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245|回复: 1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12 06: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河北承德围场镇中学 卢学会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    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探讨,师点播小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欣赏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误解和挫折的哲理,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品读《未选择的路》,说道路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他的不就是路吗?是的,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我特别难忘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那么,它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二、作者介绍(多媒体)



三、诗文理解



1.学生朗读诗文查找生字词。



2.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学生放声自读。



4.谈谈感受,结组讨论,你感悟深的是那。



5.找各组同学依次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



(1)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有向往,但却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其中的一条,而且选择了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

(2)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意味着艰难和挑战

(3)诗人心中虽仍踌躇但还是踏上自己选择的路,开始艰难的跋涉。

(4)诗人没有告诉读者他的结果怎样,而是未选择的路叹息

(插入课件)



6.小结:诗人重点写了未选择的路,为什么?其实未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是舍弃。当我们无法选择时,其实也已作出了一种选择。诗人为什么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表面是写自然的路,实际是写人生的路。这种写法就是象征,表面是浅显的,实质却是深刻的,诗人所写的重点不是那条已选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条路可选择,但一个人往往走一条路,因为人生短暂,更因为人生没有返程而只能放弃其他许多条路,许多人的人生之路的选择都带着偶然性和随意性,那位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诗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深入的思考人生选择的问题,一定要慎重选择,当你作出了一种选择你也就放弃了另一种人生的路。



7.能谈谈你心中从本诗明白的道理吗?



8.师总结: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一旦选择了决无重走之机,所以必须慎重,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慎重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谁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四、放声自读,再次感悟,记下你心中的哲理句。



课后反思:诗是美的,哲理确实深刻不易理解的,好诗只有结合生活才有更深的体会,对于初中生来说,还不可能很好的把握,但从浅处去品味,鱼和熊掌总的有所舍弃,选择的求学也就放弃了嬉戏,生活需要有所取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6-12 06: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设计



河北承德围场镇中学 卢学会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深切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道理。



3.对名言之句深入探究,提升思想认识。



教学重点:怎样面对挫折的生活。



教学难点:从生活深入思索面对人生的困境。



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录音:《阳光总在风雨后》,听后,你听清了什么?(找同学谈一谈)



我们都希望生活一帆风顺,只有阳光并无风雨,人生却不可能是这样的,那么风雨来了,我们又将怎样面对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从中品悟面对人生的道理。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课件



三、诗文品味



1.听配乐朗读



2.同学结合录音又感情的朗读



3.找同学读



4.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欺骗两个字的



老师结合实际明确:认为只要去努力肯定会获得成功,而生活却不能如此,那当然就是欺骗。



5.你这样认为吗?同学之间互相讨论,说说自己生活中是否也曾这样做过



四、名句积累



学习了本首诗,你想把哪些句子送给身在困境中的亲人或朋友?引出诗的前四句,共同齐读把它记下来,(插入课件——前四句)



五、结束语



人生远不像一首诗想象的那样简单,但有一点,坎坷路上别忘了普希金的诗言,最后让我们依然在《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歌声中结束本节课。(录音)



课后反思:



简单的诗句,给了身处逆境中的人以无限的鼓励,总是对诗句感觉他很简单,但能在苦难的生活中能做到普希金所写的那样,实际上是很难的。放开思维,让学生还是想想他所经历过的,或听说过的坎坷的人生故事而体会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6-12 06: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丑小鸭》教学设计



河北省围场镇中学 赵秀敏





教学目标



1.理解“欺负、讥笑、羡慕”等词语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丑小鸭在逆境中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



3.懂得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领会故事所表达的积极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学生交流作者安徒生的有关知识



1.根据学生课下所搜集的资料,找3-5名学生介绍安徒生的生平。



补充:[安徒生(1805-1875),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小时侯很贫穷, 11岁父亲死后, 生活更加贫困。安徒生从小观察敏锐,想象力丰富,14岁告别家乡到丹麦首都,下决心要当个艺术家,却面临走投无路的困境。



1829年,安徒生创作的一部喜剧在皇家影剧院上演的那一天,他静静地坐在大剧院的一个角落里,望着那些他所创作的人物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听着观众的喝彩,他的眼里不禁流出一行行热泪。



十年前,他几次想在这个剧院里找到一个小小职位,都遭到了嘲笑和否定。十年,那是一段多么艰苦和漫长的过程!



今天,他终于成功了,得到了公众的承认。]



2.在学生初步了解作者生平后出示课件1:



安徒生(1805~1875)丹麦著名童话家。生于丹麦菲英岛欧登塞贫民区。他从小就为贫困所折磨,先后在几家店铺里做学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代表作:《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



二、导入新课



安徒生曾说过:我就是一只丑小鸭。十年前,他遭到了嘲笑和否定,十年后,他变成了──白天鹅!同学们,你想不想知道丑小鸭是怎样变成白天鹅的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安徒生的童话世界。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各学习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完成两项任务:


(1)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


(2)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2.出示课件2检查学生识记生词的情况:



暖烘烘   丑陋  讪笑  嫉妒  来势汹汹   欺负  篱笆   讥笑  芦苇   冻僵  木屐



3.出示课件3让学生把四幅插图按照自己的理解排好顺序。



4.按照课件3的顺序在小组内讲一讲这个故事。



[这个教学环节就是过去教学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但是这样的设计的意图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语言表达的机会,让他们把自己观察和理解的结果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困难或产生许多难题。]



四、品词析句,感情朗读



1.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记叙丑小鸭遇到的不幸遭遇的句子。体会它当时的心情。[失望、胆怯、孤单、可怜等]



2.同学们,请你和你的小伙伴合作一下,每人读一个部分,把丑小鸭悲惨的命运读出来,把我们对丑小鸭的爱与同情读出来吧![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此步骤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细细地体会课文里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3.哪些同学可以用朗读展示丑小鸭可怜的命运?同学们,请你也在心里默默地读吧!



[师相机指导:出生时大家对它的失望;被人欺负的胆怯与孤单;呆在芦苇地里的孤寂无奈;冻僵在冰上的令人心怜。]



4.学生讨论,丑小鸭在这些打击面前,抱着什么样的生活态度?有什么追求?



[我要飞向它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 然后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丑小鸭为什么拼死也要飞向高贵的白天鹅?



5.漫长的冬天过去了,温暖的春天终天来了,丑小鸭也长大了。原来他就是一只美丽的天鹅。如果你也为丑小鸭感到幸福和快乐,那就请你放声朗读课文第39-47自然段。[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丑小鸭惊喜,非常愉快的心情。]



6.学生讨论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深意。



(1)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试阐释这句话的意思]



(2)它感到非常难为情。它把头藏到翅膀里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它感到太幸福了,但它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棵好的心是永远不骄傲的。[大家赞美丑小鸭,丑小鸭为什么感到难为情?“一棵好的心”是指什么样的心?]



五、系生活,小结延伸



(1)这只丑小鸭为什么会变成白天鹅?



(2)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吗?。



同学们,我们读完一篇文章,总要想到些什么,不知道大家读完了这一课,会想些什么呢?在我们的身边,有些同学学习不好,或是在一些方面有不足,他们应该怎么做?



附板书设计:



丑小鸭



安徒生



丑小鸭                             白天鹅



丑陋                           最美 年轻 好看



挨啄 被排挤 被讪笑        受到称赞   欢迎



失望 胆怯  孤单可怜      幸福     快乐



[在逆境中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



教学反思:



《丑小鸭》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品。故事中的丑小鸭是一个面对艰难曲折的历程仍然一心一意追求美好理想的形象。故事写得十分感人,贴进儿童生活,符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指导学生感情地朗读,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并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朗读时间和吸收内化时间,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学生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活动各异,知识经验深浅不一。我们应当允许学生对同一文章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描述和说明;对同一事物的观察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只有这样,语文学习的过程才能成为学生展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这样对学生的个性阅读中出现的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应加以指导,但是对于学生得出的结论应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6-12 06: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河北承德围场镇中学 孙明霞







一、教材分析:



1.写作背景:《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写于1926年,当时国共两党合作掀起的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正处在高潮时期,同时革命也遭到封建军阀、帝国主义等恶势力的阻挠和破坏。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战士,在这一革命中当然始终战斗在革命的最前线,用手中的笔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北洋政府诬陷通缉,1926年9月到厦门大学任教,遭到以校长林文庆为首的顽固守旧分子的排挤,在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中于是“《旧事重提》”拾起童年的“带露之花──朝花”来慰籍自己此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集中六篇意在叙事而志在写人抒情,寄托了鲁迅的丰富而深沉的情感。尤其本文更是如此。



2.教材安排:教材在以童年为主题的单元中,选这一名篇作为首篇,其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丰富情感,真是自己的痛年,另外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先驱,其文美在朴实诙谐幽默的语言,美在清晰的写作思路,简洁的写法,丰富的思想,这些内容也正是我们语文学科的重要学习内容,无疑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典范。



3.关于本文的主题:值得斟酌的是,本文的主题一直有争议,长期以来坚持本文是对封建教育的批判,这一点我想是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影响的结果,就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教材安排来看,我认为本文主题应定位在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回忆怀念的层面上,这是处理本文的难点之一。



二、教学设计:



据此并结合初一学生首次接触鲁迅作品的学况,将本文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结合工具书掌握重要字词。



2.学习认识鲁迅了解《朝花夕拾》,帮助理解课文.



3.借鉴本文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多角度、融情于景景物描写的写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4.揣摩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增强语感。



5.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珍视人生中亦真亦梦的童年。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



2.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材料安排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



2.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



3.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



阅读、鉴赏、质疑、探究、合作以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思维表达能力。



教学思路及课时安排: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第一部分。第二课时研读第二部分,整体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主题,品味本文语言。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关于鲁迅这一大师你了解多少?(学生说一说)



2.教师小结: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鲁迅的童年和我们一样,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神秘的故事,无味的冬日里难得的情趣;严肃勤奋的学习生活,偶尔淘气的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这位大家的童年,体味其丰富的情感,学习他的写作方法,定会受益匪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作者介绍:引导学生约度注释并记忆,教师适当讲授。(课件)



2.写作背景:



教师下发相关材料:《朝花夕拾》介绍及作者小引。学生阅读增强感性认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老师播放课件学生听读,了解文意并画出自己的生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工具书处理字词。教师明确(课件)。



3.学生竞读,师生点评。



4.引导学生谈谈读本文的初步感受,教师抓住题目提示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明确空间变化的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据此将课文分成两部分,并概括大意。(课件)



5.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过渡段,初步谈谈此段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小结明确本文的结构(课件)



四、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并思考:作者说:百草园是一个荒园,可为什么是我儿时的乐园?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课件)



4.进一步研读:



听读第二段作者是怎样写百草园景物的,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听读)?小组探究教师提示写作顺序、描写的角度、情感等。(课件)



师生小结,本段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着高低的顺序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并将高兴愉快自由无忧无虑的心情寓于其中,写出了童真,写出了情趣,体现了一个乐字,做到层次井然,情景交融。(课件)



访写句子: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写一句话。(课件)



5.作者写景中,为什么写美女蛇的故事,是多余的吗?学生结组讨论发言。教师小结,明确插叙及作用。(课件)



五、应用:说一说你儿时的乐园,注意要做到层次井然,富有感情



六、默读第一部分,体会鲁迅在百草园中的乐趣及文中情感。



七、教师总结:百草园是荒园但在我却儿时乐园,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的喜爱眷恋怀念之情。



八、听读第一部分,结束本节。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课文第一部分写了百草园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长大了,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百草园,我不明白大人为什么把我送进三味书屋随先生读书。



二、研读过渡段



1.学生听读体味作者的情感。自由发言,教师明确反复、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及文字中所蕴含的眷恋、惆怅、无奈、担忧、猜测之情。



2.请学生谈一谈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



3.学生自荐朗读再次体会作者情感。



三、研读第二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以下问题:(课件)



2.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代表发言



3.师生求同存异,教师明确,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与百草园相比很单调、严肃、受约束但是不乏乐趣,仍然充满了欢乐与天真,体现了童真童趣,三味书屋的生活仍让作者留恋,难以忘怀。



四、理解本文主题



1.教师出示几种观点,让学生探讨并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2.教师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课件)



五、揣摩语言



本文语言准确传神,除描写景物的语言生动形象外,再写儿时游戏时更是用词准确



1.课件:学生填入适当动词



2.对照课文品味用词的准确性



3.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儿时做过的一种游戏



4.除此外,你还觉得哪些词句用的好,说一说理由。



六、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童年的鲁迅离我们遥远吗?(课件)



七、结束语



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童趣的语调回忆自己的童年,获得些许温馨,聊以慰藉自己现实的孤寂与苦闷。歌颂了自由快乐,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抒发的自己对童年的喜爱眷恋怀念惆怅的心情。



童年是我们每个人永远的记忆,冰心诗言“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同学们,让我们把自己童年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永远留在记忆中。



八、听读,结束 (课件)



教学反思



一、语文作为社会学科其人文性无与伦比,因此本课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采取听读,朗读,默读,速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争取引起学生共鸣,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二、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其基础性更不容忽视,本课设计重基础,注意培养学生读、听、写、说的基本能力比较成功。



1)令作课人困惑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中任务的分配与操作问题,怎样做到照顾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2)由于学生所掌握的材料及自身的知识储备有限,因此在探究学习中难以收到培养创新能力的效果,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渠道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以促进课堂教学中的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6-12 06: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



河北承德围场镇中 王秀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语并会用,了解作家作品,理请文章结构,把握行文线索,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把握文章主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理请文章层次,学习插叙手法在文中的运用,通过人物的语言事件,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味作者的思想感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文中深沉而伟大的父爱,还要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艰苦的环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教学重点:



1.  理解文中父亲对“我”的深情。

2.  学习本文插叙的写法         



教学难点:



1.  理解“花”在文中的作用。

2.  揣摩文中的伏笔及含蓄的表达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长城外,古道边,芳草……”这是一手告别的歌曲,是电影的主题歌,此电影曾获马尼拉第二届国际电影节金鹰奖,这是怎样一个故事呢?



二、简介作家了解作品



1.作者简介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她的创作很丰富,有散文集《窗》《两地》《作客美国》等,她的处女作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是一部专写家庭琐事的文集,短篇小说集有《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等,长篇小说《春风》《云》。



2.《城南旧事》简介



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三、检查预习



1.把你认为难懂难写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如:骊歌肿胀叮嘱花圃窘迫恐惧



2.用上其中的三个创设一个情景写一段话



四、感知课文理请层次感受文章的结构美



1.学生速读课文并屏幕显示问题:(1)“眼前事”写了什么?(2)对“往事的回忆”写了哪些事?



提示:学生先区别开“眼前事”和“与对往事的回忆”的段落并引导学生概括



从英子的角度:参加毕业典礼是由眼前的事物引发的回忆。从爸爸的角度看:爸爸病床上叮嘱;打赖床不起的英子;让英子闯练银行存钱;爸爸去世。



眼前事往事的回忆花



毕业典礼前病床叮嘱赖床挨打衣襟上别着的夹竹桃花



毕业典礼时闯练做事爸爸爱花



毕业典礼后爸爸去世花落了



2.文中几次提到了“花”,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标题的?(由标题的“花”设疑,体味文中的另一线索)学生大声的朗读课文并找出相关的内容。



提示:题目一语双关,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另一方面暗指天性爱花的爸爸去世



小结:此文双线并行,文章是以“花”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另一条是毕业典礼两线交相辉映,交错而不乱,层次井然,文章插叙爸爸的事,使文章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3.品位体会文章含蓄,伏笔的写法,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师问:作者不仅在“花”这一形象上如此巧妙,如此细腻,在文章的其他地方也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



学生试着从文中找出对父亲的病情写的含蓄的地方并思考其作用。





1.P13)“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伏笔,最后的感叹号“!”表明了妈妈的语重心长。也为文章设置了悬念:爸爸到底病得怎样了,为什么不能来看她上台?它所起的作用呢,就是让读者有一种继续往下看的欲望,这正是我们所说的“文章能吸引人”。



2.(P13)“昨天我去看爸爸,他的喉咙肿胀着,声音是低哑的。”——“喉咙肿胀着”说明了父亲的病已经不轻了。



3.(P14)“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同样是一处伏笔,是父亲要让自己的女儿做好思想准备,同时也是父亲临终前的忠告,这里体现了父亲的那种伟大无私的关爱,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仍不忘给自己的儿女以深深的教诲;这里更体现出了父亲在即将离去前的那种挂念和不舍。



4.(P17)“看外面的天,有点阴,我忽然想,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给我送来花夹袄?我又想,爸爸的病几时才能好?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外面的天有点阴”,这已经是一个不详的征兆,将情与景紧密的联系起来。使情景交融。“妈妈的眼睛红肿着”暗示了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



5.(P20)“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象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这里作者写出了自己当时的一种预感,。而之后进了家门,看到夹竹桃垂下了好几枝,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还有石榴树上的小石榴也掉下了几颗。



这些都是以花喻人,将文章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6.(P21)“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到了这里,我们知道父亲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这一群他所关爱的儿女们,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悲伤和遗憾啊!作者也终于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之时,体会到了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小结:此文处处伏笔,事事照应,使文章结构井然。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我们留在下一节课思考。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揣摩文章的情感美



1.学生四人为一组讨论交流探究爸爸的形象,重点研读相关段落,力求从人物的言行举止及相关的事件作为依据,说说爸爸是怎样一个人。



爸爸表面上是很严厉,但实际上却充满着爱心。他时时盼望着自己长大,鼓励女儿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他很重感情,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后,便急得吐血。他也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小结:如果说母爱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儿女茁壮成长,那么父爱象沉闷的火山,外表含蓄而深沉,内心涌动着爱的激流。其实,我们都有非常慈爱的父亲,只是这种爱不被察觉而已。



2.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也许勾起你对自己父亲的一些回忆,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坦露自己的心声,请以“爸爸,我想对你说……”的句式说一段话



3.放录音“父亲”引起共鸣



二、深入探究



1.思考英子说:“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我真的长大了”,从文章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分组研析,各抒己见,达成共识)



小结:英子学习用功成绩优秀,毕业典礼代表发言;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变的从容而镇定,不怕困难,敢闯敢练,敢于承担家庭责任。



2.爸爸对英子的成长有何影响?着重分析父亲的三句话:



(1)“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2)“没有爸爸,你要自己管好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张大了”



(3)“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助你妈妈。你最大”



这三句话充分体现父亲教育女儿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勇敢担起家庭重任,而每一次的“磨练”,都给女儿提供一些战胜困难的经验,也多一分生活的经验,让女儿真正成熟起来。



三、感悟主题



思考:学完此文你最受启发的是什么?(各抒己见,达成共识)



小结:爸爸对孩子严格要求,殷切的期望深沉的爱,也说明了孩子只有经过严格的教育磨练,才能真正的成熟起来。



四、体验反思



你是怎样理解文中父亲的这种态度?在生活中你是如何面对困难的?采取的对策是什么?(谈感悟)



五、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父爱母爱的名言警句,歌词,积累下来



2.盼望长大是我们的期盼,你是从哪件事感觉自己真的长大的,请以“我真的长大了”为题,写一篇300字的小作文。



教学反思:这是一节品读课,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情节,分析人物,探究技法,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采用自主合作的探究方式,培养学生感悟`理解欣赏评价等能力,整节课学生在“朗读勤思倾听动笔口述”中不断充实起来,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6-12 06: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1 在山的那边1







青岛邢德华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释词语。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 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 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点评


本教案简洁、明晰,在设计中紧紧抓住诗歌这种体裁特点,采用朗读教学法,在朗读中整体感悟诗歌内容,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意境,在朗读中享受到美的情感熏陶。这一步步,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主动、合作完成的。在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标准”,就是要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而老师只起引路、搭桥、鼓励作用。结合学生自身生活体验的反思的活动,也体现了新课程密切联系生活,启迪学生思维的特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6-12 06: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大全

1 在山的那边2







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②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美丽的青岛海滨,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


(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


生: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师:为什么会这么想?


生:因为大山挡住了我的视线,我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师:诗歌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三、整体感知


师: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地范读课文。教师读完,学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给老师的鼓励。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还好。不过关键还是这首诗写得好,大家喜欢读,老师也给大家配上音乐齐读,好不好?(教师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


师:大家自己评评读得怎么样?


生:速度太快,没有感情。


生:该重读的没重读。


生:对课文意思理解不透,还没品出味儿来。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不错。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教师出示思考题)


①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②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③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在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呢?


生(齐):在山的那边是海。


(教师板书大大的“海”)


师:“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思,还有其他含义吗?


生:“山”,就像是困难;“海”就像是理想。


生:“海”是人生的信念,“山”是实现理想信念途中的艰难险阻。(教师在“山”下板书“困难”,在“海”下板书“信念”)


师:请同学们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生: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


生:第一节诗,写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


生: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


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四、研读与赏析


师: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师: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生:“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诗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师:这句没写诗人自己,你怎么看出他的心情?诗中的写法好不好?


生: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师: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


(学生有感情朗读)


师: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也可以说说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生:“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话音刚落,其他同学立即交头接耳小声讨论起来)


生:“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


生: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它扎下深根。


师:问题提得棒,回答得更棒!飘来的东西确实不易扎下根,而且是深根。惟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滴水穿石,才能扎下深根。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学生很多举手,全班齐读。)


师:读得不错,“飘”和“扎”都作了重音处理,同学们的语言感悟力非常好啊。一定还有更多的感悟和发现吧?


生:我觉得“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生:失败后就灰心丧气。


师: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生: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师:好!(学生一起鼓掌)请你把这句读一读?


(学生朗读诗句)


师:好,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坚强了。


师:朗读这句一定要充满对理想的渴望,请你试试。


(学生有感情朗读,全班齐读。)


生:我最喜欢最后那几句“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师:同学们有没有过成功的经历?


生:(齐)有!


师:(加大音量)不够洪亮!有没有?


生:(又齐声响亮)有!


师:好,就用这样的声调和喜悦来读。


(学生齐声朗读,读得很好。)


师:读了这么多遍,是不是可以背诵下来了?


(教师当堂示范背诵,不少学生能够背诵,在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背诵


五、体验与反思


师: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近十分钟。)


师:下面就把我们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与同学们分享吧。谁先说?


生:记得在五年级的时候,我学游泳,每次练习比赛我都落在最后。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攀过这座山。别人练两小时,我练四小时,别人游一圈,我游十圈。我终于一步步爬上了山顶,取得了第一名。读了这首诗让我想起自己这段经历,我也看到了属于自己的海,这是我坚定信念不懈努力的结果。


师:相信你在遇到其他困难时,也一定能想到这次难忘的游泳经验。还有其他的经历吗?


生:我要讲的是半年前,我上小学六年级时,马上就要开青岛市小学生运动会了。不知什么问题,在跳高时助跑和起跳不能协调,我的成绩也因此大打折扣!一种坚定的信念鼓舞着我,我整天苦思冥想,经过多次尝试,我终于做对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运动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次难忘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了山的巨大,海的广阔,也让我明白了要战胜“山”那样的困难,必须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伴随我的将永远是——山那边的大海!


师:在很多时候,我们要战胜的最大困难也许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


生:能不能战胜自己!


师:对!人生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我们继续听听同学们的人生经历。


生:我很喜好书法,在刚开始学写书法的时候,比赛中我是最后一名。我给自己制定了计划,每天比别人多用两三倍的时间练习,终于在半年后的又一次比赛中获班上第一名。现在,我已经获得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我深信:只要付出了努力就一定能看见大海,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师:困难总是一个接一个的,如果这位同学满足于在班上的第一名,认为那样就是看见了大海,他会怎么样?


生:不再努力。


生:拿不到全国一等奖。


师:对!正是在艰难曲折的不断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齐答)有!


师: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激情齐诵这首诗,让好诗伴你健康地成长!


六、布置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练习是,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执教:青岛邵长喜


点评


这是一堂充满激情的诗歌朗读教学课,整个教学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整个教学流程由“整体感悟”、“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三大教学板块组成,给人以非常严谨的感觉。教学中教师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以及朗读的内化要求,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使学生从中感悟,得到熏陶,形成语感。另外,教师较好地把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过程,优化了教学的时间结构,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总的看来,这是一堂成功的语文教学研究课,教师的教学观念新颖,语言亲和力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对我们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施新课程改革有比较好的借鉴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3 11: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