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06: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长江和黄河”复习课教学创新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岭东高级中学 李红心
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号称两大血脉的长江和黄河,近几年来一直是高考的热点,通过对全国高考题的分析,考查的内容有基础知识,也有一些是考查学生应用基础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试题。可见,“长江和黄河”一节在中国地理知识中的重要性。因此,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和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把握好本节课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率,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处理和安排教学的各环节,可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具特色,耳目一新。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画面、影像资料,动态的直观演示,大量色彩清晰的地图、数据、表格和图表及巩固练习题可整合到一起,不仅使教学进程简捷便利,而且有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优化课堂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求知欲
伴着一曲激昂优美的“长江之歌”,一幅幅长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图片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接着一首高亢雄壮的“黄河曲”切入,又把同学们带到了黄河两岸,领略了黄河的自然、人文风光。这组长江、黄河主题片虽短短3分钟,激发了学生对长江、黄河知识探究的兴趣。
2.跨越时空,动态直观演示,增强直观性和真实性
在长江、黄河的正源、上中下游的划分、注入海洋、所流经的省区市及地形区的知识教学中,可采用学生读图,教师利用制作的地理课件,将长江、黄河流域图、流经地形区、省市区图动态直观演示,清晰、准确地再现了相关知识,由抽象变具体,使学生一目了然,突出了重点。
在“长江治理的重点”环节教学中,我利用视频影像,播放了建国以来荆江大堤绝堤后的真实片段,短短1分多钟却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洪灾对长江两岸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的威胁,更加明确长江治理的首要任务是防洪,防洪的重中之重是中游的荆江段。
3.扩大信息量和课堂容量
在介绍长江、黄河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时,我播放了长江、黄河对于中国历史及经济发展的影像资料片,通过影像及其解说,使学生感受到从古至今这两条大动脉对中国命运的影响,并将对今后中国的发展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峡水利枢纽是我国正在建设的发电量居世界之最的水电站,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其著名工程的重要作用,我播放了有关三峡工程设计及作用的影像资料,并结合教师的补充说明,使同学们明确三峡工程在发电、防洪、航运等多项综合功能方面所发挥的效益,及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同时也增强了同学们对祖国的自豪感。
课堂的巩固训练环节,尤其在综合复习阶段非常重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出示训练题,可大大扩大训练容量和提高训练效果。
可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形象、直观、快捷、高效等功能为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及推进素质教育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二、采用比较法,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如表所示)

长江

黄河

正源、上中下游划分、注入海洋



氏度、流域面积

6300千米、180万平方千米

5500千米、70万平方千米

流经地形区

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

四川盆地、长江中下中游平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流经的省、区、市

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11省区市

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9省区

所属温度带、干湿地区

亚热带、湿润地区

暖温带、中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区

主要支流水系

汉江、雅砻江、嘉陵江、岷江、乌江、鄱阳湖水系、洞庭湖水系

渭河、汾河

主要水文特征

流量大,汛期长,无结冰期,含沙量小,上中游水能资源丰富,

通航里程长

流量较小,含沙量大,冬季结冰,上中游水能资源丰富,下游为“地上河”

重点开发项目

上中游的水电,中下游的灌溉,航运(黄金水道)

上中游的水电,兰州以下河段的灌溉。

重点治理项目

防洪,尤其中游荆江段

泥沙淤积、洪水威胁、断流、凌汛、严重水污染、水浪费。

著名工程

三峡工程、葛洲坝

小浪底、三门峡等


本节关于“长江和黄河”知识的讲解、复习,主要采用比较法,通过比较法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明确对河流的认识应从以上几方面去把握;二是通过对比分析,可使学生认识到由于所在的区域位置及所流经的区域不同,使两条河流具备了不同的水文特征以及在利用和治理方面存在的异同。这种教学方法的设计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种方法,一种学习知识的思路和方法。
三、强化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两大特点。在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中,区域综合性试题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在政、史、地三学科的综合试题中,往往也把区域综合性知识做为切入点出现。这就要求学生对于区域综合性知识把握的能力要强,在教学中须注重区域性和综合性两种能力的培养。
在“长江和黄河”一节相关知识的学习中,笔者准备了不同大小比例尺、不同区域范围的长江、黄河空白底图,在教学中把凡是涉及到必须落实的区域知识,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如:河流的正源、上中下游的划分,注入的海洋、流经的地形区、省市区、著名的水利工程(水电站)等,都要填绘到空白底图中,强化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
此外,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两河流水文特征的比较中,可启发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即南北方河流在流量、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的差异)来分析位于不同外流区域(北方—黄河,南方—长江)两条河流的水文特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很容易把两条河流的水文特征总结出来。接下来,教师可继续启发引导,我们了解了两条河流的区域位置、流经的地形区及水文特征,那么这两条河流给人类带来的是利还是害呢?学生可能会说,既有利、又有害。那么就请学生来说河流的利与害的表现及如何化害为利,造福于人类,并自然引入新的问题。
教学中,可结合相关内容,提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如,针对这几年黄河断流问题,可提出黄河为何断流?试分析原因?为什么称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而黄河为第二长河?为什么我国选择在长江三峡处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意义何在?为什么黄河下游郑州以下河段没有支流?等等。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并结合区域知识加以概括总结,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然后教师再加以总结。实际上这些问题既立足于教材,又有些超越教材,同时也是当今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也是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扩大知识视野的问题。因此,值得在教学中注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06: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第三节 对于《黄河》一课的理解和教学设计

新疆独山子一中 徐晖
一、教材分析
《黄河》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在学习了我国河湖概况之后,教材着重介绍了我国两条重要的河流:黄河和长江,但是两条河流学习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黄河侧重于水患的治理而长江侧重于水利的开发,但两节课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并应当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一定的了解,鉴于此,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如下几点:
1.知识目标:了解黄河源流概况;知道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并提出基本的治理方案。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的成就,树立爱国主义思想;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意义。
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当是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教学难点为使学生能够分析出黄河自古多忧患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二、学生能力分析与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在前两节地形、气候的学习中也已了解地形及气候对河流的影响,并且对我国的母亲河黄河或多或少已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先请学生谈谈关于黄河已了解多少,学生已知的内容就无需重复讲解,对于部分内容只要教师再强调或练习巩固即可。而对于学生不熟悉或不了解的内容,教师应当提供资料、合理置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学习、最后达到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为目的,要使每一位学生不论成绩好坏,通过积极动脑,或多或少都能说出些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就行了。
故以本节课以图片电影欣赏和分组讨论学习为主。
三、教学媒体准备
多媒体平台(计算机、实物投影仪),VCD《畅游黄河》,黄河源、黄河壶口瀑布、黄河中游三门峡等景观图片及“中国地形图等。
四、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先播放黄河的图片,配以朗诵《话说黄河》使学生对黄河有一感性认识,然后引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黄河,了解黄河。
[讲授新课]: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没有完全按照教材的框架进行教学,面是对教材进行了重组,给自己和学生留下了更大的空间来探究问题,所以,在教学上我设计了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黄河知识知多少?
首先请学生请学生说说对于黄河已经了解了哪些方面,然后给出黄河水系图,通过学生活动,.读图了解黄河的源地、注入的海洋,上、中、下游的划分、主要支流、流经的省区和主要地形区的河源概况。
第二板块:滔滔黄河水、悠悠中华情
首先给出图片:黄河源、龙羊峡、壶口瀑布、秦始皇兵马俑、宁夏平原和郑州黄河风景区等,请学生谈谈为什么黄河有“中华民族母亲河”之称?然后请学生阅读黄河梯级开发示意图,回答:在黄河上已建或正在建设的大型水利枢纽和水电站有哪些?什么河段梯级开发最密集?最后小结黄河的种种奉献。然后转折: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有没有产生什么灾难呢?引入下一板块的学习。
第三板块:黄河灾难多沉重?
首先看电影《黄河自古多忧患》,请学生观察黄河为什么易泛滥成灾?黄河泛滥主要出现在哪一河段?为什么?然后给出黄河产生的各种问题的图片,请学生思考讨论:这些忧患是怎样产生的?它们主要出现在哪些河段?接着播放视频文件,使学生了解地上河的成因和危害。最后展示图片及电影,请学生观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凌汛产生的原因等。
第四板块:关注母亲河
首先请学生思考讨论:A针对黄河所存在的种种忧患,请学生谈谈治理黄河的关键是什么?B在上、中、下游可采取哪些措施来治理黄河水患、开发黄河水利?C如果你是黄土高原的一位县长,你将带领大家如何在保持水土的同时并促进经济的发展?然后播放视频文件,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课后拓展练习]
收集资料,写一小作文,题目为《黄河留给我的思考》,这一练习不要求全体同学都要完成,只要有兴趣或者有能力的学生自愿完成即可。
五、板书设计
河段

问题

开发治理措施

上游

凌汛、荒漠化

水能开发、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疏通河道、南水北调

中游

水土流失、含沙量大

保护植被、植树造林、

兴修水利

下游

地上河、易泛滥、断流、凌汛

加固堤坝、水量调配、

疏通河道、南水北调


表格式的板书清晰、明了,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黄河各河段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正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06: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第三节 《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

南昌市外国语学校 魏小红
教学目标
l.通过阅读地图,了解黄河的概况,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3.通过报道、地图、图片及资料的分析,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
4.通过对黄河的治理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
5.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概况篇;2.奉献篇;3.忧患篇。
教学难点:黄河的忧患与治理。
教学方法:计算机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活动探讨法
教具:黄河多媒体课件及有关报道材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及理论依据

引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黄河》

根据画面判断这是我国哪一条河流
视频动画引入既能让学生对黄河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黄河,先来了解黄河的概况。①黄河的发源地和注入地?
学生根据图说明黄河的源地及去向。
加深学生对黄河概况的认识,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方法。
②黄河流经的省区?
学生根据图说出黄河流经的省区。
③黄河的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学生根据图说出黄河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④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学生根据图说出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⑤黄河流经的干湿地区?
学生根据图说出黄河流经的干湿地区。







(过渡)①假设你是水利专家,打算如何利用黄河造福两岸的人民?
引导学生根据地形图和干湿地区图说明黄河的奉献:①水能资源丰富;②灌溉作用。
通过让学生根据资料、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贡献,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②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请同学们说说黄河还有几大贡献?
学生根据资料说明黄河的奉献:③旅游资源;④中华文明发祥地。









(过渡)千百年来黄河就像慈祥的母亲哺育着两岸的人民,我们称它母亲河,可有人说它是害河,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组资料:①黄河为什么“一石水,六斗泥”?
学生根据图片和视频分析黄河为什么多沙。
通过对黄河的忧患的分析探讨,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从地理图表、资料提炼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②黄河在下游河段出现什么现象?你看到了黄河之害吗?
根据视频找出下游地上河的成因,说出黄河之害。
③接着我们来看两则报道,这则报道讲的是黄河为什么为害?发生在什么河段?
学生根据报道、图表资料学会分析凌汛发生的原因及河段。
④这则报道讲的是黄河出现了什么现象?(断流)
学生根据图片找出断流发生的主要原因。
⑤黄河上游分布着大面积草场,过去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而今这里有何变化?
学生根据图片总结上游草地的变化并分析主要原因。
⑥这则报道讲的是黄河出现了什么现象?
根据报道发现黄河有污染现象。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学生总结

强化学习

课堂练习

利用多媒体展示课堂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

检查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
黄河的治理
一、 概况
  1.黄河的发源地和注入地
   
  2.黄河流经的省区
   
  3.黄河的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4.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5.黄河流经的干湿地区
二、贡献
  1.水能资源丰富
   
  2.灌溉作用
   
  3.旅游资源
      
4.中华文明发祥地
三、忧患
忧患

产生原因

解决措施

泥沙多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

地上河

泥沙淤积

加固堤坝,修水库,水土保持

凌汛

部分河段自低纬流向高纬

炸冰

断流

人为不合理用水

合理用水,节约用水

上游荒漠化

人为破坏

植树种草,合理放牧

污染

工业排放,城镇生活排污

污水处理,减少排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06: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黄河的治理”说课设计

福建省厦门市莲河中学 郑明进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而且本节富含智能培养因素和国情教育因素,体现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地理的基本理念。本节课与前面所学的地形、气候等知识联系紧密,为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2.课程标准分析
本节课涉及到的标准是“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
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标准”中的“说出”属于了解性的知识层次水平。
(2)教学中运用地形、气候、河流等多种地图的对照,综合分析黄河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整治措施。
3.教材处理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实际上就隐含着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此,教师在教材处理时,必须冲破教材的束缚,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开放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实事热点,如黄河的断流等。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引进必要的素材与知识,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家庭和社会,走向学生的内心世界。
(2)精心设计活动。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活动的设计以探究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3)充分利用图像。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黄河流域水系图等,使地理图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发展智能的重要载体。
4.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并了解长江的开发利用状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黄河治理的案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观念;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5.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黄河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
二、说教法
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角色扮演: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他们扮演不同的社会生活角色,帮助他们体会和理解各种地理问题,使课堂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发挥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
4.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1.学会用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3.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4.学会归纳: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概括归纳的意识,并能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某一问题的含义。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黄河颂
利用课件播放黄河壶口瀑布景观视频,同时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教师与学生共同高唱:“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这样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到黄河的意境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话说黄河

各小组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演示文稿,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黄河的文字、图片等资料。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黄河探险


要求学生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并配合“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政区图”,沿源头到入海口依次找出黄河的发源地、沿途所经过的支流、地形区、省级行政区及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河口、旧孟津。各小组充分讨论后,派代表上台交流,并填绘在板图上。

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建立空间观念,使学生对黄河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








黄河的奉献
1.要求学生读“中国地形图”,假如你是一个水电站建设专家,你应该把水电站建在黄河的哪些河段,才能充分发挥黄河的水能资源。各小组讨论,派代表上台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后,教师再出示“黄河流域水系图”,让学生从地图上找出黄河的主要水电站,印证学生的结论。最后课件展示有关黄河水电站建设的图片。
2.课件展示宁夏平原、黄河源头、壶口瀑布、华北平原的景观图,分组讨论黄河水资源的利用类型,说明母亲河的奉献。

采用发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扩大学生知识视野,丰富课本知识,强化思想教育。
黄河的忧患
1.展示教材51页的图5.23“黄河的忧患”及52页表格“黄河断流长度和天数”,学生思考“黄河忧患在上、中、下游各有哪些表现?”,得出问题的答案后,教师再设疑:说一说造成黄河忧患不断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各有哪些?这些因素可能产生什么影响?这些因素之间有什么联系?

2.课件动画演示黄河“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要求学生说明下游“地上河”的形成与中游的水土流失有什么关系?“地上河”有什么危害?

3.角色扮演:我们分析了黄河带来的忧患以及形成的原因,那么假如你就是水利部长,你认为治理黄河该采取什么措施?


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以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象生动,突破难点。

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长话短说

要求学生长话短说,用几句话或一段话,对本节课的内容加以概括,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谈这节课的收获。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想象作文


学生写一篇想象作文,描绘未来的黄河,举办作品展。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附:
厦门市莲河中学地理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
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_ 小组长________ 发言人_______
个人评价

小组加分

姓名
表现摘录
自评
互评
次数
评分
次数
评分




1


5






2


6






3


7






4


8


教师评价
评价标准:
A.课堂活动中积极参与,与小组成员团结协作,效果好。
B.能较好参与课堂活动,团结合作,效果还好。
C.遵守课堂纪律,与小组同学相互配合。
D.不能做到以上三点。
在班级内组成四人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活动完毕后,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大家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记录在“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6-7 07: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黄河的治理”说课设计

福建省厦门市莲河中学 郑明进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而且本节富含智能培养因素和国情教育因素,体现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地理的基本理念。本节课与前面所学的地形、气候等知识联系紧密,为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2.课程标准分析
本节课涉及到的标准是“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
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标准”中的“说出”属于了解性的知识层次水平。
(2)教学中运用地形、气候、河流等多种地图的对照,综合分析黄河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整治措施。
3.教材处理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实际上就隐含着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此,教师在教材处理时,必须冲破教材的束缚,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开放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实事热点,如黄河的断流等。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引进必要的素材与知识,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家庭和社会,走向学生的内心世界。
(2)精心设计活动。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活动的设计以探究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3)充分利用图像。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黄河流域水系图等,使地理图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发展智能的重要载体。
4.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并了解长江的开发利用状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黄河治理的案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观念;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5.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黄河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
二、说教法
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角色扮演: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他们扮演不同的社会生活角色,帮助他们体会和理解各种地理问题,使课堂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发挥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
4.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1.学会用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3.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4.学会归纳: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概括归纳的意识,并能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某一问题的含义。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黄河颂
利用课件播放黄河壶口瀑布景观视频,同时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教师与学生共同高唱:“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这样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到黄河的意境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话说黄河

各小组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演示文稿,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黄河的文字、图片等资料。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黄河探险


要求学生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并配合“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政区图”,沿源头到入海口依次找出黄河的发源地、沿途所经过的支流、地形区、省级行政区及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河口、旧孟津。各小组充分讨论后,派代表上台交流,并填绘在板图上。

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建立空间观念,使学生对黄河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








黄河的奉献
1.要求学生读“中国地形图”,假如你是一个水电站建设专家,你应该把水电站建在黄河的哪些河段,才能充分发挥黄河的水能资源。各小组讨论,派代表上台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后,教师再出示“黄河流域水系图”,让学生从地图上找出黄河的主要水电站,印证学生的结论。最后课件展示有关黄河水电站建设的图片。
2.课件展示宁夏平原、黄河源头、壶口瀑布、华北平原的景观图,分组讨论黄河水资源的利用类型,说明母亲河的奉献。

采用发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扩大学生知识视野,丰富课本知识,强化思想教育。
黄河的忧患
1.展示教材51页的图5.23“黄河的忧患”及52页表格“黄河断流长度和天数”,学生思考“黄河忧患在上、中、下游各有哪些表现?”,得出问题的答案后,教师再设疑:说一说造成黄河忧患不断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各有哪些?这些因素可能产生什么影响?这些因素之间有什么联系?

2.课件动画演示黄河“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要求学生说明下游“地上河”的形成与中游的水土流失有什么关系?“地上河”有什么危害?

3.角色扮演:我们分析了黄河带来的忧患以及形成的原因,那么假如你就是水利部长,你认为治理黄河该采取什么措施?


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以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象生动,突破难点。

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长话短说

要求学生长话短说,用几句话或一段话,对本节课的内容加以概括,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谈这节课的收获。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想象作文


学生写一篇想象作文,描绘未来的黄河,举办作品展。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附:
厦门市莲河中学地理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
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_ 小组长________ 发言人_______
个人评价

小组加分

姓名
表现摘录
自评
互评
次数
评分
次数
评分




1


5






2


6






3


7






4


8


教师评价
评价标准:
A.课堂活动中积极参与,与小组成员团结协作,效果好。
B.能较好参与课堂活动,团结合作,效果还好。
C.遵守课堂纪律,与小组同学相互配合。
D.不能做到以上三点。
在班级内组成四人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活动完毕后,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大家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记录在“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6-7 07: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第二节 《季风气候显著》说课设计

翔安区教文体局教研中心 郑明进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它与人们的生活和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培养学生智能,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好素材。本节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的我国气温与降水的总结与深化,为进一步学习中国的区域地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特点以及季风带来的利弊。
⑵能力目标: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评价季风气候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逐步树立辩证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我国的灾害性天气,帮助学生初步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难点:锋面雨的形成。
二、说教法
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1.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

流程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想一想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本地一年中的风向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本地的气候有什么影响。
这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新课,体现学习生活中的有用地理的基本理念。









比一比

要求学生读冬季风图、夏季风图,列表比较冬夏季风的发源地、风向、特点及影响范围等。

培养学生读图比较能力。
议一议

要求学生读“我国的季风区图与非季风区图”,并配合“中国地形图”、“中国干湿地区图”,小组讨论: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是根据什么划分的?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至以什么山脉为界?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降水有什么不同?学生小组讨论并全班交流后,教师再利用课件演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展示厦门市降水柱状图和乌鲁木齐降水柱状图加以印证。

提高学生的读图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看一看

利用课件演示动画“锋面雨的形成”,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39页短文“锋面雨”,完成:锋面雨是怎样形成的?“梅雨”和“伏旱”发生在什么时间,是怎样形成的?

动画形象生动,有利于突破难点。
想一想
1.课件展示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完成:从图上可以看出,季风区内哪几个月降水量较多?哪几个月气温较高?这种降雨和热量的配合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

2.课件展示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景观图,设问:两地处在大体相同的纬度位置上,但是气候差别很大,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提高学生读气候直方图的能力,强化地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强化知识的运用。




理一理
阅读课外短文“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与影响”,分析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区域,季风气候显著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是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延伸,本课内容的总结。




查一查
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有关我国的寒潮、台风、水旱灾害等资料,从灾害发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有效的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说明。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6-7 07: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黄河的治理”教案



厦门市诗坂中学 朱长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黄河的自然特征;

了解黄河的三个奉献;

理解“地上河”的成因;

知道如何根治黄河。

(2)技能目标(能力的培养)

力求通过读图、填图,使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分析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黄河治理的今昔对比,培养爱国情感;

通过黄河多沙的人为原因分析,加深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通过黄河利与弊共存的事实,增强辩证观,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

(2)根治黄河的措施。

难点:

分析下游“地上河”成因。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活动探究法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锦囊若干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板书设计

黄河的治理

一、概况
  二、黄河的贡献
   1.水能
   2.旅游
   3.灌溉
   4.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三、治理黄河

     症状         治理方案
  上游: 荒漠化问题、凌汛    建设大型水库
  中游: 水土流失问题      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根本)
  下游: 地上河         加固黄河大堤

七、教学过程

第一幕 引言

(1)播放“黄河大合唱”歌曲。(在课间10分钟)。[播放此曲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在课间调节心情;是创设情景,营造气氛]。

(2)导入新课:李白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大家都耳熟能详,殊不知,李白却犯了两个常识性的错误,首先,黄河之水并不是天上来,奔流到海也不是不复回。(简要介绍水循环,为高中地理学习打下伏笔)。要想知道黄河之水哪里来,又流到哪里去?就要来好好学习《黄河》之一部分内容。[幽默的语句,使学生马上进入课堂情景,欲擒故纵,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幕  “知黄河、颂黄河”

1.黄河知识知多少:展示黄河概况图让学生回答:

(1)说出黄河的发源地及注入的海洋。

(2)说出黄河流经的省区。

(3)说出黄河的形状像汉字的什么字。

(4)说出黄河流经的地形区。

(5)黄河的上游、中游和下游是怎样划分的?

[本部分内容在第一课时的活动部分已经介绍,这里只做复习性提问。]

2.[展示]黄河的奉献图,让学生回答黄河的主要贡献:

(1)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2)提供丰富的水能资源(原因:流经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在各级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大。师引导学生推出答案。指图说出黄河干流上的主要水电站及建站)

(3)塑造平原和灌溉作用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和华北平原:说明华北平原主要是由黄河、淮河和海河冲积而成。)

(4)提供旅游资源(点明主要的旅游资源。)

第三幕  “忧黄河、救黄河”

假如你是“黄河治理委员会”的专家,请你找出黄河上中下游出现的危机(险情),并因地制宜,分别提出治理方案。(在课件中设置黄河治理的主题论坛,当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可以查看、发表帖子,获得有关河段出现水患的原因和现象,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也可以提出帮助)。在活动中,教师及时发表帖子指导,引导学生提出治理黄河的方法。(参考):

     症状         治理方案
  上游: 荒漠化问题、凌汛    建设大型水库
  中游: 水土流失问题      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根本)
  下游: 地上河         加固黄河大堤

[1.两个活动均由学习小组共同讨论、形成小组文字答案,由小组推举发言人在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小结。在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和肯定学生的活动成果,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本部分内容为本节重点,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调整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2.以论坛的形式进行讨论,目的有三:①有利于对学生活动进行监控,防止部分学生乘机讨论无关的话题,②教师在论坛上可以及时发表帖子,对学生讨论提供资料和思路支持,③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可以获得相应的得分,并进行累计,作为学期学业成绩评价依据之一。]

第四幕

(课件出示以下选择题,学生上机选择后,电脑直接打分。)

1.黄河的泥沙绝大部分来自(  )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源头

2.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  )

 A.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  B.上游兴修大中型水库
   C.下游培修、加固大堤  D.中下游疏浚河道

3.黄河的“地上河”出现在(  )

 A.源头  B.上游  C.中游  D.下游

4.黄河下游缺少支流是因为(  )

 A.下游地区降水少  B.下游地区位于高原,地势高   C.下游形成“地上河”

5.黄河被称为我国第二长河,但不能称为我国第二大河,原因是(  )

 A.黄河水量不如珠江、黑龙江等大河多。
   B.黄河流域面积比珠江流域小。
   C.黄河的水患比较频繁。
   D.黄河的总落差比珠江、黑龙江要小一些。

[根据课程标准制定以上选择题,达到再现知识点,复习巩固的目的,也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为以后教学提供参考。]

第五幕:课堂小结: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选做,在课外完成)

(1)针对黄河生态环境遭破坏这一现象,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保护母亲河。要求有创意。

(2)黄河母亲给儿女的一封信。

(3)调查本地河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治理建议。

(4)收集黄河的有关资料,出一期有关黄河的手抄报,并在班级交流。

(5)访问黄河的相关网站。

八、反馈及追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2 16:1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