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jyw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探索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6: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探索

目中有人



赵谦翔



凡只管教书不管育人者,都在“目中无人”之列。如果语文教师目中无人,则尤为荒谬。可悲的是,这种目中无人、目中唯文的错误作法,至今仍充斥语文教学园地。教师只顾喋喋不休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却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社会人生体验,不闻不问,不管不顾。结果搞得学生“读”没有真诚感悟,“写”没有为炊之米。教师的苦劳与疲劳,只换得一番徒劳。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做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就必须目中有“人”:既是教学生读有字人书(教材与书本),又要教学生读无字天书(社会与人生);既要教学生会作文,又要教学生会做人。“做人”是皮,“作文”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我从九六年暑假开始在实验班设置了一门“《东方时空》感悟课”。学生每周二至周五收视四次《东方时空》,写一篇观后感,把学做人与学作文统一起来,至今已初见成效。面对着知识博如海、境界高如山、形式美如画、影响永如川的这本电视新闻杂志,学生的感受是最真切的。请读一读他们写给《东方时方》节目组的心里话吧:

“书山题海日昏昏,小楼呆坐不知春。东风一笑心扉启,霞光万里映乾坤。”

“使麻木的心开始懂得去爱,使机械的头脑开始尝试思考。感谢《东方时空》,给了我另一片美丽的天。”

“唱真唱美唱阳春白雪,秦响东方神曲;悟情悟理悟世间百态,体味人生真谛。”

“有了你,无须开卷而读万卷书,足不出户而行万里路。于是,我在成熟。”

“读你热烈的生命,写我精彩的青春。”

可见,他们已不再是迷恋于机器猫、圣斗士,追逐于武打言情,钟情于明星轶闻秘事的一群了。他们襟怀开阔,志向高远,开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暂且无须读文,只须看看他们作文的题目就可以看出他们做人与作文的双丰收:《巴以冲突之我见》、《黄河忧思录》、《绿化文化荒漠》、《读“以商养文”》、《做新时代的女性》、《京剧发展之我见》、《感悟长征》……

三个学期过去,他们已人手一本厚厚的《东方时空》观后感文集,自己修改,自己装帧,自己命名,自己做序,人人视为珍宝。其中有40多人(约占实验班百分之五十)的80多篇文章已获奖或见报。

总而言之,教师的科任与班主任之分,绝不可成为教书与育人之分。把教书与育人割裂开来的教师,正如一则古代笑话中的庸医:他在为一位将军治箭伤时,只把露在体外的箭杆剪掉,却不顾留在休内的箭头。将军责之,他却理直气壮:“我是外科医生。”

古语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为师者务必牢记:经师+人师=灵魂工程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6: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探索

从汉字特性谈语体教育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岭南学校 吴海宁



语体是语感的组成内容之一,王松泉先生在《语文教学原则新论》一文中将语感表述为:“语感是(学习者)对言语(包括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领悟能力,它并不局限于对语音和文字符号的感觉,而是同时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就组成要素而言,笔者认为,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语体感等构成语感的四大内容。语音感是对口头言语的语音、语调和语气等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能力,语义感是对词语的思想意义和情感色彩的敏感,语法感是对语法现象的敏感,而语体感是对“语言文字形体和言谈举止是否有礼貌、用语是否得体”的敏感。对语音、语义、语法的论述已多矣,在此我仅从对汉字特性的分析中谈谈语体教育。从语体感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语体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文字本身所具有的形体,二是说话者身体行为,三是用词是否得体(是否选用了最适当的词来表达相应的意思)。

语言文字是有一定的形体的,汉字尤其如此。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作为汉语书面符号的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其根本特点就是字形有意义。汉字有三美,鲁迅曾说:“写山曰‘峻赠嵯峨’;状水曰‘汪洋澎湃’;‘蔽芾葱茏’恍逢丰水;‘蹲妨鳗鲤’如见多鱼。故其所涵,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鲁迅先生认为,对汉语的感受、领悟要从语义、语音、语体三个方面来把握。这是很有道理的。汉字的形成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的,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横竖撇捺折这五个笔画看似无奇,但却因为其能组成成千上万个有着独特意义的字而显示出无穷的魅力。由一撇一捺这两个笔画,就能组成“人、八、入”,而无论是“人”字,还是“八”字、“入”字无不向人们演绎着不同的传奇。因为形体的不同,字音也不同,字意更是有着天壤之别。

作为“汉字起易说”创立者的现代著名汉文字学家萧启宏先生认为,“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而且是负载着古代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息标志,是固化了的信息模块。”经过近十年的研究,他发现了汉字“字形藏理,字音通意”的总规律和“同形同宗,同音意通”的总联系。从他用易经理论对“人”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汉字独特的语感美。

关于“人”字,他编经文如下:“撇捺互撑,站立为人。伏羲姓妊,女娲造人。人音通仁,仁义为本。不行仁义,非是真人。”他解释说:

从语体上看,“撇捺互撑,站立为人。”人字,其形最为简单,一撇一捺。这一撇一捺,即不是离散的“八”,也不是交叉的“×”,而是接触互撑的“人”。看上去是一个侧身站立的人(象形)。这样简单的一个象,包藏了人字极其深刻的道理。它告诉您做人的两个基本要求:

第一,站起来。站起来是做人的第一步。人与群兽的分野,第一步就是直立行走。站起来,还有更广泛的意义,不仅是指生理上的站起来,而且是指经济上、思想上、文化上的站起来。否则,就是别人的附庸。

第二,讲仁爱。因为人是互相支撑的社会群体,任何人都需要互相帮助,所以要讲仁爱,这是人性之本。

从语义上看,“伏羲姓妊,女娲造人。”我们中国的文化认为,伏羲是人类的祖先,是“三皇五帝之首。”女娲是伏羲的妹妹,也是伏羲的妻子。古有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从中国姓氏学的角度看,伏羲是开创妊氏的元祖,伏羲为妊姓,所以人与妊通音,故人字授音以“妊”。

从语音上看,“人音通仁,仁义为本。”人字,其音通仁。仁字从人从二,为我外之人,不是一个人,而是复数,很多人,即一个社会群体,意为仁爱。

“不行仁义,非是真人。”……①

从汉字成字之“六书”来看,形声字占到了总数的80%以上,形声、会意、象形字总数占到了总数的92%以上,而无论是形声、会意、象形字都是用一定的“形”来表示一定的意义,离开了形,汉字便无任何意义,这是汉字成字的规律,是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文字的民族特性。

汉字的民族性还表现在汉字不仅成为交际的工具,更上升为一种文化,形成了多种独特的艺术?如对联、书法艺术等。“琴棋书画”为古代读书人之“四绝”,这书,便为写字之艺术。书法家,一种对特殊艺术特殊人才的尊称,无不向世人显示出中国文化中书法艺术的崇高地位。每逢婚嫁、过年、过节、建房、搬迁、庆典,红纸黑字对联上楹,甭提多有韵味。无论是名山奇楼,还是小桥人家,你处处可见对联给人的无穷乐趣。

汉语中有语体信息的汉字、词语更是数不胜数。一个“尖”字,它有形,那是上小下大之形;它有义,那是“上小下大之物”的特性;更为有趣的是,用线将小之首笔与大之两末笔连结,“尖”形也可现,真是令人拍案叫绝。一个“休”字,意为人靠在树旁小憩,不仅有动作,还有行为之美,无不令人称奇。

从字体的演变历史来看,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字形演变历程,同一个字,用“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来书写,其形体各异;不同的人来书写,由于自身对语体的感悟不同,既便是用同一种体来摹写,也无法达到完全一致。可见,用语之人由于时代、个性的不同,其语体感相隔迥异呀。

以上,我仅从语言文字本身所具有的形体这一角度对语体做了一些解说,关于语体的“说话者身体行为”和“用语是否得体”这两个方面的知识还有很多值得研究,在此,我仅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一是说话者之身体行为,这是语体感的一项重要内容。说话不仅仅是用嘴说,还要有必要的肢体行为来补充,这些行为应结合表达内容的不同有所不同,一“哭”一“笑”,“哭”之肢体行为与“笑”有截然不同,当哭时则作痛苦状,当笑时则作高兴状。在说话时身体行为要合适,这是语体感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是用语是否得体,这关系到说话的效果。不准确的用词极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错误的言辞还有可能适得其反,所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遇什么人说什么话”,正是指用语要得体呀!

语体感做为语感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能独立于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而应与其相融合,语感过程并不是孤立的、单纯的感受过程,而是与多种智力活动密切相关的过程。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语感培养的最高境界就是实现学生能够不凭“语法”而凭“感觉”活用语言。那如何形成语体感呢?笔者认为,我们应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把汉字教学列为语文学科教学之中,在《语文课程标准》②中有很多的论述应引起每位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在“课程目标”之总目标之6有“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在“阶段目标”中,《标准》分阶段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的第3、4,第二学段“识字与写字”的第4、5,第三学段“识字与写字”的第2、3,第四学段“识字与写字”的第2、3等。仔细分析这些具体要求,我们不难发现:《标准》的编写者站在教学的前沿,对如何进行汉字的语体教学指明了方向。

第一,中国的语文(母语)教学要充分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进行民族化的构建。这是很重要的,直接关系到汉字的生死存亡。唯有本民族的东西才是独特的。“从三到万”的教训不能重演,我们也不能固步自封,要将汉字教育与现代技术联系起来,从事现代化的汉字教育。对学生进行汉字教育,有利于学生“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对“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正确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对学生进行汉字教育,要从小做起,循序渐进,要从培养习惯入手,从形体美学的角度加以引导,构建学生自我的汉字形体意识,写标准的字。《标准》对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从第一学段的“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第二学段的“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至第三学段的“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到第四学段的“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一学段的要求承接前一学段,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对如何学习书写汉字,如何形成汉字的语体感从“书写”这一角度做了详细要求。这些理应成为广大语文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第三,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要从民族礼仪学的角度对学生的“说话者身体行为”和“用语是否得体”两项内容进行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语体意识。

二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学习汉字传承文明之风。这也是极为重要的。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没有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只走形式、跑过场,是不行的。对社会上不规范用字之行为要进行适当地教育、引导,这也是很必要的工作。

综上所述,对学生进行汉字语体感的教育应做为语感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母语教学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部分,广大语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这一点上应达成共识。语体教育不能脱离于语用过程,要在语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掉以轻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6: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探索

人格之师的魅力



赵谦翔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这是古来的传统说法。而作为当代的人民教师,则必须把“经师”与“人师”作为自己的双重追求,因为我们的身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的职责,归根结底,就是为了社会文明的进步,把年轻一代培养成大写的人。而凡是卓有成效的教育,追根溯源,都是教师健全人格的教育。“水管里流出的都是水,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只有教师不懈地追求大写的人,他的学生才有希望把人字的两笔挥洒得顶天立地。

我以为,目中有“人”,当是教师人格的出发点;只有遵循这一出发点,教师才能做到“以心育心”。

不把学生当“物”管,而把学生当“人”待,这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扉的万能钥匙。仅以解决中学生早恋为例:我从不采取讽刺挖苦、围追堵截的高压政策,始终坚持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与他们共同探讨如何过好早恋关。因此,我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坦然地谈“情”,在作文中可以大胆地写“爱”,在家长和学生的联席会上,可以振振有词地大侃自己的爱情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同学都理智地放弃了“青苹果”,没有走火入魔,没有误入“雷区”。

师生之间人与人的平等对话,正是心与心的真诚交流。只有开诚布公地“交心”,才能真真切切地“知心”,也才能有的放矢地“育心”。

我以为,“教必以德”,当是教师人格的根本点;只有坚持这一根本点,教师才能做到“以德育德”。

一位学生通过学习《风景谈》调整了心中“偏斜了十几年的爱的天平”,“第一次意识到普通劳动者的崇高”。这是因为我在分析“高原归耕”的画面时,慷慨激昂地讴歌了平凡而伟大的中国农民。

一位学生挨了批评,不但没有反感,反而对我发誓:“我以人格担保学习懒惰的毛病再也不会犯第二次”。这是因为两年的学习生活使他认识到:“无论如何我都无法弥补您为我付出的心血。”

一位学生在《答恩师》的诗中郑重宣告:“已立鸿鹄志,磐石镌我心。磨就龙泉剑,京华创新闻”。这是因为我在寒假坐了3小时火车,去他所住的县城,做了一次让他“真有些不敢相信”的家访。

而所带的实验班,两年来无人监考的成绩真实率始终稳定在99%至100%之间,也正是因为我在教学中一贯地求真打假,无论什么人来听课,无论有多少人来考察,我都绝不事先“打埋伏”。

善与恶,勤与惰、进与退、真与伪,在这些有关人生价值重大取舍面前,正是教师人格的魅力在为学生定向把关。

我以为,“心中有爱”,当是教师人格的至高点;只有登上这一至高点,教师才能做到“以爱育爱”。

教师对学生付出深沉的爱,如同燃起熊熊圣火,足以暖化校园患有情感冷漠症的“冰山上的来客”。一位学生在语文课上豁然顿悟了老师的爱心。她在给我的信中写道:“亲爱的老师,我一直愧对您!在过去的730里路中,是您用慈父般的关怀撑起我心中不落的太阳;是您用特别的爱化作伴我前行的彩云,挽救了我一次次的失落。然而,我这个自私自大的女孩,只知理所当然的索取,从不懂得去关心别人……我早该理解您披星戴月、呕心沥血的艰辛,踽踽独行无人同路的苦楚,用我弟子的理解与关怀送上几许慰藉与激励。”──这难道不是“以爱育爱”的明证吗?

从教28年来,我从未扮演过“暴君”或“警察”的角色,始终坚持言传身教,动情明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格魅力的育人功能,赢得了学生的衷心爱戴。一位考入师范大学的弟子在来信中说:“初闻大名时,以为您是神;与您相处后,发觉您是人;回首往事时,又觉得您是神──因为‘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初届天命之年,我突然卧病不起。一位弟子在慰问信中赞我为“不老的、不凡的、不倒的先生”,着实深深地震撼了我。我从病榻上爬起来,登上讲台,开始了“誓夺青山二度春”的征程。教师的人格感化了学生,学生的感悟又激励了教师。教学相长,人格互励。人格之师的魅力究竟有多大?看似无形,实则无穷,真真是说也说不清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6: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探索

初中语文尝试训练模式初探



山东省平度市蟠桃镇第一中学 王友平



我们进行了《以尝试训练为主线,全面提高初中生语文素质》的课题实验。教学实践证明:它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面向了全体学生,达到了使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目的。

一、初探初中语文教读课的尝试模式

根据尝试理论的精神和教读课文的要求,把教读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八步:即课前预习──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尝试小结。现将八步大致作以介绍:

第一步,课前预习。这是感知课文的开始,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一步。这一步让学生根据提示、教学重点、课后练习,先整体粗略地感知课文,掌握有关基础知识。

第二步,准备练习。这一步是出示尝试题和深度练习的基础,一是对课前预习进行必要的检验,一是复习在教读课中可能出现,需要用旧的基础知识,以旧引新,促使旧知识在解决新知识中起到迁移作用,以便尝试练习的顺利进行。

第三步,出示尝试题。教师根据教材的体裁特点和教学重点,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提出尝试的题目,使学生有的放矢的练习。

第四步,尝试练习。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尝试题和预习检查的情况,再次自学课文,进行尝试练习。 

第五步,学生讨论。学生尝试练习结束后,检查学生的尝试情况,对于学生尝试结果,教师无需急于答复,先让学生三三两两的讨论,追究出现不同答案的原因,加深对尝试题的认识。在这一步可激发学生,创设课堂高潮。

第六步,教师的讲解。教师的讲解是根距学生尝试练习和讨论时反馈,围绕教学重点,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进行的。做到解决重点,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讲解对学生的认识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七步,第二次尝试练习。这一步是学生巩固练习阶段,教师要依距尝试练习的情况科学的设置通常要分成基础和能力两类,以照顾层次不同的学生,渗透层次教学思想。

第八步,尝试教学小结。这一步,一是对尝试情况进行总结评估,一是对教材知识作结,完整的课型要练习写作,做到学以致用。

以上八步体现了“先试”的原则,围绕这一原则,可根据教材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二、对初中教读课尝试教学过程中几个环节的处理

1.对尝试准备环节的处理。我在教学中将单纯复习练习旧知识发展为三层内容:(1)导入新课;(2)检查预习;(3)温习与知识体裁相关的旧知识。这三层内容既拉开了课堂教学的序幕,又起到由预习到尝试题出示的过程,为旧知识的迁移做了准备。

2.尝试练习中采取了分散重点,大题化小,分段尝试,即时矫正的做法。即把:“尝试练习”和“教师讲解”分成一段段进行处理。这样处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既调动了学生课堂尝试的积极性,又消除了大段时间尝试练习的沉闷。

3.第二次尝试练习的依据。第二次尝试练习属于教学中巩固练习阶段,是当堂教学效果的一条途径,出示尝试练习题目不是简单的重复,它的依据是有目的强化尝试反馈的簿弱点和教学重点,体现分层次教学的思想。

4.尝试小结的内容探讨。尝试小结是一堂课的终止信号,是对一堂课的总结。小结作得好,会使课堂教学产生更高的艺术效果。在尝试教学探讨中,我把这一环节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针对整堂课尝试情况对学生予以较高的评价,激发学生下堂课尝试练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劳动后的甜美感;二是对尝试过的内容作结,我的尝试小结通常包括作品写作特点,课文整体结构,回顾重点,明确中心,联系写作的几个要素。一篇教读课文在写作方面有许多可学之处,在小结中要特别注意联系强调重点。我在教学中,从以上几个教学内容小结,使学生较好地把握了课文的特点和内容,使学有方向。同时这样小结既给学生产生一种整体美、完整感,又密切了课文与作文的联系,避免了孤立的、片面的进行课文教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6: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探索


语文教学法



张鸿苓主编



讲述法

讲述法是教师用口头语言直接向学生描绘事例、论证事理的一种传授知识的基本方法。它以教师的叙述和说明方式达到教学目的。它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广为采用的方法之一。

它的长处是:可以传授新知识,并保持系统性和深刻性;教师可以通过简明的语言讲清问题,保证教学时间的经济有效,而且简便易行。缺点是:它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利于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

适用的场合主要有:学习课文之初,需要交待学习目的、范围、要点和要求时: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或相关课外知识时;分析课文中的某些重点、难点时;补充教学所必须的各种材料时。

讲述法的运用要点是:

1.讲求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严整性和思想性;

2.讲述内容集中、凝炼,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扣住特点和关键点;

3.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起伏恰当,条理清晰,深入浅出;

4.注意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

5.既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兼顾学生主体功能,突出语文能力培养的目的。

问答法

问答法是以师生的对话形式进行教学的方法,也称谈话法或提问法。在语文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问答法有利于唤起注意,活跃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求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训练口语表达能力;有利于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达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问答法的弱点是:教师所提问题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生的理解程度,每次的问答只限于少数人的对话,多数人则处于消极状态,对此应注意避免。

问答法的运用要点是:

1.注意考虑所提问题的意义、价值和启发性;

2.提问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中,符合学生思想水平和实际能力;

3.提问应紧扣中心、重点、难点、疑点、关键词语和句段,并使问题系统连贯,合乎逻辑顺序;

4.语言要简明;以思考性问题为主,记忆性问题为辅;

5.要面向大多数及全班提问,必要时,可将问题分为上中下三种水平,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答问的机会;

6.注意对答间给予全面评价,要鼓励多于批评。

讲解法

讲解法是以解释、解说和说明等方式教授语文知识的一种基本教法,多用于讲解课题,解释字词,解说概念,破译文言句段或一些较复杂问题。它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广为采用的方法之一。

讲解法的长处和短处与讲述法的长处和短处近似。当讲述不足以说明事物内部结构或联系时,就需要进行讲解,因而,在教学中它们经常结合运用。

讲解法的运用要点是:

1.讲解内容要体现重点,用语简洁明了,既要有科学的解释,又要有系统的概括;

2.对含义隐微的字词或其它内容,要鉴别分析,使学生易于接受,印象深刻;

3.对关键句段内深蕴的寓意,务须抓住要点,紧扣中心,既要深入剖析,又要浅显明白;

4.讲解应根据教材分清主次详略,轻重缓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相商量,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的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基本教法。

讨论法多用于解决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其价值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教学思想,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弥补了独立学习的不足,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评判能力和论辩能力。

讨论法的指导要点是:

1.讨论前,教师应选择确定有价值的论题,并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围绕论题搜集资料或写发言提纲;

2.讨论进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各抒已见,虚心听取他人见解,作出正确评判,修正自己的观点,充实自己的论据,同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学生就论题的实质及关键点展开辩论,因势利导,深化讨论内容;

3.讨论结束时,教师应及时作出评判性总结,并据实际需要提出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讨论法有同座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不同的规模;还有专题性讨论、析疑性讨论、欣赏性讨论等不同的性质。它可以在教学的各步骤中运用,要从实际需要去考虑上述各点,特别应注意防止热热闹闹,流于形式。

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掌握知识、技能和形成习惯的方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帮助学生把知识化为技能,把技能化为熟练技巧,进而获得听读说写的能力和方法,养成听读说写的习惯,使学生取得多方面的适应性。但它只能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使用,主要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知识,有时也可以起到扩展知识的作用,这就需要与其它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练习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但不可过多使用,应注意避免不必要的负担。

练习法的运用要点是:

1.要注意引起学生练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练习的自觉性;

2.练习的内容要相对集中,有重点,难易适当,注意练习形式的变化;

3.练习要在单位时间内求得尽可能高的效率和尽可能好的效果,须注意使练习的次数达到一定的量;

4.练习的布置应照顾到学生学习的差异,使练习对每个学生都有实在的促进。

上述几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各有自身的特长,要使它们在语文教学中得到科学的、恰当的运用,教师除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方法的运用要领外,还需深入研究与之相适应的各种教学方式,熟知方法内部的相关因素。然后才有可能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使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出各自的特长。

语文教学方法分类

教学方法的分类,依不同的角度可以产生不同的分法。但即使是最完善的教学方法分类,也不可能迎合一切教学目的、教学过程而成为“最佳”。重要的是通过了解教学方法的分类,来指导我们对于教学方法的科学的、恰当的使用。

(一)语文教学方法的体系和分类

教学方法体系就是综合运用各种单一教学方法的整体。在语文教学中,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往往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的配合,才能达到所希望的效果。特别是在系统科学方法论被引入语文教学研究领域之后,语文教育界对教学方法的研究重点开始由单一化转向综合化、系统化,进而以方法体系的研究促进了方法分类的科学化进程。

语文教学方法的体系和分类首先表现为与语文教育过程同步的纵向结构:从语文教学方法体系的纵向结构图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总目标的控制下,语文教学的方法可以大体上划分为:准备教学的方法、实施教学的方法和检测教学的方法三类。但这仅仅是一种总体的、基本的分类,并不能反映语文教学方法的特点,而能够反映语文教学方法特点的分类体系,在语文教学的横向结构中却可以略见一斑。例如,从听说读写教学方法的分类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6: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探索

听说读写教学方法的分类
听话训练说话训练 阅读训练写作训练
以目助听法问答法朗读法例文示范法
边听边记法复述法默读法解词审题法
听忆训练法 描述法精读法借题立意法
视听想象法表演法略读法时间构思法
要点摄取法补充法跳读法联想扩充法
先听后说法归纳法速读法观察分析法
先听后读法介绍法浏览法互评批改法
听问训练法自由表达法抄读法一题多作法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横向分类有多种角度,这些不同角度的分类既反映了语文教学方法本身的丰富性、多样性,也反映了语文教学方法体系构成的复杂性。
美国的怀特曼认为,全世界的基本教学方法只有五种,苏联的巴班斯基则主张把基本的教学方法分为三大类。而我国的学者则有的将教学方法归纳为四种体系,即讲授的、训练的、自学的、开放的教学方法体系;有的又从教学模式的角度将教学方法分为五类,即讲授式的、启发式的、问题式的、范例式的和放任式的。由此可见,国内外对教学方法体系还没有比较一致的分类标准。对于基本的教学方法分类尚且没有统一的标准,那么,具体到语文教学这样一门自成系统、颇具特色的学科,要想确立统一的教学方法分类标准,将庞大的语文教学方法体系层层分解,做一番科学的组合,去适应千变万化的语文教学的需要,也是很困难的。
应当指出:语文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实践的产物,教学实践不断发展,教学方法也不断丰富完善,其体系结构也会不断变化调整。
(二)语文教学方法的常式和变式
为了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认知活动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完成。教学方法作为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有力手段,要求教师创造设计和灵活运用,使讲授有重点,提问有启发性,练习注重实效,对学生的学习及时做出分析评价,并指导学生自我评价。为此,教师对语文教学方法最基本的方法以及由基本方法演绎而出的各种方式方法,就要有广泛的了解和使用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教学方法有讲述法、问答法、讲解法、练习法、讨论法等。作为方法的常规模式、它们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整体的功能,为教学过程的完整性、稳定性和有效性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但是,教学方法的这些常式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以一种固定的模式出现的。
教学方法的变式将教学方法与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基本教学方法提供了条件。一般来说,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的总体设计时,多以教学方法的常式作为教学方法设计的基本点和出发点,而在进一步考虑各个教学步骤或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时,才会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将教学方法的常式具体化,从而确定基本教学方法的某一种变式作为实施手段。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时候也直接使用教学方法的常式。
语文教学方法的常式是方法模式中比较稳定的和成熟的部分,它们经过长期的应用,已有了比较完善的理论基础,并且形成了各自特有的风格和使用规律。例如问答法,从教育心理的角度看,这种方法能够比较充分地激发学生智力的发展。教师利用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和兴趣,因而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展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由于问答法需要体现思想观点的交流,因此,这种方法在使用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比较活泼的风格,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而且可以促使人的思维也活跃起来。同时,人们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许多有关问答法的使用规律,如提问要有启发性,问题之间须有内部联系,注意由浅入深,注意提问的导向性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方法的常式是一种比较定型的模式。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方法的常式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因而,语文教学方法的变式便不断翻新,从而给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带来了生机。
语文教学方法的变式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不断创新的。例如练习法的变式就有:单一练习法、综合练习法、对比练习法、竞赛练习法、诊断性练习法、创造性练习法等等。同时,这种方法的变式在教学实践中还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因此,可以说,语文教学方法的变式是语文教学方法常式的生命力之所在。
由于语文教学方法的变式在教学中是作为某种基本教法的运用手段出现的,因此,方法的常式与变式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从而构成了一种方法的系统,例如讲解法的方法系统:
讲解法
解题方式 讲解方式解疑方式
语法分析式直述式举一反三式
内容提取式指点式温故知新式
线索串联式启发式侧面引导式
结构部析式归纳式比较解疑式
         
这种方法的常式与变式的关系说明,运用某种教学方法时,需要首先了解这一方法的本质特征,弄清这一方法系统的构成。不了解这一方法所涵盖的种种方式,就无法使这一方法在教学中得到灵活的运用。同时,如果弄不清种种教学方式的分类归属,也很难使这一方法在教学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体现出这一方法应有的特点。
总之,每种教学方法都是由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某些方式组成的。当各种教和学的方式结合而形成一定的教学方法时,有关各种方式运用上的协调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同样一些方式可以包含在不同的教学方法中,当它与其它方式相结合时,就会形成另一种教学方法,并起不同的作用。例如,提问的方式列入讨论法时,提问式将起到导向性的作用,并有可能凌驾于被选人的其它所有方式之上;而将它列入讲述法时,提问式就不再占中心地位,基本上是用来帮助理解和识记教师讲述的内容。同样情况,在这两组教学方法中,都可以把类比的方式列入,但在前一种场合,类比的方式将用来证明论述的观点,而在后一种场合,类比的方式则用来给学生加深印象,促进更好的理解和识记。
教学方法的职能
教学方法是用以教人的方法,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以及所学的对他们今后的各种能力起多大作用。这样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情境,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此,从方法论来说,重要的不仅在于把有效的方法加以分类,而且在于强调指出这些方法的职能意义。
当代语文教学特别强调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积极思维并发挥创造精神,因而它便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废止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发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的作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动学习的教学方法观,这是语文教学方法职能的一个基本点。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在教学过程结构中的地位可描画如下:
教学过程
教学 教学 教学组
内容 方法 织形式
如果教学方法运用适当,充分发挥了它的职能作用,那么就有可能以较快的速度,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有效地发挥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作用,顺利实现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教学方法的概念
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都要研究“怎么教”的问题,具体的说,就是研究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但是教学方法对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落实,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是语文教学的方法,不仅系统庞大,而且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使用不当,就不能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人们常以“教学得法”或者“不得法”来概括和评价教师掌握运用教学方法的水平,这说明,教师在教学上要想获得成功,决不能忽视对于教学方法的学习与研究。同时,对语文教学方法的全面掌握和熟练运用,也是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所不可少的基础。
教学方法是构成教学的重要因素,是实现教学目的手段。语文教学方法是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实际程度,为完成一定的语文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中采取的具体手段,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语文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最容易与语文教学方式混同。比如,在一堂讲读课上,教师决定选用朗读法来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而实际上教师是通过教师范读、个别学生试读以及全班集体朗读的方式来进行的。因此,可以说,教学方式是教学方法的细节,或者说,教学方式是落实教学方法的细小措施。这是需要注意区别的。
语文教学方法同语文课的课型是不应混同的。课型,是从总体上讲的课的类型,比如精读课,就不能把它理解为精读法,因为精读课指的是教师对这一堂课的定性,是这一堂课的总体设计,教师在指导学生精读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如分析法、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与课型虽然有关系,但决不能混为一谈。
语文教学方法同语文教学过程及步骤的关系也是不应混同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学的工作顺序或步骤,教学方法则是在这一工作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手段。它们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比如,一堂作文课,先讲有关知识,再读有关材料,而后又进行口头作文、集体讨论,最后定提纲、开始写作。在每一个步骤里,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最后才能落实每一步,进而完成这一教学过程,这是不能混同的几层关系。
由于教学方法包含着多方面的教育现象,因此,要想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教学方法这一概念,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
从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看,可以把教学方法规定为组织学生学习活动和控制这个活动的方法。从学生认识活动的目标看,可以把教学方法规定为以一定的逻辑途径,使学生自觉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总之,“方法直接记录下来的不是在客观世界中实有的东西,而是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应当怎么行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6: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探索

“多元解读”思辩

福建省莆田华侨中学 林玉富
长期以来,在许多课堂上,提出问题后学生能异口同声回答,老师便面带赞许之色,甚是满意。教师事先准备好标准答案,提出问题后便步步引导,实际上是设好陷阱,引诱学生往里跳,直至最后“异口同声”才肯“鸣金收兵”。正是鉴于以往的课堂教学漠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差异,本次新课程将实现学生充分的、有个性化的发展放到了突出的地位,强调注重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来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以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曾多次提到多元的问题,如“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多元理念的提出可以说是对于我国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盛行“标准化”的强大的冲击和反拨,从历史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一大进步。我们可喜地看到,推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在语文教材理解的“多元性”上出现了新景观:对课文的理解不再定于一尊,允许有多种答案;对课文的评价不再定于一尊,允许有个人偏爱;让学生从课文的理解和评价引申开来,观察讨论社会现象。课堂教学由“群言堂”取代“一言堂”,给课堂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学生的个性意识在觉醒,个性能力在增强。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矫枉过正的现象:因为过于注重多元,学生对文本有很多种的理解,有的甚至多到十几种。各执一词,众说纷纭。其中有的切中主旨、视角独特,而有的却是牵强附会、浅尝輒止,甚至有的是误读错解。而教师在此要么是“听其不语”,要么说些不着边际的赞赏之语。一堂课下来,使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满头雾水,最终是无果而终,课堂教学往往滑向失控的边缘。
这种情况的出现,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理解不到位,以至于产生了认识上的模糊和困惑,以为教师只要引发学生“多元解读”,只要有学生“别样的声音”,就万事大吉了;或者顾虑此时如果站出来“给以引导”会有悖于“平等对话”的理念。这是对“多元解读”的误解,这是盲目追求教学理论的时髦而出现的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的做法。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教师自身的不足所致,那就是因为教师面对学生的“多元解读”的内在品质的把握心中无数,没有能力以某种建设性、激励性的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的反馈。后者当属个案问题,另当别论。对于前者,亟待我们去关注、去澄清。
首先,平等对话的教学观,既要尊重多元解读,又要做到“多元有界”。
阅读鉴赏是读者通过与文本的交流获得美感、作出价值判断的,是与客体的作品共同完成审美认识的过程。由于文本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着自由发发挥的极大空间;又由于读者的个体差异,如因时代、阅历、生活环境、知识结构、心理素质等等的不同,其面对文本所使用的方法和表现出的兴趣与深度等也都因人而异,其鉴赏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西方谚语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国古人也有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的说法,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一角度看,“多元解读”才是真实的阅读,才是可能孕育创造性品质的阅读,理应受到格外的重视和尊重。但是,无论怎么“多元”总有一个界限。作为阅读客体的文本虽然存在着“空白”和“不确定性”,但必然会有许多显性的、鲜明的“规定性”,总会有个“作品视界”范围。“多元解读”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进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总还是莎士比亚所描写的哈姆雷特的反映,彼此在某些细节上难免会有些差别,而在基本性格上还是那个哈姆雷特,而不可能成为堂吉诃德。正如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指出的,阅读接受,一方面是多元的,无限的,存在着审美差异性;另一方面是有阈限的,有范围的,存在着社会的共通性。(转引自赖瑞云《对语文课改若干新理念的理解》一文。见新华出版社《课程标准解读》(语文卷)第173页)因此,“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
第二,即使是没有“越界”的理解,也有一个引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聚合到主题含义上来,从而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的问题。
面对同一文本,不同的主体会赋予同一对象不同的意义和理解,从而造就了对人文世界理解的多面性和丰富性,每一种理解都可能揭示了其内在品质的一部分。因此,每种理解都可能是有效的。然而,这种有效并不等于已经完全揭示出人文世界的实质。学生之所以是学生,就是因为他们有人生经验和学识资本的不足。有时他们认为很“到位”的体味,其实还与我们想让他体到的“味”有距离,有尚欠火候之处。这就需要不断地回到对象上,不断地理解,从而不断地抛弃主观随意性,使学生的认识逐步趋于人文世界的实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个人理解。而另一方面也是不容忽视的:学生个性化地理解文本之后,并不意味着他的理解是最佳的。教师在此过程中,应通过对话、比照、分享观点、合作反馈等交往环节来促进对于知识的深层理解,“内存”欠缺的要给予补充,“火候”不足的要帮其调足,思路受阻的要给予疏通……帮助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性所导致的主观性偏差,引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聚合到主题含义上来,从而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思维方法的必要优化相结合,将理解的个性化、独特性与理解的普遍有效性相统一,这才是新课程理念的题中之义,这既体现了对真理和人类共识的尊重,又体现了现代教育的规范与导向。
只强调一元,不注重多元或否定多元是错误的;而只强调多元,否定规范、否定导向也是对教育的误解和对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不负责任。因此,当前在弘扬“多元解读”这一主旋律的同时,也必须处理好与“规范”“导向”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使“多元解读”这一新理念在实施贯彻过程中保持应有的张力。
编辑短评:此文结合语文教学谈“多元解读”,有参考价值。(熊江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1 01:4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