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jyw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复制链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8-6-15 08: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10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及评点







执教:湖北省宜昌市第六中学  常红艳

评点:湖北省宜昌市教研中心  余 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文言兴趣

师:苏东坡曾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朱熹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是你我的良师益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们不仅要好读书,而且要会读书。古人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或成语有很多。你在平时积累中知道哪些呢?

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师:一代诗圣的经验之谈。这句名言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生:要多读才能写出佳作。

师:这是语文学习的秘诀之一。

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朱熹

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师:这里为什么要读“”而不读“”呢?

生:因为这里的“见”是“显现”的意思,所以读“”。

师:看来你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好。还有吗?

生:学而不厌。

师:这是一个成语。用现代汉语说,是什么意思呢?

生:学习不能满足,要活到老,学到老。

师:哪种表达更精练?

生齐答:成语。

师:这个成语来源于何处?有谁知道?

生:《论语》,是孔子的一句话。

师:好,今天我们要阅读的就是从这本书中选取的十则。不知大家意识到没有,刚才大家所说的名句均是文言古诗,还有不少成语直接取典于古诗文或文言文中的格言警句。这些文言古诗和成语都具有文言文简洁、典雅的特点。平时我们说话作文能运用成语或引用诗句可谓是一件快事。相信我们能学好古诗及成语就一定能学好文言文。那么如何学好文言文呢?

生:要多读。

师:正如刚才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操。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请对照注释朗读《〈论语〉十则》。

(点评:围绕读书,由学生所熟悉的成语及古诗词导入,将学生的积累带进课堂,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同时也由学生总结出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二、初读课文,走近作者作品

(生放声朗读)

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孔子说。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

生: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师:《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请大家拿出我们预习时所做的“作家作品读书卡”,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生: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收藏的书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故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位深有影响的人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因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不朽贡献,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生: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师:这一个故事正好在我们今天要学到的格言中有一句类似的文言句,一会儿读的时候请大家再来作答。

生:孔子因他的刻苦好学,终于成就了伟大的事业。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现在,人们都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孔子的像身长6.4尺,号称“长人”,给人感觉高大、庄严。

师:大家可以参看书上插图。我感觉到的不仅是高大、庄严,我还看到了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形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称为“贤人”,课文中提到的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子弟子们的衷心尊敬。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孔子的学生,如何?

(点评:用做“作家作品读书卡”的形式促使学生自主地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利用资料、资源共享,对于今天的信息时代不失为一种高效之举。对《论语》及孔子的了解也为下面文言文的学习张本。)

三、读准节奏,读出文言韵味

1.师:好文不厌百回读。请大家再读课文,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

(生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看看你是否读准了字音。

(一生范读课文)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注意到了关键字的读音,音咬得很准。

师:你很会倾听。你刚才说的“关键字”是哪些字?

生:第一则中的“说”同“悦”,故读“”;第五则中的“女”同“汝”,故读
“”。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下面注释有。

师:借助注释读准字音,好方法。这种用一个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文言现象叫做“通假”,大家只需了解即可。你能否再举一例?

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的“见”就是通“现”。

生:《童趣》中的“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的“强”通“僵”。

(点评:根据学生的朗读及评价归纳出了读准字音的方法,对文言特殊现象的讲解适可而止。)

师:好,大家不妨将刚才所说的这些关键字的读音专门设置一个门类积累到你的读书卡中去。刚才大家由一个例子联想到其它,这种学习方法叫什么?

生:举一反三。

师:你知道是谁提出的吗?

生:孔子。

(点评:适时引导学生做读书卡,并及时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师生互动,体现了教学机智。)

2.师:好,注意了平时的课外积累。孔子在本文中也提出了许多的学习秘诀,请大家细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文言的韵味。读准了节奏,文言文就读懂了一大半。大家可以四人为一小组互读互评,将不太理解的字词找出,抄写到你的“难句理解”类读书卡上,然后小组讨论。读书时看谁摇头晃脑摇得好。

(生摇头晃脑地读)

师:有没有小组解答不了的问题提出全班讨论?

生:前七则比较好懂,第八则的含义我们这一组不太明确。

师:哪一组的同学来帮他们解决?最好能“授之以渔”。

生: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毅,因为他肩负着伟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

师:请大家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齐读这一则,读准节奏。

(生齐读第八则。)

(点评:通过理解文意读准节奏,行之有效。在读中做“难句理解”读书卡,学生之间互问互答,并由学生自己交流解难方法。时时处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师:会总结的人一定是会学习的人,由“学会”走向“会学”,好。文言文的理解其实还可采取“会意”的方法,读懂大意即可。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一则中还有两个词语被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是哪两个?

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师:像这类成语在《论语》中还有很多。除了这两个,你还知道哪些呢?

生:温故知新、见贤思齐。

生:学而不厌、循序渐进。

师:看来你的阅读面很广。有的同学已将这些成语写在了读书卡上。《论语》中的成语非常丰富,大家下课之后可设置一个“《论语》与成语”专题进行摘抄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其实除了成语,还有许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脍炙人口。下面请就你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最多最快。要求背出文言文的韵味来。

(点评:成语是古今汉语的桥梁。通过对成语的摘抄,既走进了文言文,又增强了现代语的积累。)

4.(生背读)

生:我最喜欢第一则。(生背诵“学而”章)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则呢?简要说明理由。

生:所谓“学习”就是既要“学”(学道理)又要“习”(练习、温习),告诉了我们学习方法。

师:好比游泳,先学游泳知识,再下水实践。谈学习方法的还有哪几则呢?

生:“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关于学习态度的呢?

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我们回头再来看看关于孔子被那个七岁孩子拦路的故事,孔子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你联想到了文中的哪一句话呢?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生:我联想到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师:两位同学都读得有节奏、有韵味,看来是真正理解了。不错,这两句讲的都是随时随地要注意学习。那么由这一句话我们又可以联想到哪些成语呢?

生:取长补短。

生:不耻下问。

师:其他几则,是关于哪些方面的呢?有没有你喜欢的呢?

生:关于思想品德修养。我喜欢“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师:由这一句你联想到了哪句古诗呢?

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刚才所背诵的这些格言警句,相信对每位同学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方面都有不少的启示。关于这些格言警句你打算如何摘抄呢?

生:进行分类:学习态度类、学习方法类、思想品德修养类。

(点评: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格言警句当堂背诵,背出韵味,既加深了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又培养了学习文言文的语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自然地得以实现。)

第二课时

四、读后思辨,读出个性化见解

师:在上一节课的自由背诵中每个人的喜好各不相同。因为每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阅读体验自然也不可能相同。读着你喜欢的语句,你是否读出了一份智慧,读出了一种个性呢?请大家再品读这些语句,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见解。

(生再读、背课文。)

生:我特别喜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这句话道出了我的心声。从小爸爸妈妈就逼着我学钢琴,强迫我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我很苦恼。我真想把孔子的这句名言送给我的爸爸妈妈。

师:你与孔子的思想发生了碰撞,产生了共鸣,回去后别忘了与父母交流。与作者进行对话,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这种学习方法值得每位同学借鉴。阅读就是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于这句话你还有不同看法吗?

生:我不完全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孔子的这句话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请注意文中一个“恕”字,本身包含了“相互体谅”之意。既是体谅,那么就要就事论事,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父母确实是为了你好,“己所不欲”,也可“施于人”。现在不理解,等长大以后你也许就会明白父母的苦心。

师:相互体谅、换位思考就可搭起一座理解之桥。俗话说得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阅读就是要有自己的个性化见解。我在读第二则“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感慨颇深。今天读来也似谆谆教诲,如在耳畔,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生:古人很重视品德修养。曾子是每天多次自我反省,如果每天我们也能自我反省一次:今天的我是不是每件事都尽心尽力去做了呢?对朋友是不是讲信用呢?老师讲的是不是都复习了呢?我相信这样便能使自己不断提高。

师:正如竹──每前进都要作一个小结一样。说到自省,《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现在我们的学习评价中不是特别重视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吗?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新的启示呢?

生:读到这一句我联想到了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即讲信用。

师:“忠”“信”是儒家文化道德条目中重要的两条,是立德之本。“忠”表现在尽心竭力去做事,“信”即对朋友讲信用。这“忠”“信”二字在当今时代仍需倡导。要诚实不欺,敢说真话,说话算数,这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大家能从中读出如此多的感悟,这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养料。

(点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联系学生的自身实际及自我体验再来品读这些语句,进行思辨,就会“温故而知新”,读出更多个性化的理解来。这就是创造性阅读。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地展现。)

五、激趣探究,综合实践活动

师: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可也有人认为孔子的学说主张的是一种中庸思想,应该批判地吸收。比如陶渊明就对孔子很不以为然。陶渊明说孔子是“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这‘弥缝’二字,是把国情比为一堵有裂缝的墙,孔子的工作任务只是用水泥石灰把裂缝填满,让它的外表仍然是一堵完好的墙而已。

我在读《论语》时,我的思绪就常常穿越时空走进孔子的那个时代,战争、疾病、欺凌、掠夺使世界陷入痛苦的呼喊中。正义在哪里?良知和道德在哪里?这时候孔子出现了,他不顾一切地奔走呼告他的神圣理想。应该说,游走于诸候之间是一种悲壮的举措,也许正因为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任重道远精神,才与众弟子无间隔地坐而论道,使那些学说成为中国数千年绵绵不绝的浩然正气。我想,孔子这样做时,一定没有认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师。他不过是一个童心未泯又热爱艺术且善于思想的真诚人罢了。与其说喜欢孔子的学说,不如说更喜欢孔子这个人。孔子的真诚坦荡,仍然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等等方面,充分占有材料后写一份读书报告。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植根于我们的心灵,伴我们成长。

(点评:师生同讲同议,引出争议的话题,留待学生在课外以更高的热情更浓的兴趣去读《论语》、去读孔子、去读更多的文言文、去背更多的文言名句。)

【教学反思】

1. 在教《论语》时,感觉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两节课就没有白上。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十则》了。

2.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言语句来。多读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又不如“授之以渔场”(北师大肖川教授语)。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卡积累语言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08-6-15 08: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10 《<论语>十则》教学案例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岭南学校 吴海宁



一、导言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来做,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个人认为,这得依据所选文言文文本的特点来定,标准里的要求是总体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这不应成为语文教师从事单篇文言文文本教学的桎梏。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教学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文言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进行大量实践呢?最为有效的一条就是把教学的触角伸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交际场中,进行场复原。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是一致的。只不过,这种联系,是一种特殊的方式,我把它称之为场复原(回到原始状态)。

场复原,说简单一些,就是把教师与学生的“思考”通过时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让这种“思考”接近更为原始的状态,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完全融合,进而让教师、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交际,实施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十则》的教学,若能采用这种方式,其教学必将产生特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门弟子的疏忽呢?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在对《十则》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场复原”的方法,把教师、学生置身于这句话产生的原生态中,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呢?

二、设计思路

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个性解读,对话生成”。文言文教学要把握好“度”:太浅,学生学得皮毛;太深,学生无法理解。对《十则》的教学,这个“度”以场复原为标。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完成对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创造;学生、教师这个复原的“场”中,对言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平等对话。

三、精彩教学片段实录

师:《论语》写作体例为语录体,语录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你能找出既有问语又有答语的一则吗?

生:第十则。

师:是谁问谁答?

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答。

师:请问,子贡问了一个什么方面的问题?他怎么问,孔子如何答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认为子贡问的这个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他这样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你能结合问语和答语的意思给大家以解释吗?

生:可以。用现代文翻译这一问一答,子贡问的就是“有一词可以用来一生践行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宽恕”之心。所以,子贡的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

师:是呀!你的思考严密,也很正确。谢谢!请坐!

师:同学们,孔子对弟子的教育正是通过他与弟子的问答式对话进行的,《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语。课文《十则》中的其余九则仅有答语,没有问语。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当时你给学生提的问题吗?假若你是孔子的学生,你能回想出你当时向老师提的问题吗?

(教师依据全班同学自然分组情况,由第一大组完成第一、三则,由第二大组完成第二、八则,由第三大组完成第四、五、六则,第四大组完成第七、九则的问语设计。先独立思考,再前后四个同学一组讨论修正,形成统一意见。由中心发言人汇总讨论结果,准备发言。)

师:下面,我们来听听大家学习的成果。(第三大组多人举手,我点了一人发言。)

生:第四则,仅有孔子的答语,我们经过讨论认为,答语回答的是学习方法中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这一问题。所以,问语应这样设计,“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师:那你能如同第十则那样,把你加入到问语之前吗?

(生有点不理解。师提示:第十则中是谁提问的?学生答,子贡。师提示,这时是你提问,你应将自己的名字加到问语之前。是不是?生笑了。)

生:XXX问曰:“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齐):同意!

师:下面,请让我们回到春秋时期,我当孔子,你做学生,全班同学担任旁白,我们来进行问答对话。

(学生旁白:XXX问曰。)

生: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学生旁白:子曰。)

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师生逐一完成其余八则的问语添加,学生、师生之间采用古人问答时的语气语调进行问答训练。在对话过程中,师生对第一则,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即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是学习方法中温习的快乐,“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会学友,后一句则讲人的修养问题。三句话三层意思,层层递进。)

四、教学反思

笔者曾多次执教《十则》,先前由于思想未认识到这个层面上来,也就是采用“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这节课“忽悠”过去了。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对我以前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联系生活不够。如何联系生活呢?笔者结合自己提出的“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进行了再思考。我发现,我过去在处理文本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对《论语》中话语产生的背景缺少关注。二是联系生活的方式不对。如果运用语文交际场的观点,我就应该让学生、教师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在这个特定的场中进行语用交际!如何做呢?选文的第十则刚好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于是,我大胆地实施了我的设想。没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种教学,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十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这种设计是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从实施的过程来看,教学策略也是完全正确的。这节课结束后,我无比兴奋。一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换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的高度自主性,让我体会到了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所产生的魅力。二是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富有创意的修改和再创造,这使得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三是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教的成份明显比传统式少多了,教师也轻松了许多。

当然,这种策略并不是适用于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这又反映出“场复原”式联系生活法的局限性。可针对《十则》而言,这种方法又是最恰当不过的。但这种教学是不是又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了呢?没有超过吧,我想。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中心发言人发言时,常出现“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要知道,小组讨论的成果应是小组所有成员一起探究的结晶,怎么能让中心发言人一个人独享呢!但对于这一点,只要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编辑短评:作者对于《<论语>十则》的教学确实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并能够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还有教学反思。课改需要这样既有理论又能实践、既会教书又会作文的老师。(温立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08-6-15 08: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10《论语》十则(方案B)







四川郫县 周化琴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 三 和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 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 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积累、拓展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08-6-15 08: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综合性学习 漫游语文世界







青岛 林琳


○活动目标


①通过此次活动,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②引导学生搜集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初步树立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


③通过写作练习,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活动重点


①搜集语言现象并归类整理。


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


①布置任务,学生分组。学生可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进行。


②搜集调查资料,分组筛选、梳理,把同属于一类型的资料编在一起。


③将同一类型的资料整理成PowerPion讲稿。并将小组资料编成小册子。


○活动过程


导入


通过一个有趣的广告阐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有这样一则奶粉广告:“没有加进什么,不过提出水分。”


这则广告从反面人手,从具体的制作过程人手,用形象的语言来表示,在一句“没有加入什么”表现了产品之纯,后一句用“不过”急转,进一步表现出产品纯还不够,还必须没有水分,突出了“粉”的特性,语言简练,12个字中有转折,有波澜,文字浅显但具体形象,初看语不惊人,细品则回味无穷。


出示活动目标


五个小组分别展示


①广告集锦:


信心型 功用型 对比易记型 超常搭配型……


②校园风:


精选校园流行语,如:哇噻——、酷毙了! 帅呆了! 咆一一


③口语荟萃:


选取有代表意义的方言整理分类,与普通话对比并寻找规律。


④街头巷尾:


将店名、招牌、标语的用语分类,阐明自己观点。欣赏优秀的店名如家乐福。


⑤网络语言:7456、886、青蛙、大虾等。


根据语言形式分为四类:文字、数字、英文字母、符号;阐述网络语言的迅猛发展对母语的冲击,初步思考其优缺点。


教师总结


①充分肯定同学们的实践,对于同学的思考给予高度赞誉。


②布置作文,任选一题,按照要求写作。


活动小结 -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初步掌握了查找资料的方法,搜集了家庭、校园和社会生活中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沟通了课堂内外,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08-6-15 08: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实践



深圳市南山实践学校 张建伟



“漫游语文世界”就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语文学习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初步尝试在语文学习中沟通课堂内外,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从而开发社会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搜集社会生活中新鲜语汇和不规范现象,注意街头语文和广告语言的表现形式,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写作中学会观察生活。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为此开展了以下活动。


一、写作《语文与生活》


作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下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此次作文的结果是内容空洞,无话可说,懵懵懂懂,一桶浆糊。老师看得也是一头雾水,不明不白。其实这也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真正地留心生活,感受生活,走进生活,更谈不上了解生活和语文的联系了,在他们的印象中语文永远都是游离在生活之外的。老师在了解到学生语文学习与生活的严重割裂的现状后,适时地开展了下面的活动。


二、举行专题讲座,带领学生进入生活中的语文世界


主要内容列举如下:


“欢渡(度)春节”(街头标语错别字)


乐(yue)乐(yao)乐(le)(易读错的人名)


“白事可乐,即中即奖”(广告语中的书面语)


“一字之错,损失惨重”“一字之改,换回一命”(语文典故)


“他的歌见证过你的青春”(“罗大佑深圳演唱会”广告词中亮点)……


这次讲座使同学们突然发现,原来生活中语文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只是我们在不经意间与它擦肩而过了。接下来就可以顺利地进行下面的活动,走进生活,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三、开展搜集公益广告、新词汇、错别字、精彩店名的活动,选择一个主题,分组完成。


1.公益广告集锦(搜集、分类、评价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新词汇(搜集新词、新流行语、新外来语,感受社会与生活的变化)


3.错别字门诊(搜集街头匾额、标语、广告、报刊等用语中存在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正视大众生活用语中语言的不规范现象,懂得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要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


4.精彩店名举偶(搜集、分类、评价)


四、走上街头,走近荧屏,走到图书馆,走进网络,搜集资料,筛选,分类,编排,编帧设计,制作成手抄报。


五、交流,评价,评选优秀作品,公布张贴,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分享活动的快乐。


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参与,精心策划、制作,合作交流,气氛空前热烈。透过他们的作品,你可以欣喜地发现,每一篇作品都闪烁着同学们智慧的结晶、合作的愉悦和分享的快乐。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锻炼了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实施的能力,培养了语文实践的能力。更令人高兴的是,有的同学还主动在随笔中写下了参与活动的心得体会,如汪知笛同学的《“新新词汇”发现记》,林敏儿的《寻找错别字》等等。这在无形之中又主动、自觉地实现了第六个步骤写作“活动后记”。文中写到:“在今天下午,我几乎沉浸在寻找错别字的活动中……它培养了我的观察能力,还有耐心……”“这次活动使我惊奇地发现时代的飞速发展,生活的巨大变化……锻炼了我的社会实践能力,增长了知识……”这些都是发自肺腑的话语,都是真切的体会,可以说他们在实践中“悟”出来了。语文实践和写作、口语交际自然而然地结合起来,学生何需恐惧作文,何愁无话可说,无东西可写。这不正说明了写作、口语交际是生活的一部分?从语文和生活之间的不可逾越的隔膜,到和语文发生第一次、第二次亲密的接触,学生和教师的心中都流露出一种惊喜、一种振奋,那就是语文的亲切,它不再是永远端坐在语文书上的老先生,板着冷酷的面孔,没完没了地讲着不变的话题,还有就是生活中的语文是如此的新鲜生动、丰富多彩。


两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切实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氛围下,我们将开辟一片新的语文学习生活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8-6-15 08: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第二单元分析与提示



青岛 郑卫国



  


人生的确是个说不尽的话题,这个单元继续教学有关人生的课程,它是第一单元的延续。第一单元的内容侧重写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该怎么办。本单元则侧重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有的阐述理想,有的阐述信念,有的论述人生价值。很显然,这些内容都比较严肃而深刻,理性的成分比第一单元要重得多。


本单元入选的课文,体裁、风格灵活多样:有诗歌,有散文;有现代作品,有古代作品;有中国作品,有外国作品。相同主题的作品,又融会贯通。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漫游语文世界”,是学生参与社会语文大课堂的一次尝试。它开发了语文教学的资源,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审视语文现象,开展语文活动,为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性贡献力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通过反复朗读训练,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和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加强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深刻领会本单元教材在思想内容上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让学生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审视自我,关注社会,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二、教学设想


①本单元在内容上与第一单元一以贯之。在教学上可与第一单元融会贯通,如教学《理想》可结合《在山的那边》。但本单元要侧重理性的认识和思考。


②仍然要把朗读训练作为教学重点。教师要在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扎实有效的指导。


③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要关注学生字词等语文知识的积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


④要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将课文的精神实质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独到见解,并正确地加以引导。


⑤了解本单元一些相关的文体知识,试着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关系,逐渐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理想》是一首哲理诗,可以指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和人生体验中找出例证,诠释诗歌中的种种意象;《行道树》的象征意义,可由学生归纳得出,并从多角度分析课文的内容;《第一次真好》主要写的是人生体验,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阐述其深远的意义;《白兔和月亮》与《落难的王子》在内容上异曲同工,相映成趣,可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我的信念》内容比较纷繁,可试着让学生自己进行梳理;《〈论语〉十则》重在谈求知和修养,要指导学生领会要旨,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必要的文言文词语,为进一步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08-6-15 08: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说明







宋子江


一、单元编写意图


第二单元继续学习有关人生的课文。五篇课文是《理想》(流沙河)《短文两篇》(张晓风的《行道树》、周素珊《第一次真好》)《人生寓言(节选)》(周国平)《〈论语〉十则》(居里夫人)《我的信念》。


人生,是一个大话题,分析起来,又有方方面面,上一单元侧重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不幸,该怎么办,这一单元,侧重理想与信息,递进了一层。理想与信念,实质上是人生的选择,要有所为,就要有所无为,正像《理想》中所说的,“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行道树》中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就是说,行道树这样的奉献者,获得的是深沉、神圣,同时又是以承受痛苦为代价的。《人生寓言》也讲了选择,白兔被赐予月亮,结果并非好事,白兔醒悟了,她选择了弃权。落难王子,在厄运中挑战命运,也是一种选择。居里夫人《我的信念》,归结起来是说,她相信自己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是正确的,她也是有获得,有牺牲,她相信,她所作出的牺牲是对的。《〈论语〉十则》除讲学习之外,就是讲做人。本单元在前一单元的基础上,上了一个台阶,内容比较深沉、严肃,理性的成分浓厚得多,三篇精读课文几乎通篇都是哲理。这样的编排,可以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一个层次。很明显,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是不可倒置的,现在这样的编排是循序渐进的。学习第二单元,正值上半学期的学习高峰期,安排这么一个单元是合适的。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本单元的阅读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可以从中认识,一个高尚的人,怀有怎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为此而执著地奋斗不息。阅读这个单元,就是与一颗颗高尚的心灵对话,熏陶感染之下,对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很有益处的。


本单元选文,同样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丰富多样。《理想》是一首诗,《短文两篇》是短而好的散文,《人生寓言》是现代寓言,《我的信念》是居里夫人的随笔,《〈论语〉十则》是文言语录。同样是以散文为主,又有诗歌;以现当代作品为主,又有古代作品;以中国作品为主,又有外国作品。既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又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既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又注意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五篇课文编排的顺序是考虑内容的逻辑联系的。第一篇《理想》具有总起的性质,定为精读课文。接着的两课,对于《理想》一课来说,都具有举例性质,是从一般到个别,感受具体的形象又可以充实对哲理的认识。读了《理想》,更容易感受行道树的形象、白兔的形象,落难王子的形象,感受了这些形象,又可以具体地理解《理想》中的种种哲言睿语。在两课比较轻松愉快的略读之后,再精读《我的信念》,一个实实在在的楷模展现在面前,学生自然会进一步思考自己的人生。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以“漫游语文世界”为主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从家庭到校园,到社会,关注周围人们的语文生活,一方面汲取营养,一方面干预语文文字使用中不规范不文明的现象。


本单元教学要求,与上一单元既有延续性,又有所提高。要求熟读课文,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继续练习朗读,并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其中“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会课文深长的意味”,是新的要求,是根据本单元课文的特点提出来的。拿两个单元中的两首诗来说,《在山的那边》,有象征意义,但是毕竟比较浅显,《理想》一诗则通篇都是意味深长的哲言睿语,非联系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不可。


二、课文和练习说明


著名诗人流沙河的《理想》,是一首哲理诗,也是一首赞美诗,主要借助比喻手法,阐述理想,赞美理想。诗人从不同角度赞美理想,例如,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说的是理想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诗中又说,“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生活;/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说的是理想给人的精神力量。“理想是闹种,敲碎你的黄金梦”,说的是理想能净化灵魂。“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给罪人新生”“唤浪子回头”等等,又是从理想对不同人的意义这个角度去赞美的。这首诗当然是富有形象的,但是诗人是用形象来概括历史事实和现实生活。对于高度概括的哲理,人生体验不同的人,感受、体验、理解是不同的。初一学生读这首诗,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他自己的人生体验,一方面也要联系一些典型事例,去领语诗句的含义。比喻是这首诗的主要手法,一连串的比喻又是排比,这些修辞手法也应该学习。


《短文两篇》,一篇是张晓风的《行道树》,行道树为城市制造清新,献出浓阴,自己却蒙受一身烟尘,夜晚又在黑暗中苦熬,很能作为奉献者的象征。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成一篇行道树的自白,敞开奉献者的胸怀,他们以奉献为神圣,甘愿自我牺牲,以苦为乐。文中的议论是点睛之笔,反复咀嚼,就能理解奉献者的崇高灵魂。另一篇是《第一次真好》,作者举了两个事例,说第一次的感受真奇妙,新鲜而刺激,其主旨是说,人生要不断接触新的有益的生活项目,不断尝试新生活,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这一篇也是夹叙夹议,学生不乏阅读这类文章的经验,注意叙与议的关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就不难理解。


《人生寓言(节选)》选了两则,一则是《白兔和月亮》,一则是《落难的王子》,说的是人生应该怎样对待财富;对待厄运,把概念再提升一级,是人生应该怎样对待好事与坏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两则寓言都是依据辩证逻辑构想而成的。《白免和月亮》意在一则戒贪。白兔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明白了,拥有月亮不如没有。如果某种拥有并不能给自己增加幸福,反而徒增苦恼;那就不如没有。《落难的王子》教人不要畏惧厄运。王子那样脆弱的人都挺过来了,谁又不能呢,厄运可以使人坚强。


居里夫人《我的信念》,谈到许多方面,工作、生活、事业与名利、人际关系、业余爱好、科学趣味等等,都说到了,从中可以读出崇高,可以明白伟大的成就、杰出的贡献是从哪里来的。课文“提示”说:“要用心来读,用你的心去贴近这一颗伟大的水晶般的心”,就是要与居里夫人对话,进行心灵的交流,以此接受熏陶感染。学习这类文章,人们通常总是激动一时,过后则我行我素,依然故我。究其原因,是没有学到根本。所以要注意抓根本,要注意把握精神实质,经过梳理,达到融会贯通。课文中“献身科学”四个字就是一个根本,其他一切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这篇文章诸多内容也像一棵树一样,有根本,有枝叶,弄清了彼此关系,抓住了根本,就能真正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当然还要注意一点,跟居里夫人的时代相比,包括科技工作在内的各项事业,很少还有一两人干得了的事情,现代的事业需要大规模的合作,新时代还要求新的素养。


《〈论语〉十则》。大体前五则谈求知态度,谈学习方法,后五则谈修身做人。当然只能大体上这样说,精细分析,有的一则语录说的也不止一个方面,例如,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学习,说温习的收获和乐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友谊,说友谊给生活带来的充实和欢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的是修养,说一时不被人了解,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或任用,也不介意。十则语录是从一部《论语》中精选出来的,同传统课文相比,增选了几条,主要是做人修养方面的,适当增加了阅读量,又是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进一步体认。


课文练习,仍然贯彻“少而精”原则,精读课文三道题,略读课文两道题,共13道题。


本单元练习设计有如下特点。


第一,课课强调朗读,《理想》一课还要求“举行一次朗诵比赛”,《〈论语〉十则》要求背诵。


第二,文意的把握,往往从关键处切入,寻找捷径达到整体把握或抓住主要内容的目的。例如,《理想》找出六句诗为题眼,《短文两篇》找出四个句子作为题眼。这样设计的考虑是,既缩小口径,又把握精髓,同时启发学生阅读要注意抓取精华,深入领会。


第三,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能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例如,《理想》有一题,从诗中找出四句,问“你同意这些说法吗?”《〈论语〉十则》设计一题:“全班讨论: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类题体现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对学生充满尊重与期待。


第四,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例如,《短文两篇》要学生举出其他的例子来说明“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样设计的考虑是,阅读过程总是与读者的联想相伴的,正确的联想既表明理解的正确,又有助于加深理解,调动生活经验是阅读理解的基础。这种联系,也是沟通语文与生活的一种渠道。


第五,语言学习重在实践,培养能力。传统的修辞题,往往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修辞效果,重在知识,重在讲析。本单元也有修辞题,设计思路改了常态,从运用的角度设题。《理想》第二题:“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试模仿第一段也写几句。”这是语言的运用,实践,是学以至用,可以训练联想能力,训练表达能力。


第六,注意摘录材料。小学学段就要求积累语言材料,包括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这种习惯应该保持下来。摘录本不可丢。《我的信念》要求摘抄格言或警句,还要求写上一点体会,《<论语>十则》要求把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这种摘抄,越往后越宝贵,书读得越多,资料越难找,摘抄越是必要。这类题主旨在强化随时动手摘抄的习惯,同时又有培养筛选信息能力的作用。


三、本单元教学的几个问题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五篇课文既有共同点,又有很大差异。共同点是话题都属人生这个大范围,但是每篇课文具体的话题又各不相同,题材、体裁、风格更是各不相同。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理想》形象地概括了种种具体的理想,富有哲理性,比较空灵,只有引导学生联系具体事例,就好懂了,容易理解了,因此教学中似乎空灵,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很重要,联系已有的知识很重要。


《行道树》中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只要让学生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地方说的是神圣,哪些地方说的是痛苦,哪些地方说的是深沉,就能深入理解全文。


《人生寓言》比《短文两篇》含蓄一些,跟哲理性的《理想》又恰好相反,讲了寓言故事,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寓意。需要的是抽象和概括。探究寓意,要概括得准确贴切。


《我的信念》跟前几篇又不同,居里夫人陈述自己怎样对待工作,怎样对街生活,怎样对待物质利益,怎样克制个性,对科学有什么感受,要掌握这篇课文的内容,重要的是融会贯通,因此要引导学生进行梳理,理出各个要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以便掌握,消化。


文言文教学的特点就不必多说了。


总而言之,备课要抓住各篇课文的特点,灵活选择教学策略,精心研究怎样引导学生探究最好。


朗读教学要“常”抓不懈。


学生朗读都有各自的习惯,有好的成分,也有不太好的成分,朗读训练,一方面是提高,要好上加好,一方面是矫正,改变不好的习惯。矫正是不容易的,非一日之功,因此必须反复指导,反复训练。语音不正确的要一一纠正。要求读得流利,就要教学生嘴里念着一个词语。眼睛要兼顾后面的词语。要念的有感情,就要进入情境,进入角色。这一类训练要坚持不懈。


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要有自评,互评,教师评,并有记录。一个单元下来朗读水平要有一个切实的提高。


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语言学习是点滴积累的,说一段话,写一段话,基础是一字一句。不重视点滴积累,不重视基本功训练,写作与口语交际就不能明显提高。常见初中毕业生的作文,语言贫乏得多,读课文接触了那么多词语,就是进入不了自己的习作,简直可以说没有学习语言似的。原因就是不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如果注意这一点,初中三年那么多课文,加上课外阅读,积累起来,要用就用,那么三年下来,该是很有点文采的了。我们应该探索语言积累、感悟、运用的方式方法。其实办法十分简单,二三岁的孩子早会了。各种语句是变化生成的。比如,学了这么一句“从我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根据表达的需要,代入其他词语,说“从《爱的教育》这本书中我获益匪浅”,“从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获益匪浅”,就变成了自己的话。经常运用,变化就会越来越灵巧,模仿的影子就一点没有了。这种运用的方式,希望坚持下来,坚持三年,成绩定然是斐然可观。


认真组织好“漫游语文世界”的活动。


这次活动的意义,一方面是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一方面是审视社会语文生活,为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性贡献一份力量。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是学习语文的有利条利。但是,自然状态下,往往是语言环境中好的东西不吸收,不好的东西反倒不学就出现了。这是很奇怪的,也是很普遍的。因此,毛泽东要提醒干部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语言学家吕叔相在分析语病时指出,书面语的种种毛病,听报告时都可以找到来源。所以,一方面要有意识地注意语言环境中那些新鲜活泼的语言,注意学习,另一方面,又要有意识地审视语言环境中那些不规范的东西,要干预,要抵制。组织这次活动,意义很大,要认真从事,以收到预期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3 11: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