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jyw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探索

[复制链接]
78#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6: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探索

胸中要有教文育人的蓝图



于漪



教语文不能无目的无计划,不能只跟着教材转,教一篇算一篇,教一课算一课。胸中要有教文育人的清晰蓝图,既认识学生的现有情况,更规划他们成长的前景,把握准教学的出发点,向着教育计划、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辛勤耕耘。

记得初当教师时,眼晴只盯着教科书,以为钻研了教材,讲出一点名堂来,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如今想起来,很觉可笑,因为目中只有教材,没有学生。教学,教学,“教”要在学生身上起作用。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怎样的人,到中学毕业他们能达到怎样的语文水平,教师心中要有谱。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这些人能为振兴中华,能为四化建设大业艰苦奋斗,积极贡献聪明才智。这是我们培养的大目标,教文的任务必须与这大目标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培养他们听、读、说、写能力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但是,教师的视野不能只局限在“文”,教文须服从育人的大目标,为这个大目标服务;也只有心中有活泼泼的一代新人的生动形象,想得远些,想得深些,才能站在高处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意义,才会在培养学生掌握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渗透时代的精神,才不至于把语文教学的这样那样的活动只单纯作技术上的处理。

教文育人的蓝图须由三个部分有机组成。一是如上所述的培养目标。除了总体形象之外,语文能力要考虑得具体周到,如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政治、科技和文艺等读物,能写比较复杂的记叙、说明、议论的文章,能较为敏捷地接受语言和文字信息,能即席发言,言之有物、有序、有理、有情,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等等。二是学生的现状。学生的现状是教学的出发点,对他们的思想、性格、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语文基础、语文能力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解与研究,摸准了他们的实际,知之准,识之深,蓝图的绘制才有依据,教学才会避免盲目性,加强针对性。我了解学生常用的方法是:望、问、听、阅和材料跟踪。望:目测,课内课外与学生接触中察言观色;问:作口头和书面的询问、调查;听:谛听学生背诵、朗读、说话、讲演;阅:看阅学生各种语文作业及其他书写的有关材料。根据平日了解所得建立每个学生的学习资料,定期填写有关项目,进行材料跟踪,研究他们在语文学习上的发展变化。悉心研究一下,就可发现当代中学生与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中学生有不同之处,有今日新的特点。简单说来,他们敏于思索,善于质疑,兴趣广泛,见识宽广,科技知识起点高,看问题尖锐和深刻的程度,往往大大超过他们的年龄。但与此同时,他们身上又存在明显的不足,如该具备的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观念、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不周全、不扎实。认清这些特点,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教学时心中就有了底。三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阶梯。从出发点到目的地有一段路程,在这段路程中要步履清楚,一个一个阶梯上,循序渐进,重点突出。教师心中须有强烈的阶段感,引导学生在一定的学习阶段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语文教学大纲上的要求是全局,是语文教学的“面”,这个“面”是由初中、高中两个大阶段、六个年级分年要求的小阶段组成的,每个小阶段又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当然,六个小阶段又可划分为十二个小小阶段。心中牢记分年要求,牢记每个年级要达到的语文方面的培养目标,就能拾级而上,摆脱教学中浑沌笼统、模糊不清的状况。由于每个小阶段有语文知识和听、读、说、写等语文能力各自具体的要求,故而阶段与阶段之间知识的衔接和系统化,能力的一步步提高,都要力求有合理的布局,安排好恰当的“序”。

胸中既有教文的近景,又有较长时期的规划,步步踩在实地,就提高了教语文育新人的自觉性,而不是在“暗胡同”里徘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6: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探索

把课堂还给学生

──厦门一中初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实践感悟

厦门一中 黄小娟



去年秋天,厦门地区和全国37个地区率先进入新课标新教材的实当中,面对新教材,面对课改的大气候,厦门一中初中语文教研组改变教学策略,调整工作思路,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观念入手,做到五个转变

变“教师为本”转而“以学生为本”,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课堂上必须留足学生活动的时间;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中学,在教中悟,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体体验,不将个人感悟强加给学生;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而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每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要广泛查找资料,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将活动落实到位;变传统的“聚焦式”的教学转而为“立体型辐射型”的教学,课堂上注意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让学生生命的活力在涌动;变“知识传授”为目的转而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对学生进行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不将分数看作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二、在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落实五个环节

我们调整课堂教学结构,在导入中抓住一个“趣”字来激发学生思维;在朗读中抓住一个“情”字来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在课堂中抓住一个“疑”字来突破难点;在学生自读品味中抓住一个“悟”字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在练习中抓住一个“精”字来强化提高。

我们采用“听音乐、猜谜语、读画片、讲故事、背古诗、说成语、引名言警句、设置问题、营造情境”等方法来创设学习的气氛,引导学生学习的思路,提示学生学习的方法,迅速调动学生的感觉,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为师生共同完成任务蓄势;我们采用“神入角色,心驻课文”的方法要求学生把自己当作冰心、当作亨特、当作盲孩子……去“亲临亲历”,“深入体会”,大声地,动情地,陶醉地朗读,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我们采用“每人每课提三个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预习时提出三个问题,抄写在预习本上,在课堂上交流提问,让学生与书本零距离接触;我们采用“统一符号、圈点批注”的形式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品味语言时找出喜欢的字词句段,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我们采用“小测、听写、抄词”的形式抓字词的落实,我们还“删繁(难)就简(活)”增加一些让学生“亲临亲历”“感悟体验”“引发兴趣”“激活思维”的作业,让学生做有热情,做有乐趣,做有效用。如:学完《生命·生命》让学生进行幼小生命活动的观察,用一连串的动词,写出小生命的活动过程;学习《紫藤萝瀑布》时,让学生用问家长、查书或上网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十年动乱”“文革”“极左思潮”“宁要社会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词的含义,直接感知此文的写作背景;学习诗歌《理想》时,让学生查找有关理想与人生的故事。学生查到“瓦特发明蒸汽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勾践灭吴”“破釜沉舟”等故事,深入感受“人类有了理想,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你我有了理想,所以能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努力”的主旨;学习第三单元春夏秋冬和古代诗歌的课文,要求学生查找有关四季的成语、俗语、古诗,并为课文做画,课外查找剪贴描写四季景象的美文,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造句,将句子制成卡片张贴在板报上,并把这句话扩写成300字左右的描写性文章;学习《看云识天气》,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利用早读和放学时间观察云像的形态变化、色彩变化,推断天气的情况,每天预报天气;学习《绿色蝈蝈》时,布置学生饲养一个小生物:小猫、小狗、小金鱼、小乌龟或者豆芽、水仙花……观察小动物的行为、动作、饮食情况、生活习性,观察植物的形态变化,颜色变化,每天写一段观察日记,一周后做观察报告;学习《诗两首》时,让学生写歌颂母爱,抒写真情的诗歌;学习童话、寓言,让学生编写童话、寓言故事;学习《化石吟》时,让学生写想象作文“我与хх(某一古生物生物)的故事”;学习《月亮上的足迹》时,让全班同学写《我在月球上的一天》科幻故事接龙……

三、在“活动”两字做文章,开展综合性学习

我们三个老师分工合作,每人集中精力准备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力求把活动课做精、做全、做好。我们抓住“活动”两字做文章,设置情境,创造氛围,开展竞赛,引导学法,归纳总结,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要求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动心,要五官并用,听说读写思做等六能并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走进四季》活动课,我们的操作过程是:

学生准备

结合第三单元“我与自然”课文的学习,要求学生用十六开图画纸为课文内容画插图,并配上课文中的语句;课外收集查找有关描写四季景象的精彩文段,按不同季节分类抄在摘录本上;课外查找有关描写四季景象的古诗名句,理解并背诵下来;为喜欢的季节写一句赞语,(如:我喜欢秋天,因为秋天云淡风轻,秋高气爽,是放风筝的好天气。)并将它制作成精美的卡片;

教师准备:

收集、归纳、整理学生收集的有关四季的精彩的诗、文和学生所画的课本插图,将其制作成课件,力求图文并茂,充满诗情画意;为学生的课本插图评奖,并制作成版报张贴展示;恰当布置教室,营造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设立一块“走进四季”的版面,略作修饰,让学生为喜欢的季节写一句赞语制成精美的卡片,贴在“走进四季”的版面上;将学生按所喜欢的季节分成春夏秋冬四个小组进行背诗比赛,形成竞赛的氛围,激活活动的场面;

我们将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设计成竞赛式的,活动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1)观画背文,感悟四季。教师用课件一一展示学生为课文所画的“春笛”等10幅插图,学生用举手抢答的形式背诵课文,为同学们所画的插图配上课文中的原文语句。

(2)读文品意,鉴别四季。教师用幻灯打出学生收集的精彩文段,并下发书面文字,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判定文段所属季节,为文段加上适当的标题。要求标题中尽量包含季节的名称,如“夏日的海滨”“春到人间”“秋日情怀”“冬之神韵”等。

(3)背诵名句,描绘四季。老师要求学生男女生对垒背诵描绘春夏秋冬的名句,古诗、现代、外国抒情诗都可以。

(4)快速造句,赞美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请用“我最喜欢……,因为……”的句式说一句话,力求语言生动形象优美。如:我喜欢秋天,因为秋风吹熟了稻谷,吹红了果实,给大地披上了新装。

《小小饲养员》活动课,我们的操作过程是:赏析《绿色的蝈蝈》中描写蝈蝈的动作、行为、吃食情况等的精彩片段──确定自己喜欢的小生物──选定其生活场所──观察、记录(重点、难点)──带上饲养物展示汇报观察结果。

开学以来的几次活动课是学生的绘画能力、想象能力、联想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课堂反映能力、课堂注意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过程;是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的激发与引领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热情的引发与释放、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语文能力的展示与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与加强的过程。活动课给我的最深的时体会是:教师要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表现。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四、用发展的、综合的眼光评价学生

我们采用“两相结合,综合评估”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发展性、综合性的评价。开卷闭卷两相结合,卷面成绩与活动成绩综合评估。闭卷考试与以往考法一致,以单元为单位,按100分计,每单元考查一次;开卷部分用“专题”组元,每单元考一次,重点抓字词过关,精彩字词句分析,这些内容全部在书上笔记上课堂讨论上,学生有答案可查,这一环节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发展性、综合性的评价项目包括学生的基本技能等级、基础知识掌握、课堂参与能力、学习习惯养成、参加活动情况、参加竞赛情况等,通过自评、同桌评、家长评、老师评等形式,来确定分值。

五、把握时机,抓好课外阅读

在课外阅读的处理上,我们把握住“经典性、前沿性、趣味性、实用性”原则,利用运动会、国庆长假、寒假的机会,向学生推介新书。

运动会、国庆长假期间,我们推介的书目有:

必读书目推荐:

1.《爱的教育》
    2.《繁星》《春水》
    3.《伊索寓言》
    4.《安徒生童话故事选》
    5.《童年》
    6.刘墉文集
    7.《哈利·波特》
    8.《魔戒》
    9.《居里夫人传》
    10.《唐诗一百首》

报刊杂志推荐:

1.《东方少年》
    2.《小小说选刊》
    3.《微型小说选刊》
    4.《奥秘》
    5.《作文通讯》
    6.《语文报》
    7.《初中生阅读》
    8.《读者》
    9.《青年文摘》
    10.《中文自修》

热点新书推荐:

1.叶子:《马路在跳舞》
    2.童天米:《我的钥匙你的门》
    3.戴萦袅:《话说我班男生》
    4.费滢滢:《经常走神的女孩》
    5.张旗:《走马神灯》

在寒假期间,我们由爱好文学的同学推荐,老师圈定审阅,介绍了一批同学们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目:

1.《海底两万里》
    2.《气球上的星期五》
    3.《昆虫记》
    4.《读者》或《青年文摘》
    5.鸡皮疙瘩丛书,如《钢琴杀手》《湿地狼人》《死亡之屋》《远离地下室》等
    6.格列佛游记系列丛书

六、实践反思

通过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学校应该是学生学习、娱乐、求知、交友、自我发展的殿堂;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机、充满兴趣、充满智慧、“充满生命活力”的场所。学生应该是学习、研究的主体,他应该得到的是猎渔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猎物和鱼。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学生群体的智慧和创造力应大于单个的老师。教师要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表现,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真真正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与学生对话、交流、让学生去表现,我们常常会获得意外的收获。往往是这节语文课刚下课,就有同学来问:老师,下一节课我们做什么?明天语文课我们做什么?我的观察日记写不好了,可不可以再另外换养一种小动物,重写观察日记?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在“小小饲养员”活动开始之时,同学们每天的话题都是小动物、小植物。活动课小结上,同学们从家里带来了小猫小兔小龟翠鸟……甚至鱼饲、猫食,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在玩的过程中思考,在玩的过程中总结,不知不觉当中,胆量增强了,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知识丰富了。在上《化石吟》时,不少同学带来了化石的图片、化石的模型、《少年百科全书》……他们懂得了怎样获取信息、怎样查找资料、怎样归纳资料。

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表现,把课堂还给学生,常会有创新思维的火花在闪现:在品味《理想》这首诗的语言的时候,有同学提出:“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敲碎”用词不当,要改作“惊醒”,还有同学提出:“如果保留敲碎,也可以将闹钟改作铁锤,变成‘理想是铁锤,敲碎你的黄金梦'。”

七、困惑与希望

使用新教材,学生老师都很开心,都很投入,但是,常常会出现“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一问什么都不知道”的现象。来自学生那一方的表现是:学生说的比做的和考的好,课堂表现比卷面成绩好,口语表达比书面反馈好。一方面是课改、创新、搞活动、抓课外阅读,一方面还是“一考定终身”,这两者的矛盾如何去协调?我们希望初中的语文考试能简化点,不考字词,少考识记类的知识(古诗文积累除外),甚至像湖北宜昌市那样完全放开,进行开卷考试。学生成绩的评定也参照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兴趣爱好、参与情况、能力层次、投入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这样,老师在教改实验时步子一定更大,点子一定更多,方法一定更妙,效果一定更好。

编辑短评:此文谈在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教改实践经验,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一个单元为例,就“课堂教学结构”“综合性学习”提出思路和策略,对当前教改实验应有启发和借鉴。(熊江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6: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探索

听说训练



王世堪主编



听说训练的要求与内容

(一)听话、说话教学的要求

《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对初中阶段听话与说话教学要求是这样提的:

听话能力

听新闻广播和一般性发言,听读深浅适度的文章,能复述基本内容,说出要点和中心。参加讨论,能听出不同意见的分歧所在,会作听讲笔记。养成专心听话的习惯。

说话能力

说普通话。回答交谈,讲述见闻,介绍事物,发表意见,做到语音清晰,意思明白,条理清楚,态度自然。养成有礼貌说话的习惯。

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和把握上述教学要求呢?

语言交际中的听话与说话,涉及到语言心理学、言语交际学、社会语言学等多学科知识,又包含辩论术、讲演术,以及谈话、说理的艺术等等。听说之学应当说是广泛而高深的。但是,从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培养目标和语文课的特点出发,应明确把握听话、说话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

“大纲”所列的听话与说话训练的要求,是基础性的要求,是一个人听说能力最根本的要求。这些基础能力练得扎实,用得熟练,成了自己的本能和习惯,才能生发出高一层次的听说能力。例如要求“做到语音清晰”就是十分重要的基础;有不少人一生也没做到“语音清晰”。

“大纲”所列的听话与说话训练的要求是“少而精”的。所列各点,明确具体,易于操作。每点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例如“参加讨论,能听出不同意见的分歧所在”,其中就包含准确的语音感知,语言的瞬间记忆与语义的理解,对所听到的各种语言信息的比较、分析和判断,以及自己的知识、理论水平等一系列因素。

“大纲”所列听话与说话训练的要求,体现了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德育的重要内容是为人的态度修养与良好行为的养成。“大纲”在听话能力中,专列“养成专心听话的习惯”,在说话能力中,专列“养成有礼貌说话的习惯”,都体现出在能力训练中贯穿着为人修养的教育。

“大纲”所列听话在与说话训练的要求,也体现出训练能力与发展智力的统一。例如说话要求“条理清楚”。做到“条理清楚”,除语言表达技巧训练,还必须有很好的逻辑思维的训练,而且对所表述事物的内在矛盾与联系要有明晰的认识。条理清楚的口语表达过程,必然包含着明晰的逻辑思维。

此外,我们还应看到,听话与说话训练要求应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同是一个班的学生,听说能力差别可能很大。有的可能讲起话来滔滔不绝,颇富鼓动性,有的可能吃吃讷于言表。由于各种原因,在听说能力上个性差异十分明显。有的长于描述,有的长于论辩;有的说起话来眉飞色舞、多彩多姿,有的冷峻简约,点到为止。因此,基础性的要求应普遍训练严格训练,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听话与说话训练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二)听话、说话训练的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在“教学内容”中规定:

听话训练

与人交谈,耐心、专注的倾听别人说话,了解对方的意思

听新闻广播和一般性发言,抓住中心和要点

听读记叙性的文章,听清楚所写的人和事

听读说明性的文章,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听读议论性的文章,听出作者的观点和理由

听课、听报告,能作记录,不遗漏主要内容

参加讨论,听出不同意见的分歧所在

说话训练

说普通话

当众说话,语音清晰,音量适当,态度自然

说话语句连贯,意思完整、明白

说话注意对象和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课堂答问,参加讨论,积极主动,说话比较简要,有针对性

讲述见闻,内容具体,有条理性,用比较恰当的语调表达感情

按一定的顺序,用恰当的方法,口头介绍事物的特征

扣住话题发表意见,观点清楚,有一定的说服力

从事不同工作的人,在听说训练方面有不同的要求。外交人员、节目主持人、广播员、公关人员、思想宣传工作者、商业营销人员……在听说能力上,都应进行适合于其专业需要的训练。其训练内容层次较高,也较为专门化。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中的听说训练,其内容应是基础性的。因为听说能力是公民素质中的一种必要的、不可或缺的能力,应据此确定训练内容。这种训练十分重要。学生投身社会生活后,不论作什么,都用得着。即使今后需要特殊的听说能力,也要以这种训练为基础。

1.听话训练内容举要

(1)听话的态度

听话是在人际交往中通过听觉分析器,接受有声语言吸取信息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的,而口语又具有一闪即逝的流动性的特点,所以听话的态度十分重要。“大纲”提出“与人交谈,耐心、专注的倾听别人说话,了解对方的意思”,融德育于听话训练之中,很有指导意义。

“耐心、专注的倾听别人说话”,是与人交往中应有的礼貌。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常见一些人听别人说话左顾右盼、漫不经心;或心浮气躁不待人讲完,随便插嘴;或人们集中谈论某一话题,有人心不在焉随意插上另一话题,等等。这些表现都有意无意流露对说话人的不尊重和不礼貌,给人一种缺少教养的印象。这样一种听话态度,也很难理解别人的意思。

与人交谈,应当专注于谈话内容,以诚恳的态度,侧耳倾听。尤其是较重要的谈话,更应如此。集中注意力于对方的谈话,是诚挚的尊重。这种态度会唤起对方共鸣,从而实现良好交流。听别人讲话,应仪态大方,眼神、神态,都要与谈话者形成交流,使说话者感到你“听进去了”。要注意:不要随意打断对方的话,不要用“啊?”或其他方式要求说者重复一遍。可以在对方说完一个相对完整意思后,提出自己的问题或看法。

“耐心”,是一种修养。特别是对自己不爱听的话,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话,批评自己甚至是挨骂的话,要冷静克制,让人说完,自己也应认认真真地听。哪怕是你要反驳的话,总是把说话者的意思弄明白搞准确才好。“耐心”听别人谈话,实在是一种了不起的修养。

作到“耐心、专注的听人谈话”的过程,就是提高人的注意品质的过程,也是将注意应用于听话的过程。

听话中要善于集中注意力,善于保持注意的持续和稳定,克服注意的分散;听话过程中顺利实现注意的转移,话题的转移,包括在不同的说话人间的转移;听话中要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以兼顾一个听话过程中的若干要素,如边听边观察周围环境,边听边抓住重点,或边听边记录。听话中还要善于排除干扰,排除说与听之间的难免产生的客观的和主观的干扰。

“了解地方的意思”,是指听别人说话应有一种客观的、求实的态度。听,坚持客观性,方能达到准确无误的了解。听别人谈话,有自己的感受和评价,这是自然的;听别人谈话引起自己感情的冲动和变化,也常常是难免的。主观性较强的人,听别人谈话的过程中,往往不知不觉就掺进了自己的东西,或是感受或是理解,或联想与想象,一边听,一边染上或浓或淡的个人色彩。于是我们常听见这样一类争执:甲说你是这样说的,乙说我不是这样说的,我是那样说的,你歪曲了我的意思。为一句话、一个词双方争执不休。所以,我们听人说话,应客观地、如实地将语言信息传达到大脑,在记忆中保持“原汁原味”。主观的评价与判断是第二层次的事。听话之中,客观性与准确性是联系在一起的。

(2)听话的能力

听话能力,是人对有声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只要没有听觉残疾,人在生理上都有听力,但听话能力不仅仅是听力。听话能力包含着复杂的智力活动,而且与人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为人修养有着密切的联系。把听话能力只看作是一种生理机能,看作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能力,因而忽视学生听话能力的培养,显然是不对的。听话能力更需着力于后天的培养和锻炼。在初中阶段尤其应注意给学生打好这方面的基础。

①语音辨识的能力

语音是以说话者的发音器官所发出的声音为载体的,含有一定意义的信息流。对听话者来说,就是用听觉器官接受语音载体,以吸收、分析和理解说话者所发出的信息。听话者首先接触的是语音,人的听觉分析器对语音的辨识是听话的第一道关口。辨识能力是听话能力构成的重要因素。

语音辨识能力,是指对特定语音序列和构成语音各要素的辩别和感知能力,如对音素(元音和辅音)、音位和音节组合规则的感知和辨别,对语音音波(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的感知和辩别。这种对语音的感知和辩别应当是准确和敏锐的。 我们训练学生的听话的能力,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训练他们语音识别的准确性和敏锐性。

识别语音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的过程,要受主客观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辨别语音要受上下文关系的影响。每一语音都处在系列之中,都是相联系相比较而存在的。词语要放在句子中,放在与其他词的搭配和联系中来辨识。语音中的抑扬顿挫对语音辨识有很大影响。句法、句义也对语音辨识产生影响。其他如语速、方言等,也会对语音辨识产生不同的影响。听话在人的主观因素,对语音辨识也有很大影响,如注意力是否集中,能否熟练地领悟语词间的联系搭配,能否准确辨别方音影响等。

语音辨识过程中的主客观因素,其影响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训练学生辨识语音的能力,就是要利用这些因素中的积极方面,限制克服其消极方面。

②听话的记忆能力

听话的记忆能力,是听话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听到的话若不能记住,“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听话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听别人说话能迅速作有意识记,把外部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转化成一种心理形式输入大脑并储存起来;听话者一边通过语音吸收其负载的信息,一边记住,不断地听,不断地记住,使记忆的材料形成网络和系统,这样,听话才是有意义的。我们正是要训练学生具有这样一种听话的记忆力。

听话中记忆与理解是不可分的。外部信息只有纳入记忆中已有的信息网络,才是可以理解和记忆的。记忆中的已有知识,是理解新听到的话的基础;理解又是记忆的前提。听话中的记忆,不仅仅停留在记住词语的听觉编码,更重要的是以语言的听觉编码为桥梁,达到深层次的意义编码。据心理学家研究,在大脑中,语言的表层形式和它所表征的意义,是分别储存的。由语言的表层形式建起“意义”,这个“意义”被记住,而语言的表层形式渐被“淡忘”。需要表达这个“意义”的时候,会用储备的语言材料生成相应的语句,来表达这个“意义”。新生成的语句不一定与原来的语句形式相同。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听话记忆是和理解密不可分的。当然,如果是以记住语句为目的,如背诵,贴近原文的复述,记住讲演辞等,那就又当别论了。

听话要记住“意义”,不等于说词语不重要。利用词语进行记忆,是人类独有的本领。词语标志事物本身,又是一种信号,有极强的概括力。听话时利用关键词语进行记忆是一条捷径。听话时着重记住说话人的观点和提法,着重记住对重点场景的描述,对重要事物估量的分寸等等,都能强化听话的记忆。

从语文学习的角度看,语言本身的记忆是重要的。人们从听话中积累词汇,掌握多种句式,培养和增强语感,可见,语言表达能力是建筑在丰富的语言材料的感受基础之上的。因此要重视学生在听话之中学习说话。

③听话的理解能力

听话的理解力是听话能力的核心。听话,就是为了理解说话人的意思。

听话的过程,是听者接受了说话者发出的语音,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对其语言信息进行解释,揭示说话者发出的语音的含义的过程。由语音感知提供的输入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结构相互作用,由此产生对说话者说的话的理解。这个理解,既包括对话的含义的理解,又包括对其说话的意图、情感色彩的揣度。这个理解,不是消极的“翻译”,而是加进了听话者的推论、联想。所以说,听话者是处在积极的思索、领悟和揣度的状况中。

培养学生听话理解力,就是使他们具有通过说话人的外部语言,追溯其内部语言的能力。这个能力包括对词义的理解,对句子的理解,也包括对段与篇的理解。听的时候必须前后照顾,互相呼应,抓住其外在条理和内在联系。若是一篇讲话,必须把各个部分,“各个零件”进行整体组合,进而理解其主旨。

以上,都要求在听话过程中,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以及联想力和想象力。

对话语的理解,还应包含一种深层次的组合,就是在听话时,要联系背景材料,要了解说话者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思索说话者的本义和言外之意,要领悟和探寻其深层次的含义。因此在听话训练中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和深刻性。

④听话中的语感

语感是人对语言的一种直觉,一种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感觉语言的正误、文野、雅俗、工拙、庄谐,以及语言风格中的种种特色。听话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渠道;而人具有良好的语感,又必然会大大提高他的听话能力和水准。

以上四点,是关于听话能力训练内容必须首先加以考虑的。

2.说话训练内容举要

(1)说话的态度

说话是主体以有声语言实现人际间的思想交流,以使人了解为目的,因此说话的态度十分重要。“大纲”在“教学”内容部分,对“说的训练”列了8条,其中也包含着“说话的态度”的训练要求。

说话训练包括对话与独白两大类。中学生的说话训练,重点在独白,即训练他们能够较为连贯地、系统地当众讲出一个较为完整的意思。当众说话与私下交谈都有态度问题,都需要进行训练。

对中学生进行说话态度的教育,主要应抓住诚实与礼貌,积极与自信,以及谦虚好学,勤于反思等方面。

①说话应诚实而有礼貌

“立言以诚”是为人的根本,也是说话训练的思想道德的基础。无论在什么场合,言谈的内容都要实实在在,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虚伪,不油滑,不夸饰,不为了什么目的去说违背事实的话,违心的话,不去说自己还没弄明白的话,不信口开河去讲那些假话、大话、空话、废话。不仅不说违背实事求是原则的话,而且要敢于说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话。我们应当用诚实的精神来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

以这种诚实的态度说话,必然包含对听话者尊重和爱意,这是“养成有礼貌说话的习惯”的基础和前提。有礼貌说话,包括称谓的礼貌,语气情态上的礼貌,体态语的礼貌,也包括语言本身的诚挚、得体,仪态的大方、自然。这些,都是为人修养很重要的内容。

②说话应有积极性、主动性与自信心

中学生当众讲话最大的心理障碍是紧张、胆怯。有的学生,讲几句还勉强,要让他连贯地、系统地说出一套话来,就感到很为难,不好意思,怕说得不好让人笑语。

要培养学生一种健康的发表欲,想讲话、敢讲话,有话要说,就如有骨鲠喉,不吐不快。要有勇气冲破羞口、讷言的障碍,培养学生当众讲话的自信心和胆量。

一个班的学生,克服了怯于讲话的心理障碍,形成了勇于发表意见,敢于发挥个人口语才能的风气,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就能迅速提高。

③训练说话能力应谦虚好学,勤于反思

学习说话,不断提高自己讲话的能力,是一生的事。即使自己讲话能力较强,也要不间断地学习和提高,以使自己的口语表达更臻完美。这个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在初中打基础阶段,应当引导学生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6: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探索

一是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在校内外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长于讲话的人,他们在口语表达方面有不同的优点:有的逻辑性强,条理清楚;有的长于描述,叙事生动精采;有的简洁,有的丰富;有的含蓄而耐人寻味,有的明朗而直抒胸臆;有的语调铿锵,有的厚重质朴……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人们说话中的各种长处,包括某种表达方式、某种句式的使用,某种说话技巧,我们都可学习。总之,善于博采众长以丰富自己。

二是要勇于发现自己讲话中的毛病、弱点;发现了自己讲话中的毛病、弱点,就设法改正、弥补。如讲话枯燥无味,词汇贫乏,就多读点文学作品;讲话罗嗦重复,就列提纲,明确论点,增强逻辑性;口音含混,就练习咬字归音;语调平板,就下功夫练诗朗诵……。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这样一种不断完善自己的意识。

(2)说话的能力

说话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说话本身的技能技巧,也反映说话者的心智水平。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文化素养、思想品德涵养、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观察、记忆、思维、联想、想象力等,都对人的说话能力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就智力因素而言,人的思维直接支配说话。思维的敏捷性、准确性、逻辑性、灵活性,都从说话中表现出来。思维混乱,说话不可能明白。思维明晰,才有可能找到明晰的口语表达。“文如其人”,说话更是如此,它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智能水平、风貌与品格。因此,培养说话能力,要注意其总体水平的提高,就说话本身的技能技巧来说,应着重训练:

①组织内部语言的能力

人们说话,总先有个“想头”,或是“先想后说”,或是“边想边说”。系统的、连贯的、独白式的讲话,要“先想后说”,在说的过程中,还要不断思索和调节。日常交谈,多是边想边说。“想”是说的前提。这“想”,就是内部言语。内部语言产生于大脑神经中枢。所有的信息资料经过它的筛选、分析、综合、推论、联想,生成了想要说的──内部语言。内部语言的生成是瞬间的、闪电般的,不可能对每句话作出完整的构思和仔细的推敲。它常以一种意思的轮廓、框架、信息点、语点,或形成它们之间的线性意向系统的形式在脑中浮现。这就是我们说话的内部依据──内部语言。

学生组织内部语言能力的训练,实质上是思维能力的训练。其一是思维的敏捷性,内部语言组织要快。在谈话中,边听边想,对方在说,如何对答,聆听之中已成竹在胸。在独白中,不能只会念稿子,有了框架构思,推敲了主要观点、提法,便在与听众的交流中去发挥。其二是思维的广度和周密。在组织内部语言时要条理清楚,不遗漏重要之点,不出现大的片面性和逻辑的混乱。实际上,在说出话来之前,说话者要将以下问题默存于心,这就是:为什么说?对谁说?说什么?怎样说?对这四个问题,想得越迅速,越周密,内部语言就组织得越好,口语表达就越完善、越精采。

②快速的语言编码能力

人们说话时将内部语言转换为外部语言,就是迅速将“意思”扩展开来,编码成为按一定语法规则组成的词汇系列。这种“意思”扩展和语言编码是神速的。大脑神经中枢及言语控制中心高速运转,一句句话儿从口中流出,靠的是快速的语言编码能力。要将内部语言顺利地转换为外部语言,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说话者要有较为丰富的词汇储备,可供选择和比较,编码中不致因词不逮意而卡壳,说话者能用恰当的词按语法规则使语句“喷涌”而出。二是谙熟语法规则。所谓“谙熟”,不是说能背诵多少语法术语,记住多少语法知识,而是指在听说交际之中,通习本民族共用的语法规则,编码出的词汇系列符合语法规范,别人能懂。

培养学生快速编码能力,除了丰富他们的语汇,使他们谙熟语法规则,掌握多种句式变化,还应包括快速选词,快速组句,根据语境特点与听话人的反馈,调节说话内容与方式,以及说话时上下联系、前后呼应等能力。

③运用语音表情达意的能力

有声语言以声波形式将语音传送到听话人的耳鼓,构成言语交际。在这个过程中,语音是极重要的。从培养说话能力的角度看,说话人必须语音准确、清晰,并且善于运用语调、语速等,通过语音的抑扬顿挫,使语音恰切地表情达意。从社会语言应用看,人们都认为语音人人都会听。实际上,人与人间,语音差别很大。社会应用上,语音存在问题很多。语音毛病多,不过关者大有人在。故而必须对中学生进行必要的语音方面的训练。

A.坚持推广普通话,掌握普通话语音

推广普通话是国家根本的语言政策。推广普通话对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统一,民族的交流,文化的繁荣,社会的进步,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全民的共同语言──普通话的推广显得更加重要而迫切。普通话与方言在词汇语法方面也有差异,但主要区别在语音。我们在中学语文课的听说训练中,必须十分重视训练学生掌握普通话语音。

B.吐字发音准确、真切

要做到语音明晰,必须在吐字发音上下功夫。吐字,要求声母咬字时部位准确。唇、舌、齿、上颚的阻、塞、擦,要正确到位。从汉语特点来看,声母与介音(韵头)构成的字头,要咬得有力而有弹性。字头咬得无力,语音虚飘,人们只听得i u a一片之音,造成字音不清。咬字正确而有弹性,吐字才能准确和真切。

汉字的主要元音是韵腹。韵腹要送音完整、饱满,所谓要拉得开,立得起。要求牙关打开,口腔开到韵母所要求的部位。这样,发音就饱满而响亮。韵尾要弱收,韵尾必须收。而人们的习惯是忽略韵尾,结果造成读音不准,不完整,形成“半截字”。要养成收韵尾的习惯。

要让学生习得汉语咬字归音的一些方法,使他们逐步做到语音清晰、准确,同时增强对语音的控制能力。

C.懂得一点气息与共鸣的知识并能够运用。

气息是人体发声的原动力,也是语音的原动力。声音的强弱、高低、长短以及共鸣状态,都与呼出气息的速度、流量、压力大小有密切关系。呼出气息的变化,关系到语音是否响亮、清晰、持久和优美。因此,要让学生懂得一点气息控制、调整的知识,学会运用气息的方法。

气息冲击声带所发出的声音其实是很小的,全靠声道构成的共鸣将声带发出的声音扩大和美化。人的声道,包括喉咙、咽腔、口腔、鼻腔、胸腔,它们各有自己的共鸣频率,其中口腔共鸣是主要的。善于运用以口腔为主的声道共鸣,能使语音宏亮、清晰、富于色彩变化和表现力,而且能避免语音的干涩、嘶哑,保护声带健康。

D.掌握重音、停顿、语调、语速、语流的调控技巧

这些既是朗读的,也是说话的技巧。这些技巧构成说话时语音的抑扬顿挫,对表情达意起着重要的作用。

重音,是突出强调某一词语或句子,在言语表达中居于重要地位。

停顿,是说话中的间歇,既是调节呼吸的生理需要,又是传情达意的一种方式;同时,还是镇定自己,组织内部语言,调节与听者的交流,学会言语控制的一种重要技巧。中学生学习连贯、系统地发表意见,从技巧上说,学会停顿几乎起着关键的作用。

语调,是语言表情达意的重要技巧。不同的内容,感情,决定着语调;不同的语调,如上昂,平直,曲折,低抑,表达不同的含义和情绪。

语速,指适当的说话速度。说话速度,既与所说的内容,说话的情绪密切相关,又要有利于说话者组织内部语言,完成语词编码。中学生当众说话,往往速度过快,越说越快,语词编码就难以从容进行,反而容易卡壳,保持适当的语速,是语音传情达意的重要技巧。

语流,说话时语音按照一定规则组成的线性序列。词不是孤立的,要把词置于句的流动过程中。句子不是孤立的,要放在句群的流动中。口语语音是连续的,要流畅而自然,不能结结巴巴,不能僵硬板滞。重音、停顿等都要在语流中得以体现。

④提高语音的控制能力

要练就大脑语言中心对语音的控制力。如大脑指令发这个音,发音器官就准确发出这个音而绝不会发出另一个音。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要下功夫练。这种控制能力是说话中语音质量的保证。这种控制能力还能帮助我们克服和矫正语病,纠正说话中的不良习惯,不断提高说话水平。


听说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听说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多途径多方式的,是同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活动、社会活动结合在一起的。听说能力训练,特别体现出语文教学综合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就听话的训练与说话的训练而言,二者有同一性。听与说的训练常常是同时的,是在一个过程中进行的。在我是“说”,在你就是“听”;反之亦然。而听话之中,也在学“说”,听听人家是怎么说的。说话之时,自己也在“监听”,也少不了内省与反思。自己与他人的听话、说话过程,都是在比较之中互相观摩、互相吸收与学习。因而听话训练与说话训练的途径与方法,也是互相紧密联系的。

(一)朗读训练──听说训练的基础

朗读是语文课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在初读课文时,以朗读来熟悉课文的语言和内容;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以朗读意会之;在吃透课文后,以美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和领悟。典范性强的文章,要在反复朗读中背诵下来。

朗读对听说能力的形成起着基础训练的作用。朗读是把诉之于视觉的书面语言,转换为诉之于听觉的有声语言。说话是把无声的内部语言,转换为有声的外部语言。在转换为有声语言这点上,二者是相通的。朗读有现成的书面材料,可以拿它作凭借,训练说话者表情达意的能力。钻研朗读的书面材料,理解、感受,化成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无形中使朗读者体会了如何组织内部语言和如何进行语言编码以实现向有声语言的转换。

关于朗读训练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一章中已有较详细的阐述。在这里,我们只强调与听说训练关系最为密切的几点。

1.准确 不读错,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忠于原文,不走样,连贯而流利地读下来。这说起来简单,其实是很不容易的。这是朗读的更是说话的基础训练。这种训练不仅仅是为了忠于原文,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大脑神经系统对语言的反应能力和对语音的控制能力。内部语言、语词编码一闪现,准确的语音即脱口而出。这种训练要严格进行,因为这种准确的语音控制能力会使学生一生受益。

具体做法很多,如给学生讲读文准确的重要性。若学生读错,一定要指出,并与原文对照,使他了解为什么不能读错,也可以让学生试着分析不能读错的原因(这是很生动的语言教育);适当开展比赛,看谁最先一字不误地读下来。教师范读若出错,一定立即改过重读,切不可含糊过去。务使学生都把准确当成朗读第一要义,朗读,全力追求的首先是“准确”二字。

2.停顿 有人称为“停连”,是朗读的重要技巧,在说话训练中,它有奇妙的作用。绝大多数中学生,朗读不善停顿,说话也不善停顿,而且越说越快。由于说话不善停顿,说话就紧张、局促,难以从容选词组句,往往句子理不顺,各种语病也就出来了。朗读训练学会停顿,就能在语流间歇中从容思索,在稳定的心态中选词造句,调节好与听话者的交流。可以说,学会停顿,既是朗读、说话的训练,也是一种心理训练。

停顿,有很复杂的技巧。对中学生来说,首先是要有停顿,停顿之处大体正确。然后在训练中运用自己的悟性,逐步体会,以接近上面说的境地。

3.吐字归音 朗读训练要十分重视吐字归音的训练,才能达到“语音清晰”的要求。对中学生不必要求太高,只要声母咬得真切,韵母送得完整、饱满,说话时,每个字都清晰无误地送入听者耳鼓,就很不错。常见一些人,口齿不清,字音含糊,说话时期期艾艾,已经进入社会,却不能顺利地用口语实现交流。这说明他们在中小学时口语的字音训练没有过关。

在朗读时,教师应在吐字归音方面提出要求,教给方法,作出示范。在讲评时,可引例分析。只要认真引导,严格要求,初中阶段的学生是很容易达到“语音清晰”的要求的。

4.营造交流氛围 有的人说话很快吸引了听者,使听者集中注意力,越听越有味。有的却是说的尽管说,听者并未被吸引。因此,通过朗读训练学会营造交流氛围是很重要的。

(1)开始,不要忙忙慌慌地出口。应当镇定自己,沉静地用目光环视听者,好像是以目光向大家致意,然后平稳地缓缓开始。这样,就能把听者注意力集中起来。讲话一开始,便力求建立说者与听者的交流。

(2)中间,要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与停顿。语调,牵引着听者的心绪。停顿,使听者有可能咀嚼、消化前面讲的,并产生对后面要讲的内容的一种期待心理。这样就在说与听之间建立了不断交流、不断反馈又不断调节的联系。

(3)结束,不一定是高潮,可以是平平的结尾,但说话者的语气、目光都应含着向听者致意的信息。

说话吸引人,当然主要靠内容,但营造交流氛围的技能也是不可忽视的。可以通过朗读训练掌握这一技能。

(二)语文课说话训练的主要方式

语文课中,说话训练多是结合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进行的。成功的阅读教学,成功的作文教学,常常包含着成功的说话训练。说话训练常见的形式有:课文复述、课堂谈话与讨论、看图说话、口头作文等。

1.课文复述 即通过视觉或听觉将课文消化理解储存脑中,然后转化为口头语言表达出来。

复述的特点表现在,复述者组织内部语言是在理解吸收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复述的内容是现成的,说话者可着力于内部语言的组织和向有声语言的转换;转换中,可凭借原文来实现语词编码。因此,复述对丰富学生的语言,体会内部语言的组织和语词编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有很大作用。

复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要求详述,也可以训练简述,还可以摘要复述或重点复述。可以交换角度复述,也可以变换体裁或变换结构复述。可以发挥想象力,扩展原文的某些内容来复述。也可以在复述基础上加以评论或发表一点感想而成为评述。不仅有情节的,描述性的文章可以复述,说明性、议论性的文章同样可以复述。课文是复述训练的主要材料,听一段广播,看一个小品,也可作为复述的材料。

复述同时是听话的训练。一个人复述,大家在听,复述者自己也在听。如果是以听为材料来源,听话训练的因素就更强。教师除指导复述,向复述者提出要求外,还应指导听复述,向听者提出要求,如复述的脉络是否清楚。详略是否得当,语句是否畅达,语音是否清晰等。复述之后可组织评议,复述者也可自评。

2.课堂谈话、讨论 谈话、讨论本是一种古老的教学方法,东方、西方都很流行。《论语》就对孔夫子的教学谈话作了许多实录。课堂上的谈话、讨论,可以精研学业,磨砺思想,也可以有效地训练听话与说话。谈话、讨论是在互相切磋中进行的。在互相砥砺之中,时时会闪现智慧的火花。这一切都在流动的口头语言中展现,这正是训练听、说能力的良机。

(1)在课堂谈话、讨论之中,教师应有明确的说话训练的意识。不只重视学生发表意见的内容,而且注意他们发表意见的口头表达。不仅教师自己注意学生发表意见时的口语表达,而且要引导全班学生都注意发表意见时的口语表达。

(2)随时相机进行听话的训练。教师要抓住机会提高学生听辨能力,如有的学生在讨论中批评别人的意见,却没有弄明白别人的意思,或是曲解人家的意思,有的学生确实听辨出别人发言中深层次的旨趣或问题,有的善于归纳不同意见的焦点,等等,对这些听辨表现给以评论、指导,对学生是很有帮助。

(3)谈话、讨论比朗读、复述更要求独立组织内部语言。发表意见在内容上没有什么依傍,全靠自己思谋,因而教师要重视指点学生思虑好自己发言的“要点”──即组织内部语言所形成的“信息点”、“语点”,以便由此生发开去,展开词语编码。

(4)要避免齐呼齐答式的没有什么训练价值的表面热闹,不要满堂都是“是不是呀?是!对不对呀?对!好不好呀?好”这种无意义的答问。要让学生作有训练价值的有实质内容的发言。

(5)及时评点。

3.看图说话、口头作文 课文插图或与课文相关的图画在阅读教学中能起一种辅助作用。运用得当,又可以把插图或与课文有关的图画当成说话训练的材料。这种说话训练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当然与课文无关的图画也可以作看图说话的材料。

指导看图说话,先要让学生把画面看得准确、完整,看出构图重点,各部分间的关系,尽可能领悟画图的底蕴和神采。以此为基础,构思说话的要点。

看图说话在组织内部语言时,必然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使之活跃起来,从而推动他们选词造句,进行词语编码,争取用有声有色的语言表情达意。

看图说话不拘泥于一种格式,可以有许多新变化。如果课文语言描述生动,不妨让学生作“绘画构思”,然后用口语描述出这幅构思中的“图画”。例如一位教师教《驿路梨花》,别开生面地让学生把这篇散文构思成连环画的幅幅画面,要求学生用口语介绍每幅画面的构图。学生兴味盎然,课堂发言精采纷呈。学生从绘画构思角度深入理解了课文,口语也得到一次很好的锻炼。

口头作文是作文训练的一种方式。这种训练难度大,综合性强。教师出题后,给一点时间构思,然后要求当众讲说。口头作文,在训练口才的同时,对学生构思、组织内部语言,思维的条理化,语词编码能力,用语音表情达意的能力等,都是很好的锻炼。口头作文的指导和讲评,大体上与作文相同,其中应当侧重分析学生口语表达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口语表达作指导和讲评。帮助学生解决在系统、连贯、成套地讲话时所遇到的各种不同的困难。

(三)课内听说训练与课外活动中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听说训练相联系

课内的听说训练具有典型示范的意义,但大量的听话与说话实践是在课外。因此,要启发、引导学生将语文课内训练之所得,广泛应用于课外学习活动的口语表达之中,如参加故事会、讲演会、讨论会、辩论会等。学生参加社会工作,无时不用语言交际,也应启发他们将课内训练之所得自觉地加以应用。

社会生活是语言应用的广阔天地。学生能不能自觉地在社会生活的语言交际中磨练自己的听说能力,是课内听说训练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志。教师在这方面要进行观察、了解、引导、提示……。一经引导学生上路,即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四)教师的示范与指导

在听说训练中,教师的示范极为重要。无数事例说明,学生总是以教师的表达为范式。就说话而言,教师生动,学生也追求生动;教师雄辩,学生也追求雄辩。教师讲话中的许多特点,许多习惯,默化潜移之中,都会被学生学去。为了学生,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努力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

教师在听话方面上应当准确、敏锐,善于领悟,辨析力强。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朗读、说话,应善于准确地捕捉他们的长处和短处,善于在细微处发现问题,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的敏锐的语感。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准确、简练、畅达,努力做到生动而略带幽默感,并将语病减少到最低限度。所谓教师的示范作用,就是在听说能力上,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大体上都能先做到,而且做得更好些。

在听说训练中,教师的指导十分重要。听说训练中的指导,是活的,在实践中的指导,类似运动队中教练的指导,与只讲教科书是不相同的。教师的指导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的指导(包括讲评)应以鼓励为主。肯定优点,实际上是帮助学生总结经验。鼓励与肯定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教师的指导(包括讲评)应当是具体的,对学生有切实的帮助,尽量避免空洞的评价和要求。如“感情要充沛”、“感情再饱满一些”、“抑扬顿挫再好一些”,这类一般性的话要少说。努力给学生一些具体分析和指导。例如一学生发言很有条理,要指出他是怎样做到有条理的,思路如何,语脉如何,怎样使用序列语,如何处理好各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等等。

如果批评学生听说活动中的缺点,也应力求具体,避免空洞。大体上应:(1)指出现象;(2)分析原因;(3)提供方法;(4)作出示范。例如学生中常见一种语病:起立发言,先说“嗯……那个……”或是说“完了那个……”。首先要揭示现象,引起警觉,让学生感到这种语病不好,要改。其次,为什么出现这种语病呢?教师要指出,主要原因是对自己的口头语言缺乏控制力。再次,如何锻炼自己的控制力呢?教师可以介绍若干方法。当然最重要的是老师的示范──自己讲话时没有这个毛病。讲话开始时善于镇定自己,善于在讲话起始时在与听众的交流中组织听众,然后清晰明白地开始自己的讲话。

指导、批评要做到切实、具体,教师必须对听话与说话的实践有自己切实、具体的体会。

(五)因材施教,区别对待,重视班集体中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

由于遗传、环境、实践机会、主观努力等方面的原因,在听话与说话能力方面,人的资质是不相同的。同在一个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听说能力有很大差别,甚至相差悬殊。即使听话与说话能力,水平差不多,在说话的个性特点上也往往会有鲜明的差别。不同年段的学生,口语表达也会表现出不同特点,甚至学生的性别差异也会给他们的口语表达带来影响。因此,听说训练是教学中最需要照顾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发展学生的特点与个性,最需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一个领域;是教学中最不能容忍刻板说教,而最需要学生积极参与的一个领域。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1.要根据学生口语能力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过程大体会经历一个由简单──丰富──简练的过程。一开始,讷于言,说得简单,展不开,没词儿;渐渐地,话多起来,能从不同角度展开一个话题,词语丰富了,产生了较强的说话表达欲望与自信心,但往往相伴而生的是罗嗦、重复、语言渐趋泛滥;要再下功夫,经过一个飞跃,才能达到简练,使表达更加准确、简约、条理性强,内涵较深。这是一个思想方法深刻化,选词造句的本领和语言控制能力增强的过程。教师要观察和判断学生口语发展的阶段特点,选择指导他们的策略。对于处在第一阶段的学生,主要是鼓励他们多说、敢说,不怕说得不好,不怕虽人讥笑,勇敢地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意见。做到这一点,就算达到了目的。对处于第二阶段的学生,教师应引导他们不满足于说话滔滔不绝,要警惕语言泛滥,而去追求语言的简练。教师要“挑剔”他们的“能说会道”,引导他们追求口语表达的更高境界,围绕着“准确”、“条理”来指导他们的训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6: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探索


一个班的学生不能处在同一个发展水平上。指导较高一个档次的学生,实际上是对下一档次学生的引导和示范。

2.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说话的个性,因势利导,发展他们的长处,克服他们的短处

对于学生各自的口语表达的特点,教师应有开放的眼光,不要用一个模子把他们限死。有的可能长于说理,有的可能长于述描;有的说起话来文诌诌,有的却爱说大白话,不善“转文”;有的喜用长句、复句,有的偏爱短句;有的出语幽默,有的一本正经;有的富于感情,有的偏于冷峻……。说话风格,几乎人“言”人殊。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个人风格的萌芽,发展学生的长处,让他们走自己的路。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克服各自的缺点,防止口语表达中的片面性和不良倾向。例如说话富于感情是好事,但不能一讲就感情冲动不能自已;冷静客观是好的,但不能总是冷冰冰;出语幽默,难得,但慎莫跌入油滑;严肃固然好,过分了反而滑稽;运用长句说明思维缜密,用得过多也嫌缠夹……而每个人都需尝试自己不擅长的方面,才能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教师的因材施教在于长善救失因人而宜,而不要搞一刀切。

3.重视班集体中学生间的互相影响

学生集体之中,口语表达常形成一种风气,在群体中互相影响,互相感染。这种影响,有积极的,有消极的。学生中有影响的骨干的口语表达,往往在学生群中产生较大影响力。

教师应当密切注视班集体的“说话风气”,扬其长而抑其短,注意对“有影响人物”的指导,也可用讲评,“会诊”,综合指导等方法,推动班集体口语表达的健康发展。


听说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听说能力,是人类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的最基本的能力。文字出现以前,人们就是依靠口耳相传,使信息得以传播和交流,达到互相了解。文字出现,弥补了有声语言的时空局限,但口耳相传仍是人们交际的主要渠道。

自古以来,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极重视人们的听与说的能力。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许多著名的舌辩之士,留下许多堪称典范的雄辩的材料。在外国,古埃及、古希腊、罗马也十分重视“话术”,修辞学、演讲学也随之发展起来。在中国,唐以后的科举制度只以书面文卷取士,一生运命在文章,口语训练越来越被忽视了。语文教学渐渐只剩下读写二字。

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不正确的观念,认为听说能力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自然能力,无需训练与培养,不像读与写要学要练。人们对听说能力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渐渐模糊起来,再加上考试不考,语文教学中听说训练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由此带来的恶果是许多的──可以说是极多的学生“口将言而嗫嚅”,口语表达能力很低。学生长大了进入社会,社会口语运用可以说达到“芜杂”的地步。不必举例,这种情况,我们是随时随地都可以感受到的。

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性呢?

(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听说能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是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现在的初中生、小学生,将成为下个世纪前半叶的主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经济联系、人与人间的交往、信息的传播与交流越来越繁密而多样。反映在政治上、文化上和思想上的交流与撞击,学术上的交溶、吸收与争辩,也必然大大增加。情况的介绍,观点的宣传,不同意见的讨论与争辩,人际关系的调整与处理,以至于汇报情况,接待来访批评说服,宣传鼓动,商谈接洽,讨价还价……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听与说。“况复生今日,交流特纷纭”。听说能力强,才能在信息交流复杂纷纭的现代社会中生存、发展。一个正常的人,固然会听会说,但要达到听得精确,说得得体、准确、简洁、流畅,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须接受系统的训练才能达到。

我们今日的学生,长大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不可能离群索居,只要他们是社会的一分子。这听话与说话就是不可须臾稍离的基本能力。外交家折冲樽俎,军事家指挥若定,宣传家以理折人,组织家协调部署,企业家、科技家、教育家……哪一样离得开耳听口说。即便是普遍劳动者,你要谋职业、学技术、得信息、作买卖、广交游……,哪怕是谈恋爱,也时时处处离不开耳听口说。因此,听与说是现代信息社会每一成员必备的基本能力,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阶段,它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传声技术飞速进步。口头语言的传递、储存、检索、转换都与高科技结合并进入实用领域。过去需借助文字符号传递的,现在可用口语直接交流。不仅人与人间的信息交流十分简便、快捷,而且人与机器对话,靠口语指挥机器运行已成为现实。传声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必将大大提高我们的生产与工作效率,加快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这要求社会每一个成员都要具备良好的听与说的能力。注意力不集中,听的效能低下,说得不规范、不清楚,就很难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立足。我们完全应当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来认识听说教学的重要意义。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能力有益于发展他们的智力

听话与说话包含着复杂的心智活动。听话与说话的能力是一个人智力水平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智力潜能的标志。听话与说话的过程,既是智力运用的过程,又是智力锻炼的过程。一个人聪明与否,与这个人听话与说话的能力有很大关系。培养学生听说能力,实际上也是培养他们的智力,使他们变得更加聪明。

听话与说话,都要综合运用人的智力的多种因素。例如注意力,听人讲话必须专注,注意力集中,才能领会,才能记住。自己讲话时注意力也要集中,才能讲得不散不乱头绪清楚。参加讨论,要注意倾听每个人的发言,随时归纳整理各种不同的观点,形成自己的认识,思考自己发言的要点。这就要锻炼注意力的集中、分配与转移的能力。听话与说话是不断提高人的注意品质的过程。

再如记忆力。听话,必须记忆,不能“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说话,将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虽是瞬间的事,但记忆在此过程中也有重要作用。说了前面忘了后面,一边说着一边忘掉前面说话的头绪,只能是逻辑混乱不知所云了。至于较为复杂的谈话内容,或参加内容丰富的讨论,就要求动用自己记忆中多种材料,讲究记忆的牢固、准确、敏捷和检索的快速。所以听话与说话的过程,也正是培养我们记忆的品质的过程。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听话与说话,总是在思维的参与和支配下进行的。听话,不仅是听觉分析器对语音的辨析,更重要的是透过语音了解语义,由对方发出的外部语言进而了解其内部语言,更进一步,还要玩味说话人话语中蕴藉的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就是指听话要思索其深层含义。说话,是由我们的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形成内部语言是个思维过程。边想边说,就是迅速由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说话用词要准确(概念明确、清楚),条理要清楚,看法要明确(判断鲜明),要有逻辑力量。这些都是思维品质的语言表现。内部语言──思维。要借助词句形成;外部语言要用词句表达。故而听话与说话,都是思维准确性、敏捷性、条理性、逻辑性的具体表现。可以说,听话说话训练与思维训练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观察力与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在听说过程中也会得到训练。听话时要察颜观色,由说话人的表情,语调和体态语中,看出他的情绪及其变化。说话时要观察听者反应,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说话。听话与说话无不在互相观察中进行。

想象力也是听说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智力因素。听话时,受到语言刺激,会引起头脑中再现旧时表象并组成新的形象,或由此及彼地联想出新的形象。这种形象会帮助我们理解话语。说话时表述的内容,会引发我们头脑中形象的涌现,促使我们展开话题。另外,想象与联想力丰富,会使我们说话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缺少想象力与联想力的话语,定会干巴巴,枯燥无味。从另一方面看,听话说话活动会丰富我们的知识和词语,而这,又是发展想象力与联想力的基础。

听说训练对学生智力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学生的智力发展对他们的一生都有着重要意义。

(三) 听说训练会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

根据大脑生理学分析,人的听说读写功能,由左脑承担。左脑后语言区,负责接受语言信息,负责听话和阅读。左脑前语言区,管说话与写作。左脑前后语言区之间,均有神经纤维组成的“脑桥”互相联系和沟通。听话说话训练会促进左脑后语言区与左脑前语言区互相作用共同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主管形象思维的右脑的发展。

从教学过程来看,学习课文是在朗读、复述、问答、讨论之中进行,阅读能力是在听说之中得到提高的。

从作文教学角度看,听话水平高,效果好,有助于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发展,会提高构思能力;会有效地吸收和积累词汇、句式,使笔下更加流畅。语言大师鲁迅、叶圣陶、老舍、赵树理都主张写作应贴近口语,应当“怎么说就怎么写”。一篇好的讲话,整理出来就应是一篇好文章。写文章,要读得顺口,不顺口,就改。说话是写作的源。写作也能使说话更加规范和简炼。

听说教学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能促进学生整体语文水平的全面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6: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探索

多媒体教学



王世堪主编



多媒体教学的概念


(一)媒体

教师向学生发出教学信息的载体,以及学生向教师借以反馈的载体,统称为教学媒体。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输过程,教师处于这一过程的始端,学生则处于终端,因此教学媒体主要是指教师发出教学信息的载体,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教师、学生、媒体是教学过程的三个实体要素。换言之,教学媒体是伴随教学过程而出现的。诸如教科书、粉笔、黑板、挂图、标本、仪器等,我们统称之为传统教学媒体。

我国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已经有人用无声电影、幻灯、播音等来辅助教学。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录音,投影、录像带、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等。作为教学媒体已被广泛运用于课堂电影片教学之中。这些电子技术媒体,我们统称之为现代媒体。

(二)多媒体教学

依据现代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合理利用传统教学媒体,同时应积极引进现代教学媒体,使二者恰当结合,相辅相成,既能准确、迅速地传输教学信息,又能及时反馈调节,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这就是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以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为目标的。所谓整体优化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在相同的时间内,使学生学得好一些,多一些,快一些。换言之,就是用最少的时间,争取最好的效果。这就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是端正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的问题。多年来,我们习惯于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尽管我们强调要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是实际上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从课堂上的师生活动量的统计来看,45分钟的一节课,如果有15分钟是学生在活动(包括读书、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练习等),那就很不简单了;多数情况,学生的活动不足10分钟。即便是学生参与比较多的课堂,一般情况下,那些理解课文的关键的话大都是教师讲的;学生的思维空间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里。总之,教师所关注的不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而是结论,是结果。这个问题如不改变,就会成为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障碍,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也就难以实现。

其次是调整教学内容的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师只凭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能上课。现在,现代教学媒体被运用到课堂上来了。过去教师板书要花许多时间,现在一张投影片就解决问题。这样,课堂密度就要大大增加,以往缺乏感性经验的事物,往往是教学中的难点;现在,放一段录像,便一目了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然要对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作调整。因此,多媒体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而且要精心选用教学媒体,形成教学内容的合理结构,从而做到“功在课前,效在课上”。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同步改革。多媒体教学并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多媒体教学中的教学手段的变化,必然要求学生多听、多看、多思考、多发表。因此,也就必然要求教学方法的同步改革。唯其如此,才能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第四,要注意检测方法的改革。在多媒体教学中,提倡尽量多的即时反馈与调节,因为这种方法优于延时的反馈与调节。这就要求改革检测方法。

进行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目的明确,讲究实效

媒体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选用媒体时,切忌盲目性,随意性,要从确实的目的出发,才会有好的效果。这里应注意两个问题:

1.如果以一节课为研究对象,那么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文内容来确定这一节的教学目的;其次,在一节课中可能会运用不同的媒体,如黑板、投影、挂图等等,那么运用各种媒体,既要为这一节课的目的服务,又要考虑运用媒体的具体目的。只有这样来思考问题,才能使“目的明确,讲究实效”这一点落到实处。

2.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功能,如音响媒体最有利于培养听、说、朗读的能力,有利于培养语感;光学媒体有利于培养观察能力,有利于对缺乏直接经验的事物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注意选择最容易达到确定目的的媒体。

达到确定目的的媒体可能不是一种,如培养朗读能力,既可以用示范录音带,也可以由教师来朗读。如果教师朗读能力很强,就不一定用示范带。教师的朗读不仅方便、经济,而且由于师生之间亲密的关系,由于教师直接作用于学生,从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培养朗读能力来说,往往比示范录音带效果更好。

总之,从确定的目的出发,对媒体要优选。

(二)各种媒体综合运用,有机结合

教学中只用一种媒体(如只是教师讲),学生所接受的是单一的刺激,一般说来效果不好。而运用多种媒体,从视、听、触等各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这种新颖、多样而又富于变化的刺激,会使学生的注意、兴趣稳定而持久,自然会有好的效果。

在综合运用各种媒体时,不能只考虑某一种媒体的使用,而应考虑各种媒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合理搭配,发挥各种媒体综合运用的整体效应。就拿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来说,同样是给学生播放示范带,但不同的做法,就有不同的效果。第一种做法是只把示范带放一遍,听之前,既不提要求,听之后也不作分析。第二种做法是:听之前,教师先提要求──认真听,要听出讲的是一件什么事;仔细体会,体会出语调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听之后,又组织讨论,深入理解语言、语调中的思想感情;并进一步分析这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从而掌握规律,提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两种做法相比,显然是第二种效果好,原因就在于注意处理示范带和教师语言这两种不同媒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使两种媒体的综合运用达到最佳效果。

(三)及时反馈、调控

多媒体教学要求及时的反馈,以进行调控。这种反馈是双向的:一是学生对教师“教”的反馈,这是教师在课堂上及时调整教学的重要依据;一是教师对学生“学”的反馈,这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或肯定、或改进、或矫正的依据。同时重视这两种方向的反馈,课堂教学过程就会充满活力,就会运转自如,课堂教学质量就会不断提高。要做好及时的反馈调整,必须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教师要从各种渠道来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

信息量越大,判断就越准确。首先,课前要接触学生,了解学生。有的教师要求学生一面预习一面把问题写在小纸条上,这些小纸条交上来之后,教师认真地看洞时还要归纳、整理、分清问题的类型,分清主次。有的教师一上课先让学生提出问题;或者自己作“火力侦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以了解学生的情况。掌握了这些信息,教师上课就心中有数,就主动。其次,课堂上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从学生的回答,从学生的目光、表情、态度,从五色反应卡,来了解学生的情况。第三,课后还应从学生的作文、作业、试卷等方面来了解学生的情况。

收集反馈信息的目的是为了调整教学。教师不仅应当根据堂上的反馈作及时调整,而且应当综合各种信息对堂上的情况作预测,并以此为基础设想几种方案。这样,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就会自如得多。

2.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反馈

教师对学生作反馈主要是两个渠道:一是在课堂上,教师以自己的目光、表情、态度传递信息,或者教师直陈──或予以确认、鼓励,或指出错误、予以批评,或提出希望、要求;一是在课下,教师对学生的作业、作文、试卷打成绩、写评语、作批改、作讲评。

学生对教师的反馈十分重视。因此,教师的反馈一要及时,二要充分利用反馈,保护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纠正错误的认识,接受正确的认识,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持久,学习水平不断提高。

(四)师生积极参与活动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任何一方不积极参与,都不会有好的效果。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

1.教师方面

多媒体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它要求教师从哪些方面来参与呢?

①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教材承载着大量的教学信息,学生是信宿,只有对教材、学生这两头都有深入的了解,才知道用什么媒体最合适,以及怎样用这种媒体。多媒体教学特别强调“功在课前”,原因就在这里。

②选择最恰当的媒体,准备好软件。在深入了解教材、学生的基础上,教师要事先准备好“软件”,包括板书设计、投影片、教学挂图、录音带或录像带等。有时教师需自己动手,制作“软件”。另外,教师还应事先考虑好教学效果的检测手段。假如组织全班作练习,需对答案作订正,就可以让学生把答案写在投影胶片上;通过投影,在全班订正,假如用五色反应卡来检测,就要事先设计好选择题、判断题等。

③课堂上认真观察学生的反应,作出正确判断,迅速采取调整措施。这一点是增加课堂信息量,增加密度,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的脑力劳动强度大大增加了。

2.学生方面

多媒体教学从视、听两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信息,其中许多信息是读书、听讲所无法替代的。这就为学生的积极思考、积极参与提供了良好条件,而学生也只有把视与思、听与思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才会有较大的收获。为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就要作好组织工作,如提要求,作提示、组织讨论、要求学生发表看法,帮助学生养成思考和参与的良好习惯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6: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探索

解读文本之象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岭南学校 吴海宁



语文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文教学包括日常情景下的语文教学与教学情景下的语文教学两大类,而狭义的语文教学仅仅指教学情景下的语文教学。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文本为载体的阅读教学是教学情景下的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还是对学生人格的建构、人性的发展,都具有其他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学生是阅读教学中人的资源,文本是阅读教学中物的资源。做为物的资源的文本“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所以,它是学生学习语文、形成并发展自身的语文素养的重要介质。阅读教学不能脱离文本,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认为,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聚会因话题中心的不同分为以文本为话题的聚会和以项目为话题的聚会两类,阅读教学是以既成性文本(课文)为话题的聚会,聚会之策略为个性解读、对话生成。

那如何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这种聚会如何体现对话生成呢?要解释这两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文本。文本是以话语为表征的语义交往形式,它既有物质形态方面的特征,又有意识形态方面的特征。文本所具有的形态特征,笔者把它称之为文本之象,文本所具有的物质形态方面的特征即为文本之外在物象,文本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方面的特征即为文本之内在意象。外在物象包括文本的内容(文)与形式(道)两个方面的要素,文本的内容即为文本所表现或反映的客观事物,文本的形式即为文本在布局谋篇、语法修辞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规范、法则。内在意象即为隐藏于文本外在物象之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包括文本作者及文本本身所具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的内容,是文本之质。所以,文本是外在物象与内在意象的统一体,是文道质和谐的统一体。

文本是文道质的和谐统一体,如何理解?具体举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如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之文,即为它是为重修岳阳楼所作的记,其内容是告诉做记之缘由、写岳阳楼之景,抒见景之情。道为此文为记之体裁,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有着与记相匹配的规律。质即为文章所反映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此可知,如果要教学《岳阳楼记》,我们就应“因文释道,因道悟文,循文思质”。那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做到八个字,即“个性解读”、“对话生成”。

什么是个性解读?从事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的人有这么一句口头禅,“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这句话可以很好地为个性解读做个定性。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教学以文本为载体,不同的人,可以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解读,这种解读体现了文本解读的个性化特征;但无论你如何解读,你不能脱离文本,因为“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如何才能做到个性化解读?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认为,“真正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阅读教学应以学生的自我感悟为主,重要任务是学会如何多角度地解读文本,以及如何辨别这些文本中的意义所表现出来的方式。具体而言,阅读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置于更为广泛的文化背景中对文本作者及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意义进行关照和解读。在一定程度上,解读不需要教师做定性说明而表现为一种直觉,对于文本所固有的可能性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而不是理性分析的、终结宣判式的。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认为:只有当学生意识到对社会生活能够进行主动的解释和认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时,他们才能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各种各样的解释,从而避免形成单一的、刻板的认识。只有按照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所认识的事物和真实感受时,才会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可能性,而意识到自身处境与自我感受正是一个人独立存在的重要标志,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对文本的个性解读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对文本的个性解读还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即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教学,让学生带着语文教学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阅读教学同样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本身、已取得的语用经验和已拥有的语文知识。这种解读通过师生共同的读写听说实践,实现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文本作者在文本中所显现出来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进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领悟能力。另外,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化作用。吕叔湘先生常说:“语文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科学,有它的客观规律;艺术,指它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科学,是对事物客观规律的掌握,就一个好的教师来说,这意味着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而这种基本功的核心不同于一个文学评论家对作品的评析或者一个语言学者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阐述,而是在这个基础上,找到文本与学生的结合点,让孩子们的思维活跃起来,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达到教学目的。艺术,意味着不同的教师处理相同的教材时都可有自己独特的途径,千人千面,各不相同,都可显示自己的个性。每一位教师都可以走自己的道路。我们知道,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作出榜样。当我们的语文教师,不论在怎样做人方面,而且在怎样学语文、用语文方面,都成为学生的个性化榜样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愁不能进入理想的境界?

什么是对话生成?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以上可以看出,教学是一种对话,是师生基于文本而展开的平等对话,教学过程中在对话中生成,教学目标在对话中实现,教学效益在对话中显现。这种对话,体现在教师与学生同为语文交际者,互为资源。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认为,处于语文交际场里的教师与学生以语文交际者的身份存在,语文交际者借助语言文字进行交际完成语文教学,所以,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交往的过程中进行。教师以个体而存在,学生也以个体参与到教学中去,同为个体的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应是平等的,他们都以语言文字为交际介质,所以,均为语言活动中心。他们自己决定选择什么人做为自己的交际对象,自己决定运用那些字词组成句,完成交际,所以,他们又是交际主体。做为语文交际者的教师与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借助语言文字进行交际,交际的开始直至结束便是整个教学过程。所以,语文教学是以语言文字为重要交际工具、多个语文交际者共同参与的交往。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学会生存》一文中说“每个学习者的确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人,他有他自己的历史,这个历史是不能和任何别人的历史相混淆的。他有他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被一个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复合体所决定。”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个性,教师也是一个有着自己个性的主体,每个学生、教师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到语文交际场里进行交往。这种交往,如同围绕某一个话题而展开的聚会。加拿大学者史密斯说“教学乃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个聚会里,教师与学生都是各自的主体,他们有权决定自己的一切,尤其是学生自己有权决定与那些人在一起交往,有权决定自己是否对这一话题感兴趣,是否接纳别人的加入,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交际行为。在这个聚会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自由的、可选择的、可自行支配的,他们的生活本身、已获得的语文知识和已取得的经验得到所有人的尊重,他们之间是一种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的关系。教学的本质是一种交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以互动性和互惠性为基本特征的语文聚会中,教师与学生同文本之间,真正实现了平等地、坦诚地对话:第一,所有的文本内容不是必须遵从或者完全接受的,而是把它当作需要修改或创造的东西来对待。教学努力将文本“还原”到原本的生活情境里,让学生置身于语用状态中,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走进教材,探究作者的语用经验,然后,让学生带着作者的语用经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运用,把作者的语用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经验,实现对课文内容的修改或创造。第二,教师不是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向学生讲解,学生只能重复教师的具有绝对权威性的内容。相反,教师是以一个语文交际者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同多个语文交际者就某一话题(多数表现为围绕课文文本的话题)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在与语文资源、多个语文交际者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实现语用体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和语文素养的共同提高。这种关系,摒弃了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师道权威、居高临下,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使教师与学生成为“学习共同体”,在平等的教学式对话中,实现语文教学的育人作用。

阅读教学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个性解读、对话生成,这里提供《<论语>十则》的课堂教学片段实录。《论语》是一本语录体的著作,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语录体,一般应有问有答,然而,《论语》多有答语少有问语,既有问语又有答语的更是少之有少。这位教师抓住《论语》的语录体特征,在教学中以此为契入点,与学生做了极有创造意义的对话交流。

师:《论语》写作体例为语录体,语录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你能找出既有问语又有答语的一则吗?

生:第十则。

师:是谁问谁答?

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答。

师:请问,子贡问了一个什么方面的问题?他怎么问,孔子如何答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认为子贡问的这个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他这样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你能结合问语和答语的意思给大家以解释吗?

生:可以。用现代文翻译这一问一答,子贡问的就是“有一词可以用来一生践行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能达到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宽恕”之心。所以,子贡的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

师:是呀!你的思考严密,也很正确。谢谢!请坐!

师:同学们,孔子对弟子的教育正是通过他与弟子的问答式对话进行的,《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语。课文《<论语>十则》中的其余九则仅有答语,没有问语。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当时你给学生提的问题吗?假若你是孔子的学生,你能回想出你当时向老师提的问题吗?

(教师依据全班同学自然分组情况,由第一大组完成第一、三则,由第二大组完成第二、八则,由第三大组完成第四、五、六则,第四大组完成第七、九则的问语设计。先独立思考,再前后四个同学一组讨论修正,形成统一意见。由中心发言人汇总讨论结果,准备发言。)

师:下面,我们来听听大家学习的成果。(第三大组多人举手,我点了一人发言。)

生:第四则,仅有孔子的答语,我们经过讨论认为,答语回答的是学习方法中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这一问题。所以,问语应这样设计,“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师:那你能如同第十则那样,把你加入到问语之前吗?

(生有点不理解。师提示:第十则中是谁提问的?学生答,子贡。师提示,这时是你提问,你应将自己的名字加到问语之前。是不是?生笑了。)

生:XXX问曰:“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齐):同意!

师:下面,请让我们回到春秋时期,我当孔子,你做学生,全班同学担任旁白,我们来进行问答对话。

(学生旁白:XXX问曰。)

生: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学生旁白:子曰。)

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生逐一完成其余八则的问语添加,学生、师生之间采用古人问答时的语气语调进行问答训练。)

这种教学,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论语>十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古文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从这则课例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教学式的对话,其基本语用行为仍然是听说读写。语文教学最直接的能力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用能力。在这个课例中,师生间读写听说的语用行为运用与转换是多么和谐呀!刘国正先生曾说:“在一定意义上说,语文课是能力课。提高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实践,即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在写作中学习写作,在听说中学习听说。”无论如何组织教学,我们不能丢开听说读写这些基本语用行为,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在训练中学会操作和使用语文工具,也就是着眼于借助字、词、句和篇章实施听说读写的语用能力,不允许离开这种训练去空讲大道理、空讲理论知识,具体地讲,就是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动口,就是进行各种形式的口头表达的训练;动手,就是进行各种形式的笔头表达的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达到“入耳能撮意,出口能达辞,提笔能成文”的水平,从而获得听说读写的语用能力,并在语用行为的整合,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中获得参与生活的其他基本能力,具有在未来社会竞争中的生存本领。我们要十分清醒地看到:语文教学既是训练学生语用的能力的过程,也是传递文化、陶冶人性、建构人格、唤醒灵魂、促进生命个体总体生成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正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多元的对话,培养学生在一定语境中,根据交际的需要,在该读时则读、该写时则写、该听时则听、该说时则说,通过读写听说的灵活运用实现语文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培养自然人成为一个语文人的语文学科教学目标。

编辑短评:本文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依据,围绕“个性解读,对话生成”展开详细论述。如果对《岳阳楼记》一课教学如何“个性解读”作具体阐述就更好了。(温立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3 02: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