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jyw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探索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07: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探索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



云南省开远市西湖小学 李家荣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被提在首要的位置,学校资源的利用首当其冲。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一线教师必须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把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心放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上,也就是常说的转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此观念下充分利用学生的人力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相信学生,使课外信息百家争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将对有关教学内容的资料查阅,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归纳放给学生。比如说:教学《一夜的工作》时,为了使学生能对周总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更能从课文中体会周总理夜以继日的工作和简朴的生活,让学生在上课前去查阅资料,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教学内容,初步得出总理的形象。并且将自己查阅到的知识点在课堂上讲授给其他同学,使课堂教学百花齐放,以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由于每个人的认知风格不一样,思维方式不同,见解各异,而学生间的互动学习,各抒己见正好弥补这一缺点,使学生相得益彰。同时又真正把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位置显现出来。这样的教学,既使学生学得自在有趣,教师也教得轻松自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成为名副其实的学生资源利用的挖掘者,教学形式的组织者。

二、注重学生情感动作的利用

语文学科的课程编排,具有很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在课案编写或进行教学时,要注重文本与学生情感的教育,把课文内容通过玩玩演演的形式再现出来。使文字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只要玩演课文的形式多样,对学生具有意想不到的吸引力,它可以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突破创新,又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获取丰富的知识。三年级课本中的课文《信箱》一文,它属于故事性的文章,教学重点是体会娃丽具有高度责任心,急人所急的美好品质。让学生自主编排成课本剧,采用表演小品的形式,将我希望带钥匙的迫切心理以及得到钥匙后的高兴心理通过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让其他同学从表演的过程中感悟到:要想使自己的愿望得到实现,就必须付出努力,必须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这样,学生的思想情操就随着表演的表情和动作得到陶冶,胜过教师的言传。同时也完成了该课的教学内容。四年级语文第七册课本中的口语交际《购书、谈体会》是要求学生模仿营业员、我和爸爸围绕“购书”展开对话,培养学生文明、礼貌、大方的交际习惯。教师只要在课前就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提示学生,学生就会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自己的想象编出许多严肃的、幽默风趣的、普通话的、方言的等多种故事,制作简单的道具。在这里,学生会因为可以自由说话,自由活动,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对白的语气,人物的语言、表情的效果有如峰峦叠出。当然,表演要适可而止,把学生还希望表演的欲望转移到对表演过程的评论上,逐步引向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三、正视学生评价的资源

学生的评价,这个活的资源,在教学中是举足轻重的。但许多教师还是不能将它应用到教学中,师道尊严的思想根深蒂固,在工作中放不下老师的“尊严”,学生绝对不能说老师的不是,教师也绝不在学生面前表露出不对或不会。对学生的评价置若罔闻,这在教学工作中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就拿我上过的一节“口语交际”课来说。口语交际,目的是要激发学生想说话的愿望,让他们知道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为学生提供表述自己口语能力的平台。我把口语交际的主权放由学生主持,完成口语交际的交际过程,老师则坐到学生的座位上充当一名忠实的“学生”。随着小主持人导语性的发言后,同学们纷纷要求到台上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了解的一种电器。学习气氛很热烈,同学们跃跃欲试的劲头令人振奋,当课堂学习接近尾声时,小主持人出乎意料地要请老师上台为大家介绍。这时,我的身份是学生,没有理由不去,同时也庆幸我选出的主持人的机灵与大胆。我走上讲台,就电饭锅这种家电的种类、外形、结构、保养等有顺序地进行介绍,目的也就是引导学生,介绍事物要有一定的顺序,要全面。接下来是主持人请学生就老师的讲解进行点评。这时,学生的补充、点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他们能言善辩的能力有了用武之地。同学们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真正把老师当成他们中的一员,师生合一得到了真实的体现。当这节课结束后,与随堂听课的教师交流时,学生的能力得到了一致的肯定。但也有老师提出,教师不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指这里,点那里,那样只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老师一无是处的印象,丧失了教师的尊严。其实,师道尊严在哪里?我认为在于师表,在于言传身教。教师的讲解在成人眼中也许是完美无缺的,可在学生的思维中不一定完美。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很多,对新鲜事物接授很快。因此,当学生就每一个问题发表看法时,老师应给予鼓励,相信他们的合理性,并对其敢于发表不同的看法的行为进行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师有什么理由不能给他们说出来的机会呢?老师们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机会多了解自己学生的思想动态呢?要知道:童言无忌。学生的评价是你不可多得的忠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07: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探索

文章的歧义



云南省开远市西湖小学 李家荣  



  一篇好的作品,不论放到任何时代,都有其实用性。文如镜子,胜似镜子,它既是历史再现,也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读一篇文章,就是认识一段历史,体验一段情感。每一位作者写出的文章或是表情达意,或是说明一种道理,也可以是从一个侧面来反映一个时代的主流。因此,在不同的时代阅读同一篇文章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产生不同的教育效应,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改变教育观念,转换师生角色,敢于放弃那种千篇一律地要求学生一定按自己的教学设想进行学习,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要还学生以读者的地位,真正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鼓励学生智慧的、精彩的,有个人意味的多元化解读课文。


一、先读进去,再想开去


    教师在教学语文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确引领学生把握好课文的主要目标,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在已理解文章思想的基础上拓展开去,想自己所想,各抒己见。比如说,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所反映的是十九世纪作者所看到的广大人民深受苦难,贫富不均的现实。课文通过写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课文把幻想与现实作对比,衬托出小女孩的可怜和命运的悲惨。有一个学生在课文情感拓展延伸,谈谈自己的感受时说:“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了解到了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钱,不能乱花,钱是来之不易的。课文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她因为在大年的那一天,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分钱,所以不敢回到家中。可想而知,要挣到一分钱是多么不容易。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钱”。


  多好的理解,学生把安徒生童话跨越时空,变成了今天要节约、珍惜每一分钱的教育读本。学生在读中感悟,赋予课文新的生命活力。


  二、阅读理解,立体思维


  学习语文要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允许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内容,尽量挖掘出课文中饱含的寓意。记得这样一个思考题:一棵树上有三只小鸟,猎人用枪打死了一只,还有几只?按人们常规的思考,答案是还有两只。但是换一个角度想一想:树上同时栖息的三只鸟,打死了一只,另外两只早已飞走了,怎么还会有鸟呢?另一种答案:打死的那只飞不了又没有掉下来,还在树枝上,因此,还有一只。如果说第一种想法是正确的,那么第二种和第三种答案就是这道题的“歧义”。是出题者出题时始料未及的。那么我们读一篇课文就要鼓励在常规的教学内容中发现新的寓意。比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重点抓住大榕树的茂盛和树上鸟多鸟欢来启发学生,认识这是一种欣欣向荣的生命现象,从而体会生命力的伟大。可是,当课后让学生进行拓展训练时,有学生说:大榕树之所以成为鸟的天堂,是因为那里的人们有环保意识,保证了大榕树的生长,调节了自然生态的平衡。我相信,只要我们都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整个地球会变得比天堂更美。这是教学中的水到渠成,学生信手拈来的表现。


  三、敢于质疑,勇于探究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肯定学生通过学习而得到的体验与启发,只有关注孩子的独特的心灵体验,尊重孩子的思维差异,才有可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课堂生活。九义教材课本的课文《三味书屋》是一篇讲述三味书屋的布置和鲁迅小时候在这个地方勤奋学习的一段故事,表现了书屋浓厚的文化氛围和鲁迅从小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好学的精神。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这是鲁迅要求自己“时时早,事事早,丝毫不敢松驰地奋斗一生”。可学生在讨论时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同学认为:鲁迅用“早”字来警醒自己勤奋学习是好事,但是,他在书桌上刻字是不对的,这表现出他不爱护书桌,不爱惜财物。学生的思维结果也许有失偏颇,但是学生能有新的认知视觉,敢于探究是难能可贵的。


  总之,语文教学善于打破课内外的界限,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对发展学生的阅读探究素养是至关重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07: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探索

小学语文教学须倡简



张云杰



一路欢歌一路笑,新课改已经走过第六个年头,小学语文教学的前途何在?



看看我们今天的语文课堂,的确存在着许许多多形式主义的东西,为了追求让学生做“主人”,就抛开文本,无休止地辩论、争论,结果越扯越远;有时候,我们也把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于交流、展示学生搜集的资料,放着最好的课本资源不用,还美其名曰:“自主、探究式学习”;有时候,我们也会过于迷信多媒体教学,把课前备课的精力主要用在课件的制作上,妄想用富于变幻的声像吸引学生,然而,这样的课堂留给了学生短暂的感官刺激之后,并没有给学生留下什么深层次的东西,反而背离了语文学习的本真。



小学语文教学须倡简,语文课堂须找回本真。然而,语文课堂应该怎样倡简?



我认为,语文课首先应该有简明的课程目标和课时目标。所谓课程目标,是就语文学科本身而言的,我们做教师的,要给予学生什么?那无非就是要使学生学到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识字写字、读书背诵、写作、口语交际、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些都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也是关系到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所以,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每一堂课后,我们都应该问一问自己,这节课,我都为学生做了什么?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是否得到了切实提高?就拿写字来说,有的老师认为那是低年级老师的事儿,我是中高年级老师,我便只管教授阅读的方法就足够了……看看我们的学生写的字,结构失调,笔顺颠倒,是谁造成的?那恐怕要问我们语文老师自己了。近期参加了一次教学观摩会,这次观摩课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几乎每个授课教师都是伏在黑板前,认真、工整地书写课题,给学生以示范;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写好笔画较多的字,这样的景象也经常出现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是给孩子的未来打基础的,对孩子基本功的培养,听、说、读、写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绝不能放松,我们在追求课堂生动精彩的同时,这简明的课程目标不能忘记。勿因善小而不为,凡是对学生语文学习有利的小事,我们应该经常做,认真做。



再说课时目标,我们的一节语文课只有四十分钟,你设计的目标越多,平均分配给每个目标的时间就会越少,水过地皮湿的效果自然不会太好,与其囫囵吞枣,不如细嚼慢咽。那么,课时目标的重点应该放在哪儿?那就是落实好一个“读”字。



其次,语文课应该有简单的过程和简便的手段,那就是以读为主,读中导悟,读中见悟。



我认为,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是对语言的学习,小学生有他的年龄特点,他有自己的理解程度,所以,讲的内容一定要注意一个“度”字,如果我们大讲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东西一旦超过了学生的理解程度,那他只好囫囵吞枣,我们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既然讲多了、讲深了没用,我们何不把更多的经历用在读书上。课文就是最好的课程资源,不好好利用,岂不可惜?语文课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面对文本,诵读文本、感悟文本,让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不会学到会学,由浅认识到深认识,从而真正实现新课标提出的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



要读书,该怎样读?平时,我们课堂上也布置读书,可是学生自己只是读一两遍就放下书,或交头接耳,或无所事事。学生要读书,而且要读进去,关键要靠教师的引导。所以,课堂上,老师要积极地创设读书情境,有效地带领学生从读中感悟,再把感悟读出来。



以下几种方法还是十分有效的:



(一)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学生读课文的同时,以一个恰当的问题布置下去,这个问题可以是认识全文的关键,更多的则是教师下一步讲课的由头,带着疑问走进文本,消除了漫无目的读书的现象,在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充分理解了语言,加深了对语言的感悟。如《给予树》一课中,徐慧颖老师给出这样的问题:“课文中写了谁?谁给你的印象深刻?”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对于故事中的人物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为后面的讲授打下了基础。再如《搭石》一课中,韩秋云老师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是搭石?”,这个问题恰恰是韩老师接下来讲课的由头。



(二)句段的比较阅读。备课中,老师精心选择一些在表情达意方面起重要作用的词语,让学生去掉这些词语读一读,在两相比较中加深对句意的理解,由词语到句子再到段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一个段落的理解有时会因一两个词语而升华。如王旭老师在执教《猫》一课时,把“说他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回一天一夜不回家呢?”一句中的“吧”“呀”“呢”三个语气词拿掉,让学生读一读,看有何变化?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立刻清晰地呈现出来,效果十分明显。



带着问题读,比较阅读都体现了语文教学中读的主体地位,在读中学生有所感悟,实现了读中导悟,感悟出来了,接着就应该趁热打铁,创设情境,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的形式读出来。



(三)恰当的引入其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表演等,让学生进入情境,读中见悟也就容易实现了。刘娟老师在讲授《鼎湖山听泉》时,先让学生听泉水的声音,再看美丽的图片,然后再出现文中写泉水的片断,在潺潺的泉水声中,学生面对优美的画面,书声响起,全场的人似乎都走进了天籁人籁之境。



音乐越来越多地走进了语文课堂,在一段适合语段特色的音乐中,或教师范读,或学生齐读,语言的魅力显露无遗,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怎能读不出感悟,读不出意境来?



扣读导悟,读中见悟,语文的学习如此简单。



简明的目标、简约的内容、简单的过程只需要简便的手段,引领每一个孩子走进文本,在识字写字、读书背诵、写话交际这些最简便而又最实在的教学手段的使用中完成对语文的学习,去掉了浮华,摒弃了浮躁,读出了本真的语文,上出了真正的语文课。(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州市实验小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07: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探索


“唱好三字经”,实现语文教学的创新



奉节师范附属小学 柯容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看来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创造潜能的挖掘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教有创新”,学生才能“创新的学”。



那么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创新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首先要着眼于趣。



为什么创新?关键是要能让学生感兴趣,能抓住学生的眼球。如果教学中的创新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那就失去了价值。记得有位老师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为了让学生领悟到船夫驾驶技术高超,简直是“操纵自如”。她运用了如下的教学:“孩子们,现在请大家以桌面为河,以书和文具搭建纵横交错的河道,以小书为小艇,都来当当船夫,体会船夫驾驶技术的高超。”顿时,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搭河道,驾驶小艇,不知不觉中,孩子们通过动手和交流,领会了什么是“操纵自如”。回味这一教学过程,在理解词语方面是一种创新,它摈弃了说教和生硬的解释,而是通过动手做一做的方式来进行的。这样的方式学生喜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这样的创新是有意义的。



其次要立足于实。



那是不是所有能让学生喜欢的方式都是有意义的创新呢?其实不然。



我们的语文课要上得扎实、朴实、真实,所以语文教学的创新不仅要着眼与趣,更要立足于实。创新不是搞花架子,不是表面热闹,应该追求有用、有效。那样的创新才是有价值的创新。



如:有名老师在《生命生命》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充分的与文本对话,进行交流讨论之后,学生已经稍稍能感悟到要珍惜生命,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此时,教师立即引入课外教学资源,即介绍本文的作者杏林子历经坎坷的一生。然后紧紧抓住主人公说过的“除了爱,我一无所有。”这句话,再次与文章进行深层次对话,通过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朗读,学生理解到了生命的真谛。然后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生命格言。学生的发言可谓精彩纷呈,将整个课堂也推向了高潮。



反思这一精彩的过程,有两处成功的创新,一是引入课外教学资源;二是引导学生写出生命格言。之所以是成功的创新,就因为适时引入的课外资源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与文本和作者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对话。然后又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生命格言,又给了学生表达的机会,是语言和思维训练的良好结合。全程具体生动地展示了语文学习从理解到表达再到运用的全过程。这样的创新进行了实实在在的听说读写训练,是精彩的,也是有效的。



最后还要立根于本。



语文教学的本是什么?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不管是何种形式的创新都要立足于此。反之,抛弃语文教学的根本,一味的为了创新而创新,就有耕别人的地,荒自己的园之嫌了。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学生刚读完一两遍课文,就要求学生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画出来。结果很多孩子用了很长时间去画黄蝶、树阴,甚至还在深究谁的黄蝶画得美。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创新古诗教学”?无可否认,对比传统古诗教学,这的确是创新,然而教师在具体操作时,却忽略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对这首诗理解了多少,在朗读的过程中感悟到了多少,积累了多少,这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语文能力的提升又有多大作用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果那位老师在让学生充分的朗读、感悟、理解之后,再让学生拿起画笔,那就会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效果会好很多。所以,语文教学的创新首先应立足与本。在本本分分、扎扎实实的理解文本之后的创新才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创新;在落实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上的创新才是有深度的创新。不然会有囫囵吞枣、越俎代庖之感。



还记得有位老师教学《地球爷爷的手》一课,课前活动时,孩子们都在兴致勃勃的玩着纸飞机和小皮球。老师还不时引导学生观察纸飞机和小皮球无论飞多高多远都会落到地上这一寻常的自然现象,让所有听课的老师都很纳闷。没有想到,上课时,老师非常自然的用“为什么纸飞机和小皮球无论飞多高多远,最终会落向地面呢?”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看来,课前的游戏创新并非只是好玩,而是为了与课堂很好的衔接。这样的创新既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又能够为课堂学习作良好的铺垫,何乐而不为呢?



看来,要实现语文教学的创新不仅仅要着眼与趣,立足与实,还要立根于本。只有唱好“趣”“实”“本”这三字经,语文教学才能实现有意义、有价值、有深度的创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07: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探索

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

──从两节古诗课的教学谈开去

安徽省萧县黄口镇第一小学 张晓鹏



  
我曾听过一位老师教学陆游的《示儿》这首诗,一节课上他不断地去分析诗的内容,解释词句的意思,结果,这28个字的一首诗,字词的意思,每句话的意思却写了满满一黑板。老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学得有气无力、昏昏欲睡。但更让老师伤心的是,等到第二天去检查这首诗的背诵时,还有一部分同学不会背。一节课居然没把28个字念会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同样是古诗教学,我也曾听过另一位老师上的《题临安邸》,他在引导学生疏通诗意后,把重点放在了感悟诗情上。他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有没有注意第二个句子──“西湖歌舞几时休”是个什么句子?



生:问句。



师:谁问谁?



生:是作者在问南宋统治者。



师:你觉得作者当时的心情怎样啊?



生:有些愤怒。



师: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问他们?



生:(有些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现在,请你指着那些统治者的鼻子,你怎么问他们?



生:(愤怒程度有所提高)──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是啊,老百姓们正过着苦难的生活,他们却在那儿花天酒地,寻欢作乐。现在,那个昏庸的南宋皇帝就站在你的眼前,你正指着他的鼻子,你怎么问?



生:(越来越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这些南宋的统治者。



学生们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读得有声有色,听课的老师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学生一句句地读,一遍遍地读,跟着老师一起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感悟到了那份浓浓的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学会了,理解了,而且在课堂上就能完成背诵的任务,还要在课下单独加工吗?李镇西老师曾说过:“一个教师要以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态度去影响学生,用发自内心肺腑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对知识的热爱。”语文教师虽然不是诗人,但他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语文教师虽然不是作家,但他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我们不是给学生讲语文,也不是带着学生学语文,而是用自己的语文气质感染学生,引领他们走进语文的殿堂,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思索,去感悟。对任何一位语文教师来说,他讲《匆匆》,他就应该是朱自清;他讲《草原》,他就应该是老舍……教师本人应该“语文化”,并自然而然地去感“化”学生。而这种“语文化”,就包含着教师对语文的热爱与激情。



语文课需要激情,但是值得思考的是我们应当怎样让课堂充满激情?据专家们分析,当前语文课为了体现激情,有着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让课件取代学生阅读,整个课堂被精彩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占据着。第二,语文课有上班会课的嫌疑,老师充满激情的演说,一次又一次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但我们不要忘了,教师的演说、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只是起着引导、辅助作用,我们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阅读中去,而并非教师一腔热情地表演。在学习《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时,一位老师费了很大的功夫制作了一份精美的课件,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那悲壮的场面。熊熊的大火,隆隆的枪炮声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点燃了学生的激情。让人感到遗憾的是,老师并没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归到文本,回归到语言文字当中,学生并没有从语言文字中体味到场面的悲壮和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语文课上的激情应是师生和文本之间共同演绎生成的体验性的激情,是师生之间,生本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和智慧的交流。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语言本身就是生命之声,语文活动就是生命的体现,语文不应是虚无飘渺的,不是多媒体的整堂展示,而是充满生命的活力,是师生思想的互动。理想的语文课是学生想其所想,思其所思,畅所欲言,是紧扣语言的特征,师生互动的心灵交流。”



语文课需要激情,它能有效地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但是,我们在运用中一定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杜绝盲目性,想方设法增强它的实效性。



一、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产生激情的基础



语文教学需要激情,首先要求教师沉迷到文本中去,只有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充满激情,才会在课堂上激起学生的情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这样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确,从古到今,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千古,流芳百世,是因为诗人、作家的笔墨,饱含着自己的思想感情,有的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我们的教材中就有许多这样的名篇佳作,如《草原》、《匆匆》,等篇目。我们应根据文本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用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思感化自己的灵魂,并依此来打动和感染学生。



说到这里,不禁想起了我上小学时发生的一件事。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我们学的是《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开始上课时,我们就发现老师与往日不同,神情特别严肃。后来,在读课文的时候,她读着读着,声音就有些哽咽了,接着眼泪就流下来了,不得不拿掉眼镜擦泪,我们受到了感染,一个个也哭了起来。那节课,同学们学得都非常认真,连平时最调皮的同学也变得很老实。今天再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心里有一种别样的感觉,其实我们那时的哭泣,并非完全是受了课文的感染,说实话,在很大程度上是老师的情绪感染了我们,我们是看到老师哭了,才跟着哭的。可见,老师在课堂上的调控能力是多么强大。不管我们的哭声来自一种什么原因,但是当时我们确确实实感受到了周总理是个伟大的人物,感受到他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老师的举动更加深了我们对文章的感悟和理解。



充满激情的课堂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增加收获,从而提高他们的能力。不少学生还会因此产生灵感、创意,进而自觉地发展和运用知识。



在这里需要提出的是,要想对文本有一个正确而深入地解读,老师本身的文化素养也是非常关键的。因此,作为一名老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广博地读书,广博地涉猎,开阔视野,丰富阅历,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胸有诗书气自华”,也惟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积累,才能使我们的谈吐优雅,风度潇洒,也才能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二、语言的表达要注意讲究方式



“言为心声”,语言是最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一些语文课缺少激情,主要是由于教师语言平淡给人形成的印象。课上总是一个腔调,一个语速,没有节奏,没有重音,没有起伏,学生听着很容易恹恹欲睡。我们应该练好普通话,从基本功练起,增强口头表达的感染力,力争让自己的语言做到有声有色。就拿表扬学生来说,说话的语气不同,收到的效果就不一样。一个学生很有感情地朗读完了一段课文,老师平淡地说:“读得不错,给他鼓鼓掌。”接着是一阵稀里哗啦的掌声。这时的掌声给人一种走过场的感觉,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只能是在例行公事。如果老师在学生读完之后,充满激动地说:“你读得太好了,同学们,让我们为他的精彩而鼓掌!”这样一来,老师的情绪会迅速地传染给学生,响起的掌声一定非常热烈,接着老师再问:“还有谁能像他这样接着读?”你再看课堂上,小手林立,学生的朗读激情一下子调动起来了。



三、热闹不能等同于激情



我曾经听过这样的课,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的识字教学时,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教师把所有的生字用课件打在大屏幕上,学生想汇报哪个字就哪个字,想怎么汇报就怎么汇报。学生确实很有兴趣,一个个争着回答,甚至有的还没等别人把话说完,就直接站起来抢着说了。一个学生把一个字汇报完了,其他学生还汇报这个字,有的是读,有的是组词,有的是说话,有的是说记忆方法。整个课堂教学你说我说,热闹非凡,教师也不住地激励夸奖:“你真聪明!”“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多好的学习方法啊!”“啊,你还想说呀?”“你真棒!”。不知不觉课堂教学的时间过了大半,再想完成其他教学任务的时候,已经力不从心了。这样一来,一节课的时间,学生们除了认识几个生字,又能掌握多少知识呢?我只知道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学生一直在摆弄着手中的铅笔,我悄悄地问他:“你学会了哪个字,想汇报哪个呀?”他望了望我,表情漠然地说:“我哪个字也不想汇报。”好像上课跟他无关似的。像这样表面看起来热闹的课堂我们需要吗,这样的课叫充满激情吗?充满激情的课堂是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的。



总之,激情不是表层的张扬,不是华而不实的渲染,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激情是真实的、由衷的,而且又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它是内心情感自然而充分的流露。激情如火,熊熊燃烧;激情似水,汹涌澎湃;激情若风,遒劲浩荡。激情进入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会更加魅力四射,风采迷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07: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探索

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湖南省古丈县高峰中心完小 李国军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常常感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其中与语文学科的特点有关──—基础性较强,能力提高周期性教长,但很大程度上却与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有关:讲台上教师机械、呆板的侃侃而谈,讲台下学生规规矩矩的正襟危坐,接受、同化、记忆和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无形中成了知识的“复制品”,在这种教得死板,学得僵硬的课堂教学氛围下,学生的思维缺乏开拓性、创造性。教学没了活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不会高。因此,立足课堂,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成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所谓和谐氛围,就是指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摆正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以民主为基础,以尊重为条件,在教学中相互理解与合作,相互激励与欣赏。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很有感触的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融洽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情谊,还可以让人如沐春风,提高教学效果,突出教师的个人魅力,增强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使语文的课堂教学不呆板,从而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课堂上和谐氛围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上教师能否尊重、信任、爱护学生,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苏霍姆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学生开始学习中,虽然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但并不一定合理,这时教师不能横眉冷对,应把否定的批评变为和善的话语去激励。如在教《草船借箭》中,我问学生:诸葛亮看到周瑜一再逼问,为什么诸葛亮不反驳,还答应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呢?其中有许多精彩的回答,当然也有不乏者,甚至是哑口无言,我从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调上都给予了相应的表扬,如:这位“诸葛亮”可能早已洞察天机,胸有成竹了!这位“小诸葛”可能是想,对这个心胸狭窄的周瑜是无话可说的,还是拿点事实给他看吧……既为学生解了围,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轻松自如的氛围里,能自主的参与其中,积极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二、 激活创新思维,让课堂焕发生机



语文的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的,更应该是艺术的。一堂课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这堂课就是苍白枯燥,没有生机和活力的。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第一、放开标准,激活思维。许多的教师在教学中,都是先设计好了环节和问题,为了达到相应的预期标准,一层一层的将学生往问题上拉,向标准上套,教学环节看似紧凑,实则原味失尽。因此,教学的目的不是将学生的思维定位于教师预定的标准上,而应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去创新。如果教师把自己思考所得的关于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写法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后却要学生从课文中寻求证据来证明教师的正确,这不得不说是典型的注入式。因为在整堂课的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化思维首先被固定在一个必须认同的现成结论中,而这个必须认同的结论又被教师和学生理解为最终的知识真谛,如,在教老舍的《养花》时,有教师这样引导:“老舍先生养花的感受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色有香……’请同学们从分别课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在找完后老师和学生又一起验证,整个过程看似热闹,但学生从中得到了什么教育?受到了什么启发?只不过是将老舍养花的感受让学生们知道,得到学生们的证实罢了。这无疑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的认识局限于课文的表层,其内在的思想没有被发掘出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放开标准,要以开放、活跃的方式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释放学生内在的感悟,这样的课堂才生动活泼。



第二、寻找契机,培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着许多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寻找其中的切入点,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大胆创造。如在教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时,我针对不同段落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去学习,文中的第二自然段是这样写的:“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在学了之后,我顾作疑问说:“这样的话语太委婉了,我把它改改,你们看看行不行,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的确是没有了,我默默一算,24年的时间从我手中溜去了,时间过得真快啊!真让我大吃一惊!”说完后学生们哄然大笑,然后我要求他们和我辩辩理,顿时课堂便活跃起来了,许多同学都作了精彩的辩述,认识到了文中语言的深动形象。而在第三自然段中,我针对文中的内容,要大家补充几句关于时间流逝的句子,学生们又是自主讨论和归纳:打球时,日子从篮框中过去,上网时,日子从敲击的键盘上过去……既让学生明白了时间去得快,又结合实际得到了思想教育。一堂课就在欢声笑语中过去了。在教材中,有许多的课文有值得学生发挥想象的地方,教师可以利用这样有效的资源大做文章,如在教完《穷人》后,让学生续写故事,上完《游子吟》后,让学生结合看图,将诗改写成记叙文,学完《凡卡》后,让学生和凡卡比比童年,无一不是很好的载体。



第三、求同存异,引发争论。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经过推理获得答案后,要予以肯定,同时,要激发学生对一个问题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发掘新思路,提出各式各样的、言之成理的独到新见解,不拘于同一答案,并且把学生提出的异议以辩论的形式进行争议,从你争我议的唇枪舌剑中发散思维,各抒己见。如在教《称象》一课时,有教师提出这样的尝试问题:“谁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让学生在赞叹古代曹冲聪明的同时,还有信心向曹冲挑战,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创新的热情,有的学生谁:“曹冲用的是石头,比较麻烦,不容易找,也不容易称,河边不是有泥土吗?取土方便。”有的说:“我不用泥土,也不用石头,就用人,因为人听指挥,说上句上,说下就下。”有的说:“用水更方便,就从河中取。”有的说:“用一样大小的水桶盛水,这样在称的时候,就只要称一个水桶就可以得出大象的重量了。省事!”各种见解,让教师不得不对这些小孩子刮目相看。在如在《赤壁之战》教学过程中,谈到曹操用“铁索连船”这一决策的利弊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弊大于利”无形在感到“曹操很笨”这时站起了几个学生,大胆提出了质疑,认为曹操是个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原先的分析太片面,提出了“利大于弊”的观点。由此,一场课堂辩论展开了。反方的理由主要有三:(1)铁索连船是根据曹军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决策,不连船,曹军会晕船,永远过不了长江;(2)冬天东南风罕见,火攻机会很小;(3)铁索连船可以增加曹军战斗和。经过一番面红耳赤的争辩后,大家终于达成一个“新”的共识:铁索连船有利也有弊,是利大还是弊大,关键在于曹操能否小心谨慎,注意风向,扬长避短。这堂课正是由于几个学生的大胆求异,才引发了一场唇枪舌剑,不仅使全班学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而且还产生了一个创新的见解,深化了课文的内容。

      

所谓“灯不挑不明,理不辩不清”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有些课文中的内容有不确定的因素,教师若单凭讲解,学生可能还理解不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妨把问题放下,让学生提出质疑、讨论、争辩或许还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立足课堂,延伸学习空间



学习是为运用而服务的,许多事实证明,学生对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到的知识更为感兴趣。因此,我们的教学既要立足课堂,又要面向生活,要强调语文教学与课外读写沟通,与其他学科沟通,要把学习的触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大环境、大渠道中学习、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河寻找生活的衔接点,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如在教学《向往奥运》时,让学生查找奥运的有关知识,了解奥运的有关明星,明白我国为北京奥运作出的努力,再倡导学生为2008年北京奥运作贡献,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又活跃了语文的课堂教学。在教完了《将相和》和《奴隶英雄》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编排课本剧,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融入到表演中去,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



意大利诗人洛利斯?马拉克兹的诗说得好:“孩子有/一百种语文/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发掘/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创造/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梦想。”只要我们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课堂上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立足课堂,延伸学生的学生空间,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永远焕发光彩,永远生机勃勃,与时俱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6-10 07: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探索


创建务本、求实、高效的语文课堂



山东省日照市实验学校 邓 晓 徐洪涛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经历了课改初期的困惑和浮躁后,老师们开始静下心来思考:语文的任务是什么?语文课该怎么上?笔者认为应创建务本、求实、高效的语文课堂,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一、务本



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头是指听说,书面是指读写,语文也就是听说读写。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学语习文”是本。“人文关怀”、“多元感悟”、“自主探究”、“资源开发”……都应在“学语习文”中进行。



但现在很多的语文教学越来越不像语文了,语文课变成了故事课、文学课、常识课、影视欣赏课…… “语文味”变了,它走了调,变了辙,甚至连“语文味”都没有了,失去了语文课的本真,丧失了语文课的功能。语文课就要“务本”,务语文之本。



1.要以读为本。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是语文教学的第一学法。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朱熹对读书之法的论述非常精辟:“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现在的语文大师也非常重视“读”,叶圣陶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 读通、读懂、读情,首先读通全文,然后读懂课文,最后读出感情。



2.要“品词鉴句”。有的老师上《雪地里的小画家》,运用多媒体课件,有声有像,有静有动地演示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学生就不是用语文(语言文字)的手段去读懂,而是看图像(非语文)看懂了。阅读课要让让学生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引导学生通过辨析词句学会揣磨和品鉴语言。如《燕子专列》一课,抓住重点句子“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引导学生理解“纷纷、冒、顶、踏、四处”这些关键词语,想象老奶奶、叔叔、阿姨等是怎样寻找燕子的,体会瑞士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帮助燕子的精神和爱心,然后再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这样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课堂就有了“语文味”。



二、求实



1.教学手段要简单实用。



现在的阅读教学热衷于教学形式的花样翻新:表演、游戏、合作,特别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阅读课堂变得多姿多彩,五光十色,“乱花渐欲迷人眼”。教学手段多了,先进了,但实际教学效果却不理想,甚至事与愿违,反而影响了阅读教学,比如多媒体课件,把书上的精美插图做成课件,书上的文字搬到屏幕上,连板书、生字的示范都统统用多媒体代替,恰恰剥夺了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诵读文本的权利。我们看支玉恒、于永正等大师讲课,他们极少使用课件,但谁能说他们的课不是经典之作。教学手段一是不赶时髦,二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比如小黑板、卡片等该用就用,简单有效,就是最好的。



2.基本功训练要扎实。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性质决定语文教学中字、词、句、段、篇的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语文课就要扎扎实实的进行基本功训练,例如“随文练笔”。在指导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内容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仿写,做到读写结合,读中学写。低年级从写简单的句子起步,中高年级教学篇章练习,随文练笔看似不起眼的要求,但这却是扎扎实实的落实了基本功训练,持之以恒,常年积累,成效是非常显著的。



3.教学风格要朴实。



现在的公开课有“作秀”成分,相当于“时装秀”,只能供研究。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抛弃这种“作秀”。记住教学的本质不是展示教师的才华,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老师的表演意识,过分夸张的语言和动作要减少,非语文的东西要减少,不要把课堂搞得花样繁多、华而不实,要增强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形成朴实的教学风格。



三、高效



“高效”就是要追求阅读教学高效率。目前,阅读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还是很普遍的,“一首小诗,几句话,磨磨蹭蹭一节课。”这样的教学效率是低下的。怎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呢?



1.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特级教师李梦龙说“这法儿那法儿,教材钻研不透就没法儿。”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教师要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吃透教材”, 全国小语理事长崔峦先生提出研读教材要分三步: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阅读,感悟文本;第二步,以学生的角度思考,哪些学生能读懂,哪些可能是学习的疑点、难点;第三步,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导读系统、课后提示等方面要求,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明确,避免了课堂出现“脚踩西瓜皮滑倒哪里算哪里”的现象,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2.抓住重点,突出特色。



阅读教学费时低效的重要原因是教师讲得太多,无论什么样的课文,总是喜欢将文章分析得“透透彻彻”,总觉得这也该讲,那也该讲,下课了还念叨那个地方忘了讲,实际上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抓住重点,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我们要求老师讲授时不要面面俱到,要根据文章的文体、语言特点等,找准“亮点”,突出特色,从读、写方面确定一至两个问题作为重点,如写景的文章,体味如何借景抒情;写事的文章,体会如何记事传情;写人的文章,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这样就从源头上堵住了繁琐分析的路,提高了阅读教学效率。



3.减少非语文活动,简简单单教语文。



语文的“根本”就是“写什么”和“怎样写”,张庆先生这样认为:“学习语文无非八个字,‘读读写写、写写读读’罢了。”语文教学的途径是什么?于永正老师一语中的:我们要把语文课上得简单,就是识字、读书、就是朗读、背诵,就是教他们写作文,还是以前的观点──听说读写而已。所以,不要脱离学生实际,求全、求多,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简化教学步骤,抓住根本,简简单单教语文,必然会提高效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8 14: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