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spj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教学杂谈集锦

[复制链接]
64#
 楼主| 发表于 2008-6-13 07: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语文教学杂谈集锦

因爱而生长

──我和一个“差生”的故事

宜都市红花中学 来玉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所规模不大的私人学校里,每天早上九点,所有学生都聚集在大教室里上思想教育课,这天,女校长拿来两个花盆,花盆里栽着两束一样的常春藤,她要做一次伟大的实验。

她把一束常春藤放在厨房的柜台上,而另一束放在大教室的柜子上,后来的一个月,她让学生每天对着教室的那束常春藤唱歌,告诉它自己有多么爱它、它是多么美丽。而对放在厨房里的那束则不予理睬。四个星期后,实验的结果让孩子们兴奋异常:由于远离注意,厨房里的那束常春藤长得又长又细,病蔫蔫的一点都不精神,但是大教室里的那束则完全不同,它在歌声和积极的思想和语言的滋润下,长得很旺盛,叶子黑油油的,汁多而肥美,比原来大了三倍之多。当它听到孩子们的歌声和说话声,以及感觉到孩子们的关怀的时候,它的叶子就兴致勃勃的摇曳起来。

为了把这项实验更推进一步,同时也为了让孩子们那柔弱幼稚的心不再为厨房里的那束常春藤流泪,女校长把厨房里的那束也搬到了大教室和另一束放在一起,不到三个星期,第二束常春藤就赶上了第一束,第四个星期,她们就分不出彼此了。

我记住了这次实验,并且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所有的事物都会因爱而生长!

在老师眼里,学生的学习成绩、道德标高是不一致的,这就正如人的手指,十个手指伸出来也是长短不一的。一般来说,老师都比较喜欢那些成绩优秀、品行端正、听话乖巧的优秀生,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相对薄弱而又调皮捣蛋的差生,往往是提起来就头痛,恨不得早日逐出班门脱其羁绊而后快!老师痛其不才,怒其不争,甚至有时候在心里恨其不走!“痛”也好,“怒”也好,“恨”也罢,总之,对他们没什么好脸色!也是,眼见着自己的弟子正道不走走斜道,不痛?一次次苦口婆心的教育不见成效,不怒,不恨?人之常情呀。可是,痛过,怒过,恨过,你爱过吗?在横眉怒对两败俱伤的不智之举后,为什么不另辟蹊径,试试让差生沐浴“爱”的阳光?

一、上课睡觉的男生

接手新班了,班上的学生一个都不熟悉。在这样的时刻,所有的学生在我的心目中都是一样的角色定位,他们没有好与坏的差异,也没有善与恶的区别。开学第一节语文课,我像朋友似的和他们聊天,我和他们聊语文的重要,聊自己读书时对语文的爱好,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聊网络语言的幽默与不规范……也许是刚开始的缘故吧,学生对我有着新鲜感,也或许是话题比较广泛,也比较对学生胃口,学生听得很认真,还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从他们闪闪发光的眼眸里,我知道,我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我很高兴。

后来上课文了,第一课是江泽民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是政论文,由于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相对比较枯燥,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个高个子的男生趴在了桌子上,我悄悄地走过去,轻声问他怎么了,是不是病了。他抬起头,望了我一眼,没回答我,我看见的是一双不耐烦的眼睛,一双无所谓的眼睛,我没有反感,见他好象没病,也就不再追问。可是后来我发现,几乎每次上课,他总是听不了多大一会儿就趴在桌子上,仍是很懒散的样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与学生之间也越来越熟悉,我知道了那个躺在桌子上的男生名叫屈成,我从其他老师口中知道了他的过去:无心学习,纪律散漫,无视老师,屡教不改!我心里暗自嘀咕,碰上刺儿头了!看来我得花些心思改变他。

二、一篇周记

我曾经多次私下找屈成谈心,告诉他在初中阶段的最后一学期里,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让时间白白流逝。我问他明白吗,他漫不经心地点头表示明白,然而一上课,他还是照睡不误!作业也一次做、一次不做的。一下课就来了精神,和几个男生疯赶打闹。问他怎么不学,他就一句话“我搞不到”。怎样激起他学习的信心,让他对学习产生兴趣呢?怎样让他能够学到一些东西,终有所获呢?我苦苦地思索着。

终于,机会来了!班上另外一个学生因为品行太顽劣而离校,而这个学生与屈成是很好的哥们儿,他的离校,在屈成的心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那周的周记,他写得很认真,他在周记里诉说了与那个同学的友谊,并且请全班同学看在曾经同学一场的份上原谅他的朋友的不好,给他的朋友一次改过的机会,他在周记里写道“……我流泪了,真的”。那次的周记本,是屈成自己亲自交给我的,让我在班上念。说实话,我看了他的周记,也有被感动的感觉,凭着直觉,我感觉到这是一次转变他的好机会,我答应了他的要求。下一节课一开始,我就念了他的周记,用了我最有感情的声音念,下面静静的,没一点声音,念完,我的眼睛里有了泪花,班上好几个学生都哭了,屈成呢,一直埋着头,可我分明看见了他抽动着的双肩,他,真的哭了!而后,不知道是谁第一个鼓起了掌,接着,掌声响成了一片!倒不是因为屈成与一个“不法分子”站在一起的勇敢,而是因为字里行间所透出的那份真实的感情。

从这篇周记,我看到了屈成心底里“善”的一面,看到了他真实的人性,他其实是那么渴望理解,渴望尊重。下课后,我找来他,问他:“今天同学们为你的文章鼓掌了,老师也为你高兴,你自己高兴吗?”他腼腆地笑了,我接着说:“其实你的文章真的写得不错,你看,老师都流泪了呢,只要用了心,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任何事情都是一样,明白吗?”和以前一样,他点头表示明白,可是,我发现,这次的点头,他用的劲儿比以前的要大得多。

这以后,他上语文课时很少趴着睡大觉了,他的语文作业也能够按时交上了,并且,每次的作文,都写得很有真情实感,看得出,他是在用心写。我不断在他的周记本和作业本上,用红色墨水笔肯定着他的进步,鼓励他继续不断努力。

三、练字本上的恋情

在书上看过这样一则师生对话:物理课上,物理老师在上面讲:“红苹果落地是由于地球万有引力的作用。”而下面的学生应和:“青苹果落地是由于爱情引力的作用。”看似幽默的师生对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已经开始关注自身的心灵世界,在他们的思想里,已经有了爱情的萌动。我个人认为,这是他们生命历程中的一种美丽,虽然它美得很幼稚!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我们有效的教育,将这种情感疏导到理性的渠道,使这份情感保持它天然的美丽和纯洁,让青苹果在果树的躯干上继续汲取营养,等待长成红苹果的一刻。

那天,我批改练字本时,无意中发现屈成的本子上,隔几行反复出现班上一个女孩的名字,我仔细研究,发现在不规则的字的排列中,能够清晰的读出“我爱xx”的信息。后来,我留心观察,发现他确实与那个女孩子关系比较亲密,并且,他最近上课老是走神儿。他们之间真的有了一种朦胧的恋情吗?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刚刚有了起色的他会因此滑进另一个漩涡吗?可是这样的事情,又不好直接说,孩子在这方面毕竟脸皮薄,心理很脆弱,弄不好就会适得其反。

那天晚自习前,屈成一个人站在教室的走廊上,情绪很不好的样子,脸色苍白,还不时的揪着自己的头发。我把他叫到办公室,用自己的茶杯给他倒了一杯开水,问他怎么了?由于我经常找他谈心,他已经把我当成了朋友,他坦言了自己和那个女孩的恋情,以及刚刚因为一点小事而闹矛盾的痛苦,我静静的听着他的诉说,由于当时就要上课了,我来不及和他多说,我拿出《走过花季》这本书,让他先看看,我说:“很感谢你能够把老师当成你的朋友,注意看你这周周记后面老师的批语啊。”后来,我在他的周记本上写了这样一段话:

“屈成,这学期,老师欣喜地看到了你的进步,好为你高兴。你是个重感情的男孩,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生最美的情感。爱,是晨光中的一抹朦胧,是生命走向成熟的美丽。老师理解你们的这份感情。可是,爱的大厦需要有坚实的基石,这基石就是,我们对生命的责任,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对亲情友情的尊重!花儿开得过早,必然衰败得也早,历经霜雪的寒梅才会馨香扑鼻。你的人生的道路还很漫长,你的人生需要你现实的努力,才会繁花似锦。初中就剩下最后一段时间了,老师希望你能在她面前用实际行动证明,你是个有志气、有骨气、有正气的男子汉!也希望你们能够把这份感情转化成互相努力进步的动力,OK?”

在后面,我画了一个微笑的表情。

下一周的周记本交上来了,我第一个抽出屈成的本子,他写道:“来老师,您是第一个说我有进步的老师,您让我燃起了希望的火花,感谢您!您的话,我一字一句都记在心底,OK!”结尾,他也用了一个和我一样的微笑的表情。

这以后,屈成学语文可认真了,就连上文言文,他都听得很认真。期末考试,他的语文得了破天荒的98分!

我舒了一口气,笑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人吧!对人的爱是你道德的核心!应当这样生活:让你的道德核心健康、纯洁、强大无比!做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是说要为你周围的人贡献出自己心灵的力量,让他们更美好,精神上更富有、更完美;让你生活中接触的每一个人从你那儿,从你的心灵深处得到一点最美好的东西。”“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一直以来,在学生的心目中,我都是温柔可亲的老师,这也许与我本身的性格有关,我不愿意与人为恶,对于学生,我更愿意用情感去教育他们,我觉得,只要我们做老师的真心付出,把更多的关爱播洒给学生,特别是那些所谓的差生,他们会更加感觉着阳光般的温暖,那么,何愁他们不和常春藤一样旺盛地生长呢?

编辑短评:这是一个生动而鲜活的案例,作者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向我们证明差生是完全可以转化的,其中的关键是要有爱。大家都来向来老师学习吧!(温立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楼主| 发表于 2008-6-13 07: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语文教学杂谈集锦

让执教者重识庐山真面目

──浅谈语文课的评课

安徽省含山县长岗中学 徐贤友



评课是教研常规工作,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是指导和促进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否迅速提高,与评课质量的优劣和指导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因此,评课必须讲究质量,实事求是,切忌随心所欲,华而不实,让执教者如雾里看花,不得要领。精到的评课,应该让执教者从“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困境中走出,从而重识课堂教学之真谛。笔者认为,评课时,应在“一基点”上站稳脚,在“四原则”上把握方向,从“五要素”中掌握方法。

第一,在“一基点”上站稳脚

“一基点”即《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充满了改革精神,它科学地阐明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构建了全新的立体化标准体系,提出了教材建设、听说读写、教学评估的新思路。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不仅是执教者组织课堂教学的依据,而且是评课者评价一堂语文课的标准。评课者需对此胸有成竹,方能结出智慧之果。

第二,在“四原则”上把握评课的方向

1.科学性原则。教学是一门科学,它有内在规律。评课者应帮助执教者认识并掌握教学规律。灵活运用教学理论,合理处理教学内容,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依据教学要求和特点,针对学生实际组织教学工作。

2.启发性原则。评课者要采用好的方式,启发执教者积极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钻研教材,设计出科学的教学方案。通过评课,使执教者开启思路,悟出教学的真谛。

3.民主性原则。评课就其本质而言,是评课者和执教者共同探讨教学规律的过程。在“评课”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执教者,认真倾听执教者对上课的设想。不要以专家、权威自居,应平等地和执教者切磋琢磨,共同研究。

4.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是教学上很重要的一条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不同的方法实施教学。这一原则在评课中同样适用。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经验、教学能力、教学基本功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评课者要针对不同的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千篇一律,千人一法,难以奏效。

第三,从“五要素”中掌握评课的内容、方法

第一要素──“看主体”,即,看学生是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的主人,看课堂里的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是否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对现成的问题是否并不全盘接受,而是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语文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有的需要学生独立解决,有的需要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有的需要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这就要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能够充分地合作交流、相互质疑、辩论补充,要求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能够积极探索研究,主动参与,并在亲自参与中获得提高。学生全员参与语文教学活动,大家都能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起语文学习乃至做人的自信心。

第二要素──“看主导”,即,看教师行为是否符合语文课程改革的精神。换言之,语文教师在课堂能否摆正自己的位置。围绕着教师行为应当思考的是: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选择是否真正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语文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课堂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是否梳理清楚,抓住关键,处理得当;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是否合理、恰当、有效;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是否自如、熟练,能否恰当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否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教师是否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是否敢于质疑、大胆尝试,乐于交流与合作;教师是否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能否引导,鼓励学生想办法解决;教师能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够主动、有效地投入到语文活动之中,教师能否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在课堂中关注和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够有着不同的发展。

第三要素──“看成效”,即,看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能否做到和谐统一。教师在实施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使学生有效地经历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心,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达成与否和教学效果好坏,要看“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否已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是否都有进步,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积极思考,课堂气氛是否活跃,语文课堂信息量是否适度,学生负担是否合理。

第四要素──“看容量”,即,看语文课堂教学的是否具有开放性。小小语文课堂是否体现课堂内外、学科之间、学校内外的融合和沟通。

第五要素──“看个性”,即,看课堂教学是否具有特色。看语文教师是否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状态、教师自身特点组织教学,并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总之,真正有味的评课,不仅是锦上添花,更应是雪中送炭:让执教者解了“当局者迷”之痛,让执教者重识庐山真面目。

编辑短评:本文虽然是谈评课的原则和方法,但上课教师也应从中得到启发。(温立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2008-6-13 07: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语文教学杂谈集锦

语文词语复习案例实录



陇西中心校 宾云华



教学设计 :《幸运52》是央视王牌栏目,其中“幸运搭档”这一环节非常适合语文课的词语复习。为提高复习效率,增强复习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结合语文课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了此课。

教学目标:复习本册词语,掌握其音、形、义。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词语,给关键字注音。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的含义并能恰当运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词语卡片。
       2.拟定比赛规则并宣布。
       3.分组。

案例实录

一、 导入

师:(热情洋溢地)同学们,《幸运52》是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益智类互动型节目,其中“幸运搭档”这个环节更是能考验选手的综合能力。今天,“幸运搭档”来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

生:(露出关注的神情)

(点评:集中注意力是关键)

二、 明确复习内容

师:今天,我们复习的是本册书中的重点词语,要求掌握其音、形、义,但我们不再采用反复机械抄写的方式,而是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复习,希望大家在学中乐、乐中学!

(点评:调动复习积极性很重要,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三、 宣布相关事宜

今天,由老师做主持人,学习委员计时,语文科代表计分及其它比赛情况。请同学们遵守比赛规则,大家准备好了吗?

(平时也采用过此方式,学生也已熟知规则,规则附后。各小组各就各位,工作人员各司其职。附注:课前已自由组合成21个小组。)

四、 复习正式开始

1. 师:好,第一组,准备。

2. 学习委员:计时开始。

3. 师:(出示第一张卡片“正襟危坐”)

4. 学生按规则进行比赛。

表述者:这是一个四个字的成语,常形容人严肃庄重的样子,看看我现在的动作(理理衣襟,表情严肃,摆好坐的造型)

猜词者:(沉思)嗯……

表述者:农历第一个月叫什么月?

猜词者:正月!

表述者:对!你说的这个词的第一个字就是所猜这个词语的第一个字,所猜这个词语的最后一个字就是我现在的动作(做出“正襟危坐”的动作)。

猜词者:正襟危坐!

表述者:对!

观众:(一阵热烈的掌声)

师:请写出这个词语,并给第二个字注音。

猜词者:(写出词语)正襟危坐,(注音)jìn。

师:完全正确,请抓紧时间完成第二个(出示词语“油光可鉴”)。

表述者:这是一个四个字的词语,出现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写出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他们的头发盘起来,象富士山一样……

猜词者:油光可鉴!

观众:(一阵热烈的掌声)

师:完全正确,请写出这个词语,并给第四字注音。

猜词者:(写出词语)油光可签jiàn。

师:拼音正确,词语哪里错了?

观众:最后一个字,不是签,是鉴……

师:好,来评分。词语书写错误,扣30分,最后得分为170分。

师:第二组准备。

学习委员:计时开始。

师:(出示词语“物以希为贵”)

表述者:这是一个五个字的成语,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意思是东西少了就那个(方言)。

猜词者:哪个?

表述者:便宜的反义词是什么?

猜词者:贵!哦,物以希为贵。

表述者:请写出词语,并给最后一个字注音。

猜词者:(写)物以希为贵guì。

师:完全正确。强调一下,“希”是“希望”的“希”,拼音中声调的位置口诀是,i、u并存标在后,也就是说声调打在i上。好,准备第二个词语(出示词语“呐喊”)。

表述者:两个字,表示大声叫,看我(做出大声喊叫的样子)。

猜词者:(思考)嗯……

表述者:再看,(两手虎口相对,放在嘴边,做出夸张的样子示范)。

观众:(大笑)

师:注意规则!

表述者:鲁迅的一本小说集叫《彷徨》,另一本叫什么嘛?

猜词者:(若有所思)喔,《呐喊》。

表述者:对!去掉书名号。

猜词者:呐喊。

观众:(一阵掌声)

师:对!请写出词语,给第一个字注音。

猜词者:(写出词语)呐喊nà。

师:完全正确!计算得分,200分,满分。

第三组、第四组依次进行……

(新课标要求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比赛的形式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

五、 总结

1. 科代表公布比赛情况:21个小组参赛,4个组获第一名,冠名为心有灵犀组,6个获第二名,冠名为心心相印组,6个组获第三名,冠名为心领神会组,5个组未取得名次。

2. 教师小结本次比赛:同学们,你们在本次活动中总的来说表现很好,达到了词语复习的目的。你们的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又有所提高,有的同学很机智,有的很幽默,但有的很紧张,有的还对词语不熟悉,有点遗憾;工作人员很负责,同学们也增强了规则意识。不管怎样,我们都有收获!为了进一步巩固复习效果,请同学们再查漏补缺。

(激励学生也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新课标尤其强调这一点。)

六、 布置作业

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巩固,以下方式至少任选其一,也可自己创新。

1. 归纳易错字词,抄在复习本上。

2. 连词成句、成段,练习运用词语。

3. 读一读、做一做相关练习。

4. 两人结成小组,互相出题考察知识的掌握、巩固。

(创造性改革布置作业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尽可能减少抄袭作业的现象。)

附:

比赛规则

1. 每个小组在两分钟内完成两个词语,包括猜出词语、正确书写词语、给加点字注音,三项内容每个词语分别占40分、30分、30分,共100分,两个词语共计200分。

2. 两人在合作时,表演一方可以说出词语的意思,也可以用动作辅以表现,但不能说出题面上的任何一字,也不能进行拆字(例如:油,不能说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由)。两人在表现时,声音要洪亮,让全班同学听到。

3. 在比赛过程中,其他小组应尊重选手且不能发出提示性信息,否则取消比赛资格并受到惩罚。

奖惩规则:(1)全班21个小组,200分的为冠军,冠名为心灵感应组,170分的为亚军,冠名为心有灵犀组,160分的为季军,冠名为心领神会。(2)在21个小组中得分最低的小组将受到“惩罚”:A.写比赛小结,总结经验,吸取教训。B.朗读全本书中所有词语两遍。

教学反思

语文词语复习除常见的总结归纳、做试卷,是否还有其它方式?有──做游戏!也就是在游戏中复习,在复习中找乐。这样,一来改变已有的陈旧模式,二来减轻学生过重的书写负担。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1.全面调动了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复习效果良好。2.培养了学生的竞争和合作的意识。3.培养了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4.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5.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赛以激励为主。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1.这种比赛形式不能检查全班每个学生掌握的情况,存在随机性。2.两分钟内完成两个词语的音、形、义,对基础好的同学轻而易举,但对基础差的同学较困难。又由于全班参加此比赛,本次比赛实际需要时间50~60分钟,超出了正常一节课的时间。因此,要么减少词量,要么增加时间。3.比赛后应该让学生当场发表对此类型课的看法,以便从学生的角度来完善此类型课的模式。

编辑短评:这种学习词语的方法可谓别出心裁,可大力提倡。如果更多老师能像这位作者一样动脑筋,就不会有学生不喜欢语文的现象了。(温立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2008-6-13 07: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语文教学杂谈集锦

一位初入教坛的语文教师的心声



河南新乡铁路一中语文组 冯丹



我于2002年从师范院校毕业,至今整整三年了。三年的时间,不长也不短,但是却是我教学前后感受变化最大的时期。回想三年前,我是满怀热情,满怀希望地走上讲台,还未开学,我已为学生们设想出了花样翻新的种种语文教学的方式:开办每周一次的读书课,开展演讲或诗歌朗诵比赛,阅读名著交流会,优秀习作展示台,小作者报,补充传统文化知识等等,我要让我的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奇妙,感受万物的情态,体味万种的风情。

可是当我走入实际的教育之中时,我却不得不感言:原来是痛苦的教学经历开始了。初入教坛,我如一粒风尘,毫无自由选择方向的能力,就这样被接连不断的狂风吹得东摇西摆。而我的学生呢,也在我的摆动之下无意识的摆动着。他们的无意识实际上使他们摆脱了如我一般的有意识的痛苦,每天还是很开心的期待着我的到来。虽然我对待每一节课都很认真,很敬业,但是这种认真、敬业在我看来却是没有任何意义和教学效果的做法。如果非要说出成果的话,那也是我对学生进行灌输而使他们记下的缺乏真情实感的只言片语;再就是我的认真也是为我无为的工作做一点心理上的安慰,让我在情感上得到一些补偿,──没有玩世不恭,即使是做的无用功,也要做的像个样子罢了。

但是从内心上讲,我是很痛苦的,这种痛苦曾经令我产生拒绝教书的念头,因为我生生的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语言的精妙绝伦在我的讲授下却毫无生机与情趣可言,转化在学生面前的只是白底黑字、有角有棱的方块,生硬,呆板,他们从4、5岁就开始看起,直到现在的14、15岁依然在看,不但要看,还要大段大段无意义的背诵,一想到在这之后的至少六年内,依然要看它,写它,背诵它──这才是最让人感到害怕的事情。想想看,学生倘若以如此的心态来学习语文,对待语文,能不让他们感到痛苦和厌倦吗?于是我很想放弃。但是最终我没有那么去做。在经历了内心煎熬的同时,我也想了许多分析了许多。

我之所以没能很好的按照我的教学想法走,客观上的原因在于:

1.学生对于学习的观念没有变。

语文教师都知道,虽然近几年的语文试卷已经开始由生硬的背诵死答案转化为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增加了灵活运用题型的比重,但是,新的改变并没有深入到上上下下的教学环节中。中考在变,高考在变,但是小学却变化不大,听学生说,小学的语文在考试前就是背中心思想,背问答题,这样学生来到初中便本身带着它的后遗症走来。学生的学习观念没有变,如何应对灵活的考试。

2.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没有变。

由于家长们从事着各行各业,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更何况是久待研究的教育问题,因此,对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本应是每一个负责任的教师要研究和实验的问题,如今却因为教学的过于公开而成为了家长们的众矢之的。正是由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单一,以及家长对教学实验的不理解,才导致了有些教师本想采用新的活泼的教学方式,却被部分学生或家长告倒在案,为了避免再出这样的风头,“得不偿失”,众多的年轻教师也就会暗暗告诫自己,“你经验不足,可别刚刚参加工作就冒泡啊”,于是,新一代的“老”教师产生了。

3.教师的业务也是相当繁忙。

除了正常的上课之外,备课时间并非是工作的全部,占去备课时间的大部分的是一些无意义的形式主义常规工作要求。比如,每月要写两篇教学心得,青年教师每周要听课不少于三节,每周三下午进行教学研讨会,每学期要交一篇教学论文,党员要交每月的理论学习心得,要进行教师上岗考试,要参加观摩课的听课和讲课……这些时间并非是完全集中在一段的。它们看似有意义的外表实则对教学备课任务认真严谨的年轻教师而言,就是一种负担。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来说,听课无疑是一件要事。然而是否需要听,何时听最好完全将权利交给年轻教师自己去主动选择,一旦加上了量化,就让人很难做到保证质量,易走入应付的泥潭。再者,诸如教学心得,教学论文一类的要求,本身的出发点也是好的。但是硬性规定一出,反而易产生反感情绪。谁都知道,要想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教学心得或论文,是需要酝酿和经验的长时间积累的,谁能每月都写每年都写出佳作?别说是中学教师,就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们的教学时间更灵活,他们怎么没有能力每年都写论文呢?很明显,没有韵味,缺乏积淀的文章只能是多产的垃圾制造,无任何实用意义可言。这种种的要求让许多教师感到劳心,不得不也和学生一般高举双手,大呼“减负”。

4.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对知识,只有复制粘贴的时间,而没有建立新文件的时间。

其实这一点在上面已有类似的论述。只需要将上述第三条中的教师换为学生即可。教师有学校领导下压来的各种“作业”,同样的,学生的课业负担则是来自于各位任课教师。我所在的学校是地处中原,升学压力很大,学生的在校时间基本上有10个小时,每天的课程平均为六门,那就有或多或少六门的作业要完成。学生晚上回到家吃完饭后大概已经是九点了,即使每门作业的要求时间不超过半小时,那么学生也要学习到深夜十二点钟。那就让我们来设想作为中学生的半小时作业可以是什么吧。题量大则很难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所以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就最好题少,然而实际上可能吗?学生的练习题少吗?语文呢,就更不能布置什么类似小作文性质的活题了。从构思到下笔再到斟酌语句,半小时岂能完成。当然要想完成也容易,怎么办?应付性的写呗。但是那样既浪费了学生的休息时间又没有达到教学的目的,对于布置作业本身还有什么意义呢?仔细考虑一下,有时我们是怪不得学生的不认真的。

5.考试的指挥棒让我不得不因它指向哪里就打向哪里,没有空余的时间来传授学生感兴趣的知识。

学生自从走入初中就开始明显的感觉到了压力的来临,他们开始被学校、老师、家长催促的不停的转动,没有喘息的机会,这一转就是六年。每本教科书中都有类似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的活动建议,那本该是学生非常乐于参加的。但是每当时间有限,任务多多时,他们在权衡利弊之后,还是不得不选择在自己的房间多做些练习,多背些单词。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心理素质,处理事物的能力……就是这样被一年一年忽视掉了的。现实如此,我没有充足的时间,学生也是忙的团团转,那我们还能怎样很好的开展什么办报活动,朗诵兴趣小组,美文交流会呢。课本上的实践活动就这样也成了一纸空文。

因此,只能说,是现实逼迫着我和我的学生在教学与求学的过程中距离趣味性的语文学习越来越远。就这样,我在忙碌、自责、迷茫和忏悔中送走了我的第一届成绩优异,但满眼毫无生气的学生。不知道为什么,我本应因为他们在中考中取得的优异成绩感到骄傲的,但是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我又开始了新的担心:他们在高中,会不会又遇到了一个象我一样的老师,于是未来的三年里,依然这样面无表情地学着,记着,背着……而我将又见到新的一届学生,在他们厌倦又无奈的表情面前,身不由己地重复着将要考试的内容……

编辑短评:这位老师参加工作才三年,却已深感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也许很多老师的激情就是这样被浇灭的。我们每个人都该反思,为什么会这样,怎样做才能不至于这样。(温立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楼主| 发表于 2008-6-13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语文教学杂谈集锦

新课程教学中的关系学



安徽省含山县长岗中学 徐贤友



要真正参与当前的课改,教师需在教育教学中转变观念。观念的转变,最显著的特征,是课堂教学习惯的改变。笔者认为,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习惯,应从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几种关系入手。

一、“人本”与“文本”

“人本”与“文本”的关系,即学生与教材的关系。按照新的课程观念,就要从学生的人生建构、知识建构和发展需要出发来处理文本。比如说教材,它是教学的凭借,是师生合作交流的平台。从教师的角度讲,叫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与书本中心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和可能,对教材进行二度加工。例如,有一位教师上过这样一节课,这节课的总课题是执教者自定的,叫做《走进游记》,把第五册第五单元的四篇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峡江寺飞泉亭记》临时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这四篇课文同是游记,表达的却是同中有异:或于高峻中寻求快感、或于山水之中享受与民同乐之趣、或于平淡中释怀抒情等等。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感悟。文本重组,为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审美功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改革精神。在价值取向上也是如此。比如学习有关鲁迅的课文,要让学生从这位代表中国先进文化方向的巨匠身上吸取教益:理解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贵人品和在统一中求变化的文风,能培养孩子们的一种“爱民”胸襟和气度,是一种高品位的人文关怀。

二、“设置”与“生成”

“设置’’是指由文本和预料的学生状况而预设的教学方案,“生成’’是从学生那里发现新问题,或由学生提出新问题而改变预设方案或临时局部生发。任何一节课,从设想到实现,一般包含四个环节:设想、设计、实施、实现。这四个环节方向大体一致,但并不一定同步。单从“教’’的角度而言,有时心想事成,有时会事与愿违:这是因为从实施到实现,要面对学习主体。学习主体的反馈和追问,常常能够发掘出隐藏的文本资源,“生成”始料不及的新课程,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对学生生发的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在认为必妥的时候临时改变教学预设,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的,那才真正是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学行为中去了。这样的教学行为一旦形成常规,那么我们的课堂面貌就会发生深刻变化,积久成习,有助于新的课堂文化的形成。

三、“内容”和“形式”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内容应该是指经过教师的策划而负载和运行于学生心里的语文教育资源。一是教育资源,一是学生心智,还有二者的动态统一,这些因素决定着教学实施的形式(策略、方式、方法、呈现形式等)。作为人文科学的中学语文课,它的教育因素或者说普遍性价值,都隐含在千差万别的选文中,以单篇呈现的教学文本,除了体裁的类型性以外,个别性、特殊性是其主要特色。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必定多种多样;而形式的选择完全决定于内容的性质意义、教育价值及其实现的可能。因此,我们在课堂上选择什么样的策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办法,必须视内容的需要而定。当前所提倡的合作、自主、探究性学习无疑是对传统课中的“一言堂”形式的反拨和纠正,这有助于开发教育资源和学生心智。

四、“个别”与“一般”

语文属于人文社会学科,包含在人类精神现象之中,特殊性、个别性是其基本特征,其价值隐含在个体本身。因此,语文教学要认真研究每一个“这一个”。语文教学和研究的真正价值决定于对个别问题的把握水平。因此,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有这样的爱好:认真地研读每一篇课文;有计划地啃它几本经典;认真研究有代表性的教改个案;热心细致地研究以学生为载体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语文学习过程、学习心理和个性差异;独立地、精心地设计好每一个教案,安排好每一个课堂程序;经常回顾自己的教学,记下自己的体会和反思;鞭策自己每学年写一两篇文章。有了这样的经历和体验,持之以恒,定会产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逐步形成教学个性,产生特有的教学魅力。语文老师愈是个性鲜明愈有魅力,愈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五、课内与课外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应是开放、有活力的课堂。开放的课堂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开放设计。这不仅包括语文学科课程,也包括语文活动课程和语文综合学习课程,课程内容除了面向教材,还要面向校园、学生、家庭、社会、自然界开放。开放的语文课堂可以将学生放归自然、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春游,通过踏青赏春,让学生感受明媚的春光,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的春季,感受时代的春天。

同时,开放的课堂需要教师对课程、教材、教法的意义重建,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创设促进学生学习、成长发展的氛围与环境,让语文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例如,有位老师为了努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语言感受能力,做到厚积而薄发,开设了课外阅读课,引导学生做到:备名著──分组订计划──阅读课交流读后感。实践证明,通过阅读和写作,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它连接了课内和课外,既检查、督促读者的读书行为,也对读者的成果进行了表扬。

编辑短评:作者思考有一定的理论深度,相信对于一线教师有理论上的指导价值。(温立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2008-6-13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语文教学杂谈集锦

在合作中互进,在探究中提升



黑龙江鹤岗英华中学 赵毅



课程改革已经走入我们的课堂。它向我们传递了这样的信息: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更应是理念的更新。新课程标准把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新课标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应具备如下特征:开放性、民主性、互动性、体验性、探究性、对话性、合作性、独特性、主体性。鉴于这些特征,我认为语文教学就应力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在合作中互进,在探究中提升。笔者欲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还学生一个自主空间

研究体验式教学法的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其中包括可持续的发展能力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学生学习角度说最现实的能力就是学会学习的能力,目前最着急解决的能力就是自学能力当中的预习能力,或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培养学生的能力首先就应使教师的注意力从过去只注重一个目标“双基”引导到现在的三个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教师不再直接将答案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教师从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设计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我在教学中本着“少讲多学”中六个“凡是”的教学原则:

凡是学生能读的让学生自己去读

以往的教学都遵从先教师范读再学生朗读的模式。实验之后我在适当的时机,适合的课型采取先让学生读,再引导学生自己去评价、去发现、去改正。

例如:在朗读《黎明的通知》时,教师先指导诗歌朗读技巧。然后学生根据指导自由朗读诗歌,自己体味出诗歌的韵味。

凡是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说

可在自读课文中使用。比如在讲《气候的威力》时,我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结构提纲与问题设计(预习作业)。然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当“老师”。再有理、有据、有序地给大家提问讲解。

凡是学生能搜集的让学生去搜集

例如在讲《向沙漠进军》时我让学生收集关于风沙危害的材料,

凡是学生能想的让学生去想

如我要讲《天上的街市》,先让学生做思维发散训练,谈一谈自己想象中的天空。

例如,在讲《死海不死》一课时,当讲到死海不死的原因时我先让学生帮我做个鸡蛋为什么会浮起来的实验。再让学生阅读课文相关语段,因为学生自己已发现了实验的答案,所以就很容易归纳出段意、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了。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感知、积累、理解、发现、收集资料、独立思考、归纳总结、比较概括等方式,让学生自己作出解释。这种改变意味着不再只是教学生如何吃到苹果而是指导他们学习如何去种苹果树。

凡是学生能讨论的让学生去讨论

例如在再讲《曹刿论战》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讨论曹刿和鲁庄公是个怎样的人。这样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能用全面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有助于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有助于发展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学生在讨论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在讨论中发展了清晰明白地交流思想和看法的能力。

凡是学生能做的让学生去做

所谓“做”,就是老师留出”空白”给学生阅读。

阅读课文遵循的原则是整体──部分──整体,所谓的整体是指学生通过阅读,从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初读课文时,老师留出”空白”给学生阅读,若是语言优美生动、感情丰富的文章,可以采用多种朗读的形式来进行,其它语言风格的文章,可以默读为主的形式进行。 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字音、词义的障碍,然后谈谈对课文整体的感受。老师对暂时不做评价,要他们带着问题继续阅读,并验证对错。

此外还利用点拨式的提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我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点自己的做法。

首先是追问型,就是把知识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一环扣一环系统地提问学生,其特点是老师发问语气急促,问题间间隙时间短,这种提问形式能创设热烈气氛,训练学生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并且使学生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刺激其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我在讲授《七根火柴》一文时开篇设计了这要的一些问题:作者到为什么选择这个题材?为什么只有“七根”火柴?为什么又写了一名无名战士?为什么不写部队首长和红军领导人?那不是更感人吗?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其次是互问型,互问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你考考我,我考考你的教学活动。这种活动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互问可在局部也可以在全班进行。要框定问题的范围,注意引导学生围绕教学重点去互问互答,切忌偏离教学内容讲题外话。出现“卡壳”时,教师要及时做好引导工作。我通常在古文教学中采用这种方式,因为古文教学有大量的记忆性问题,而知识点学生也比较好找。

再次是开拓型,用于训练学生运用学到的基础知识及原理进行创造性思维。具体又可分为三种形式。

①方法性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获得的知识的学习过程,教会他们总结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探取新知识的效率。例如我在教《紫藤萝瀑布》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分析景物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学生通过对分析过程的总结得出了结论:先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如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分析,再从描写顺序入手,看作者的观察点,然后再分析作者的文法如修辞、句式等。

②规律性提问。目的是启发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比较儿整理、归类学会发现知识规律。如我在讲解古文时,通过按“读――释义――背――分析”这样的思路来引导学生分析,从而让他们总结出自学古文的规律,而古文的知识点每一篇几乎是相同的,如词语中需要掌握通假字、古今词义的异同、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如之、者、而等。形成的规律,自然就能针对重点进行记忆。

③创造性提问。目的是培养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它的主要一点是发展学生想象力。

再如,《向沙漠进军》上课实录:

师:你知道楼兰吗?

刘琳:有句诗写到它: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黄东晖:让沙漠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师:有气魄!

于文博: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

师:多有责任感啊!

刘琳:花草树木丛生的地方是我们的家园。

师:富有诗意。

于瀚缈;向沙漠进军。李琼:进攻沙漠,保卫绿色。

说出了作者想说的话。从而自然导出课文:向沙漠进军

二、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合作者。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作文教学,仍然承袭十几年固有不变的模式,往往会忽视接受对象学生个体的存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作文“导、练、评”三个环节,要有所侧重,除了重视练外,还要把重点和切入点放在作文的讲评上。评的好,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进行作文评改呢?我们的有效作法是,把着眼点放在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上。通过采取写作、评改、讲评一条龙的方式,培养学生进行自评互改,真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间的互动,大大地增强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们的写作能力。让学生们互发意见,谈论得失,老师再不失时机地进行点睛分析,作简要总结,这样可以使教师从“苦于批改”中挣脱出来,从而转向了“乐于指导”。

新的理念,带动了新的实践,不断的实践又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我的这些做法己不只是停留在简单空洞的理论上,而是具有了很强的操作性。我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是:

首先,教师批改与学生批改相结合学生把作文交上后,教师要粗略地看一遍,选出部分能代表好中差的作文,进行认真批改。讲评时,教师要重申一遍此次作文的写作要求,然后,把其余的作文发放给学生,让学生们进行自改或互改。互改时,可以同桌互改,小组交换互改,甚至是跨越班级交换批改。教师在巡视抽查批改情况后,最后要重点讲评几篇很有代表性的作文,并找出有共性的问题,指出其解决的方法。还可以选出几篇写得较好的评语,对照作文,让大家讨论,并指出其评得是否合理、是否到位。学生们在相互的讨论中,从而也相应地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学生互批作文时,教师要提出具体的要求:1.要尽量发掘和吸取别人作文的优点,不得随意挖苦和嘲笑。2.重点修改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符号。3.修改文理不通的语句。4.删去对表现主题无关的句子和段落。5.调整和重新安排不妥当的段落层次。6.修改和补充结构不完整的地方,并且还要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7.在旁批的基础上,最后写出总批,签上评者姓名和批改日期。8.还要让学生看到作文评语后,写出读后意见和感想。

其次,教师讲评和学生讲评相结合教师要对有代表性的作文进行重点讲评。事先可以把写得比较好的有代表性的作品打印出来,发放给每一位学生,先由老师或作者读一遍后,让大家再仔细阅读,并进行评议,以指出其优劣得失,最后,还要让小作者介绍自己是如何构思、如何选材、最后成文的。教师最终还要加以总结。

通过训练,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较为准确、较为规范的评语。如一些学生写的评语,张琳对刘佳的作文《夕阳无限好》所写的评语是:“文章通过描绘夕阳其多变、美丽的特点,按照一定的时间发展顺序,生动地写出了夕阳的壮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夕阳前、夕阳中、夕阳后等美景,层次清楚,少有错别字,比较新颖”,而秦宪和黄东珲对刘琳的作文《那次,我真的哭了》分别所写的评语是:“文章细节描写精细,真实可信,读起来感人,让人印象深刻,最后点题,详略得当,层次分明,是篇难得的好文章。字数多,字迹工整,如果没有个别错别字,效果会更佳”,“文章主要描写人与自然界的沟通与交流,深情地刻画出自己对小动物的深情厚谊。内容丰富,用词准确,层次分明,有错别字,如能改正,会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三、变一元化课堂为多元化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多元化是生活多样性、人性多面性、学科综合性的必然要求。“一花独放不是春,白花齐放春满园”应是语文教育多元化的诗话注解。

我具体的做法是变化多种形式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例如:在教授《在声音的世界里》我让学生分组搜集京东大鼓、河北梆子、河南坠子、莫扎特肖邦的名曲、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民族乐曲等等。学生真正融入了课文和作者一起去感受音乐探索文章中蕴涵的生活哲理。

教授《摆渡》时我把学生分成表演组、赏析组、写作组。表演组中设有导演、编剧、服装、道具、演员。赏析组设有主持人及评论组。写作组负责续写。结果学生对课文的研究极有热情。

《核舟记》一课能次序井然、准确的介绍核舟上五个人的位置,在介绍所雕刻的人物时作者细致入微地观察、生动传神地描摹出人物的神态、动作。为了让学生能切实感受到这种写作特色,并且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去主动探索知识。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五人一组表演书中的文字。结果这堂课学生上得兴趣盎然。

初看起来,师生间平等民主的关系与学生思考问题没有必然的联系。 实际上,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乐意去思考问题,敢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教师要改变“师道尊严”的思想,把学生视为精神与我们等同的服务对象,以平等的思想,民主的作风对待每一个学生。

课堂上多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把对话式教学真正运用到课堂中也是多元化的关键。所谓“对话式教学是教师以教材中的问题或与教学目标有关的话题,借助于教材和适当的媒体,组织学生并与学生一起进行平等身份的沟通和交流,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由于本人正处于由启发式教学(即我启,你发。我问,你答)向对话式教学转变的过程中,还仅仅是探索。这里只介绍一点肤浅的做法。

例如在讲《题破山寺后禅院》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现在就来到了这个地方,在“万籁此都寂”时,惟有钟声在你耳边响起。这时你会有怎样的心境呢?

黄东晖:“看到此景,听到此音,犹如置身于世外桃源之中。摈弃一切尘累,超脱于世俗之外,我向往这静谧悠闲的佛家生活。”

师:“我觉得静谧悠闲的生活向往一下还好,佛家生活就不必了,你认为呢?”“也行。”

刘琳:“每每听到那古朴的钟声,都会觉得自己随着那声响在飘动,飘摇之中又觉得自己在这绵延悠长声音中融化,化掉了这副被世俗所累的皮囊,只剩一颗纯净的心和坚毅不屈,向往美好的灵魂。世俗的一切锁不住我高远的梦想。那钟声带领我进入神圣的境地。当我迷失方向时,当我烦恼忧郁时,当我不知所措时,我的耳边会永远回荡这宁静、古朴、悠远的钟声的。”

代克维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刘佳说:“它给我带来的是心灵的宁静。”

接下来再体会作者此时的心境,学生就体会很深了。

宋鲁江:“心旷神怡,心胸开阔,把所有愁恼放在脑后。”

赵歆:“作者置身于这幽静的花木深处,身心感到无限的轻松,精神也随着这境界而得到升华。作者想到尘世中人们为公务、权利而争的面红耳赤又是如此可笑。让那烦琐的事情挥之一空,从而获得身心上的豁然开朗。”

高佑文:“超凡脱俗。”

这堂课上完后学生感到意犹未尽。达到了预期效果。

总之,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氛围,让他们在合作中互进,在探究中提升。这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研究的方向,当然也给我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这合作与探究式的课题研究中也给我提供了一个互进与提升的机会。

编辑短评:“在合作中互进,在探究中升华”, 这是符合语文课改时代潮流的口号,作者为此向我们提供了他的教学经验,这些值得大家共享。(温立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2008-6-13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语文教学杂谈集锦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特色



董菊初



一、个性特色

任何科研成果的获得,不管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虽然受特定的历史条件与社会环境的限制,但都离不开研究者个人的努力,它是个人心智结构的体现。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形成亦复如此。叶圣陶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修养成良好的个性品格:禀赋聪慧、博闻强识的基本素质,勤奋刻苦、好学深思的良好态度,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的谦逊品性,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严谨作风,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坚韧毅力,求真求新、创新自铸的创造精神。所有这些,使他特别执着于自己的实践,潜心于对实践的思考,从而作出对经验的归纳与总结。可见这些品格形成了他理论的广博特色,而理论的形成又促使他个人品格的升华,可以说他的个性既是他获得成功的条件,也是他获得成功的结果。这体现了,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着主观世界,而主观世界的改造又促进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清楚地表明在叶圣陶对语文教育客观规律的揭示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渗透着他的个性特色。

诸途贯通,是其内容方面的个性特色。叶圣陶是集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多栖式”人物,这就使他能够通过创作、教学、编辑、研究诸条途径,把语文教育贯通起来。这也就是说,他通过这四方面的具体实践,从立体的角度来整体地综合地观照语文教育:创作实践,使他备尝语言运用的种种甘苦;教学实践,使他积累了指导读写训练的诸多经验;编辑实践,使他了解教材编选的分寸得失;研究实践,使他居高临下洞察现象的表里深浅。所有这些,使他每下断语,往往见解独到、切要中肯。尽管与叶圣陶同辈的一些学者也有与叶圣陶同样的经历,但却没有他那么全面久长,那么纵横贯通。可以说,叶圣陶对中小学语文教育问题关注之深切、改革心情之急切、研究内容之详明,在中国近代语文教育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各方聚焦,是其形式方面的个性特色。一般教育研究工作者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形式往往比较单一,主要是论文或论著。而叶圣陶多才多艺,表达自己对语文教育的主张,其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他用不同的方式聚焦于语文教育思想,使之更加突出,更加鲜明;或者通过小说,运用形象的方法,对语文教育规律作出艺术概括,让读者获得感悟;或者通过诗词,运用想象手法,抒发对语文教育的感受,让读者获得感染;或者通过书简,运用叙谈的方式,对语文教育思想与方法进行点拨,让读者受到启迪;或者通过散文,运用理性与形象结合的方式,结合事例介绍语文教育原理,让读者获得感知;或者通过论著,运用逻辑论证方法,揭示语文教育的性质与规律,让读者心悦诚服。总之,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的内容,通过全方位的途径及多姿采的形式,对经验型而非实证型的理论能作出如此完整与鲜明的表述,是他人所不易企及的。

二、时代特色

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雷洁琼说:“叶圣陶先生,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经历过几个朝代,历尽人间沧桑,但他始终和人民一起站在时代的前列,同时代一起前进。”叶圣陶不断前进的政治追求,使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获得更新,从而使他所从事的“多栖”事业既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又有可靠的科学方法,这也就使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广泛吸收时代精华,是其内容方面的时代特色。虽然处在新旧社会、新旧教育体制与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代,他却始终站在新生的先进的制度与思想一边,站在时代的前列。在本世纪20年代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方面,以“科学与民主”的思想来审视传统教育,在批判中继承与发扬,同时能在国门打开以后“东渐”的西学中汲取各种教学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做到中西融汇、消化出新,给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注入了合理的科学的成分,增添了鲜明的时代色彩;另一方面,他又从同代的教育家、文学家、美学家、思想家的研究成果中,汲取众多的营养,用当时“科学共同体”认同的内容来充实与完善自己的语文教育思想,成为国内先进教育思想的代表。

不断追随时代前进,完成其语文教育思想体系的建构,这是从形成过程中所体现的时代特色。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随时代变迁,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从“五四”前夕到抗战前夕(1916—1937)是萌生期。“五四”运动对封建制度和旧礼教的冲击,以及以杜威为代表的国外先进教育思想的引进,成了处在小学教育实践中的叶圣陶决心改革教育的外部条件。此时期,包括在《新潮》杂志发表的以“改造小学教育”为内容的系列论文在内的文章约120篇,提出了他对教育的基本看法,并作了理论上的阐释。(2)从抗战开始到全国解放前夕(1937—1949)是发展期。此时期,他在四川任教中学与大学的国文及写作,后在四川教育科学馆任专门委员(即研究员),深入到四川20多个县调查研究,听课督导,获得大量正反两方面的资料,发表了《国文教学两个基本观念》《论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等文章约150篇,揭示了语文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深入探讨了语文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基本模式,语文教育思想体系基本形成。(3)全国解放到“文革”前夕(1949—1965)是成熟期。此时期,他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虽不直接教学,但仍关注语文教学,亲自主持“语文教学大纲”的制订与语文教材的编写。他学习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学习了苏联经验,也受到老解放区一些教育家的影响,写出了《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草稿)》《语言和语言教育》《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语文教学二十韵》等文章(包括诗歌)120余篇,对读写教学、教材建设、教师修养等方面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语文教育思想体系趋向成熟。(4)从文革结束到逝世前夕(1977—1988)是完善期。叶圣陶经过“文革”十年沉默、十年思考,对语文教育本质和规律认识得更为清晰、更为深刻。“四人帮”一粉碎,进入耄耋之年的叶圣陶青春焕发,积极投入教育研究,发表了《大力研究语文,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要重视调查研究》《自力二十二韵》等诗文130余篇,对语文教育的一些重要的规律性的东西进一步突出强调,对于被“四人帮”歪曲了的东西,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还其本来面目,从而使其思想阐释更精深、表述更严密、休系更完善,因而更具科学性与规范性。

三、民族特色

叶圣陶没有上过大学,没有留过洋,完全是自学成才。当然,并不是说他不了解西方教育;但是可以说,他更多更深地了解本民族的教育与文化,这是无庸置疑的。他受学于清朝末年,6岁进私塾读书,读过四书五经,学过八股文,11岁考秀才未中,12岁进公立小学,13岁进公立中学,接受新式教育。他自学古籍,熟悉“十三经”。1912年起任小学教员。长期的耳濡目染,使他对传统教育的利弊得失体察得深切详明,因而在他的教学与研究中指陈中肯、抑扬适切、弃取得当。

对传统教育的批判断承,是其思想在内容方面的民族特色。他对传统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不持虚无主义。比如,他既批判旧时学塾那种逐字逐句讲解的教学方法,却又十分强调通过反复诵读来揣摩体会范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既反对旧式文人热衷于代圣人立言的八股滥调,清算其在现代教学中的种种表现,却又十分讲究文字的谋篇布局,要求文章写得自然、圆如、严谨、得体;既鄙弃旧式教育把语文表现力说得玄妙神秘、不可捉摸,却又十分严格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语感的训练等等。至于对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孟子等的一些有价值的教育观点,更是直接继承,并赋予新的内涵,诸如“自求得之”“启发诱导”“举一反三”“文道统一”等都被直接引用,奉为圭臬,充分体现他的语文教育思想的民族性特色。

语言文字的简净、畅明、平实、自然是其思想在表述形式上的民族特色。综观叶圣陶的全部论著,其语言清新自然,绝无生搬硬套、故弄玄虚的痕迹,没有生吞活剥、食而不化的引用,没有陈陈相因的文字,为人生疏的术语也极少运用。他总是读人家的书,动自己的脑,说自己的话,学习人家的观点,也总是将其深入消化吸收,化为自己的血肉,特别是引进西方的先进教育思想,也不照搬西化的语式、冗长的句子,总是将其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用平实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做到用今话述古论、用汉话讲西学,完全是用民族的形式,平易近人,如说家常,没有学究味与书卷气。

思辩说理,言简意赅,力避繁琐,是其思想在思维形式方面的民族特色。他的作品表现出典型的东方思维,没有连篇累牍的叙述,没有细密繁琐的论证,较多的是单篇短什,甚至不少篇章三言两语、点到为止,但深刻精警、意味深长,充分显示其思维形式的民族化。当然,作为科研论文,这也不是唯一的形式,更不是最佳形式,叶圣陶也写了不少很有份量的长篇论文,不乏具体的阐述,不乏层层深入的逻辑论证,富有说服力与推论性。

四、科学特色

作为一门科学,一种思想,它是系统化了的反映客观规律的理论知识。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虽然散见于他各种体式的文章之中,但综合起来却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内容的科学性是十分明显的。

全面系统性。这是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的必备特色。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包括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历史到现状,从理论到实践,从原则到方法,从教学到教材,从教师到学生,从学校到社会,无不涉及。从教学来说,涉及到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听说教学、书法教学。可以说涉及到语文教学外部与内部关系的诸多方面,形成一个大的系统,其中各要素及各子系统之间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自铸创新性。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当然不是凭空杜撰的,既有其深切的实践依据,又有其广泛的社会基础;既吸收传统的积极因素,又消化了西方的先进成分;他把实践的悟性,经验的结晶以及中外优秀的理论精华融而为一,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独到的。他曾反复要求自己与告诫别人:“不论质料,不论方式,总须是我们自己的。”没有新意,没有一点儿自己的东西,宁可不说、不写。这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严谨的态度,也正因为这样,叶圣陶有关语文教育的论述都是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形式,正确地揭示了语文教育的本质与规律,历久而弥新,为人所叹服。

实践有效性。如果把《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于1980年的出版,作为新时期学习叶圣陶的开始,那么至今近20年。期间开了多次研讨会,交流了众多的学习研究成果。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中的“工具说”“例子说”“习惯说”“相机诱导说”“教期于无教说”等,都成为广大语文教师教学改革实践的指导性原则,成为克服弊端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武器,受到普遍的赞誉。究其原因,确是吕叔湘先生所说:“叶圣陶的大部分文章是解放以前写的,为什么现在还没有过时呢?这是因为现在有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是老问题。所以,这些文章绝大部分仍然富有现实意义。”事实上,当今一些取得进展的语文改革实验,众多的获得教学成功的语文教师,都确实是受了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影响的结果。

总而言之,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虽有借鉴与吸收,但却是他亲身实践、深思熟虑的产物,具有独创性;虽经受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变化,经受正反两方面考验,而历久弥新,说明其具有科学性;虽有明显的本土化,但越是民族的才越具有世界性。正因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具有这样的特色,我们便更应该珍视它、学习它、研究它、传播它,进一步发扬光大,为建构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现代精神的新语文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作出不懈的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4 22:1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