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jyw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复制链接]
92#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07: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24 《纸船》教学实录及评点







执教:湖北省宜昌市第六中学  常红艳

评点:湖北省宜昌市教研中心  余 蕾

【授课地点】

山东省德州市跃华中学

【授课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师生同读、同议、同讲、同评、同写

2. 读懂诗意、读出诗情、读出画面、读写创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激情

师:不知你是否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很久以前,在华山下住着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母亲含辛茹苦地把儿子抚养成人时,自己却累花了眼苦驼了背。一天儿子爱上了一位居住在深山里的姑娘,却不知她是一只千年狐精。一日,两人在湖边散步,姑娘饿了,竟提出要他把他母亲的心捧来给她吃,更想不到的是他竟然一口答应了。儿子跑来,拿起刀,就将睡梦中母亲滚烫的心挖了出来,然后飞奔回去。不料在跨过小沟时,竟被杂草绊了一跤,将心摔出老远老远。这时传来一个声音:“儿呀,快起来。摔疼了吗?”说话的是母亲那颗血淋淋的心。

如果说这是一个寓言故事,那么下面的报道却是真实的:波黑战争中,埋在废墟里的母亲,割开自己的静脉,让孩子吸吮鲜血来延续孩子的生命。一位母亲在飞机失事时,用生命护卫着怀里的孩子,至死都没有松开搂抱孩子的手……。

同学们,不知你在听到这些故事和报道时,你是怎样的一种感受?你联想到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或一句诗加以表达。

生:母爱是最伟大的。(生含泪)

生:让我联想到了一句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全班情不自禁地跟着大声齐背)

(评点:由真情故事导入,营造课堂氛围,拨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情感。)

师:是啊,母爱如春光,沐浴着孩子的心灵;母爱如甘霖,滋润着生命的幼芽。世上没有一个母亲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可是作为孩子的你,是否知道母亲的生日呢?(两三个学生举手。)

师:有没有说过:妈妈,我爱你!(无一人举手。)

看来我们同学们平时把对母亲的爱是深藏在心里。不过我觉得,我们同时还要学会沟通与交流。相信在这节课后,大家定会有所触动并有所行动。今天,我们就随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冰心,借助《纸船》与母亲倾情对话。请大家翻开书的131面,放声朗读《纸船》。

(评点: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自然引入诗歌殿堂。)

二、美教美读──入情

1. 读懂诗意

(生初读课文。)

师:通过初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这是一个游子对母亲的思念。

师:从哪里看出的?请再读。

生:结尾“1923年8月27日太平洋舟中”,表明这是一曲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深情的呼唤。

师:这位同学很会读书,善于结合写作背景来体味诗人的情感。那么诗人是用什么具体意象来抒写对母亲浓浓的思念的呢?

生:纸船。

(评点:关注文本,关注学生,读懂诗意是基础。)

2. 读出诗情

师:诗人对母亲的思念浓缩在纸船里,同时还蕴藏在字里行间里。还有哪些词语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请默读。

生:“从来不肯”“总是”“仍是”“总希望”这些词语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执著思念。

生:“至爱”“含着泪”“爱和悲哀”这些词语更是直接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推向了高潮。

师:你认为怎样朗读才能更充分地表达诗人的这种感情呢?两人为一组互读,结合例句来谈谈你的体会。

(生互读。)

生:要注意重音。

师:你能否结合例句给大家作一个示范?

生: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师: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

生:他读出了重音。但我觉得读时语速还应再慢些、舒缓些,这样就能更充分地体会到诗人对母亲的浓浓的思念。

师:想不想试试,体会一下?

生: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响起掌声)

师:诗歌,读准了节奏就读懂了诗意。要读出诗情,你觉得还应注意什么?

生:还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入自己的感情,想象自己就是诗人,进入诗的意境,读得深情、低沉。

(评点:朗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的朗读体验代替了教师的架空分析;诗歌以读为本。)

师:是啊,入情才能入境。吟诗,就是要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象,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来朗读诗歌。那么如果请你配上背景音乐,你会选择怎样的乐曲或怎样的旋律?

生:舒缓、低沉的,如《二泉映月》。

生:我觉得《回家》好,因为这首曲子正好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师:我这里有三首乐曲,《二泉映月》《回家》《病中吟》。请你选择其中一首来配乐朗诵,表现诗的情感。

生:我也选择《回家》来配乐朗诵。(生的朗读获得了全场掌声。)

(评点:伴着舒缓的音乐,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诵,让人沉浸于浓浓的诗情之中。)

3. 读出画意

师:听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听时,请你发挥想象,结合自身经历,以第一人称将当时的情景用诗意的语言描述出来。

生:天风吹卷,海浪涛涛,一如我那波澜起伏的心。我此去远涉重洋,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我只有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纸船啊纸船,你虽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你能漂入我母亲的梦中吗?(掌声)

(评点:师生同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激发想象,创造性地再现诗歌的画面。语文是美好的。对话,使得语文阅读更神奇更美妙!你用心灵去阅读,就能走进文章的境界中去,就能读出文章的情趣和韵味,就能有自己的感受和体悟,并逐步达到心灵上的沟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真正的阅读就应该是读者用心灵与作者、文章进行富有诗意的一种个性化的对话过程。)

4. 读写创新

师:大家富有诗情画意的描述,让我不由地又想起了冰心的一个小故事!冰心小时曾问她的母亲:“你为什么那么爱我?”母亲回答说“不为什么,因为你是我的女儿!”道理就这么简单,就因为我们是父母的儿女,所以,父母就得为我们操心劳苦!我是母亲的女儿,又是女儿的母亲,读了这首诗后我也禁不住写了几句诗来表达我对“母爱”的感受。

小时侯,母爱融在乳汁里,吮着它,香甜甜;

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枕着它,意绵绵;

寒冬里,母爱织在毛衣里,穿着它,情牵牵;

雨天里,母爱撑在雨伞里,擎着它,泪涟涟。

其实能寄托“母爱”的又何止“纸船”“乳汁”“枕头”“毛衣”“雨伞”呢?请你结合自身体验,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并用诗意的语言来抒发对母亲的爱。试着写一两句诗。

上学后,母爱   ,   ,   。

(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开始讨论。)

(评点:师生同写,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阅读既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又是教师与学生间平等的对话。)

生:上学后,母爱写在书本里,读着它,情真真。

深夜里,母爱渗在被子里,盖着它,暖烘烘。(全场掌声。)

生:饥饿时,母爱浸在饭菜里,嚼着它,美滋滋。

干渴时,母爱冲在牛奶里,啜着它,热呼呼。

上学后,母爱聚在唠叨里,品着它,爱切切。(雷鸣般的掌声。)

生:求学时,母爱藏在书包里,背着它,沉甸甸。

调皮时,母爱藏在巴掌里,挨着它,热辣辣。(一阵笑声,长时间的掌声)

生:上学后,母爱嵌在灯光下,看着它,心酸酸。

离家后,母爱镶在相框里,望着它,泪潸潸。(很多老师和同学感动得双眼湿润。长时间的掌声。)

师:这就是诗啊!是啊,只要做有心人、有情人,你就会发现母爱融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且从不同的角度看母爱,每人的体验皆不同。

(评点:任何文章,没有阅读者的阅读,只是一个没完成的文章。正如易卜生的一句话:不仅作家在创作,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像诗人。富有诗意的个性化对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了情感熏陶。)

三、自由选读──怡情

师:刚才我们读了诗、品了诗、讲了诗、还写了诗。冰心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影响很大。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下面请大家自由分组合作学习,自由选择你最喜欢的或最适合你的学习方式来自读“母爱”主题的诗歌,可选择自己平时积累或搜集到的诗歌,也可在老师提供的诗歌中去选读。

读 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达诗人的感情。

讲 可以讲一讲对这首诗感受最深的地方,或者描述诗中的画面,或者讲述自己的故事。

问 有疑问的地方,还可以问同学,问老师,请求帮助解答。

写 喜欢写的同学,可以仿照诗人的写法写一、二句表达母爱的小诗。

唱 喜欢唱歌的同学,可唱一首与诗人感情相类似的歌。(《妈妈的吻》《烛光里的妈妈》)

画 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幅画来表达对母亲的爱。

做 心灵手巧的你也可折一只纸船、一只千纸鹤送给母亲,写上你最想说的话。

1

母亲呵!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2

母亲啊!

撇开你的忧愁,

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

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3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4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深厚的恩慈,

反而使她终于沉默。

母亲啊!

你是那春光吗?

(生自由选读,情绪格外饱满。)

(评点:始终以学生为本,通过自由选读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从而达到怡情目的。)

生:我们这一组选择的是朗读、创作、折叠千纸鹤等学习方式。先由我给大家朗读第四首诗。

(生朗读。)然后请我们这一组的小诗人来朗诵她自己写的一首诗。

生:(朗诵)母亲啊,母亲,

       我是禾苗,你是雨露,

       没有你,我怎得到滋润?

       母亲啊,母亲,

       我是河流,你是堤坝,

       没有你,我将流向何方?

(全场掌声)

师:不愧为我班的小诗人,与母亲的对话令人感动。那位同学的千纸鹤上面写的是什么?能告诉我们吗?

生:妈妈,我爱你!妈妈,我想回家。(男生哽咽)

师:情郁于中,发之于外。还有许多小组有不少的话想对母亲说,好!

(评点: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首诗激起了该校住读生的强烈共鸣,与母亲倾情对话。)

生:我们这一组除了朗读、写诗外,还有画画、折叠纸船。下面就是我们集体写的一首诗:

爱是什么

春天说,

爱是一滴甘露晶莹,

在绿叶的清晨。

小草说,

爱是宽厚的沃土,

思恋在上面发芽生长。

风筝说,

爱是延伸到蓝天的云间,

那凝望的一双双眼睛。

小孩说,

爱就是两个字,

那就是母亲啊。

(长时间的掌声)

(评点:学生不可低估!透过画、透过纸船、透过诗歌,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学生对母亲的真挚情感。)

师:是啊,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母亲,就是爱的化身。

生:我们这组还唱了《妈妈教给我一只歌》。同时我们也写了一首诗:

母亲

如果我是一棵草,

您便是一片土;

如果我是一滴水,

您便是一片云;

如果我是一片叶,

您便是一棵树。

白云因蓝天的衬托而美丽,

动物因自然的呵护而生存,

而我,因有您的爱而前进。

(评点:一旦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便点燃了学生的创作激情。张开想象的翅膀,放飞自己的心灵,与诗人、与文本、与学习伙伴展开富有诗意的对话,进入诗与我交融的诗化境界,便能自由地在诗人创造的的艺术世界和精神宇宙里翱翔!)

四、课后阅读──动情

师:慈母情,是母亲对怀中婴儿的甜甜的亲吻,是拍着婴儿入睡的悠悠的摇篮曲,是手把手教子写字的苦苦的耐心,是灯下为子飞针走线的不眠之夜,是期盼儿女成才的忧郁的眼神,是儿女远行时的句句叮咛,是过早爬上眼角的一道道皱纹。慈母情,是“三春晖”,是任何“寸草心”也难以回报的恩情,是人间最圣洁、最伟大、最无私的亲情。

让我们一起大声地说:妈妈,我爱你!让我们将手中的千纸鹤、纸飞机载着对母亲的爱放飞吧!

生(齐说):妈妈,我爱你!(同学们纷纷把千纸鹤、纸飞机、爱心、纸船等投向讲台以及听课的老师们。)

(评点:诗传情。激情—入情—怡情—动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情绪饱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07: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25 《〈世说新语〉两则》课堂实录







湖北省宜昌市第六中学  常红艳

【授课地点】

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

【授课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实验教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中质疑、读后思辨

★过程与方法

师生同读、同议、同讲、同评、同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选择中学会做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课堂实录】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儿童的故事呢”

生:(纷纷举手)司马光砸缸(生笑)

师: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假设你在场,面对掉在水缸里的孩子,你会怎么做?

生:大家一起用力把缸推倒。

生:扔条绳子把他拉起来。

生:掷根木棍让他爬出来。

师:砸缸的司马光是机智的,同学们能不局限于故事本身,有自己的创见更机智。今天我们就随着南朝刘义庆再认识两个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是谁呢?请阅读《世说新语》两则。

二、品读《咏雪》

师:学习文言文重在朗读,请放声朗读《咏雪》

(生放声朗读、师同时板书: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师:下面请同学把这句话读一遍。哪位同学先来试试。

生: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师:她读得对吗?(生点头)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谢太傅在大雪天里举办家庭聚会。

师:喔,原来是根据文意读准节奏的。(板书:读准节奏)。下面请两人为一组再读课文,希望和这位同学一样读准节奏。

(生再读课文,一生举手提问)

生:文中的最后两句该如何去读准节奏?

师:这两句确实是全文的难点,要读准这一句,首先我们要弄清前面“与儿女讲论文义”中的“儿女”与今义是否相同?

生:与今义不同,文中的“儿女”指的是侄儿侄女,即谢安的哥哥的儿子和女儿。

师:谢安何许人也?

生:谢安是东晋名士,曾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师:喔,文中的“公”原来指的就是鼎鼎有名的谢安。那最后两句话又是介绍谁的?请用自己的话讲出大意。

生:那个兄女就是谢安哥哥谢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师:根据文意便可读准节奏,下面谁来攻破这两句?

生: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师:好,攻破了难点,有谁来挑战全文?(生陆续举手)

生:读全文(摇头晃脑)。(生笑,给予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的掌声是对这位同学最高的肯定。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得最好?

生:全文的节奏他不仅把握得比较好,而且他读得很是沉醉。

师:噢,高山流水遇知音,你很善于倾听。确实这位同学不仅读准了节奏,而且还读出了音韵味。(板书:读出韵味)文言文,读准了节奏就读懂了一半,还有一半则需读出韵味。看来,这位同学已经读懂了《咏雪》。还有哪些同学想向他挑战,请再读课文,像这位同学一样摇头晃脑读出韵味来。

(生边笑边摇头晃脑地朗读)

师:下面就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读出它的音韵味来,并简要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生:(摇头晃脑)公欣然曰:“大雪纷纷何所似?”

师:你的朗读再现了当时谢安说话时的语气及神态,能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吗?

生:大雪纷飞,谢安即兴提问,很有生活情趣。

师:说得好,你看,生活有多广阔,语文便有多广阔。(生笑)

生:我喜欢兄女的回答,“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把纷纷扬扬的白雪比作了轻盈的柳絮。

师:多有诗情画意。你知道哪些关于写“雪”的古诗词呢?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师:这句诗写的是梨花呀?

生:是以梨花喻冬雪。

师:聪明!看来这位同学平时善于积累。我也摘录了几首古诗词,请大家朗读,看看这些诗句中各是怎样写雪的。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树飞花。”

         ──韩愈《春雪》

“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

         ──华幼武《春雪》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张元所《雪》

“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

         ──陆游《夜大雪歌》

生“这些诗句分别把雪花比作飞花、玉蝶、玉龙、天女散花,生动形象。

师:那么大家见过雪吗?(生摇头)没见过,那给我们留下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见见吗?(生齐答:想!)那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眼前就是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雪花,雪花飘起来了吗?(生闭上眼睛约30秒)下面假设你也参与了当时的讨论,请用以下文言句式再写出一两句,对纷纷扬扬的白雪作生动的描述。

   曰:“   差可拟”

   曰:“未若   ”

请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推荐一位中心发言人进行成果展示交流。(生分组讨论,师作行间指导,并参与一小组讨论)

生:生A曰:“撒糖空中差可拟。”

   生B曰:“未若槐花迎风飘。”

   生C曰:“未若鹅毛当空舞。”

生:生D曰:“棉絮纷飞差可拟。”

   生E曰:“未若梨花漫天飞。”

   生F曰:“未若天仙散百荷。”

生:生G曰:“樱花飘落差可拟。”

   生H曰:“未若玉屑静静落。”

老师曰:“未若白蝶翩跹舞。”

(仍有不少小组举手)

师:刚才我们同学们一起交流了九句,加上兄子、兄女们的两句,你认为哪句对雪花的描述最为贴切、生动、新颖?

生:我认为还是兄子的那句话:撤盐空中差可拟。

师:你认为这句话对雪花的描述好在何处?

生:盐和雪花都是白的,而且下落方式是相同的。而柳絮、棉絮,鹅毛,槐花等都是往上扬的,且颜色上有的是淡黄色,与雪的颜色和下落方式不大相似。

师:这位同学很善于观察,抓住了盐和雪花的形似之处。有没有观点不同的?

生:我还是觉得兄女的回答更为机智,柳絮和雪花都有轻盈的特点,都是飘飘洒洒、纷纷扬扬的,而且具有美感。

师:柳絮和雪花具有神似之处。对雪花最贴切的描述往往是形似和神似的统一。

生:我觉得生C的“未若鹅毛当空舞”比兄子、兄女的回答都要好,因为这句不仅形象,且有气势。(生鼓掌)

生:我觉得老师的“未若白蝶翩跹舞”最为贴切、生动,具有美感,且富有诗意。

师:是吗?我觉得同学们写的也不错,你看,“未若鹅毛当空舞”,不仅形象,且有气势,还有“未若梨花漫天飞”,岑参就有一句名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他就是以梨花比喻冬雪。下面,大家就带着这种美好的想象去朗读《咏雪》。

(生带着想象朗读《咏雪》)

三、赏读《陈太丘与友期》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一篇,请大家评评我是否读准了节奏,读出了韵味?

(师朗诵《陈太丘与友期》,读后同学们热烈鼓掌)

生:一个字:好!(生笑)

生:老师有一处读错了:“尊君在不”中的“不”应读“”,老师读成了“”,(马上有生举手)

生:这里应读成“”,注释中说这是一个通假字。

师:谢谢两位同学的质疑与解答。下面就请大家自读《陈太丘与友期》,读中质疑(板书),在书上将疑难点进行圈点勾画。

(生自读课文)

师:下面请4人为一组合作学习,质疑解惑。小组内解答不了的请另推荐一个中心发言人作好记录,提出问题全班讨论。

(生分组讨论)

生:我们这一组对文中的后两句不太懂,友人“下车引之”要做什么?而元方又为何“入门不顾”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非常有价值。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在这里,待会请大家来解答。在疏通文义方面还有疑问吗?

(生摇头)

师:真没有?可我对文中的“尊君”“君”“家君”不太明白。它们之间有何区别呢?谁来告诉我?

生: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君是对对方的尊称,家君是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师:看来是真懂了。下面请大家分角色来朗读全文,一生读叙述性语言,一生扮演友人,一生扮演元方。

(生分角色朗读)

师:听了刚才的分角色朗读,东汉时期机智过人的元方仿佛历历在目。刚才有同学问:友人“下车引之”要做什么?元方又为何“入门不顾”,下面就干脆来个角色串演,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辨(板书:读后思辨)。两人为一组,自由组合,一人扮演元方,一人扮演友人,将两人的对话表演出来,也可以改编对话,甚至还可以创编结局。要求:对话中要体现元方的机智,可以文言与白话夹杂。

(生纷纷下位自由组合进行排练)

(第一组上场“一人当解说,一人扮演元方,一人扮演友人)

解说:陈太丘与朋友约好了同行,说好了中午见面,已过中午,友人未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友人才到。元方当年七岁,在门外玩耍,友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等你等了半天不来,已走了。”友人便发怒说道:“真不是个东西,与我说好了同行,却丢下我一人走了。”元方说:“你与我父亲约定的是中午,中午过了你还未到,则是不守信用。对儿子骂父亲,则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过来握住他的手说:“刚才是我的不是,对不起,对不起。”于是元方便带领他去见他的父亲了。(生鼓掌)

师:这一组的表演回答了友人为何要“下车引之”,并将结尾的“入门不顾”给予了创编。下面还有没有将文中对话进行改编的,如面对友人的“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还会有怎样机智的作答呢?

(第二组上场:一人扮演元方,一人扮演友人)。

生甲:尊君在不?

生乙:待君久不至,已去。

生甲:(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生乙:家君是非人,君与家君同行,君岂不非人哉?

生甲:(惭)小小年纪,机智非凡,佩服佩服。

生乙:哪里哪里。

(生大笑,长时间的鼓掌)

师:对于刚才的两组表演你喜欢吗?

生:第一组表演创编结局,让我们意识到要讲信用,同时要学会宽容,给人以改过的机会。

生:我更喜欢第二组的表演,改编对话,充分体现了元方的机智。

师:刚才的两组表演,都非常精彩,我觉得不仅表现了大家在才学方面和文中元方一样机智,而且在品行方面比古人更胜一筹,(生笑,长时间地鼓掌)

四、朗读背诵

师:中华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根植于我们的心灵,伴随我们成长!下面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加以背诵。

(生自由朗读背诵)

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生:“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生:背《咏雪》全文(生鼓掌)

五、激趣探究

今天的课堂上涌现了一批聪颖机智的同学。但是你知道七岁的王戎为什么在大家竞相摘吃李子时而他却不为所动吗?你知道十岁的孔文举面对别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如何机智应答的吗?你知道时年九岁的徐孺子是怎样一鸣惊人的吗?请走进《世说新语》!走进古诗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07: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25 《〈世说新语〉两则》课堂实录







湖北省宜昌市第六中学  常红艳

【授课地点】

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

【授课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实验教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中质疑、读后思辨

★过程与方法

师生同读、同议、同讲、同评、同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选择中学会做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课堂实录】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儿童的故事呢”

生:(纷纷举手)司马光砸缸(生笑)

师: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假设你在场,面对掉在水缸里的孩子,你会怎么做?

生:大家一起用力把缸推倒。

生:扔条绳子把他拉起来。

生:掷根木棍让他爬出来。

师:砸缸的司马光是机智的,同学们能不局限于故事本身,有自己的创见更机智。今天我们就随着南朝刘义庆再认识两个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是谁呢?请阅读《世说新语》两则。

二、品读《咏雪》

师:学习文言文重在朗读,请放声朗读《咏雪》

(生放声朗读、师同时板书: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师:下面请同学把这句话读一遍。哪位同学先来试试。

生: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师:她读得对吗?(生点头)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谢太傅在大雪天里举办家庭聚会。

师:喔,原来是根据文意读准节奏的。(板书:读准节奏)。下面请两人为一组再读课文,希望和这位同学一样读准节奏。

(生再读课文,一生举手提问)

生:文中的最后两句该如何去读准节奏?

师:这两句确实是全文的难点,要读准这一句,首先我们要弄清前面“与儿女讲论文义”中的“儿女”与今义是否相同?

生:与今义不同,文中的“儿女”指的是侄儿侄女,即谢安的哥哥的儿子和女儿。

师:谢安何许人也?

生:谢安是东晋名士,曾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师:喔,文中的“公”原来指的就是鼎鼎有名的谢安。那最后两句话又是介绍谁的?请用自己的话讲出大意。

生:那个兄女就是谢安哥哥谢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师:根据文意便可读准节奏,下面谁来攻破这两句?

生: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师:好,攻破了难点,有谁来挑战全文?(生陆续举手)

生:读全文(摇头晃脑)。(生笑,给予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的掌声是对这位同学最高的肯定。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得最好?

生:全文的节奏他不仅把握得比较好,而且他读得很是沉醉。

师:噢,高山流水遇知音,你很善于倾听。确实这位同学不仅读准了节奏,而且还读出了音韵味。(板书:读出韵味)文言文,读准了节奏就读懂了一半,还有一半则需读出韵味。看来,这位同学已经读懂了《咏雪》。还有哪些同学想向他挑战,请再读课文,像这位同学一样摇头晃脑读出韵味来。

(生边笑边摇头晃脑地朗读)

师:下面就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读出它的音韵味来,并简要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生:(摇头晃脑)公欣然曰:“大雪纷纷何所似?”

师:你的朗读再现了当时谢安说话时的语气及神态,能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吗?

生:大雪纷飞,谢安即兴提问,很有生活情趣。

师:说得好,你看,生活有多广阔,语文便有多广阔。(生笑)

生:我喜欢兄女的回答,“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把纷纷扬扬的白雪比作了轻盈的柳絮。

师:多有诗情画意。你知道哪些关于写“雪”的古诗词呢?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师:这句诗写的是梨花呀?

生:是以梨花喻冬雪。

师:聪明!看来这位同学平时善于积累。我也摘录了几首古诗词,请大家朗读,看看这些诗句中各是怎样写雪的。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树飞花。”

         ──韩愈《春雪》

“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

         ──华幼武《春雪》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张元所《雪》

“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

         ──陆游《夜大雪歌》

生“这些诗句分别把雪花比作飞花、玉蝶、玉龙、天女散花,生动形象。

师:那么大家见过雪吗?(生摇头)没见过,那给我们留下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见见吗?(生齐答:想!)那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眼前就是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雪花,雪花飘起来了吗?(生闭上眼睛约30秒)下面假设你也参与了当时的讨论,请用以下文言句式再写出一两句,对纷纷扬扬的白雪作生动的描述。

   曰:“   差可拟”

   曰:“未若   ”

请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推荐一位中心发言人进行成果展示交流。(生分组讨论,师作行间指导,并参与一小组讨论)

生:生A曰:“撒糖空中差可拟。”

   生B曰:“未若槐花迎风飘。”

   生C曰:“未若鹅毛当空舞。”

生:生D曰:“棉絮纷飞差可拟。”

   生E曰:“未若梨花漫天飞。”

   生F曰:“未若天仙散百荷。”

生:生G曰:“樱花飘落差可拟。”

   生H曰:“未若玉屑静静落。”

老师曰:“未若白蝶翩跹舞。”

(仍有不少小组举手)

师:刚才我们同学们一起交流了九句,加上兄子、兄女们的两句,你认为哪句对雪花的描述最为贴切、生动、新颖?

生:我认为还是兄子的那句话:撤盐空中差可拟。

师:你认为这句话对雪花的描述好在何处?

生:盐和雪花都是白的,而且下落方式是相同的。而柳絮、棉絮,鹅毛,槐花等都是往上扬的,且颜色上有的是淡黄色,与雪的颜色和下落方式不大相似。

师:这位同学很善于观察,抓住了盐和雪花的形似之处。有没有观点不同的?

生:我还是觉得兄女的回答更为机智,柳絮和雪花都有轻盈的特点,都是飘飘洒洒、纷纷扬扬的,而且具有美感。

师:柳絮和雪花具有神似之处。对雪花最贴切的描述往往是形似和神似的统一。

生:我觉得生C的“未若鹅毛当空舞”比兄子、兄女的回答都要好,因为这句不仅形象,且有气势。(生鼓掌)

生:我觉得老师的“未若白蝶翩跹舞”最为贴切、生动,具有美感,且富有诗意。

师:是吗?我觉得同学们写的也不错,你看,“未若鹅毛当空舞”,不仅形象,且有气势,还有“未若梨花漫天飞”,岑参就有一句名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他就是以梨花比喻冬雪。下面,大家就带着这种美好的想象去朗读《咏雪》。

(生带着想象朗读《咏雪》)

三、赏读《陈太丘与友期》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一篇,请大家评评我是否读准了节奏,读出了韵味?

(师朗诵《陈太丘与友期》,读后同学们热烈鼓掌)

生:一个字:好!(生笑)

生:老师有一处读错了:“尊君在不”中的“不”应读“”,老师读成了“”,(马上有生举手)

生:这里应读成“”,注释中说这是一个通假字。

师:谢谢两位同学的质疑与解答。下面就请大家自读《陈太丘与友期》,读中质疑(板书),在书上将疑难点进行圈点勾画。

(生自读课文)

师:下面请4人为一组合作学习,质疑解惑。小组内解答不了的请另推荐一个中心发言人作好记录,提出问题全班讨论。

(生分组讨论)

生:我们这一组对文中的后两句不太懂,友人“下车引之”要做什么?而元方又为何“入门不顾”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非常有价值。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在这里,待会请大家来解答。在疏通文义方面还有疑问吗?

(生摇头)

师:真没有?可我对文中的“尊君”“君”“家君”不太明白。它们之间有何区别呢?谁来告诉我?

生: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君是对对方的尊称,家君是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师:看来是真懂了。下面请大家分角色来朗读全文,一生读叙述性语言,一生扮演友人,一生扮演元方。

(生分角色朗读)

师:听了刚才的分角色朗读,东汉时期机智过人的元方仿佛历历在目。刚才有同学问:友人“下车引之”要做什么?元方又为何“入门不顾”,下面就干脆来个角色串演,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辨(板书:读后思辨)。两人为一组,自由组合,一人扮演元方,一人扮演友人,将两人的对话表演出来,也可以改编对话,甚至还可以创编结局。要求:对话中要体现元方的机智,可以文言与白话夹杂。

(生纷纷下位自由组合进行排练)

(第一组上场“一人当解说,一人扮演元方,一人扮演友人)

解说:陈太丘与朋友约好了同行,说好了中午见面,已过中午,友人未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友人才到。元方当年七岁,在门外玩耍,友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等你等了半天不来,已走了。”友人便发怒说道:“真不是个东西,与我说好了同行,却丢下我一人走了。”元方说:“你与我父亲约定的是中午,中午过了你还未到,则是不守信用。对儿子骂父亲,则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过来握住他的手说:“刚才是我的不是,对不起,对不起。”于是元方便带领他去见他的父亲了。(生鼓掌)

师:这一组的表演回答了友人为何要“下车引之”,并将结尾的“入门不顾”给予了创编。下面还有没有将文中对话进行改编的,如面对友人的“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还会有怎样机智的作答呢?

(第二组上场:一人扮演元方,一人扮演友人)。

生甲:尊君在不?

生乙:待君久不至,已去。

生甲:(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生乙:家君是非人,君与家君同行,君岂不非人哉?

生甲:(惭)小小年纪,机智非凡,佩服佩服。

生乙:哪里哪里。

(生大笑,长时间的鼓掌)

师:对于刚才的两组表演你喜欢吗?

生:第一组表演创编结局,让我们意识到要讲信用,同时要学会宽容,给人以改过的机会。

生:我更喜欢第二组的表演,改编对话,充分体现了元方的机智。

师:刚才的两组表演,都非常精彩,我觉得不仅表现了大家在才学方面和文中元方一样机智,而且在品行方面比古人更胜一筹,(生笑,长时间地鼓掌)

四、朗读背诵

师:中华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根植于我们的心灵,伴随我们成长!下面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加以背诵。

(生自由朗读背诵)

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生:“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生:背《咏雪》全文(生鼓掌)

五、激趣探究

今天的课堂上涌现了一批聪颖机智的同学。但是你知道七岁的王戎为什么在大家竞相摘吃李子时而他却不为所动吗?你知道十岁的孔文举面对别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如何机智应答的吗?你知道时年九岁的徐孺子是怎样一鸣惊人的吗?请走进《世说新语》!走进古诗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07: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25 《陈太丘与友期》文言阅读



浙江省建德市寿昌初中 唐正富



阅读刘义庆的《陈太丘与友期》一文,并请回答文后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如果你认为正文与标题不般配,那么你准备拟什么题目呢?

2.文中“友人惭,下车引之”中“引”是“拉”的意思,该“友人”有涉嫌打人之嫌,难怪元方赶快“入门不顾”,结合全文,你能猜想“父友”该时该地的想法吗?

3.陈元方能以礼说服“父友”,并能指出他不知礼的实质性错误,可称得上知礼;可在“父友”“惭,下车引之”要向元方致歉时,元方竟“入门不顾”。对此,你认为“父友”做得对,还是元方做得对?请选择一种观点,并简要为你的观点辩护几句。

4.文中强调“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有何用意?

5.“陈太丘失信、友人失礼、元方失礼”,有人说本文中全写了几个丧失礼义之人,你赞同吗?请说说你的理解。

6.“父友”是先怒后礼而元方先礼后怒,两者都有“怒意”,其“怒意”相同吗?

7.元方持的“礼”与“父友”持的“礼”是否相同?

8.“父友”的发怒是何声色?元方的发怒又是何声色呢?

9.如果“父友”不“对子骂父”说什么“非人哉”而只是一般的责怪陈太丘,那么你认为“父友”的做法是否就恰当了呢?

10.如果“父友”不骂陈元方的父亲“非人哉”,那么陈元方可能会怎么做呢?请你猜想两个以上结局。

11.本文中人物值得你学习的是些什么品质呢?

参考答案:

1.“陈元方斥‘父友’”或“陈元方护礼”。
    2.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竟那么知礼,“父友”自愧不如,想拉元方过来向他认错且夸赞他。绝对不是想要打元方。
    3.a、“父友”做得对。因为他虽然先前是责怪错了,然而谁能保准不出错,他可贵在知错即能在晚辈面前表示改正,委实不简单。b、元方讲礼做得不尽完美,按如今中小学生守则去衡量欠妥当,但我们还是要说这可以原谅。因为陈元方毕竟只是个七岁的孩子,他的思想认识要逐步修养才能完善,他还是个未曾很好发展的人。答a或b均可。
    4.a、体现小孩子玩耍天性。b、那么小的孩子竟那么知礼是聪明。c、为后文“元方入门不顾”的护礼而失礼作了“他还小”的隐性说明。d、与后文“元方入门不顾”相照应。
    5.陈太丘过了约会时间才离开,可谓守信。友人错怪以后能屈己准备认错也可算是知礼。元方以礼斥“父友”也是知礼,虽然他还有不知礼之处,但他毕竟是个发展中的人。
    6.“父友”之怒是失之偏颇的勃然大怒。元方的发怒是年幼不尽知礼的发怒。
    7.元方持的是晓事明礼;“父友”持的是知错改过之礼。两者都是正礼。
    8.“父友”的发怒是勃然大怒,声震瓦舍。元方的发怒是泄怒,理智、冷静。
    9.还是不恰当。因为只是语气上、态度上让人感觉稍微好受一点点,但无礼的本质是相同的。
    10.a、还像文中结局句。因为“父友”自己失信,对子怪父失礼,陈元方必然奋起还击。b、末句则可拟为“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乃去。君即行尚能赶上。不然,等家君归,君乃往问违约缘由,可乎?’”因为陈元方虽然聪明,可没有被强烈刺激,就可能会只作一般的解释性说明。
    11.陈太丘的守信、陈元方明礼护礼的睿智和勇敢、元方父亲友人的知错能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07: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25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山东省兖州市第十五中学 闫宪富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

2.欣赏生动的故事情节

3.诚信做人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设计

一、情境切入

出示课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表现了少年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表现机智聪明少年的文章《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世说新语》。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2.指名读,注意把握语气、语调

3.评议朗读中的精彩处或不足处

4.分角色读:一生读叙述性语言,男生读友人语言,女生读元方语言。

三、疏通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翻译全文,如有疑难同学间交流。

2.解释加线词语:

陈太丘与友期     期日中   太丘舍去     下车引之    入门不顾

3.请三位同学翻译文章,其他同学帮助更正。

四、背诵课文

五、复述故事

要求:复述不同于背诵,它允许有个人的合理想象和再创作。

六、人物画廊

1.本文描写了几个人物?重点描写的人物有几个?(友人、元方)

2.文章通过哪些方法来描写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请分别找出有关语句。

3.个性品读

画出人物对话,并品味人物语言。

⑴首先揣摩友人的两处语言应分别用怎样的语气读?

提示:第一处(询问、客气),第二处(愤怒、音调高)

⑵元方会用怎样的语气回答?

提示:第一处(客气),第二处(义正辞严)

⑶同桌两位同学试读一遍。

4.人物语言反应人物性格,那么友人、元方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呢?(交流讨论。)

明确:

友人:无信、无礼

元方:懂礼、聪明、识义、正直不阿

七、圆梦剧场

1.不少同学有这样的梦想长大当导演、当演员,为了圆梦,我们自己作主,当一回导演、演员,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梦剧场。

提示:

⑴把本文故事编成短剧。

⑵四位同学自由组合,一位当导演,其他三位扮演太丘、友人、元方。

⑶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要到位。

⑷可创造性地增加情节。

2.排练

3.上台表演

4.老师现场采访导演:

 导演:你认为三位演员中哪位表现得更出色?好在什么地方?

八、观点对对碰

最后一个场面耐人寻味:“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行为的?

提示:

1.模仿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形式,设正方和反方,每方可设主辩手一名、二辩手一名、三辩手一名。

2.赞同元方的行为的观点的为正方,反对元方的行为的观点的为反方。

3.正反双方分别阐明自己的观点,并用事实和道理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

九、我来讲故事

⑴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明确:做人要讲诚信。

⑵请同学们把自己所知道的或自己亲身经历诚信故事先讲给自己的同桌,然后再讲给大家听。

(诚信故事举例:商鞅言而有信;孙武斩姬演兵;曾子杀猪;诚信的试金石。)

⑶老师来讲一个故事:

故事见《读者》(05年22期《盗马》)

请同学们续写故事结局。

老师总结:从这个故事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诚信是更高层次的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07: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25 《世说新语》(图)



黑龙江 戴来生 徐锋 宁铁霞 青岛 宋晓渝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教学设计



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导人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诵读课文



教师教读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①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d.多媒体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如无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



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小结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阅读浅易日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8#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07: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25 《咏雪》的教学启示



云南省陆良县小百户中学 王崇翔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中有一篇选自《世说新语》中的《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笔者读后有以下几点感想。

一、即兴教学,联系生活

文中说太傅给侄子们讲诗文,他并没有正襟危坐、严肃刻板地按即定计划进行教学。而是即景生情,设疑、引导学生设喻描写当时的雪景,把所学的知识用在生活实践中。

其实,我们可以想象: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一下子雪下大了,孩子们可能把注意力转向了门外的雪景。他没有批评孩子们的不专心,而是接着讲他的诗文,因情设疑,让孩子们用刚才学的知识描写此情此景。学用结合,以用促学,以用深化所学的知识,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把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教学。在新课程标准指导的背景下,我们应有所启示:教学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不一定要死板地只教教科书上的内容,可以联系生活进行教学。课中可以停下来随机引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使教学生动有趣,生活与教学联系起来、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教学要因势利导,即景教学,即兴提问,即兴作答,既开发学生思维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就是一个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教学实例。在新课程标准下指导的教学,就需要我们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教科书,而忽视学生主体和学生的已有经验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个体差异及当时的教学情景进行教学。

二、自由讨论,平等对话

在太傅出题后,胡儿与道韫都回答了问题,他们各自从自己的内心出发,自由的讨论,这样的回答也许很多,但作者只录下了这两个,太傅对这两种回答,只是“大笑乐”,并没有明确表示谁对谁错,谁优谁劣,十分耐人寻味。在学生回答意思基本正确的前提下,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辨别优劣,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让他们平等对话,自由表达,自然地发展,自豪地做人,不要人为地给孩子划分优劣的等次。特别是在学生答错的时候,不要怒目呵斥,更要耐心启发、悉心引导。报之以微笑,鼓励学生再来一次,重试一次。

三、问题开放,自由回答

文中的问题:“白雪纷纷何所似?”就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有无穷无尽的答案,而学生可以自由的回答,只要符合生活实际就行了。我们以往的提问往往只设定一个“标准答案”,把学生往自己设好的圈圈内引,把学生往一个目标带,限定学生的思维,打击学生的创造力,把许多天才扼杀在摇篮中。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我们在教学中更应该深入反思自己,尽力设计开放的问题,多角度、多层次训练学生的思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30 14:1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