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jyw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6-14 07: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我的未来不是梦

── 一堂“畅谈理想”的口语活动课

江苏滨海三中 陆可爱



一、激情导入,播放张雨生《我的未来不是梦》MTV

附歌词:

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阳下低头
    流着汗水默默辛苦的工作
    你是不是像我就算受了冷漠
    也不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
    你是不是像我整天忙着追求
    追求一种意想不到的温柔
    你是不是像我曾经茫然失措
    一次一次徘徊在十字街头
    因为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说
    我从来没有忘记我
    对自己的承诺对爱的执著
    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认真的过每一分钟
    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
    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认真的过每一分钟
    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
    跟着希望在动

    你是不是像我整天忙着追求
    追求一种意想不到的温柔
    你是不是像我曾经茫然失措
    一次一次徘徊在十字街头
    因为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说
    我从来没有忘记我
    对自己的承诺对爱的执著
    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认真的过每一分钟
    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
    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认真的过每一分钟
    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
    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认真的过每一分钟
    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
    跟着希望在动

二、理想讲坛──理想之光(说说自己课外收集的理想名言)

第一场,品说理想

[“洋务”派]代表发言: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哲学家告诉我们,“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

◆我们的理想,不管怎么样,都属于未来。──奇雷特,波兰政治家

◆而正是这种理想才能使一个人怀着较之秘密的爱情更甜蜜、更幸福、更令人心醉的狂喜去珍惜、维持、保护一项抽象的财富。──托马斯·曼,德国小说家

◆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车尔尼雪夫斯基,苏联作家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俄国作家托尔斯泰·L

◆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美国作家马克·吐温

◆有些理想曾为我们引过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以欣然面对人生,那些理想就是──真、善、美。──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A

◆实现明天理想的唯一障碍是今天的疑虑。──美国总统罗斯福·F

◆青年人啊,热爱理想吧,崇敬理想吧。理想是上帝的语言。高于一切国家和全人类的,是精神的王国,是灵魂的故乡。──马志尼,意大利政治家

◆理想与现实之间,动机与行为之间,总有一道阴影。──爱略特·T,英语国诗人、批评家

◆不要只因一次失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达到的目的。──莎士比亚·W,英国剧作家

◆理想犹如天上的星星,我们犹如水手,虽不能到达天上,但是我们的航程可凭它指引。──舒尔茨,美国政治家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没有生活。──托尔斯泰·L,俄国作家

[“爱国”派]代表发言:

◆ 一个人有了崇高的伟大的理想,还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没有高尚的情操,再崇高,再伟大的理想也是不能达到的。──陶铸,革命家

◆ 革命理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灵魂。──吴运铎,现代作家

◆ 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欧阳海,解放军英雄、革命烈士

◆ 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理想主义者!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行动主义者!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理想与行动的综合者。──陈毅,现代革命家、军事家,引自《赠郭沫若同志》

◆ 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一定是很有理想的人,一定是很高尚的人,一定是一个只做物质的主人而不做物质的奴隶的人。──陶铸

第二场,表达理想

[留学派]代表发言:

◇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B,英国诗人

◇ 如果你不怀疑自己,你的立足点确实不稳固了。──易卜生,挪威剧作家

◇ 如果你想走到高处,就要使用自己的两条腿!不要让别人把你抬到高处;不要坐在别人的背上和头上。──尼采·F·W,德国哲学家

◇ 要想射中靶,必须瞄准比靶略为高些,因为脱弦之箭都受到地心引力的影响。──朗费罗,英国诗人

◇ 想象不是空穴来风,不能脱离实际情况的一种方式。──怀特海·A·N,英国哲学家、数学家

◇ 想象能使人理智地观察一个新世界,想象可以通过暗示令人满意的目标来使人保持对生活的热情。──怀特海·A·N,英国哲学家、数学家

[考古派]代表发言:

◇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引自《论语·子罕》

◇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引自《韩非子·喻志》

◇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王充(东汉哲学家)引自《论衡·别通篇》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三国时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引自《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引自《岳阳楼记》

◇ 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张孝祥(南宋词人)引自《论治体子·甲申二月九日》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轲(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引自《孟子·滕文公下》

◇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荀况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清代政治家)

◇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引自《郑板桥集》    

◇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南宋女诗人)引自《乌江》

◇ 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吕氏春秋》

[革命派]代表发言:

◇ 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志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周文雍(革命烈士)转引自《革命烈士诗抄》

◇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方志敏引自《可爱的中国》

◇ 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我有一天生命,我就应当为它们工作一天。──方志敏引自《可爱的中国》

◇ 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李大钊

◇ 人生在世,事业为重。一息尚存,绝不松劲。东风得势,时代更新。趁此时机,奋勇前进。──吴玉章(现代教育家、革命家)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生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吴玉章(现代教育家、革命家)

◇ 我们活着不能与草木同腐,不能醉生梦死,枉度人生,要有所作为。──方志敏

◇ 本来,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但是,假使他的生命溶化在大众的里面,假使他天天在为这世界干些什么,那么,他总在生长,虽然衰老病死仍旧是逃避不了,然而他的事业----大众的事业是不死的。──鲁迅

三、理想剧场──理想之梦(说说每人的理想追求)

第三场,“他的理想”──名人的理想

[搞笑派]代表发言:三国名人们的理想

曹操的理想:天下子民皆姓曹,军队多得不想要。笑话刘备不再唱反调,孔明明天变傻帽。

孙权的理想:大乔不再跟我闹,曹操再来被我烧。关羽明天死翘翘,荆州重回我怀抱。

刘备的理想:天下人人说我好,阿斗不再冒傻泡。献帝天天下血昭,叫我起兵扁曹操。

诸葛亮的理想:老婆整容梦里笑,装酷要把羽扇摇。魏延反骨天天敲,司马变成大人妖。

关羽的理想:天下猛将入我刀,孙权吕蒙进我牢。诸葛村夫被我笑,还要大哥复汉朝。

张飞的理想:曹操见我想求饶,孙权见我吓出尿。百姓见我都说好,孔明说我不傻帽。

周瑜的四大理想:孔明被我骑着跑,曹仁拉弓折了腰。孟德遭殃落了草,天子派我带兵剿。

魏延的四大理想:曹操门牙提前掉,自家反骨无声消。杨仪乖乖喊求饶,我自纵马子午道。

[学院派]代发言:

同学1:金庸的外交官之梦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家乡沦陷,金庸的留学计划已不可能实现。既然出国无望,那么此时的金庸,又萌生出什么理想呢?祖父查文清的经历中,金庸已朦胧感受到外国人欺负中国人的屈辱。眼下日本人正在中国烧杀抢掠,令金庸不时去想:将来做什么才能在维护国家的尊严上更能发挥作用呢?对了,做外交官!他相信,没有比外交官这份职业能更好地实现他的报国之愿了。金庸入学后,一心扑在学业上。他像小学、中学一样,保持着班上学习的第一名。除了学习,他还对国际形势相当关心,因为当时正在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金庸并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他有一种打抱不平的侠义精神。他想做外交官,想为过操劳!后来,金庸虽然没有成为外交官,但他的那种精神令人感动!他所创作的作品中也无不显示出他那种深深的侠义之情!

同学2:瞎子阿炳的音乐之梦

华彦钧幼丧母,由同族婶母扶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冲破道教音乐的束缚。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后双目失明,人称“瞎子阿炳”。为谋生计,同时为了他钟爱的音乐事业,为了他的理想,他身背琵琶、胡琴,走上街头,自编自唱,说唱新闻。创作了蜚声国际乐坛的《二泉映月》,还有大量的歌曲,如《听松》、《寒春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

第四场,“我的理想”──我和名人比理想

部分同学的发言:

同学3:我想当一名律师,惩强除恶,声张正义。每当我在电视上看到某位律师替人辩护时,我就会被精彩的言辞所吸引,被他渊博的法律知识所折服。于是,这个理想在我心中更坚定了──我要当一名律师,而且要做一名优秀的律师。从此,我一直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努力着。为了能在庄严的法庭上做义正词严的辩护,一向沉默寡言的我,抓住一切机会向大家发表议论,谈自己的感受;为了有雄辩的口才,我积极地参加学校或班级组织的辨论会;为了拥有更丰富的知识,我利用一切课余时间来阅读各种相关书籍……现在,我正大踏步地向我的理想奔去,不管未来的道路是多么坎坷,我都会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勇前进。人生的路不会总是平坦的,如果说一定要用汗水来换取成功的喜悦,那么我想说──让困难来得更多些吧!

同学4:我活泼又机灵,有时也很顽皮。我喜欢唱歌、跳舞、画画儿。去年春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爷爷、奶奶,我主持家庭联欢晚会,爷爷、奶奶还有爸爸、妈妈和哥哥、姐姐们都听我的指挥,又唱歌又跳舞还猜谜语,看着他们很开心的样子,我心里美滋滋的。我长大了要到电视上去主持节目,让全国好多小朋友都能看到我,那才神气哩!

同学5: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光荣的自由职业者,为群众服务,为小康社会服务。如果我当上了自由职业者,我会建立一间工作室(那是我梦寐以求的理想),制作出各种更新的玩意,让群众高兴。如果我当上了自由职业者,我会在小区里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大家笑口常开。如果我当上了自由职业者,我会在小区里种上花草,让每家每户都能呼吸到新鲜空气。

同学6:我的理想是当一个画家,帮地球涂上美丽的色彩。把那一条条苍白的小河涂得蓝蓝的,让它们欢快地向前流着。把那一座座的小山,涂得绿绿的,看了就使人心旷神怡。把那黑黑的毒烟,涂得白白的,让人们远离毒气。把那发臭的黑水沟,涂得清清的,让人们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把那一条条大海,涂得深蓝深蓝的。再画上黑黑的夜空,闪烁着小星星。使我们的地球变得更加美丽!

同学7:女我的理想是当一个魔法女孩。我如果能成为魔法女孩,我会让我的家变得比皇宫还漂亮。让所有的人都摆脱贫穷。让我们的祖国富起来,让外国人甘拜下风。我如果能成为魔法女孩,我会让疾病从世间消失,让所有的残疾人都能恢复健康,成为正常人,让所有的人不再生病,让每一个的脸上都挂上笑容。将医院变成世外桃源。我如果能成为魔法女孩,我会让每一个人都拥有动听的声音,能像“小燕子”一样唱出动人的歌。我会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无所不能的智慧。那样他们的任务就不再是学习。他们只用尽情地玩耍。享受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我如果能成为魔法女孩,我就能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变换不同的角色,体会不同的人生。今天,我去当老师,明天我会当空姐,后天我成为了工程师……也许高兴了,我还会让自己永远都当小孩,拥有无穷的快乐。

同学8: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旅游家,在全球旅行。到南极大陆,那里冰天雪地,无数企鹅在欢迎我。到埃及看那座座金字塔和人面狮像,了解埃及古老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到邻国日本,去看那座神秘的富士山。到美国纽约参观自由女神像。到法国,看看世界闻名埃非尔铁塔。到南美洲,穿过一片片热带雨林,欣赏美丽的热带植物,见识凶狠的鳄鱼、食肉蚁……

同学9:我的理想是希望有一天我能考上哈佛大学。半年前,我看了《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知道了刘亦婷求学的经历,懂得了要成为哈佛一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刘亦婷考上了哈佛大学,有许许多多的人佩服她,羡慕她。我的小小的心中更充满了对她的仰慕。也是从那时起,我心中埋下了进军哈佛的梦想的种子。我知道:哈佛大学的每个学员都是出类拔萃的,不是付出一点点代价和努力就可以考上的。所以,从今天开始,我要重新定制学习计划,刻苦学习,坚持锻炼身体,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奋进。

同学10: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伟大的军事家。如果我是一名军事家,我将把我的部队训练成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部队,并能够适应各种艰苦环境。那时侯,我国的国防力量强大的不能在强大了。一些无事生非好战之国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七个字都会闻风丧胆。

第五场,“占卜理想”──通过现场调查,将同学们未来的理想职业作出统计(事先将其书写在多媒体上)。

第六场,──“放飞理想”──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全体同学将折好的纸飞机,写上自己的心愿、理想,飞向教室上空……

四、结束语

理想,是人生中一项重要的指标。它诠释着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未来道路的方向,同时也映照人生的成长历程。在幼儿园的时代里,你也许会幻想自己变成拯救世界的奥特曼,她也许会幻想自己是一个变魔法的美丽小公主。渐渐地成长为一名小学生,我们的理想在这时可谓是色彩斑斓:教师、军人、律师……它已脱去了幼时的稚气,变得容易实现了。带着少年特有的轻狂与稳重踏入了中学的大门,我们的理想渐渐地一致化:“是考上理想的大学。”是吧?!一句话,年轻人的理想,有成功的事业和好的归宿;成年人的理想,无非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老人的理想,全家幸福安康。理想伴随着人生,让我们为了实现各自的理想都在不懈地努力着!

编辑短评:这堂课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围绕理想的话题,大家广泛搜索名人名言,搜索古人、今人关于理想的小故事,在充分展示成果的基础上,让同学结合前面的材料畅谈自己的理想,既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又是很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雨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6-14 07: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说明



宋子江



  


一、单元编写意图


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都是以“人生”为主题组元的,但是侧重点有所区别,第一单元侧重于怎样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或不幸。正像居里夫人所说的,“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女都非易事”。进入初中学段,是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一个12岁少年,对未来展开了新的憧憬和想望,追求美好的人生,是孩子们共同的目标。在这个起点上,一个12岁的少年,也将面对种种困难。集中地阅读以人生为主题的课文,是初一新生非常需要的,从中可以得到非常有益的启示。同时可以发现,自己的人生,就是自我表达的一个重要领域,可想的,可说的,可写的,太多了,把语文与自己的生活首先联系起来,就打通了联系语文与生活的第一渠道。


选编这个单元,又注意到阅读材料的多样性,力求丰富多彩,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获得多方面的教益。


从课文内容上说,五篇课文从不同方面以不同题材回答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总问题。《在山的那边》,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怕艰苦跋涉。《走一步,再走一步》,讲了一个小时候陷入艰险而后终于脱险的小故事,说的是面对一个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该怎么办。《生命生命》从动物、植物、人的生命现象说起,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生命严肃的思考。《紫藤萝瀑布》描写一树盛开的藤萝花,又由藤萝的盛衰,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没有止境的,人生应该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丛草、虫蚊、土砾、癞虾蟆,幻象迭出,有一种物外之趣。


五篇课文乃人生面面观,既涉及理想,又涉及理想之路,既弘扬奋斗精神,又有的经验之谈,既说到事业上的困难,又说到命运的遭遇,既讲苦斗,又讲乐趣,给人多方面的启迪。


从体裁、时代、国别上说,也作了精巧的建构:以散文为主,又有诗歌;以现当代作品为主,又有古代作品;以中国作品为主,又有外国作品。教材使用者不难发现编选的匠心。


从课文可读性上说,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难易适度,使学生感觉亲近。《在山的那边》是从小时候的憧憬和想望说起的,极易引起共鸣。《走一步,再走一步》回忆的是童年生活,足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童趣》回忆的是童稚时代的物外之趣,更容易激发兴趣。《生命生命》说的几种生命现象,都是常见的,可是一般人往往熟视无睹,课文大有开发心智之效。《紫藤萝瀑布》虽然说到当今少年未曾经验的遭遇,但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紫藤萝花是令人喜爱的。


单元编排顺序,常规是先精读后略读,本单元有所突破,一略一精,不但考虑到课文内容的逻辑联系,而且考虑到新学年开头的教学氛围。第一课安排略读《在山的那边》,第二课安排精读《走一步,再走一步》,内容上从粗线条到细线条,学习情绪趋向稳定之后再行精读,效果可能更好。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主题为“这就是我”,作自我介绍,既与阅读内容紧密结合,又跟学校生活密切联系。活动方式不很繁难,便于启动尝试,便于积累经验。


本单元在初中学段是起始阶段,教学要求也是起步性的,从阅读理解上,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在阅读方法上,着重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二、课文和练习说明


《在山的那边》,这首诗分两节,前一节写“小时候”,后一节写“今天”。小时候就有一颗不甘蛰居闭塞山区之心,但是认识是幼稚的。长大后,感悟了,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的信念。只要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懂得“海”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就是理想的天地,无座数山就是通向理想之路,就可以把握全诗的意蕴。联想任何一种理想和奋斗,都会感到越读越亲切。事情往往是这样,并不是爬了一座山,就能达到目的地的,要翻过无数座山,才能到达理想境界。失望是因为对长期性艰巨性估计不足,认识深化了,就可以战胜失望,乃至不再失望,就能够“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诗人情感体验的过程也是认识深化的过程。这首诗对人生是一个很好的艺术概括,当我们经过一番奋斗不能实现理想因而感到沮丧的时候,想起这首诗,就会鼓起信心,继续奋斗,继续前进。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享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照父亲说的,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富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这篇课文,内容上很有咀嚼的余地,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喻意值得咀嚼。说的是困难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一个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就不难克服了。这篇课文,足以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生命生命》,先写三个关于生命的事例,再写三点思考,三个事例,先写小飞蛾,是动物,再写小瓜苗,是植物,最后写自己心脏的律动。三点思考,内容很相近,侧重点还是有区别的。作者举的动植物的例子都是不起眼的小生命,不举大象狮子老虎等等庞然大物,只说一只小飞蛾,不举参天大树,只说一棵小瓜苗,说明无论怎样卑微的生命都具有令人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作者从小现象悟到大道理,是很能启人心智的。作者的思考也善于展开,一连说了三点。这对学生也很有启发。


《紫藤萝瀑布》的主旨也由藤萝引向生命的思考。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欢欣的心情描写一树盛开的藤萝花,生机勃发,辉煌灿烂,抒发自己由焦虑和悲愤转化为宁静和喜悦的心情。作者又上溯到十多年来藤萝的变迁史,将主题提升到生命的长河虽有曲折但永远前进的哲理上来。这篇课文对于学生的观察、感受、联想、思考都很有启发。从中也可以领悟,对生命的思考,既可以来自自身,也可以来自生物。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仔细观察,思考,都可以从中悟到生命的真谛。


《童趣》很有情趣,三种物外之趣都是视觉加想像形成的,这种想像是把对象“大”化、美化、理想化,诸如蚊子成了白鹤。这一篇课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内容有趣,就不至于对文言文产生畏惧心理。读懂了,会对文言文简洁典雅的特点产生好感。


下面再说说练习。练习称为“研讨与练习”,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的是需要自己动口动手做口头练习或书面练习的,有的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合作探讨的。


每篇课文只有两三道题目,五篇课文总计才14道题,体现“少做题,多读书”的原则。


14道题,大体可分五类。


朗读和整体把握;


语言品味;


结合课文内容的练笔或练说;


比较阅读;


搜集有关资料;


这里,分类作些说明。


朗读是本单元的一个学习重点。每课练习都有朗读的要求。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种要求,语言的表述是不可能精细化的,“课标”对四个学段的朗读要求,措词完全一样,当然不是说对初中生的要求跟小学生一个样。一方面,课文的程度在逐步提高,朗读不同程度的课文,要求不同水平的朗读能力,一方面,语言、语调和感情三个方面都是难以表述其区分度的。总的原则是,要求,朝着总的目标,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一步。


整体把握题,根据课文特点,选择不同策略,以求更好更快的把握。例如,《在山的那边》要求“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把握了这两个基本形象的意蕴也就可以说把握了诗意。《走一步,再走一步》是叙事性作品,要求“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从事与理的角度去把握。《生命生命》《紫藤萝瀑布》都有议论,则要求从自己的见闻中举例印证,从举例中即可了解学生把握文意的准确性。


语言品味题,仅设计了一道,因为诗歌语言有高度凝练的特点,所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含蓄的词语,细加品味。


每篇课文最后一道题,有的是练笔,有的是比较阅读,有的是要求搜集资料。这些题目是根据“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的大原则设计的,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读了《在山的那边》,要求“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读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要求写自己与困难作斗争的经历和经验教训。《生命生命》一课有同题文章的比较阅读。《紫藤萝瀑布》则要求搜集资料,扩展阅读。所有这些,意在学用结合,既走进课文,又走出课文,将学习的成果应用到语文实践中来,通过实践提高能力。


三、本单元教学的两个问题


1.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单元是初中学段第一单元,是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一步,开局关系全局,至关重要。按照课程标准,语文课究竟应该怎样上,开局就应该有个新的学习方式。


教师与学生都在老路上走惯了,现在要形成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非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不可,非进行系统的改革不可。


“课程标准”内容相当具体,为使每一课的教学充分体现“课标”精神,本单元教参逐课提供了“教学设计”,大的原则和具体的操作都有了,这里不必再说,这里只说说用好课标,用好教参的一个根本办法。


根本的办法是什么呢?


根本的办法就是备课时要先当学生,而且是按照课标精神先当一回学生。


例如,课标反复强调“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我们备课,就来个探究性学习,先不看教参,也不找资料,独立地探究一番。教师若自己经过一番探究,那么怎样引导和组织学生探究也就自然而然有办法了。不然,照搬教参也搬不好,苦苦思索这一课怎样教学生探究,也想不出好办法。自己抱着探究的目的钻研课文,马上就能明白,探究总是在初懂的基础上,研究自己能够提出的问题,求得深入一步的理解。自主探究,就是独立自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常常说,钻研教材,吃透教材,钻研就是探究的过程,吃透就是探究的目的。我们是为教学而探究,要把自己探究的全过程摘要地记录下来,提出了哪些问题,每个问题探究过程是怎样的,探究的结果是什么,探究的经验教训是什么,每一点只要记下几个字就行。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再去看教参,看资料,见解相同的,你会生出“英难所见略同”的快感,见解不同的,你会进一步思考孰是孰非,发觉自己的偏误,就有新的教训,坚信自己的正确,可以平等对话。自己思考不到的地方,也有一种教训,为什么没有朝这一方面去想呢,在思维广袤性上为什么有这样的缺陷呢,怎样弥补这种缺陷呢,都有教训可以吸取。经过这一番探究,再考虑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会成为自觉的要求,怎样引导、怎样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心里也就有数了。学生初读课文后理解到一个什么程度,这是要做到心中有数的,我们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引导他们探究。


教师自己有了探究的经验,就知道探究首先要提出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能力,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地质疑问难,学生发现不了的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


教师自己有了探究的经验,就知道探究也无非是联系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有所思考和感悟,去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思想启迪。例如,《在山的那边》要求“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有了探究的体验,知道这个问题并不难,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答。假如学生答不上来,或者答得不好,可以提示一下,找一找诗人自己是怎么说的。这是很容易找出来的,“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另一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不难理解这个“全新的世界”,就是美好的世界,理想的世界。再让学生举举例子,什么样的世界可以说是“全新的世界”,假如学生说,我家搬进新房子,新房子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小区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住老房子那些年头,盼了一年一年,决盼望有朝一日住上宽敞漂亮舒适的新房子,那时新房子就是我心目中一个“全新的世界”,搬进新房子第一天,真有“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的感觉。这样的回答就很好。从小家引向国家,今天我们这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半个世纪以前的革命前辈来说,就是他们为之奋斗的“全新的世界”。中国人民再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时又将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探究“山”的含义也是这样,看诗中所说的“山”,联系实际生活,不难领悟,“山”是与“海”相对的一个世界,一个闭塞、落后、乏味的世界,山又是从现实到理想的奋斗之路,诗人所说的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奋斗之路是漫长艰险而又曲折起伏的。联系中国革命的历程很容易理解诗意,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真是翻过了无数座山,一次次地战胜失望,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才终于攀上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上的最后一座山顶,看到了一个新中国。


引导学生探究,更重要的是学会探究,学会学习,不但知识与能力是重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重要的,而且过程与方法也是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更加重要的。为此,探究不应该有了结论就为止,还应该回顾、审视自己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看看哪些地方是有成效的,哪些地方走了弯路,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一步一步学会学习。确实的,重要的是善于学习。


教师自己有了探究的经验,就知道自主探究是基本的,合作探究也是必要的、看教参,看资料,就是与教参编者,资料作者合作探究,合作就有互补性,就能受到启发。同学则是跟同学合作除了全班合作,大班计论之外,可以更多地采用双人合作,四人合作的方式,这样可以亲密合作,大合作与小合作结合,学习方式就更加生动活泼了。


关于朗读教学


朗读的功能很多,这里不想细说。问题是怎样提高朗读教学效果。


朗读教学不是新举措,问题是效果不很理想。不少教师只盯着朗读比较好的几个学生,大家拼命举手,点到的总是那么几个学生。这几个学生练读的机会是比较多,可是其他同学练读的机会就比较少。就是常有机会在班上朗读的几个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也不理想。问题在哪里呢?在于缺乏指导,缺乏切实具体的指导。


切实具体的指导,其实只要拿一个片段甚至一两个句子作为例子来教。能念好一个段落,也就能念好一大篇。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在分析课文之前,先让一个同学起来读一遍,或全班齐读,没有指导,简直可以说没有朗读教学。试看教唱京剧,就不是简简单单地叫学员唱一遍就算了,他是一句一句教,一遍一遍教,乃至一个字的唱腔一招一式的教。这是可以借鉴的。其实朗读也是很不简单的。朗读教学应该跟课文教学的整个过程结合起来。对课文的思想感情体会得越深入越细腻,朗读起来感情传达得越好。通过朗读,又可以加深体验与领悟。真正朗读得好,可以说他对课文一定理解得很到位。拿《走一步,再走一步》来说,那里面的感情是多种多样的,要朗读得好容易吗?不很容易。教师应该挑一个片段,或挑几个句子,一遍一遍教。比如说,五个孩子,除杰利之外,简直是坏孩子,“我”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他们却说“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心里体会这些孩子的心肠和口吻,自己范读一遍,再让学生分别练,读得不那么好的要矫正,这样才算是指导。再拿“我”的两句话说,“‘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掉死的!’”要念得好,就要教学生设身处地想想“我”当时的心情,要念出哭腔来,念出恐惧心理。待父亲一番指点鼓励后,“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这“看见了”三个字,心情有了变化,但是恐惧感并未完全摆脱,要念得有分寸,也不容易,也应该教读。朗读教学,是一种训练,“训”好才,能练好,没有“训”,没有指导,是很难练好的。


本单元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还很多,要说的教参上都说了,这里不再多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6-14 07: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实践



深圳市南山实践学校 张建伟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生活和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就非常明确地突出了语文的这一特点。综合性学习,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是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相并列的一个项目,这是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所未有过的,是破天荒第一次。它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尤其注重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我们在新学期伊始,就制订了综合性学习的计划,并在已进行的一、二单元中进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新教材一、二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认识自我”“漫游语文世界”。设计两个活动的意图是,通过系列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自主组织,合作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获得语文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认识自我”目的是正确认识自我,展现自我风采,树立信心,增进自己与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达到正确评价自我的目的,对形成健全、成熟的人格,健康地发展起到有效的作用。做法如下:


一、父母眼中的孩子


让孩子了解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形象,体会父母的拳拳爱心,殷殷希望,以及自身存在的不足。从家长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中,真真切切地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真挚情感,无形之中孩子和父母的心贴近了,孩子们长大了。从最亲近的人眼中透视自己,往往有震撼心灵的效果,这就是这一活动带给师生最大的收获。


二、这就是我


以课前演讲或专题演讲的形式进行,向同学们展现自我风采,树立形象,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三、写作《我》或《这就是的我》


综合前两项活动的内容,写出一个真实的我。这次写作是在一定的积累上进行的,因而内容较为充实,有的还别具特色,生动活泼,富有创新意识,如李洋同学的《名字》,王晓蕾同学的《这就是倔强的我》等等,都写得精彩纷呈,别具匠心。在《名字》一文中,李洋同学对自己的名字过于大众化,重名较多的现象进行思考,认为名字不过是一个代号,以平易的态度看待这一问题。并对时下改名风提出自己的看法,用较为生动、幽默的语言批评了社会上一些在取名上求新、求特、求异的人。可以说他在活动实践中已经开始学会探究、思考,这对一个少年来说实在是很难得的进步。


四、交流写作成果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评选出优秀的文章。老师对作品评价的同时,也谈谈对部分同学的最初印象,发掘优点,赞美褒扬,赏识关爱,迎合孩子们内心向善的心理,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让孩子们懂得赏识他人的可贵。


通过以上的系列活动,以“我”为中心,多角度,全方位地层开。在与父母的交流中,感受了亲情的可贵:与同学的互动中,体会到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建立在相互之间的沟通,了解之上;老师在活动中的桥梁作用也尤为突出地表现出来。此次活动为将来的学习生活开启了一扇心灵的窗户,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同时,这次活动还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副产品,那就是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学习中,有的同学已在不经意间形成了审视自我、省察自我的良好习惯,竟写出了“我”之续集,如沈鸿洋同学的《我变了》、辛德浩同学的《我的过去式和现在式》……“如今,跨入初中的大门已一月有余,我突然间发觉自己在无形的改变。以前我总是喜欢顶撞父母,甚至还在背后偷偷的骂他们。在小学时,我是不以为意地看待这些问题,但在学习活动中,在老师的话语中,我懂得了尊敬父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如果连父母都不屑一顾,那么,我们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在社会上立足。我不知道是哪一天,我突然领悟了这个道理,彻底领悟了。”言语里掩饰不住的是学生成长的喜悦,可以感受到学生已由被动接受改变自我而逐渐向自觉改造自我的良性方向发展,向健全人格的方向发展。他人的激励也许像咖啡,只能暂时提振渴求者的上进心,自我反省才是永动机,使人终身受益。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学会自主,创新、终身学习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6-14 07: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第一单元分析与教学设想



青岛 郑卫国



一、单元分析与提示


第一单元五篇课文,可谓人生问题面面观,既谈理想,又谈奋斗;既写艰难历程,又写成功经验;既说到事业,又说到命运;既有痛苦,又有乐趣。总之,本单元侧重于怎样面对人生的困难与不幸。


初一新生入校,是他们人生道路上新的起点。集中阅读以人生为主题的课文,是十分必要的,他们可以从中受到很大的启迪,以便正确地对待自己,从容地面对未来,准确地把握人生。


本单元入选的课文,以散文为主,又有诗歌;以当代作品为主,又有古代作品;以中国作品为主,又有外国作品。形式多种多样,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抓好基础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活动,逐渐养成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教师对学生则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很好地起到组织、引导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教学全过程,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体味、感悟和理解教材中的思想感情,自相对照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设想


1、本单元的教学,无论在教学理念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上,在起始阶段均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教师要认真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开好头,打好基础。


2、教师要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引导学生模仿着说和写,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朗读教学要有示范,要有指导。在朗读方法上,要引导学生大声地读,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5、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在山的那边》采用象征手法谈理想。写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怕艰苦跋涉。教师要启发学生的想像力,认真理解其主旨。


《走一步,再走一步》通过一件小事,写怎样面对困难,是成功的经验之谈。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深人体验、感悟。


《生命生命》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生命的严肃思考。教师要组织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加以印证,进行挫折教育。


《紫藤萝瀑布》触景生情,富于哲理,写人在遇到不幸时,要豁达、乐观、积极、进取。在内容上,可与《走一步,再走一步》比较阅读。


《童趣》极富于想像力,表现一种独特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教师要充分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和想像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6、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活动,可以多方面、全方位地训练学生的能力。教师务必认真组织学生进行尝试,搞好这项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6-14 07: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人生”单元学习思路总设计



浙江省建德市寿昌初中 唐正富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人生”单元仅就人生专题问题来说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学习过程中,按新课程标准来衡量就是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学习的整体感悟,即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进而领悟人生道理,这原本毫无疑问。然而,笔者认为教师在点拨、指导学生方面,在运筹学习预案时就应该予以充分考虑,并略加总体设计。

该单元阅读资料第一篇文章王家新《在山的那边》是写童年理想问题的一首诗。我们说“人生之路,童年起步”。少年儿童时期就立下大志并努力地不断地去攀登高峰克服困难,何愁事业不成功?何愁人生不辉煌?这样,即便长大了还不成功,也只能算作是李广无功。因为主人公或者换成我们毕竟曾经奋斗过。如此看来,确实是“人贵立志”于童年。

第二篇文章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记叙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该文通过对“我”攀上悬崖却不敢再爬下来的遇险经历的记叙,告诉人们“面对大困难不必惧怕,而应克服一点又一点小困难,累积起来终于完全战胜大困难”的这样一个道理。为了进一步展示好的效果,作者还以亲身经历表明自己凭这一儿童时所获人生经验辉煌地走过大半个人生,走得“自豪”,走得连自己也“惊奇”。我们从中该汲取的营养是小时侯应着力打下迈步漫远人生的坚实基础。做一事就能及时反思,并得出人生经验服务于整个人生,让人的一生生活出辉煌。如果说第一篇文章尚有些玄奥幻想的话,那么第二篇文章则更侧重于实际功效。两者不是割裂的两个方面,而是思想指南与实际行动两个层面的紧密契合。它们都在为人生增着光添着彩。

要说人生难免遇到伤亲之类的痛楚,它已经让人情难以堪,而人们自身遭遇大挫折更是沉重打击。第三篇文章杏林子《生命,生命》写的是“珍惜生命、崇敬生命,并让生命辉煌”的主题。作家本人“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她病情恶化却忍着病痛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该文是顽强抗争不幸生命的宣言或者说总结。“生命,生命”是对生命短促及应好好把握的感悟。它提供给我们的是面对巨大磨难应如何处世的处方和范式。“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不屈服于命运的蹂躏和摆布,奋起抗争,不懈努力,勇敢闯下去,是人生的又一个高境界。

第四篇文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由观赏紫藤萝花开的壮观如瀑布悟出生命的顽强美好而化“悲痛、焦虑”为“宁静、喜悦”,感情跨度不可谓不小。怎么理解呢?弟弟早逝,“我”不免悲而恸。然而眼触花的顽强景而生生命的感动情,也合情合理。失却亲人,不悲痛不合情;可过分的冷却自己的情绪及消沉意志,只会丢弃快乐,损害健康;再沦落到一蹶不振,将万劫不复。这倘让九泉下有知的亡弟知道了也会加以责怪。转念一想,自己干好工作活出精彩,以成绩去告慰亡弟才是最真。这才真正是作者转而为“宁静、喜悦”的根本原因。

第五篇文章沈复的文言体《童趣》初看只是写儿童一时的闲耍趣味。不过,我们只要将其纳入人生视野来探究,便可发现“趣味”对于人生的巨大释重放松功用,它足可撑起人生进取与适志“二维”中的“一维”。所谓“人生”,即指人的一生。人生可由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这样几个时段组成。童年生活无忧无虑,行事了无机心(即无功利心)。如《童趣》文中所说“我”观“夏蚊成雷”竟作“群鹤舞于空中”,多么有趣。可以说,儿童言语举动不求趣却总能涉事成趣。而成年人多功利心,做事呆板缺乏生趣。即便偶然遇有趣人趣事,也只是获益于幽默,或者说是更大意义上的无功利心。比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某次住进一家旅馆,发现蚊子又多又大却没罩蚊帐,就去向服务员反映说:“你们旅馆的蚊子真聪明,知道先来侦察好晚上再来品尝美味呢!”当然,马克·吐温是如愿以偿得到了蚊帐罩护。撇开幽默这一层,我们认为他说过此话后对服务生罩蚊帐与不罩蚊帐并不会太计较,也即无很重的功利心,这足以让他的人生生活得轻松,且不经意间使他的幽默美名远扬。也就是说,学了《童趣》,我们可在人生童年时段外的其它人生时段不必太拘泥于名声与利益,即稍微削减一些功利心,让人生多品尝出一些趣味。换言之,保持一颗不老的童心,将使人生永久多姿多彩。人生难得,实在值得我们好好地潇洒走一回!

人生,只要少年时有远大理想、其它时段减少功利心、面对挫折顽强争斗,那么我们便无愧于一生。

本单元阅读资料涉及人生世态,树植人生范式,其间“内在之序”真正就该如上所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8-6-14 07: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新教材七年级上册一、二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实践



张建伟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生活和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就非常明确地突出了语文的这一特点。综合性学习,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是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相并列的一个项目,这是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所未有过的,是破天荒第一次。它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尤其注重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我们在新学期伊始,就制订了综合性学习的计划,并在已进行的一、二单元中进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新教材一、二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认识自我”“漫游语文世界”。设计两个活动的意图是,通过系列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自主组织,合作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获得语文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认识自我”目的是正确认识自我,展现自我风采,树立信心,增进自己与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达到正确评价自我的目的,对形成健全、成熟的人格,健康地发展起到有效的作用。做法如下:?


一、父母眼中的孩子?


让孩子了解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形象,体会父母的拳拳爱心,殷殷希望,以及自身存在的不足。从家长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中,真真切切地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真挚情感,无形之中孩子和父母的心贴近了,孩子们长大了。从最亲近的人眼中透视自己,往往有震撼心灵的效果,这就是这一活动带给师生最大的收获。?


二、这就是我?


以课前演讲或专题演讲的形式进行,向同学们展现自我风采,树立形象,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三、写作《我》或《这就是 的我》


综合前两项活动的内容,写出一个真实的我。这次写作是在一定的积累上进行的,因而内容较为充实,有的还别具特色,生动活泼,富有创新意识,如李洋同学的《名字》,王晓蕾同学的《这就是倔强的我》等等,都写得精彩纷呈,别具匠心。在《名字》一文中,李洋同学对自己的名字过于大众化,重名较多的现象进行思考,认为名字不过是一个代号,以平易的态度看待这一问题。并对时下改名风提出自己的看法,用较为生动、幽默的语言批评了社会上一些在取名上求新、求特、求异的人。可以说他在活动实践中已经开始学会探究、思考,这对一个少年来说实在是很难得的进步。?


四、交流写作成果?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评选出优秀的文章。老师对作品评价的同时,也谈谈对部分同学的最初印象,发掘优点,赞美褒扬,赏识关爱,迎合孩子们内心向善的心理,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让孩子们懂得赏识他人的可贵。?


通过以上的系列活动,以“我”为中心,多角度,全方位地展开。在与父母的交流中,感受了亲情的可贵;与同学的互动中,体会到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建立在相互之间的沟通、了解之上;老师在活动中的桥梁作用也尤为突出地表现出来。此次活动为将来的学习生活开启了一扇心灵的窗户,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同时,这次活动还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副产品,那就是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学习中,有的同学已在不经意间形成了审视自我、省察自我的良好习惯,竟写出了“我”之续集,如沈鸿洋同学的《我变了》、辛德浩同学的《我的过去式和现在式》……“如今,跨入初中的大门已一月有余,我突然间发觉自己在无形的改变。以前我总是喜欢顶撞父母,甚至还在背后偷偷的骂他们。在小学时,我是不以为意地看待这些问题,但在学习活动中,在老师的话语中,我懂得了尊敬父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如果连父母都不屑一顾,那么,我们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在社会上立足。我不知道是哪一天,我突然领悟了这个道理,彻底领悟了。”言语里掩饰不住的是学生成长的喜悦,可以感受到学生已由被动接受改变自我而逐渐向自觉改造自我的良性方向发展,向健全人格的方向发展。他人的激励也许像咖啡,只能暂时提振渴求者的上进心;自我反省才是永动机,使人终身受益。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学会自主、创新、终身学习的目的。??


“漫游语文世界”就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语文学习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初步尝试在语文学习中沟通课堂内外,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从而开发社会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搜集社会生活中新鲜语汇和不规范现象,注意街头语文和广告语言的表现形式,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写作中学会观察生活。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为此开展了以下活动。?


一、写作《语文与生活》?


作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下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此次作文的结果是内容空洞,无话可说,懵懵懂懂,一桶浆糊。老师看得也是一头雾水,不明不白。其实这也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真正地留心生活,感受生活,走进生活,更谈不上了解生活和语文的联系了,在他们的印象中语文永远都是游离在生活之外的。老师在了解到学生语文学习与生活的严重割裂的现状后,适时地开展了下面的活动。?


二、举行专题讲座,带领学生进入生活中的语文世界?


主要内容列举如下:“欢渡(度)春节”(街头标语错别字)


乐(yuè)乐(yào)乐(lè)(易读错的人名)?


“白事可乐,即中即奖”(广告语中的书面语)


“一字之错,损失惨重”“一字之改,换回一命”(语文典故)?


“他的歌见证过你的青春”(“罗大佑深圳演唱会”广告词中亮点)……?


这次讲座使同学们突然发现,原来生活中语文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只是我们在不经意间与它擦肩而过了。接下来就可以顺利地进行下面的活动,走进生活,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三、开展搜集公益广告、新词汇、错别字、精彩店名的活动,选择一个主题,分组完成。?


1.公益广告集锦(搜集、分类、评价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新词汇(搜集新词、新流行语、新外来语,感受社会与生活的变化)?


3.错别字门诊(搜集街头匾额、标语、广告、报刊等用语中存在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正视大众生活用语中语言的不规范现象,懂得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要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


4.精彩店名举偶(搜集、分类、评价)?


四、走上街头,走近荧屏,走到图书馆,走进网络,搜集资料,筛选,分类,编排,编帧设计,制作成手抄报。?


五、交流,评价,评选优秀作品,公布张贴,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分享活动的快乐。?


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参与,精心策划、制作,合作交流,气氛空前热烈。透过他们的作品,你可以欣喜地发现,每一篇作品都闪烁着同学们智慧的结晶、合作的愉悦和分享的快乐。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锻炼了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实施的能力,培养了语文实践的能力。更令人高兴的是,有的同学还主动在随笔中写下了参与活动的心得体会,如汪知笛同学的《“新新词汇”发现记》,林敏儿的《寻找错别字》等等。这在无形之中又主动、自觉地实现了第六个步骤——写作“活动后记”。文中写到:“在今天下午,我几乎沉浸在寻找错别字的活动中……它培养了我的观察能力,还有耐心……”“这次活动使我惊奇地发现时代的飞速发展,生活的巨大变化……锻炼了我的社会实践能力,增长了知识……”这些都是发自肺腑的话语,都是真切的体会,可以说他们在实践中“悟”出来了。语文实践和写作、口语交际自然而然地结合起来,学生何需恐惧作文,何愁无话可说,无东西可写。这不正说明了写作、口语交际是生活的一部分?从语文和生活之间的不可逾越的隔膜,到和语文发生第一次、第二次亲密的接触,学生和教师的心中都流露出一种惊喜、一种振奋,那就是语文的亲切,它不再是永远端坐在语文书上的老先生,板着冷酷的面孔,没完没了地讲着不变的话题,还有就是生活中的语文是如此的新鲜生动、丰富多彩。?


两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切实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氛围下,我们将开辟一片新的语文学习生活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8-6-14 07: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6 理想



青岛 郑卫国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点评


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了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得到鲜明的体现。本教案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表达能力,且兼顾了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的综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30 12: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