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jyw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复制链接]
43#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7: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11 《春》教学案例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初级中学 阳超



研讨话题

语文阅读教学中“听说读写一体化”如何构建?

教材分析

《春》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春》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体会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3.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

一、美美地听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春》,了解了它的结构与内容。作者在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五幅美丽的图画,展示了春天的美景。朱自清先生笔下迷人的春天,真是令我们留恋忘返啊!今天,我将跟大家与它进行一次最亲密的接触,去深入地感受文中那绚丽的春光,去仔细地品味文中那优美的语言,去学习作者那高超的写作手法。

师:首先,请大家闭上眼睛,打开你们的耳朵,敞开你们的心房,用你们的耳朵去聆听录音,用你们的心去感受朱自清笔下春天美的所在。听完以后就请大家相互交流交流感受。

(播放轻音乐相伴的朗读带。播放完以后,学生们已陆续睁开了眼,但还有几个没睁开眼。)

师:相信大家都被这优美的朗读陶醉了,被这美丽的春天吸引住了。你看,现在还有几个同学沉醉其中,不愿睁开眼呢!(大部分学生微微一笑,小部分学生四处张望寻找闭眼者。)我想大家心中肯定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吧!没关系,我再给你们三分钟时间整理你们自己的思绪,然后就请同学把这种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收获。(三分钟时间静思。)

生1:简直太美了。我已经无法用我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我只感觉自己当时就在春天的花园里漫步。绿的草,五彩的花,还有嗡嗡的蜜蜂,美丽的蝴蝶在我的身边飞来飞去的,春风轻抚着我,阳光亲吻着我,仿佛来到了仙境。

师:好!有了身临其境之感。

生2:从来没有这样去听过一篇文章。因为这次我不再仅仅是用耳在听,而是用心在听。这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呀!我仿佛听到春姑娘在呼唤我,她带着我赏春的美景,听春的声响,闻春的气息。和煦的阳光照在我的身上,倍感舒服与温暖,久久不愿离开。要不是老师叫我,我真不愿睁开眼睛呀!(说完自己笑了一下。)

师:哦,这样呀!看来春姑娘让你着了迷。(生笑)

生3:我感受到了春天勃勃的生机。草绿了,花开了,树发芽了,鸟也出巢了,一切都显示出新气象。正如文中所说“一年之计在于春”。看,农民们也“披着蓑戴着笠”在轻盈的春雨中插秧呢。我仿佛还看到了秋天那大片大片金黄的稻谷。是呀,有了春的播种,就会有秋的收获。

师:对呀!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充满活力的!只有有了春的播种,才会有秋的收获呀!其实,人生也一样,只有少年、青年的努力学习与奋斗,才会有中年、老年的成功呀!希望大家把握好自己的人生之春。

生4:我跟他们的感觉不同。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在这优美的朗读声中,在作者描绘的美景中,我被带到了我的童年。记起了童年在农村度过的春天,我跟伙伴们在河边放牛的情景。蓝蓝的天,青青的草,我们不时在草地上打滚,不时又爬到牛背上。河里的鸭子也在悠闲地浮水,还不时地把头一咕噜扎到水中呢。

师:这个同学由作者的描绘联想到了自己童年春天的事情。不错,联想力较强。好的,刚才几位同学都谈了自己用心听后的感想,收获还真多。记得一位伟人说过“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的。由于时间关系,就不一一叫大家谈了。不过,大家在下课后可以与同学再交流或把你的这种感受写到你的日记中。(还想举手回答的学生听了后把手陆续放下来了。)

二、美美地读

师:像如此美的文章,如此美的语言,相信大家肯定想亲自走近他,与它进行面对面的对话,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它的喜爱。请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如大声朗读、轻声朗读、用心默读体会、反复咀嚼等去表达你的感情,去寻找文章的美,去感受语言的美,去体会文中的感情。老师也为你们寻找到许多春天美景的画面,大家可边欣赏画面,边读文章。在读的过程中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并加以品味与玩味,想想精彩之处在哪?可以从课文的美句、佳句、精段、画面、情感、手法、主题……等方面入手。好,现在开始读。

(多媒体播放配轻音乐的春景图画,图画是根据文章内容的顺序编排。学生边欣赏图画边用自己的方式读课文。有的不时在书上圈点勾画,在本子上写发现。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指导。)

三、美美地说

师:时间到了。大家先相互交流自己读后的所得与所感。前后左右四人一组。

(学生四人一组相互交流。)

师:好!现在希望同学们踊跃发言,让更多的同学分享你的成果。开始发言。

生1:我认为写春雨那段写得很精彩。你看那细密的雨中,黄晕的光、乡村的小路、石桥、撑伞的人、工作的农民,整个构建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水墨画,给人一种安静而和平之感。

师:春雨图有种“安静而和平感”。好!

生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用得绝,简直有一种妙不可言之感。想想“小草偷偷钻出来”是怎样的情景,那种情态令人想起女孩子害羞时的娇颜,还有那个“钻”字又是何等传神,那种破土而出的挤劲令人肃然起敬呀!

师:说得好。你分析的非常透彻。是呀,这两个词用得多妙啊!

生3:我认为“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写得好。风本来是无味的,但他却写出了味道,风里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味”。

师:把无色无味的风写成了有味的风。“壮难写之物如在眼前。”

生4: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结构美。作者由盼到绘,再到赞,浑然一体。开头用两个“盼望着,盼望着”把盼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出来,“东风来了”,报告了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又把自己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中间用五幅图画描绘出春天美好的景物,让人有身处画中之感;结尾又用了三个形象的比喻,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渐次排比,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呀!

师:从整个文章结构入手,找出了美点。很好!

生5:“桃树、李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句写得好。他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就这些?(生点头)运用了修辞手法就是写得好吗?(有的学生笑了起来)

生5:不是。(显得不好意思)

师:那好在哪里?

生5:好在……好在……

师:看来要再仔细想想。那你先坐下来。我们说它好肯定要说出一定的理由才能让别人信服吧!有没有哪个同学跟他找的是同一句?(生6举手)好,那你来说说理由。

生6:作者运用了修辞手法,把花竞相开放的情态与花色艳、花色多都写了出来。

师:对。我们只有这样说才有说服力。不能只顾着讲好,一定要有理由哦。恭鹏同学(刚才没说出理由的那位同学),你明白了吗?(那位同学点头)好的,那我们再继续。

生7:我认为迎春图写得好。因为前面的四幅图画都是写景,给人的感觉总缺点什么,就像欣赏一幅没上色的山水画,很单调。而迎春图却写了人,就像给这幅画一个很好的点缀,给它涂上了色彩,把春的活力,把人对春的喜爱表现了出来。

师:嗯。见解独到。好了,刚才很多同学都谈了自读后的所得,向大家展示了他们在文中发现的美。老师认为这篇文章不仅形式完美,而且内容丰富,激人想象;不仅结构清晰,而且语言优美。可说,美蕴含在文章中的每一个画面中,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下面就请大家以我们刚才的发现为基础,分组讨论归纳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的特点。看看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四人为一组,开始进行讨论,讨论好的小组就派代表发言。

(生四人一组讨论,师巡视。)

生1:我们这组发现作者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随处可见。

师: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

生2:我们觉得文章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美。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没有我们以前学的那些文章那么难懂,特别是像“赶趟儿”、“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些词语,感觉就像在说话,显得自然、朴素、通俗易懂。

师:语言美,自然、朴素、通俗易懂。

生3:我们觉得文章的结构严密。就像前面惠璇(前面讲结构美的那个学生)所讲的一样。这也该算是它的一个特点吧。

师:算!怎么不算呢?好,结构精美、严密。

生4:我们觉得作者是抒情高手。表面上看描绘了许多春天的景物,但处处都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作者抒情并不是像我们平时写的“啊!我爱你春天!”这样,而是显得含蓄,蕴抒情于描绘之中。总之,要不是作者对春天有这么喜爱,我想是难写出这么美的文章来。

师:同学们谈得都比较好。根据大家的讨论,综合大家观点,老师把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请大家看大屏幕。

(多媒体显示:1、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2、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3、语言朴实、隽永,通俗易懂。边读边稍作分析。)

四、美美地写

师:朱自清以生花的妙笔幻化出多彩的春天。文中字里行间都凸现着美。朗读它,品味它,不仅会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更会令我们对美产生一种追求。纵观全文,作者之所以能把春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来源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感受,来源于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与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全文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俯拾皆是,把情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了。现在,我们虽然不处在春天,不能亲自领略无限的春光,但秋天也跟春天一样有无穷的魅力,也是众多文人笔下常描写的季节。我想处于秋天中的同学们,肯定对秋天有独特的感受吧!现在,就请敞开你们的情怀,用你们自己的笔把对秋天景物独特的感受写出来。可以选择秋风、秋雨、秋阳、落叶等秋景中的一个方面来写,用一段话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和感受写出来就可以了。看谁写得快,写得好。注意在写的过程中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写作方法。

(生自由练习写作,师巡视、指导。几分钟以后挑选几个同学所写的当堂朗读,并给予适当评价。)

师:“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的。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朱自清先生《春》一文中美的所在,感受到了美的魅力,领略到文章语言给我们带来的神奇感受。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开启你们的心智,用你们的眼睛去寻找美,用你们的心去感受美,用你们的手去创造美!下课!

课后反思

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春》是从旧教材中选取的课文,也是初中语文传统的经典篇目。这次已经是我第三遍教了,但感到这次最成功。

前两次上课我都是这样设计──先整体感知课文,然后逐段讲解: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让学生在课文的诵读中,体会春天的美景。前两次每次教完课文,对自己课堂的分析也颇感满意,从学生书本上满满的笔记也感觉学生收获挺大的。

但这几年,新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在不断反思自己教学的同时,我也意识到课堂教学上的不足──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再次教《春》这篇文章,我用新的理念作指导,从课程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使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

一、放飞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的思想松绑,放飞学生心灵,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发挥学生积极创造力是十分必要的。这将改变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的状况,形成师生之间互动学习的良好局面,有利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上,学生在闭眼听配乐朗读以后,所产生的联想是意想不到的,也是来自他们心灵深处的体验。我深深感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放开学生的手脚,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对于此类写景文章,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重视纯理性的分析,而轻视学生的认知和心理体验。教师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知品位,从每个句子的结构修辞到每个词语的妙用,从语言特点到整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教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一个个昏昏沉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因此在这堂课上,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对课文内容进行积极的探究。我倡导他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去读,去揣摩、品味、欣赏文中的语言,做一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鉴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兴致十足地领略课文的“美”,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

三、整合“听说读写”,发展学生思维。

根据大多数人的共识,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就是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割裂了这四个方面。习惯上,我们在学习课文时,只是把一篇文章整体感知后,再把课文内容分析给学生听,把听说与读写割裂开了,而忽略这四种语文基本能力的内在联系。事实上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在这次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课堂中,我让学生美美的听、美美的读、美美的说、美美的写,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有机的融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7: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11 感悟《春》中的“人”



浙江省建德市寿昌初中 唐正富



初读朱自清《春》文,感觉文章写得特别优美活泼,特别是写景的部分相当出色,内容上既富于生命力,文笔又飞扬灵动,只可惜描写“人”和“人的活动”的句子较为少见。在我个人观点认为,倘文中让“人”多一些,则文章的情味更浓了。试想,在那么优美、活泼、空灵的环境中活动着,“人”不活跃且灵魂变为紫色在梦幻中漂浮起来才怪。也就是说,笔者略略一翻文章,文中直接写“人”的语句有3句,它们是“地里有工作着的农民”,“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其中,人们有劳作、有休闲,他们或播种希望,或释放严冬以来的郁闷心情。这些又集中在文章末尾,总让人觉得“人”和“人的活动”分量并不是很足,景与人的比例严重失调。

真正是这样遗憾吗?反复认真阅读原文,发觉其实文中写“人”或者“人的活动”的地方尚有6处之多,且分布在开头、主体、结尾处,布局合理而和谐。

还是按行文顺序去找找吧!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句中大有“人”在;因为要说谁会“盼望”,当然有心理活动的“人”属于首选。或许有人认为是万物在那里迫切地呼唤“东风”早来及“春天”早来。看,桃树、梨树、杏树们就也像“人”一样在争相“赶趟儿”赴春市来了。确实这样,就算只是万物盼春,那么理应也该有“人”的份,因为“人”是万物中的一员。这不!不明说“人”盼春而竟有那么丰富的意义,朱自清含蓄功夫多么深!

如果说“盼望”句尚有争议,那么下面一句无疑确是在指“人”了。在草地里“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该句虽也没主语,没明说是“人”在活动,却写的就是“人”。揣摩揣摩,按上主语也确实难:如加上“人、人们、我们”句意有些不通,老人骨头酥“打滚”绝对不妥当;如加上“小孩子们”通则通矣,然而成人也会“打滚”呀,因为激动到得意时或许也就忘形了。故一则是难加主语而没加,二则诚如前述使文章在语言上更体现了含蓄美。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是写“人”,但不是写一个人的感受,而是写整个人类的通常感受。用“你”而不用“人”,体现了作者与读者的沟通,让读者有亲切感;用“你”而不用“我”,体现了作者是在写“人”的普遍感受。一篇小文章,一个语句有如此容量如此内涵,作者考虑不可谓不周到。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多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几个同类句属于写“准人”句,因为它们是将春比喻为人,让人感觉它们也在描写“人”。说起来,喻体有那么多好选择,可作者偏偏连续三段用上了比喻且喻体为“娃娃、小姑娘、青年”,全选了“人”,如果不是妙手偶得,那么必定化去了不少心思。

读《春》文,初以为只见多处美春景而少见“人”气;通过寻找《春》文“人”迹竟发现《春》中“人”和“人的活动”多如牛毛。这真是“春美衬人欢,人喜益春美”。

编辑短评:从写人的活动的角度去感悟名文《春》,有新意。这告诉我们教学这篇课文时不要光讲写景抒情和修辞手法,还有其他方面等待着你去发现。(温立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7: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11春(方案A)







青岛 马仙芝


○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


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


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春的六幅画面,打乱次序。)


屏幕上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


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①潜心精读: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幸春天是


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②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②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作业]


《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注:此教案的课时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一课时或两课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7: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11春(方案B)







青岛 侯磊


○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为理想而奋斗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在预习本上正确注音、写字。


②课前布置学生摘抄有关春的诗文,上课备用。


③老师准备录音机、录音带、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朗读课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研读春草图,归纳分析其他春景图的方法。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春天是绚丽的,她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于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朱自清的散文《春》,具体感受一下春天的美好。


②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a.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b.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c.具体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d.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l、2、3,小节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


①第1、2小节总写了哪些景物?


②写1、2小节有什么作用?


③第3小节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④春草图中为什么还要写人的活动?


⑤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小草,在厚厚的土壤下等待了一个冬季,当春天来临时,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偷偷破土而出会是怎样的情景?


⑥说说“偷偷地”、“钻”字用得好在哪儿?


(听读之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六个问题。)


[明确](①③④⑥略)


②写出了对春天的盼望;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绘春、赞春作铺垫;用拟人的修辞将春天写活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⑤要用第一人称小草的语气,说出对外面的世界的向往,出其不意、冲破泥土的阻隔的惊喜。


[教师小结]


1、2、3段的主要内容、写法。总结从四个方面来欣赏每幅图画:特征;角度(顺序);写法;语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品味语言,拓展延伸。


学生自学第4—7小节。


学生运用老师指导的方法,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①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并说明原因。


②比较与春草图的异同之处。


(从特征、顺序、写法、语言、修辞方面比较)


③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④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一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②小题


名称


特征


角度(顺序)


写法


修辞


春草图


嫩、绿、多、软


由物到人


正面与侧面结合


拟人


春花图


多、艳、甜


由高到低


虚实结合


排比、比喻


春风图


和悦


触觉、嗅觉、


视觉、听觉


多感官描写


拟人、比喻


春雨图


细密、轻盈


由物到人


由近到远


动静结合


排比、比喻


相同点: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都是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按一定的顺序和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语言生动,渗透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③其他四幅春景图很好地衬托了迎春图,为写迎春图作铺垫。


④美句赏析


主要讨论以下几个内容:


a.句子中修辞方法的作用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答案略)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写花色的美,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来比喻,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b.加点词语的表现力(比较加点的词为什么用得好)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叫)着——“闹”字不仅有声音,而且有热烈的气氛,绘声绘态,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


◆野花散在草丛里(开)——“散”有“分散”的意思,写出了野花之多。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准确地写出了薄烟的高度。


拓展延伸


①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学生闭上眼睛,想像构思,进行写景片段练习。(口头交流、学生点评、教师总结)


(过渡)大家笔下在春天一样的美好,令人向往,春天带给人万千遐想,充溢着蓬勃的生机,但是“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踪”,春天也是难以持久的,生命的奏也是短暂的,因此我们应珍惜青春,立志奋进。


②许多伟人在青年时期就已经立下远大志向,卓有成就。你知道他们谁的事迹?说说你的看法。


③你的理想是什么?你觉得你的哪些努力已迫近了理想?


(②③小题小组讨论,回答)


「课堂小结」


伟人胸怀大志而又能矢志不移去开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让我们以关汉卿的话为鞭策,珍惜花样年华防止理想有奋斗中闪光。


布置作业


①继续摘抄“春”的诗文,准备参加《春日融融》朗诵会。


②阅读《春颂》,进行比较阅读。


比较在感情、语言方面的异同。


点 评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主要特征,描绘了大地回春,草木争荣、生机勃发的景象,赋予了春以感情和生命。文章文质兼荚,适合朗读,因此本教案设计了听读、齐读、自读、默读等方式,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目标上看,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循序渐进,易于实施。


从教学流程看,用诗句导入,富有内涵,极具感召力。整体感知、研读赏析,问题设计由浅入深。更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机械、繁琐地逐一分析五幅图画,而是以春草图为例,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其他图画;并设计了四幅图画之间的比较阅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品味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让学生对语言有真切的体会。拓展延伸部分,安排听音乐想像作文的练习,注意锻炼学生的想像力。用珍惜青春、理想的启迪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熏陶。


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本课安排学生做摘抄,就是启发学生多读书,养成积累词句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朗诵会的设想,则是对语文学习的延展,深化语文学习成果。


总之,本教案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7: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12济南的冬天(方案A)







青岛 马仙芝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②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③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


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暖,感受《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说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上修饰词——“冰冷”或“严寒”;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完全没有了那种寒冷,那种肆虐,那种萧杀,而是一个“温暖”的宝地。可能我们都没有在冬天去过济南,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感知济南冬天的温馨,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让学生了解这些,是为了理解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为什么那么浓。)


③感知内容:在听读前,检查预习,教师正音,学生掌握字词: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


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出示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b.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互相补充。


[明确]


a,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暖的宝地。


b,写对济南的总体感:“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写阳光朗照下的山


}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写薄雪覆盖下的山


再写城外的远山,


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研读与赏析


①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自由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


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b,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学生速读第1、2自然段,自主解决后,讨论明确。


a.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


与伦敦相比一—向晴}宝地


与热带相比——温晴


b.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


此处学生可再体会:①为什么称“小山”?——因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与之比较)。②“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读一遍,比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儿”与“小”搭配,贴切地表现出其“小”,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喜爱之情”。并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教师小结]


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


②自由探究


[问题组]


a.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b.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明确]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d.“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e.“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f.“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如此要点,文中还有多处,学生说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时要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有感情地朗读。


③合作探究


进一步探讨,合作探究,学生间可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明确]


a.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线贯穿全文的。


b.作者紧扣这一点,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c.作者拓展想像,将天气、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d.文章多用比喻和拟人,形似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


e.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其含义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的算是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②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本文,你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③延伸作业


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7: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12济南的冬天(方案B)







青岛 马仙芝


○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③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②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资料,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篇导游词。


③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悟、研读赏析2—5小节。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她不仅带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带来希望和力量。冬天带给我们的则是刺骨的寒冷,满目萧索和生活上的不便……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板书课题,济南两字写大,突出一下)


②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b.c.d.略)


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冬


e.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课堂小结: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研读赏析


①研读第2—5小节: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


[明确]


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一淡雅。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c.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重点研读: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语言;拓展延伸:设计济南的导游词


②重点研读:第3小节和第5小节。


[问题]


a.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b.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c.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明确]


a.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b.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c.比喻、拟人句。(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过渡)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讨论明确]


a.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b.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答案参考教参第104页)


体验反思


[提问]为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明确]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安排顺序(角度)d.运用修辞e.情景交融


拓展延伸


①比较《春》和《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的异同。


明确: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绚丽。《春》还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


②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此题是让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以“济南的冬天”一文为参照,介绍冬季的美景、设计行程。)


应先介绍济南的历史、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与其有联系的几位名人(李清照、辛弃疾等)。游览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介绍冬景。


布置作业


①写作练习:写故乡的冬天,抓住景物的特征。


②比较阅读: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比较在感情、写法、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7: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13 山中访友



青岛 马仙芝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②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③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内容


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诵读感悟。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板书课题:山中访友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可能会说:


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


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


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②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幽径、逝川、青翠、唱和、湛蓝、赞助、玄奥、清澈、禅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灭、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栀子花


③感悟内容


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明确:


读到第3自然段,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研读与赏析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①精细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自主探究,讨论明确: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一爷爷一一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寻找一份荚)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感动又吓人


老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鹤——伴我披月回家女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讨论明确]


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③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可以向同学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


[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拓展延伸作业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7 10:4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