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参与、感悟、践行
──思想品德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湖北省罗田县理工中专 徐爱群
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次明确地把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等七个方面的要求,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内容,这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它不仅需要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换,评价方法的革新,更需要教学方法的变革。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它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四大特点。
思想性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人文性是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实践性是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是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它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构的基础;追求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遵循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青少年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课程要求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中要求,进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应遵循下列四个原则:(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在教学中,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二)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根据新课程的性质、特点及其教学原则,我们必须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依据,构建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以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正确引导,主动参与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的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一般要经过知、情、意、信、行的过程,它是在认知、感悟、践行的基础上,一系列的道德现象的内化与道德规范的外化的过程。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由其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他们不可能自发完成社会主义道德的修养,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因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的正面引导,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在社会生活的实际中体验,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探究,领悟人生的意义,明辩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正面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是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基本的途径。
引导学生参与生活的方式有许多种,根据初中生的特征,主要应采取访谈、观察、考察、调查、讨论、交流等形式。
如课程标准里活动建议中指出,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作一次本地区的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的调查,观察每个物种及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
收集“战胜困难和挫折,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事例,讨论人应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考察社区内残障人群在生活上的主要困难,向社区管理部门提出改善的建议。组织一次志愿者活动,在社区进行一次有意义的公益服务。
采访教师,内容包括该教师对其所教学科的认识、对班级的评价和期望、生活中的烦恼和欢乐等,根据采访写出报告。
就“公民的平等”问题作一次课堂讨论,理解平等主要表现在人格与法律地位上,而不是表现在经济地位上。
交流“在与人交往中使用、不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和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和轻声细语”的不同感受,体会讲文明礼貌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坚持正面引导,积极参与,在参与中引导;要依据课程内容,结合学生生活范围实际精心设计活动项目,避免成人化和形式化;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应经过教师辅导,同学互助,逐步使学生独立参与;要善于抓住关键情景,扩大学生感受的程度,增加学生体验、感悟的力度。
二、独立思考、自我感悟,在逐步扩展的社会生活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有待于将生活中感受到的经验升华,这需要学生积极的独立思考、自主感悟,在逐步扩展的生活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感悟是一种心理活动,其基本途径是学生的自主思考与体会,他人是无法代替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应注意做到如下几点:首先,要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好课程知识的教学和能力的培养,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其二,要有针对性的教给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避免绝对性、片面性和虚幻性。其三,教师要及时了解感悟过程中的信息,区分不同情况及时实施正确引导。特别是要针对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不足的特点,运用多种手段,尤其是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学生认知社会的广度和深度。其四,在学生感悟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想空间,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师还要与家长乃至社区密切配合,运用评价手段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三、勇于探索、大胆践行,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目标体现在既要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又要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应在引导学生参与、感悟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勇于探索、大胆践行,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思想品德本质上不是一套知识体系,而是致力于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习得和养成的课程。思想品德必须做到言行一致。实践能够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也可以加强和巩固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果。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从身边的生活点滴做起,从日常行为的养成做起,从具体小事做起。思想品德往往是点滴中见精神。思想品德教育也不是一时就能够完成的,我们必须长抓不懈,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就是这个意识。我们应该从学生的日常言行开始,力求真善美,力戒虚假空。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应该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通过某些形式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要创设一定的形式和情景,让学生逐步了解社会,扩大人际交往,参与公共生活。许多品德,特别是公德,必须在公共生活的环境中,通过公共交往才能得到体验和内化。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应该与课程改革的探究性学习的追求相结合。教师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处于活跃状态,产生思想意识的创造体验,体会到行动和创造的愉悦,达到在实践活动中内化思想品德的目的。必须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尝试、探索、和抉择,更好地发挥个体的创造潜能,成为课堂学习和社会成长的主人。研究性或探究性学习必须是开放的,即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学生自主地进行生成性品德养成的活动。学生可以在独立思考、自主选择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过负责任的生活,并且得到成长的体验。倡导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加人性化和开放的学习环境,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为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提供机会。
四、充分发挥课程的评价功能,使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
要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必须充分发挥课程的评价功能。评价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评价要真实,公正可信,要客观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以及发展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进取意识;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察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评价不仅重视结果,更要注意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成绩;关注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了解更多的信息,促进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发展;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反馈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可方法,评价结果都应该反馈给学生,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反馈既可以是及时的,也可以是延时的,重要的是要把握时机,促进学生品德发展。课程评价应运用如下方法:
1、观察。观察法主要是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的依据。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品德评价方法,其特点是简便易行。它可以按不同的角度分为不同类型。从时间上看,可以分长期观察与定期观察;从范围上看,可以分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从规模上看,可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从规模上看,可以分为群体观察和个体观察。日常观察可以为老师提供大量的关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信息,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尤其如此。当然,通过观察所获得的印象很容易是不完整的或带有偏见,而运用轶事记录法就可能准确记录观察,而且可以减少选择性记录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并且可以与学生及其家长做有效的沟通。
2、描述性评语,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评语应采用激励性语言。
3、项目评价。按照不同的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活动。要求学生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
4、谈话。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谈话法是最经济,最直接的一种评价方法。
5、成长记录方法。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记录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的自我记录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作为用来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它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的成长记录袋,是有目的搜集的,内容包括学生作品,也包括作品产生过程的记录描述 ,还有学生本人,教师,同伴和家长的评价。学生也是记录袋内容的决策者,记录袋的作用在于反映学生某方面的进步,树立其自信,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能力。
成长记录袋评价法有其优点,诸如教学与评价结合,重视学生成长的全过程等等,也有其不足之处,工作量大,教师负担过重,使用过多学生心生厌倦等等。
6、同伴评价与自我报告
同伴评价在教学中指同学评价。在同伴评价中运用最广泛的是猜人和社会测量技术。
自我报告技术用来获得其他手段无法获得的信息,包括学生的态度、兴趣、以及个人感觉等方面的报告。这样的信息可以通过个人访谈的方式获得,但是问卷调查更加常用。
7、考试。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辩论,情景测验等等,纸笔测验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要避免只用终结性的、单一的、知识性的考试来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及思想状况做出评价。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是整个基础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课题需要我们去探究,我们要认真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努力搞好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