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jyw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探索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6-10 07: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探索

对语文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冷思考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焦顺华



内容摘要:

语文课堂要以生成为价值追求,教学预设要与课堂生成有机整合,课堂生成应努力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应以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引领学生丰富和发展祖国语言为根本。语文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既不要期盼意外,也不可剥离文本,更不能囿于预设。

关键词语:课堂    预设    生成   



“课堂”,泛指用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主阵地、主渠道。

“预设”,本指语句中所包含的使其有真值或有意义的估计,站在教育学的角度来解释,即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预先设制教学方案。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教学有可能并需要进行有目的的预先设计。

“生成”,是课堂对话情景中师生对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即时性的获得与发展,是教学的本质内涵,是课堂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僵化走向灵动,由重复走向创造的超越。

语文课堂要以生成为价值追求,这是人所皆知的新课程理念。当“生成”一词在课堂上、校园里、教育教学杂志上“炒”得火爆之时,我们是不是该凝神静思一下:什么样的教学预设才能与课堂生成有机整合?我们的课堂教学到底需要生成些什么?语文课堂生成应以什么为本?怎样的生成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笔者且从以下三个层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一、不要期盼意外

教学过程是意义建构的过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因此,有人认为,课堂生成是一种及时性的,非预见的获得与发展。这里的“非预见”,被一些老师理解为不可预测的,甚至不可预设的。加之不少优秀教师在公开课上,都能把握住那些非预见性的意外情况,巧妙地将那些不和谐的“音符”,转化为课堂教学主旋律的“辅助音符”,甚至由此促进学生学习情感、语文知识、学习能力、文学素养等在课堂上的有机生成。因此,便有教师提出“无法预约的精彩”,“课堂教学期盼意外”、“期盼更多的意外”的观点。于是,便有了下例之类的教学案例:

师:读了课文第二自然段, 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试一试在跷跷板这头听那一头的声音。

生:(七嘴八舌地附和)我也想听一听。

师: (很爽快地)行, 满足大家这个好奇心。来,我们把课桌面当作跷跷板,坐在左边的同学把耳朵贴近桌子那一头,坐在右边的同学在桌子这一头用手指轻轻划一划。

生:(兴奋地)听见啦!听见啦!

师:交换玩一次。

生:(欢呼雀跃)听见啦!听见啦!

师: 现在谁来说一说,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试一试作业本卷成筒儿能不能听到心跳声。

生:(又一次七嘴八舌地附和)我也想听一听。

师: 行, 再满足一次你们的好奇心,同桌交换玩一玩。

生:喜笑颜开地玩起来……

师:玩了这么长时间了,现在言归正传,再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还可以把硬板纸卷成筒儿当听诊器。

生:我还想用现在医生们用的听诊器来听一听xx的心跳声。

……

这是一位老师教学《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随堂实录。

一下课,我就跟身边的几名学生聊上了:“喜欢这样上课吗?” “喜欢啊!”学生脱口而出。“为什么喜欢?” “玩得开心啊!” “除了玩得开心,你们还学到了什么?”“我知道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雷奈克发明的。”“我知道可以用空心木管做听诊器。”“我知道还可以把硬板纸卷成筒儿当听诊器。” 我不得不打断孩子们的思路:“除此之外,你们都学到了哪些语文知识?”孩子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我看了那位老师的教学预案,寥寥数行,只有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没有学生课前先期活动的思考,没有问题的假设和解决方法的预设,亦没有课堂练习的设计。当我提及教案太过空泛时,得到的解答是:“教案不需要那么详细,多一些‘留白’,才有更多的生成机遇,才有遭遇‘意外’的惊喜。” “你教学《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第二自然段的预设目标是什么?” “这一段记叙了雷奈克医生从两个孩子玩跷跷板受到启发,发明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过程。我的预案中,是要通过提问,启发学生领悟要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道理。”“帮你补充一下,同时重点读懂带有‘果然’这个词语的复句,并进行相关句式训练。你觉得这些教学目标达到了吗?” “不都说新课程的课堂期盼意外吗?不都说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嘛。说实话,我也没有想到会出这样的意外。孩子们感兴趣的是体验听诊器的功能,我也就顺其自然啰。” “你认为这一课的教学,学生都学到那些语文知识了?” “至少学生玩得很高兴,课堂气氛很活跃,这不就是人文性的体现嘛。” “语文课只要人文性,不要工具性了吗?这节课到底是语文课还是游戏课呀?”也许是我的问题太尖锐、太直白了,也许是对方还没做过这方面的思考,他哑口无言了。

《礼记·中庸》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机遇总是厚爱有准备的头脑,好的教学效益来自于由精心预设而导致的自然生成。我们应该对课堂上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估测,并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库,以备在课堂中能迅速调用,教学中才能从容应对,收放自如,使课堂出现“神来之笔”,使教学环节的断裂之处生成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璀璨花朵。我们切不可寄希望与课堂中一刹那的灵光闪现,而忽视课前的充分准备;切不可因为“期盼意外”,而放弃对文本的深入钻研和对教学方案的精当预设。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把课堂生成寄托于“留白”,寄情于“意外”,更不可因此放弃对语文教学目标的追求。新课程讲究课堂的开放和灵动,但不是放任自流,特别对自控能力不强,容易被外界新奇事物刺激所影响的小学三年级儿童来说,不能由着他们想怎么上课就怎么上课。诸如上例,教师预设教案时就应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在课前组织学生展开相应的先期活动,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好铺垫。课堂上,更不该错误地把学生那些并无生成价值的疑问、想法,当作“意外”获得的知识的“生长点”,因而过分地放纵了学生的不当需求,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了。表面看,课堂热闹了,学生的需求满足了。但是,这样的,没有预设的“放羊式”的“生成”,产生了“脚踏西瓜皮滑到哪算哪”的局面,致使学生毫无节制地盲动,导致语文教学活动出现了断裂甚至杂乱无章。这种所谓的“人文性”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意外,还是不要追求、不要期盼的好。

二、不可剥离文本

“文本”是包含教育资源的,可供学生、教师与之对话的阅读材料的总和,是与学生、教师相并列的不可或缺的语文教育要素之一、不管是凭借统一“教材”,还是发掘校本课程,语文教学总离不开承载知识的“文本”。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有准备地、从积极的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施加影响,即以精心安排的一个或一系列事件来支持或促进学生的内部学习,使其价值取向成正态方向发展,而不可剥离“文本”去进行所谓的“生成”、“拓展”。

请看下列两则教学案例:

例一:

生:老师,我也想造一座云房子。

生:(七嘴八舌地附和)我也想造。

师: (很爽快地)行,我们也来造一座云房子。请小朋友们拿出卡纸,4人一个小组分工合作,比一比哪一小组造的云房子漂亮。

生:(有的作画,有的剪纸,有的粘贴,兴致勃勃。)

师: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把创造的作品贴到黑板上来。

生:(踊跃上前台长贴“云房子”。)

师: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介绍你们造的云房子。

生:我的云房子像一个蘑菇。

生:我的云房子像一朵花。

生:我的云房子像一只小白兔。

……

例二:

生:老师,我也想造一座云房子。

生:(七嘴八舌地附和)我也想造。

师: 咱们要造就造一座不一样的云房子。请小朋友们先读一读课文,看看小鸟们都造出了什么样的云房子?

生:有很高的大楼房,有很宽的大礼堂……

师:还有谁想读?让我们听听,哪只小鸟最想来造云房子?

生:十分踊跃地朗读课文。

师:觉得这些云房子漂亮吗?谁来读出美丽的感觉?

生:踊跃地用赞美的语气朗读。

师: 喜欢这些云房子吗?谁来把喜爱的感情朗读出来?

生:兴致勃勃地用喜爱的语气朗读。

师:(指着黑板上张贴的纸模型)你们觉得这些云房子还像什么啊?

生:云房子像一个蘑菇。

师: 像一个什么样的蘑菇?你能说具体一点吗?

生:云房子像一个大大的蘑菇。

生:云房子像一只可爱的小白兔。

师:云房子像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在干什么?你能说得更具体一些吗?

生:云房子像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在找萝卜吃呢。

……

师:这么多美丽的云房子。谁来用一个词语夸一夸?

生:各种各样 各不相同

师:不仅要夸云房子多,更要夸云房子美。

生:美不胜收

师:老师也想到几个词语,送给小朋友们。

投影出示:各不相同    各种各样    形态各异

千姿百态    千奇百怪    美不胜收

(教师领读,学生自读记忆。)

投影出示:

云房子真       !有的像         ,有的像        ,也有的像              。

师: 我们再按这样的句式来夸一夸云房子。学习用上刚刚学到的词语,并加上自己的想象。

生:云房子真美丽呀!有的像一个汉堡包,有的像一课枝叶茂盛的大树,有的像一只活蹦乱跳的小白兔。

生:云房子真可爱呀!有的像一只小羊在吃草,有的像一座小雪山,有的像一只小船在大海上航行。

……

师:小朋友们还想造一座什么样的云房子?

生:我想造一座像飞机一样的云房子

生:我想造一座像飞船一样云房子

生:我想造一座像孔雀开屏的云房子

……

师:小朋友们课后都可以按照想象造一座自己喜爱的云房子。这会儿,我们再来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谁最想造云房子。

上述两则教例,花费了相同的教学时间,实现了各自不同的“有机生成”。

显而易见,教例二的课堂教学看似朴实无华,但能以文本为依托,以文化为内涵,颇具科学合理性,也具有语文味儿。教例一预设的“造”运房子的环节,或曰安排的教学事件不能够支持或促进学生的内部学习,课堂上又是音乐,又是图画,又是手工;学生又是画,又是剪,又是贴,看似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却只是剥离文本的游戏,只有身心的娱乐,却无文化的涵养。这样的“生成”不仅没有任何发展内涵,更没有任何创新价值,也谈不上有什么教学效益。因此,例一中的所谓“生成”,笔者不敢苟同。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生命运动过程,因而,课堂教学总是呈现出丰富性、多边性和复杂性,并不断产生新的“生长点”。然而,学生的存疑,并非都具有研究价值,学生的需求并非都那么合理,并非都必须当堂得到满足。因而,当这种“生长点”出现时,教师要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要对纷至沓来的生成信息进行筛选点化──或放大,或缩小,或搁置,如上述教例二中的教师,不经意地“搁置”了“造”这一既耗时间又无语言发展价值的“旁枝”型信息,有意放大了“想”这一有益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语言的运用和发展的生成性信息,引领学生步入课文情境,深入对话文本,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领和激励下,积极主动地锤炼和发展语言,实现了有效的阅读创造。如此这般,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产生超出预设的“溢出效应”。

三、不要囿于预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学习,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习,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考虑教学的预设性目标之外,还要关注在教学中生发出来的生成性目标。相对于预设性目标而言,生成性目标是一种内生的及时性目标,它使得教学目标不再是僵化、固定的,而只是提供路标式的指导。面对“意外”生成的材料,应善于从教学目标出发,迅速判断这一材料的教学价值,采用科学的反馈策略,应该在尊重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并积极评价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指导、引领的作用,促进学生的有效思考。

一切教学活动都毫无例外地具备下列特征──老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习本质上是由学习者内部需要引起的,是学习者的自觉行为。教学,应是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领和激励下,积极主动地去对话文本,吸纳新知,寻求发展的心理过程。因此,实施教学预案不应生搬硬套,机械执行,而应以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学习,主动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的有机生成为依据作及时的有机的调整。

然而,长期以来,教师们已习惯于把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看作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时间充裕,就让学生充分发挥,“尽情”展示,时间紧了,学生的自主权,甚至发言的权利就被老师“收回”了。如一个特定的教学内容预设两节课完成,就一定得完成。为了保证这一点,一是“拖堂”,二是干预──强行制止学生思维,或者直接提供结论。

下面两则教例中,我们的老师就死抱住预案的“模板”不放:



屏幕出示:

在大家的关怀下,明明成了一个(           )的小姑娘。

教师:请大家按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明明是个怎样的小姑娘。

生甲:在大家的关怀下,明明成了一个漂亮的小姑娘。

生乙:在大家的关怀下,明明成了一个坚强的小姑娘。

生丙:在大家的关怀下,明明成了一个有爱心的小姑娘。

(学生积极参与,还有不少学生举手准备发言。)     

教师:还有一些同学想说,但是时间来不及了。下面请同学们……

学生:唉!(非常失望地放下手)



教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里的三个故事,把最令你感动的一小节读给大家听。

生甲:(动情朗读)那个正午我坐在窗口,看满街的车来车往,眼前总浮现出明明天使般的笑脸。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

教师:啊,这一段老师还没讲到呢。Xx同学,你选择的哪一小节?

生乙:(朗读另外一小节)……

生甲:(欲语无言,沮丧地低着头坐下了。)

   上述两例均系苏教版第七册第12课《番茄太阳》的随堂教学实录片段。体会盲童“明明”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之一、

“例一”中,从几个学生的答案看,这一教学目标已经基本实现,教师及时“抽刀断流”似乎无可非议。课后,我随意问了几位同学:“你们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沉默以对。我微笑着再问:“我知道你们一定都有更好更精彩的答案,闷在肚子里太可惜了!”孩子们陆续开言:“在大家的关怀下,明明成了一个用微笑承受一切的小姑娘。” “在大家的关怀下,明明成了一个心里充满阳光的小姑娘。” “在大家的关怀下,明明成了一个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的小姑娘。”……真是妙语连珠,情真意切!

不管是从学生当时的神态,还是从学生后来的课堂表现,都不难看出,由于教师过分地强调“预设”,忽略了“生成”,过分地强调学习目标的达成,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过分地强调对知识点的把握,忽略了对学生的积极情感的滋养。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们把话说完,或者换一个方式,同桌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既节省了时间,也尊重了学生的表达需求,还促进了生生交往和优势互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何乐而不为?呢?为什么这么急于把正陶醉于对“明明”的喜爱和敬佩之中的学生生拉硬扯进预设好的下一个教学环节呢?为什么要压抑学生智慧与激情的火花呢?长此以往,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就如同一条被风干的丝瓜,结构有序、思路分明,而毫无鲜活力了吗?

  “例二”中,学生自主选择的一段话,是课文的最后一小节,承接前面“明明”的一段话:“……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表达了作者“我”内心的感动与感悟;凸显了“明明”纯真善良的心灵,就像她所摸到的“番茄太阳”一样,那么美丽,那么温暖,而且永远留在“我”的心里。感悟盲童“明明”美好的童心对“我”的感染,是这一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也应该是这一教学环节的重点所在。可是,在老师的教学预案里,不属于这一个教学环节。于是,被老师“冷处理”──搁置一边了。且不说,这一小节完全可以纳入文中的第三个故事,且不说老师也本该讲到了,只说教学具有很强的生成性,教学过程是意义建构的过程,其中隐含许多不确定的和非预期性的因素。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以“生成”为价值追求,相应地,新课程背景下的预设就应以生成为目标导向,就应是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教师应用心捕捉和有效筛选学习活动中突然生成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生动情景和鲜活的课程资源,科学地对教学预案进行局部调整,追求课堂教学的主动建构,努力实现有内涵、有价值的课堂“生成”,

教师如果抓住这一契机,依据学情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你为什么认为这一段话最令你感动?能说说你的理由吗?”那么,学生不仅会省悟到“明明”的一段话最令人感动,还会把自己的独特感受表露无遗;教学的目标指向不仅会立即归结到感受盲童“明明”的心灵之美,探究“明明”给“我”带来的快乐和感动这一主旋律上来,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自觉地把个体语言与课文语言有机融合。可惜,教师为了控制“局面”,为了按预设循规蹈矩地完成教学任务,竟然不予理睬!竟白白错过了一个生成的契机!在这种教学状态下,“生成”何处扎根?又何能开花结果呢?请不要用僵化的教学程式禁锢学生的思维,请让预设开心地“约会”生成,“约会”精彩,请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去语文世界尽情地畅游,去真情地对话文本,真实地展示自我。



总综上所述,预设是教学的内在要求,生成是教学的必然结果;没有生成,课堂教学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教学就是杂乱无章的盲动。预设应以生成为目标追求,应为生成留下广阔的空间。“生成”应该是有机的,但不是随意的;“生成”应该是开放的,但不是放任的; “生成”应该是对“文本”的超越,但不是丢弃“文本”去任意拓展;语文课堂的“生成”,应该是发自于“丰富和发展学生语言”这一本源,而不是背离语文学科去恣意玩乐;“生成”应有高水平的思维和智力加工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与创造热情的勃发。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预设与生成同构共融,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是有血有肉的,才是丰满鲜活的,才具有生命活力。

精美绝伦的花园需要匠心独具的园丁,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还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智慧是预设与生成有效性的根本保证。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否以生成为价值追求,是否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我们的教学预设,是否与课堂生成有机整合,是否能激活课堂教学?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否以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是否以促进学生运用和发展祖国语言为根本追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6-10 07: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探索

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个误区



符迪飞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教育水平及教育手段也不断提高。今天,计算机辅助教学已越来越多地走进学校,直进课堂,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并逐步打破“一块黑板,一枝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这种以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法,构建起新型教学模式。计算机多媒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发展联想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的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征和心理状态,抓住最佳时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习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然而在课件制作和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误区。

误区一:教育手段先进,教育思想便先进。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育技术的运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努力创造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但有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便先进。于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内,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然我行我素。

误区二:公开课,尤其是评优课一定要用多媒体。

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有利于个别教育,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因此在一些地区,某一些学校便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而其所用的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够实现的,这样大材小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曾说:“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也就是说,选择媒体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而很多人恰恰违反了这一原则。

误区三:多媒体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

多媒体的性质是什么?或许有很多老师都会回答:多媒体是教师讲解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然而,错了!现代教育理论下教学媒体的性质已经发生的根本的转变。现代教育理论要求要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也就是说,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进行意义建构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再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

误区四:制作课件即备课。

制作课件需要有充足的资料,因而制作课件往往会花去很多时间,有的老师甚至一味地花时间在课件制作上,他们错误地认为制作课件的过程便是备课的过程。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备课是“寻找、搜索、构造、备选教学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检验、评价、挑选满意的教学方案的过程。”可以说,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要过好教材关和学生关。而制作课件只是设计教学方法的过程,并不能也不可能代替备课。

误区五:以视听代替朗读。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稀小,以前的那种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代教育手段,还要不要花费课堂时间让学生去读?答案应该是不容置疑的。小学语文教学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有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小学语文教学。很多非语文学科的老师在听了语文课之后都会说:现在的语文课已越来越不象语文课。这应该是给那些只注重多媒体课件的多种信息的融合,而缺少了朗读,这一最能体现语文教学特点的课堂活动的教师的最中肯的评价。

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课作为小学教育中的新学科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特别是在新课程整合的今天,信息技术课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未来不是为了使用电脑而使用电脑,而是要学会在IT技术的帮助之下,更快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新课程整合的发展,让我们在教学中合理充分地利用现有多媒体条件上好每一节课,为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余姚市小曹娥镇中心学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6-10 07: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探索

农村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策略初探



周慧珍



未来学家认为“未来的文盲将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如何来促进学生个体的主动发展呢?

不同年龄阶段“自主学习”时会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状况、身心规律进行组织、指导。低年级学生知识有限、学习能力不强,而且活泼好动。如何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呢?时下,各种经验成果甚多,值得我们学习。然而,针对85%多外籍生的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农村学校,我认为以下策略对培养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策略之一: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第一,教师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强调“齐步走”、“一刀切”。因为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师要将原来的“齐步走”、“一刀切”变成引导、启发、指导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创新。

第二,教学主体:由“教师为主”向“学生为本”转变。要克服你教我学、你讲我听、你说我跟、你喂我吞、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由“关心尖子生”向“关心全体学生”转变。

第二,教学方式:由“传授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要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讲你听,耳口相传的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开展师生纵横多边活动,真正形成师生平等、情感和谐,新型师生关系,改变教师积极,学生被动,师道尊严,唯师是从的师生关系。

教学策略之二:必须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情绪往往不稳定,容易激动,自控能力不强,学习的有意注意较弱,因此学习兴趣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实践证明,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的初始。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

⑴有意地创设平等、民主的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和态度,注重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点头、拍手、翘大拇指……)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每当听完一个优秀学生精彩的回答后,我会微笑着为他鼓掌、喝彩。

新时期的教师应该:忘记你是教师,你应是学生的朋友、学习的伙伴。忘记你在教课,你应是在和学生交流、共进;忘记这是课堂,这应是你与学生共同施展才华的舞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欣赏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⑵努力营造民主、共进、互动的学习氛围。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生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那种通过严格程式化的规则、过程、步骤进行监控的系统方法并不适合这项工作。教师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共进、互动的学习氛围,允许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当然包括与教师所需要的答案有不完全相同的意见。教师对于不完全符合设计意图的各种想法做法,做到不轻易否定,而能够敏感地抓住学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进一步引导深入地讨论,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保留个人意见,以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地品尝到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甜头。

2.创造环境,激活学生主动学习。

⑴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除了以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之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⑵在一个教学主题开始以后,教师要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情境创设要活泼、新颖有趣,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能够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后面的自主学习中去。创设情境要做到:情境创设要有新意;情境要有趣味;内容要紧扣教学主题;形式要新颖、活泼,能激活学生主动参与。例如:《小白兔和小灰兔》的语言实践这一教学环节前,创设一个课文情境: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演一演小白兔和小灰兔,边演边自我介绍,比如小白兔为什么只拿菜子,不要白菜,它是怎么说的,怎么想的?回家后又是怎么做的?小灰兔为什么拿了白菜,它是怎么想的?回家后又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让学生以“边演边说”的形式,复述故事。学生在情境中相互交流,从尝试表演积极进行练习到共同体验成功喜悦的过程,体现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情境创设活泼、新颖有趣,学生在发展身体灵活性与语言实践的活动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同时也激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⑶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的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教学策略之三: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学习生涯是有限的,而需要学习的东西是无限的,因此学生必须学会学习方法,才能立足于瞬息万变的社会。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把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活动、阅读书本、搜集资料和使用资料的能力等等。

总之,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关键还在教师。教师首先要确实转变观念,以学生为本;其次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上下功夫。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学生定能学会怎样学习,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

(作者单位:上海市青浦区佳信小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6-10 07: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探索

用生活的视野看待语文



高祥虎



语文是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因为它是“母语”,这就提供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最大可能。提供实现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最大可能。听说读写本身就属于他们的生活形式,本来就是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主要渠道,因而可以将语文教学生活化,把学习

中的听说读写自然而然变为学生的生活方式获生存方式,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语文教师应该用生活的视野看待语文。

一、让课堂氛围充满生活的气息
  传统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学习的功能,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认知等方面的培养。而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输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分享思想、表达感情。例如:教室里,开辟贴近学生生活的图书角、生物角、科技角,让可爱的小金鱼、小乌龟成为学生观察、学习的好伙伴,美丽的盆花、葱茏的绿叶成为学生休息的话题,让各式的航模、车模、电子作品、玩具成为学生动脑动手的实验标本,让学生在生活的情趣中学习语文。此外,课堂还可以根据季节的变换,模拟布置为“春色满园”、“夏日蛙鸣”、“硕果累累”、“雪花飞舞”、乃至“一家商场”、“一个舞台”等。而此时的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孩子们学习的伙伴,生活的导师,真正落实“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课标要求。

二、让教学内容闪烁生命活动的特质
   新课标教材,无不紧紧地贴近学生生活。我们遵循“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原则,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诠释或建构文本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我引领学生从生活化的角度去解读文本:

1.走进生活,感悟文本。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他曾经这样描绘道:“宁静的夏天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印入我们眼帘的是朝霞那令人惊叹的美。于是孩子们感觉和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情色彩上的细微差别。”(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学生对生活的直接观察活动充满了情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仅体验到生活的经验,而且获得了美感经验。
   如《夕照》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2.再现生活,活用文本。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如有个语文教师教学《西门豹》中的一个片段:“这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教师抓住“磕头求饶”创设一个生活情境,以实现对文本的深层解读。即课堂中请几位同学以表演的方式补出官绅求饶悔过的言行,如:“哎呀大人,小的该死啊,给河伯娶媳妇这事都是小的瞎编的,小的是在谋财害命啊……”随后教师趁势引导其余扮演百姓的学生:“这位大爷,您老有什么话说?”已经入境的学生很自然地学着老大爷的腔调说:“啊呀,我真糊涂啊,居然会信了这群狗官!”“我的孩子死得冤啊!今天总算报了仇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创设生活情境的主人,他们在自己创设的情境里,深刻地领悟了西门豹的机智──既惩治了恶人,也唤醒了百姓。

通过生活化的鲜明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联系生活,体验文本。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教师在引领学生感悟教材,与作者、与文本作深层对话的时候,应该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在这些方面,优秀的语文教师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如来自香港的高炳旋老师在教学“自言自语”和“酸掉牙”这两个词语时,向我们展示了与生活接轨的词语教学是如此的丰盈、生动:

师:有没有人知道“自言自语”的意思?

生:自己对自己说话。

师:谁可以表演一下“自言自语”?

生:(表演)哎!真是的,今天又没有考100分。

师:你好样的,举个自己对自己说话。

生:(高兴地)今天回家不知道妈妈又会给我做什么好吃的。

师:“酸掉牙”你又是怎么理解的?

生:就是酸得牙齿都快要掉下来了。

师: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酸掉牙的情况?

生:上次我吃彩虹糖时,不知道是酸的,一尝,哇!牙齿都要酸掉了。

生:我有一次吃山楂,酸得不得了,牙齿似乎也动了。

师:牙齿也好像动了,老师喜欢这个词。生活中除了讲酸掉牙,那如果高兴呢,怎么说?

生:乐开了花。

师;还有另外的吗?

生:气得脑子都胀了。

生:气得胃胀。

生:笑破了肚皮。

(教材选自《一人一半》──香港地方教材三年级上册)

高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自言自语”、“酸掉牙”,用生活中极平常的事例来体会,既扎实又有效。在讲“酸掉牙”时还进行了深入扩展,使学生有了“乐开了花”,“气得胃胀”,“笑破了肚皮”等类似词语的表达,既积累了词语,又强化了语感。

如武凤霞的《诺曼底号遇难记》联系新疆克拉玛依的大火的火灾现场资料,对比体现当灾难到来时英雄的价值。

这些有益的尝试给我们的生活化语文教学设计提供范例。

生活是一部鲜活而厚重的“书”,教师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走进这部活书。陶行知先生说:“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雾,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的宝库,便是活的书。”的确,这世界就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部部活的“天书”、“地书”、“人书”,这活的书里面,就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读不完、看不厌的鲜活知识。关键是我们的语文教师是把课本当成学生的世界,还是让世界当成学生的课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6-12 06: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探索


充分运用课程资源 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广西崇左市龙州县金龙镇中心小学 覃露



摘要: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能说会写。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形成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就要充分运用语文教材,凭借教材培养语文能力;要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促进语文学习;要引导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量,在阅读中提高语文能力;还要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课程资源 语文素养 语文能力 语感 民族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的目的其实不过四个字:能说会写。而现实中,许多人也就是“读读”而己,要“写”可就难了。其实,一个人只有具备较强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以及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才能做到能说会写。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形成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怎样让学生既乐读又能写呢?我觉得,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好课程资源,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充分运用语文教材,凭借教材培养语文能力

教科书是教学的重要凭借。教师要用好教科书,落实教材的基本要求,凭借教材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1、准确理解教材中的字词意义。字词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对字词的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由字里行间流露的不同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其味也。”读书时从容“咀嚼”就是要细细品味文章中语言的精彩之处。如教学《索溪峪的“野”》时,可引导学生通过对“野”字的理解,体会作者所描绘的索溪峪的山、水、动物们的那种来自天然的野性的美,而在这样的美景的熏陶下,游玩的人们也变“野”了,作者通过这个“野”字,体现了人们对索溪峪的美的认可和喜爱,学生可以通过这个词语,准确地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2、注重教材中词语的积累,增加学生的作文词汇量。比如,学习“浏览”这个词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积累词语:先说说表示“看”的词语:望、瞄、瞟、瞪、盯、瞥……再让分别用上这些词语造句,体会不同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然后再引导他们理解:很专注地看可用“凝视”;向四周看可用“环顾”;向远处看可用“远眺”;从高处向下看可用“俯视”……这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增加了学生的词汇积累,学生在作文时就可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不同的词语,提高用词的准确性。

3、品读教材中的佳句,尽情抒发情感。许多学生写作时常常写不出,即使写出来也是干巴巴的。比如,写《可爱的家乡》这篇作文,学生都知道可以从山水写出家乡的可爱,但是要怎样才能写出这些美丽的山水,他们就无从下手了。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让学生反复品读描写漓江水的段落,体会漓江水的静、清、绿,再启发学生用一个字概括出家乡的水的特点,于是学生们概括了:清、凉、甜、蓝……接着再引导他们具体写出这个特点,有的学生说:“家乡的水很蓝,蓝得像油漆。”这个比喻显然不恰当,于是我做了这样的点拨:“水是透明的,不能把水比作油漆,该怎样比喻才合适呢?”学生发挥了自己的想像,有人说:“家乡的水真蓝啊,蓝得似乎有人在水底涂上了蓝油漆。”还有的说:“家乡的水真蓝啊,蓝得似乎有人把湛蓝湛蓝的天空搬到了水里。”如此教学,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便能以课文为例子,写出独具特色的文章,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从而适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来准确生动地表达情感。

4、学习教材中课文的写作方法,学会合理地布局谋篇。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许多课文在表达方法、表现形式上都各有特点,教师要教会学生去分析、仿照和运用。如课文《詹天佑》在开头就概括了詹天佑的特点: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课文正是用具体事例来体现他的“爱国”与“杰出”的。课文的最后再总结他的伟大成就给后人的启示。再如《荔枝》、《白杨》、《古井》等等课文都是借物喻人,都是在结尾点题。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弄懂作者的不同的表现手法,那么学生就能学会巧妙地安排自己的写作材料,从而增强作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提高写作能力。

二、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促进语文学习

语文学科的学习资源非常丰富。为了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师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语文实践能力。

1、小学语文学科与思想品德课之间的联系。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除了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外,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小学开设的思想品德课程教材中运用大量的例子来说明道理,让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分清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品德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就是一篇很好的语文教材,所以,教师应抓住两种课程的共同点,使两种课程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运用学习语文的方法来理解思想品德课教材,使学生在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巩固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2、语文学科与音乐、美术等科目的联系。

小学课程中,音乐、美术课与语文课程的关系十分密切。音乐课在听觉上给人以美的熏陶,美术课则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语文课为了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美,感悟内心的美,常常用音乐或美术来进行辅助教学。殊不知,如果能把语文课的教学理念运用到音乐或美术课的教学上,让语文为音乐、美术课服务,你会发现,在音乐、美术课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更大提高。如歌曲《我家住在山沟沟》的歌词其实是对我们山区农村的描写,教学时我让学生品读歌词,体会到歌词里写的其实就是自己的家乡,于是产生了对家乡的热爱,在歌唱时自然能饱含深情;同时,学生会发现自己唱的就是家乡赞歌,写作文时不是可以仿照这歌词来赞美自己的家乡吗!这样,音乐课和语文课就自然而然地联系起来了。再比如,我教学古诗,总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画一幅能反映古诗内容的想象画,再给这幅图作一些文字说明。这样,既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感受到了美,又让学生通过画画体现了美,更让学生通过所作的文字说明,把古诗中所描绘的美景与所画的美景结合起来,得到双重的美的享受。美术课与语文课就这样美妙地结合起来了。

三、扩大课外阅读量,在阅读中提高语文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美的熏陶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使学生懂得该看什么书,怎样看书,学会理解和鉴赏一些文学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四、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外学习资源其实很多,例如: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都是语文学习资源。各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是科学。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肩负着的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课程资源,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8-6-12 06: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探索

发挥校园网优势 拓展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


               


  内容摘要
本文试述了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利用校园网优势,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探索课堂教学中语文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途径。首先,阐述了当前小学教育中校园网应用的现状,分析了校园网具有的优势,提出拓展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并作了深入的剖析与具体的论证;最后,在结论部分以探索实践所获得的启示和反思作为全文的总结。
  关键词
   校园网优势   拓展   语文课程资源   开发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最基本实践的语文老师差不多都有这样的共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丰富的网络信息已经成为师生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帮手。一方面,语文教师借助校园网进行信息整合、交流、备课,从不同角度帮助自己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进行解读和二次开发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进行富有创意的预设性安排。另一方面在学校开展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之后,校园网络建设仍处在没有充分利用的状态,从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来看,更没有形成系统。从对关于我校校园网应用调查来看,真正用得好的、能普及性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工具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不超过10%,大多数还停留在初步探索的层面上,硬件环境的大投入与应用效果的低产出使我们看到:如何利用我校校园网优势,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是目前学校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字】
  2006年3月,笔者以我校语文教师为对象,以问卷的形式,对校园网使用情况作调查研究,共发放校园网建设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问卷27份,收回有效问卷27份,其中45岁以上的1人,35—45岁的6人,35岁以下的20人。

这次调查,我们采用以选择题为主要形式,被调查教师根据题意打“√”作答,并对我校校园网建设提出书面建议,最后汇总整理并进行数据统计。


  【调查数据与分析】


教师利用校园网的次数调查:


利用校园网的次数
天天都用
平均每周用3天-5天
平均每周用1天-2天
平均每周用不到一次
人数
13  
8  
4
2
比例
46%
32.3%
12.5%
7.3%


调查数据显示,我校教师对已建的校园网“天天都用”的超过语文教师半数。 调查表明,目前校园网的主要用途集中在教师备课教学、浏览检索信息、与学生学习互动交流、对内对外交流等方面。
  对于校园网种资源的浏览应用和开发利用,语文教研组的老师在各个阶段所经历的时间、遇到的问题各有差异,但每一阶段都有其突出的障碍,我们遇到的主要障碍既不是技术使用,也不是缺乏教学资源的问题,而是观念、方法问题,教师应主动借助校园网软件和硬件的优势,探索和建构校园网络环境下的现代教育模式。



  二、依托校园网硬件优势,创造建构资源的平台


现在,学校已经能通过校园网络将真实的图像资料与虚拟的学习信息进行有机的加工,为学生提供更多开放、丰富、生动的资源。在此基础上,校园电视台可以将真实(自摄制信息)的视频资料在班级终端系统随时进行播放。所以,使学生就可以使真实的图象资料与虚拟的学习信息进行有机的加工,使之成为可供学生学习的一种高效资源。
如图所示:



  三、利用校园网互动环境,交流分享创造资源。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积极积累经验、进行信息的收集、交流和共享,营造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自主参与资源收集、分享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快乐,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非常重要的一种策略。



1、利用互联网络,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1)激发阅读和探究兴趣
小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兴趣决定的,因而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人教版第十一册《向往奥运》这篇课文时,上课伊始,我在播放奥运会会歌的同时让学生欣赏奥运健儿英姿飒爽的照片,并多媒体播放了申奥宣传片,激动人心的画面呈现在孩子眼前,学生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
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例如,在一次口语交际课上组织学生进行以《我的理想》为主题的演讲,我放了一段我校同学参加市演讲比赛的录像,让同学们感受演讲的氛围、演讲者的仪态和激昂的辞锋,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使它们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不断激起学习的欲望。

(2)丰富语文课堂教学资源。



我们欣喜地看到,与传统手段相比较,在信息网络背景下的语文课程资源建设,已经呈现了相同教学时间内信息量加大、信息源拓宽,大量文本和非文本的信息资源被激活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落实。互联网络资源是丰富多彩的,我以此作为教学资源的主要来源,结合教学的内容、学生发展的水平进行资源的再生,整合,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利用图形化交互界面技术,提供良好的自主良好环境。为了创设情境,我把主要的工作放在设计、提供学生资助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有效引导学生利用资源进行资助学习的过程设计上,以情境引导法提高协作学习效率。

例如:小学语文第十册《桂林山水》一课,班里的学生都没有去过漓江亲眼目睹过桂林山水,对课文的理解仅限于文字的表达。至于桂林山水究竟美在何处,学生没有具体的感性经验,也就难以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根据上述情况,我开发了以情境教学为主的网络资源。一是教师的演示课件,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桂林山水的视频情境资料,让学生桂林水光山色之中,从感性上整体感知课文。而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用的课件,为语文学科中的协作学习提供了一个更为灵活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平台。其中呈现了图片资料、山水游记、名人与桂林、桂林诗词等大量的相关内容,分门别类地安排在各个网页中,同时还设计了简单快捷的搜索引擎,以方便学生能够快速查找自己学习所需的资料,并加入了“留言板”。学生们在学习体会漓江水和桂林山的不同特点时,在校园网上根据自己的兴趣上网选择学习重点,然后进行小组协作学习。网络环境使学生的分组方式更为灵活自由。在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自选学习内容相同的学生自由组合,通过留言板上的相关区域交流学习成果,然后再浏览其他小组的学习成果,获得更多的信息,丰富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完整地建构起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节课,通过在线学习和灵活协作,培养了学生收集、运用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学习的能力,实现了范围更广和质量更高的协作学习。



2、把握时代脉搏,拓展教材资源。



教材是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之一,也是课程的一种载体。我校根据校情以及学生的特点,我们发动学生,根据本班教学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的筛选,不同内容、不同题材、不同形式的信息资源汇集成了便于教学使用的资源库,并刻录成光盘,供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共享。例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把宣传片、公益片以及新闻等内容进行整理,对于学生理解环境污染具有深远意义。因此,我们以此为教学的素材,开展了“参观访问水厂”、“调查学校附近垃圾处理情况”等系列活动,进行编辑、制作,并在在课堂中播放,在丰富的校园电视台节目中,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的强烈情感。



3、开发课外资源,共享语文课程资源。



班级是资源的大宝库,这不仅来源于教师自身的资源,还来源于孩子、家长的资源,从而达到资源的集成、资源的整合、资源的共享。一个多媒体课件,它往往凝聚了教师许多心血和汗水,它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是学校的财富,我们利用校园网教学平台工具,实现班与班之间资源共享,即师生只需坐在自己班里,就能看到其他班级电脑里所储存的信息,如:六年级完成了一次“自编作文选”的实践活动,一班同学的优秀作品就可以用来支持我班的活动,提供出更为具体、更为完整的教学资源。这样的资源共享为我们教师节省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同时为我们的孩子提供更贴切、更形象、丰富的内容,在互动留言板中留下点评,使学生沟通达到了多向性交互。其操作流程如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8-6-12 06: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探索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的优势,充分利用媒体手段增加学生对课文感性的感受,多种感官互相促进,丰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美好体验,课内外,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对语言的感悟提高到新的层次;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工具和终端传输系统让学生分享资源、互相评价、借鉴,及时交流。



  四、收获与启示



通过实践,本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语文学习的各种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学生们更爱提问,也善于提问了,对于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也更全面、更深入了;学生们的社会合作精神、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以及相互尊重和包容的能力,都得到有效地增强;信息素养和能力普遍得到提升。



  五、讨论与反思



  1、  资源的拓宽:

作为语文学科教师,不仅局限于校园网的部分信息,还要不断的拓宽信息的来源,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资源获取,确保多渠道、多元化的获取资源。



  2、 资源的再生:

有些存在的语文资源却不能加以利用,使得资源得以流失。作为现代复合型语文教师不仅要收集和课文相关的资源,同时还能创造课程和课堂教学资源(自制课件),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需要重新整合资源,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同时积极更新观念:一方面请教育技术专家多次进行专题理论讲座,同时组织教师自学钻研有关书刊上的理论文章,以提高理论认识;另一方面结合“行动研究法”开展实验研究,通过构建各种学习模式进行探索实践,在反复进行的设计、实施、反思、改进的循环往复研究中以积累经验,上升为理论。这样通过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往复循环的研究过程,在教师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上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提高认识、积累经验。



对于先进的现代教育,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不能盲目追求形式上的“跨越”,要实事求是地客观地进行研究与分析,充分挖掘利用校园网特有的优势,以素质教育理念为统摄,进行多种优势综合互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实际使用中的功能定位,实现教学资源的交互、对接、传承、张扬,构建起相伴相生、共存共荣的新型学习模式,为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加速教育事业现代化跨越式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8 14:1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