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ngl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获奖论文300篇交流)

[复制链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新课程的困惑



浙江丽水市庆元二中 吴华丽



各位专家、老师,我是来自庆元二中的教师吴华丽。 大家好!

我从事新课程教学是第三年,从初一的思品到现在初三的思品与社会课教学。或多或少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想法,以抛砖引玉。

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来,的确有了很大的好处。比如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了,觉得课本里讲的就是身边的同学和发生在身边的事,贴近生活现实。新的教材可读性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老师体会到政治课长期以来未有过的学生积极、热烈的场面。这些好处大家都很清楚。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新的思想品德课在教学中我也同样感觉到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学资料的缺乏

新课程的教学与过去老教材的最大区别是不能照本宣科了,特别是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后,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必定会提出大量的问题。但作为一个农村学校和老师来说,就深感到教学资料的缺乏。有时为了准备一堂课或者某些资料往往要花费非常多的时间,而且有不少资料是很难找到的。特别是我们工作量都非常大,要准备每个课时的课件资料就成了我们的难题。所以我们强烈需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虽然网上有一些,但常常要支付费用。教育部门能不能给我们提供更多免费的服务,提供更多配套的备课资料呢?

二、新的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学生成绩的问题

新课程非常强调新的教学方法, 现在新的教学方法也确实蔚然成风。但是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尴尬的场面,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绘声绘色,而一些老教师却不以为然,他们大多还是“穿新鞋走老路”、 “新课程老教法”。可是学生考出来的成绩也不比我们差,甚至比我们还要好。这就使我们常常处于两难的境地,继续改革却面临非常的压力,不改革却又于心不甘了。可又如何使我们的学生能乐学、善学、巧学,且又能考出好成绩呢? 教学评价机制是否也要更快地跟上改革的步伐呢?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三、教材中的理想化教育与现实的关系问题

这是一个老问题。我觉得新的教材虽然很成功, 提出的理念也很有时代感,但是有许多东西毕竟和现实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最简单的如尊敬师长、自我负责等知识,学生大多是说到而做不到,好象这已经成了习惯。如果都这样,那我们的教育不是很失败吗?在这方面我在思考也作了一些尝试,一是用算清账的办法,学生平时往往看不带一些责任的长远利害关系和间接利害关系,我就给学生算清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二是多讲方法少说空话,如上网的危害中重要的一点是上当受骗。我就讲清楚如何避免的方法,又如何面对坏人怎样斗争的问题,我就讲一些保护自己进行巧妙斗争的方法。我想这样效果会好一些,但是其余的我就感到无能为力了。在这里我想听听大家是否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四、新课程中历史与社会这门功课与思想品德中的部分内容有重复教学的现象

如一国两制,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和科教兴国等基本国策的内容。这些该如何处理才能使两门功课的教学资源优化配置,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有个别中学是两门功课分别由两位不同的教师任教,这个问题就更加严重了。而且在以后的总复习中变成是一遍一遍的在炒,这样教学效果会不会适得其反呢?

五、中考试题与教材案例的城市化,农村学生被边缘化问题

像我们浙西南山区、尤其是庆元,有一些城市里的学生司空见惯的情况,对于我们山区学生来说就觉得很不可思议。比如05年中考有一道读图题,是重复利用水资源的问题。我参加了中考阅卷。我们有不少学生就答出如此重复利用水:洗菜了-拖地-冲马桶,太不讲卫生、太不科学了,不利于生活环境的美化。你能说他不对吗?因为就我们这里而言,水资源确实十分丰富,节约用水、重复利用水对于农村学生还比较遥远。又比如关于“社区”这个教学,不少学生是一脸的茫然。因为我们的农村学生没听说过“社区”,只知道自己住在某个乡(镇)某个村。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在教材内容的设定上应该综合考虑到农村与城市的区别。还有一些类似的问题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以上是我从事新课程教学实践的一些困惑和一些粗浅的看法,在座的各位同事是否有同感?如果有共鸣的老师,我们可以一起探讨,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有效对话的生成及其策略



福建泉州市现代中学 廖珍英 362000



摘要:“对话”以及由此而生的“对话教学”成为当前教学的新形态。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对“对话”内涵的不理解,导致一些无效的对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对话情境、营建层次性对话系统、培养学生对话的“集体”环境等方式促进有效对话的生成。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对话,生成

在教育领域中,“对话”以及由此而生的“对话教学”成为当前教学的新形态。它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感受到了自主的尊严,感受到了独特价值的存在,感受到了心灵成长的愉悦。这种教学模式,很快便被一线教师接受和广泛运用。然而是不是在课堂中出现了交谈争论、感悟体验,就是真正有效的对话呢?

一 对话教学的内涵

“对话”有着不同层次的含义:从字面上讲,对话是一种纯语言学现象,指双方或多方之间的会谈 ,这是人与人的口头语言的交汇;从另一个层次上讲,对话还可以发生在人与文本之间 ,它通过人对文本的理解和批判展开 ,在此意义上,对话可以跨越时空,今人可以与古人对话,中国人可以与外国人对话。进入信息时代,对话已演变为人机对话 ,囊括了“人”“人”对话与“人”“文”对话,人类进入了对话的新时代。对话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沟通的方式 ,而是成为“承载着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沟通的原则。由此可见,发生在教学领域的对话也应该是以对话为原则的。

据此 ,我们把对话教学界定为:从狭义上看,对话教学是以师生平等为基础,以学生自主研究为特征,以对话为手段,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启发和讨论 ,领会学习内容,激发求知欲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教学活动;从广义上看,对话教学应该是以师生的生命发展为目标,以对话精神为原则,合理协调教师、学生及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为特征,开发师生创造潜能,追求人性化的教学活动过程。对照狭义和广义的内涵 ,我们不难发现,前者仅仅将对话作为一种手段 ,而后者给予对话教学更丰富的内涵,它已将对话作为一种精神和原则,更注重教学过程的内涵而不仅仅是形式。毫无疑问,不管以何种方式呈现,只要是在对话理念支配下的教学都可以看作是对话教学。实际上,从狭义认识到广义认识的发展过程是我们实践探讨过程的真实再现,是大家的认识和理念逐步深化的过程。

二 无效对话的出现及其原因分析

有些对话,造成了课堂对话教学的假象,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际上却是闹剧,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效果。我们先看以下两则案例:

案例一:一教师在教学《消费者权益》一课时请学生表演小品“熊掌风波”。“熊掌风波”结束后,教师设置了一个问题:你碰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是怎么处理的?

[学生甲]:我碰到过……后来我与我爸去跟经理说,最后经理把钱退还了。

[教师]:很好。(教师一边说一边点击鼠标,屏幕显示:与经营者协商解决)

[学生乙]:我也碰到过……消费者协会负责人帮我们解决的。

[教师]:很好。(教师继续一边说一边点击鼠标,屏幕显示:请求消费者协会进行调解)

[学生丙]:我碰到过……不过我没说,自认倒霉算了,反正钱也不是很多。

[教师]:你的做法是错误的。(学生丙想争辩,教师瞟他一眼)继续说:其他同学再说说……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虽然也设置了师生对话的场景,但教师用自己的思想,想当然地代替学生的思维,把教材要点设置在电脑中,计算机成了教师的代言人,为教师把答案灌输给学生提供了方便。然而在生丙的“创新”意见已脱离教学目标和教育价值时,教师未能及时评价和引导,使对话失去了意义。

案例二:《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课堂教学实录(节选)【注:王木君,张学枚主编,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初中思想品德[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

[教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面临的伟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学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教师]: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党的十三大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制定了什么?

[学生]: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

[教师]:哪三步?

[学生]: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

[教师]:前两步,我们实现了吗?

[学生]:实现了。

[教师]:第三步,我们实现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因此,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是什么?

[学生]:使祖国基本实现现代化。

在这则教学案例中,师生之间似乎有问有答,看似环环相扣,但这种对话,徒有对话的形式,而没有对话的实际意义,是课堂中不折不扣的“ 废话”,教材中现成的内容何须绕这么大一圈来感知呢?为什么会出现类似这两则案例的无效对话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未能真正领悟对话教学的内涵。对话教学是一种教育精神和原则,它最本质的特征和了最直接的要求就是教学将在对话中实现民主与平等、沟通与合作、创造与生成。新课标中所讲的对话,要求对话者彼此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互启智慧,以情感激活情感,以心灵碰撞心灵。而一些教师以为只要在课堂上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提要求学生讨论、老师出话题学生谈感受等,就是实施对话。实际上这些只是徒有形式的“ 假对话”,缺乏对话的实质,导致对话的无效。

2、忽视对话环节的预设。对话并不是预定好,它在进行中不断地变化,是由对话活动方式及其活动过程决定的。有些教师在备课时不具体考虑某个问题学生究竟会怎样回答,课堂上会出现怎样的对话;在安排讨论环节时,也不认真思考课堂上的生成情况。这种疏漏就容易导致课堂讨论时放任自流,敷衍收场,或走过场,最后由老师给出标准答案了事。

3、不愿丢弃导演情结。现在教师不唱独角戏了,但摇身一变成了“ 导演”,他仍然牢牢掌控着教学的进程,预设好教学轨道,通过问答、设疑、质疑来展开教学。教师演独角戏是“自编、自导、自演”,充当“ 导演”则是“ 自编、自导、生演”,结果已经预设好,教学过程就是对脚本的表演。教师的这种导演情结是由我们以往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习惯沉淀而形成的心理和行为定势。在这种定势的影响下,教师普遍缺乏对话的素养,于是只好“穿新鞋走旧路”,在课堂上多些讨论环节,多些学生的感悟,就算对话教学。

三 有效对话的生成策略

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灵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是师生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然而生成并不是没有导向的自由生成,而是有目的、有方向的价值引导下的自主构建。只有正确引导下的对话,才是有效的,才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唤醒和尊重,体现师生之间的融合和心灵的碰撞。

1、教师要树立平等、爱、谦恭和信任意识,创设对话情境。教学情境是一种潜在的课程,能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来, 敞开、引发真正意义的对话。首先, 创设宽松和谐的交往情境。这有助于把教与学的过程变成师生交往的平台, 让学生“有恃无恐”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学习需要,通过对话,进行自我反省和道德的洗礼, 促进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其次,创设开放自由的学习情境。只有创设开放自由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放飞自己心灵的时候, 才能获得个性和多种智能的发展。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不仅包括知识积累,更包括情感积累和生活积累,这就需要学生去感悟体验。故而,教学“不能以铃声作为起点和终点”。最后,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突出思想政治教材的动态性,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如辩论赛、模拟法庭、社会实践等,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参与对话,从而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提高道德认知水平。

2、根据学生的文化水平,营建层次性对话系统。激起学生的对话欲望是我们教育的一个普遍问题,教育所展现的世界是成人的世界,在这种世界中,儿童是从属于成人的,而儿童只有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才能敞开心扉,真诚地交流、积极地应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引导学生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并采取各种具有层次性的能力发展序列,在兴趣与智慧之中不断地开阔他们的视野与思想。营建层次性对话系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是非性提问、陈述性提问向推理性提问的过渡,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对话时,也要带有一颗“学生心”,用“学生心”与学生交流对话。

3、淡化教师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话的“集体”环境。在和谐的对话环境里,教师应当是对话的激发者和参与者,不能凌驾于教学过程之上。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要淡化教师的角色意识,放下架子,将自己的经验、思考、体验与学生分享。而培养学生对话的“集体”环境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学习与他人分享共同生活的情趣,与他人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并习得共同生活的规则,在共性之中去自主地建立自己的个性,并且通过他人来确立自己在“言语”中的位置。因此,这个共同生活就是学习与交流的直通车。有了这样一个和谐而宽松的生成空间,其他的一切也因此而具备了种种可能性。如果没有形成这种生成空间,对话教学也仅仅是流于形式。

4、立足于文本,善于“倾听”,适时引导。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

前提──师本先行: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感悟,首先在备课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本,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深思熟虑,要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事先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提出的问题,从而给予整个教学留下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保证──善于“倾听”:教师要善于发挥观点直接碰撞的作用,让学生之间进行直接的“交谈”与“交锋”,从而使信息能够实现“零距离”的交互。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应该充当一个倾听者的角色,而不是在那里口若悬河,夸夸其谈。成功的课堂,是一个有准备而充满着各种观点碰撞的“意义交汇场”,是新观点、新见解的发源地,是一个既有共同语言与思想,又有不同见解与个性展现的乐园。

关键──适时引导:对话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评价应确切适度,评价内容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指出学生的失误与偏差,又要继续调动学生参与对话教学的意识与信心;而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教师的组织原则是针对对话过程中出现的淡化主题、偏离目标等状况予以指导和调控。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引导语言,在学生遇到不知所措的问题时适时点拔,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

总之,对话教学就是让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走向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上从“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我们期望对话这一新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在有效对话中净化和丰富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中的“加减法”



山东省高青县黑里寨中学 郑纪孝



“减负”包括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过重的心理负担两个方面。过重的课业负担主要来之于传统的、机械的、僵化的教学,过重的心理负担主要来之于过重的课业和成绩的压力。可见,减负的关键还在于改革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一、备课──减少备教材,增加备学生

备课,是教学活动的第一环节,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传统的备课更多考虑的是所授课程的内容,以教师为中心,主导性教学观念强;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主体性教学。认为为师之道就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是教师传递,学生接纳,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存储知识的口袋。这样,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只是单纯从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人手,把精力全部放在备“标准”、备教材上,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从而在教学中束缚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鉴于上述弊端,我们在备课活动中,强调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所谓备学生,指的是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确立主体性教学观念,具体表现为:1、自主观。教师应尊重和保护学生自主地学习与发展,教学目标的实现应考虑学生的选择,学习速度、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应由学生确定。2、能动观。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对知识的接纳是能动的,在接受信息时,要经过能动的加工制作,从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给学生更多的是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件,让学生去评说、分析,以激活他们的求知欲望。3、创造观。事物是多方面的,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视角也应该是多面的。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突破传统,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上课──减少课堂说教,增加创造思维

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有“三难”:其一,概念原理抽象,学生畏学:其二,教师教学僵化,学生厌学;其三,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学而无用,因而弃学。思想政治课之所以有“三难”,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创造性思维。有句话叫做“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同样,“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因此,在上课中教会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克服“三难”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应做到:1、思维的广阔性。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思维要开阔一些,不仅要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而且又不忽视其重要的细节,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2、思维的动态性。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师的服务对象学生都处 在变化之中,既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变化。所以,教师要敢于否定自己,不要永远在原地重复。3、思维的创造性。矛盾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中,要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既要求同,也要求异,在他人不注意的;地方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为了教会学生思维,我们主要在课堂教学模式上作了改进,打破课堂的封闭性,实行开放性教学,具体操作程序是:1、确定教学目标。通常把教学目标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富有层次的问题中,以使学生有兴趣主动完成。2、进行学法指导。包括指导学生如何剖析问题,如何确立自己的观点,如何准备进行讨论等。3、小组分工,合作学习。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同组学生持相同或相似观点,在组内再继续分工协作,搜集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4、组织阅读教材,通过各种形式搜集资料,有时把课堂搬到图书馆由学生查找资料。5、课堂交流,展开讨论。由各组派一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对疑难问题,开展讨论,以求理解;对无定论问题,允许保留意见,鼓励辩论。

上述教学模式,通常以节为单元组织教学,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同时也使知识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知识的组织者和学习的促进者。

三、作业──减少粗放型,增加集约型

作业的粗放型表现为:1、重数量。从每课一练到每节一练,甚至每框一练,这种训练,大多是“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是应试技巧的训练,“重复性、机械性特点突出,起不到真正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应用能力的作用。2、重速度。一份练习,两小时完成的要求一个半小时完成,甚至要求一小时内完成;三天完成的作业要求当天交;放学后的作业,要求放学前交……发不完的练习,做不完的作业,使学生疲于完成练习,根本没有时间思考、消化和吸收己学过的知识,必然造成学生 “时间超载”、“心理超载”。

作业的集约型表现为:1、重质量。作业的设计、布置注重从不同的能力要求出发,增加作业的知识、能力、技术的含量,注重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互助转化。2、重效益。作业效益不是以单位时间所完成的题量多少而定,而是以单位时间内理解知识的广度、深度而定。要知道,缺乏思考和启迪的练习完成再多再快也谈不上学习效益的提高。

实现作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我们主要实现以下两个转变:1、惟一性向多样性转变。传统的作业布置,习惯于发几挟讲义由学生完成。我们则采取作业布置的多样性:可以完成一份练习;可以看一篇文章;可以摘录儿则时事;可以写一篇小评论;可以讨论一个问题;可以编制一个或几个题目等。这种做法,作业量不大,但可以锻炼学生诸如判断、比较、分析、综合等能力。2、统一性向自主性转变。传统的作业布置,强调统一性,全班几十位学生,完成同样的作业。我们则采取自主选择作业的形式,只要是关于课堂学习的内容,可以找资料

上的习题做,也可以自编题目做;可以以书面形式完成,也可以以口头形式完成等。作业的自主性选择,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各种潜质。

四、活动──减少课堂化,增加生活化

现代人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一是生活世界,我们在自然生活中直接感知的世界,是个人和群体生活的现实、具体的环境。一是科学世界,即人在生活世界的活动衍生出来的特殊的理性视域,是人们在抽象层面上描述的世界结构。由于人们对科学理性的盲目崇拜,现代人认为科学世界的教育就是人的全部教育,习惯上将学校课堂教育当作“教育”本身。这就使生活世界的教育被排斥在社会意识的自觉视域,之外,使得生活非教育化。而科学世界的教育也逐渐与生活世界相脱节,成了理性的孤岛,导致了“教育的非生活化”。

课外活动,作为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必要、有益的补充,正是为了弥补单调的课堂教学所带来的缺陷,从而使教育重回生活,使教育生活化。

为实现教育生活化和生活教育化,我们着重创设两种生活场景:一是虚拟生活。就是模仿生活世界中的一些现象让学生充当其中的社会角色,使生活再现,这样就能融知识于生活中,或从生活中凸现知识。如设立模拟法庭,掌握有关法律知识;模拟选举,了解选举的程序;模拟市场,懂得价值规律等。一是现实生活。就是真正投身到现实生活的怀抱,运用知识。在每学期当中和寒暑假,我们都要组织学生到厂矿车间、农村地头、机关军营进行调查、访问,用学过的知识观察现实世界,在现实世界中检验学过的如识。这样,学得灵活,理解深刻,掌握扎实。

总之,思想品德课的“减负”是项艰巨的工作,既要与传统决裂,又要与偏见斗争。只有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全面“减负”,才能取得学生的全面“增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深化综合研究性学习实现课堂到课外的延伸



河北省徐水县大王店镇职中 王宇 072558



综合研究性学习是指在学校教师的引导和服务下,学生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各种途径,主动系统地获得知识,积极地思索、发现问题,自主地探究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去实现课堂到课外的延伸,调动学生在课堂之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一、依据和方向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应围绕四个基本学习加以安排:一是学会认知,即学会学习,掌握认识世界的手段;二是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的能力;三是学会共同生活,即能够与他人合作;四是学会生存,即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和自主性。

面对课程改革,新课标,新教材,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精神。就提高国民素质看,新的课程理念是正确的。但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怎样才能更有成效,让学生长久受益,终身受益?同样需要广大教师去探究。

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并着手解决,这在国外教学中已广泛应用。查资料、写论文或动手制作,教师给予评价,学生能力提高很快。经过这样的学生时代,在步入社会后,能尽快融入社会,为社会创造出价值来。

故此,课程实施中的学生探究能力培养不容置疑。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扩展知识面,完善人格。这是教育者的希望所在。

二、课堂教学意识的发展

追溯历史,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在过去,已看到教之以方法的重要性。此种认识是最朴素的,也是完全正确的观点,时至今日仍在延续其价值。中间千余年,教育理论层出不穷,对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重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推之那些有所成就的人,莫不如此。在今天的课堂上,教师就要激起更多的人的这种潜在动力,引导学生去探究,去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创新意识的培养。当今社会,知识爆炸,科学突飞猛进,在探索未来的道路上,没有终极的目的地。学生的创新意识表现在多方面,正如生产力的发展会推进社会分工一样,进而,我们要给学生以合作的机会,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这就是“合作学习”。在这样愉悦而紧张的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理解力会激发出前所未有的表现。当然,要因内容而定,合作学习不等于小组讨论。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专家认为,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 的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内容,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基础上交换意见,达到对新知识的认识。 这里,合作的动机是合作学习,不是课堂的点缀,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方式。

三、实现课堂到课外的延伸

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关键。一部分也取决于学生课外的知识储备。这也正符合研究性学习的原则。课堂之外,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对学生是大有裨益的。教师要注重此一方面的点拨。一是点拨学生积极学习课外的知识,一是点拨学生课堂上的灵活发挥。这些应该说是获得成功实现综合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学生有了一定积累,在教师提到相关内容后,能被吸引带动,从而积极参与,从心理上讲,也会大大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教学实践中常常有这样的表现。学生的课外学习有多方面的因素,作为教师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可操作性的任务。

1、由书本出发,写一些相关论题文章 如:七年级《思想品德》讲到第三课《珍爱生命》“延伸生命的价值”时,要求学生去写“当我们的人生遇到挫折或生命受到威胁时,我们该怎么办?(试举例论说,200字左右)”。相信学生会有收获知识的满足、丰富人生的感悟,文章会写得很精彩。

2、积累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或者某些词语相关指示的积累,如:“鼎”的释义、相关成语。

3、自我体验。通过理解课本,做练习或是教师生动讲解,能激发出学生的一些感受,把这些写出来对学生本身来说是难得的收获。关键在于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发现学生的动态,巧妙引导以词语、问题等给予明确,挖掘出学生创新的潜力。

4、调查实践。这是更具开放性地认识社会的途径,对于政治教学尤其适用。教师或一定内容要求在确定了调查主题之后学生付之实践,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体验,受到教育,实践出真知,实践行为中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要运用自己的所知,获得新知,达到认识的升华。调查主题的确定,可以是课堂内容的深化,或者与课堂内容相关联。

实现课堂到课外的延伸,有利于学生的融会贯通,在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

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能接受更多知识的容器,而且要具备自我获得各种知识和各种信息的能力,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教育中本着这样一种原则就会有不断的创新。因地、因时制宜地深化综合研究性学习,促进活学活用,实现课堂到课外的延伸。最终达到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让终身学习的意识根植于学生的心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面对“开卷”的误区



山东聊城第七中学 宋桂焕 252000



思想政治课实行开卷考试后,在一些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中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不用再记忆

开卷考试改变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尤其是记忆负担。但我们也不能认为开卷考试再也不需要记忆了。其实,开卷考试不但需要记忆,而且需要更灵活的记忆。做选择题时,必须储备相关的知识,否则,在考试时就会浪费不少宝贵的答题时间,甚至会影响考试的心情。有的同学在考试时,感觉时间不够用,每一道选择题都翻书去找,就是因为基础知识没有记牢,结果到头来手忙脚乱。当然,要记忆不是死记,而是理解记忆。我们不需要把每一个概念都背的滚瓜烂熟,只要理解他们之间的区别,懂得区分相近的概念的异同即可。因此,我们平时学习,既不要放弃记忆,也不要死记,而要灵活记忆,讲究记忆方法。

误区二:平常不用看书、听老师讲课

政治科中考方式实行开卷考试。对此,在学生中存在这样的误区:开卷考,不必读书了,抄书就行,简单得很。其实,中考政治开卷考试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主要放在考查学生的能力上。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组织、储存、提取、理解等能力基础上,注重有关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综合,强调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 这就必须立足教材、掌握知识。在全面精读、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将各课、各节、各框题的知识点整理出来,形成知识体系,弄清各个知识点在大纲中、教材中的地位,把握教材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及其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科学化。达到上述要求,是具备各种能力的基础。而要做到如此,就要将有关的知识尽量消化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课堂上,老师会总结一些专题,在课本上划一些重点,这就要求学生紧紧跟着老师的复习步调走。对于一些小的知识点就要背下来,甚至要默写下来;对比较多的知识点,要多看几遍,知道在书的哪一页,这样考试时能够节省时间。所以平时不看书,不认真听讲,临阵磨枪、临时抱佛脚而想取得好成绩的想法和做法是完全错误的。这种同学往往出于侥幸心理,平时不认真学习,考试时仅凭自己的印象一题一题地找答案,或照搬照抄,这样拿不到高分。

误区三:考场上带一大堆资料

一到开卷考试,有些同学就带一大堆资料,有的甚至多到八九本。开考铃一响,这些同学边不停的翻手中的资料,忙得不亦乐乎。一直到考试结束,资料没翻完,试题也没做几道,白白耽误了宝贵的时间。其实,这些同学都抱着侥幸心理,希望找到原题一抄而就。这是一种误区。开卷考试的试题都是开放性的,不可能像原来闭卷考试那样能找到原题。这就需要平时在运用资料时,注意分析、分类、归纳、总结,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把不同的资料分类归纳整理,一旦需要就能迅速找到。再者,万变不利其宗,试题再开放也不会离开课本,不会离开基本的原理、基本的知识点。因此,考试时只要带上课本和自己平时分类整理的一两本资料即可。

误区四:做练习时,只想想大体思路,不用书写

在做练习时,尤其是做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时,有些同学怕麻烦,只是想想大体的思路,而不书写出来。这也是一种误区。如果是同一类的题,在开始接触时,一定要把答案要点书面整理出来。此后接触同类题多了,当然可以写得简单些(除非一模一样的题答案可以不再写)。如果每一题都只是想想,而不书写出来,就会眼高手低,不能锻炼书面表达能力,不能锻炼用政治语言来回答问题。结果势必会造成考试时词不达意,语言不规范,甚至会“哑巴吃饺子” ,肚里有而表达不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浅谈思想品德课活动化教学模式



湖北省黄梅县蔡山二中 李志敏 435506



摘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思想品德课程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加深对教育改革紧迫性、必要性的认识,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投身于新课程改革中去,全面更新教育理念,实现教育方法的变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为了克服思想品德课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切实实施素质教育,我们进行了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化的探讨,以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落实品德课的教育目标。本文从德育理论创新和新课程改革的角度分析了实行活动化教学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总结了活动化教学的基本程式,并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了应如何更好地开展活动化教学。

关键词:活动化教学  基本程式  反思

一、活动化教学模式是适应新课改的客观要求

1、实行活动化教学是适应德育理念创新的需要

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不在于对道德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和实践,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内化。离开了学生真实的体验,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上的道德律令无异于纸上谈兵。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强调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的德育学习,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学生是道德学习者,德性的成长发展靠自己学习。别人的帮助、引导、促进是必要的,但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好比别人不能代替自己吃饭一样。这是事物的发展必须通过“自己运动”(黑格尔语)的原理。基于这一原理和道德学习论的德育观,思想品德课必须运用活动化教学,通过开展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创设情境等形式把理解的空间、选择的权利、锻炼的机会留给学生,通过他们的直接体验,升华为新知识、情感和能力;在活动中,学生有了实践道德知识的机会。通过践行既有利于掌握知识,陶冶情感,还有利于发展能力,提高觉悟。

2、实行活动化教学是适应教材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理念的创新推动了教材改革。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的指导下,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课程标准,新教材不再以学科知识为系统,而是按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矛盾,把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方面的学习内容有机整合为统一的整体。新教材内容呈现方法更加新颖、活泼,主要采用问题(基于生活)、情境(基于案例)、体验(基于活动)等形式。新教材中处处有活动,时时有活动,这些活动不是远离学生生活的“空中楼阁”,而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各种情景,学生能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真正体现了“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选取的典型事例,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课堂的活动不等于具体事例的简单罗列,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引发学生思考,从具体事例中引出道理,从个别中得出一般,在体验中升华感情;它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帮助学生走向生活的平台,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的关键,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学中,我们不能把这些活动当做一种“点缀品”,当做活跃气氛的一种手段;而应该“吃透”、领悟这些活动并充分利用这些活动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体验,在体验中明理,通过明理达到践行。

二、思想品德课活动化教学的基本程式

1、创设情境──导入。导入新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主要是为学生即将进行的新课学习做好心理准备,为新课的学习选准切入点。导入新课中,我们可以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的情景或来一段充满激情的讲演,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可以提出学生感兴趣而又一下子难以解决的问题,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引发思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还可以从新旧课的联系入手,从复习旧课中,过渡到新课,为学生学习新课奠定基础。无论哪种形式,都应把学生的情绪调到“优势兴奋中心区”,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积极的准备。

2、合作探究──体验。这是活动化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参考教材内容精心组织学生活动,即以实现教学内容为目标,以活动为载体,将内容的呈现与展开活动融为一体,也就是真正实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因而在此环节可采用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创设情境等形式,使课堂成为学生体验生活的实践场、探究知识的实验室,让学生在“问题情境”、“角色扮演”中,开展积极思考和讨论,使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碰撞中,在愉快的合作沟通中,在切身的体验探究中,掌握知识、陶冶情感、发展能力、提高觉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用“正确”答案、“规范”形式去限制学生,而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灵活解开学生的“盲点”,去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3、小结梳理──明理。这是对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活动中产生的知识进行梳理,对教材的回归。“明理”环节紧承“体验”环节,在教学中相互融合、互相推进。新教材没有枯燥的理论,知识体系也不甚明显,但每个活动后面都以情景交融的对话,用人性化的语言,阐述了一定的观念。这些观念来自于学生的体验,但又高于学生的体验。文本的观点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可以提升学生的体验,帮学生建构知识、形成观念、提高行为动机。小结梳理的形式,同样要注意师生互动,变化多样。

4、迁移拓展──践行。新课程增强了德育功能,重视促进正确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的道德知识,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在以上环节的基础上,“践行”环节要进一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可创设问题情景,抑或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进行;给予学生再次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学习的道德知识、情感真正内化,上升为道德行为。

三、对活动化教学模式的反思

1、要学会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与学的文本,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教学是教学内容的生成过程,是教材的再创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提高解读教材、分析教材、整合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根据教学需要合理、有效地选择和使用教材;既要充分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功能,又不能简单地重复教材,而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超越教材。新教材每一框内容活动不少,设计的问题很多,很容易触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我们的学生,有时我们可以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活动情境,因此,对于教材中活动我们要精选巧用,选准切入点,灵活处理这些活动,切忌“照本宣科”,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活动化教学就是为了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因为各种原因,剥夺了学生体验的权利,而应该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和机会,由学生自己去体验、思索、探讨,学生自己能做的一律让学生自己去做,学生自己能想的一律让学生自己去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当“甩手掌柜”,而是要求教师将舞台还给学生;当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师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削弱,反而更重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会因为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精心选择、对学生疑惑的指导,获得成功的激励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

3、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下,教师不是知识的权威和课堂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合作者、促进者、“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摒弃“师道尊严”,充分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在教学中更应不断摸索、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创建民主的氛围和平等的师生关系,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亲切地与学生交流、探讨、沟通。“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帮助他们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

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化,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新的教育理念、新教材改革的推动下,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化,一定会大有可为;一定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就是成长的乐园。可以相信,在广大同仁的共同参与下,活动化教学模式一定会越来越成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体验性学习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山东省无棣县梁郑王学校 王连进 251914



新课程要求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独立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养成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面对火热的现实生活。体验性学习策略就是这种要求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体验作为一个范畴,不同学科对之有不同的界定。作为教学中的体验即体验性学习,是指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再造和再创活动,进而产生理性的发展和意义的一种学习方法。思想政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性学习需把握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理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科学而先进的理念是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取得成效的催化剂。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对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说,尤为重要。

1、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新课程下,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由教书匠型教师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由传统教学方式转向现代教学方式;由面向全体学生转向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

教师作为一个“学习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促进者”要起到引导、促进学生体验的作用;教师作为一个“指导者、领导者”,要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过程的走向、引领学生发展的方向;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应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忘记自己是老师,而把学生视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2、教师学生观的转变。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流主体。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意识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等待装满知识的容器”。因此,①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尊严,热爱每一个学生。②我们必须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都是具有开放性的自我创造者。③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的个性是多样的,因此,我们不能用统一的尺度衡量每一个学生,用统一的模式规范每一个学生。④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本身就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学生思想、行为中的闪光点更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资源。

3、教师教学过程观的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学服务的,教不可以统治学,也不可以代替学,教师的教要启发学生的学,引导学生的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应从教出发,必须从学生的学出发。教师作用于全班所有的学生,学生既向教师反馈,又与同学交流,形成了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此过程是师生展开对话、理解而达成“你—我”师生关系的过程,是一个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在体验中共生共长的过程。

二、营造民主的学习气氛

民主的学习气氛对课堂教学至关重要,没有良好的课堂气氛,就不可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好的教学方法也难以发挥作用。试想,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讲什么,学生便听什么,机械地记什么,也就没有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就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更谈不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人云亦云、机械模仿、照本宣科、僵化保守的人。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和情感交相融合的过程,是一个让学生主动体验的过程,更需要民主的学习气氛作为基础。

1、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智慧、情感和志趣,更要尊重他们各自不重复的个性、可爱的单纯和浪漫的天真;不但要尊重他们与自己和谐的求同思维,更要尊重其敏锐有余而成熟不足的求异思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苛求成熟与完善。因为有缺陷、不完善的发言,也胜于缄默与懒惰。对学生的不同个性感受,不强求“同一”,确保不堵塞学生的创新思路,时时刻刻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自觉思维、独立创新的环境。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要把学生当成受教育主体,与之同呼吸,共悲欢,一起品尝求知的艰辛与幸福。这种和谐的氛围正是一系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顺利发展的最佳环境。学生置身于这种民主气氛浓厚的课堂,就如同种子得到适宜的温床,主体意识被催生勃发,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心理潜能随之释放,创造性思维也就应运而生。比如:教师在评价学生答问时可使用一些简短而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分析得真好”、“你真聪明”、“这个建议很独特”等;或是“不要紧张,慢慢说”,“你再想一想”。这些期盼性的语言,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能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要加强师生互动。互动,就是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教学中,一堂成功的、充满生机的课应该是师生互动的结果。在这里互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互动主要是指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原有的教学常规,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师生共同活动;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互动主要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共同交流。其中分组活动是学生间互动的主要形式。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思维能力、兴趣爱好等有一定的差异,教学中进行分组活动可以让学生个体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不断开拓自己的思路。同时,这种分组的讨论是一种动态的学习活动,它会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入活力,从而既激活了课堂气氛,又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的培养。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贵有疑,这是常理。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学习才有兴趣,才会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学生敢于创新。

⑴为学生质疑问难提供宽松环境。自由、宽松的外在环境对于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很重要。学生的大胆设疑、质疑需要教师的鼓励,因为多数学生想质疑而疑虑重重,既怕老师瞧不起,又怕同学讥笑。这时教师要对学生即使是看起来幼稚可笑的问题给予充分恰当的鼓励、肯定。

⑵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问难习惯。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包办代替,要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无疑处生疑,在学习中去发现,在思考中质疑,在释疑中理解,在理解中创新,养成良好的质疑问难的习惯。

⑶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基本方法。学生设疑质疑的基本方法可以从认识事物的三个层面上考虑:一是“是什么”,二是“怎么样”,三是“为什么”。前两者是浅层次的质疑,后者则是深层次的问难。

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

体验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中,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采用多种方式,创设学习情境,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思想上的焦点,设计一些智力上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境”。例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有的同学很早就有一个梦想,期盼着红旗早日插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美、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仍处于相对稳定与繁荣的时期,看不出明显衰亡的迹象,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还不灭亡?”这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问题的提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认识到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一时还不会进入灭亡的境地。这样就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故事情境

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小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比如讲解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时,可插入“群牛遇虎,齐心护犊,一牛带二犊独奔,为虎所食”的故事。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注意力高度集中。此时教师再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发扬团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再如学习尊师重教内容时,可举“程门立雪”的典故,教育学生从思想和行动上去尊重老师。

3、艺术情境

政治教学中,恰当地引用名诗佳句,可以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由此创设教学情境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对集体、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美好情感,实现情感教学目标。比如讲解奴隶社会剥削特点时,可引用《诗经》中“硕鼠”一诗,加深对奴隶制度剥削残酷性的认识;讲解封建社会剥削时,引用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理解封建剥削的特点和根源。再比如,讲解“陶冶高雅情趣”时,可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比赛,领略自然美、社会美,感受文学的魅力,培养审美能力。在讲解“依法服兵役”时,播放歌曲《骏马奔驰保边疆》,让学生体会边防战士的豪迈情怀。讲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时,播放《社会主义好》。讲解“改革开放”内容时,播放《春天的故事》等。这样把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上升到感情层次,达到思想教育的较好效果。

4、漫画情境

政治教材内容抽象、枯燥,恰当地利用漫画,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力与思维能力。如讲解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时,可选用漫画“小鸟的悲哀”。画面上小鸟哀求“请把我带走吧”!然后由学生思考讨论:这幅图说明了什么?也可选用漫画“渴望”,此画由两部分组成:其一,山岭田野,杂草丛生,一人心驰神往,渴望这里高楼林立;其二、林立的高楼取代了空旷的原野,此时人被挤向楼顶,他的心又飞向了广袤的原野。看后启发学生认识“如果以牺牲大片的土地等资源环境为代价,人类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必然会落空”的道理,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5、教学手段情境

根据教学实际,恰当利用录像资料,构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情境设计,是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如初二“依法打击毒品犯罪”一框,由于学生对毒品的危害认识不够,缺乏感受,所以对毒品犯罪及司法打击力度问题认识不深。讲课时,教师可利用录像,再现“鸦片战争”、“虎门销烟”等历史情境,由学生谈出对毒品的认识,以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如讲解“法律保护消费者权益”内容时,可播放“大舜”号滚装船海上失事录像资料,使学生明确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受法律保护,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教学中,合理、适时的设置教学情境,可以充分体现“以问题为核心、以能力发展为目标、以体验训练为主线、以习惯方法为保证”的教学思想。

四、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知识的把握,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仅立足于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的活动,如书报的阅读、资料的收集整理、观察记录、制作广告词、调查报告等。二是群体的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兴趣小组、合办壁报、召开主题班会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具体而丰富的客观世界,激发其求知欲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总之,学生智力的发展、品德的形成、人格的完善都只有通过体验才能实现;只有在体验中,学生才能得到更好、更快到发展;“为学生的体验而教”应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座右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00: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