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jyw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复制链接]
50#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7: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13 愉悦的心境,奇特的想象

──《山中访友》赏读

四川省遂宁市东禅中学 田忠



可以这样说,正因为有了作者愉悦的心境,再加上作者奇特的、丰富的想象,才有了《山中访友》这样的美文。常言说“境由心造”,“只要心情好,什么都是宝。”这样,作者带着快乐的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那“山里的众朋友”一个个向他走来,与他互诉心声,这种美妙的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便油然而生了,全文愉悦的基调也就自然形成。读这篇文章时,读者也会随着作者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读下去的欲望也强烈了。

一、有了愉悦的心境,奇特的想象,使作者在“访友”中入情入景,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

请看这段文字:“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此时作者已经把自己当成了一株树,与树融为一体了:“脚长出根须”、“头发长成树冠”、“手变成树枝”、“思想变成树汁”,这已经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最高境界了!

二、有了愉悦的心境,奇特的想象,才使整篇文章表现出“物”我的平等交流,从而营造了一种和谐而轻松的气氛。

象童话世界一般的,充满了浪漫色彩。例如:“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这种和谐而轻松氛围被作者表现得可观可感。

三、有了愉悦的心境,奇特的想象,才使作者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你看这一幕:“采一朵小花,插上我的头发,此刻我一人,花不会笑我,鸟不会羞我,在无人的山谷,我头戴鲜花,眼含柔情,悄悄地做了一会儿女性。”读者读到这里,会情不自禁地发笑,这一举动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但这里,作者之所以有这样的举动,是因为此时作者对“山中的朋友”的喜爱之情已经上升为要变成“她”了!因此也就情不自禁地产生了这一举动。

四、有了愉悦的心境,奇特的想象,才使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亲切,自然,也使得文笔生动,如行云流水,并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

心境好时语言也柔三分,通篇文章以儿童的口吻,充满了童心的语言来表述便让人感到更为亲切。你看那亲切的称呼: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再如那优美的表达:你洁白的身影,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露出湛蓝的笑容。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等等。这些语言以及大胆的想象,无一不体现着作者的愉悦心境。

从《山中访友》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得到这些感想:想像能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如果再配有作者的愉悦心境,便更能使想象发挥得淋漓尽致,达到随心所欲的境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7: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13 《山中访友》赏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 刘贞福  



  


文学作品的意义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判别与择取,如果从不同的阅读视角出发,可以领略到文本不同的意义。《山中访友》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述事简略,记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因为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作者究竟带着怎样的眼光?作品究竟带着怎样的奇异色彩?我们试着从不同的角度作些揣摩、探析,会有不同的鉴赏景况。


一、孤独与欢欣


孤独是每一生命物种和每一生命的生存情态,孤独感是每一智慧生命生存的基本感受。人类心往和走往大自然的动力,或许就是摆脱孤独感的欲望。所谓“山中访友”,首先是作者的孤独之旅,他说:“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踏幽径,入幽谷,入访者成了“幽人”。苏东坡词“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道出了人在孤独无侣时的普遍心态。这是出发时的孤独。接下来的描写让人感到意外:所谓“朋友”竟是古桥、树木、山泉、溪流、白云……一些没有理智与情感的景物。身处这样的“朋友”当中也许更增添与尘世的隔离感、心灵深处的荒凉感。这是到访时的孤独。至少客观上有一种孤独的氛围和情境。


然而这又是一次欢欣之旅。人的感觉对客观环境的反应,常常依凭人的心理定向而产生,而变化。作者感觉的欢欣,表现在对周遭景物的喜爱上;这种喜爱又是通过对这些景物的神奇而自由的联想、想像来实现的。最为奇特的想像是作者走进树林的一段:“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人在观景时,常用的想像是我是旁观者,以我观物,此物依然此物,而我依然故我,正如辛弃疾词“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还是很分明的;这里的想像之奇特在于,我是想像中的参与者,不光是此物彼物相变,而且我也变为此物或彼物,此物或此物亦变为我,正如“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物化”是以欢喜欢乐欢悦为动力的,或者说“物化”本身就是欢喜欢乐欢悦的过程。


孤独是客观的状态,欢欣是内心的感觉。


二、回归与同化


大自然是人类最早的家园。人类往文明的道路渐行渐远,越加觉得故园的亲切可爱,越加有可能把自然之物当成自己的亲友、邻居、伙伴,这便是“山中访友”有别于上文“孤独与欢欣”的又一层含义。“访”的行为既是虚拟的又是真实的。人与自然之物本无同质同性可言,物理性的对话交流不可能在人与物之间进行,因而“访”是虚拟的;人却可以虚拟对话情境,在内心与自然对话,形成一种心理场,创造一种自身精神激荡、飞升、远游的自由活动,“飘飘乎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这种心理活动是实实在在的,因而“访”又是真实的。


从这意义上说,《山中访友》写的是一次精神回归之旅,我们从文中的第一、二人称“你”“我”的对话,从景物都一一幻成亲朋好友的情景,可以悟出这种精神回归的含义:


老桥老朋友


树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这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真像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大宅院、一个村落墟里,作者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员。哲人们在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曾作过最高意义上的概括:“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这种哲理性的话也不难理解,人这所至,无不打上人的印记;人的发展理应符合人的自然本性。从自然景物幻化成亲朋好友来看,我们看到了自然的人化;从作者身心彻底放松,对自然景物的亲近与赏识,我们看到了人的自然化。人的自然化就是与自然同化,即通过回归的方式进入同化的境地


在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能有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该是多么的珍贵,能在心田里保有一片清朗纯净的“自然”则更是珍贵。在自然野地里筑起围墙、栅栏,树起表示“文明”“文化”的各种标牌,由导游引来成百上千人践踏、污染,这种地方不再是自然之地;在柏油马路旁边或在水泥地中间种上一片红绿花树,这种“保留地”也不是自然之地;带着各种欲念进入自然场地,拍张照片表示到此一游,这不是回归;即使带着画家、诗人的眼光,心想“作品”,却只是像旁观者似的张望一下便回家“创作”起来,也不是真正的回归。最重要的是端正或净化心态与意向。人们啊,不妨一试,“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面对山水林木飞禽走兽呼唤一回亲朋好友,放下红尘负载轻松自然地进入精神涅境界,恍兮惚兮惚兮恍兮不知我之为物抑或物之为我,这才是真正的回归,或曰与自然同化。人生有一次这样的回归与同化,足以永铭心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7: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13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深圳市北师大南山附中语文组 高丽红
  
课题:山中访友

课型:课内自读课
授课者:高丽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指导学生学习写景状物的技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情感目标:让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并用心去感悟大自然
教学分析及教学设想:
1.重点:文章的写景状物的技巧和联想、想象的能力
2.难点:能够用心去体会大自然的美,并用心去感悟我们的周围
3教学设想:A。利用速读的方法梳理全文。

B.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分析这篇文章的写景状物的技巧以及联想和想象的运用。


C.迁移训练:用心来体悟我们的周围,用心去写景状物。
教具:一些水果
多媒体软件

































导语:




韩国总统《与花鸟的对话》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朱自清的《春》让我们心灵幻化出一派诗情画意;《济南的冬天》带来了种种神韵、种种情致,我们也学过不少诗词,现在想我请同学补充出这些诗词的下句,并说明这些诗词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乱花渐欲迷人眼,

春眠不觉晓,

两个黄鹂鸣翠柳,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一句话叫“凡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在作家的笔下,有着或喜或悲的情感,如果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投身到大自然中,那时的景物又会有什么特点呢?让诗人李汉荣做我们的向导,我们到《山中访友》吧!

步骤:

(一)梳理全篇:

A.美读全文,
在阅读的过程中圈点出作者到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配乐)

B..作者是如何称呼这些朋友,你觉得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合作讨论)(板书爱心

()精析品读:

同学们,这是一篇精致的散文,可以说是字字珠玑,那你能告诉老师你最喜欢的是那些地方吗?(可能是第五自然节。开学和结尾、题目)

A.
精讲第五段:方法:自由朗读第五段,前后同学讨论你喜欢它的原因。


(表面:手法,修辞
内在:用心)

板书:想象力、童心
好奇心

开头与结尾首尾照应,以情入文,以情写文.

B.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作者为什么能写出如此优美的画面呢?

板书:山中访友访自然,心中蕴情蕴天地


小结:如果说爱心是动力,想象力是大船,童心是航标,好奇心是舵手,那么就让我们的“心”船驶向大自然吧。如果我们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用好奇的眼光,用丰富的想象力,用饱含爱心的笔墨,去勾勒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那么就会有美景在胸的情怀。


(三)让我们含着感情来朗读第五段。(视时间而定,读全文或是读第五段)

(四)
迁移:小竞赛:拿出一些水果,请同学们任选一种,仿照第五段的句式:


你好!-------------写一段话,要求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为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把水果给写的好的同学。)








设计





口头:观察校园的花草树木,与同学讨论你的心得体会

笔头:(任选一个)、

假若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不限。

整理课堂上关于水果的语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7: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14 《秋天》教学设计及评点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恩阳中学  张 勇



一、教学目的: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 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 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

二、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1)

三、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2)

四、教学设想:

以多媒体画面切入,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他们自己感悟诗意。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引秋: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秋天的景色或秋天的诗引入)。

(二)诵秋:

1. 请一个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

2. 生评;

3. 师读生听(听节奏、听感情)(出示多媒体配乐画面);

4. 生评,师随机点拨;

5. 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6. 向同桌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7. 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景的诗文。

(三)品秋:

1. 以4人为一组,探究全诗。可以研究老师揭示的问题,也可互问互答(出示问题);

2. 汇报探究结果;

3. 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由学生朗读);

4. 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

(四)写秋:

1.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者画一幅画(出示音乐);

2. 请同学们读出自己的诗或展示自己的画;

3. 请同学们伴着音乐一起歌唱秋天(出示配乐画面、生齐背诵)。

附:

这篇教案经过执教者的实践,在全区召开的七年级语文课改培训会上面对二百多位初中语文教师上了一堂成功的观摩课,获得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它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1. 诗歌教学突出了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直至背诵的特色,让学生初步完成了对诗歌美的欣赏。

2.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共同探讨直至最后能独立品诗、写诗或作画。

3. 较好地把握了诗文的内涵,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读诗感悟生活,通过联系生活更好地品味诗意,领悟意境,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恩阳中学语文教研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7: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14 秋天



青岛 侯磊



  


○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③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②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研读与赏析


①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 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布置作业


①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点 评


本课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


课前安排有绘画和有微机特长的同学参与课件或画片制作,极富创意。制作的前提是吃透课文内容,并且要融入自己的想像,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使他们都有一种被认同的喜悦,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刺激和鞭策。教师只做点拨,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新鲜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从教学流程看,开头用秋瑾和宋玉的文句精心导入,在感情上与《秋天》一诗形成鲜明的反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指导,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领会诗歌。整体感知部分,考虑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情感体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研读赏析部分设计看图想像、描绘画面、体会意境的环节,激发独特的体验与感受。拓展延伸部分进行比较阅读,将本课学习引向纵深。安排摘抄写“秋”的诗文,并做点评,是培养学生养成做摘抄的习惯,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特色鲜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7: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15 古代诗歌五首







青岛 马仙芝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西江月》、《天净沙 秋思》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西江月 辛弃疾


齐背前三首诗(可配上音乐)。


我们读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淡淡的思乡愁绪,领略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去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教学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a. 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b.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研读与赏析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问题组:


①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②“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③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


②夜行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L之吼


③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感知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学生配乐朗读


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延伸作业


①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②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7: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







青岛 林琳


○教学目标


①热爱自然,体验自然,陶冶情操。


②学会观摩。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通过联想和想像,加深对自然的理解,实现与自然的沟通。


③通过“认养”树木、草地,培养学生与大自然进行对话,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环境的责任感。


④学会在观察与欣赏过程中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①观察自然、体验自然。


②联想、想像。


③表达感受、心理、体会。


○课程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①学生提建议,制定计划。


②学生可自由结合,分组观察、体验。


③走进大自然。带领学生走上嘉定山,“认养”树木、草地。


④与大自然对话的同时,侧重于对自然美景的沉浸与遐想。


○活动过程


①播放《神奇的大自然》录像片段,激发学生欣赏大自然的诗情画意。


②分小组交流:


a.你喜欢哪一个季节的画面?


b.你是否喜欢这个季节,为什么?谈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③小组选出发言代表全班交流。


④春、夏、秋、冬四个小组,代表发言。


a.表明自己的立场,谈出自己的感受,说出缘由。


b.可与意见分歧者争论,鼓励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⑤教师小结:无论你喜欢哪个季节,都无可厚非,因为这是你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人不能代替。


⑥结合嘉定山一游,小组交流:


a.你“认养”了哪棵树、哪片草地,为什么要认养它?你将会怎么做?


b.你“心中的美景”是怎样的?


⑦全班交流。


⑧学生点评,教师总结。


○活动小结


学生通过有意义的“走进大自然”活动,开阔了胸襟,陶冶了情操。通过“认养”活动,学生对自然和环境更加关注。因为有了真切的感受,所以学生们有感要发,有情要抒,学生思维和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极佳。同时,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为什么以前的作文学生要么无话可说,要么假话连篇?


○学生习作


青岛的春天


青岛的四季中我最喜欢春天,因为青岛的春天不冷不热,又是百花齐放的季节,山上满是野花,花园里也到处是花,散发出迷人的芳香。


青岛的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一个季节。请闭上眼睛想一下,马路边上、山上、街心花园里,到处一片嫩绿,所有的树木都长出了新芽。冬天走时遗留下来的雪也都被春天那温暖的阳光和那柔和的春风吹化了,蒸腾到了天上那最无人知的地方。居民楼上的窗户都为迎接春天而洗得发亮,太阳一照,亮晃晃的,还挺耀眼的呢!花儿也长出了透亮的花苞.,好像里面装了些金银财宝,舍不得给人看似的。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用泥巴筑成巢,唧唧喳喳地叫个不停。小草也一点一点地往外钻,看得人心里喜洋洋的。


花苞也渐渐绽开了笑容,仔细一看,呀!嫩黄的花蕊原来是蜜蜂的“金银财宝”!蜜蜂扑着那可爱的翅膀,贪婪地吸吮着春的蜜汁,花丛里的蝴蝶也闻“春”而舞了,天上的风筝也渐渐多了,各式各样的“蝴蝶”、“蜈蚣”、“孙悟空”飞在空中,牵引着地上的顽皮孩子跑来跑去,追寻着心中的梦想……


转眼间,春天已过去了一半。


春末了,商店里摆出了冷饮专柜,尽管没到夏天,但有嘴馋的,买上雪糕吃着。渐渐地,山上的野菊花全开了,从远处望去,山上一片金黄。孩子们忍不住花的诱惑,伸手来采,却看见看山的老爷爷慈善的眼神写满了忠言:他们也有生命呀!


小鸟唧唧喳喳地站在枝头上唱歌,恋恋不舍地送走了春天,斑斓的夏天要来了……


青岛23中学 初一1班 李 琦


习作点评


青岛美,青岛的春天更美,美在百花齐放,美在飞鸢满天。小作者以她稚嫩的眼睛,看到了青岛的明净、纯真,看到了青岛的魅力、春的生机;以她质朴的心灵让我们读出可爱的青少年对青岛春天的无以言表的热爱!

辅导老师 林 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5 14: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