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jyw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复制链接]
64#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07:2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16 化石吟(方案B)



青岛 展茂春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②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③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作者先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然后具体书写遐思的内容: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诗歌节奏鲜明,语调和谐,富有音乐美。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悉心体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整体感知


①明确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投影显示)。


②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③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a.学生听读,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 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b.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c.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两遍,体会诗歌的特点。


重点研讨


①指名朗读3~6节,思考问题(投影显示):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②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③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布置作业


①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②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07:2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17 看云识天气(教学方案A)







青岛 吴乐琴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内容。


② 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③ 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④ 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注意观察天空中的云,同时要积累课文中的佳词妙句,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本文思路清晰,紧扣题目进行说明,不但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还进一步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由说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云的种类很多,但文章从现象人手,进而触及到事物的本质。如: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说明层次清晰,将“看云识天气”事理说清楚,最后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教学设计


精心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多媒体展示空中的云的各种景象,引出课题。


② 也可通过谚语或诗歌来引出课题。


③ 还可以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谈谈自己的积累和观察。例如:


a. 你观察了天空中的云吗?有怎样的感受?用简短的话说明。


b. 你在预习中搜集积累了哪些有关云和天气的成语、俗语、谚语?请同学们相互交流 下,好吗?


以上各种导人,只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都可达到导人课题的目的。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看云识天气


感知内容


① 检查预习中的字词。


② 请学生自读课文或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正字。


③ 请仔细看问题,再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问题组:a.全文主要说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b.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可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后可以明确:全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基本思路是先总说云的作用,再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其中有两小层: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最后是总说,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研读赏析


① 教师导学: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可以遵循规律,即: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从以上四个方面去研读一篇文章,会更加清晰。


② 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


可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阅读中思考:a.共有几种类型的云?b.表格如何设计得简洁明了?巳也可以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可通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己的设计和理解,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设计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课文。


教师总结指导: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云和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种。只要顺序合理即可,设计的简洁些、详细些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学生讨论填表后,教师进一步指导:通过表格的填写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说明事物的特征——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有一定的合理说明顺序——总分。为了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打比方等等(当然也有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总括看来可称为生动说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的准确性,


请同学们研读讨论。


③合作探究


a. 能举例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b. 能举例说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吗?它们的作用如何?


学生可以讨论并畅所欲言,也许所说的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胆讲述,教师都应表示赞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许多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不仅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用词准确,“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往往”去掉可以吗?为什么?——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④反馈交流


学生再次速读课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题目,交流思考,看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出示投影)读课文,理解概括交流对以下问题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组思维更敏捷,


问题组: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内容。


b.“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c.第3自然段中总结四种薄云特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d.根据课文举例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单一例即可)。


e.举例说明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a.第1自然段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b.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c.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云;d.雨层云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e.论述有理即可。


总结: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不仅了解了看云可以识天气的内容,还学习了怎样将事理说清楚,并把握住了一般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


延伸作业


用本课学过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小说明文,向同学们介绍一种自然现象。题目自拟。 -


点 评


此教案突出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指导学生反复阅读中去感悟文章,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鲜明地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思想。本教案设计颇有新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热爱自然的情趣。本教案重点突出,难易适度,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整个教学流程贴切自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课前的积累到课堂中对问题组的研讨以及反馈回顾,始终处在积极的学习动态中,使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较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可以说,本教案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和应用说明文,是很好的课例。但是本课设计一课时内容比较多,如果设计两课时也是可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07: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17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公安县向群中学 何方军



教学目的:学习科技说明文

教学重点: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迁移写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大家都听说过“草船借箭”的故事吧!那孔明究竟是靠什么“借”得这十万支箭的呢?孔明又怎样知道有大雾天气呢?小说里的孔明故弄玄虚了一番,其实他真正知道有大雾天气的是通过观天象,即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看云识天气”。

二、明确学习目标:精读一段  自学全篇  习得一法

三、指出学习方法:教师导读  自主探究  迁移写作

四、朗读全篇。

1.说一说文中写天气状况的四字短语或有关天气现象的民间谚语。

2.划出全文的结构图①/②③④⑤⑥/⑦

五、精读一段。

1.齐读第①段,总说云的形态和变化特征的短语分别是?

2.试找出这一段的所包含的美点或特点,各举例说明。

结构美;修辞美;形象美;句式美……

3.点出全文说明中心的一句话是?

4.提炼一种句式,并用这个句式说一段话。

六、自主学习。

学生自己阅读总结后面段落的主要内容:列举八种云、四种云彩及其所带来的天气状况

七、根据自己从这篇文章所学得的有关知识,学写短文。

1.出示题目及要求:《看   识   》;用各种的说明方法。

2.提示:服装与个性,发型与性格,房间的布置与生活习惯等

3.教师出示下水文:看动物识天气

角度:从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三个方面行文。

4.学生写作。

5.学生当堂诵读,老师指导评价。

七、总结。从现象到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

八、课堂练习设计。

1.说写练习。有些事物很难描摹,打个比方,就容易讲清楚,而且显得生动活泼,很有趣味。仿照下面的示例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①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②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2.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文段中最能揭示云特征的那句话是?

②文段中最能揭示云与天气关系的一句话是?

③文段中与八个“像”和一个省略号相互应的短语是?

④文段中与“变化无常”相照的词语有?

⑤本段主要的说明方法是?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九、板书设计

精读一段  自学全篇  习得一法
    教师导读  自主探究  迁移写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07: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17 看云识天气(教学方案B)



青岛 展茂春  



  


○教学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①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重点研讨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


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07: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18 绿色蝈蝈



青岛 吴乐琴 重庆 王晓丽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 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③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课前准备


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制作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学生注意本课的语言积累,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学内容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


○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绿色蝈蝈 ’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明确汐L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课后练习]


a.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b.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07: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18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湖北宜都市红花中学 向玉平



目标:

①能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信息,概述内容。

②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

③激发探究兴趣,培养探究意识。

重点:a.培养阅读能力;b.体会语言特色。

设计:

一、导入

1.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的情景吧?也许你还记得夏夜捉萤火虫吧?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勤劳的蜜蜂,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也许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再跟随昆虫学家法布尔去认识一位新的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2.简介法布尔及《昆虫记》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1915年,1879年《昆虫记》第一卷问世,1880年开始搬进荒石园,写了一卷又一卷《昆虫记》,度过35年余生。鲁迅把《昆虫记》称作“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3.你知道哪些关于蝈蝈的信息?(可引导学生查字典)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速读课文,梳理信息

1.速读,你从文中获得了关于绿色蝈蝈哪些方面的信息?

2.用简洁语言归纳

声、形、斗、食、居

3.作者告诉你们的这些信息,他是怎么得来的?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并说说你的启示吗?(旨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探究意识)

四、研读,品语言

①师:《昆虫记》叙述生动流畅,文笔诙谐幽默,一出版即风靡世界,不但为小读者喜爱,成年读者也啧啧称赞。你能从文中体会到这一点吗?

②再读(默读),探究品味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质疑。

③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

④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适时引导,注意把握两点:

a.对蝈蝈的称呼:如“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还可以再送给蝈蝈其它的雅称吗?

b.拟人手法:亲切自然,形象生动,充满喜爱之情。

⑤小结写作特点:语言传神,生动,拟人形象,突出特征。

五、延伸

1.读罢此文,你一定也对蝈蝈多了几分了解和喜爱,假如要你给蝈蝈拍张特写,你最想拍它的什么状态?给你的图片怎样命名?

2.蝈蝈是一种昆虫,你能不能说几个有关昆虫的成语、俗语或诗句呢?(增加知识积累)

3.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你可以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动物吗?(简述后作课外练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07: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18 文采与科学

──法布尔《绿色蝈蝈》读后

浙江省建德市寿昌初中 唐正富



在当今崇尚科学的时代,入选科学类文章进教材是必要的、可行的,无可非议。但问题在于所选该类文章是只侧重于科学知识介绍,还是只侧重于文采斐然。倘失之偏颇,都不很恰当。而完全抛却科学类文章于教材外,更是漠视时代的进步,不客气地说,是对民族的犯罪,是对整个人类的犯罪。教材只要能将这文采与科学两者结合得十分完美就能获得大众的普遍称赞。法布尔《绿色蝈蝈》堪称为此中典范。

下面结合该课文来谈一些浅见。《绿色蝈蝈》作者法布尔首先是个执著于追求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大科学家。以卖房子去买荒园并在荒园中观察各色昆虫来度过残年,不正说明了上面的情形了吗?然而如果作者在《绿色蝈蝈》文中将绿色蝈蝈描述成阴险的、凶残的、灰暗的小昆虫,那么可读性势必大打折扣。换一句话说,就是法布尔很有文采地从声音、颜色、口味、动态、个性等方面来对绿色蝈蝈进行描写,是让我们喜爱阅读该文的主要原因。

写声音,即写绿色蝈蝈“窃窃私语”、“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称之为“歌声、乐段”是文采飞扬,是悦人听觉。写颜色,即写蝈蝈的“绿色”,而不写蝈蝈的“灰色、褐色”,这“绿色”是实写又是选写,写得阅人眼目,让人乐见。写口味,即写蝈蝈的喜欢甜食。吃蝉则吃蝉的甜肚子,吃植物则吃“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等,写得独特,是悦人味觉。写动态,即写蝈蝈唱歌、拉琴,“猛地一跳”将蝉从树上攻下来,“有时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用“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等,是文笔老练,写得富有生趣,悦人想象,让人喜欢。写个性,即写绿色蝈蝈的机警、勇敢、悠闲、暴烈等。其中,机警如捕到蝉而蝉不知,勇敢如“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悠闲如唱歌、拉琴,暴烈如蝉吃已逝同类。从一篇短文中读出了小小昆虫的个性,是文采斐然,是让人适意。应该可以这样说《绿色蝈蝈》一文较有文采,故而耐读。

从文学性角度来看。倘与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等美文作比较,我们总觉得法布尔《绿色蝈蝈》还是不如它们写得美。要说法布尔文采在课文中表现得并不比以上几篇文章逊色,然而问题主要出在哪里呢?进一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法布尔是科学家,他理智、冷静,文章撰写就平均用力、平铺直叙、详略不当,是其症结所在。而鲁文等饱含激情、张弛有度,始终能引着读者往下边走边读。也即纯粹从文采角度作比较,法布尔的文章并不能与鲁文等相比肩。

再从科学角度来看。法文的科学性只介绍了捕食情况,还不如纯粹从多侧面介绍绿色蝈蝈的捕食习性、身体结构、本领用途等的说明性文章。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从文本中不难解读得出来。那么读了法布尔该文,我们觉得它又确实不错,该又是什么原因呢?文采比不过纯文学家,科学性比不过一般的杰出科学家,而法布尔成功之处正在于将文采与科学融于一身,铸成一文。这是笔者的最深切感受。

联系现实生活来看。篮球场上,最精彩的自然是获得三分的空心球,这真得要凭实力,也不排除运气成分;而获胜球队主要靠那些众多的擦边球。再如一个教师执教过数学,后来改教语文又当上了班主任,在抓各科平衡工作上比只会教一门数学功课的教师更出色。反之亦然。港、澳等地区的语、数教师必得兼教历史或地理等,固然是教育对教师综合素养的需要,但让教师知道文理学习各有特点也是一层因素。对我们学生而言,任何形式的文理偏科从提高人的综合素养方面来说都是欠妥当的,除非文或理某一方面特别优秀需要加强,否则文理并重对全人发展似乎更适合。

在文学上比不过人家,在科学上比不过人家;而在两者结合部结合出成绩或者说杰出成就,是法布尔《绿色蝈蝈》一文给我们的启示。这也是创新的真谛所在──世界上本没有无基础的创新,所谓创新只不过是将几个旧有事物的重新整合联系,从而发挥出它的最大价值。法布尔《绿色蝈蝈》文章中“文采与科学”的完美结合,给我们如何打好人生擦边球并发挥出其最大价值启发很大。说近一点是运用这种方式、举措去搞好学习,最应肯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30 12: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