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spj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教学杂谈集锦

[复制链接]
78#
 楼主| 发表于 2008-6-14 07: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语文教学杂谈集锦

知识要分类能力要分层



顾德希



十多年来,语文教学的成绩是不可低估的。自从80年代初,叶圣陶先生提出建立听、说、读、写的语文训练系统的主张以来,语文教学便开始了一个新的探索阶段。十多年来,围绕语文能力训练问题,无论在教材建设还是教法改革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学效果也是显著的。但同时也必须看到,语文教学从以老师讲授为主改变为以能力训练为主,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过程。它不仅需要改变教学方法,而且必须完成某些教学观念的转变,必须解决教学内容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否则,比较严密、比较科学的语文能力训练系统是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的。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产生种种争论,是十分正常的。

我想讲三点意见。

第一,对“语文知识”必须再认识。过去只重视理论性较强的某些学科知识(如语法、修辞、文体等),而忽视具体指导读写实践的实用性知识,这种情况近年已有所改变。但问题还很多。把传授大纲所允许涉及的知识与加强语文能力训练放在同一个平面上看待,这是一种脱离能力训练实际的倾向。这样做,很不利于减轻负担。我认为“语文知识”应当分类处理,区别对待。有些是要反复记忆、反复练习的(比如常用字词等),有些是不必讲多少概念而应重在实际操作的(比如某些实用性较强的方法,或需要学生形成习惯的某些思维定式),有些是大致了解即可、临到用时再查书也来得及的,有些是只需要有所感受、不必强调记忆的,有些是需要系统讲的、有些是不必系统讲的等等;只有经过这样的处理,减轻负担、学以致用的目的才有可能实现。而这实际上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某种改造,不是哪位教师个人所能完成得了的。

第二,必须研究各项语文能力的层级。广义地说,技能、能力、智力是不同的层级。具体到听、说、读、写各方面,随着所涉及的语言单位和材料内容的不同,对学生在分析综合上的要求便很不相同。目前的状况是对这些不同层级研究得很不够。这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又一重要原因。对能力层级的认识模糊,必然导致能力训练中的无效或低效劳动。有些高层次能力不是课堂上所能训练出来的,却安排了许多训练;有些只适合要求少数学生的内容却施之于多数;有些基本技能本来是应当在大面积上进行训练的,却反倒被忽视了。这是语文教学中由来已久的积弊。语文课时有限,学生学习的科目很多,一个老师要指导近百名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只笼统地讲“多读多写”,而对不同年段的学生提不出科学的、具体的不同训练要求和相应的方法,显然难以适应现代化需要。

第三,恰当评价语文高考。十几年来的语文高考,坚持以教育测量的理论为指导对考生的语文能力进行测试,方向是正确的。具体题目的命制,有得有失,但总起来来说,失少得多,在如何理解语文的工具性和如何认识语文学科能力方面,富有启示意义。不考专门的知识概念,不考有关作品分析方面死记硬背的东西,着眼于语言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兼及些文学文化常识,这些作法对语文教学改革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也是受语文老师们欢迎的。至于围绕语文高考的许多争论,我以为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从考试性质上说,高考属于选拔性考试,在淘汰率较高的前提下,“选拔”与平时教学构成一定的矛盾是必然的。从考试内容上说,高考所体现的能力要求和传统语文教学对能力的要求,尚需一个磨合过程。在语文教学由学科知识体系向能力训练体系转轨的大背景下,这种争论可能是有益的,是加大语文教学改革力度所不可缺少的。语文能力训练系统的建设,很可能因此而少走许多弯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楼主| 发表于 2008-6-14 07: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语文教学杂谈集锦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激励性评价



襄樊市四十中学 王海芳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自信心,“激励性评价”就体现了这一要求。

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

那么在语文教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一评价方式呢?

一、 爱生──激励性评价的基石

夸美纽斯曾这么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老师激发起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由此可见,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善待学生,那么就会如同磁石一般,吸引学生、激励着学生去积极思维,用心学习,克服困难,走向成功。“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学生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罗素的这句话更让我们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会起到多么大的作用,教师只有对学生抱有强烈的爱,宽容的理解,诚挚的友善,平等的尊重,才能引起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才能创造激励学生学习的感情基础,造成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气氛,“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很难想像,一个眼里总是看着学生的缺点,对学生没有半点喜爱、平时对学生一味“高压、打击、训斥”惯了的教师,某一天,他突发奇想,想要激励学生会是什么样子。恐怕学生只会把这种激励误认为是一种虚伪、一种讽刺或人格的污辱,更抵触教师、甚至仇视教师,个别的学生也许还会产生过激的言行吧。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激励性评价作用的重要手段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持久作用,人的成长进步关键在于自我心智的发展。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更应关注的是怎样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即促进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促进者、启发者、帮助者、激励者,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如:在朗读教学中,数名学生朗读课文后,即可让他们分别谈谈自己朗读的效果如何、优劣在哪里,再相互之间评一评谁读得更好、好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进一步的评议,最后教师做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再如,作文教学中进行的习作互评、互改、组内评议、集体点评等都旨在以学生激励为评价主体,通过学生互评互议,构建各抒己见、张扬个性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作用。

在这里尤其要注重发挥同学之间的互评作用,事实证明,来自同伴之间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美国一位名叫海伦的教师,在教育后进生效果不佳时,想了一条“妙计”:让每个学生用纸写下其他同学的优点,然后海伦再把每个学生的优点集中起来,抄在一张张小卡片上,分发给每一个学生。学生们看到“优点单”上写的自己的优点,一个个惊喜万分,这张并不起眼的小卡片,让优秀学生的优点更加突出,使他们更加自信,同时也使那些有这样或那样缺点的后进生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增加了自信。海伦的学生中有位叫迈克的青年军人──—这个当年因上课捣蛋而被老师用胶带封住嘴巴的学生,后来还把这张卡片带到了越南战场上。他阵亡后,人们从他的衣袋里发现了那张因折叠、磨损而破旧的、有的地方还被粘贴过的卡片,那就是由同学们评述而由老师亲手抄写的迈克最好品行的卡片!由此可见,同伴间的激励,更能使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产生强大的动力,增强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

三、适时、适度──激励性评价得以有效发挥的保障

开展激励性评价重点在于如何抓好契机,也就是说老师要善于做“及时雨”。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去鼓励,“雨”要下得及时,既不可久旱后降甘露,也不要水漫金山悲戚戚。在课堂上,当一个学生尽其所能解答了一道疑难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堂表扬他;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错了的时侯,教师也应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学生学的专注,也学的开心。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现在谈到激励,许多人认为就是要把学生往好的方面评价,不好要说成好,不好也硬要找到好的方面,大肆表扬、鼓励。诚然,这种积极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但殊不知,一味的表扬将会使学生对自己没有清醒的和全面的认识,会让他造成自我感觉太好、自信过头,一遇到挫折就往往一蹶不振、自暴自弃的局面,反而不利于他们进一步的成长。我们必须意识到激励不等于表扬,批评也是一种激励,无原则的表扬只会适得其反。当然要注意的是,批评时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要委婉地否定,有时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否定性评价,使其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也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对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进步发展,才是真正成功的激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2008-6-14 07: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语文教学杂谈集锦

培育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育什么样的人

一提到育人,提到思想教育,有的同志就回忆起“文化大革命”中那些极左的做法:不顾人的心理特点,不谈遵循德育规律,强行向人们灌输祸国殃民的口号,强迫人们为一个又一个政治运动唱颂歌,强制人们一遍又一遍地高呼“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他们想把学生愚弄成没有求实精神,只会人云亦云,只会闭着眼睛输入他们的帮天下、家天下所需要的口号程序,然后为其任何一句丧尽天良的口号都可以大唱一通颂歌的人。

回忆这些,不无好处。我们之所以回忆过去,是为现在和将来。我们应该记住这沉痛的、灭绝人性的愚民历史,让它永远不再重演。

我们应该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人。我们应该培养德、智、体、美、劳几方面都发展的人。我们应该培养有科学精神和献身精神的人。我们应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一代新人。

我觉得还应该培养为正确的事行动的内趋力,培养该做的事就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的良好习惯。

“从我做起”是对客观而言,“从身边做起”是就空间而言,“从眼前做起”是就时间而言,“从一点一滴做起”是对理想而言。

不少学生,包括我们成年人,不是不知道怎样才对,怎样做才合情、合理、合法,而是缺少一种从我做起的品质。好事情好让给别人去做,吃喝玩乐却去效尤。什么时候做好事,要等大家都开始做了的时候我才去作,缺少从自己做起的精神,那么就永远不能让思想冲破牢笼,永远不能树立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应该培养学生既然知道应该助人,路边见一病人,任周围有上百看客围观不动,我也只管上去,想方设法送他去医院。既然知道每天应跑完5000米,任别人都跑到4000米停下来,我也非到终点不可。只有具备了从自己做起的精神,才可能成为立场坚定、品德高尚、理想远大的人。

有的学生写入团申请书、决心书,还有写作文,都提到爱人民、爱祖国,甚至爱共产主义事业、爱改革的闯将、爱劳动英雄,但他对身边的人却不尊重,不能理解,不会关心,不会帮助,甚至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尊重。那么他们所谓的对人民、祖国的爱能不是一名句空话吗?林彪、江青一类政治骗子,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口号喊得够响亮了,可他们对周围的人呢?对多年共事的战友呢?对多年服务的部下呢?曾经有过真正的感情么?由他们对身边工作人员的残忍就可以推断他们所谓的为人类、为共产主义纯粹是一种口号。我多次跟学生说,一个人不爱父母、不爱同学、不爱集体,那他不可能爱人民、爱祖国。一个不会为同学、为集体做出牺牲的人,一定不会为人民、为祖国做出牺牲。你想爱人民、爱共产主义,那就必须从身边做起,先为周围的人做事,先关心、帮助、理解周围的人。

有的学生喜欢表决心,努力争取将来成为一个无私忘我的人,将来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眼前呢?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只顾个人需要,不顾集利益。良好的品德,必须从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今天用一分力气所能形成的美德,到明天可能花费双倍,甚至十倍的力气,更多的人则是错过今天,便一天天地拖下去,终于没能迎来那个形成美德的将业。分析许多品德高尚的人,他们大多是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注意培养自己的美德,就已经具备舍已为人的品质。

学生们看电影、听广播、学课文都佩服文学作品中的英雄。无数学生表过这样的决心:如果我在战场上,我也会像黄继光那样用身体去堵枪眼;我也会像董存瑞那样,用手托着炸药包去炸碉堡。甚至有的说:“如果我像奥斯特洛夫斯基一样瘫痪了,双目失明了,就有了磨炼意志,成为作家的机会了。”这种不注重从一点一滴做起,一心想做大事、当大英雄的想法,影响了许多青少年美德的形成。一个每天吃零食,却不肯向受难的患者捐献一元钱的人,将来可能为祖国无私奉献青春吗?一个不肯将一瓶墨水献给集体的人,也很难舍身去抢救国家财产。一个连自己的值日生职责都不愿履行的人,将来也很难在有了地位以后会向人民负责。“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每一名想做大事、想当大英雄、想成为高尚的人都应该先具备从小事做起的习惯。

学生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便容易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有这样两部分中学生:一部分是学习的主人,一部分是学习的奴隶。

是学习主人的中学生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明确,有的理想还比较远大,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强。知道每天每月学哪些内容,知道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听课注意力集中,自习效率高,课余时间也有计划内的实事可做。这些学生和老师合作很好,但又不依赖老师,有较好的自学习惯,他们忠实于自己,考试从来不抄袭,学习成绩好,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内心深处的需要,是一种乐趣、享受。

是学习奴隶的中学生主要表现为:为避免父母的指责或老师的批评而学习。他们缺少或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父母或教师推一推,他们动一动。有时他们想学习,可又不知从何处学习起,用什么方法学。上课时经常为不能集中注意力而苦恼,自习或无事可做,或明知有事却尽可能拖拉。作业得过且过,课外就更没有自控能力了。他们喜欢依赖老师,可老师让他们做的事,他们又常常拖拉不做。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内心矛盾冲突很复杂,心血来潮时也能学一阵子,但很决就会冷下来。他们常把考试分数作为终极学习目的,而考试分数又不高,学习成了他们的负担、包袱,成了一种痛苦。

显然,我们当教师的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习被动的同学得到解放而成为学习的主人,使班集体学习的主人越来越多,从而也就使自身的教学工作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解放。

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和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是一致的。学生理想远大,品德高尚,意志坚强,也就容易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二)怎样育人

1.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刚教书的时候,我曾自以为是,缺少民主作风,觉得自己是教师,就该说了算,我讲你听,我管理,你服从就是了。这使我做了不少脱离学生实际的无效劳动,疏远了师生关系,吃了不少苦头。于是,我回忆起自己读书、下乡、到工厂的经历,想起自己过去由衷尊敬的都是那些作风民主、真心诚意地为学生、为群众服务的领导或教师。

专制型的教师容易培养出冷酷、自私的学生,只有民主型的教师才能培养感情丰富、乐于助人、热爱生活、品德高尚的学生。自已过去既然厌恶专制型的教师或领导,那么,今天当了教师就该做受学生欢迎、为学生服务的教师。

为学生服务,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大纲、教材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架桥,要努力防止离开学生心理实际的此岸世界而只在“大纲”和教材的彼岸世界动脑筋、做文章的倾向。

有时为了使学生学有所得,宁肯把教学目标定得低些,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18年前我曾在一个全是男同学组成的后进班上作文指导课。指导办法,就是请学生听我念范文,然后写下来,同学们在听与写的过程中感觉符合自己的实际,愿意写。如果不这样,而是硬逼着连听写都有困难的学生自己作文,他们失去兴趣,又实在不会写,索性不写,效果反倒更糟。学生学会听写作文后,再一点点引导他们往高处攀登。倘觉得学生水平低,总不肯把桥的一端建在学生的实际水平上,那学生也就总也不能到达“大纲”、教材规定的彼岸。

为学生服务,还应注意处理好与“婆婆”的关系。语文教学“婆婆”多,这是语文教师共同感觉到的一个事实。“婆婆”多,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的“婆婆”很开明,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修养,在教学中点拨几处,便使人有豁然开朗之感。也有的外行领导,数理化听不懂便听语文课,听了以后,便有许多指示。一篇课文怎么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册语文书,除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参”外,全国各地为之配备的“练习册”“学习解难”“单元练习”等参考资料超过了100种。“婆婆”的话可以听,这些资料也可以看,但听和看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而不是倒过来,教学为这些“婆婆”、资料服务。

2.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

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还应该是互助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我常觉得,“帮助”二字很重要,帮助学生学习,就不是强迫、命令学生学习。这些年我在教学中,特别是在辅导后进学生中,尝试过不少次失败。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忘了给学生当助手,而只是站在学生的对面,强制、逼迫学生去学习,结果和学生搞得很僵,师生心里都很不愉快。认识到这一点后,再辅导后进生时,我总是叮嘱自己:我是在帮助学生学习。帮助,就意味着必须耐心地到学生心灵世界中去寻找他们那些好学上进的脑细胞,使之兴奋起来,学起来,然后我再帮助他学得效率更高一些。任何时候,对任何学生都要坚信他脑子里有好学上进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强迫命令,才能避免师生对立。

反过来,也要坚信每位学生不仅能帮助自己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帮助自己提高教学水平。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思考,才能对各类学生都有感情。以前,我曾有过只有好同学才能帮助自己完成教学任务的观点,觉得那些后进同学是阻碍自己完成教学任务的,是包袱,是累赘。于是,对后进同学就缺乏耐心,越缺乏耐心,就越不能建立互助的关系,师生关系不协调,教学任务就更不能完成。

后来,我在实践中注意强化这一认识:每位学生都有潜在的帮助我教学的能力。从这样的认识出发,耐心地到学生中去找,这样我的助手越来越多,连最差的学生,也能学着帮我留作业、批改作业、出试题、评试卷、批改作文。这些年来,我教语文越来越轻松,重要原因在于我把每位学生都当成了自己的助手。

这些助手不仅帮助我完成教学任务,也帮助我提高教学水平。因为在和这些助手的交往中我不断加深着对学生心灵世界的认识,不断加深着对一届又一届不同性格特点、思想特点的学生的认识,从而根据学生的心理实际,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越是学习后进的学生,越是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就像医生一样,只有经常治疗患疑难病症的患者,才能提高医疗水平。

3.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分,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分,由自在的人变成自为的人。

我认为所谓完善的人性,就是每个人既有衣、食、住、行这些低层次的需要,也有高层次的需要──劳动、学习、创造、亲情、友情、爱情、责任感、义务感、崇高感,直至具有最高层次的需要,追求人类的理想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这一理想社会便是共产主义,而剥削阶级则认为这一理想在来世,在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剥削阶级讲的这样的人性,实际也不能具备完善的人性,特别是那些宣传人是自私自利的动物的人性论者,更是对人性的反动。

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个性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即使对那些需要不那么强烈的学生,我也坚信他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坚信这个世界中一定存在着劳动、学习、创造的需要。不管这种需要多么难找寻,有的甚至被压迫为潜意识,我也叮嘱自己走进学生心灵世界中,历尽曲折,把这种需要找出来。

另外,我还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多彩的世界,培养了人们丰富多彩的个性。世界的丰富多彩,也需要人们具有丰富多彩的个性。国家并不需要每个人都成为职业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实际上,国家需要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80%以上将来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我们国家的国情,决定了到下一世纪初叶,也仅能从2068万多同龄人中录取不到200万的大学生。这样想来,就不应逼着100%的学生都去按统一的升学模式去进行高难度训练了。使学生认识到:升学是人才,当数学家、文学家是人才,就业当工人、经商、搞个体经营,干得踏踏实实,干得出色,也是人才。同学们都应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发展自己的特长,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4.决策过程要民主。

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引导学生多参与教学,即不仅参与学,而且参与教。参与得多了,才会增加主人翁意识。

18年前,我从工厂来到学校时,应该说是不会教中学的,但一年多的时间,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经常和同学们商量:教什么、怎样教。在一些自己心里没底的问题上,我总请同学们举手或投票表决,确定怎么办,这就使我避免了脱离学生实际的较大的失误,同时又获得了学生们自觉、热情的支持,因为学生都有维护自己选定的方案的心理。

比如:作业究竟是自己根据实际确定,还是由老师统一留?单元或平时测验是进行还是不进行?作文是同学互批,还是由教师批,日记是统一题目还是自选题目?教材分析是假期写还是开学写?这些较大的问题,我都和学生一起商量,需同学们举手和投票表决后,再根据多数同学的意见办。

这样时间长了,学生便养成了发表自己意见、积极参与教学的习惯,我也养成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的习惯。

当然育人应寓于讲读课之中,寓于写日记之中,寓于作文之中,寓于课外阅读之中,这些因下文将谈到,此处不赘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楼主| 发表于 2008-6-14 07: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语文教学杂谈集锦


寻找课文纰漏开拓钻研性学习路子



浙江省建德市寿昌初中 唐正富



学了教学用书中资料(即课文)后,往往能说出文章的多项突出优点,品味出语言上的精妙。在惯常的阅读教学工作中,我们也就如此做。这不可以说不好。然而资料中,作者由于考虑不周或者思绪未及,细节上存在谬误也倒是客观现实。而因为被整篇美文氛围所左右,读者往往就只见资料的好处却见不到谬误。换言之,能从经典名著、时尚美文中发现作者没有自觉到的诸如前后照应、语言使用等方面的谬误,难度极大,需要读者反复阅读及深刻钻研。因而它在迅速提升读者阅读能力方面,绩效有目共睹。

现举几例谬误来质疑,以便同学学习模仿。

宗璞《紫藤萝瀑布》是驻足观赏紫藤萝花开之盛,体味其花开盛况如瀑布气势。宗璞她由此“忆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在“十年浩劫”时期被砍且“连花架都拆掉了”,“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这样的描述前后照应欠缺当。现在,如果藤萝生长在家门口,作者为什么今天才发现它开花?而如果此藤萝并不是“十多年前家门外的那一大株紫藤萝”,难道天下那么多的紫藤萝那么多年只能开一次盛花?不同的紫藤萝由于生命力的强弱在不同年份开盛花不也是很正常的吗?也即作者开头发现开着盛花的紫藤萝与末节极赞开盛花的紫藤萝让人有不是同一关系问题的感觉,问题出在作者所选“忆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与末尾“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毕竟指向谁,接应谁,照应了什么;即末尾藤萝是“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还是文章开头交代路途偶见的藤萝,照应上有失错位。这有些存在美中不足。有硬塞“十年浩劫”来对比之嫌。当然瑕不掩瑜,全文的文学价值仍然很高。以下所举几篇文章的总体优秀情况也如该文,不再另作说明。

朱自清《春》文中,“‘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一句,“抚摸着你”不具体、不明确。春风拂人脸、拂人手,让人产生痒酥酥“不寒”而舒适的美妙感受,可人们身体其他部位被衣服遮蔽感觉不明显,甚至就是没感觉。因此,在原句中“你”后加“的脸”或“的手”更妥当。或许有人认为,“你的脸或手”还是“你”呀?有何本质区别?我们说,这完全在为名家辩护,搞一家之言,对同学深入理解语言、品味语言极为不利。至于讲到“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的手”,前“手”与后“手”有重复之嫌,改后也不怎么看好,我们并不太乐于接受。而讲到改成确指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的脸”,指意明确,感受真切。

同篇文章中“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这一句,感觉“地上”也实在为多余的“用词”。难道那么多孩子在空中或在水中而不在地上?不说“地上”孩子还在“地上”。故我们认为“地上”可以删去。有人或许会说“地上”是要与“天上”对应啊!我们说,第一,上下句字数本来不同,不必太拘泥于对应,完全可以省去“地上”一词;第二,散文句式上“散”是造势,否则太像诗歌骈句,失却散文味;第三,《春》文总体叙述及描写的语调是舒缓语气,是欢快氛围。因而前后句不工整、有变化,与全文基调一致,反而美。虽然如此,但是总觉“地上”改为“野外”似乎更好些。

老舍《济南的冬天》中,有这么几句描述:“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青黑,树尖上顶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比喻精当则精当,难道当年的老舍就缺乏爱国心?难道只这么一个喻体好比况吗?作者或者是一时疏忽,而我们产生上述疑问也系爱国心驱使才这样。比如喻体用“倒扣着的白底黛螺”。与原文去比韵味是失却了一些,但起码避开了“不爱国”之嫌。我们改动喻体已经有如此效果,倘由作者及作者同等水平的人来改,是能找到既能避开“不爱国”之嫌又能在修辞效果上能让读者惬意而满足的“喻体”的。

为课文寻找纰漏,不是有意要去贬低作者进而抬高自己,它实在也是让学生玩味语言、品味语言的一条路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
 楼主| 发表于 2008-6-14 07: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语文教学杂谈集锦

探索语文教学管理科学化的途径



魏书生



我和学生讨论怎样搞好语文教学,有学生说语文课有点像豆腐,水分很大,晾干了真东西不多;有的说语文课像弹簧,能伸能缩,一篇课文讲一节也行,两节也可,三节四节还有话可说。

语文课确有这样的特点:一篇课文,即使是一篇非常浅显的千字文,硬要围绕它说很多话,硬要编出许多目标,硬要围绕这篇文章从语音、文字、词汇、标点、单句、复句等方面出1000道试题,能不能出得来?显然能够。但能不能因此在讲课的时候就可以方方面面都讲到呢?显然不可能。

另一方面,语文又有这样的特点,人们可以任意删掉现行语文教材中的任何一篇文章,学生的语文能力照样可以提高,知识链条也不会中断。

这就说明语文知识也是有序的,我同学生商量:中学生不是大学中文系学生,更不是中文研究生或语音专家、文字专家、语法专家,更不是什么鲁迅作品专家或红学家;不需要教学中解决的就不能去解决,也用不着让学生无尽无休地讨论。我们师生经过反复商量,将语文知识以树式结构表述、归纳为4部分、22项、131个知识点。(见下页附表)这样学生感觉语文知识也像数理知识一样,脉络清晰,知识点明确。

语文知识结构图,像中国交通图。第一层次的知识像省,第二层次的知识像市,第三层次的知识像县,第三层次以下还有更细密的知识点,好比村镇一样。学生面对这张图,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就可以驾驶着思维的汽车,在知识的原野上奔驰。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一个类别一个类别地征服语文知识目标。

明确了学什么,接下来便是怎样学的问题。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要靠掌握语文知识,要靠坚持不懈的听、说、读、写实践。实践过程中,有许多实事要做,写作业,写日记,办日报,练字,搜集名言,读课外书,出考试卷,等等。不统筹安排,我和学生都常常顾此失彼,手忙脚乱,互相干扰,以致不能形成合力。

于是我们师生从管理的角度思考语文教学,制定出适合我们实际的规章制度,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做哪些事,不做哪些事,哪些事多做,哪些事少做,都用法的形式固定下来。

师生强调以法治语文教学,减少随意性,减少人治的成分。

我们努力将事情、时间、承包人三者落到实处。朝着“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事事有时干”的目标努力。

我和学生经过筛选,觉得和语文教学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实事共有34件,然后又将这34件实事分成6类,具体制定出了计划,规定了做事的人、做事的时间和方法,这叫做计划系统。为了使制定的计划落到实处,说了算,定了干,一不做,二不休,我们还建立了监督检查系统。

只有计划系统和监督检查系统,还不是一个完整的以法治语文教学的大系统。因为任何计划、制度都有一定的时空范畴,一旦时空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若仍要按老规矩办事不可,就免了不了要犯错误。为使语文学习能适应变化了的时空条件,我们建立了反馈制度,定期对计划制度进行评议,补充不完善的,废除不合理的。

十几年来,依靠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又建立了三个系统,这样我们班级就基本走上了以法治语文教学的轨道。

下面简述这三个系统。

(一)首先是计划系统

计划系统将34件实事分为6类:每天每人必做的6件事、每天按学号轮流做的3件事、每周做一次的3件事、每学期做一次的9件事、不定期的6件事、和语文教学相互渗透的7件事。

1.每天每人必做的6件事。

(1)写500字语文练习。

学生管这样的作业叫定量作业,所谓定量作业就是字数确定,内容不限。每天每人必须写够500字。这500字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实际水平,选择适合的内容,课堂笔记和课堂练习的字数也算在500字之内,如果课堂上已做了200字的笔记,则课后须再写300字的作业。

这个数字是常量,期初不减少,期未也不增加。这就使学生大脑这部汽车处于匀速运动的状态,便于学生把握自己。

习惯使人变得轻松,每天都做同类的事,可节省犹豫、定计划的时间,更节省了因拖拖拉拉而浪费的时间。

(2)每人写一篇日记。

每位学生一入学,便要开始写日记。“不会写怎么办?”有人问。保证都能会写,学习最差的同学也能会写。刚开始别要求太高了,能写的多写点,后进同学只写一句话:“今天我到实验中学读书了。”第二天,介绍自己的同桌,只写两句话即可。第三天,三句话,介绍自己的好朋友。如此类推。不怕慢,只怕站,日子长了,习与性成,有了良好的写作习惯,也增强了战胜自己的能力。

(3)口头作文。

每天语文课前,全体起立,师生问好之后,不坐下,随机出一个作文题目,同学们站在那里七嘴八舌地口头作文。例如,“中国入关的利与弊”“第三次世界大战──经济大战的打法”“租让土地利弊谈”。有时我出题目,有时请学生出题,总之都是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他们谈起来热火朝天,有时眉飞色舞,既训练了他们说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4)明确自己新学知识在语文知识结构图中的位置。

每当学一个新的语文知识点,便引导学生将这一点与语文知识结构连接起来,这样能提高记忆效率,使零散的知识串在一起,不易散失。

(5)统计“三闲”的数量。

我们把“闲话”、“闲事”、“闲思”(即胡思乱想),叫做“三闲”。中学阶段,学生相当多的时间被“三闲”占据着,这样不仅影响学生学习,更不利的是容易养成不良习惯。于是我们师生提出了把“三闲”压到最低点的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在日记本上统计一下说了多少句闲话,做了多少件闲事,用了多少分钟闲思。日久天长,“三闲”明显减少。

(6)强化效率感。

多年来我反复强调,必须从学生时代就培养自己的效率感,不断强化效率感。每天首先区分哪些劳动是有效的,哪些属于无效劳动,然后将有效劳动和具体时间联系起来。一件事不做则已,做就要讲求效率,力争在规定的单位时间内做完。例如:跳读文章,1500字/1分钟;速读,1000字/1分钟,细读,200字/1分钟;抄写,30字/1分钟;默写,35字/1分钟;写作文,1000字/1小时;朗诵、演讲、口头作文,200字/10分钟。每天的听、说、读、写训练任务都按这样的速度去完成,久而久之,增强了效率感。

由于平时注意增强学生的效率感,每天6件事做完,平均用31分钟:口头作文、新知识归入总体知识结构是在语文课堂上,日记用14分钟,作业用16分钟,统计“三闲”用1分钟。我常常外出开会,学生在家自习,我即使不开会,也有多半时间是学生自己上语文课。这样,语文45分钟,可以完成当天任务还有余。

2.每天按学号轮流的3件事。

(1)办日报。

我们班级从1984年1月开始办《班级日报》,每天一期,寒暑期也不间断,大年三十、正月初一都照常出报。本班新闻、消息等内容必须占60%以上。新报纸要在当天中午12点之前夹到报夹子上。全班同不按学号轮流当编辑,每天一人,两个多月轮到一次,负担也不重。轮到谁,组稿、排版、报头、专栏、尾花设计就全由他一个人说了算。每个月还将报纸装订起来,一个月算是一个合订本,目前我们班已积累了158本《班级日报》合订本。

(2)搜集格言、警句、名人名言。

18年前我们师生就开始搜集格言、警句。办法是按学号轮流,每天总有一名同学将搜集到的一条格言、警句,在头一天的晚上写在黑板的右侧。还要写上名言是谁说的或警句的出处,再写上搜集这条格言、警句的同学的名字。这件事轮流做,谁的负担也不重,但大家每天都能学到一条格言或警句,日久天长,潜移默化,使思想变得敏锐、深刻。

(3)实行“课堂教学的6个步骤”。

14年以前我们师生共同商定了比较适合我们班级实际的课堂教学的6个步骤,至今大部分讲读课我们依然进行。实行时有的步骤大家齐做,有的轮流做。比如“定向”,今天你们几位同学定向,明天可能由另外几位同学定向,其余“答疑”、出自测题、“自我小结”亦如此。

3.每周做一次的3件事。

(1)练写字。

每周星期三,用半节课时间,全班同学练钢笔书法。有时我领着学生练,有时请班级字写得好的同学领着大家练。连续几届学生每人都有一本钢笔字贴。班内写字比较乱的几名学生除每周上一次书法课外,每天还有临贴、仿写的任务,从每天20个到50个不等。

(2)学新歌。

18年来,我们班一直坚持每周学一首新歌的制度。每首歌的歌词实际都是一首诗。会唱歌,也就会背诵这首歌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多背了一些诗。这些年来,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平均学歌都在100首以上,这100多首歌词,自然提高了一点学生的文学储备量。

(3)文学欣赏课。

到临毕业那一年,我们规定每星期五的语文课为文学欣赏课,我喜欢给学生读当代青年作家的散文、小说、报告文学。陈祖芬写的报告文学《当代青年》,鲁光写的报告文学《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还有写栾茀的长篇报告文学《追求》,写葛洲坝建设者的报告文学《当惊世界殊》,都曾给我们师生以深深的鼓舞和激励。

4.每学期做一次的9件事。

(1)确立座右铭。

多年来我们班每位同学每个学期都要重新写一遍座右铭。做成长10厘米,宽6.18厘米,一面高1.5厘米的三角形艺术品。纸板的,木头的,铁的,塑料的,贴金箔、银箔的,百花齐放。上写三部分内容:终生崇拜的伟人的名字;本班要追及的同学的名字;针对自己的思想弱点,找一句医治这一弱点的话或格言。同学们写的都是中外品德高尚、贡献突出的伟人的名字,如周总理、雷锋、张海迪、华罗庚、陈景润、爱因斯坦、爱迪生、居里夫人、海伦·凯勒……这样就能使学生天天都能想到自己崇敬的人,不知不觉地产生某种同化作用。

(2)出考试卷。

18年来,我不出题考学生,但不意味着不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采用的检测方式是学生出试题。至少每个学期出一次,也有时同学们要求,一个学期要出四五次。每次出题之前 ,大家先确定试题大纲,即本次试题考察目的,一共出几道试题,每道试题的考核范围,试题量,分数比例,都有具体规定,大的方面管住。在这个范围内同学们尽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花样翻新。出题时在卷上标明出题人姓名,然后由承包考试的人收齐试卷,大家再抽签答题,答卷之后再交给出题人评卷。

(3)重现知识结构图。

每学期都用一节课时间,学习讨论语文知识结构,我们已掌握了哪些,本学期还将要学习哪些知识点。

(4)写教材分析。

18年来,我一直引导学生自学整册新教材。我总是让教导处在放假的时候,就把下学期新教材取来,发给学生,要求每位学生在假期就学新教材,学习之前,先每人写一份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需做7年事:列生字表、列生词表、单元分析、习题归类、知识短文归类、书后附录、列文学常识简表。

写这样一份教材分析,篇幅大约在1500字以内,初次写一份需3小时左右,以后每册书都写,效率就能高些。写完之后,学生便可一类一类地自学了。

我觉得,自己教语文省力而学生成绩高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会学生把书读薄,站在一册书的角度突破重点,所以我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讲公开课,都愿给学生介绍读一本语文书的方法。

(5)复习一类文章的读法。

我先教给学生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散文的读法,然后再学课文。教了这些方法后,每学期再用一节课时间复习一遍。

(6)复习一篇文章的读法。

18年来,我不给学生抄课文的段意、中心、写作特点,而是教给学生划分层次的5种方法,归纳中心的6种方法,分析文章写作特点的5种方法。学生用这些方法做钥匙,去开一篇篇文章的锁。偶遇打不开的,老师再讲,既减轻了记忆的负担,又增强了思维的乐趣。这些方法,每学期需再复习一遍。

(7)写作文。

因为我要求学生坚持每天写日记,作文便可少写,为了教会学生互批作文,一学期还是要写一两篇。

(8)批改作文。

我从1979年开始,引导学生互相批改作文。怎样互批?每一次只一条批语,以后每次增加一条,一共增加到10条,每条批语针对一个方面给5分,满分为50分。这10个方面是:第一,格式是否正确;第二,卷面是否整洁;第三,错别字几个;第四,有几处病句;第五,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第六,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第七,文章的选材是否围绕中心,具有典型性;第八,文章结构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首尾是否照应;第九,表达方式是否符合作文指导或文体的要求;第十,语言是否简练、流畅。

学生互批作文有利也有弊,但18年实践使我体会到,对我这样在时间的夹缝中生存的语文老师来说,利还是远远大于弊的。

(9)作业检查积累。

18年来,每位学生的作业及日记均须写清年月日。除平时抽查外,每个学期放假前总结检查一次。然后将本学期182页的语文作业本装订在一起,放班级统一保存。其余各科也同时检查,统一保存。毕业后可取走,也可继续放在班级,现在我们教室后面的作业,如果叠成单摞已经达到68米高。如果半年检查时,哪位同学不够182页,那么少几页就要补几页。意在养成学生说了算、定了干的品质。

5.不定期的6件事。

(1)读课外书。

18年前,班级设立了图书箱,一年又一年传下来,现在已经是个图书楼了,里面最多的是人物传记,每届学生都有一位做图书管理员,负责保管和给同学们办理借阅手续。

(2)郊游。

几年前我额外工作不多的时候,曾确定每周带学生到郊外游玩一次,现在工作多了,也力争每学期领他们去几次:到冰封的大河上跑接力,打雪仗;到白茫茫的大雪下去寻找生命的踪迹;采集标本、摸鱼捉虫……观察自然,陶冶情操。

(3)介绍学习方法。

有一部分学生语文学不好是由于没有好的学习方法。18年来我经常在语文课上向学生介绍名人、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国内外学法专家使用或提倡的学习方法,班级也经常召开学习方法交流会、研讨会,受到学生欢迎。

(4)介绍教育学、心理学有关知识及国内外教改信息。

学生愿意参与教育,喜欢了解心理学知识,渴望了解国内外同龄人的学习状况、生活状况。语文课上适当介绍这些内容,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一方面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5)相关学科渗透。

为提高学生对语文是工具学科的认识,我曾多次请学生写作文或命题日记,如《谈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谈压强》《谈浮力》《英语语法和汉语语法的异同》。写这类文章,既加深了对其他学科的理解,又增强了写说明文的能力和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6)介绍国外科技动态。

为了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正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时代,18年来我经常将自己订阅的《国外科技动态》这本杂志上的文章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现状和一些激动人心的新发明、新创造、新工艺、新成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为中华的崛起读书的紧迫感。

6.和语文教学相互渗透的7件事。

(1)写学习病历。

学生考试出现了较大错误,便请他写一份学习病历。包括:疾病名称、发病时间、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几个疗程这样5方面内容,既有助于改正错误,又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

(2)写个人法院审判程序。

学生学习拖拉或马虎等,就请他写一份审判程序,原告、被告、律师、法官都是自己一个人,引导学生跳出自我保护的小圈子,站在一个更广阔的角度,客观地看待自己。

(3)写说明书。

学生犯的错误有较深的思想根源,便让他写一份心理分析说明书,写清楚事先、事中、事后心灵中新我旧我不同的斗争过程。

(4)智力训练。

为强化学生的效率感,班级经常开展背短文比赛、书法比赛、记忆竞赛、猜谜语竞赛、成语接力竞赛等,这些比赛有的仅五六分钟,用时间不多,上课累了的时候,调节一下,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

(5)三结合学语文。

语文教学中,我尽可能做到三个结合,即:学与用结合,听、说、读、写结合,语文学习与语文科学习结合。所谓语文科学习,是指课堂上语文教师领着学生学语文教材,真正的语文学习途径则比语文科学习多得多。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语言环境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无时无刻不可以学习语文。注重三个结合,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通过语文教学去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又促进了语文学习。

(7)引导学生练气功。

我觉得气功理论,博大精深,气功实践,奥秘无穷,将气功引入教育教学将是极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我已经练了12年气功,已经领着学生练了10年气功。每天下午第二节课前,全校放气功音乐,全校师生放松入静练气功。练气功能使人胸怀开阔、提高悟性、增长智慧、精力充沛,明显有利于语文教学。在外地上课我也喜欢引导学生入静入境学习,提高了学习兴趣,师生融洽和谐,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共6个类别34件和语文学习有关的事,我们师生都做了较明确具体的规定,计算一下,除轮流做、语文课上做和学校其他活动融合在一起做的事情外,每天都需学生用时间的只有写日记、统计“三闲”、500字语文练习,前面已经说过这3件事共需31分钟,语文课上倘抓紧基本可以做完,即使我讲课,学生一节课一个字没写,课外学31分钟也是支付得起的。

(二)再谈监督检查系统

我们建立了解5种检查监督的方式,并且制定了具体的检查时间、检查方法和奖惩措施。

1.自检。

18年来,我体会最深的,就是把检查监督的着重点放在学生自检上,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培养学生忠实于自己的习惯。

2.互检。

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互助组式的。两名性格、爱好相近的同学要求成立互助组,大家认为有道理,同意了,他们便搞语文学习互助。互相检查督促对方执行语文学习计划、法规、制度的情况。也有时是临时组成的互助组。另一种互检方式是保护人式的,请后进同学给自己找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同学做保护人。保护人负责监督检查这位后进同学执行语文学习计划、制度的情况,发现有拖拉现象,及时给予批评纠正。

3.班干部检查。

常务班长、值日班长、学习委员、科代表按照自己的职责范围检查、监督学生执行语文学习计划的情况。另外还有单项检查负责人,如检查任务量最大的是日记,指定专人承包检查,语文作业也指定专人承包检查。专项负责人有权随时抽查某个人的任务完成情况。多年来我教语文从来没请人代过一节课,我外出开会都是这些干部们出面组织大家自学语文。我一直对一届又一届的干部们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

4.班集体检查。

引导班集体树立好学上进的风气,对不认真执行学习计划、制度的学生形成一种批评、帮助的集体舆论,这是最重要的集体监督方式。另外,我们还不定期地选“学习最认真的人”、“做事最拖拉的人”、“最珍惜时间的人”、“最爱帮助别人的人”、“最不忠实于自已的人”,这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监督检查的作用。另外,每个学期班集体对半年来每位学生执行计划、制度的情况,都有一次认真的、总结性的检查。

5.语文教师抽查。

有了以上4道检查监督的关口,留给我的任务就极少了。没有人来问我什么,有事都去问干部,毕业班我教得还是很轻松。

(三)最后谈反馈系统

1.个别讨论反馈。

我在上下班的路上经常和学生讨论学习计划、制度是否合理,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个别问题,则个别调整。如500字练习个别人则是每天完成300字即可,有的则需达到700字。

2.班干部反馈。

同学们学习中的具体问题,班干部比我了解得多,他们经常开会讨论计划,制度是否完善全班。原来我们曾规定每星期集体检查一次定量作业,后来干部们感觉太烦琐,便修改为一学期检查一次。

3.班集体反馈。

学习计划、制度要进行比较大的修改,必须经班集体表决通过。如18年前我们定的计划是每星期写一篇作文。1983年大家废除了写命题作文的计划,而强化了写日记。到1988年学生讨论认为完全废除也不好,便又制定了每学期写两篇作文的计划。

4.家长反馈。

我通过和家长通信、召开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征求家长对学习计划的看法。有位家长专程到校来找我,求我给她的独生儿子加倍地留作业,我说服她放弃了这一不科学的要求,但对其中合理的部分,我还是采纳了,即针对她的孩子字写得太乱的毛病,每天比别人多写130字的小楷。

有了这样4种反馈方式,就使我们的学习计划、制度符合学生、干部、教师、家长的心理实际。也保证了在时空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时计划、制度能从新的实际出发,得到及时的修改、补充,甚至废除。

制定了较完善的语文教学计划、制度,再建立了检查监督系统和反馈系统,就保证了语文教学管理不会出现较大的失误,就使语文教学走上了法治的轨道,就初步实现了语文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

13年前,当省委、省政府做出《关于在全省教育战线开展向魏书生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的时候,许多同志眼见我超负荷运转,都替我担心,怕我累垮,劝我不要再做语文教师这又苦又累的工作了,可我眷恋着它,舍不得离开。这些年以来,负荷越来越多,但就班级工作和语文教学而言,却越来越轻松。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成绩逐渐提高。单就人们最看重的智育一个方面而言,成绩也较理想。1988年毕业的学生是受干扰最大的一届,那是我刚当书记兼校长的三年,没经验,少办法,又总外出开会,可到升学时,我当班主任并教语文的两个班135名学生全都达到了升学分数线,全市44所中学超过600分的考生共30名,我们班就占了10名。全市仅两人语文达到109.5分,都是我们班的学生。显然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语文教学管理自动化弥补了我投入时间极少的不足。

教育是古老的事业,语文是古老的学科,惟其古老,我们的前人才给我们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继承。但从另一方面看,人类毕竟还是在青年时代,人类活动到今天,不过活了170万年,也许还能活340万年、680万年,甚至几千万年也不灭亡。显然人类将来要走的路比起已经走过的道路来,不知道要长远多少倍,正因为如此,一定还有更多,更好的方法等我们去探索。我只是站在真理之山的脚下,我愿朝着山的高处攀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2008-6-14 07: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语文教学杂谈集锦

疑问教学之“四五六七八”



四川省阆中市水观中学校 周斌顺



“学贵有思,思源于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些名言名语都阐述了疑问教学的重要功能及教师为学生解难释疑的重要职能。那么疑问教学究竟要注意那些问题呢?笔者认为,疑问教学中应注意“四步、五度、六要、七点、八性”。

一、四步:疑问教学从步骤上可分为设疑、辩疑、解疑、生疑

“设疑”:一般以提问方式出现,设疑的关键在于能否激起学生对疑问的浓厚兴趣和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能否达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

“辩疑”:让学生围绕疑问展开讨论。培根说“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使思想锐利。”唇枪舌剑的讨论能使同学们的思想在激烈的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辩疑中需要注意的是:确定好讨论的组织形式、紧扣讨论中心议题,防止洋洋千言,离题万里。

“解疑”:对疑难的解答必须抓住关键,突破疑点;必须言简意赅,让学生得其要领;还可以运用纲要信息原理,以版书形式展示其重点。

“生疑”:在解疑的基础上运用求异、求深、求全思维法衍生新的疑问,引发新的探究。

二、五度:疑问教学中要把握好五度──难度、跨度、坡度、密度、广度

难易度适中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相反,随意的提问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即使他们回答地整齐划一也不能反映其思维的深度;而超前深奥的提问又常常使学生不知所措,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跨度”上要求问题的设计应有一定的纵横衔接。“坡度”上要求所提问题必须根据教学需要,按照教学程序、课堂结构和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精心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近及远、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正如《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密度”上要求问题的设计应疏密得当,问题与问题之间应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避免三步一疑、五步一问。问题满天飞,实际上只能是浮光掠影。“广度”上要求问题设计应考虑大多数人的认知水平。

三、六要:在疑问教学中要注意六个字“精、巧、准、趣、活、新”

所谓“精”,即是“量”上不能处处设疑立障,“质”上要精当;“巧”指提问要巧妙,要富有启发性;“准”即是指提问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抓住关键,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所提问题应丝丝入扣,不蔓不枝,切忌空、大、难、散、泛;法布尔曾将兴趣比作为“摧毁学习障碍的炸药”、苏霍姆林斯基说“课上得有趣,学生可以带着一种高能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所以教师要努力使问题教学充满趣味。“活”即是指问题的类型与提问方式灵活多样。提问的类型不可机械死板,根据不同的课程可选用启发式、情景式、疏导式、探究式、比较式、归类式、悬念式、连锁式、比照式等提问。且提问本身就充满艺术性,应当使直问与曲问、正问与反问、明问与暗问、师问与生问、口头与书面、集中与分散、个别与整体等相互结合。“新”指提问要新颖、独特。

四、七点:疑问教学中要处理好七点:疑惑点、动情点、兴奋点、触发点、关键点、模糊点、定势点

1.找准疑惑点

《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要求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时,恰到好处地提出疑问。教师可以从学生思维现状的角度、教材的角度、教学进度的角度来找准疑惑点。

2.抓住动情点

“情感是智慧的化身,缺乏情感的课堂是没有生命的课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情感因素实施疑问教学,以情感人,以心育人。

3.激发兴奋点

优秀的教师能够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使学生与学习有关的神经细胞出现高度选择性兴奋,这样就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4.利用触发点

疑问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个教学细节都可能是新的矛盾和新的探究的一个触发点,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和善于把握,都有可能以之为契机点燃智慧的火花,打开知识的窗户。

5.把握关键点

解决疑难应把握关键,在重点处着力。

6.澄清模糊点

对疑问教学中的模糊点要尽量澄清,让学生明明白白。

7.突破定势点

疑问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定势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八性:疑问教学中应注意以下技巧:提问的目的性、问题的启发性、提问的针对性、学生参与性、结果的有效性、评价的鼓励性、调控的合理性、手段的多维性

问题的目的性:教师提问应服从于教学目标、考虑学生学什么、思考什么,形成什么能力和品质,紧扣教材的关键点,在重点、难点、特点上提问。

问题的启发性:课堂提问要导而弗牵,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尽量避免单纯判断性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灵活选择是非问、选择问、特指问、正反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和开拓性提问。

提问的针对性:对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重点,不要面面俱到,不要频繁琐碎,要因材施问,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问题。

学生的参与性:学生主动参与性的大小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发问、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问必须面对全体学生,要有利于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力求使多数学生有回答问题机会;要让学生尽量参与解答问题的全过程,不越俎代庖。

结果的有效性:只有获得真实信息反馈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教师不可热衷于课堂上热热闹闹的形式主义,它有可能是一种虚假形式,有时会掩盖学生真正的无知。

评价的鼓励性: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尽量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

调控的合理性:对疑问教学的全过程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控。比如提问要注意哪些问题,提问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怎么样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做周密考虑和充分准备。

手段的多维性:实验心理学证明:“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11%来自触觉,3.5%来自嗅觉,1%来自味觉。知识保护方面,人们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认知心理学也表明,一个人对一事件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与刺激的强度是相关的,因此,在疑问教学中应对学生大脑进行多维刺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
 楼主| 发表于 2008-6-14 07: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语文教学杂谈集锦

语文教育走过和走向的路

──新时期中学语文教育概述

陈金明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二十年来,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围绕如何提高教学效率的问题,在教材建设、教法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学生语文水平明显提高,是建国以来语文教育发展最好的一个时期。处在世纪之交,回顾新时期语文教育走过的历程,我们深切感受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强大威力;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是语文学科发展的生命。

一、新时期中学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3年)

“十年动乱”对语文教育是一场灾难性破坏,它不仅使中学生的语文水平急遽下降,而且在思想上造成了极大混乱,广大教师欲干不能,欲罢难休。至于语文教学研究则扫地以尽。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和对“两个估计”的错误论断的否定,为我们正确认识建国三十年来语文教育的成绩和教训,全方位地进行语文教育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教育部重新制订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从性质、任务上恢复了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和吕叔湘《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重要文章的相继发表,揭开了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序幕。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迸发了极大的热情,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的行列中来,切实把自己担任的语文教学工作搞好。在这一阶段内,主要做了这样几件事情:1.各地教研部门对当时中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进行了调查,其中人教社中语室在一些省市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写出了详尽调查报告;1979年在吕叔湘先生指导下,人教社中语室同志到许多地方调查研究,写出了若干分调查报告,结集成一本书《现状与设想》,反映出当时初中学生语文水平较差。针对学生语文基本功差、语文能力明显下降、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的现况,各地学校安排了补课;2.学习贯彻教育部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清除语文是“阶级斗争课”的影响,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3.各地师资培训机构通过函授、电化教学、巡回教学等形式,对在职教师普遍进行了业务培训;4.北京《中学语文教学》、上海《语文学习》、山西《语文教学通讯》等语文杂志创刊出版,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学术交流提供了园地;5.一些学校开始进行教学实验。如在北师大附中、华东师大一附中等条件比较好的学校提出“三年语文过关”的实验;北京景山学校的“以作文训练为中心组织教学”、月坛中学刘朏朏老师的“作文三级训练”实验;重庆一中黎见明老师倡导的“语文导读与创造学法”实验;上海钱梦龙老师提出的“三主”“四式”导读教学实验等等。在这一阶段内,语文教学改革的内容还比较单一,深度也还不够。但它毕竟是语文教学迎春绽开的几丛鲜花。

(二)第二阶段(1983年—1992年)

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从战略高度提出了我国教育事业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指明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1985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是一种封闭型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从小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很不够”“不少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实践环节不够重视”。它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教育部于1986年重新修订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与过去大纲相比,这次在目的任务表述上,除去吸收了培养语文运用能力、阅读现代文能力和初步阅读文言文能力以外,还增加了听说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发展智力的要求。在教育“三个面向”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指引下,合国各地的语文教育改革无论是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有了新的发展。主要做了这样一些事情:1.深入学习“三个面向”,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学习认识到,任何时代的学科教育都无不受制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当今,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是以智力为基础的,因而学科教育应为培养有智力、有高度熟练技能和不断学习的新型人才服务。2.开展社会调查。例如,教育部委托华东师大于1982年对全国初中三年级语文教学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系统的调查研究,结集为《调查与分析》,反映出与8年前那次调查相比,初中学生运用语文能力已有很大“进步”。对初中三年级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进行抽样调查;北京市语文教学研究会和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于1984年春与1985年秋季分别对8所综合性高等院校以及一些大企业、大机关和科研部门进行了社会调查,了解所在单位人员工作中所应具备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最后写出了《关于社会各方面所需要的语文能力的调查报告》。调查结果表明,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由于受着陈腐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一直循着一条固定的轨道缓慢行进,从不注意语文教学的实际社会效益,也不大考虑时代的要求,因而要面向社会加以改革。3.在教学实验研究方面,不少教师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如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提高语文教学综合效应实验”,这项改革的特点:①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热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②探求和尊重语文教学的规律,讲究教文育人的整体性;③开拓课外语文天地,课内导课外课外促课内;辽宁魏书生老师的“自学能力培养实验”,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提出了六步教学法,建构了“语文知识树”以及每人每天必须做的6件事;北京宁鸿彬老师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出了课堂教学“三三制”原则,其内容是:“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教师。三欢迎:欢迎上课时随时质疑;欢迎对教材发表不同意见;欢迎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三允许:允许出错,允许改正错误,允许保留不同意见。”河北省特级教师张孝纯老师倡导的“大语文教学实验”,由“一主两翼”组成,主体是课堂教学,两翼,一是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一是利用语言文字环境;此外,章熊将西方国家现代教育测量学移植到汉语文教学测试评估中来;北京四中顾德希老师对阅读能力层级进行分解研究,也都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这些课题研究成果,在全国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第三阶段(1992年底至现在)

1992年底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又一次极大地推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既为深化教育改革增添了活力,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1993年2月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充分肯定了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指出了“应试教育”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明确提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1997年9月国家教委在烟台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对历时数年涉及全国、牵动整个社会的素质教育实践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工作作了部署。会议之后,国家教委又发布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从那时起,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了语文教育的主旋律。在这一阶段内主要做了这样一些事情:1.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的指导文件,提高语文教师对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意义的认识。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自觉的形成了一种崇尚“应试学习”的偏向。“应试教育”从根本上扭曲了学习,使本来应该作为目的的“学习”变成了为“应试”服务的手段,“应试”反倒成了学生追求的目标。而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切实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适应新的技术革命的到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实质上是一场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竞争。语文课是基础教育的一门主课,实践表明,教师把主要课时用于引导学生作各式各样的练习题,大搞题海战术,不利于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2.不少学校教师学习、本国的优秀语文教育理论,以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的语文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3.开展课题研究,从深层次认识素质教育的规律。如北京教育学会于1993年提出了“开发右脑,发展形象思维的教学实验与研究”的课题,有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161中、花园村中学、8中、55中等校参加。这个课题理论基础是人的左右脑分工不同,左脑管逻辑思维,右脑管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是形成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其具体途径是注重表象积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个课题研究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供了相关参照。1997年北京教育学院和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联合承担了国家“九五”课题:“语文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研究”,这个课题着重从语文课程设置、读写能力的目标体系等方面探索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途径;湖北省宜昌市余蕾老师倡导的“课内外衔接的教学实验”,其基本思想是,人们的语文能力的形成来源于听、说、读、写实践,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交际,其做法是以课堂教学为轴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延伸、扩展,使课堂的语文教学和课外的语文生活实践浑然一体;吉林省赵谦翔老师提出的“语文教学与人的发展实验”,针对目前汉语文教育的弊端(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忽视母语教育的人文精神,远离生活,忽视创造性思维),着眼于世纪之交汉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后提出的,等等。4.举办优秀教师教学思想、教学经验研讨会,从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宁鸿彬、顾德希等特级教师丰富的教学实践中,提升素质教育的规律及实施教学的具体措施,特别是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经验。

二、新时期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主要成绩

(一)揭示并树立了若干新的教育思想和观点,使语文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提高语文能力的规律。在社会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既重视汲取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母语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又注意研究我国传统的经验,并在教改实践中提出了一些新的语文教育思想。诸如,“文道统一,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把它作为整个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而教师“导”的内容,不仅是知识传授,更重要的在于教给学习方法;在发展学生智力上,既注意一般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又尊重每个人的不同个性;在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上,强调通过多种渠道开拓学生视野,认识到语文教学只有“展开双翼,才能腾飞”;在教学研究上,注重探索如何建立科学的训练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教学过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等等。尽管全面实施这些新的教育思想、观念还需要一段相当长的过程,但它毕竟突破了陈腐教育思想束缚,为实现语文教学的民族化、科学化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模式改革有新的突破。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对教学过程科学的概括和规范的形式,是一种动态而又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而不是僵化的、固定不变的教学程式。长期以来,在这个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是我国传统的教师串讲型和前苏联的知识传授型的模式。近20年来,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和西方现代教学论的引进,许多教师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势。如上海钱梦龙老师提出的“三主”“四式”导读教学,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以及由此而建立的“自读、教读、练习、复读”的四种教学基本式;辽宁魏书生老师提出的“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教学法;北京市丰台教师进修学校吴桐祯的阅读、写作训练双序列的“自学能力培养法”,提出了“指导自学──自学──检查自学──练习”四步教学。这些教学模式各具匠心,各有特色,其应用范围也不尽相同,但是它们有许多共同点,从而构成了这些模式的科学价值。一是把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率作为总目标,把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是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而新的教学模式试图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三是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发展智力是新时期对新型人才的突出要求,也是当代教学论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些教学模式基本上都设置了导读、自读、质疑、讨论、小结、反馈等环节,说明实验设计者是按照学生认知特点来设计教学程序的,以期在培养读写听说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智力。当中,有些教学模式还体现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要求。

(三)教材研究力图体现地方特色。教材是教学之本,没有一套好的教材,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是不可能的;没有一套比较符合本地教学实况的教材,要提高教学效率,保证语文教学质量,也是难以做到的。建国三十多年来,各地基本上使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教材的单一性,已经大大落后于时代前进的步伐和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凡属经济发达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多种教材并存。这样,不仅可以在竞争中保证教材的质量,让不同风格的教师选用不同特色的教材,而且注意地域特色,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这样的思考,1978年来,一些省、市开始了教材编写的实验研究。经过反复修改现已编出多套教材,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北京师范大学编写的四年制初中语文教材、广东省编写的(沿海版)三年制初中语文教材、四川省编写的(内地版)三年制初中语文教材、北京师大实验中学和北京市教研室合编的初中语文教材、辽宁版初中《阅读》《写作》教材、江苏版“单元合成、整体训练”初中语文教材、张志公主编的初中语文教材,等等。这些教材的共同特点,一是体现了新的编辑思想。教材选文力求反映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和文学艺术的新发展,体现教育“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使语文教学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二是探索科学的内容序列。各省、市自编的语文教材注意从不同角度对教学内容作些分解,或从能力训练点或从语言文字知识方面,力图建立起科学的内容序列。三是重视课前与课后的练习设计。语文学科的独有任务是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而练习、作业又是完成这些任务要求的主要途径。各地编写的语文教材都非常重视作业、练习的设计,有的将思考和练习题分开编列,前者着眼于发展思维,后者侧重于技能训练,并将两者结合起来;有的在课文前设计了自学思考题,在课文后编制了作业练习题,意图在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巩固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课程标准与教材训练序列,是教材编写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取得的这些进展,还仅处于起步阶段。

(四)编辑出版了一批语文教学专著,创办了多家语文报刊。特别是中学特级教师教学论著,它们对当前乃至今后全国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各地还建立了群众性学术团体,如全国有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下属有省、市、自治区中语会,通过课题研究学术研讨会、培训等多种形式,对推动语文科学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迎接21世纪中学语文教育事业更大振兴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倪端,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而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因而对于培养和造就21世纪的新一代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肩负着时代的重托。改革开放20年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面对新的形势,由于多种原因,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研究、教材建设、教学模式和方法还比较滞后,影响了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我们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导,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语文教育,为构建具有汉语文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一代而继续奋进。为此,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一)明确语文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的素质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其中语言素质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信息社会里,运用语言能力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敏锐、准确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能力,将成为每个国民的基本需要。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最基本的、最直接的是通过应用基础语文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训练,教会学生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培养读写听说的能力,这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中学生只有掌握了语文这个交际工具,具备了较高的语言素质,今后才有可能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为国家、为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语文教学还承担着思想道德、审美教育、人文教育的任务,但这些方面的教育,应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加以体现,而不应是外加的,更不能是牵强附会的。语文就应该姓“语”,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训练。

(二)优化教学过程,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益,已经成为深化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改革,才能使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在这方面,不少学校已经进行了可喜的探索,其基本经验就是优化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就大多数学校来说,“以教师为中心”仍占统治地位。这同素质教育倡导的主体性是完全相悖的。素质教育是一种尊重学生主体的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发挥学生积极、主动精神,挖掘和调动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实现学生的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之所以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是为了高扬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当学生确实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自觉投身到教育与学习活动之中,这种教与学才是“优化”的,也才会是和谐的、愉快的、成功的。强调主体性的目的还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自学能力的形成是在主体自身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实践证明,魏书生、颜振遥等人多年坚持的“自学辅导”的教学模式,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地进行自学、自练、自己批改作业,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理论上讲,学生学习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学习的过程可以做到自我调节,这既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也符合现代教学论所强调的“以自学为主”的方向。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教育思想的一次深刻变革。只有放弃了根深蒂固的“教师中心说”,才能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

(三)搞好教育研究,提高教学效率。改革开放以来,中学语文教育研究确实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做出了不少成绩。但是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来说,各地进行的一些研究项目也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亟待加以改进。一是不少课题缺乏现代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的指导,语言学、言语交际学、心理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尚未跟语文教学研究挂钩,课题研究起点不高。二是改革实验项目虽多,但是真正有组织、有计划的整体改革的项目不多。不少个人提出的实验项目,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目标,零星分散,低水平重复。少数比较成功的实验研究,也大多是停留在经验阶段,没能上升到理论。加上含有实验者特有的个体色彩,难以加以推广。从总体来看,目前语文教育研究还大大落后于教学实践。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准确、敏捷、高效运用语言的能力,至今从总体上仍没有解决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这不仅是经济、时间的极大浪费,而且将直接影响下世纪人才素质和民族文化科学素质。因此要进一步搞好课程研究、教材研究、教学研究,实现语文教学的科学化。

(四)加强师资培训,提高语文教师思想和文化素质。对此,我们应从以下方面加以认识:一是改革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当前语文教学不尽如人意,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教师的思想品德修养、业务基础和教学能力的欠缺直接相关。需知,如果一个学生遇上的第一位语文教师是一位未经过充分培训并缺乏积极性的老师,那么他们未来进行学习的基础本身就缺乏基础性。从这一意义说,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师质量亦即教学质量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二是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识在不断革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因而一个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在一生中加以充实、完善。那种认为在大学学过的知识就能胜任几十年教学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因而,一个称职的现代教师,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三是继续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它应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测量学、现代教学论与教育哲学;文艺学、语言学、美学等等门类,此外还需掌握现代教学技术。而最能代表现代教学技术的是多媒体教学。它们能及时传送信息、又能贮存信息,可用于学习、教育与训练,教师应该了解它,掌握它。三是“当上语文教师就要上好语文课”,这个要求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如何上好课,可以从诸多方面说开,但是说千道万,重要的还是吃透两头:一是教材,二是学生。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一连串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深入、不间断地了解学生就更为重要。四是各地教研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为在职教师进修创造条件,而对于每位教师来说,主要是靠平日自学,自求进步。(作者系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编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04: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