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spj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教学杂谈集锦

[复制链接]
57#
 楼主| 发表于 2008-6-12 06: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语文教学杂谈集锦


农村中学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困难及对策



安徽省濉溪县南坪中心校 朱凯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的一个项目。这是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所未曾有过的。在内容的设置上,是与本单元的阅读部分密切照应的,它是本单元的有机组成部分。目的是倡导一种学习方式,主要体现在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读写听说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笔者通过近一年新课程的教学实践,特别是相近学校的交流,发现综合性学习这一块,几乎成为教学中的肓点,特别是农村中学。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是简单的让学生看看,就匆匆而过,根本没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学习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探究与收获的快乐。我校是镇中心学校,在全县甚至皖北地区享有盛名。设施条件相对于其它农村中学,都要好的多,但我们在开展综合性学习中,仍觉得困难重重,很难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更不要说一般的农村中学了。

困难一:各方心理上的漠视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中考竞争的激烈,综合性学习课还没有真正从真正意义上纳入到评价与考核体系中,在这种情况下,从学校领导到一般教师,以及家长,往往都不重视综合性学习。在上七年级上册《感受自然》这一综合性学习时,我打算带全班学生利用星期天到附近的田野里走一走,让学生真正从感官上与自然亲密接触,但还没来得及实施,学校告诫:"出了问题怎么办",家长打来电话,"我们就是农村孩子,什么没有见过。再说考试又不考,我不让孩子去。"可见"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的思想,无论对于学校还是家长,都可以说是根深蒂固。再加诸如学生安全此类问题的顾虑,使得在综合性学生中,学生动不起来、走不出去,最终造成学校不支持、学生没干劲、教师不愿干的境地。这样以来,综合性学习就形同虚设,即使学了,也只是摆摆花架子,离新课程的要求差之千里。

困难二:教师指导乏力

综合性学习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没人现成的经验可取;而农村学生长期养成的"被动学习",就只能靠教师在摸索中探求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方式和方法。因为综合性学习成功的实施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但就目前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指导乏力。首先是教师对综合性学生的研究和学习不够深入,对其内涵理解不够透彻,即使指导,也是缺乏协调与配合,往往单枪匹马,没有形成有效合力,其次是教师的工作量大,往往感到力不从心。仍以我校为例,七年级共有语文教师13人,绝大多数教师都是满负荷、满工作量运转,其中七位还要承担班主任工作,一位负责年级组,还有一位负责学校德育工作。每天都有大量的作业要批改,以及备课、教研、政治学习、继续教育等,足以让教师忙得团团转,哪有时间搞综合性学习的研究与指导。最后是缺乏课时上的保证。综合性学习的顺利完成,仅仅靠课堂45分钟是不行的,需要课外时间的补充。但是由于不少教师认为课外指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没有报酬,这样就影响了教师指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困难三:物质条件缺乏

综合性学习所需的物质条件,如信息技术设备、图书资料、良好的人文环境,还有走出校门开展活动所需要的经费等严重困扰着农村学校。我校的物质条件相对于其他农村中学还是好的,但由于班级多、学额大,经费的紧张,根本无法提供满足综合性学习的物质条件。别的一些乡镇中学、联办初中,设备更是简陋,不要说综合性学习必须的信息技术设备、常用的图书资料,就连最基本的教学设施都难以保证,又怎么可能提供条件开展综合性学习呢。显然教材编写者的良好意图,在此只能是"雾中花,水中月"了。

针对农村中学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困难,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更深入的解释和宣传,让师生、学校管理者、家长更多地了解新课程,认识到综合性学习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上级教育部门负责对学校管理者的引导和宣传,特别要强调学期阶段考试中要对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进行评价,把学校能否很好的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到对学校的年终考评上;学校召开家长会,或在公共场所张贴相关知识,这样以来,就能让社会、学校和家长都能理解、关心和支持综合性学习课程。

2.加强农村中学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市县教研部门要合理地设计与制定教师的指导方案,增强教师指导的计划性和方向性。加强和提高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自我反思和经验小结;多提供一些平台,让教师沟通与交流实施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并阶段性进行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典型课案的研讨和分析。

3.因地制宜,开发综合性学习的课程资源。教师不能因为学校物质缺乏,就"等、靠、要",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本地的资源来开展综合性学习。比如充分利用农村学校特有的自然、人文景观,就地取材,充分挖掘农村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学习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创造性地挖掘隐性资源,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如合理利用旧的报刊,开展读报剪报活动,加强资源共享,创造班级读书角等,以弥补经费、设备的不足。

4.加强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研讨力度。上至市县教研室,下到学校教科室,都应充分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研讨。从近一年来笔者参加的各级语文教研活动中,无论是县教研活动,还是校际交流,几乎没有听到一节综合性学习的示范课或观摩课。所以建议各级教研部门都应充分重视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研讨,定时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交流与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通过教师间的交流,加强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对于做的好的,要创造条件让他起带动和辐射的作用。

编辑短评:新课标的理念在农村学校实施,有许多困难。本文就“综合性学习”在农村中学所遇到的困难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困难的策略。可供广大教师和教研员参考。(熊江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2008-6-12 06: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语文教学杂谈集锦

自己的笔记,你有吗?



山东枣庄十五中语文组 许春苗



做“笔记”的理由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有本事的作家,缺乏素材,创作也只能停止。作为我们中学生,生活阅历毕竟有限,所以我们要想尽快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和头脑,只有靠多读书。多读书不仅要有饥不择食、博览群书的“野心”,还要辩证地选择、精读、研读能使自己进步的书籍。并且还要在多读书的过程中,进行另一项等同重要的工作,那便是勤记笔记。

勤记笔记主要目的是积累素材,为创作做基础准备。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写《资体论》花了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在大不列颠图书馆里读过一千五百种书籍,做了几十大本的读书笔记。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在中学时期有一本147页的大笔记本,内容包罗万象,有名作家的思想言论,有史地知识,有他自己的作文,有关于俄罗斯人及乌克兰民族的风土人情。列宁读书时,在字里行间都画着五颜六色的记号,在书页空白处,往往写有评语。我国著名作家杜鹏程在创作《保卫延安》之前就积累了两百万字的素材笔记。

我国文学泰斗钱锺书先生年轻时对笔记并不以为然。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自恃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连课堂上听讲都不作笔记,更不屑于课外读书作笔记。但读的书多了,便认识到读书单凭记忆是不行的,于是开始读书必作笔记,经过多年读书心血的积累,写下了五大麻袋读书笔记。

多少名家尚且如此,对于记忆力一般的人来说,读书作笔记就更为必要了。

做“笔记”的方法

大家可以把笔记分为两种,一种是做素材笔记,一种是做灵感笔记。

当你读一本书,看一部好影视,欣赏一场好戏时,其中必然有一些好词、好句、好段落,把它们都摘抄下来,这就是做素材笔记了。当然,需要注意的是素材笔记最忌放任不管,束之高阁(既然摘抄笔记,就表明对自己在以后的文学创作中会有所启示,有所帮助)。应该将笔记进行整理、分类、理解,而后有时间可以强行背诵直到倒背如流归为己用。

“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陈毅老总这两句诗做了最好的解释。“点滴勤”就是抓紧机会,把生活中观察到的、感悟到的零零碎碎的有用素材在忘记之前随时记在记事本上,我们可以称之为做灵感笔记。这种笔记可以是某人特殊的相貌、动作,也可以是某人某情况下异常的表情;可以是偶然间遇到的奇特风景,也可以是个人突发性的感悟等等。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将生活中所见所闻用笔记录下来,并且勤于用心去体会、感受,既能培养我们敏锐的观察力,又可以锻炼我们善于捕捉生活中有意义的素材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让我们的笔记“动”起来

记笔记并不是我们的目的,还要对我们的积累加以灵活运用。当我们经历过博览、精读、强摘、硬记后,无形中,我们的文学素养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到一定的加强。这个时候,必然会产生亲自写一写的念头。念头产生之初,也许我们还不能具备独立创作的能力,那么大家可以在反复研读、揣摩平时的笔记的基础上,先模仿名家的写作及语言特色进行作文。可能会有人觉得模仿人的文章还是没有自己的特色啊!大家不要着急,就像我们学书法,开头的时候要临贴,临贴就是模仿了。没有临贴,没有规则,那又如何能创作出令人惊叹的作品呢?鲁迅是我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他的第一篇作品《狂人日记》在一定程度上受俄罗斯作家果戈理《狂人日记》的影响。也就是说,是有其模仿性的。当然,这个开始并未降低鲁迅在新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模仿写作一定程度之后应该尝试写一些自己的作品。这首要的便是要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诗人雪莱说过:“想象是创造力,也就是一切综合的原理。”想象力是能创造许多伟大的成就。比如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就是想象加上夸张的手法进行创作的成果。其次还要有突然喷发的灵感。灵感是一切创作的精神所在,有的同学就是苦于写作时没有灵感,这时候你的“灵感笔记”就可以帮你的大忙了,如果你平时就善于捕捉灵感,那么写作的时侯就可以对已经被你“抓”到的灵感进行深加工,当融入自己的独特领悟之后,便会成了自己的文章。

学习写作并非一朝一夕的易事,是要经过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的。同学们也许开头写得不好,但不要紧,我们应该坚信只要执着以对,日子一长,日积月累,笔尖的文字功力自然会硬朗了。

如果你还没有自己的笔记本,还没有自己的笔记,那么赶快行动起来吧!早一天行动,早一天收获!

编辑短评:此文可供中学作文教学参考。(熊江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2008-6-12 06: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语文教学杂谈集锦

关于生成性课堂的动态思考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滨北镇第二中学 马继红 刘晓梅



内容摘要: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应该是五彩斑斓的,蕴涵着无穷生命力的。因此,教师应该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着力建构开放和谐、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动态  生成性  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的是教学资源的整合,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是开启和展示学生智慧的核心场所。在课堂上,除教科书、教师的课前备课和教学设计外,还有一种更重要的资源,就是来自教师和学生交互作用生成于课堂的活的材料。在课堂上师生思维碰撞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预先没有想到的、奇特的、闪光的、极有个性的语言材料,它是贴近学生实际的活的材料,这就是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这些课堂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那我们的课堂就会更生动、更活泼,更具有生成性。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课堂转变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而且跃动着人性的魅力。

一、以质疑问难促生成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动态生成”观念,要着眼于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成长,站在人生发展的制高点上对其动态生成进行智慧的选择和高超的把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机械地按原先设定的一种思路进行教学,而应在课堂特定的动态环境下,根据学生的质疑问难,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思路,促使课堂的动态生成。

1.以学生的质疑问难促生成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他们呈现在课堂上的喜怒哀乐、言行举止,是最珍贵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教师更应该高度珍视,敏锐捕捉,善于利用。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一上课学生就质疑问难,其中一个学生的问题是这样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之间关系是怎样的?”“课文穿插美女蛇的故事,是否宣扬封建迷信,其作用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也议论纷纷。看到大家期待的眼神,我捕捉到教学契机,认识到深入引导的机会来了,于是调整教学思路,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探讨,认识到贯穿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是作者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作者天真活泼的童心。至于插叙美女蛇的故事,则为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经过大家讨论,明确了这个问题的含义。

2.以师生的即兴创作、心灵碰撞促生成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变得灵动活泼,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教学目标必须是潜在和开放的,应该接纳始料未及的经验,要鼓励师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在学习《木兰诗》一课时,有学生提问“中国古代女子裹小脚,木兰会不会被发现?”这个话题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接着,就这一话题引出一个讨论题:想象一下木兰在战场上可能遇到的种种情况,她又是如何处理的?学生们就此展开热烈的讨论。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让学生体会到木兰的机智。教者利用学生的质疑,为大家搭建了一方想象的平台,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释放丰富的情感,表达各自的见解。在课堂上学生是活的,课堂也是活的,我们只有根据教学情景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做到“以学为主”。这样的课堂上才会呈现出一群思维活跃、见解独特、心灵飞扬的孩子。这样的课堂才会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二、以意外事件促生成

教师总是处于意想不到的课堂情境中,要学会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意外,一个恶作剧……并能马上作出积极反应,因时而变,因情而作,这样才能及时修正偏差或重新将课堂引向具有教育意义的方向上来,促使课堂的动态生成。

1.以课堂上的偶发事件促生成

教学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偶发事件,如学生提一些怪问题,甚至做出一些怪举动,对学生的这些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就可能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若能随机因势利导,巧妙转移,就能融化怪问,化弊为利。教师要善于抓住瞬间机遇,做出及时调整,使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上讲述古诗《三衢道中》,当讲到“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时,一名男生忘乎所以地学着黄鹂叫了一声。全班同学先是一愣,既而哄堂大笑,随即将目光齐刷刷盯住老师,意思是看你老师怎么处理。这位老师冷静地一笑:“这位同学情不自禁地学起黄鹂的叫声,不正是受到诗中的环境描写与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染吗?同学们从这一鸣叫声中,一定能体会到作者置身于这种环境中的心情。那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写鸟鸣的诗呢?”课堂的气氛立即热烈起来了,大家纷纷说出许多古诗句,如:“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然后全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了诗歌的学习,课堂气氛活泼融洽。

2.巧借环境变化促生成

在教学中教师能随时环境变化处理一些偶发事件,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我曾经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深深感受到课堂的意外生成之美。有一次课上到一半,忽然天降大雪,不知是谁忽然冒出一句:“啊!2005年的第一场雪!”这句话犹如油锅里撒上了一把盐,全班沸腾起来了,一双双眼睛投向了窗外,学生们在叽叽喳喳的议论。我一看课是无法继续了,干脆,我们来个咏雪诗歌朗诵比赛吧。于是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始了咏雪诗歌朗诵。从韩愈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到王维“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到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学生们群情振奋,你方唱罢我登场。咏雪完毕回到课堂后,我索性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谈谈对刚才“咏雪事件”的感想。这盘新鲜出炉的“大餐”使得大家胃口大开,他们从自己的行为中受到了启发,产生了莫大的成就感,我趁热打铁,布置了一篇以“雪“为话题的随笔,从效果看还是很不错的。这难道不比原来设计好的课堂更有意义吗?正如布鲁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地去促进更多的“动态生成”,并及时的捕捉住“动态生成”的智慧火花,让他绽放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三、以反复朗读促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形成学生独特的体验,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可贵的是唤起了学生更为深切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关注。

1.巧妙设置情景促生成

在反复的朗读中,自然而然生成了新知,唤起了学生更为深切的情感体验。在学习《春》一文时,在反复朗读中,教师给学生的朗诵配上贝多芬的《爱的纪念》的音乐,优美的文章,似行云流水般的音乐,很好地体现出了文章的意境。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多媒体展示一幅幅生机盎然的春天的画面,让学生欣赏春的美景,自主学习,讨论交流。一节课下来,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意犹未已。课堂上的朗读给予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热望。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常常把教学推向高潮。

2.开放的朗读设计促生成

米作仁先生在谈朗读时指出:“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样的形式激活课堂,朗读使学生尽展才华,促使课堂的动态生成。《斑羚飞渡》是一篇极其悲壮感人的散文,每次朗读都被斑羚种群那种最本质、最原始、最淳朴的自救自生精神感动得潸然泪下。在《斑羚飞渡》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尝试着让学生与课文之间做了一次情感交流,开启学生发散思维、打动学生心灵的感触。文中三次彩虹描写部分的朗读设计使得课堂摇曳多姿,师生都有意犹未尽之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深刻探究,使学生对斑羚群舍生忘死、视死如归的精神有了透彻的理解。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沉浸在师生同被震撼的气氛中。随后布置随笔,这次作业学生们没有了往日作文头痛的惆怅,写起来神采飞扬,妙笔生花。

四、以亲身体验促生成

体验,就是亲身经历,就是联系自身的体悟。它具有亲历性和独特性。《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多次提到了“体验”二字。在体验中学生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印象,产生认识的突破、情感的升华和价值观的提升。

1.重视学生的亲历性

一位老师在执教的《秋天》一课,为了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秋天的魅力,教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带领孩子们来到秋天的原野上游戏,在大自然怀抱中尽情欣赏。等学生们回到教室,他们依然沉浸在游玩的欢娱中。教师让他们谈出各自的体会,学生的话匣子便立刻打开了。有的说看到了即将收获的玉米、大豆和高粱,有的说看到了河上满载而归的捕鱼的小船;还有的说看到了广袤的原野上雪白的羊群……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着说不尽的高兴!可想而知,接下来学习课文一定是声情并茂的。

2.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性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有些课文,我总是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篇,一遍又一遍地读,再请学生自由地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甚至于感受、感觉、疑问。由于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积累不同,所以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千人千面,常常因许多不同声音的存在而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例如《行道树》一课,同学们尽情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体会。”感悟到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学生每读一处就有不同感受,仿佛自己成了那一排排挺立在路边的行道树。这样,学生在字里行间,读出了丝丝灵气。这样的自悟自得,抛却了固定程式的束缚,使课堂中自由陈述的气氛很浓。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发表独特的见解,张扬个性;分享学习成果,体验成功快乐,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充分展现生命的色彩。

由此让我们深切的感悟到,语文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切忌作茧自缚,只有将线性设计柔化为弹性设计,教师的头脑才能卸下重重负累,从而运转自如;学生的个性才能摆脱层层束缚,得以恣意张扬;课堂也才有可能因此而激情荡漾,灵感迸发,诗意盎然。新课程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要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细心地呵护学生,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真诚地尊重学生的发现,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使课堂因动态生成而变得更加精彩。

编辑短评:此文是对新课标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解读,可供教师参考。(熊江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08-6-13 07: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语文教学杂谈集锦


试述课堂教学中的多样化形式朗读



潮安县金石镇仙都中学 冯淑淳



朗读在基础教育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由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任务决定的。作为母语的语言训练,首先必须达到具备一定认知能力的水平。从最基础来说,就是识读音,辨字形,掌握一定量的词语,在此基础上,要培养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进而提出更高目标,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由于朗读此种方式调动了视、听等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使学生的注意指向能够高度集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尽所能地制造机会开展多样化形式的朗读,可采用个别读(包括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学生单独读,分角色朗读,自由朗读等)诸多形式和齐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规范训练。

1.录音范读

录音范读对于善于模仿的学生来说,在朗读训练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跟其他形式的朗读相比,其优势首先在于朗读者的朗读字正腔圆,是标准、规范的普通话,让学生在入门的时候就接触准确无误的读音,有利于学生避免读错,读不到位。若不然,错误在学生的朗读中形成定势,则很难纠正。

其次,朗读者感情充沛,极具感染力,容易在课堂中形成氛围,创设出课文中所需的情境。如陈毅同志所写的《梅岭三章》,是他在赣南游击战争中作为绝命诗写下的,而朗读者以浑厚的男中音抑扬顿挫地表达出陈毅同志处于最艰苦,最困难的革命斗争中却能展现出的博大革命情怀.学生易被其中表现出的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所感动,进而充满浓厚的兴趣想了解当时的革命形势和战争背景,甚至是陈毅同志这一革命家的英勇事迹。教师此时该因势利导,详细介绍陈毅同志所带领的军队在当时所遭遇的困境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由这三首诗所表现出的陈毅同志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因此,录音范读的此项优点,能极好地突破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下学生难以以自己生活的时代、环境去了解作品的语言、感情所形成的思想隔膜,正确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受其范读情感感染,有些学生还能与作品表达的情感引起共鸣。这对教师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更具推波助澜之妙用。

再者,录音范读还利于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自由掌握范读内容和分量。如主要是让学生感知全文,可由录音范读全文一遍,以让学生对课文有大概的了解;要是分层次讲解课文,就可采用播一层次的内容,分析,再播另一层...再分析的范读方法(或分析后播放录音);像重点段落,因为录音范读经过科学技术处理,始终保持原来的语音语调,学生在一而再的学习和模仿中,加深印象的同时又始终保持一致性。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时,由于文章很长,小故事又多,因此,必须先播放录音范读全文,让学生通过全文叙述的诸多关于阿长的故事对她这一人物形象的基本性格有所把握,并抓住“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这一线索,顺藤摸瓜,这么一来,既能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即寻找各个故事里包含的“我”对阿长的各不相同的感情,又能引出“阿长与《山海经》”这一中心故事。而讲解到“阿长与《山海经》”这一部分时,要重复范读。本文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而阿长能掩盖她睡觉摆“大”字,喜欢絮叨等缺点的闪光点就在这一节里表现,也是文章的中心所在。重复范读除了让学生明确它是重点外,也是为引领学生仔细感受“我”对《山海经》的强烈渴慕到阿长出乎“我”的意料为我买来《山海经》时“我”的震惊、激动的心理变化,那么至于“我”对阿长原先谋害隐鼠的怨恨消失,对阿长的感激的心理变化,长大后对阿长的怀念,这些感情变化的理解也变得顺理成章了。此时,学生对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的整体感知和重点把握就划上圆满的句号,也能清楚作者如此安排材料顺序,详略的意图了。

录音范读是教学重点课文必不可缺的方法之一,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它来帮助学生完成不同层次要求的阅读任务。

2.教师范读

朗读的达标要求是准确、流利、有感情。录音范读的特点是标准,规范,相比之下,教师范读的特点是能突出训练重点,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

先从“准确”这一基本要求来说,教师范读的优点是它非常灵活,特别是发现学生读错的情况下,教师可及时给予纠正,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教师范读(而录音范读必须在借助播放器的条件下才能使用),它的优越性就体现于此。根据潮汕方言在学生练说普通话方面的负面影响,比如发音难以区分“n”“ng”前后鼻韵,“zcs”与卷舌音“zhchsh”不分的情况,教师可利用语音对应现象,在各种语音现象中归纳发音规律,将规律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让学生在具体的词,语音现象中慢慢掌握规律,使学生在以后能独立、准确地朗读生词或了解陌生的语音现象。如轻声的发音训练,首先要找出轻声词的规律性,如:助词,名词或代词的后缀,名词后边的方位词,动词或形容词后的趋向动词等,一般都带有附着性,缺乏独立性。轻声在非上声(阴平,阳平,去声)后,读短促的低降调(调值31),如“玻璃”、“头发”、“豆腐”。轻声在上声后,读短促的微升调(调值34),如“耳朵”。(教师在传授规律时尽量避免以上的专用术语,而是多结合具体词语,段落,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说)

第二层次,从“流利”的朗读要求角度来讲,教师更应根据学生在实际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利用课文,有针对性地增加练习份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朗读效果。在教学工作中,碰到学生在朗读中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唱读”现象,也是朗读在流利方面最忌讳的现象,低年级中尤为突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寻找“病源”,进而“对症下药”。就我个人几年来的教学观察和实践经验来看,此现象主要是学生在朗读是过于随意,平均用力,拖长音等问题造成。“唱读”破坏了作品行文的流畅性和节奏感,严重的甚至破坏了原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不仅议论,演讲性质的文章需要抑扬顿挫,时高亢时低沉的语调,就是舒缓的散文或平述的说明文同样在语调上也要求要有高低起伏的变化,因此,解决“唱读”问题是势在必行的任务。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随意性,是因为他们对朗读的认识不够,对朗读在提高阅读能力上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他们认为只要文章中的字会读了,整篇文章就会读,就像吃饭那么简单,无需掌握什么技巧。改变学生这种认识的突破口是利用教师范读,以此为模范,让学生在自身“和尚诵经”般的朗读和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寻找差距,教师趁热打铁,点明一些朗读要领,传授一些技巧,让学生在日积月累课堂模仿与课余练习中积累经验,缩短与老师距离的同时,学生不仅提高了朗读能力,也养成了良好的朗读习惯。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练习时,必须把握重音和节奏的运用。重音分为“节律重音”和“强调重音”。在一个句子里,关系密切的音节要一口气说出,中间一般不能有停顿,关系不太密切的音节之间则可以有停顿。句中的停顿把一句话分成若干段落,句中这种以停顿来划分的语音段落叫“节拍群”。在一般情况下,一个节拍群里作为中心的那个词语要读得略重。这种重音就是节律重音。划分节拍群时必须依据两原则:一是成词或成词组;二是有意义且是原来句子所表达的意义。初中第一册《金黄的大斗笠》的课后练习即是朗读练习中节拍群的划分。“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朗读时,节拍群与节拍群交界处作一深呼吸稍作不易察觉的小停顿。说话人为突出句中某个需要强调的地方,有意识地特别加重某个词语的读音,这种读音就是强调重音。这种重音教师可以通过相同句子的不同强调重音的范读,引领学生体味,比较,练习至能掌握,熟练运用。无强不显弱,无重不显轻,语调有了强弱轻重的变化,就能彻底消除朗读时字字千钧的平均用力的错误。朗读的节奏,是在对比度的调节中形成,无高不显低(语调),无快不显慢(语速),无长不显短(顿连),句子的松紧,声音的起伏,语速的缓急,语势的强弱,都要根据情意表达的需要有所变化。学生爱拖长音,表达不出原文的节奏,自然更不能体现出原文的韵味。教师首先应选择些绕口令指导学生练习,既练音准,又改掉拖音的朗读坏习惯,再选择节奏感强烈的诗歌作为训练范本。我经常选择古诗作为训练学生重音、节奏运用的范本。因为古诗对这两方面都非常注重,且具备一定的规律,特点尤为突出,学生易于把握;另则古诗多诵至熟背,使古诗文朗读份量足够达标,有助于学生默写古诗(教学大纲要求);再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的韵味多是在读中咀嚼得来的,可培养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近体诗分为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2、3分,在第二字后作大停顿,后三字一般需作一小停顿,在哪二字间小停顿视具体古诗而定。就拿杜甫的《春望》来讲,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国破”二字作大停顿,“山河在”在“山河”后作小停顿(停顿要自然,大小停顿是相对而言)。在顿连方面,整首都相同,学生掌握一句,就可举一反三,掌握全首。重音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来表现,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重音落在“感”“溅”“恨”“惊”四个动词上。教师不要开门见山地把规律一一讲出,而是通过反复范读让学生体味,寻找规律。一次找不到,教师再范读(为突出训练内容,教师对于要训练的重点在范读时可以适度夸张),找到了,教师应给予肯定并帮学生归纳,小结。七言诗一般是4、3分,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就是一首七言律诗。其中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第四个字后大停顿;前四字中在第二字后小停顿,重音落在“到死”“成灰”两个动词词组,后三字中在第一字后小停顿,重音落在“尽”“干”两个动词上。

如果要谈到针对情感方面训练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比教师范读的训练效果更为突出。

3.分角色朗读

《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就非常适合作为分角色朗读的课文。童话人物形象多样各异,对话内容多且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与心理,夸张与滑稽以及上至皇帝下至臣民的愚蠢在对话中得到充分表现。采用分角色朗读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童话的世界,学生能更为具体,感性地去了解众多人物形象。如骗子的狡诈,皇帝的虚荣与众人的阿谀奉承,愚蠢等等。。参加分角色朗读的学生必须明确自己分配到的具体人物及他的说话内容,同时要把握人物性格,心理以及在对话中如何通过语调,语气来形象地表现。通过此项活动学生能对自己分配的人物性格有更深刻的体会,高水平的学生还能充分发挥表演天赋。如果在朗读之前教师给全班学生明确听后让学生分析、概括众人物形象的任务,将会有更多的同学会被这个童话有趣又滑稽的情节所吸引。学生在听,体味的同时还注意思考,更重要的是分角色朗读能为课堂创设情境,形象教学得以更好的体现。学生在听到皇帝探问神奇衣服缝制的进度这一节时,骗子用夸张的语气,手捧着空气,装腔作势地夸耀自己织的布有多贵重,美丽时,学生大多发自内心地笑了。在这笑的过程中学生已领略到骗子的狡诈与皇帝上当受骗的愚蠢。分角色朗读的作用也就体现出来了。

4.学生个别读,齐读,自由朗读

上边讲的三种朗读训练形式在课堂的作用不仅是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更是为课文教学穿针引线,但是仅靠这几种形式,学生的朗读训练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课堂上,同时要穿插适量的学生个别读,齐读和自由朗读。

学生个别读的作用并不同于以上几种形式的示范,为讲而读的作用,但在课堂中却必不可省略,它是检验学生个人朗读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教师因材施教,针对具体学生不同的朗读特点给予个性化点拨和指导的良机。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应选择持平或难度稍高于学生水平的不同材料。采用此种朗读形式,教师还应避免只给成绩好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机会,这样会扼杀水平中下学生的信心和兴趣,甚至是应给这些学生提供、制造更多机会。难度较低的材料,教师有把握学生能胜任的,放手让学生练习,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培养兴趣。

说到在课堂必不可缺的当然还有齐读的形式。齐读主要是提供给全体学生练习朗读的平台,它的作用主要是让每一个学生的朗读能力都得到训练,同时它还是检验集体朗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自由朗读是体现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的一种新型朗读。自由朗读并不是让学生随意朗读,应该是教师能明确让学生朗读目的的情况下,指导学生进行。自由朗读有利于教师灵活把握时间,学生对朗读材料的领悟通过朗读表现,从而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它可以跟其他形式的朗读交叉使用的同时,它还可以以比赛的形式来全面检验,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古诗中每联都分上下句,非常适合采取此种方式学习背诵。教师先简单介绍方法,再与学生作示范对句,然后由学生同桌间进行自由训练。训练时,教师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先由教师读每联上句,学生对下句。如教师读:“故人具鸡黍”学生就对:“邀我至田家”。再互换,由学生读上句,教师对每联下句。然后,让学生同桌间进行上下对句互换练习,学生既能自主学习,也避免朗读形式太单一导致的背诵效率差。练习一定量之后,学生基本能按顺序对句的情况下,提高练习难度,打乱顺序,随意读出诗中的某联上(下)句,令全班同学对下(上)句。再让学生自由练习,提出更高要求──让学生按顺序对句,但要背诵出来。最后,老师不按顺序出句,学生能准确,迅速地对句,且是背诵出来的,那训练也算是出色地完成任务了。

多种朗读形式在语文教学中都有自己独有的作用,这几种形式不仅可以分别使用,也可在课堂上交替或交叉使用,教师应针对课文的特点选择相应的适合学生实际且实效突出的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联系学校的语文组,举办班性,校性的主题朗诵比赛,丰富学生语文课外生活,选拔朗读人才,训练参赛者朗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增强信心,并获得一定成就感。多多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变无意朗读为有意朗读,自觉进行朗读训练。朗读训练由课堂以教师系统化主导训练向教师教给可操作性强的朗读方法而由学生自主实践并检验的转化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中的认知能力和语感,为提高文字理解能力和文章鉴赏能力作充分的准备,为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楼主| 发表于 2008-6-13 07:1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语文教学杂谈集锦

新语文教学下课堂评价的价值与策略



四川省江油市小溪坝中学 范毅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评估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对教师的评估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估依据。对学生的评估要重视语文积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水平发展的评价,实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坚持态度情感与知识能力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有利于激励和引导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语文考试要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鼓励学生有创见。不能用难题、怪题、偏题和烦琐机械的题目考学生。语法修辞和文体常识不列入考试范围。要重视教学评估情况的分析和反馈,以利于改进教学。新的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经济的内在特点对我们提出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无论是未来社会的要求、历史的重任、时代的发展,还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都呼唤着在中学生中切实提高语文素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水平。但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却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课堂评价就是影响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与否的重要原因之一。本课题即通过问卷调查,实地听课,对比分析等研究得出结论,对在教学中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为教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作用。

一、语文课堂评价现状

谈起现在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式,真的可以用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来形容,人人有看法,各个有观点,但真正的回想一下,却是大感困惑,究竟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好的呢?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几十年来我们语文课堂课型的变化吧。

我国语文学科从1903年单独设置至1919年,为近代语文教学时期,1919年至1949年,为近代语文教学时期。这两个时期语文教学过程有了长足发展,还引进了德国赫尔巴特、美国杜威、日本垣内松三读等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国内也出现了王森然、黎锦熙、叶圣陶、蒋伯潜等一大批教育家和他们的教育方法。他们共同特征是遵循了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重视内容与形式的完整分析,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激发师生共同的积极性,促进智力的发展。在教学的评估上都还是比较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基本做到以学生为立足出发点。

解放初,全面学习苏联的经验,凯洛夫教育理论影响至深。他的五段论教程重文学知识传授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考察历史,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过程理论主要发端于赫尔巴特的四段论教程模式,强化于凯洛夫和苏联文学教程理论。客观看,他们在教育史上作出过巨大贡献,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主要表现在:1.教学过程中缺少能力培养。2.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此,受这些教育理论的影响,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最早的课型是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记笔记,课后做作业,对学生的最高评价就是:听得细,记得多,做得好。对上课教师的最高评价就是:讲得透,讲得深,有条理。

后来一些教师很快就发现这种课型的弊病:教师讲得太多了,学生训练得太少。如果不练,分数就低了啊。于是,讲练结合成为课堂的新模式,甚至有的学校规定:每节课教师讲课不能超过多少多少分钟。那时对教师的最高评价就是:讲得精,练得多,有实效。对学生的最高评价就是:用时多,练得多,分数高。

后来,有识之士,尤其是社会各界人士对这种沉缅于题海战斗中的语文教学颇多否定。他们认为分数不是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这一代青年连起码的人文精神都没有,这一代青年人认的就是分数和方块字,而方块字当中所包含的精神文化,他们毫无知觉,知之甚少。这可是关系到国家的未来的大事。所以语文课究竟要教什么?怎么教?这些话题一时间眼花缭乱。这才有了品味语言法,美文阅读法,再辅之以这两年最时尚的多媒体,一时间课堂上声色光影,音乐与读书声齐响,教师与学生讨论共鸣,热热闹闹,欢欢喜喜,至少听课的教师不寂寞。

在这场热闹中,许多教师又患了一厢情愿的病。以为自己喜欢的,学生一定喜欢;自己明白的,学生也一定明白;而且扯住学生的头发使劲地往上拉;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剥夺了文字存在的空间。尤其是阅读课,美文阅读课,别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是教师出了很多题目,牵着学生转,连学生可以自由思想的最后一块领地都占领了。从此,语文这一门功课就算是真正地死了。连课外阅读这一块地方教师也打着学习品读的牌子管理起来了,只怕以后的学生对祖国语文仅存的一点点好感也泯灭不见了。多年以后,只要一见到那些经典名著,他想起来的也许是被教师的践踏过的七零八碎的烂泥吧。当然也许过了考试,他这一辈子也不会去看这些名著。

在前面列举的这些课程当中,教师往往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没有把学生当作有独立思想的个体来看,我们自以为是教师,就以为自己有了主宰别人思想的权利。这明显是违背了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的要求,必然也会造成老师所不想看到的结果。所以调查时,现在中学生出现语文素养大幅下降,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成就感,且语文学科被学生列为最枯燥无味的学科排行榜第二位,仅次于英语时,就不足为奇了。

二、新形势下语文课堂评价的价值

1.新形势下语文课堂评价的要求和理论基础

要全面改变现有语文教学僵死的局面,必须全面改革教学评价。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把“育人”确立为教学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评价必须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指导,立足于学生的未来,这也是教学评价的出路。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应该是评价一堂语文课的主体内容。学生学习的形式、学习过程、学习的能力、学习的效果是评价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的核心内容。在学习形式方面,看学生是否都改变了以往那种被动、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看学生是否能采用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对话交流、拓展创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方面,看学生是否全员、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小组合作讨论活动,师生、生生交流活动、质疑探究答疑活动。在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重点从兴趣、思维、探索、个性、协作、习惯几方面进行评价。对于学习效果,则从三个维度的目标进行评价。首先看知识增长了吗?应该达到的知识目标(包括知识技能、语言积累与语感培养)达到了吗?学会了吗?再看能力目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某方面的语文能力能力得到增强了吗?得到发展了吗?情感方面,看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审美情趣得到培养了吗?某方面的情感增强了吗?人文素养提升了吗?学习兴趣提高了吗?爱学了吗?

2.课堂评价指导原则

(1)主体人文性原则,即以学生为评价主体,落实学生在课堂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2)发展性原则,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驱力;同时也促进语文教师的发展;

(3)全面性原则,即在评价的内容构成及评价的指标构成两个方面体现全面性,既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4)过程性原则,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要贯穿在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学生语文素养及综合素养发展的全过程;

(5)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结合,注重量与质的融合。

(6)多样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对评价对象要分层、分时、分地的进行引导,充分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3.课堂评价变化的价值与作用

(1)社会价值与作用

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与传统的教育相比较,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现代教育。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者为主体,以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为目的,以理解和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科学知识为基础,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新的评价,考察的是如何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其核心是创造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在考察中它采用多角度的方式,通过学生、家长、同行、领导、专家等多方评议来综合考察,充分的照顾到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性。

(2)教师价值与作用

新的评价,不再只关心教学结果,而是对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教师的语文素养进行全面的评价。它重视考察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情感、教学科研、教学发展等众多内容,而且在教师的评价活动中,形式不拘,采用面对面的教师座谈形式、辩论形式、提问形式等进行研究、探讨有关对策,以鼓励、促进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教学艺术的发展。

(3)学生价值与作用

新的评价方式着眼于学生的全面素质,它不再只关心成绩分数,而是对学生语文素养进行全面的评价。它重视考察学生的实际语文运用能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通过教师的鼓励性评价,增强了学好语文的信心,明确了今后学习的努力方向。通过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培养观察使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克服重知识技能,轻情感态度:重知识熟记,轻学习策略;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的错误做法,养成踏踏实实的学习作风。

三、新课堂评价的策略方法

以前传统教学评价,主要依靠量化进行,而且整个评价过程,执教的教师和教学的主体──学生都是置于事外。实行开放的评价方式,就是要让评价的对象参与到整个评价过程中来。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语文教学评价的开放,可以运用以下方式操作:

1.他评与自评相结合

语文教学的学科性特点也决定了教学的方式的丰富性、广阔性和可变性。假如没有评价对象(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介入,其评价只能是主观的,也必然是片面的。当然我所说的自评,不是以往的那种自我打分式的评价,它应该包括这样几方面的内容:

介绍设计构想。就是让教师具体谈谈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情况。可以向教师提出“这节课的教学最主要是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你在设计中采用了哪些手段?”“这样来设计,你觉得有什么好处?”教师的教学设计,体现着教师的教学理念,而且让教师介绍设计构想,还可以有针对性地作出客观评价。

谈谈自己对教学过程的感受。让教师谈谈诸如以下这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你是否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了原先一些设计策略?”“你觉得这堂课中有多少学生进入了教学情境,并进行积极的思考?”“学生哪些反应让你感到满意或意外?”这样可以了解教师关注学生的程度以及课堂控制能力。

自我评价。让教师具体谈谈以下这样的问题:“你自己对这堂课满意吗?能说说理由吗?”“你认为自己在这堂课中最成功的地方或最不满意的地方是哪里?”“你想过这堂课哪里应该加以发扬的,哪里应该改进的?”这种自我评价可以避免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的弊端。

2.理性评价与细节考察相结合

评价总是理性分析的结果,为了真实、客观,必须密切结合观察情况。而观察的对象不仅仅是教师,更应对学生作细致的观察。为了掌握更多的教学细节,听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坐在教室两侧听课。这样便于观察到教师、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细节。当然有条件的可以采用录像手段,以便课后作具体分析。关注并记录教学活动细节,要改变听课如看教师表演的状况,应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反应和表现上。回答表述时是否从容、流畅?师生之间有没有激起思维的火花?各层次的学生表现有着怎样的差异?这些细节都应该关注并有记载。为了及时快速地记载,可以运用课堂教学观察表。

3.终结评价与细节评价相结合

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一种片面强调一节课的终结性评价,而对教师和学生教学过程的细节不够重视。对细节作出合理的分析与评价应该作为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

细节体现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否科学、先进,要看教学设计意图,但更主要的是看它教学细节。因为细节是人的素质的外现,它常常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

细节体现发展情况,如果就教学的任务来看,一些语文课或许完成得并不理想,但如果对教学中的一些细节加以分析,是极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比如教师课前没有考虑到而被学生发现的很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引起热烈讨论。这样的细节其实比完成了教学任务要好。

细节体现课堂活力,在“满堂灌”的应试课堂中,教师的滔滔不绝,学生的不断记录这样的细节,表面上师生双方都很投入,可实际上学生除了受到知识的灌输之外,别的什么也没有得到训练。因此真正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是充满能激活学生思维的、不断碰撞出火花的细节。

4.课堂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

作为语文学科,如果仅仅是课堂上充满生机,课后却除了必要的习题训练之外没有别的延伸,那么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就必然是空话。语文学科是一门最开放的学科,语文的外延就是一切社会生活,所以离开了鲜活的社会生活,语文教学也就丧失了生命力。语文教学评价既要立足于课堂教学,更要立足于课外。

了解课外语文活动情况。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外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师“大语文”思想的反映,也是触发学生语文学习向课外延伸的重要手段。要了解课外语文活动的资料,当然既要翻看教师的有关资料,也要下到学生中进行调查。

掌握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古人“十年寒窗”苦读却未必能中得一个举人,我们现代中学生能靠每天一课时的教学,就把语文学过关吗?所以语文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外,而课外最佳的语文学习方式是阅读。当然阅读什么、怎样阅读是极为重要的。学会阅读,学会学习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前提。

由于语文教学是潜移默化的,教学的目标又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无论哪种评价手段,都不能是以某一次的调查了解作为依据,而必须是多次反复的,然后以前后的变化情况作客观的分析评价。也就是说,评价必须始终坚持动态性。

在做了以上理论分析与总结后,本人与学校同年级语文老师在本年级八个班级中选择了一个平行班(2007级6班,全班共65人)作为实验对象进行研究,有四位语文教师参与支持。

研究分准备、对比实施、总结三个阶段进行。采用问卷调查、教师座谈、学生座谈、学生作业与成绩抽查相结合,分析了教师在课堂评价中的类型与体系,以及学生学习态度与成绩结果的成因。

首先,设计问卷调查,采用学生与教师同一页面作答,上下两部分,上为师答,下为生答。

教师调查部分:

1.你对学生上期成绩满意吗?

2.你对课堂上学生的状态满意吗?

3.你认为你的课堂教学属于什么样的类型?

4.你觉得你的语文素养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5.学生犯了错误或答题有误时,你怎么评价?

6.学生取得一定成绩时,你怎么评价?

7.你在教学中是否对学生、对教材有所偏好?

学生调查部分:

1.你未来想做教师吗?

2.你认为一个中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语文素养?

3.你最喜欢什么类型的语文课?

4.老师对你语文成绩的提高作用大吗?

5. 当你犯了错误时,你希望老师怎么评价你?

6.当你取得成绩时,你希望老师怎么评价你?

7.你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通过对收回来的以上调查表内容的分析,得出数据:教师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作用,学生持肯定态度的为49人,占全体学生数的75.4%。学生认为老师对学生善意的夸奖与实事求是的评定能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的为56人,占全部人数的86.1%。

以上数据坚定了我们研究的信心,我们将研究成果分给参与的语文教师,全体做了分析探讨,各语文老师就此做了自我剖析,分析自身课堂上评价标准的差异,对比调查表形成了改进意见如下:

1.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2.课堂对学生评价要出自真心、真实、自然、不夸大其辞、能保护学生自尊心。

3.评价性语言要结合教师个性特点。

4.课堂是灵活的,评价也应随机而发。

形成了以上共识后,运用与实践,成效显著。下面我就两堂语文课堂实录作对比如下:

案例一

九月初,笔者听了一节《中国石拱桥》,讲到写作顺序时,有一段师生问答,

师:文中作者写了中国石拱桥的那些方面啊?

生:结构、历史、长度、外观、特征。

师:对,那么,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作的呢?

生:由外在到内在特征。

师:这个顺序能改变吗?

生:不能。

师:顺序不能改变,这是逻辑顺序。

常理来说,这节课上得还是不错的,知识点基本正确,但它是一种传统的教法,传统的说法。教师传授了知识,却过于绝对化;征求学生意见,却断然拒绝异说,只允许一种声音,一种答案(尽管它是正确的),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拓展性、逆向性。

我们再来看另一堂课。

案例二

我校田勇老师教《苏州园林》时一段对话,

师:读完课文,看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啊?

生:美丽、可爱、令人神往的一幅画。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认为是美丽的画面,因为那里有花有草还有水,风光好。

生:我觉得不一定特别的美,只是因为它处在人们居住的地方远,环境污染肯定多。

生:我觉得挺神秘的,它离我们那么远,还有那么美的池塘,池塘中肯定还有鱼和水鸟,多好啊!

师:我觉得几位同学都回答的很好,第一位同学很全面的对景物进行了概括。第二位同学发现了那里有花有水,观察仔细。第三位同学很会动脑筋,他或许还是个环境保护主义者哦!(生笑)第四位同学注意到了苏州园林的池塘生物问题,也不错。但我还是比较赞同第一位的同学他的概括很精练。

这堂课就充分的发动和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这一点应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既要肯定较为准确的答案,又要找出不尽完善的答案中的可取之处,把坚持知识的科学性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结合起来,这是教师应追求的教学艺术。在田老师的教学中这一点得以充分体现。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实践仍在继续,但就目前的学生反馈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改观,且老师感觉课堂气氛与师生关系融洽多了。

四、结论

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在课堂上造成的。对于学生,遇到一个好教师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否则,那是最大的悲哀。有些教师正是以其非常认真负责的态度去扼杀学生的天性。而有些教师却是以全新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量地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发挥主体的潜能。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教者。评价一堂语文课,也不再是看教师将教学套路演练得如何精彩,而应主要看学生如何学得精彩。课堂原本属于学生,教师在一堂语文课中,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和帮助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激励者。新课程理念下评价一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对教师的评价应该是:是否为学生学习精心准备了内容,包括编写意图的把握、“三维”目标的拟定、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相关资源的储备与整合;是否为学生营式造了良好的氛围,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环境以及各抒己见、相互争论、张扬个性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角色定位怎样,是否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是否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启发者、帮助者、引导者、激励者的角色;是否能科学、合理、熟练地运用辅助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服务;是否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包括规范、工整的书写,清楚、准确、流畅、有感情的语言表达。

其实我们真诚的探究一下,不难发现,教师水平的差异不仅仅表现为知识掌握上,更表现为教育观念,教学理念上的不同,而归根到底是看教育哲学的底蕴。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想站在21世纪教育阵地的最前沿,就一定要有良好的现代教育理念,只有这样,他(她)才能与学生平等相处,在课堂上发扬民主,更好地使用课堂评价,这才无愧于一个语言工作者的身份。

编辑短评:评价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问题,同样是语文课改关注的重中之重,本文作者把它作为一个课题深入研究,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了认真的调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有说服力的。(温立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2008-6-13 07:1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语文教学杂谈集锦

蹲下心灵

──制作“心灵的卡片”的心得

黑龙江鹤岗英华中学 赵毅



我从事教育工作已有十余年的经历,经常有种“现在学生是越来越难教了”的感觉了。也经常有“老革命遇到新问题”的困惑。时下的教育倡导的是一种人文关怀的教育。学生,不再是强制教育的对象,而是需要你用行动去感染他,用知识去浇灌他,用心灵去感化他。

理论上是如此,可我一直没有一个较好的办法。我也经常思考如何把“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中“主动沟通并了解学生的技术”运用到教学实际中去。偶然间看到这样一句话:“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不是肢体的蹲下,而是心灵的蹲下”。我心中灵光一闪。是啊,要营造出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学习氛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必须互相了解、互相理解、互相沟通。因为“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心灵的蹲下才是真正意义的蹲下,用学生的眼光去看问题,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生活才是真正的人文关怀。那么,设立“心灵卡片”岂不是一个好方法。就这样,班级的“心灵卡片”就诞生了。

凭我的直觉,这些学生心中虽有千千结,也很渴望敞开心扉与同学交流,但吐露自己的心声需要勇气,需要一些理由,也需要一些时间。为了引导学生,我首先从情感上打动他们。在“心灵的卡片”的首页上我写道:“2002年一个下着雨的秋天我们相遇。你自西向东,我自东向西,我们却相聚在同一间教室,甚至同一个宿舍、同一张桌,我们更应该相信这前世的约定。从此我们一起享受人生最美好的中学时光,享受心灵的滋润和默契。我们应感谢上苍赐予我们的这段尘缘。这里是我们的心灵之家。累的时候来这歇歇,乐得时候来这笑笑,愁的时候来这说说……请敞开欲动的心扉,心灵的大门不必虚掩。”

我先动员赋有文采和煽动力的语文课代表先写上一段:“我知道,我们有时犯傻,有时倍觉茫然,但请相信自己,有困难老师和同学会帮你克服,这里会把你的痛苦开方,欢乐平方。走进这里,你就拥有一个无限大的空间任你发泄……

我把心灵卡片设为活页,可以自行收藏。学生可以写完只给我看,也可以给同学传阅。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上面或道出自己的心声或留言给同学或老师。

我在耐心的等待,两个星期后,终于有个学生吐漏了心声。六班的钱中宇道出了烦恼:同学给他起外号取笑他,并且起外号的同学曾是他最好的朋友。我在文后写下这样的一段话:“忘记一切不愉快的;忽略一切不必要的;漠视一切伤害你的;关注一切你所要的;品味一切你所爱的;这样你就会海阔天空。大度一些,面前就会是一片蔚蓝……”钱中宇同学性格有些内向,心胸不是很宽广。所以我就用了这段话勉励他。他也把这份“卡片”收藏起来。渐渐地我感到他确时比以前开朗了许多。

后来他又写了一篇《成长中的寂寞与无聊》虽然题目表现一种无奈,但是结尾却显得积极多了:“无聊与寂寞伴随着我们身边,但正因为它们使快乐的纯度更高,更美”。我于是趁热打铁,写道:有些事,一笑了之,比你去在意它效果会更好,你感觉到了吗?愿你在学习、生活中始终有个好心情。快乐的心情会让我们感到天是蓝的,水是清的,山是绿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享受生活、享受美丽、享受快乐吧。那样你的心胸会更开阔、视野会更广阔。文以显志,此话不假,从你的文章中能看出,你的性格比以前开朗多了,这很好。

果然,课堂上的他面对一些小事他不再闷闷不乐了。

他在心灵卡片上又写了一篇《体验》有句话说道:一个人每一次经历,每一次的体验都会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快乐,增加自信;体验痛苦,拥有毅力;体验悲伤,磨练意志;一年又一年的成长,随之体验也在一年年增长。成长的我学会了“遗忘”,遗忘生活中的小困饶”。

我回复他:你的心胸宽广了许多,视野开阔了许多。所以你对生活的体验也深刻了许多。从文章上就能看出你已抛去了小家之气,颇有大家的风范了。

后来,在他的《一笑而过》中就能看出他已经走出了那份阴影。

心灵的卡片,上面有着学生和老师的交流。这里有的把自己的苦恼向老师诉说,有的还把与家长的冲突摆在我的面前,有的还反映班级的情况,有的还对老师提出建议……有些话不好面谈的,就写在这里,展示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也利用这个机会,和学生沟通,与学生互勉,彼此的距离拉进了,学生的真心,真情在这里展现。

我喜欢看他们的心灵卡片,就好比和一个鲜活的生命进行对话,尤其是学生提供的一些情况.我都能在没有事端之前解决,达到防患与未然.,通过这桢“心灵卡片”我能了解班级及同学的内心世界。它是一面镜子.一个窗口.一个心灵互动的链接.一个师生交往的平台。

心灵卡片,让我蹲下心灵,与学生交流。

已步入初三的同学们,普遍有着一种躁动不安于焦虑。我发现就连平时始终埋头苦学的于瀚淼(5班)这段时间也松懈了许多。但经过多次提醒也没有多大成效。后来他在心灵卡片中写下了一篇《烦恼》。他写到:我们正处于花季,有人把它比作人生的春天。然而,春天里,美丽的朝霞、阳光之后也会有阴雨之时。即将毕业的我们面对一张张试卷、一场场考试以及撕下越来越多的日历总是有些无奈与焦躁。现在的课上,争先恐后的情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多了的则是寂静或是一个人的高声言论。老师当然不愿看到这种情形,不免会怒发冲冠。如果说在学校里饱尝了老师的电闪雷鸣,回家我们就要接受家长的绵里藏针。家长能真正相处的恐怕只有短暂的共进晚餐的时光,可就连这时也被无穷尽的督促、叮嘱和唠叨填满。同学们显得格外的疲惫和异常的无奈。无尽的痛苦与烦恼紧紧地缠绕我们的左右,美丽的花季究竟美在哪里呢?难道这就是成长的滋味吗?

看的出,这不仅是于瀚淼一人的烦恼,也是每个临近毕业,学习处于超负荷运转的初三学生的共同的烦恼。这时必须对学生有个良好的心理疏导。我抓住这有利契机给他也是给全班同学写道:也许法玩完了牢骚后,会感到轻松些。人,需要发泄。这时,写文章便是最好的途径。所以,从这个意义看,写作在此时就应该是一种享受了。但发泄完后的你,仍要继续学习,也许你仍会有烦恼,但我想,苦尽必会甘来。这就是生活。生活本就是由许多烦恼、忧愁、奋斗、成功交织在一起的。当一切都成为过去时,“成长的日记”将是你回味昨日的最好途径。让“心灵的卡片”成为你生活的调剂品,你会觉得在劳累中有一份轻松,不是吗?

编辑短评:“心灵的卡片”就是学生的“心灵档案”,它记录了中学生在躁动的青春期所特有的喜怒哀乐,通过这样的一个富有创意的活动,赵老师把握住了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助于对学生展开有的放矢的引导。对学生来说,意义也是两方面的:其一,通过卡片和同学老师交流,把自己平时难于启齿的许多情感问题告诉他们,可以丰富和提升自己的情感,有效解决情感上的障碍;其二,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灵,并把自己的丰富内心世界记录下来,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又达到了练笔的作用。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借鉴。(雨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2008-6-13 07:1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语文教学杂谈集锦

让学生在语文的情境活动性学习中成长和发展



四川省资阳市保和镇初级中学 卓莉红



在今天,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课标里的体验性目标,用一些动词来概括,可以分为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反映(认同)──认可、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那么语文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优势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所以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活动性情境教学是这新理念的具体形式之一,可操作性极强。现在笔者就谈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如何来利用活动和情境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

一、课前的三分钟激题引趣

初中的学生还有小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但在逐渐迈向成熟。课前的时间如何让学生收心,激起他们上课的欲望和激情是很重要的。为了让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我分阶段设计了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活动,以循序渐进的促进其成长。初一时的成语故事讲述,自我佳作推荐,每人一句话的故事讲述接龙,考试后让学生谈感受,在假期过后安排的专门的口语交际活动:假期里难忘的事,我身边可敬的人等。初二推荐一首好诗,谈我最喜欢的音乐,语文趣味题目推荐,主题演讲等。初三推荐自己的格言或座右铭,评论某部作品或某个文学人物等。教师组织的活动应像一块磁铁紧紧地吸住学生的心,让学生进入情境之后,教师因势利导,自然过渡到所讲课的内容上去。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活动情境的开发

语文课堂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如对学生语感的训练,努力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语文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多元的活动情境的开发,运用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课堂形式,可以尽可能体现语文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如模拟《实话实说》等电视栏目的模式,与学生就相关话题进行当堂讨论,比如笔者在《桃花源记》中设计“请从文中找找线索,桃花源到底是真的存在还是虚构的”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每个人都全身心投入去学习课文,参加讨论,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从“要我讲”实现“我要讲”的转变;如在课堂上开发朗诵训练资源,或比赛,或欣赏,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如就《空城计》以“三国人物”为话题,选取学生极为感兴趣的几个内容,从课本中跳出来,不单单讲课文,而是欣赏与评价,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拓展内涵能让每个学习能力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课后活动的延伸和拓展

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是很愿意把语文的活动延伸到课外去的。如课本剧本的改编和排练演出。凡是有故事情节,有细节刻画的课文都可在这方面进行思考开发,《风筝》中撕风筝的片断,《乘船》等简短的场景可以为课堂增香添色;《勇气》、《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改编起来可以非常生动,学生会乐此不疲;而在戏剧单元的学习中,此形式对课文的深化学习更是不可或缺;又如辩论比赛、演讲会、知识竞赛等活动的准备和开拔等。在参与课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通过各种方式查阅大量的资料,在活动中实现合作学习,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增进和领悟许多美好的情感。

在活动性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的方面。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要定位好。今天美国教育对我们的古训“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推陈出新,“不仅要授学生以‘渔’,更要授学生以‘渔场’。“渔场”就是学生活动的广阔天地。以教师的示范作用传授学生怎么‘捕渔’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重视创设一个自由的渔场,让学生自己从实践中学会“捕鱼”,才能实现教师“我有一杯水,要给学生两杯水”的目标。所以教师在活动中要起主导的作用,但不是活动的主宰。教师应该蹲下来说话,和学生应该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也成为活动的一个参与者,只有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面向全体与尊重个体的有机结合,才能为师生进一步交流提供平台。

教师应给出正确的中肯的激励性评价。今天教师传递知识的职责越来越少,激励思考的职责却越来越多。在活动教学过程的课内课外,多从正面对学生加以引导,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尽量采用激励性的评语。这种激励赏识更有助于学生在情境活动性的学习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不断地提高。

学生的发展永远是第一位的,永远是为人师者们的追求,也是我正孜孜不倦在探索和改进的路。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新课程带来了教学的全新变革,相信只要我们都能与时俱进、勤于学习、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积累、乐于交流,我们总会有收获。

编辑短评:如何调动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自主的发展,这是一个新的课题,许多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卓老师这篇文章,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课前激发兴趣、课堂上引导讨论、课下延伸与拓展三个过程,对课标的理念作了诠释,并提供了自己的教学实例。如果对教学实例的叙述再详尽一些,相信对一线的老师会更有收获。(雨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4 10: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