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506|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全册教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10: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单元百分数(二)
1.百分数的应用(二)
课题一:利息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及“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有关利息的初步知识,知道“本金”、“利息”、“利率”的含意,会利用利息的计算公式进行一些有关利息的简单计算。
    教具准备:将例题写在小黑板上,活期储蓄、定期储蓄的存款凭条和取款凭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问:
    “如果你家中有一些暂时不用的钱,将怎么办?”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当有学生说要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时,接着提问:
    “为什么要把钱存入银行呢?”多让几个学生发表意见。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再指出: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有两个好处:一是国家可以把这些钱集中起来,用在建设上,所以说储蓄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二是参加储蓄的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得到利息,所以说储蓄对个人也有好处。
    “你们知道利息是怎样计算的吗?”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有关利息的知识。
       板书课题:“利息”
    二、新课
    出示例题:小丽1998年1月1日把100元钱存入银行,存定期一年。到1999年1月1日,小丽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100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的5.67元,共105.67元。
    先请学生读题,然后教师再说明:题目中有“存定期一年”表示什么呢?一般来讲。储蓄主要分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大额存款等方式。所谓活期存款是指储户可以随时提取的一种储蓄方式,定期存款是有一定期限的一种存款方式。现在银行的定期存款有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二年、三年、五年、八年的等等。小丽存的是“定期—年”,即小丽在银行存的100元在一般情况下要在银行存一年;如果有特殊情况也可以提前提取。
    教师:在银行储蓄要弄清三个概念:本金、利息和利率。小丽在银行存入100元,也就是说她的本金是100元。板书:“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存款到期时,小丽到银行取回105.67元,银行多付给小丽5.67元,这是100元定期一年的存款所得到的利息。板书:“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做利息”
    这5.67元的利息是根据什么给小丽的呢?是银行的工作人员根据利率计算出来的。板书:“利率就是利息与本金的比值”这是由银行规定的。利率有按年计算的,也有按月计算的。小丽存的是定期一年的存款,年利率是5.67%,也就是说如果存100元,在银行存一年可得100元的5.67%的利息,即5.67元的利息,再加上本金100元共105.67元。
    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1997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公布的定期整存整取一年期的年利率是5.67%,二年期的年利率是5.94%.三年期的年利率是6.21%。五年期的年利率是6.66%。
    按照上面的利率,如果小丽存300元钱定期存款二年,到期时她应得利息多少
  元?提问:
“二年期的定期整存整取的年利率是5.94%是什么意思?”(到期取款时每100元可得5.94元的利息。)“小丽的本金是300元,到期时她每一年应得利息多少元?”(300元的5.94%。)学生口述,教师板书:300×5.94%。
“二年应得利息多少元?”学生口述,教师接着板书:×2
    小丽的存款到期时可以得到的利息是35.64元。
  “想一想,存款的利息应该怎样计算呢?”先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再板书: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小丽的存款到期时,她可以取出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335.64元。)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看一看活期储蓄、定期储蓄的存款和取款的凭条。
    三、巩固练习
    做第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一的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共同订正。
    订正练习一的第2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活期储蓄每月的利率是0。1425%,表示什么意思?再引导学生分步说出:280元每月可得利息多少元?6个月的利息是多少元?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
    四、作业
    练习一的第1题。
   



课题二:利息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练习一的第3—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利息的有关知识,掌握利息的简单计算。
  教具准备:将下面的复习题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储蓄的一些初步知识,知道什么是本金,什么是利息和利率,还学习了怎样计算利息。下面我们一起看一道复习题。
    复习题:李力把120元钱存入银行,存定期3年,年利率是6.21%。到期时李力可得利息多少元?本金和利息一共是多少元?
    “李力存款的本金是多少元?”学生说出120元后,教师指出:存人银行的钱就是本金。
    “李力的存款在银行存了三年到期后,他不仅可以取回本金120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他的一些钱.这些钱叫什么?”学生回答利息后,教师指出: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做利息。
    “银行在计算利息时是根据什么计算的?”学生回答利率后,教师指出:银行付给的利息是根据利率算出的。
    “题目中年利率是6.21%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存款到期后,每年每100元可得利息6.21元。
    “李力的存款到期时,他可以得利息多少元?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120×6.21%×3  ≈ 22.36(元)
    “本金和利率一共多少钱?”让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板书:120十22.36=142.36(元)
    教师:由此可以看出参加储蓄,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对自己也有好处。我们要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
    二、课堂练习
    做练习一的第3、4、6题。学生先独立做,教师注意了解学生做题情况,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1.订正第3题时,教师可以提问:你知道国家建设债券是什么吗?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可以简要地向学生说明:国家建设债券是国家为了发展国民经济建设,发行的一种证券。这种债券跟定期存款一样也是有时间期限和利率的。计算债券的利息
的方法和储蓄存款利息的算法是一样的。
    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教师板书算式:
    1500×7.11%×3十1500
    2.订正第4题时,可以提问:赵英去年11月1日存入银行800元钱,定期2年。到明年11月1日取出时,一共存了几年?到期了吗?使学生明白,从去年的11月1日到明年的11月1日正好是两年,所以解答这道题的算式应是:800×5.94%×2十800
     3.订正第6题时,教师可以提问:
    “题目的问题是‘增长百分之几?’,它实际要求的是什么?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的?”(实际求的是1997年比1996年增加的存款数是1996年存款数的百分之几,是以1996年的存款为单位“1”的。)所以解答这道题的算式应是:32÷(147—32)×100%
    三、提前做完上面题目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练习一的第7*题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先计算出两种储蓄办法各得到多少利息,再进行比较。用第一种储蓄办法,利息是500×5.94%×2=59.4(元);用第二种储蓄办法,第一年后可以得到本息合计500×5.67%×l十500=528.35(元),把528.35元再存入银行第二年的本息合计528.35×5.67%×l十528.35=558.31(元),减去500元,两年共得利息58.31元。所以采取第一种方法得到的利息多一些。
    四、作业
    练习一的第5题。

课题三:成数和折扣*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和第5页例2,完成第5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及练习二的习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成数的意义,知道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百分数的一些应用,像 计算发芽率,出勤率,成活率,还有计算储蓄的利息等。今天我们来学习“成数”,板书课题;成数
       成数常常用来说明农业的收成,比如说今年的小麦比去上增产二成,苹果比去上减产一成,这“二成”和“一成”是用来说明收 成情况的。
        说明并板书;“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写成百分数就是10%;“二成”就是十分之二,改写成百分数就是20%。
    小麦比去年增产二成,也就是小麦比去年增产十分之二,即百分之二十。下面让学生回答:
    “苹果比去年减产一成,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苹果比去年减产十分之一,即百分之十。)  
    “油菜去年比前年增产三成,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油菜去年比前年增产十分之三,即百分之三十。)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提问:
    “去年比前年多收了二成五,表示什么意思?”(多收了二成五,表示多收了25%。)
    “怎样计算?根据什么?”学生口述。
    教师板书算式:41.6十41.6×25%或者41.6×(1十25%)
    2.教学例2。
    教师:你们在商店有没有看到过某某商品打几折出售?比如“运动服打八折出售”,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提问:
    “衬衫打六折出售是什么意思?”(衬衫按原价的60%出售。)?“书包打七五折出售是什么意思?”(书包按原价的75%出售。)
    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然后每个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让学生说算式并说明根据。
    教师板书算式:430—430×90%或者430×(1—90%)
    三、课堂练习
    1.做第5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自己做,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
    “是怎样做的?根据是什么?”“还有别的做法吗?”
    教师:根据题意可以看出,一个水壶的85%是25.5元,所以这道题可以用方程
    解,也可以直接用除法做。
    用方程解,设:这个水壶的原价是2元。
                                85%×x=25.5
                                            x=30
    直接用除法做,25.5÷85%=30(元)。
  2.做练习二的第1、2、5题。
  指定学生每人口答一小题,其它学生核对。
  3.做练习二的第4题。
  让学生独立做,做完后一起订正。订正时可以提问:“减产三成是什么意思?”
  “去年收的萝卜是前年的百分之几?”(1—30%=70%。)
  “怎样列式解答?”学生口述。
     教师板书算式:15×(1—30%)或者15—15×30%。
  4.做完上面的练习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练习二的第7题。
  让学生独立做,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因为张大伯的120千克青菜是分两部分卖出的,其中   是按每千克2.40元卖出的,剩下的   是打八折卖出的。所以可以先求120千克的    卖了多少钱,再求剩下的   卖了多少钱,最后再把两次卖的钱加起来,就是这些青菜一共卖了多少钱。
    3                                             
    算式是:2.40×120×   十2.40×120×(1一   )×80%
    四、作业
    练习二的第3题和第6*题。


2.整理和复习
课题一:复习利息、成数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第1—5题,练习三的第1—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对利息、成数等概念有进—步的了解。能够比较熟练地解答有关利息、成数的应用题,将百分数应用于实际生活。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利息、成数等概念
    1.做“整理和复习”第1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另请两名学生加以回答,教师补充完整。
    提问:“同学们准备用自己的存款做些什么事情呢?”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及时表扬那些准备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10: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全册教案

自己存款做些有意义的事情的学生,适时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
    2.做“整理和复习”第2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提问:“什么叫本金、利息、利率?利息的意义是什么?”
    “利息是怎样计算的?”
    让几名学生回答.然后将本金、利息、利率的概念用幻灯显示,请学生齐读一遍。板书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3.做“整理和复习”第4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另请两名学生分别对两个问题加以回答。
    4.做练习三的第3、4题。
    把全体学生分或两组.一组做第3题,另一组做第4题,答案直接写在课堂练习
    本上: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中间出现的错误。最后进行集体订正。
    二、复习有关利息、成数的应用题
    1.做“整理和复习”第3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提问:“要求利息,必须知道哪些数据?”(引导学生在题中找出本金、利率、时间 各是多少。)
    “计算利息的公式是什么?”(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公式。)。
    让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一边巡视,一边及时纠正学生中出现的错误。最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三的第1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教师无需用任何提示,直接让学生计算利息。教师行间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小结:我们国家还有许多贫困地区的儿童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许多小朋友都像小英一样把零用钱节省下来存入银行,既支援了国家建设,又可以把利息捐献给“希望工程”。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平时勤俭节约,不乱花钱,为贫困地区的儿童献一份爱心。
    3.做练习三的第2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教师说明:购买建设债券是支援国家建设的另一种方式,和储蓄在实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债券的利率一般高于定期储蓄。
    抽取两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余学生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巡视,等全体学生做完以后,集体订正。尤其要提醒学生注意题目要求的是“到期时一共能取出多少元?”所以在求出利息以后,不要忘记把本金加上。
    4.做“整理和复习”第5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提问:“一成五是多少?”
    “这道题里单位‘1’是谁?”  
    “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哪种方法更简便?”(方程解法和算术解法)
    分别请两名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
    请两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分别用方程解法和算术解法进行解答,其余学生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最后进行集体订正。
    5.做练习三的第5题。
    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余学生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三、作业
    练习三的第6题。
  



课题二:复习分数的其他应用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第6—7”题,练习三的第7—1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对折扣、税收等概念有进一步的了解,能够比较熟练地解答有关税收、折扣的应用题,将百分数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折扣的概念
1.做“整理和复习”第7*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另请两名学生分别加以回答,教师补充完整。
2。做练习三的第9’题。
让学生将结果直接写在书上,等全体学生做完以后。进行集体订正。
二、复习有关税收、折扣的应用题和百分数的其他应用
1。做“整理和复习”第6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教师说明:这是一道有关税收的应用题。纳税就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百分比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所以,税收的计算也是百分数的一种具体应用。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在经济上的生命线,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离开税收而存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以便不断提高 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和加强国防建设。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由于税收的种类较多,税率各不相同,它们的计算公式也各不相同。
    提问:“这个题目中涉及的是个人所得税。请同学们根据题目的意思,说一说什么是个人所得税,怎样计算个人所得税?”
    请几名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
    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余学生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最后进行集体订正。
    2.做练习三的第7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提问:。什么是成活率?它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等学生回答完以后,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成活率的计算公式。
    请两位学生到黑板前分别用方程解法和算术解法做,其余学生任选一种方法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尤其是看学生在写成活率的公式时有没有漏掉;”×100/”。最后进行集体订正。
  3.做练习三的第10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让学生讨论这道题的解题思路。等学生讨论完以后,教师抽取几名学生回答并进行总结:这道题可以有两种解答思路。一种思路是先按七折算出买这三本书花多少钱,再求出可以节省多少钱,在这种思路中,可以先算出这三本书总钱数的七折,再用总钱数减去它,也可以先算出每本书钱数的七折,再分别计算出每本书节省的钱数,然后求出节省的总钱数:另一种思路是直接计算这三本书节省30%的钱,在这种思路中,既可以先分别计算出每本书节省的钱数,再求出节省的总钱数,也可以用总钱数乘以30%求得结果。
    请学生任选一种方法,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最后进行集体订正;
    三、作业
    练习三的第8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继续完成练习三的第11*题和思考题。

第二单元比例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课题一: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0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四的第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复习。
(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教师: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                                                                             
    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1            4?5:2.7              10: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2.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指名学生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边填写表格。)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然后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0:2=40,      200:5=40。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
    “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      
    “所以这两个比怎么样?”(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80:2=200:5或       =        )像这样(指着这个式子和复习题的式子4.  5:2.7=10:6)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80:2=200:5,提问: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学生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学生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 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限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35:1: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10:12=   ,35:42=   ,所以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2)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3)巩固练习。
    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 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      :    :
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②做第10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
    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④做练习四的第3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学生写成分数形式。
  二、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第10页看第6行到9行。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80:2=200:5)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出的比例的外项、内项。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板书如下:
    80  :2=:200  :5
              
               内项
               外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式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10: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全册教案

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 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边问边画出交叉线,如:        =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板书:               =                      80×5=2×200
    3.巩固练习。
    教师: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教师:我们可以这样想:先假设3:4和6:8可以组成比例。再算出两个外项的积(板书:两个外项的积:3×8=:1)和两个内项的积(板书:两个内项的积:4×6=24)。因为3×8=4×6(板书出来).也就是说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所以
3:4和6:8可以组成比例。(边说边板书:3:4=6:8)
    (2)做第11页“做一做”的第1题。
    三、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四、作业
  练习四的第2题。

课题二:解比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解比例的内容,练习四的第4—7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新课
    教师:什么叫做解比例呢?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
  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1.教学例2。
出示例2:解比例3:8=15:X。
  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再回答: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教师板书:;3X=8×15。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求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在3X前加上:解:)
    “怎样解这个方程?”(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把X看作一个因数.因为一个因数=积 ÷另一个因数,可以求出X。)教师板书;X=
            X=40
    教师: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2.教学例3。
出示例3;解比例      =
提问:
  “这个比例与例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就得出方程。)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然后板书:4.5X=9×0.8
  “这个方程你们会解吗?”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
  3.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4.做第11页“做一做”的第2题。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四的第4—7题。
    1.做第4题的第(6)题时,要提醒学生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做。做完后,选—二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求解的。
    2,第5题。可指名学生读题,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然后同桌同学讨论一下.这道题可以用什么知识解答。再造几名代表回答。之后,让学生独立解答。
    3.独立完成第6、7题。
    四、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8*、9*题和思考题
    傲第8*题的第(1)题.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这道题需要逆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现在这道题是知道两个积相等,如果我们把左边的两个数当作比例的外项,那么右边的两个数就应作为比例的内项.这样就能推出比例式了:如果把左边的两个数当作比例的内项.那么右边的两个数就应作为比例的外项.世可以推出比例式。然后让学生自己写出比例式。写完后,教师板书出来。
如果把3、40作为外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
              3:8=15:40                              40:15=8:3
              3:15=8:40                              40:8=15:3
如果把3、40作为内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
           15:3=40:8                              8:40=3:15
           15:40=3:8                                8:3=40:15
    可能有的学生写比例式时是按照数的排列规律来写的,有些可能没什么规律性。
  学生做完后,可以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才能写全所有的比例式。
  

课题三:比例尺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一16页的例4一例6,练习五的第l一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些比例尺不同的地图或本校、本地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厘米=(          )毫米           1分米=(        )厘米
      1米=(        )分米  l千米=(         )米
2.20米=(          )厘米             50千米=(        )厘米
    30厘米=(         )分米              60毫米=(         )厘米
二、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 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1.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教学例4。
    出示例4: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让学生读题。指名回答:
  “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
  “要我们做什么?”(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知道吗?实际距离也知道吗?各是多少?”继续板书如下: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0厘米             10米
  “10厘米和10米的单位相同吗?能直接化简吗?”
  教师说明:这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
  “是把厘米化作米,还是把米化作厘米?为什么?”(因为把米化作厘米后实际距离仍是整数,计算起来比较方便,所以要把米化作厘米。)
    “10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把10米改写成1000厘米。
    “现在单位统一了,是多少比多少,怎样化简?”教师边说边擦掉10和1000后面的单位“厘米”,并加上“:”,板书成如下形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0  :  1000
    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化简这个比,别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做。集体订正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
    然后说明: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就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板书:              =比

例尺)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
    教师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图和本地、本校的平面图给学生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最后教师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10厘米:10米,要把后项的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②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比如,例4中的比例尺通常写成1:100或        。
   (2)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第14页的“做——做”。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项是不是“l”。
    2.教学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师:知道了一幅图的比例尺,我们可以根据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或者根据实际距离求出图上距离。
    (1)教学例5;
    出示例5: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南京到北京的图上距离。求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
    教师启发:因为                 =比例尺。要求实际距离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来求。
    “这道题的图上距离是多少?”板书:1;
   “实际距离不知道,怎么办?”(用x表示。)在15的下面板书出X,并在它们中间画上分数线。
    “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相同,所设的x应用什么单位?”(应用厘米。)
板书:解:设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比例尺是多少?写成什么形式?”(写成分数形式。)最后板书成下面的形式:
                                               =

    指定一名学生到前面求X的值,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订正后,回答:
    “现在求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题目要求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应该怎么 办?”板书:90000000厘米=900千米,并写出这道题的答之后.再回忆一下解答过程:
    (2)巩固练习。
    做第1;页上的I;做一做”。先让学生说出图中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再用直尺量出图中河西村与汽车站间的距离.然后计算出实际距离:集体订正时,要 注意检查学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10: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全册教案

是否把实际距离化成了千米.
     (3)教学例 5
  出示例6;一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            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求什么。(告诉了操场的长和宽的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长和宽的图上距离。)
    教师:我们先来求长的图上距离。长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设为x。(板书:解:设长应画X厘米。)长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它和图上距离的单位相同吗?怎么办?(板书:        )比例尺是多少?(板书:=                )
    然后让学生求x的值,并说出求解过程。教师板书出来。
    “这道题做完了吗?还要求宽的图上距离。宽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用什么未知数来表示呢?因为前面求长的图上距离时,已经用了x,这里就不能再用它来表示宽的图上距离了,要用其它的字母来表示。我们就用y来表示。”板书:设宽应画y厘米。让学生把这道题做完。最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
    三、作业
    练习五的第1—3题。
    第3题,让学生先想想比例尺       表示的意思。(1厘米的图上距离相当于100厘米的实际距离。)然后再量出图中所示的宽和高,并计算出实际的宽和高各是多少。集体订正时。要让学生说说计算出的实际的宽和高的单位是什么。



课题四:线段比例尺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上的线段比例尺,练习五的第4—9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线段比例尺的含义,会根据线段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些线段比例尺的地图或平面图。
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尺的知识,我们学过的比例尺都是用数值来标明的,如比例尺1:10000就表示图上距离是l厘米实际距离就是10000厘米,像这样的比例尺叫做数值比例尺。除了数值比例尺外,还有线段比例尺。什么是线段比例
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新课
    教师:线段比例尺是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同学们可以翻开教科书第16页.看右下角有一幅地图。地图的下面就 有一条线段比例尺。它上面有0、50和100几个数,还注明了长度单位“千米”。这些数和单位表示什么意思呢?大家量一量从0到50这段线段有多长。(1厘米。)从50到100呢?(也是1厘米。)从0到50就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从0到100就表示地图上2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100千米的实际距 离。
    然后教师问:
    l“如果知道了两个城市之间的图上距离,你能不能计算出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沈阳和长春这两个城市,并量出它们的距离是多少厘米。再想一想:要求地面上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想:1厘米.的图上距离代表地面上多少千米的实际距离,(50千米。)我们量出沈阳到长春的图上距离是5.5厘米,就代表几个50千米的实际距离。(5.5个50千米。)怎么列式计算?
    让学生说怎样列式。教师板书:50×5.5=275(千米)
    之后,进一步提出:
    “你能不能把这个地图上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怎样改写?”(因为图上1厘米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现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50
千米等于5000000厘米。所以这条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就是1:5000000。)
教师板书出数值比例尺。  
    三、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五的第4—9题:
    1.第5题,让学生独立填表:填表前,要提醒学生图上距离的单位应用什么,实际距离的单位应用什么。
    2.第8题,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后,让学生按照东南西北的方位说说拖拉机站、电影院、汽车站和供销社离学校的距离。如,电影院在学校的南面,距学校200米;拖拉机站在学校的西北面,距学校2500米。
    3.第9题,让学生先求出试验田长和宽的图上距离,然后画出平面图,并且要注意在平面图上注明比例尺。
  
   

2,正比例和反比例仍意义
课题一: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21页正比例的意义,练习六的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初步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用,投影片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板书:            =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板书:            =单价
   
   3.己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板书:     
                        =工作效率
  4,已知总产量和公顷数,怎样求公顷产量?板书:                 =公顷产量

  二、导人新课
    教师: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板书课题:正比例的意义)
  三、新课
  1.教学例1。
  用小黑板出示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提问:
“谁来讲讲例1的意思?”(火车1小时行驶60千米,2小时行驶120千米……)
“表中有哪几种量?”
“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是多少?当时间是2小时,路程又是多少?……”
“这说明时间这种量变化了,路程这种量怎么样了?”(也变化了。)
教师说明: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呢?”
教师指着表格:我们从左往右观察(边讲边在表格上画箭头),时间扩大2倍,对应的路程也扩大2倍3时间扩大3倍,对应的路程也扩大3倍……从右往左观察(边讲边在表格上画反方向的箭头),时间缩小8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8倍;时间缩小7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7倍……时间缩小2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2倍。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怎么样的呢?
让每一小组(8个小组)的同学选一组相对应的数据,计算出它们的比值。教师板书出来:        =60.       =60,         =60……             让学生双察这些比和它们的比值,看有什么规律。教师板书: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然后教师指着          =60,       =60            =  60……问:“比值60,实际上是火车的什么:你能将这些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写成一个关系式吗?板书:              =速度(—定)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分析.我们知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什么样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呢?(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速度)总是一定的。)
2.教学例2。
出示例2: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让学生观察上表,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米数扩大,总价怎样?米数缩小,总价怎样?
(3)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当学生回答完第二个问题后,教师板书:        =3.1,    =3.1,                 =3.1……
      然后进一步问:
“这个比值实际上是什么?你能用一个关系式表.示它们的关系吗?”板书:         =单价(一定)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思考和分析,我们知道总价和米数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是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的,米数扩大,总价也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刚才这两个例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都有几种量?
(2)这两种量有没有关系?
(3)这两种量的比值都是怎样的?
教师小结:通过比较,我们看出上面两个例题,有一些共同特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板书出教科书上第’20页的倒数第二段。)
      接着指着例1的表格说明:在例1中,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值(速度)保持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随后让学生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最后教师提出:如果我们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你能将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K(一定)
4,教学例3。
      出示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师引导:
“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有什么关系?它们的比的比值是什么?这个比值是否—定?”(板书:           =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
“已知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就是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所以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成正比例。”
5.巩固练习。
让学生试做第21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其中(3)要求学生说明这个比值所表示的意义,学生说成是生产效率和每天生产的吨数都可以。
四、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六的第1—3题。
   第1题,做题前,让学生想一想:成正比例的量要满足哪几个条件?然后让学生算出各表中两种相对应的数的比的比值,看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如果比值相等就可以列出关系式进行判断。第(3)小题,要问一问学生为什么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不成比例。(因为相对应的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的比的比值不相等。)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判断,再订正。其中(1)一(5)、(7)、(8)成正比例,(6)和(9)不成正比例。
   第3题,可先让同桌的同学互相举例,然后再指名举出成正比例的例子。



题二: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4页反比例的意义,练习六的第4—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
2.用投影片出示下面的题:
(1)下面各题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为什么?
①笔记本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⑨汽车行驶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10: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全册教案

②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①一袋大米的重量一定.吃了的和剩下的。
(2)说出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加工时间和加工零件总数三者间的数量关系。在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
二、导入新课
教师: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会成什么样的变化.关系怎样?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三、新课
1.教学例4。
出示例4;丰机械厂加工一批机器零件。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如下表。
让学生观察这个表,然后每四人一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所需的加工时间怎样随着每小时加工的个数变化?
(3)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学生分组讨论后集中发言。然后每个小组选代表回答上面的问题。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
                  10  ×  60  =600。
                  30  ×  20  =600。
                  40  ×  15  =600,
“这个积600。实际上是什么?”在“加工时间”后面板书:零件总数
“积一定,就说明零件总数怎样?”在零件总数后面板书:(一定)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和零件总数这三种量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分析.我门可以看出。表中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和所需的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所需的加工时间是随着每小时加工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缩小3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需的加工的时间反而扩大。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每小时加工的零件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的积都等于600,即总是一定的:我们把这种关系写成式子就是:每小时加工数×加工的时间=零件总数(一定)。
2.教学例5。
用小黑板出示例5用600页纸装订成同样的练习本,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有什么关系呢?请你先填写下表。
(1)理解题意,填写装订本数。
“谁能说说表中第一栏数据的意思?”(用600页纸装订练习本,如果每本练习本15页,可以装订40本。)
“这40本是怎么计算出来的?”(用600÷15)
“如果每本练习本是20页,你能计算出可以装订多少这样的练习本吗?如果每本是25页呢?……请你把计算出来的本数填在教科书第23页的表中。”教师把学生报出的数据填在黑板上的表中。
(2)观察分析表中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让学生观察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表中有哪两种量?”(板书:每本的页数装订的本数)
“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页数变化的?”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每本的页数        装订的本数
                                   15                       40
                                   20                       30
                                   25                       24




一’然后让学生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1.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在前两节课分别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初步学会判断
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发现有些同学判断时还不够准确。这节课我
们要通过比较弄清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三、新课
1.教学例7。
出示例7的两个表:
表1                                                   表2

让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表,然后根据两个表所提的问题,分别在教科书上填空。订正时。指名说出自己是怎样填的,教师板书:
在表l中:                                          在表2中:
相关联的量是路程和时间.            路程随着相关联的量是速度   路程随 时间变化,速度是                 和时间,速度随着时间变化
一定。因此,路程和时间                  ,路程是一定的。因此,速
成正比例关系。                                  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关系
然后提问:
(1)从表1,你怎样发现速度是一定的?你根据什么判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从表2,你怎样发现路程是一定的?你根据什么判断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教师: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速度                                        =速度                  
教师: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关系?
2.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教师:结合上面两个例子,比较——下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你能写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试试看。组织讨论,教师归纳并板书:
四、巩固练习
1.做教科书第28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自己填,并说一说为什么。
2.做练习七的第1—2题。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最后订正。
五、小结
教师:请同学们说说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题四: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混台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七的第3—7题。
教学目的:通过混合练习,加深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提高判断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上节课我们又把它们进行了比较,你们会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比较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吗?
二、课堂练习
1.分析、研究第3题。
让学生先说出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三个量中.其中一个量与另外两个量的关系,教师板书出来:长×宽=面积
                                        =  长                       =宽
提问:
“当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长一定时,面积和宽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宽一定时,面积和长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要判断三种相关联的量在什么条件下组成哪种比例关系,我们可以先写出它们中的一种量与另外两种量的关系,再进行分析,比如,当我们写出         
= 宽,我们就可以根据正比例的意义进行推断,当宽一定时,面积和长成正比例关系。以后你们遇到类似的题也可以仿照这样的办法进行分析推理。
2.第4题,让学生仿照第3题的方法做。订正后,教师板书如下:
每次运货吨数×运货次数=运货的总吨数(一定)  每次运货吨数                                                                                        与运货次数                               =运货次数(一定)                  成反比例关                                                                                                  系。
                                                                                     运货的总吨                                  =每次运货吨数(一定)                 数与运货次                                                                                       数成正比例                                                                                            关系        

3.第5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注意个别辅导。
4.第6题,先让学生自己判断,然后指名回答,第(1)小题成反比例,第(2)、(4)、(6)小题成正比例,第(3)、(5)小题不成比例。
5.第7题,学生独立解答后,选一题说说是怎样解的。
6.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8‘题。
对于乘车里程和票价不成比例学生可能不理解,教师可以这祥给学生解释:因为平均每千米里程的票不相等。所以不成比例.



3.比例的应用
课题一:比例的应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1—32页的例1、例2,练习八的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提高对正比例和反比例意义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时间和速度:
看上面的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各有哪三种量?
(2)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
(3)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
二、新课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板书课题)
1.教学例1。
出示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让学生读题后,说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提出问题:“这样的应用题,以前学过没有?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让学生自己解答。边订正边板书:
                            140÷2×5
                         =70×5
                         =350(千米)
进一步指出:这道题我们还可以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2)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教师提问:
“这道题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通过回答.使学生明确:因为“照这样的速度”就说明汽车行驶的速度是一定的,所以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汽车行驶了几次?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怎样?”
“你能写出它们的比例关系吗?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不知道,怎么办?”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解:设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X千米。
                                      =

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解答之后,让学生把x的值350代入原等式(即方程),看等式能不能成立。
(3)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解答。
教师: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已知公路长350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10: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全册教案

例1的第三个条件和问题划上线,再出示改变后的应用题。)
让学生列式解答。订正时,回答:
“改编后的题和例1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使学生明确:例1的条件和问题改变以后,题中成正比例的关系仍没变,解答的方法也没有改变,只是要设需要行驶的小时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   
           =

   
2.教学例2。
    出示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需要行驶多少千米?
    指名学生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再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解答后,说说分析解答的过程。教师板书:
                                   70×5÷4
                               =350÷4
                                =87,5(千米)
  进一步提出:
  “这道题你能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吗?”
  “想一想,题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使学生明确:因为这道题的路程是一定的,根据反比例的意义,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关系。
    “汽车两次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什么是相等的?”
    “你能列出等式吗?设谁为X?”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解:设每小时需要行驶X千米。
                                                           4X=70×5
让学生自己求出X,并进行检验。
随后,教师提出:
“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已知每小时行驶87.5千米,要求需要多少小时到达?’该怎样解答?”
    让学生解答改编后的应用题,集体订正。
    教师: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目和例2,看一看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例2的条件和问题改变以后,题中成反比例的关系仍没有变。解答的方法也没有变。只是要设需要行驶的小时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87.5×X=70×5。
    三、巩固练习
  1.做第32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直接用比例知识解答。
  2.做练习八的第1—4题。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最后集体订正。
  四、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如何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来解答以前学过的应用题。在解答时(以例1为例),首先要判断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再根据所成的比例关系列出等式,进行解答。以后题目中如果没有注明用什么方法解答,你用哪种方法解答都是可以的。





课题二:比例的应用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八的第5—9题。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用正比例,反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的
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3.做练习八的第5题: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二、课堂练习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来解应用题,今天我们要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正比例、反比例意义和判断来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1.做练习八的第6题。
指名读题,让学生自己解答。集体订正时,请一个同学讲一讲,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板书;              =
教师: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要晒17550吨盐,需要多少吨海水?”该怎样解答?
让学生口头列出比例式,教师板书出来。
教师小结:像这道题,问题虽然变了,但题中基本数量关系没有变。晒出的盐和海水的吨数成正比例关系,解答这样的应用题的关键:一是要正确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成什么比例,二是要找准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数:
2.做练习八的第7、8题。
集体订正后,指名讲一讲是怎样想的。
3.做练习八的第9题。
做题前,提示学生选用哪三个数据都可以,但所叙述的事情要符合实际情况。订正时,如果学生在编题中的语言不规范,要注意纠正。



4.整理和复习
课题一:比、比例和比例尺的概念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的第l一3题,练习九的第l一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确。比例”和“比”、“比值”等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对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深对比例尺的认识,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比”和“比例”
1.复习整理。
教师: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请同学们举例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表。
指出: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2.练习。
用小黑板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完成。
(1)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20人。六年级一斑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
(2)六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3)六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有24入,女生有(              )人。
二、复习解比例                  
1.完成第35页的第2题。
指名回答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什么性质。
接着以     :     =l     :x为例,复习解比例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在解比例时,如果有带分数,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式变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解。
然后让学生完成第2题的其余习题。
三、复习正比例、反比例
用投影片逐一出示下面问题,让学生回答。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
3,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回答,教师填写小黑板上的表。



然后教师出示下面两个表,让学生根据表中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的关系,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使学生明确:要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要看相对应的两个数的商或积是不是一定,如果积一定说明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如果商一定说明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如第二个表,通过计算,可以看出上、下两个相对应的数的商一定,也就是说,这个三角形的高的   一定,因而高也一定,所以三角形的面积与底边成正比 例。
  四、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九的第1—3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在订正第(4)小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12的约数有哪?然后说出自己用选出的四个约数组成的比例是什么。教师把学生说出的比慎写出来。订正第(6)小题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是否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续一了。
2,第2题,除第(2)、(7)小题教师要提示外,其余各题由学生自己判断,第(2)行驶的路程
小题,教师可以先说明                          =周长,再让学生判断。第(7)小题,可以先让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和身高,教师把数据记下来,再让学生判断。使学生知道:人的体重和身高有一定的关系,一般人的体重是随着身高而增加的,但体重和身高不成正比例关系。
3.第3题,教师向学生说明:这题要求图上长方形的长、宽和地基的实际面积。





课题二: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的第4—5题,练习九的第4—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捏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用比例解答应用题
教师: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有些应用题就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现在我们就来复习一下。
    1,用小黑板出示第35页第4题:
    我国发射的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在空中绕地球运行6周需行10.6小时,运行14周要用多少小时?
  教师解释:运行一周就是绕地球一圈,人造卫星的速度是一定的。
  提问:
  “这道题有几个相关联的量?它们成什么关系?为什么?”(有两个相关联的量,因图为               =速度,而速度是一定的,所以转的周数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指名说说这道题用比例的知识怎样解答。当学生说出后,教师板书出解答过程:
解:设运行14周要用X小时。
                         6:10.6=14:X
                                     6x=10.6×14
                                       X=
                                       x ≈24、7
   
                          答:运行14周要用24.7小时。
    2.用小黑板出示第35页第5题:
    一个农业专业组乎整土地,原来打算每天平整0.4公顷,15天可以完成任务。结果12天完成了任务,平均每天平整多少公顷?
    指名学生读题,并说出这道题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当学生说出每天平整的公顷数与时间成反比例后,让学生完成这道题。教师板书出解答过程。
    3.总结。
    教师:像上面这样的题在解答时,先要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然后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再进行解答。
  二、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九的第4—6题。
  1。第4题,先说明一下,农药是药液和水合起来的重量,再提示:第(1)小题。要求配制这种农药750.5千克,需要药液与水多少千克,要先算出农药和药液的比、农药和水的比。
  2.第5题,让学生说一说根据什么来判断方砖的面积与方砖的块数成什么比例。
  3.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解答思路。


第三单元圆柱、圆锥和球
1.圆柱
课题一: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完成第39页上的“做一做”和练习十的第 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长方体形和正方体形的物体各一个,及多个圆柱形的物体(如罐头盒、茶叶筒、药盒、药瓶、纸盒等);让学生也收集几个圆柱形的盒子,同时让学生将教科书第153页上的图沿边剪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 Π  r或C=  Π  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口算)。
(1)半径是1米  (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
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二、导入新课
教师手中先后拿一个长方体形的物体和正方体形的物体,提问:我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他们有什么特征?
    由此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
    教师出示几个圆柱形的物体,“大家注意了,你们看看这些物体跟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们与长方体有什么不一样?
    三、新课
    1.圆柱的认识。
    让学生拿着圆柱形的物体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圆柱则有一个曲面, 有两个面是圆,从上到下一样粗细,等等。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校体,简称圆柱。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圆柱
教师:大家刚才认识了圆柱形的物体,我们把这些物体画在投影片上。出示有圆柱形物体的投影片。
教师:现在我们沿着这些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线,于是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图形。随后教师抽拉投影片,演示得到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线。
然后指出: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柱体的几何图形。
教师:请大家再观察一下,这些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平面,并且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教师指出: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10: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全册教案

然后在图上标出底面以及两个圆的圆心O。
同时还要指出:我们所学的圆柱是直圆柱的简称,即两个底面之间从上到下一样粗细,高垂直于底面。
    接着让学生用手模一模圆柱周围的面,使学生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由此指出:圆柱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让学生看圆柱形物体,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然后在图上标出高。
提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使学生明白:圆柱的高有无数条,他们都相等。
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同桌的两名同学相互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侧面和高。
  小结:圆柱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
                上、下两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圆
    圆柱      
                 从上到下粗细相同
    2.巩固练习
    (1)做第39页“做一做”的第l题。
    要求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如钢管、汽油桶、炉子姻简、截面是圆形的铅笔等。
    (2)出示(投影)一组立体图形,辨析哪些是圆柱,哪些不是圆柱?为什么?
3.教学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出示一个带完整商标的罐头盒。
教师:这个罐头盒是什么体?(是圆柱体。)
“它的侧面是哪个面?”
让前排的学生指示给全班同学看,使学生明白,这个圆柱的侧面实际上可以用罐头盒上的商标纸来表示。
    然后沿着罐头盒的一条高剪开,再将商标纸打开,平展在黑板上。
    教师:现在商标纸是什么形状?(是长方形。)
    教师沿着商标纸的边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再将这张长方形的纸包在圆柱的侧面上,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与圆柱底面的高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出: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四、小结(略)
    五、课堂练习
    1.做第39页“做一做”的第2题。
    可以将教科书上的图用投影仪放大或画在小黑板上,指名学生指给大家看,其他学生评月是否正确。
    2.做第39页“做一做”的第3题。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柱,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量完后,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量的。
    3.做练习十的第1题。
    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利用圆柱的特征来解释。

课题二: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41页的例l一例3,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和练习十的第2—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根据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圆柱形的物体,圆柱侧面的展开图(仿照教科书第39页的图制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后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二、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柱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请大家想一想,圆柱侧面的展开图是什么图形?
    教师出示上节课实验用的罐头盒,引导学生回忆实验过程:沿着罐头盒的一条高剪开商标纸,再打开,展开在黑板上,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
    教师: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学生: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往的高。
    教师:那么,圆柱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
  三、新课
  1,圆柱的侧面积。
  板书课题:圆柱的侧面积。
  教师: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教师边叙述边摸着圆柱的侧面演示给学生看,指出侧.面的大小就是圆柱的侧面积。
   教师:从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因拄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出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让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例面积。
    教师: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板书上面等式:)
  2.教学例1:
  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出示例1。
  让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2)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
  指定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发现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 做完后,集体订正。
    3.小结。
    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4.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教师:请大家把上节课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教师指着圆柱的展开图,“那么,圆柱的表面积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使大家明确: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侧面积十两个底面的面积
教学例2。
出示例2的题目。
教颊:这道题巳知什么?求什么?
学生: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半径,求表面积。
教师:要求圆柱的表面积,应该先求什么??后求什么?
使学生明白:要先求圆柱侧面积和底面积,后求表面积。
教师:我们可以根据巳知条件画出这个圆柱。随后教师出示一圆柱模型,将数据标在图上。
教师:现在我们把这个圆柱展开。出示展开图,如下:
                                                                  ()
                     
                      5
                              15                                                                  
      

                          ()                         (  )
                        5                                                                     
                                                                     ()              

让学生观察展开图,“在这个图中,长方形的长等于多少?宽等于多少:圈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应该怎样求?”
    指名学生回答,注意要使学生弄清每一步计算运用什么公式(如圆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等等)。
    然后指定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学生计算结果的计量单位是否正确。
做完后,集体订正。
6.教学例3。
出示例3。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学生:己知圆柱形水桶的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求做这个水桶要用多少铁皮。
    教师:这个水桶是没有盖的,说明了什么?如果把做这个水桶的铁皮展开,会有哪几部分?
    使学生明白:水桶没有盖,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
    教师:要计算做这个水桶需要多少铁皮,应该分哪几步?
    指名学生回答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
    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学生回答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舍的。由此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人法取近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赂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7.小结。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四、巩固练习
1.做第41页“做一做”的第1题。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应该怎样求侧面积?
  使学生明白可以直接用底面周长乘以高就可以得到侧面积。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2.做第41页;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教师行间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五、作业
  1.完成第42页练习十的第2一;题。
  (1)第2、3题,是分别求圆柱的例面积和表面积,要求学生正确选用公式,认真仔细地计算。
    (2)第4题,圆柱形沼气池?的形状和特点要向学生说明(特别是城市里的小学生),把它转化为数学问题,要弄清求的是圆柱哪些部分的面积。
    (3)第5题,是先实际测量,再计算的题目,可以分组进行测量和计算,每组要量的茶叶筒的大小可以是不一样的。
    2.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练习十的第6‘、7‘题。
    第6?题.是已知圆柱的侧面积和底面半径,求圆柱的高。这样就要把求圆柱的 侧面积的运算顺序颠倒过来。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列方程解答。
    第7‘题,是求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的用料:S=ΠR十2ΠH≈63.59十  339.12=402.71≈410(平方分米)



课题三: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页的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和例4,完成第44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使学生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具准备: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把圆柱底面平均分成16个扇形,然后把它分成两部分,两部分分别用不同颜色区别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学生可能会答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想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3.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拄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圆柱有几个底面?有多少条高?
    二、导入新课
    教师:请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把因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
    先让学生回忆,同桌的相互说说。
    然后指名学生说一说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的面积和所拼成的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
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大家仔细想想看,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让学生相互讨论,思考应怎样进行转化。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想到的方法,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将圆柱的底面分成扇形切开,教师应该给予表扬。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板书课题:圆校的体积
三、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师出示一个圆柱,提问:这是不是一个圆柱?(是。)  
教师用手捂住圆柱的侧面,只把其中的一个底面出示给学生看提问:
“大家看,这是不是一圆?”(是。)
“这是一个圆,那么要求这个圆的面积,刚才我们已经复习了,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出它的面积?”
    学生很容易想到可以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于是教师可以先把底面分成若干份相等的扇形(如分成16等份)。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
    教师将这分成16块的底面出示给学生看,问:现在把底面切成了16份,应该怎样把它拼成一个长方形?
    指名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操作演示,先只把底面部分拿给学生看,。大家看,圆柱的底面被拼成了什么图形?”
    学生:长方形。
    教师:大家再看看整个圆柱,它又被拼成了什么形状?
    (有点接近长方体:)
    然后教师指出:由于我们分得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教师:把圆柱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后,体积发生变化没有?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求?
    引导学生想到由于体积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可以通过求切拼后的长方体的体积来求圆柱的体积。
    教师:“而长方体的体积等于什么?”让全斑学生齐答,教师接着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教师:请大家观察教具,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
    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教师:如果用V表示圆拄的体积,S表示圆柱的底面积,H表示圆柱的高,可以得到圆柱的体积公式; V=SH
  2.教学例4。
  出示例4。
  (1)教师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03: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