方,在学生这里可能就是较高境界。成人可能在感性化的欣赏之后,进入抽象的、理性化的思考;学生的欣赏则始终与形象相伴,不可须臾分离。从文学作品的功能实现和生成规律来看,作品的语言文字,要还原为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需要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是读者进入作品情境的又一必经之路,脱离联想和想像的阅读,就不是文学欣赏的阅读,而可能是其他性质的阅读(例如科学性的、专业研究性的);再有,作品的原有的画面、情境、意象,要衍生、迭生出新的内容,亦即象外之象、境外之境,也需要联想和想像。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未必赶得上成人,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绝不比成人差,他们通过形象直观的思维探入课文的情境中,真切地感受、尽情地体验,这是他们的心理意识功能的特性所决定的,也是他们的阅读心理的优势所在。基于这种认识,课本有意识地作了一些新尝试。例如,《秋天》的提示说:“反复朗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你仿佛能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仿佛能看见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济南的冬天》的提示说:“当一幅幅画面浮现在你的脑海里时,你将进入那片美的天地。”《春》的“研讨与练习”中有这样的题目:“想像‘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用得好在哪里吗?”“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古代诗歌五首》的“研讨与练习”中有这样的题目:“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这些都明确地告诉学生依靠联想和想像去体验课文情境,体现了课本编写者的良苦用心。然而,现在的文学作品教学常见的一个问题是,单纯地、片面地发展学生的知性思维、理性思维、抽象思维,忽视、淡化以联想想像为主的感性思维、形象思维,学生刚一接触文学作品,就带领他们立即进入主题探讨、思想分析的阶段,跳过了必要的中介阶段。事实上对学生来说,联想、想像的功夫做到越充分,对作品底蕴的感受、理解就越深刻。


2.有情教学。与以联想想像为主的感性思维、形象思维相伴共生的心理意识活动是感情,一般认为,联想和想像的基础和动力是感情,感情之于文学欣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刘勰说:“缀文者情动以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熙载说:“作者情生文,斯读者文生情。”现代学者说:“无视文学鉴赏过程中感觉和感情的作用,不懂得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必须被读者在感觉和感情上肯定和接受才能在理性上肯定和接受,也是片面的。”(顾骧,“文学鉴赏”条)当今语文教学的讨论中,对情感培养、情感教育的呼声日见其高,那种“无情教育”的课堂教学应当在否定、革除之列。所以本单元有意识地强化情感教育,注重发掘课文的情感源泉,引导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起来。例如,《春》《秋天》的练习分别有这样的题目:“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山中访友》的提示说:“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通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情感有审美情感和非审美情感之分,也就相当于文学化、艺术化情感和生活化情感之分。进入优美诗文的欣赏状态,实际上就意味着进入审美情感的状态。要提醒学生,提升和美化平常的、生活化的、非审美的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调适到审美的、优雅的状态中来。单元提示特意往这方面引导:“这个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这里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如何实现情感教学?这里作简略的提示:让学生在美读中调整好情感状态,在美读中“进入”情境;在欣赏、研讨课文时注意体认作家、诗人的情感,将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力求与作家、诗人的心灵贴然无间;注意分辨作家、诗人表达的情感的性质、类别和程度;造成一种课堂情境与氛围,大家相互激发、相互交流;允许对作家、诗人的情感作独特的体认和说明。


第三,注意文学课的定性与定位。本单元学习古代、现当代诗文,是进行文学欣赏教学,但是由于文学欣赏不是本册课本的主要任务,后面的课本将有专门的文学欣赏的内容,所以又不能过多的强调文学欣赏的任务和要求。本单元的教学应在文学欣赏与非文学欣赏之间。单元教学任务中的语言揣摩、联想想像、投入情感等,概括起来是:一、诗文之美,二、诗文之情,三、诗文之语。这些不光是文学欣赏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普遍要求。也就是说,本单元的教学,既要有“诗文”教学的特征,又要符合本册课本的整体性要求,避免过分的“特殊化”。另外,单元内容有意回避了文学知识(文学欣赏知识、文体知识、文学史知识等),这些知识留作今后的教学任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07:2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16 化石吟(方案A)







青岛 吴乐琴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设计


精心导入


①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②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感知内容


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大屏幕投影出示):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b.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a.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b.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c.诗歌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做铺垫。


研读赏析


①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②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e.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e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假如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像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③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像悟中心。


简单的内容归结、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④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课文之外,还能想像些什么?


a.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b.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录像或图片,介绍某种古生物。


◆ 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延伸作业


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点 评


此教案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精彩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科学抒情诗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同时在教学中注重了诗歌韵律的教学,在理解的过程中加强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特别在赏析研读和拓展延伸中,鲜明地体现了想像的层次性。如“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你最喜欢哪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理由”,这些内容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明确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值得一提的是,此教案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时,还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使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板书设计方面也有较强的概括性和艺术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7 10:1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