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jyw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复制链接]
99#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07: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







广西南宁 谢巧靖


○活动目标


① 感悟亲情、尊敬亲人,养成热爱家庭的情感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② 养成爱思考、爱探究的兴趣和习惯。


③ 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做到有条理、有中心地说话。


④ 围绕一事一物写一篇作文,具体生动,融人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访谈、写作和评价


○活动设想


学生写作的困难往往是缺少素材或不会积累素材,因此作文时有些同学要么搜肠刮肚、东拼西凑,要么仿写范文、编织故事,使文章显得干巴巴的,缺乏真情实感。本次活动指导将以此为突破口,交给学生搜集素材的方法,提倡说真话、诉真情。另据课程标准的写作评价建议,打算让学生对作文进行自评、互评,并在此基础上由学生推选代表讲评自选范文。教师仅在各阶段进行指导和最终进行评价。


○课时分配


四课时(0.5课时活动指导,2课时写作,0.5时交流,l课时评价。)


○课前准备


思考回顾


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风筝》、《散步》、《诗两首》和《〈世说新语〉两则》等,理解亲情是人间最真挚而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浓浓的亲情不只在作者笔下,更萦绕在每一位同学身边。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家庭实际状况在“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和“妈妈的唠叨”三项活动中任选一项,再作具体的访谈指导。


访谈指导


① 选择“老照片的故事”和“我家的一件珍品”的同学,应在作文前与父母聊一聊相应的话题。可以和父母一起翻翻旧相册,听他们讲讲照片后面的故事;可以找一找家中的某一件你感兴趣的物品,问问父母它的来历。


② 选择“妈妈的唠叨”的同学,应静下心来听听妈妈唠叨的内容,和爸爸谈一谈关于“妈妈的唠叨”的话题。


谈话指导


① 无论选择哪一项活动,在与父母交谈时都应该注意拟好谈话提纲。内容包括:向父母介绍本次语文活动的内容和访谈的目的;你需要得到父母哪些方面的帮助;了解家庭故事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询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故事涉及到哪些人,等等)。


② 尊重长辈,文明礼貌,避免争吵。


③ 与父母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


④ 做好访谈记录。


作文要求


① 文从字顺,内容充实,文面工整。


② 叙事具体,能体现亲情可贵,有真情实感。


③ 字数:500左右。


④ 作文时间:90分钟。


○活动过程


评改指导和要求


让学生对作文的基本原则、要求和写作技巧有切身的体会,并自己发现作文的优点和问题,往往更能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所以,本次作文评价将在老师的指导下交给学生自行完成。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制定评分细则和对学生白评、互评的具体要求。


① 根据作文要求确定评分细则(满分100分):


a.文从字顺,满分25分。(错别字3个扣1分,病句1句扣1分。)


b.叙事具体,能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满分30分。


c.能体现出“我爱我家”或“我爱家人”的主题,有真情实感,满分30分。


d.内容充实,文面工整,满分15分。(内容充实,文面工整,满分15分。以480字计,每少50字扣1分;文面酌情,最多扣3分。)


指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① 自评:


a.朗读作文,发现和修改错别字、病句。


b.细心阅读,根据评分细则对自己的作文逐项评价。


C.写50字总评。


② 互评:


a.四人一小组共同评改,每组四篇,要有旁批,有50字总评,有四人签名。


b.各大组挑选出范文两篇,并推选两人下次课讲评。


范文选择不一定要最好的,可以选择大众化的,更有针对性;或者选择质量较差的,善意的指出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从中受益。


学生讲评


学生经过自评、互评后,对自己和同学们的作文会有比较客观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大家在写作方面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启发和体会。把作文讲评交给学生去做,一方面可以强化这种认识和体会,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学生讲评成功与否,关键看教师有没有指导,指导是否到位。教师的讲评指导可以放在课外进行。


学生以大组为单位选出讲评范文和主讲人之后,要求打印出范文,并结合本次作文训练要点试讲。初次试讲,学生往往只能泛泛而谈,如“我觉得这篇作文文从字顺,内容具体,但有少量错别字”等,教师此时可以指导学生结合作文中的语句、段落进行评价,如“我觉得这编作文文从字顺,如‘……’一句就写得很美。”


课堂上,各大组主讲人总评之后,教师应组织和动员其他同学发表意见,补充讲评。


教师进行过程评价


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各班不同的情况,着重对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和作文评改、讲评过程进行评价,肯定作文前的有效准备,表扬认真评改的同学(尤其要表扬他们对自己、对同学负责的处事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07: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第五单元分析与提示  



青岛 宋晓渝  



  


这个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或家庭生活的。《风筝》讲述的是兄弟童年时代的故事,《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故事,《散步》写了一家三代人的故事,《诗两首》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都是讲述古时少年儿童的故事。选文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既有散文、诗歌,还有小故事;既有现代文、文言文,还有翻译的作品;既有像鲁迅、冰心、泰戈尔这样的中外大家的作品,也有报刊上的时文。难易适度,符合《课程目标》,适合学生学习。


本单元五篇课文的编排顺序是精心构建的,从手足情到子女与父母情,再到一家三代情,层层推进;从家庭矛盾冲突到家庭和美温馨,虽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但都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甲”我爱我家“为主题,要引导学生在深入了解家庭的过程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在深入了解家庭的基础上,写出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作文。


一、教学目标


①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②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字词,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借鉴写法。


③过程与方法目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引导学生多角度、召创意地阅读来感悟文章。


二、教学设想


①因为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优美的散文和诗歌,所以要加强朗读教学,通过朗读来理解、体味、感悟课文。


②本单元的课文虽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但每篇又各有特点,因此,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风筝》宜从多种角度引导,拓展思维空间。《羚羊木雕》应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散步》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感悟。《诗两首》应突出朗读教学。《<世说新语>两则》宜强调诵读,积累。


③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学会精读。


④重视语言的积累、品味和应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⑤教师要充分做好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的准备工作。通过适当途径与家长沟通,以便活动有效展开。与学生一起讨论活动提纲,指导采访要具体细化。制定活动的时间安排表引导学生从生活小事、生活细节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⑥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住处技术,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07: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说明







顾之川


一、选编意图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精神,语文课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要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方面发挥作用,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语文课不同于别的学科,它所选用的基本材料往往具有深刻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方面的影响往往是直接而深广的,语文学习必须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所以语文教育应该特别重视语文教材所选材料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所选课文的价值取向和感情倾向,让学生在独立阅读语文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通过具体作品的学习,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感染,并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这套教科书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线索编排有关教学内容。我们认为,这样编排,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关注社会和人生,同时又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阅读情趣。语文与人生的主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热爱生命,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语文与自然的主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认识大自然的多姿多彩,领略科学世界的神奇奥秘和无穷魅力,受到科学精神和科学观念的陶冶和感染;语文与社会的主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家庭、学校和社会,沟通课堂内外、课本内外和学校内外的联系,开发利用社会现实生活中生动活泼的语文教育资源,树立学生的“大语文”教育观。


本单元的选文主题为“亲情”。所选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或家庭生活的。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描写亲情和家庭生活的诗文,数量众多,优秀之作,往往十分感人。浓浓亲情,动人心弦。天伦之乐,其乐融融。本单元所选的这几篇课文,作者努力用心灵捕捉生命的灵感,捕捉对亲情的体会与赞美,让读者产生感情的共鸣。


二、课文说明


鲁迅的文章过去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得较多,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过去的教材受当时政治的影响太大,过分强调鲁迅革命性、战斗性的一面,所以选的鲁迅作品往往充满了“火药味”,这使学生读了不少鲁迅作品,到头来却并不喜欢鲁迅。其实,鲁迅作品中既有怒目金刚的一面,也有充满柔情的一面。有不少描写自然景物和人间至爱真情的感人作品,这次我们选编的《风筝》就是一篇这样的作品。《风筝》为我们讲述的是一对兄弟童年时代游戏的故事。每个人都会有童年,童年生活是充满快乐的,童年的游戏往往也是终生难忘的。尽管有时也会有误解,有阴云,但童年带给人们的总是感人至深的人情美、人性美。


和美与温馨是家庭生活的主旋律,但有时也会发出一些不和谐的声音。父母与子女之间,丈夫与妻子之间,孩子之间,常会生出这样那样的矛盾和磨擦。另外,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社会生活圈子,都有自己的关系网,上辈、亲戚、朋友、领导、同事、老师、同学等等,有时免不少、了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这些不愉快如果再和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和磨擦搅和在一起,就更加显得“剪不断,理还乱”了。张之路的《羚羊木雕》讲述的就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这种矛盾说到底还是一个“代沟”问题,即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之间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这种矛盾其实在许多家庭都普遍存在着,只不过表现形式各有不同罢了。


家庭的和谐与温馨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共同用爱心来营造,当彼此的利益和愿望发生冲突时,宽容和忍让就是不可缺少的了,尤其是对老人和孩子。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家庭和谐幸福的重要保证。本单元所选的莫怀戚的《散步》,写了一家三代人一起散步这样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但就是在这平常的家庭琐事的叙述和描写中,作品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尊老爱幼的故事,体现出了浓浓的深情。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亲情。所以,在中外文学史上,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让学生多读描写母爱的作品,有助于认识到母爱的伟大,从而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本单元所选的《诗两首》,就是献给母亲的歌。一首是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的《金色花》,一首是我国著名作家冰心的《纸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语文中的古诗文教学,强调诵读,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文言文还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所以,这套教材的第一、二册,古诗文没有设独立的单元,而是根据各单元的主题选取内容相近课文,和现代文混合编排在一起。本单元从南朝宋刘义庆编的《世说新语》中选了两篇短文,一是咏雪,一是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虽是文言文,但其中有一些当时的口语成分,语言文字比较浅易,而且所选的这两篇都有一定的故事性,仍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这一单元中心。学生理解起来应该说相对容易一些。谢氏家族是东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世家。在他们的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氏父子都是汉末名士,年方七岁的陈纪,对父友侃侃而谈。这些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美谈,至今流传。两篇短文都从某一方面反映了古人的家庭和亲情观念。


本单元的课文形式多样。既有散文,也有诗歌,有的还是小故事。语言形式则是既有现代文,也有浅易文言文,还有翻译之作。本单元课文的作者,既有像鲁迅、冰心、泰戈尔这样的中外文学大家,也有出自《东方少年》《中国青年报》这类报刊上的时文。选文在强调经典性的同时,还很注意时代性。所以这些课文应该说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也是学生喜欢阅读、乐于接受的。


三、关于练习


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因此,这套教科书的“研讨与练习”强调少而精的原则,精读课文三四道题,略读课文两三道题,引导学生少做练习多读书,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本单元练习,还特别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拓展,并尝试让学生开展研究性的学习。因为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优美的散文和诗歌,所以十分强调通过诵读来理解、体味和感悟课文,有些还特别要求背诵。《风筝》和《散步》之后都附录了比较阅读的短文,泰戈尔和冰心的诗也可以比较阅读,这些都是为了拓展学生的审美思维,通过课内外的比较阅读,对兄弟间的手足情和母子间的亲情有一个更深入的体验和思考。


本单元的练习中设计了一些开放性、发散性的题目,如:“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个你最难忘的故事说给同学听听。”“文中说‘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你有过类似的伤心事吗?你是怎么处理的?说出来大家让听听。”这些意在激发起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情境。《羚羊木雕》的练习:


分甲、乙、丙三个小组,甲方代表父母,乙方代表‘我’丙方代表万芳,就文中记叙的这一场家庭矛盾冲突进行辩论。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并根据自己所扮演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说话的分寸。


这样的练习体现了课程标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精神。让学生站在不同的立场来看这个家庭矛盾。《诗两首》中的练习三“这两首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写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母亲的爱”等,也是意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写的练习,容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母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07: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26 《皇帝的新装》一课一练



湖南省祁阳县浯溪镇二中 李水兵



一、知识积累

1.《皇帝的新装》体裁是    ,作者是    的著名的儿童文学家。此外我们还知道他的童话有《    》《    》《    》等。本文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    、    的丑行。全文围绕“    ”二字以    、    、    、    展新装结构告诉我们应该保持一颗    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2.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常通过丰富的    、    和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3.给加线的多音字注音。

更衣(  )  附和(  )  称职(  )  系上(  )
    更加(  )  和平(  )  称赞(  )  关系(  )

4.根据拼音写上恰当的汉字。

滑jī(  )  头xián(  )  jué(  )士  yùpìn(  )(  )

5.本文的引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依次分别是(  )、(  )、(  )、(  )、(  )。

A.看新装──恐失职  B.穿新装──露愚心  C.爱新装──显癖好
    D.展新装──揭真相  E.“织”新装──现手段

6.根据提示,拟出“悲观者”和“乐观者”各自所说的话,每句不超过10个字。

一位悲观者和一位乐观者同时被派往某地去推销鞋子,可他们到达目的地以后,却发现那里的人全都是光着脚在走路,那位悲观者沮丧地说:“       ”;而那位乐观者却欣喜地说:“       ”。

二、精段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看得见布料。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①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于是他就点头表示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因为他不愿说出什么也没看到。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有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不过,像皇帝一样,他们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②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7.根据所给的词语意思,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①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②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没有主见。              

8、皇帝还未评价骗子织的布,那“两位诚实的官员”为什么要抢先介绍?

9.从第二段文字中的皇帝的心理活动,可以看出皇帝怎样的心情?(  )

A.吃惊、害怕  B.犹豫、矛盾  C.悲痛、伤心  D.醒悟、虚伪

10、第二段中“这可骇人听闻了。”此句中的“这”字指代       。第二段中皇帝说“我十分满意”的原因是              。第三段中“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的原因是             。

11.“御聘织师”的意思是              ,词语上的引号表示              。

12.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却又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为什么这样自相矛盾?

13.联系上下文,在选段中找出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的句子。

14.皇帝和随员都说谎,但用意不同,分别说明。

①皇帝是为了:              

②随员是为了:              

15.语段对皇帝的描写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由语段可看出皇帝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6.概括这段文字叙述的事件,不超过20个字。

三、拓展阅读

《皇帝的新装》最后的故事情节如何呢?请阅读下面两篇(皇帝的新装)的续写,然后回答问题。

A篇  那个裸体皇帝在游行受到嘲笑后恼羞成怒,当场宣布:“谁说坏话,立刻逮来,杀!”结果四五十人被就地处死。从此皇帝再不穿别的衣服。有一次,他的爱妃陪他喝酒,无意间讲了一句:“啊呀,把胸膛弄脏了!”另一次,一位大臣辞职后说:“再不用看不穿衣服的皇帝了。”都因犯了皇帝的禁令而被杀。又一次大阅兵,皇帝竟杀了一千多群众。人们建议皇帝换一件衣服,都遭到他的拒绝。以后大家都回避皇帝,但他仍起疑心,凡是有笑声的人家,都把人抓来杀了。

B篇  一次,我在睡梦中接到安徒生发来的电报,电文是《皇帝的新装》最后一节──游行结束了,皇帝气得要发疯,捉拿了骗子进行绝密审讯。骗子说不该追他们的罪,因为“没有相信谎话的皇帝,也就没有骗人的我们”。还说:“坏就坏在说是上实在没有穿衣服的人,该把他们抓来治罪才是。”于是皇上下今追查,因为所有的老百姓都说了,不好办。又下今追查第一个说这话的人,这样就抓到了那个小孩。小孩承认了自己所说的话。可是,怎么判罪呀?皇帝翻遍了所有的法典,找不出一个恰当的罪名。他一恼,冲口而出:“那么多人说假话,谁叫你说真话来?你犯的就是说真话罪!”

17.两篇续写在叙述皇帝游行后的心情时,内容是一致的,但是在语言的运用上则不同。请选出各篇所使用的不同的关键性词语。

A篇:              

B篇:              

18.两篇续写在表现是拼命维护尊严时采用的共同手段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19.指出语段中下面两句话的言外之意。

(1)“啊呀,把胸膛弄脏了!”              

(2)“再不用看不穿衣服的皇帝了。”              

20.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画“√”,不正确的画“х”。

(l)A篇续写中的皇帝自始至终顽固不化,一直以为自己是身穿新装的,并且对嘲笑皇帝的人始终采用镇压的方针。(  )

(2)B篇续写中的皇帝最终明白自己上当受骗了,但是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还是处死了说真话的小孩。(  )

(3)A篇续写中的皇帝所以要杀他的爱妃,是因为所有的帝王都有喜新厌旧的毛病。(  )

(4)A篇续写中的皇帝在游行后恼羞咸怒,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穿衣服的丑行被人揭穿很没面子,所以他一定要报复揭穿他丑行的人。(  )

(5)B篇续写中的皇帝所以要对骗子进行“绝密审讯”,是因为他害怕自己被骗的事实大白于天下,他还要掩耳盗铃地欺骗人民。(  )

(6)B篇续写中的皇帝“翻遍了所有的法典”,说明他还是尊重法律、具有依法治国的精神的。(  )

参考答案:

l.童话  丹麦  安徒生  丑小鸭  海的女儿  卖火柴的小女孩  虚伪愚蠢  自欺欺人,新装  爱新装  做新装  穿新装,天真浪漫
    2.想象  幻想  夸张
    3.gēng  gèng  hè  hé  chèn  chēng  jì  xì
    4.稽  衔  爵  御  聘
    5.C  E  A  B  D
    6.符合情境即可。如:悲观者:“他们全都不必穿鞋呀!”乐观者:“他们全都还没有买鞋呢!”
    7.①骇人听闻  ②随声附和
    8.他俩相信别人一定能看见布料。为了表明他俩能看见布料,是聪明的、称职的
    9.A
    10“这”指代皇帝看不见织布机上的布料这件事  为了不让别人知道他什么也没看见  他们看不到布的行为没被揭穿。
    11.皇帝亲自请的织布大师  强调
    12.因为他不愿意说出他什么也没有看到,他害怕别人认为他是个愚蠢的人,他要保住皇位。
    13.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
    14.①保住自己的皇位。   ②保住自己的官位。
    15.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愚蠢、骄横、虚伪、自欺欺人。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作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
    16.随员陪同皇帝看新装。
    17.恼羞成怒  气得要发疯
    18.杀人。皇帝愚蠢地认为,使用杀人镇压的手段,就可以堵住老百姓的嘴,防止老百姓说他的坏话。
    19.(1)你身上没有穿衣服(2)你穿上衣服吧
    20.(l)√(2)√(3)×(4)√(5)√(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楼主| 发表于 2008-6-19 07: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26 皇帝的新装(方案B)



青岛 邢德华 河南 何开平  



  


○教学目标


① 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


② 感知课文情节,进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③ 领会童话深刻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说真话的品格。


○教学重点


领会作品内涵,结合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 学习默读课文与朗读课文。


② 学习生字。


③ 复述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近几年反映宫廷生活的电视剧很多,大家一定从电视上看到过许多皇帝,那么他们都穿什么样的衣服呢?皇帝的服装又给你什么感觉呢?(威严、高贵)可是竟然有这样一位皇帝,他不穿衣服,赤身裸体在大街上游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这一故事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作者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作者,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


整体感悟


①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在默读前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a.默读要做到不出声、不回视、不指读。


b.速度要快,每分钟约500字。


c.了解课文内容大意。


d.圈出不会认读的字。


② 教师板书重点字,教学生认读。


炫耀 妥当 分外 滑稽 陛下 御聘 头衔 爵士 勋章


③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指导简单评析。


[要求]分别担任皇帝、老大臣、诚实的官员、小孩子、其他人、旁白。


a.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准确表达语气。


b.听读的同学边听边在书上标出故事大致情节。


④ 请学生复述课文并作简单评析。


要求抓住重点情节、重点人物的重点语言复述,并注意模仿人物说话语气。


⑤ 理清故事情节。


在前两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划分故事情节、层次。


教师板书:皇帝爱新装成癖一骗子做新装一大臣官员等人看新装一皇帝穿新装出丑


以上两个环节旨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理清故事,为下节课的讨论打下基础。


小结


阅读童话类文学作品,可以像阅读本课一样,先从情节人手,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理清课文内容,明白层次、结构及详略,然后再做细致的揣摩、探究。


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字、词语。


②熟悉课文情节并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本节课以探究性讨论为主,理解文章内涵,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教学设计


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并记录好讨论结果(教师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出示问题)


① 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② 故事中的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③ 你怎样理解故事的内涵?


④ 故事有什么教育意义与现实意义?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预期结果]


问题一、二:故事的主人公是皇帝,这是个愚蠢、虚伪、自欺欺人、极端奢侈、不务正业的皇帝。


问题三: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愚蠢、虚伪、自欺欺人,批判了说假话的世风。


问题四:故事中由一个小孩戳穿了骗局,揭出了真相,意在教育我们要保持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教师依次出示问题(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问题一:皇帝无疑是愚蠢的,昏庸腐败的,那么骗子骗取皇帝的钱财并愚弄皇帝这一行为值不值得肯定呢?为什么?


预期结果:有人也许会说骗得好,这样的皇帝,不骗他骗谁。而且愚弄了皇帝,也给百姓们出了一口气。有人也许会说骗子是可耻的,因为他们的动机就是骗钱,并不像一些“侠客”一样劫富济贫,伸张正义。


问题二:如果你当时在现场,你会像那个小孩一样勇敢地站出来,第一个说真话么?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情况么?你是怎么做的?说给大家听听。


预期结果:可能有同学说自己会站出来说真话,有可能有同学会说不敢。多数同学肯定都会遇到“说还是不说”的情况。至于如何做,可能有些同学不会讲真话。这一问题,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站出来说实话。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结合身边的生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通过这个环节的讨论,达到深刻领悟文章内涵、培养敢说真话的高贵品质的目的,同时,培养多角度思维方式,也是这一节课的重点环节,所以,教师的“导学”特别重要。在讨论中,一要“导”学生说真话,二要“导”学生结合课文情节,结合生活实际分析。


小结学生发言,布置作业


①教师小结


一场闹剧,以骗开场,以骗收束,围绕“新装”,刻画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荒诞、可笑,揭露他们的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笑声过后,留给我们的却是严肃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保持纯真的童心,不虚伪,不说假话,敢说实话,敢说真话,让我们的社会保持纯净,这就是对每个人的考验了。


②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选》中的《丑小鸭》、《海的女儿》、《豌豆上的公主》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楼主| 发表于 2008-6-19 07: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26 皇帝的新装(方案A)



青岛 邢德华 河南 宋志芳  



  


○教学目标


① 培养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② 理清故事情节。


③ 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 了解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⑤ 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① 联想和想像。


② 作品深刻的内涵和思想。


③ 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熟悉课文。


老师:录音机、磁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清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那么你都读过谁的童话?(学生可能说:郑渊洁、安徒生、格林等等),看来大家都读过安徒生的童话,也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小学时,我们学过他的哪篇童话?(肯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卖火柴的小女孩》)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也肯定会受大家欢迎的作品《皇帝的新装》。不过,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学习本文,要学会多角度、多侧面的地学习,去分析。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①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可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猜想。到了一个新情节的开头,不要急于往下读,可以先把书合上,自己先试着想像,看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是否有差别。(肯定会有不同的想像,可让这些学生谈谈自己的想像内容,老师可及时给予鼓励。)


② 播放本课录音。教师可指导学生边听边圈点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借助工具书或与其他学习伙伴解决。


③ 指导学生在书上画出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或段落,以便帮助理解文章线索,进行深入思考。


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爱——织——看——穿——揭——议


本文以“新装”为线索展开情节,让不同身份的人在这场骗局中登场,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特征。


角色朗读,读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旁白一人,皇上一人,老大臣一人,诚实的官员一人,小孩一人,其余所有角色一人。)


布置作业:


① 写生字,理解词义。


② 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能正确读出语气。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对骗子的认识,培养学生敢说真话的可贵品质,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教学设计


指导学生探究性阅读


① 品味文章重点词语或语段。


a.指导学生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词语或语段,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b.四人小组交流。


c.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对具体问题可能有争议,如找的重点语段不同、旁批的不够精确等等,教师注意引导,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点拨与指导,促使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答案。


② 理解文章主题。


(小组交流,得出结论,语言不必强求一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本文通过一个昏庸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③ 多侧面地评价骗子。


本文除了那个愚蠢的皇帝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骗子。他们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


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因为皇帝爱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对骗子所说的神奇而又漂亮的新装自然会感兴趣,所以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用织新衣来骗他,自然会行骗成功。


你如何评价这两个骗子?(可多角度多侧面地评价)


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梳理,得出结论:


a.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设下骗局,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皇帝改过自新,治理好国家。


b.骗子骗皇帝,以骗对骗,只不过是以毒攻毒罢了。


c.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没有写骗子落人法网,实在耐人寻味,其用意可能是有意向读者敞开一扇感情之门——他并不痛恨那两个骗子。


d.两个骗子也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为生的一种社会病态,所以作者把骗局当作一面镜子,当作一把解剖刀,剖析这种社会人生的病态。


e.骗子不值得肯定,纯粹是为了个人捞取钱财。


④ 结合自身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a.文中的大臣、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情况?请你就童话中小孩敢于说真话谈谈作品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全班讨论,教师梳理,明确:


大臣们怕别人说自己是愚蠢的、不称职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所以不敢说真话,而老百姓或出自安全考虑,或受不良世风影响,也不敢说真话。


现实生活中有类似情况。(可让学生设想一种不敢讲真话的情景:有学生可能会说到在老师面前不敢讲真话的情景,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检查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以取得学生的认可与信任。)


b.拓展性阅读训练(学生自由组合,分成小组讨论)。


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会怎样做?试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有关说真话的问题。


[教师小结]作为一个人,要敢于正视现实,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如果每一个人都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爱,那么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布置作业


不脱离原文主题,大胆想像,为课文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


要求:a.大胆想像,勇于创新。 b.书写规范、工整。 c.字数300字左右。


点 评


该教案设计在许多方面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像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合作学习等,都培养了学生的联想、想像能力。另外,该教案板书设计新颖,像第一课时,以“新装”为主轴,向六个方面辐射,并用六个字把主轴和辐射对象连接起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生活,才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剖析社会说假话现象,教育学生培养说真话的品质,也是本案的一个亮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楼主| 发表于 2008-6-19 07: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27 郭沫若诗两首



青岛 邢德华



  


○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 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 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① 有感情地朗读。


② 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


学生: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天上的街市》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


① 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


② 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 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


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想像过程(板书):


街灯


} →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


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讨论时老师可以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情节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被分隔天河两岸不得相聚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王母娘娘为什么硬要拆散他们?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结合小组代表的发言,教师可以明确:


a.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b.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c.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讨论中也可以穿插介绍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21年前后的时代背景,但是要简略,不能涉及得过多过深。


②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声音不要太高,语气舒缓,要带出轻松神往之意。


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① 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时可能说不全面,教师可以提示,要帮助学生明白产生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② 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如,a.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c.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d.表达信心很坚定。例“定”、“定然”。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布置作业


① 背诵这首诗,会默写。


② 发挥想像,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静夜》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读课文


① 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② 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探究学习


①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a.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b.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c.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d.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


a.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b.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c.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d.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a.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这个练习也属于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说,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总结课文


① 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② 教师小结。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


布置作业


① 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② 想像练习。


在青岛崂山海滨,有一处风光秀丽的旅游景点——石老人。这里因为湛蓝的大海中有一块状如老人的大石头而得此名。请你发挥想像。写一个有关石老人的故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家乡的某一处历史遗迹,或根据自己掌握的民间故事进行拓展写作。


③ 荐阅读:郭沫若诗集《女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9 10: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