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spj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教学杂谈集锦

[复制链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06: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语文教学杂谈集锦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喜与忧



安徽省利辛县巩店中学 夏飞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教育领域应用日趋广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其网络教学系统,能使以往靠多种设备、技术才能实现的课堂多媒体教学集计算机于一身,并能与现代通讯设备形成网络,构成全方位、多渠道、交互式的教学系统。它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能产生生动活泼的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记忆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表现力、参与性和受控性强的特点,既能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又能培养能力和情趣,提高能力。具体地说,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能起着以下作用:

一、化静为动,激发学习兴趣

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味。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完全克服了这一缺陷,能够出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像可以像动画一样播放,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这样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向沙漠进军》为例,在教学中,学生很难理解沙漠向人类进军的方式“阵地战”、“游击战”是怎样的?并且,学生在动画的刺激下,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变难为易,提高学习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例如在初中第一册《春》的教学中,我用PowerPoint制作了这样的课件:在一阵悦耳的笛声中,课题从不同的角度飘入背景为一片桃花的屏幕中,清屏后出现作者的头像与简介。随着头像与文字的逐渐隐去,屏幕上出现五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五幅小画可做按钮使用,用鼠标选择需要播放段落,也可用键盘上的数字键1、2、3、4、5来选择。每段都可重复播放多次。每段播放形式为屏幕左上方出现该段主题,如春草图,主题下方开一小窗口,在此窗口可出现连续的图像、视频、动画等。整个屏幕的右边,在一个矩形框中映现该段文字,文字的范读贯穿始终。使用时可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课件中的配乐朗诵,然后让学生跟读。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信息容量。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还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寓教于乐,培养审美情趣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有着丰富美学信息的学习情境中去,让学生在这里耳濡目染,主动探索美,发现美,感受美。例如,在讲《水调歌头》时,开始学生觉得这首诗平白如话,没什么意思。于是我做了这样的一个课件:一开始,在屏幕上出现一些静止的画面,分别对应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学生看后没有什么反应。这时,我启发学生: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都是什么颜色?哪些景物是这幅草原画面的主体形象?它们各占多大的比例?你认为在这些图画中还应加点什么?顿时,学生们活跃起来,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来描述他们“看”到的草原景象:在无垠的蓝天下有一片辽阔碧绿的草原,在和风吹拂下,丰茂的草木俯垂摇曳,绿波此起彼伏,正在吃草的白色羊群时隐时现。而那草原与蓝天之间镶着的紫色远山,又勾勒出了天高地广的恢宏气象。接着屏幕上出现了与同学们想象一致的有关草原景色的画面,使他们真正看到了雄浑豪放的北国草原,从而共同感受到了诗的美。教师进一步启发,牛羊是这幅草原图画的主体形象,是绿色锦缎上托出的明珠,是画中的诗。美妙的是,作者不是把这个主体形象死板地画在那里,也不是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而是直到末了才时隐时现:风吹草低,现出了牛羊。言外之意,风吹草起,又隐没了牛羊。那么,草原深处还有多少牛羊,还有多少美的事物,那放牧牛羊的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是天真活泼的姑娘,还是踏着牧歌归去的小伙子?……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倘佯神游于这个广阔的审美空间,尽情地领略这首诗的神韵妙境,充分地品味这“诗中有画”的美景。

实践证明,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然而在课件制作和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老师还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教育手段与素质教育思想脱节,滥用甚至误用多媒体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育技术的运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努力创造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但有一些教师只是一味追求教育手段的先进,而忽略了教育思想的更新。于是在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技术的美丽外衣下,仍旧演绎着死灌硬教的教学传统,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然我行我素。

另外,实施多媒体教学也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使用多媒体为教学注入了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教师在感到惊喜之余,往往会不能割爱,将它们统统都用到教学中去。其实有时用得不当和过度,反而会成为教学的干扰源,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误区二: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淡化甚至忽略了老师的主导地位

多媒体的性质是什么?或许有很多老师都会回答:多媒体是教师讲解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然而,这种认识并不全面,现代教育理论下教学媒体的性质已经发生的根本的转变。现代教育理论要求要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的途径获取知识。也就是说,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接受新信息并最终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仅仅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

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多媒体是现代教学工具,在教学中确实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所以有些教师把多媒体说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的使用功能,致使学生感觉是在看教师演戏。多媒体教学只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的,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多媒体本是一种教学工具,教师不能只当“解说员”,而应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多媒体发挥最佳教学功能,同时要从人与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关系入手,探讨多媒体在教学运作中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使多媒体在教师的驾驶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误区三:以视听代替想象和朗读,以屏幕代替黑板与粉笔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反而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此外,有了多媒体,教师课堂上的范读是几乎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这对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显然是利少弊多。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以前的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

另外,不少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几乎完全脱离了粉笔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增删,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有时会产生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却往往因为无法即时加到课件中去而生出许多遗憾。另外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但多媒体教学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唯一途径和手段,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包括传统媒体,这样取长补短,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出现使现代教育技术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成为教育领域的另一次革命。多媒体教学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其它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服务,为我们实施新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对于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作用,使其更好地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06:4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语文教学杂谈集锦

思维与文体教学



姜堰市大冯初级中学 沈洪进



内容摘要: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进行过渡和趋向成熟的关键阶段,学生由文学作品比较初级的形象思维到议论文比较高级的抽象思维,其间起着过渡作用的是事理说明文比较初级的抽象思维。

在记叙文、文学作品、说明文和议论文这些文体中,最难阅读和写作的要算议论文。议论文之所以难学难写,是因为它的思维要求比较高,它超越了记叙文、文学作品那样对客观事物具体形象的叙述和描摹,也超越了说明文那样对事物客观地介绍、解说,它是脱离了具体形象的依托,是在理性的思考范畴内对某一道理进行抽象的思考。这种文体重在议事说理,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的手段,对客观事理极其规律性进行分析、推理、论证,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和见解。

关键词: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分析与归纳 文体 抽象概念

思维是一个人智力的核心,恩格斯把思维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人的进步从本质上说是思维的进步,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在于从小能否进行有效的思维培养。

一、思维与文体

从字面意义上解释思维,思,指思考;维,愿意指系东西的绳子,多了就像一张绳网。思维本身是比喻,思考就像绳网一样。有人曾经测量爱因斯坦和列宁的大脑皮层面积惊异地发现他们的大脑皮层面积比常人大许多,这里“大脑皮层面积”就是如网状“维”。思维有三种类型: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灵感)。前两种思维属基本思维,具有操作性;后一种思维瞬间出现消失,不具有操作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侧重前两种思维的培养。

语文学习以文本为载体,从体裁上看有记叙文,文学作品,说明文和议论文,思维贯串在以上各类文体中并且体现为不同的形式:记叙文和文学作品,以形象思维为主,说明文和议论文以抽象思维为主。所谓形象思维,“形”指外形,“象”是比喻词,意思是思维的内容像外形一样,文学作品的形象思维,指充分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和通过动词、形容词进行生动传神地描写,表现丰富饱满的形象,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抽”指抽取,把夹在或缠在中间的东西取出或拉出,“象”是比喻词,倒装比喻,抽象思维指思维像抽取有价值的东西一样。用概念来表述:形象思维是靠具体表象之间的制约作用而实现的,脱离具体表象的思维就是抽象思维。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进行过渡和趋向成熟的关键阶段,学生由文学作品比较初级的形象思维到议论文比较高级的抽象思维,其间起着过渡作用的是事理说明文比较初级的抽象思维,他们之间的过渡是这样的:

第一步:从记叙文、文学作品的形象思维过渡到事例说明文的简单抽象思维。课文中的抽象思维最基本的单位是围绕中心来分析与综合,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七年级课文中的事例说明文《巍巍中山陵》、《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松鼠》等课文,它们的中心特征分别是“巍巍”“雄伟、庄严”“漂亮、驯良、乖巧”,围绕这些特征,作者进行了分析与综合,有力的突出了这些特征。

第二步:从事例说明文的简单抽象思维到事理说明文的一般抽象思维。事例说明文,介绍“物”,侧重是什么。教学时引导学生掌握它的阅读程序:1.什么物?特征是什么?2.顺序(时间、地点)。3.说明方法。4、品位语言。重点是明确特征(中心),难点是理解说明方法和揣摩语言。事理说明文,介绍“物”,侧重为什么。教学时引导学生同样掌握它的阅读程序:1.明确中。2.理清顺序(逻辑)。3.说明方法。4.品位语言。难点是理清它的逻辑顺序。从两者的重点难点中,我们会发现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说明顺序,即两者的思维:事例说明文以时间空间为说明顺序,体现由形象思维发展而来的痕迹;事理说明文以逻辑为说明顺序,已看不出形象思维的痕迹了。细细分析两者的共同点(抽象思维),最基本的单位都是围绕中心来分析与综合,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下文中将重点阐述这个话题。

第三步:从事理说明文的一般抽象思维到议论文的复杂抽象思维。与议论文相比,事理说明文的抽象思维只是客观解说,主要不在与通过推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所以它的思维难度又比议论文要小些。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教育心理学家潘菽对文体和思维的关系有着精深的见解,他认为:“阅读体裁不同的文章,理解的难易不同,对思维活动提出不同要求。”他还进一步指出:“必须看到,只靠形象作用对课文进行分析综合毕竟是比较粗糙的,仍属理解的低级阶段。过分强调形象则有碍向抽象思维过渡,以致影响理解课文所必不可少的概括。”①大多数课标教材淡化文体,按主题组织单元,并不等于忽略文体。“文无体不立”,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精要、好懂、有用”的文体知识,都是形成能力不可或缺的基础。鉴于此,《语文课程标准》分别对“文学作品”“说明文”和“简单的议论文”提出了阅读目标和阅读要求,落实在教材中,人教版,语文版和苏教版教材都分别在八年级提出了文体教学的要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前三个单元的编排:“咏物抒情”、“道德修养”、“事理说明”,分别是文学作品单元,议论文单元和说明文单元,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学生区分不同文体,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了解贯穿三种文体的内在线索──思维,从而更好的进行阅读学习,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文学作品与思维教学

第一单元“咏物抒情”,文学作品单元,共五篇课文,汇集中外、古近当代不同国度、不同时期的作品,都无一例外地突显出贯穿文章的形象思维。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思维,充分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借助动词、形容词进行传神地描写,以表现出充实、饱满、鲜明形象的过程,从而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海燕》一文中,出现“海燕”“狂风”“乌云”“雷”“闪电”“大海”“波浪”等众多的实物形象,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和一系列的动词、形容词使这些实物形象充实、饱满。写海燕,突出外形“像黑色的闪电”;突出动作“箭一般地冲向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突出鸣叫“它叫喊着,……乌云听出了欢乐”“它在大叫,它又在号叫……”,从三个方面集中表现了海燕勇敢者的形象。依次寻找,其它的实物也以饱满的形象出现在读者的眼前。除了实物形象,生动、细致的场面描写更是体现着形象思维的作用,文中大海与闪电的激战场面异常壮阔:“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两个句子交代激战过程,却特别鲜明、生动,动词和比喻手法起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具体实物还是场面描写,文学作品充分渲染这些形象,其目的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这种通过丰富的形象来表现思想感情的过程就是文学作品形象思维的过程,本单元五篇文章有个共性:象征成为形象与思想感情的桥梁、纽带。海燕象征着无产阶级的革命先驱者,风云雷电象征着反动统治势力,大海象征着广大人民群众,它的“苍茫”象征着人民群众力量的无穷无尽……通过象征,作者的思想感情一下子传递到读者心中。整个过程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

形象思维有时不需要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选择若干个片段,这些片段“一起一落”,片段之间有了精气来往,这种精气就是散文的“神”,它像一根红线一样,把片段串联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本单元第二篇课文《白杨礼赞》是咏物抒情散文,同样运用象征手法。文章中咏物的“物”有明暗两物,明的指白杨树,暗的指北方抗日军民,他们共有的形象特征是:不平凡,朴质,力求上进,这两条明暗物通过象征这一纽带连接而成。我们来分析这篇文章的形象思维:它区别与《海燕》的是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神”──“不平凡”这条红线,将三个片段串联成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形象整体。三个片段分别是“白杨树生长地点的不平凡”、“白杨树外形特征的不平凡”和“精神风貌的不平凡”,它们的形象是饱满、鲜明的,作者力图通过这些艺术形象来赞美如白杨树一样的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这种思维过程我们把它理解为文学作品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力求避免议论性的文字,而是着力通过动词、形容词进行生动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感情。第三课《石榴》一文浓墨重笔形象地描写它的枝、干、花、骨朵和果实,抒发对石榴的喜爱之情。文中刻画骨朵的形象比较精彩:“你看他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的插了花。”动态的比喻描写展现了骨朵饱满鲜明的形象。《马说》托物喻意,借世无伯乐而千里马被埋没的社会现实,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愚昧昏庸,表达作者坏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这一形象思维的过程,连接形象与思想的纽带同样是象征: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浅薄愚妄的统治者,伯乐比喻贤明的君主,而文章的中心“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象征人才被摧残、被埋没,这种借实物具象进行推理的过程也是形象思维。

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紫藤萝瀑布》,通过形象思维,将紫藤萝的命运比喻自己的的人生:紫藤萝面对挫折,作者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但是“过了这么多年,藤萝花又开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面的描写);作者“抚摩一下那小小的紫色花舱,那里装满了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点的描写),慢慢的,一股思绪“不断的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人和花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面对藤萝花像瀑布一样地盛开,“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紫藤萝的形象和自己的遭遇何其相似啊,是该加快自己人生脚步的时候了。这篇散文形象思维贯穿始末,点染思绪,洋溢着浓浓的文学性与哲理性。

文学作品的形象思维,以描写为主笔,以比喻、拟人、象征为参照物,透过其丰富的形象性来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感情,尤其注意的是,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力求避免议论性文字的直接表达。引导学生作文时,这种思维既是学习练笔的目标要求,也是文体写作意识起码的标准。

(二)说明文与思维教学

在各类文体中,教师不大爱教说明文,学生也不大喜欢学说明文,觉得它既不像记叙文、文学作品那样形象感人,也不像议论文那样具有论证的逻辑力量,而是感到枯燥乏味。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说明文只是对事物或事理进行客观的解说,围绕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的中心进行简单初级的分析与综合,这种思维的过程,我们把它理解为说明文的抽象思维。初中生思考问题往往看到的是事物外在的现象,而且说得很笼统,这说明学生还处于一个不能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更不善于通过各个部分的比较来鉴别事物的阶段。因此,分析与综合这一说明文最基本的抽象思维一定要让学生悟透。分析与综合,是彼此相反而又相互依存的思维方法。分析,“分”指分解、分类,指为了把事物说清楚,在说明文中常常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规律、原理、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解为若干类;“析”指比较,比较个体与类或类与类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抓住事物的特征,这是分析过程的两个阶段。综合,“综”指总起来聚在一起;“合”,闭的意思,综合就是在整体的基础上把整体的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汇聚起来,从而在整体上得出清晰的认识。学习说明文,通过分析与综合培养学生的一般抽象思维,提高他们认识世界的能力。

基于分析与综合的一般抽象思维,在说明文中往往围绕中心衍生众多的抽象思维:因果思维,递进思维,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分解思维,对比思维,交叉思维,多侧面思维,由浅入深思维,由主到次思维,推理思维,演绎思维,肯定与否定思维,求同与求异思维,系统思维等等。理论上说分析越详细越好,但有些思维方式在训练和应用过程中并不需要严格区分,一是很多思维共同起作用;二是有些思维方式统一在某种思维方式之中。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众多的抽象思维无需初中学生彻底掌握,只要能理解基本抽象思维和了解常见的抽象思维即可。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将第二单元放置旁边,先来看看第三单元“事理说明文”,教材很明确地体现出文体性质,区别于事例说明文的事理说明文,在思维与文体部分,本文已阐述了两类说明文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是阅读程序;主要不同点是贯穿在文中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体性自由阅读欣赏说明文,离不开对说明文的阅读兴趣,而阅读兴趣来自于阅读学习的成功感。那么,怎样使学生在阅读说明文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呢?我认为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引导学生了解、认识、理解说明文的抽象思维,学习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二是在单元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说明文的固定阅读程序(阅读方法),前文提及。事例说明文的学习,侧重建立说明文的固定阅读程序(阅读方法),事理说明文的学习,是在此基础上了解、认识、理解说明文的抽象思维,进而提高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这一单元共六篇课文,分别是《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活版》《核舟记》《叫三声夸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汇集中外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优秀作品,作为事理说明文,都无一例外地突显出它们的“抽象思维”,即文中的逻辑顺序。在事例说明文中的说明顺序,无论是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都是围绕说明文的中心特征来进行的,同样,事理说明文抽象思维也是围绕中心来分析和综合的。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中心是沙漠的现象“奇怪不奇”,围绕这一中心来说明的逻辑思维是由果到因思维。先写出沙漠“奇怪”的现象有哪些?特别指出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对沙漠的描述,这是提出现象,交代果;接着由果溯因:一是“当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就十分困苦了。”从法显玄奘深入大漠条件的困苦解释他们觉得可怕的原因;二是“在那时人民的知识水平看起来,确像是有魔鬼在作怪,但是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以后,便可把这种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从科学角度解释了沙漠“光怪陆离”现象的原因,说明当时人们掌握的自然规律是远远不够的。从一种现象出发,探索出两个原因,一果两因,属于因果思维的范畴。讲授时让学生了解由因到果思维和由果到因思维这两种类型,以及一果多因和一因多果的情况。本单元最后一课《花儿为什么会这样红》就属于一果多因,花儿红的原因分别是:物质基础(有无色素),物理原因(光波反射),生理需要(保护作用),进化观点(发展过程),自然选择(昆虫作用),人工选择(增添新种)。两篇课文,一篇学习性阅读,一篇巩固性阅读,因果思维这一概念学生更容易掌握。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说明对象是“我们的知识”,特点是“有限”,它的逻辑顺序是:有浅入深思维,类比思维。先提出“知识愈浅薄的人,愈想夸夸其谈;相反,学识丰富倒使人在判断某些新事物时,变得非常优柔寡断。”基于这一结论作者把千百年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成因的认识浓缩为一个人的故事,着力表现知识愈多愈感无知的一面,从而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类比思维同样围绕中心展开,课堂上应引导学生找出支撑这一观点的句子:“他通过思索意识到:假使牧童从未从此地路过,他将永远不会晓得,自然界有两种产生声音和乐音的方法。”这一个意识表明这个人已经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惭愧过去的自得自满,这是思维第一步;接下来是思维第二步:“与其说他的好奇心愈发强烈了,毋宁说他在如何产生声音的学问方面变得茫然了,因为他的全部阅历俱不足以使他理解和相信。”困惑茫然的他感到无所适从,便有了无知感,意识到知识是有限的;思维第三步,通过风琴、喇叭、笛子和弦乐器等种类繁多的乐器,尤其是蝉,使他感到自己的知识真是太贫乏了。加深了“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这个观点。纵观全段文字,一次次写他知识的增加,一次次转移开去写他愈感知识的无知,紧紧扣住首段提出的结论,运用由浅入深思维结构,具有强烈的论证效果。

《活板》说明对象是“板”,通“版”,印刷之意。说明对象特征是“活”,它的思路是抽象思维中最简单的直接思维,也叫做先后思维,按照工艺程序先后进行说明的,工艺程序是:刻字,排版,印刷,拆版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都突出文题“活板”的“活”,讲授时务必让学生明确,说明文中的先后思维围绕中心展开,这样的思维才具有整体性。《核舟记》围绕特征“奇巧”展开说明,在空间结构上,抽象思维体现在“总分总”的编排顺序;在介绍人物时,又采用先主后次的抽象思维来安排。

小结这一单元的思维内涵及特点:事理说明文的抽象思维围绕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的中心进行简单初级的分析与综合,并且这种分析与综合只是对事物或事理进行客观的解说,在具体的每篇课文中,尽量找出这些思维类型,从而感知、认知、熟悉,为理解议论文中的复杂思维打好基础。

(三)议论文与思维教学

在记叙文、文学作品、说明文和议论文这些文体中,最难阅读和写作的要算议论文。议论文之所以难学难写,是因为它的思维要求比较高,它超越了记叙文、文学作品那样对客观事物具体形象的叙述和描摹,也超越了说明文那样对事物客观地介绍、解说,它是脱离了具体形象的依托,是在理性的思考范畴内对某一道理进行抽象的思考。这种文体重在议事说理,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的手段,对客观事理极其规律性进行分析、推理、论证,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和见解。

阅读议论文,首先要明确作者所表达的思想观点,也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一篇文章写得如何,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思想能否形成正确的观点,这种由思想形成观点(论点)的过程就是议论文抽象思维的过程。卫灿星关于议论文思维这样说:“在议论文中,一个正确的观点形成,得力于抽象思维能力和经思维加工后材料性质的统一。”②文中认为抽象思维能力分为两类:抽象概念和抽象判断。第二单元:《纪念白求恩》《敬业与乐业》《多一些宽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和《陋室铭》共五篇,前四篇是抽象概念思维,《陋室铭》是抽象判断思维,认为“陋室不陋”,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证。抽象判断思维多出现在驳论文,随感,杂文中,我们这里着重探讨一般议论文中的抽象概念思维。

对抽象概念的加工,一种是要求对某一抽象概念作出理解和阐释。例如“说”(谈、析、话、议)“习惯”“分数”“友谊”“自信”“挫折”“宽容”等等题目(话题),对这类题关键在于能否引导学生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分解为若干个方面,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来论证这个结论。举个简单例子,期中考试,刘刚进步很大,“学习刘刚”姑且作文题目,怎样思考?这里“学习刘刚”文题就是概念,要分解出刘刚的哪些方面值得学习,学生由这一题目去构思的过程就是抽象概念推理的过程,对此,《纪念白求恩》就是一篇很好的典范。纪念白求恩,纪念他的什么呢?“斯人已逝,精神永存”,白求恩是优秀的共产党员,理所当然地要纪念他的共产主义精神,这是抽象概念,作者把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分解为三个方面,即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通俗地讲:由总论点分解为三个分论点。前文“学习刘刚”,学习他的什么?刘刚进步了;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进步看背后的努力,哪些努力呢?仿照《纪念白求恩》中的抽象概念思维,横向分解为若干个方面,如“思想上进,意志坚定,方法得当,超越挫折,持之以恒,劳逸结合”等等。这样,一偏简单的议论文思维框架就完成了。本单元同属抽象概念的是《多一些宽容》,兼用横向分解思维和纵向分解思维:对于题目这个概念,纵向分解为“为什么要宽容”和“怎样做到宽容”两个方面;对于“怎样做到宽容”这个概念,横向分解为“要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四个方面;对于小的四个方面,作者又纵向分解为“什么是”和“为什么”两小块。思维的三重性,学生难以理解,更难以仿写、创写,降低要求,做到熟悉、理解。

对抽象概念的加工,另一种要求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从思维过程看,上一种思维需要对概念的内涵分解为若干个方面,然后再研究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而这一种思维则已规定了所要研究的关系,重点是属于什么关系,怎样处理好这种关系。对于这些关系,同样需要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来形成自己的观点(认识或论点)。《敬业和乐业》一文,标题出现两个概念,分别是“敬业”和“乐业”,它是并列短语,卫灿星在《思维培育学》中认为:“凌驾于概念与概念之上的还有总概念,它是对某一抽象概念作出理解和阐释的另一种类型,避开总概念,就它的几个方面作思考。”本文“敬业”和“乐业”分别“做好职业”的两个方面。

《思维培育学》中说:“在议论文中,一个正确的观点形成,得力于抽象思维能力和经思维加工后材料性质的统一。”这里“经思维加工后的材料”指议论文中围绕观点对材料性质进行加工,从两点入手:一是选择材料的某一方面能够支撑观点的成立;二是对选用的材料进行遣词造句加工。

第一点:通常情况下,材料的性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如“爱迪生发明电灯”这个材料,它的性质可以从多方面去理解,既可证明“失败是成功之母”,又可证明“持之以恒”“学贵有恒”的观点,同时还可以证明“战胜挫折”的观点。把握好材料性质与观点之间的关系需要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花一番工夫,“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敬业与乐业》中关于“敬业”的态度,作者举出英法两国国民对比的例子:“一个法国学者写的书,比较两国国民的性质,他说:在英国人公事房里头,只看见他们埋头执笔做他们的事;在法国人公事房里头,只看见他们衔着烟卷,像是在那里出神。英国人走路,眼注低下,像用全副精力注在走路上,法国人走路,总是东张西望,像不把走路当回事”(补充:当时英国国力强于法国)。但从思维对材料的选择角度看:选择两个国家国民办公、走路的两处细节,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突出“敬业”对个人、对国家的影响,在读写过程中,我们往往看到:初中学生在选择材料是很容易犯两个错误:材料性质不清和材料选用无度,前者往往导致观点与材料不统一;后者记叙材料过多,形成“四不象”作文,究其原因,思维对材料选择的能力不足。

第二点:在选用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遣词造句是加工材料的任务。上面例子中办公室细节,找出富有表现力的词:“英国人埋头执笔”表现对职业的一丝不苟,“只看见”强调看不见“埋头执笔”以外的事,短短一句话运用两组词有力的表现英国人的敬业;对法国人工作这个材料的加工更耐人寻味,在办公室里“衔着烟卷”,浮躁之意油然而生;动词“衔”而不是“叼”更体现围绕观点加工材料的苦心:“衔”有虚浮感;在办公室“叼”烟则具有沉思之意,比较起来,“衔”烟卷更能体现法国人对职业的不敬。无论是对材料的加工还是对材料的选择,只有能够对观点起有力的支撑作用,这样的抽象思维才算合理。

小结这一单元,通过对议论文抽象思维学习,要引导学生在认识别人“推理”的同时自己也进行分析上的“推理”,对待某些现象,评价某个人物,既要通过分析与综合思维来形成自己的认识、观点,又要为自己的观点选择并加工材料来有力地论证,从而最终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思维与学生

语文思维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非常重要。听过一些课,看过一些教学实录,总是感觉到学生在一堂课的学习中不够到位,或者没有深入,或停留在课文表面上,比如有人认为,对于文学作品要重感悟,少分析,尤其是对于诗词,只要背背读读就行了,我以为这是放弃了理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快速、正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利于学生思维敏捷性的培养。初中尤其是初二的学生,是身心发展的快速期,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深,知识的积累,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也会逐步的加深,这是他们的共性,然而同年龄之间的他们往往存在着思维深刻性的差异,所以必须对学生作这方面的训练,以增进他们思维的深刻性。我们只有认真研究学生的思维过程,研究文本,努力挖掘教材中适合学生发展的思维点,才能够设计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06:4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语文教学杂谈集锦

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鲁迅《故乡》中对比的艺术效果

湖南省祁阳县浯溪镇二中 李水兵



鲁迅的小说《故乡》用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主题。对比就是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作比较、对照,以收到表达思想、说明问题的目的。

一、环境描写的景情对比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这里,通过眼前萧条破败的故乡和想象中美丽的故乡进行对比,这不仅是景的对比,而且是情的对比。记忆中的故乡是一幅美丽奇特,令人向往“神异的图画”,给西瓜地里小英雄的形象以有力的衬托,寄予了“我”对少年闰土的无比热爱之情,也反映了作者对美好的新生活的深切向往;而现实中萧索荒村的景象只不过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的一个缩影,作者皆景抒发了对现实的故乡无限失望与由此产生的无比悲凉之情。

二、人物肖像描写的对比

少年闰土是“紫色的圆脸”“红活圆实”的手,“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中年闰土脸色“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种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者”,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年轻、姿色美丽,被人称作“豆腐西施”,并以此招徕生意,二十年后,“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显示她的尖酸与自私,“张着两脚”,像一只“细脚伶仃的圆规”,是对杨二嫂的整体外貌进行描绘。

闰土与杨二嫂肖像的变化是二十年岁月的流逝?不,是他(她)们生活贫困的写照,是冷酷的社会现实在他(她)们身上打下的无情印记。

三、人物性格的对比

少年闰土同“我”“不到半日”“便熟识了”,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教“我”雪天捕鸟,告诉“我”夏天捡贝壳,潮汛看跳鱼,邀“我”月夜管瓜地,刺猹……离别时“躲在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别后还以心爱的礼物相送。他活泼刚健、有智有勇、无忧无虑,懂得许多生产知识和生活知识,简直是一个神奇的小英雄;二十年后,见面便是“恭敬”,“分明”地叫“我”一声“老爷”,接着叫水生“给老爷磕头”,这一声“老爷”将少年时的纯真友情完全被封建的等级观念所代替。“一副香炉和烛台”则反映出闰土的麻木迟钝,他把改变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对神灵的祈求、祷告上。闰土的这些变化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对农民欺压造成的。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终日坐着”,显示出她的文静、安分守己;二十年后,她出场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发出尖利的怪声,语言刻薄,开口便向“我”讨。讨东西不成,便开始造谣,见到什物器皿,明抢暗夺,还要诬赖别人,“慢慢向外走”则是在寻找可偷之物。……杨二嫂的变化让人惊讶、惋惜,通过她的今非昔比,从小市民阶层日趋困窘的这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的日益萧条贫困以及人们心灵的畸变。

闰土和杨二嫂都是被压迫、被欺凌、被损害者。然而二十余年不同的生活塑造了两个不同的性格。一个成了“木偶人”,另一个成了“细脚伶仃的圆规”;一个朴质、淳厚,另一个尖刻、泼悍;一个粗笨迟钝,另一个尖嘴利舌;一个老实本分,靠自己劳动所得,另一个自私自利,“顺手牵羊”,还要怪罪于人;一个“辛苦麻木而生活”,一个“辛苦恣睢而生活”;一个将自己摆脱苦难命运的希望寄托在木制的偶像上,另一个则靠自己的放纵、占小便利、欺负别人而企图成为生活的强者。这些的变化都是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压迫、剥削和欺凌以及形形色色的旧的传统观念造成了二者“灵与肉”的不同畸形。

四、两代人关系的对比

闰土和“我”的关系与水生和宏儿的关系的对比。少年时代的“我”和闰土涉世不深,不懂得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对生活有着神奇的向往。长大后,无情的生活在我们之间隔上一堵“看不见的高墙”。而今水生和宏儿的关系不正是我们儿时关系的写照吗。如果说,“我”与闰土的关系变化是一出历史的悲剧,那么水生和宏儿的关系充满了希望。

鲜明的对比,揭示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是造成中国农村日益破产,农民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表现了作者对不幸者不同程度的同情,并对新的生活寄托了很大的希望,突出了主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06: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语文教学杂谈集锦

网络运用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调查与思考

保定师专定州分校 陈秀琴
摘要: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全新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形式,也是一种借助网络,倡导自主学习的开放式学习形式,其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但实践中却存在诸多问题,也使许多一线教师“因噎废食”。本文重点是关注现实问题,探究传统与现代教学方式的优势互补。
关键词:网络环境 语文课堂教学 优势互补
有专家预言,网络教学是未来教学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无论是在资源共享、情景的创设还是教学的过程、方式或方法上,都有着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和先进性。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目标,或者可以说是让学生获得与课文相关的知识,增强学生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让网络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延伸,成为学生终生学习的开始。
中学阶段是学生一生中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网络环境下的学习适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心灵共鸣和思维共振,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乐趣,是一种愉悦身心的体验。如果我们把课堂教学过程只是当作一次经历,一个开端的话,我们的心态便能平和许多。因为学生经历了知识建构的过程,他们可以以此为新的起点,以后的发展会远远大于现在的所得,而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吗?
所谓网络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广义上讲:凡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网络技术的语文教学活动均可称之为“基于网络运用的语文课堂教学”,无论你是通过网页发布教学内容;通过电子邮件与学生交流;通过网络传递视频信息,将一堂讲授型的课共享给另外一个课堂的样式(类似电视直播);还是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信息加工样式,或者基于网络应用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等等都属于“基于网络运用的语文课堂教学”。狭义地看,基于网络运用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指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语文学习环境的有机因素,以自主探究或者研究性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多篇综合阅读的读写相结合的教学活动。这个环境一般是指有控制的网络环境。本文中是狭义的概念。
基于网络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展现学生个性的教学方式。它可以使学生不致于被铃声所规定的学校生活“磨灭了各自的差异性”,把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苏霍姆林斯语)。环境优势不言而喻,但学习的效果可以说褒贬不一,也确实有很多实践者尝试了网络教学后,又"返朴归真"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教师对我们的传统教学情有独衷呢?调查结果值得我们思考:
一、关于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
表1 教师网络教学情况调查
问题

答案
结果分析
网络在学校未来发展中将会起到什么作用?

必不可少
89%
一般
31%
你能否适应网络多媒体教学?

能适应
72.6%
无所谓,
4%
不愿接触
0
在你的教学活动中多媒体的利用率

80%以上
72.1%
20%
0
网上资料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整合
68%以上
照搬
32
不用
0
对自己占有的教学资源的态度


共享
52%
无所谓
7%
通过网络对教师的考评信息管理

十分有效
11、2%
待加强
85%
对校园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调查显示:大家对网络的发展前景是一致看好;网络环境下教师及教学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从共享资源的情况看教师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对校园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有:要求更切合教学实际的网上资源;对教师自己开发网上资料提供帮助;加快网上资料更新的频率等等。更集中的建议是组织由教育专家、教学人员、网络技术人员联合开发校园网资源,真正开发出富有教学实践的教学资料,及早提供与新的课程计划相配套的校园网信息。
表2 学生网络学习情况调查
问题
答案
结果分析
把电脑作为“学习工具”

9%

65%
借助校园网查阅资料
学习资料
202%
信息
606%
对校园网环境下教师教学的建议
加大网络资源的选择,提供最新信息
借助网络丰富教学内容,加大课堂信息量
开设网络讲座,能指导学生上网学习
要求老师“不要偷懒”,还应该使用粉笔与黑板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学生们对网络学习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关注,但用于学习信息的搜集还不占多数。在跟学生交谈时了解到,有20%的学生"浮光掠影"地浏览了全部信息,有14%的学生只浏览了小部分信息,有些是阅读速度慢,有些是不分主次"细嚼慢咽"每一个信息。信息量大是网络教学的特点,但能运用网络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只有1/5不到,而答案也相对粗浅。可见,学生的搜索信息能力非常薄弱,更不用说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判断、整理、归纳、加工、传递和创造了。无须讳言,网络的功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二、思考
在研究和实践中,笔者不断受到观念的冲击、技术的阻碍,体验着探索的艰辛和创造的快乐,引发的思考是广泛而深入的,归纳如下:
1.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
本课题对于教师而言,困难的不是IT技术,而是整体学习的设计,它包括:语文专业知识、课程设计、学生心理等因素。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是传统教学中所一贯强调的,这一基本功在信息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思维特点、教法的变革等,都与现代技术挂上了勾;还由于网络走进课堂尚处起步阶段,整个教材没有匹配响应的学习问题,而学习任务与学习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接受更多课程理论方面的培训,有更广博的专业知识及更高的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认知能力,信息能力是未来社会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信息的获取、选择、加工更是未来社会中语文的一项基本能力。“教育人博客”等平台为教师提供了展示、交流、成长自己天地,每个教师应重视并充分利用资源以提高丰富自己。
网络是个新兴的事物,我们大家都站在同一的起跑线上,对于教师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2.建立各学科富有个性化的学习平台是当务之急
传统教学已使我们的学生习惯于灌输式、听从式,自主学习能力很差。在网络教学中,面对眼花缭乱的信息呈现,面对多层次的学习目标和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如何自主调用信息,如何自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06: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语文教学杂谈集锦

控制顺序、进度等,学生显得无所适从,不能把握。网络的开放性在赋予了学生更多的灵活性、自由度和控制权的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复杂性、难度和挑战性,从而提高了对认知过程的要求;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现状不尽如人意,大量的冗余信息、过载信息使人们难以快速获取所需求的信息资源;尤其是中国的基础教育要面对高考,在校学生不能象国外的学生那样轻松自由的获取知识。因此,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在硬件设施得到很好的完善之后,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及学习效率的问题始终存在。因此探索结合学校特点的网站建设,建立一个适合学生使用的省时、集中、方便的交互平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网络走进课堂的当务之急。

3.需要建立与新型学习模式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新环境新模式下的学习效果,如果用目前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来看,未必会很乐观。但是从长远来讲,对学生“四个学会的能力”的培养却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信息素质的培养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式。随着新型网络学习模式的发展,很必要建立起一种相应的评价体系,以考察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学习、发散思维。

那么,这个评价体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潘新和认为:“以人为本的‘本’就是言语生命”。“人的言语上的发展是最具生命性、个性化的,是最不能强求一律的。”我们都认识到语文学科在“立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魅力,因为“语文教育的目标和人的特性、本性、天性是一致的,语文学科是为人立本的学科”。这个“本”就是“引领每一个言语生命,走上言语人生、诗意人生之途”[1]。所以,无论用什么方式,在什么背景下,都不能忘记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育的根本。所以,新环境下的评价方式应该是过程化、人性化的,而构建一种重过程、重发展的评价机制本身也是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关注学生的个性、促进他们的精神发育,珍视他们内在精神动力、满足其精神需求。

4.传统教学与运用网络环境教学的碰撞与融合

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运用,它导致了教育内容、手段、方法和模式的深刻变革,并将最终导致教育思想、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但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逐渐发现只有将学科特点、人文情感、人类思想与信息技术进行组合、凝聚、整合,才是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和重点。语文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更多的指向艺术性,现代科学技术更多的指向技术性,那么,面对艺术的技术化,技术的艺术性问题,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是本课题的难点也是重点。

人不能扯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语文教学的实施,脱离不了我们生活其中的当代文化语境。一篇文章说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工具性挤兑价值理性的时代。当科学的巨手一方面将科学的神秘一点点破解时,一方面也在不断瓦解着古人千百年间营造的艺术魅力。压缩着艺术想象的空间,摧毁着诗意栖居的社会生态环境,有人感叹:文明象宰杀兔子一样宰杀了美,这便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我们很难在课堂上贴近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的诗情画意了。以看待自然科学的眼光关注人文科学尤其是文学,受损害的自然是后[2]。”我们的整合融合,不能完全推翻传统的文本学习;相对于语文这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来讲,什么也代替不了面与面的交谈心与心的碰撞,“心灵相通,一通百通”,我们的教育其实也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带领一群不完美的人走向完美的过程。语文教育的每一天都应学会尊重、珍爱每一个言语生命。那么怎样才能使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让网络给传统教育插上奋飞的翅膀呢?

首先一方面应该明确,利用网络环境创设的意境氛围是为激发情感、品味语言、引发思考服务的,不是作为看似生动、亮丽、现代化的烟雾弹而存在。在充分营造意境氛围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追求深入、切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给学生充分的想象与品悟的空间,同时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课堂上他们应该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涵咏、体验、感悟、想象、体味品读,感受文本独有的美感。

其次要充分发挥现代化技术手段的作用,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这是一个崭新的、重要的课题。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体,训练到位;应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多功能、交互性、环境宽松的优势,搭建读写训练的优秀平台;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提高读写训练的质量。

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语文味的教学,当她遭遇网络时代,也就迎来了一次重大变革的契机,但语文教学的灵魂不会变,它永远指向语言文字和文学文化的殿堂。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在继承传统教学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用崭新的教学思想和观念来迎接这个时代的到来,让网络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所用

5.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调控还存在实践经验的不足

现阶段网络环境下教学的调控总的思路应该是:增加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强化教师站点的功能及其与学习者的交流;同时开发、完善健全的评价系统,以评价作为主要手段进行学习监控,然后逐步引导学习者由外部监控下的学习过程向自我控制下的学习过程进行转变。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注重对学习者的态度、意义建构过程的评价,一方面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做出评价和反馈,提出提示和建议信息:比如交互程度、答疑情况、资源利用情况等,最终从本质上升华为自主学习和自我控制能力。

我国的网络教育及相关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目前还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控制的学习能力,所以引入和强化控制机制是很必要的,我们也很希望在实施学习监控的过程中,能逐渐引导学生由外部控制下的学习过程向自我控制下的学习过程转变。而我们努力要做的都是为了促动这一转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06: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语文教学杂谈集锦

语文教案教学环节设计的角度与思路



湖北省公安县向群中学 何方军



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备课是根本,教学设计是关键。整个教学过程是不是衔接有序,是不是张弛有度,是不是游刃有余,自然重点体现在每个环节的设计上。具体到一份语文教案的基本内容和设计思路,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进行选择,做到量体裁衣,恰如其分,做到可操作性强,课堂自由度高,学习效果显著。

一、了解全文内容  

大多数文章的教学都可以设计这一环节,理解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我们进行下一步学习的基本前提,设计此步骤主要是让学生对全文内容有一个初步认识。在形式上,有让学生进行概括、复述等多种方式。例如,像记叙文,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像说明文,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找出全文的说明对象和其主要特征;像议论文我们可以要学生找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或者全文的中心论点等。

二、理清文章思路  

设计这一步骤,就是要透过文章表面形式来弄清其句、段、节是怎样互相联系组合构成一个整体从而有效地表达主旨的。作者组织材料是不是有“路”可寻,怎样理出文章的思路,有哪些方法?在形式上,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开头、结尾、铺垫、过渡、照应、层次、线索、顺序、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探寻和发现。

三、归纳文章要点  

这是训练学生处理庞杂、繁琐材料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去粗取精,化零为整,化繁为简,有效地驾驭语言材料,这也是适应我们这个信息化时代提高工作效率的客观需要。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了这一步,在具体的方法上,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找中心句,提炼梗概,去枝取干,找核心段落等形式来展开。

四、品评重要词句  

它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的有效手段,在有限的时间里,如果对文中所有语言材料来分析鉴赏不可取也不可能,所以只有选取精当的词句进行品味。在方法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词语的添加、删除、替换、颠倒等进行比较鉴赏,反复咀嚼和感悟,从而发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和匠心。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动学生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让他们各抒己见,来表达自己对某个词句品析心得,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发挥。

五、探究文章难点  

每篇文章学生学得透不透彻,可以从他们对其中难点的把握程度来评判。把这样的内容可以让给学生,教他们主动探索研究,这样做不仅比老师片面的讲解让他们更容易接受,而且使学生从发现中获得成功的快乐,产生成就感,这样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方式上,这个环节的设置一般是在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气氛达到高潮,时机成熟之时。同时,老师点拨和启发要适可而止,更要倡导发散思维,特别鼓励学生创新。

六、交流阅读感受  

如果两个人一人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他们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所以课堂上的自由交流对提高学习质量非常重要。可以说,封闭的课堂违背了教育的根本规律,让学生大胆的开放的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辩,比他们心安理得地一味接受要有益得多。在操作方式上,可以让学生就文章中某一点谈一谈他个人的感触和看法,不拘形式,不拘内容,不拘对错。此外,使这一环节要达到预期目的,教师可敞开心扉,营造轻松氛围,使学生敢自由交谈。

七、欣赏文章美点  

不可否认,语文是语言的艺术,文章则是语言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它当然就包含着艺术美的成分,所以,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对文章艺术美的欣赏。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因此只要我们引导得法,将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教学中怎样设计和定位这一步骤的具体内容?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语言美:从句式、修辞、词汇、节奏、音韵等角度;人性美:从真、善、美、假、丑、恶等角度;情节美:或一波三折环环相扣,或起伏跌宕扑朔迷离,或扣人心弦出人意料,或巧布疑阵妙趣横生;意境美:或优美,或壮美,或凄美;形象美:或崇高,或卑劣;结构美:或层层铺垫,或一线串珠,或开合回环,或一笔带过,或首尾照应,或一脉贯通等等。

八、感悟作者情感  

好文章从来都是文情并茂,翻开语文课本,我们不难发现,喜、怒、哀、乐、爱、憎、褒、贬种种情感随处可见。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忽略了情感因素,不仅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没有达到,甚至还不利学生的整体学习,所以有必要在有些文章的教学过程中设计这一环节,来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例从《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要体味到作者爱的真挚爱的深沉;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要感受到作者的壮志豪情和胜利的喜悦;从《纪念白求恩》我们要领悟到作者的痛惜与敬仰。有情有理,而且通情才能达理,这样理解文章与作者就可以更为便捷。

九、积累经典词句  

新老教学大纲都不约而同强调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积累,只有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才能有丰富的产出,所以抓积累是我们始终不渝的重要教学手段。积累的方面可以是多方面的,或知识,或情感,或方法。设计这一环节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背诵式积累:精彩段落、句子、古诗文等都可采用这一方法;运用式积累:对于特别有用的句式、典雅的词汇,让学生或仿写或造句。达到掌握的目的;摘录式积累:让学生对其比较喜欢的文段进行摘录,以备反复阅读。

十、精读重点段落  

如果老师对一篇文章的讲析从头至尾泛泛而谈,不在重点进行突破,这不仅没有提高学课堂效率,而且还慢慢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可以从精读重点段落的角度有取舍地进行阅读训练,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掌握阅读规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这一环节,将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落在了实处,把课堂教学变得紧凑而高效,要求就是精读的段落要典型,训练的方式要巧妙,选择的角度要新颖,不然就变成了纯粹的课堂练习了。

十一、揣摩写作方法  

一篇文章,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其中对写作方法的提炼和总结是指导我们学生习作的有效途径,我们把具体的知识上升到一般原理,然后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使学生对创作方法有路可循,有法可鉴。且我们用课文篇目作例子,现身说法,这样更具有说服力,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便于他们借鉴和摹仿。例如,我们学习《纪念白求恩》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深入体会文中对比写法和夹叙夹议写法的妙处;学《小橘灯》这一课,学生会熟悉象征写法和以小见大写法等。

十二、迁移写作训练  

学习教材,更重要的是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而我们在教学时,有意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既巩固学习成果,又拓展思维。所谓迁移,其实就是以已有的教学材料作为支点,让学生走向新知和独立的过程。现有的教学材料其实是一块跳板,一个支点,一根拐杖,让学生进行摹仿,进行创造,从而增长能力。在形式上,可以让学生就课文内容续写,扩写,仿写,进行想象创造。例如,在教郑振铎的《猫》这一课后,让学生假想自己就是第三只猫,来向主人倾述自己内心的冤屈,表达自己的清白,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情智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8-6-10 07:2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语文教学杂谈集锦

关于自主学习的三个层次



四川省金堂县教研室 詹绪涛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本次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在这三种学习方式中,“自主”学习无疑是运用最广,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同时它也是其他两种学习方式的基础──没有自主,合作的效果便无法保障,探究更不可能深入。

什么是自主学习呢?目前有一个误区,认为只有教师闭上嘴,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去理解才是“自主”,或者只要教师不讲,让学生自己去看书就是“自主”了,即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片面的“落实”,学生自己做了主或表面的在主动学习。笔者认为,判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是自主学习,不能单纯从形式上去界定教师讲与不讲,教师不讲学生若能自己认真看书学习、积极思考,固然是自主学习,教师讲授,学生专心致志地听讲,积极思考,努力使自己的思维与教师同步,同样应认为是自主学习。换句话说,就是无论那种方式,只要学生有精力的投入,有智力的参与并积极主动的在思考,都应是自主学习,因为他有效地、积极的自主支配了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或保证了自己的学习效率。因此,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独立思考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但它应该还有更为宽泛的涵义,即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良好,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情感积极,学习意志坚强,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理想信念坚定,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品格,有一种不断把自己的学习推向深度发展的勇气。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将自主学习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也是最低的层次,过去我们已有不少学生做到了,即能自觉、主动的学习。凡当过班主任的老师都非常清楚,我们在许多优秀学生的《通知书》上都写过类似这样的一些话:该同学学习态度端正,不迟到,不早退,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按时完成作业,勤奋刻苦,能积极主动思考问题……这不就是自主学习吗?我们没有必要把自主学习当成什么新的、高深莫测的术语,弄得学生搞不懂,自己也不清楚,尽管这种学习有时候是被动的,甚至多数时候还是接受式学习,但这样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精力的主动投入,有智力的积极参与,有学好的强烈愿望,一旦成绩下降,他们便会及时总结或积极与老师联系,查找原因,进行弥补,就凭这一点自觉性、主动性,他们的学习方式就该叫自主学习。

第二层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归纳整理,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有较强的学习欲望。与第一层次相比,他们更善于想办法,使巧劲,在思考的基础上,认真归纳整理,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在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或有利于听讲,或解决课堂仍然存在的疑点。因此,如果说第一层次的自主学习侧重于精力投入,在思维上还有较强的依赖性的话,那么,第二层次的自主学习则更多的是智慧的投入,他们善于集中注意力,在时间上一以当十,因此有时看起来他们很轻松,没有多少心理压力和脑力负担,但效果却很明显。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仍然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即学得好又学得轻松的学生,他们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善于控制自己的“爱好”,善于集中注意力,讲究精力与智力投入的回报,因此,他们的学习理所当然是自主的。

第三层次,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层次,即学生学习情感积极,学习意志坚强,善于独立思考,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能提出并能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简单的说就是要做到精力的投入与智力的投入并重,并且敢于创新,敢于探索,有穷追深究的勇气与意志,这也是时代的要求。顾明远教授说:“21世纪的教育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敢想敢说,善于创新,也就是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而能不能独立思考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正是能不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按爱因斯坦的说法,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解答更重要,因此可以说不会深层次的自主学习,就不会提出好的问题,就不会有效的思考,就不会有新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高层次的自主学习甚至整个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正如布鲁巴克所说:“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也正如于漪所说:“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的过程。”这个过程正式学生真正自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态度和坚定的意志,需要学生精力和智力大量的有效的投入,需要学生有创新、探究的精神和一定深度的思维品质训练,这才是自主学习的真正要义。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在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时,不在于老师讲与不讲,讲多讲少的问题,而是如何讲,更重要的是善于始终注意鼓励、培养、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和问题意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6 21:2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