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
──厦门一中初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实践感悟
厦门一中 黄小娟
去年秋天,厦门地区和全国37个地区率先进入新课标新教材的实当中,面对新教材,面对课改的大气候,厦门一中初中语文教研组改变教学策略,调整工作思路,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观念入手,做到五个转变
变“教师为本”转而“以学生为本”,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课堂上必须留足学生活动的时间;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中学,在教中悟,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体体验,不将个人感悟强加给学生;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而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每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要广泛查找资料,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将活动落实到位;变传统的“聚焦式”的教学转而为“立体型辐射型”的教学,课堂上注意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让学生生命的活力在涌动;变“知识传授”为目的转而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对学生进行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不将分数看作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二、在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落实五个环节
我们调整课堂教学结构,在导入中抓住一个“趣”字来激发学生思维;在朗读中抓住一个“情”字来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在课堂中抓住一个“疑”字来突破难点;在学生自读品味中抓住一个“悟”字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在练习中抓住一个“精”字来强化提高。
我们采用“听音乐、猜谜语、读画片、讲故事、背古诗、说成语、引名言警句、设置问题、营造情境”等方法来创设学习的气氛,引导学生学习的思路,提示学生学习的方法,迅速调动学生的感觉,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为师生共同完成任务蓄势;我们采用“神入角色,心驻课文”的方法要求学生把自己当作冰心、当作亨特、当作盲孩子……去“亲临亲历”,“深入体会”,大声地,动情地,陶醉地朗读,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我们采用“每人每课提三个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预习时提出三个问题,抄写在预习本上,在课堂上交流提问,让学生与书本零距离接触;我们采用“统一符号、圈点批注”的形式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品味语言时找出喜欢的字词句段,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我们采用“小测、听写、抄词”的形式抓字词的落实,我们还“删繁(难)就简(活)”增加一些让学生“亲临亲历”“感悟体验”“引发兴趣”“激活思维”的作业,让学生做有热情,做有乐趣,做有效用。如:学完《生命·生命》让学生进行幼小生命活动的观察,用一连串的动词,写出小生命的活动过程;学习《紫藤萝瀑布》时,让学生用问家长、查书或上网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十年动乱”“文革”“极左思潮”“宁要社会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词的含义,直接感知此文的写作背景;学习诗歌《理想》时,让学生查找有关理想与人生的故事。学生查到“瓦特发明蒸汽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勾践灭吴”“破釜沉舟”等故事,深入感受“人类有了理想,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你我有了理想,所以能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努力”的主旨;学习第三单元春夏秋冬和古代诗歌的课文,要求学生查找有关四季的成语、俗语、古诗,并为课文做画,课外查找剪贴描写四季景象的美文,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造句,将句子制成卡片张贴在板报上,并把这句话扩写成300字左右的描写性文章;学习《看云识天气》,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利用早读和放学时间观察云像的形态变化、色彩变化,推断天气的情况,每天预报天气;学习《绿色蝈蝈》时,布置学生饲养一个小生物:小猫、小狗、小金鱼、小乌龟或者豆芽、水仙花……观察小动物的行为、动作、饮食情况、生活习性,观察植物的形态变化,颜色变化,每天写一段观察日记,一周后做观察报告;学习《诗两首》时,让学生写歌颂母爱,抒写真情的诗歌;学习童话、寓言,让学生编写童话、寓言故事;学习《化石吟》时,让学生写想象作文“我与хх(某一古生物生物)的故事”;学习《月亮上的足迹》时,让全班同学写《我在月球上的一天》科幻故事接龙……
三、在“活动”两字做文章,开展综合性学习
我们三个老师分工合作,每人集中精力准备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力求把活动课做精、做全、做好。我们抓住“活动”两字做文章,设置情境,创造氛围,开展竞赛,引导学法,归纳总结,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要求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动心,要五官并用,听说读写思做等六能并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走进四季》活动课,我们的操作过程是:
学生准备
结合第三单元“我与自然”课文的学习,要求学生用十六开图画纸为课文内容画插图,并配上课文中的语句;课外收集查找有关描写四季景象的精彩文段,按不同季节分类抄在摘录本上;课外查找有关描写四季景象的古诗名句,理解并背诵下来;为喜欢的季节写一句赞语,(如:我喜欢秋天,因为秋天云淡风轻,秋高气爽,是放风筝的好天气。)并将它制作成精美的卡片;
教师准备:
收集、归纳、整理学生收集的有关四季的精彩的诗、文和学生所画的课本插图,将其制作成课件,力求图文并茂,充满诗情画意;为学生的课本插图评奖,并制作成版报张贴展示;恰当布置教室,营造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设立一块“走进四季”的版面,略作修饰,让学生为喜欢的季节写一句赞语制成精美的卡片,贴在“走进四季”的版面上;将学生按所喜欢的季节分成春夏秋冬四个小组进行背诗比赛,形成竞赛的氛围,激活活动的场面;
我们将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设计成竞赛式的,活动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1)观画背文,感悟四季。教师用课件一一展示学生为课文所画的“春笛”等10幅插图,学生用举手抢答的形式背诵课文,为同学们所画的插图配上课文中的原文语句。
(2)读文品意,鉴别四季。教师用幻灯打出学生收集的精彩文段,并下发书面文字,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判定文段所属季节,为文段加上适当的标题。要求标题中尽量包含季节的名称,如“夏日的海滨”“春到人间”“秋日情怀”“冬之神韵”等。
(3)背诵名句,描绘四季。老师要求学生男女生对垒背诵描绘春夏秋冬的名句,古诗、现代、外国抒情诗都可以。
(4)快速造句,赞美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请用“我最喜欢……,因为……”的句式说一句话,力求语言生动形象优美。如:我喜欢秋天,因为秋风吹熟了稻谷,吹红了果实,给大地披上了新装。
《小小饲养员》活动课,我们的操作过程是:赏析《绿色的蝈蝈》中描写蝈蝈的动作、行为、吃食情况等的精彩片段──确定自己喜欢的小生物──选定其生活场所──观察、记录(重点、难点)──带上饲养物展示汇报观察结果。
开学以来的几次活动课是学生的绘画能力、想象能力、联想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课堂反映能力、课堂注意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过程;是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的激发与引领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热情的引发与释放、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语文能力的展示与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与加强的过程。活动课给我的最深的时体会是:教师要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表现。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四、用发展的、综合的眼光评价学生
我们采用“两相结合,综合评估”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发展性、综合性的评价。开卷闭卷两相结合,卷面成绩与活动成绩综合评估。闭卷考试与以往考法一致,以单元为单位,按100分计,每单元考查一次;开卷部分用“专题”组元,每单元考一次,重点抓字词过关,精彩字词句分析,这些内容全部在书上笔记上课堂讨论上,学生有答案可查,这一环节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发展性、综合性的评价项目包括学生的基本技能等级、基础知识掌握、课堂参与能力、学习习惯养成、参加活动情况、参加竞赛情况等,通过自评、同桌评、家长评、老师评等形式,来确定分值。
五、把握时机,抓好课外阅读
在课外阅读的处理上,我们把握住“经典性、前沿性、趣味性、实用性”原则,利用运动会、国庆长假、寒假的机会,向学生推介新书。
运动会、国庆长假期间,我们推介的书目有:
必读书目推荐:
1.《爱的教育》
2.《繁星》《春水》
3.《伊索寓言》
4.《安徒生童话故事选》
5.《童年》
6.刘墉文集
7.《哈利·波特》
8.《魔戒》
9.《居里夫人传》
10.《唐诗一百首》
报刊杂志推荐:
1.《东方少年》
2.《小小说选刊》
3.《微型小说选刊》
4.《奥秘》
5.《作文通讯》
6.《语文报》
7.《初中生阅读》
8.《读者》
9.《青年文摘》
10.《中文自修》
热点新书推荐:
1.叶子:《马路在跳舞》
2.童天米:《我的钥匙你的门》
3.戴萦袅:《话说我班男生》
4.费滢滢:《经常走神的女孩》
5.张旗:《走马神灯》
在寒假期间,我们由爱好文学的同学推荐,老师圈定审阅,介绍了一批同学们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目:
1.《海底两万里》
2.《气球上的星期五》
3.《昆虫记》
4.《读者》或《青年文摘》
5.鸡皮疙瘩丛书,如《钢琴杀手》《湿地狼人》《死亡之屋》《远离地下室》等
6.格列佛游记系列丛书
六、实践反思
通过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学校应该是学生学习、娱乐、求知、交友、自我发展的殿堂;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机、充满兴趣、充满智慧、“充满生命活力”的场所。学生应该是学习、研究的主体,他应该得到的是猎渔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猎物和鱼。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学生群体的智慧和创造力应大于单个的老师。教师要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表现,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真真正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与学生对话、交流、让学生去表现,我们常常会获得意外的收获。往往是这节语文课刚下课,就有同学来问:老师,下一节课我们做什么?明天语文课我们做什么?我的观察日记写不好了,可不可以再另外换养一种小动物,重写观察日记?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在“小小饲养员”活动开始之时,同学们每天的话题都是小动物、小植物。活动课小结上,同学们从家里带来了小猫小兔小龟翠鸟……甚至鱼饲、猫食,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在玩的过程中思考,在玩的过程中总结,不知不觉当中,胆量增强了,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知识丰富了。在上《化石吟》时,不少同学带来了化石的图片、化石的模型、《少年百科全书》……他们懂得了怎样获取信息、怎样查找资料、怎样归纳资料。
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表现,把课堂还给学生,常会有创新思维的火花在闪现:在品味《理想》这首诗的语言的时候,有同学提出:“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敲碎”用词不当,要改作“惊醒”,还有同学提出:“如果保留敲碎,也可以将闹钟改作铁锤,变成‘理想是铁锤,敲碎你的黄金梦'。”
七、困惑与希望
使用新教材,学生老师都很开心,都很投入,但是,常常会出现“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一问什么都不知道”的现象。来自学生那一方的表现是:学生说的比做的和考的好,课堂表现比卷面成绩好,口语表达比书面反馈好。一方面是课改、创新、搞活动、抓课外阅读,一方面还是“一考定终身”,这两者的矛盾如何去协调?我们希望初中的语文考试能简化点,不考字词,少考识记类的知识(古诗文积累除外),甚至像湖北宜昌市那样完全放开,进行开卷考试。学生成绩的评定也参照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兴趣爱好、参与情况、能力层次、投入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这样,老师在教改实验时步子一定更大,点子一定更多,方法一定更妙,效果一定更好。
编辑短评:此文谈在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教改实践经验,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一个单元为例,就“课堂教学结构”“综合性学习”提出思路和策略,对当前教改实验应有启发和借鉴。(熊江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