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ngl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获奖论文300篇交流)

[复制链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浅淡素质教育下不见素质的怪状



苍南县霞关镇南坪辅导学校 蔡庆勉 邮编:325809



  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时代正在来临,国力竟争日趋激烈。只有高素质、能创新的人才已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在这种背景下,素质教育应运而生。素质教育要真正地落实,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我认为首先要有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新理念,新构思。作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校教育 ,特别是农村学校教育更应走在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与尝试的最前沿。

  一、树立课堂教育的新理念。

  现在许多学校在高喊素质教育,但实际上还是依承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仍然处于主导和控制地位,教材被奉为学生必须熟记的“圣典”,课堂考试成为区分学生优劣的“战场”,渐渐地把学生培养成公式的“套用者”,课堂的“书记员”和试卷的“压近者”,极不利学生的发挥智慧、潜能、创新意识和养成独立、开放、成熟的个性,要改变课堂教学中这种言行不一的怪状,关键要有新的教育理念。

  1.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积极深入进而创造性地参与学习,便能取得最佳效果。因为教育影响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选择,内化和外化相结合,才能形成他们的知识、观念、才能和品德,这个内外部的心理转化过程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

  2.让学生全面学习。

  小学教育并不是一下子要培养出全才、通才、科学家、作家。但必须为学生的以后发展奠定起飞的平台,这个平台必须有基本的知识、能力、品格、身心素质作基础,否则是偏斜的,容易坍塌的。比如说情感学习、社会实践、技能学习等等,这些学习的状况决定着一个人有没有稳定的情绪,健全的人格和较强的社会适应性。这些看似琐碎 ,近期效应甚微的教育,却与学生今后的成才成功,一生幸福有着密切相关。现今许多教师盲目地随大流,思想情感教育片面地追求表扬鼓励,寻找挖掘闪光点。忽略了必要的批评、指责和加压,致使许多学生形成偏狭和懦弱,经受不住挫折打击,形成不良的情绪和人格,导致小学生中寻死、逃学等悲剧屡见不鲜。再如社会实践,动手技能是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也是创新教育形成和表现的基本途径。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养成其敢于动手,敢于探索的习惯,并具备基本的观察模仿和实验的能力,为创造打下基础。另外 我们还要大胆地抛弃“劲部”以上的教育、“左半脑”的教育,把情感与理智,直觉与逻辑,动脑与动手,共性与个性,相得益彰地融入我们的课堂。

  3.使学生全员发展。

  许多知名的教育家都提出“没有教不会的学生”。但现实为什么不少的教师都累,学生学得苦,却还是会出现学生的两极分化,差生成群的怪状呢?关键是教不会与差两者的本质区别没搞清楚,是因材施教的缺憾。要弄明白这些差别,改变现状。首先,要转变观念。从多元智能理论重新认识学生,多元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对世界上所有正常人来说,不存在谁更聪明,只存在聪明的方面不同。每个人都是独特而出色的,个体差异不是麻烦,而是个发展的资源。所以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而两极分化的差生,是由于我们的教育一直偏向于语言、数理智力的培养,严重忽视了其它五种智力的教育培养。试卷分数考得不理想,称其为差生。社会需要并不是面面俱到的全才,而是要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所以我们认为教学中要改变单一教学抽查、检测方法。采用大课堂教育,组织多种活动,以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智力资源,从不同角度受益,充分发挥出自身优势和特点,消灭差生。其次,要改变做法。我们认为小学阶没必要把教学弄得很难,分析地很深入,非得语言智力和数理智力强的学生才能适应。非要学生坚韧不拔,苦上加苦,才能学会。而是要重在积累,创造出一种适应大多数人可懂的教学,以便不同知识、能力基础的学生都可学会,从而使 学生从知识积累落实到实践中,形成创新能力。

  二、作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

  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具体讲就是既要考虑课堂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原则,又要考虑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横向组合。不要考虑教学环节、程序、组织形式的纵向联系,要使这些因素围绕素质教育这个核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

  1.总体目标和原则。

  要能体现素质教育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建立课堂教育认知、交往、创新等活动统一和谐。使学生在积极深入地参与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学习质量的全员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同时遵循主体参与,分层指导,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教学原则。

  2.基本成分

  课堂教学应俱有可以吸纳各种先进的教学方略的开放性机制,摒弃以往的束缚性教学。激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惑,欣赏交流,大胆猜测,甚至是错误的想法。引导学生放眼世界,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对待所学的知识要注重知识性、综合性、实用性和探究性。留给学生更大的发展时空,真正让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落实到每一个课堂。

  3.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向全体学生的群体教学,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受益。要根据条件灵活多变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不能因循守旧,生搬硬套。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勇于尝试,勤于探索,高瞻远瞩,才能在素质的浪潮中奏出强音,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各种人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活”起来



甘肃省民乐县洪水中学 张建新 邮编:734500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活”其实就是激活学生的情绪,使之精神振奋起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将这种积极性迁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政治学科来说,由于理论性比较强,对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不感兴趣。因此,使政治课堂教学“活”起来,是有效实施政治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那么,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呢?

  第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创设和谐气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1、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引起的,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学生的这种学习动机从何而来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要靠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去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如设置悬念、创设情景等,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

  2、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与勇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政治科的教学特色是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讲究对知识的体验和感悟,这就要求全体主动参与,克服羞于开口交流的毛病,积极开展活动教学。我常常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每一课,都尽量创设大量情景并提供广泛的活动材料,让学生进行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如《难报三春晖》的教学,我让学生看图并分组讨论到口述、表演整个故事。这样一来,本来只有几图片的内容,经过学生的处理,就成为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了。长期的训练,学生由胆怯别扭到自然大方而且不时有精彩的表演。

  3、发扬民主,营造和谐气氛,让学生动起来。

  传统的教育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因此,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要唤起学生的自信。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所以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教学中,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才会将“动中学,学中动”有机结合起来,尽最大可能地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以及动表情,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第二、教师转变观念,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活”起来。

  单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新课改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快节奏的、灵活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而不是“黑白”无声的。教师上课节奏要快,以训练学生的反应、思维与速度。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大多数不超过25分钟,注意力易分散,一旦教学方法呆板、节奏慢,就会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习惯。为避免这一点,教师应抓住注意力集中的短暂时刻,用学生能接受的节奏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议一议、说一说、想一想、抢答竞赛、你行吗等,使学生既紧张又活泼,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不会感到厌倦,学到的知识记忆得特别牢固,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

  第三、课后小结要下功夫。

  在课后小结时,我常采取以下二种方式:

  1、学生小结,即由学生站在讲台上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指出重点、难点。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也能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2、画“知识”树,即在学完一课后,让学生画一株“知识”树,将知识的主干和分枝全部画下来,这样可以促使其对知识进行梳理识记,并将知识系统化。

  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形式的教学,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从动脑、动口、动手等方面提高了学生兴致、活跃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挖掘家教资源 促进家校互动



浙江省苍南县霞关镇南坪辅导学校 蔡庆勉



  家庭教育是小学生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可见,小学生教育要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指导,家庭教育资源的挖掘,以促进家校的互动。

  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未来,他就象一张无字无画的白纸,交在父母手中,为父为母为师的责任就是要在这张白纸上添色加彩,使之鲜活,充满生命。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我更加认识到:家校互动是课程架构中的一部分内容,是课程实施的强有力保证。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创设离不开丰富的物质,资源的统整利用离不开有效的家校互动。在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几个途径:

  一、密切家校之间的联系,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

  家庭访问是家校联系常用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情感、观念沟通不可缺少的途径。家庭访问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有到小学生家中进行访问,有电话访问,也有家庭联系本等方式和家长进行情感和教育方面的沟通。家访不仅让我们和孩子的情感更加融洽,同时让家长亲身经历老师和孩子的言语交流和行为指导。家访时从老师和孩子的交往中,家长看到了老师对自己孩子的关心和喜欢,看到了教师不惜牺牲个人休息时间为了自己孩子而献出的真情。在一次次的家访中,老师、孩子、家长的情感进一步融洽。如陈博涵小朋友经常以厌食、哭闹等行为来拒绝上小学生,针对如此问题,我们两位老师没有向家长告状,而是通过家访,表扬孩子的闪光点,给这个孩子有表现的机会,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家长很是感动,在“我有六个宝”主题活动中,陈博涵的妈妈、爸爸,又是投稿(本来投稿不积极)又是帮助购买镜子,支持班级活动的开展,每次的家校活动都能主动参与。我们还把老师、保育员、小学生家长的电话在黑板报上交流,创造家长们和孩子们与教师、保育员电话沟通的条件。平时家长在学习、生活、教养上有问题,都会相互沟通、交流。有时碰到教师工作上的繁忙,家长就可以通过电话与老师取得联系。即使是假期,电话的纽带一直把老师、小学生、家长紧密相连。

  二、引导家长挖掘自身潜在的教育资源,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

  家庭中的资源包括:家庭文化氛围及其成员的职业、经济条件、信息、自身教育水平及观念等;家庭成员和小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家长对小学生具体指导等。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显示着新活力和潜在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首先通过各种渠道让家长认识到,自己本身对小学生来说就是一大教育资源。如:家长到小学生时对老师、班级的其他家长、小学生等主动问好、主动关心帮助;引导家长创设温暖、宽松、愉快的家庭环境,激发家长共同创设良好的班级学园活动氛围对小学生都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教师引导家长多方支持小学生的主题活动,奉献出自己及家庭中的各种资源。如在一次谈话“我喜欢的物品”主题活动中,许多孩子谈到了“天线宝宝”“蓝猫”“芭比娃娃”等等,老师乘机引导小学生将它们带来并进行展示,大多数家长们了解后十分支持,有的还把玩具广告、从电脑上下载的有关图片资料以及杂志等送到小学生,两个星期我们班汇集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娃娃近40个。孩子从自己带来的玩具中学会了交换和共享,为主题“玩具”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条件。第三,发挥家长职业资源优势,为小学生教育服务,并增强家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例如:我们得知蔡钰涵的妈妈是交警,就让她来班上讲解交通安全方面的一些常识,并让全班的孩子一起玩“交通警察”的游戏。课堂上笑声盈盈,乐趣融融,孩子们兴致很高。

  三、总结家校教育经验,促进家校互动。

  家校互动不是家长或老师单向的、线性的影响,而是一种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首先,教师根据每个孩子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课程改革重点有选择地进行反馈;家长、教师相互之间在信息交流的基础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常常因一个人的认识,或一件事的处理,一个教育的案例,在班级群体中得到良好的互动效应。如:陈泽鸿家长在班级的家教园地上发表的“和儿子在一起剪贴的乐趣”既促动了老师培养小学生学习使用剪刀技能的信心,也在家长群体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家长们在家中也努力配合小学生的教育,为孩子购买小学生剪刀。其次,积极采纳家长的建议,为全体小学生的发展提供充分学习条件。因此,我们广泛征求家长的建议,集思广益,充分利用家庭教育中的各类资源,有效地为小学生发展提供较充分的条件。如:设置家校联系本;创办班级期刊;为班级小学生增添各类图书、图片资料;家校活动主题;自愿报名参加家委会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选材有讲究



山东梁山县韩垓镇二中 侯宪清 272616 县教育局教研室 吴庆才 272500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引用事例、引进材料无疑是充实课堂、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好的途径。新一轮课程改革再次强调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多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科学合理地选取相关的教育资源,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应有的教育价值和时代性特点。

一、 选材要选到“点子”上

引进材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借助材料更有效地阐明事理。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选材时往往不够科学、不够严密、不够恰当,以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选材没有选到“点子”上。

1.针对重点、难点和疑点选材。教材的重点是整堂课的核心和灵魂;难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疑点是指相关或相近、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即“盲点”。教师只有针对这些精选材料、精析材料,才能有比较、有鉴别、触类旁通,不在一个例子上转圈子。况且,只有扩大信息量才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反之,教师若照本宣科,缺乏新的“佐料”,就会削减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突出、突破难点、解开疑点。例如:在学习《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责任》这一框内容时,学校保护是这一框的重、难点,为突破这些重、难点,我采取了“以案说法”的形式:⑴通过多媒体展示两则案例:①一名小学生因欺负其他同学被老师关进黑房子一天一夜。②某班主任向学生公布排名成绩,并对一落后生冷嘲热讽,导致其神经错乱。⑵出示讨论提纲:①以上案例反映了什么问题?②请运用社会保护的有关知识评析这位老师的行为?③请你向有关学校和老师提建议,并发出倡议书。⑶各组围绕提纲讨论、交流。通过全体参与的协作学习,学生对学校保护的作用、内容及存在的问题都有了较清楚的了解;而且,通过口头建议和书面倡议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2.要善于捕捉热点选材。新课程强调“教材内容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而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许多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抽象的,如果不引进新的教育资源,就会使教材知识成为“一潭死水”,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务必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抓住国内外的“热点”问题,重视学生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空洞说教。教师在平时可广泛阅读报刊杂志,收听收看中学生乐听乐看的广播电视节目,以深入学生生活中搜集材料,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而且能寓教与乐,学以致用。如学习“反对霸权主义”,可让学生分析伊拉克战争;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可以联系温家宝总理为民工讨工资:学习社会主义的本质可以联系关注三农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了解资本主义的民主可以让学生评析美国的总统大选,等等。总之,只有适时引进、联系社会热点、生活热点,将教材激活,并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使学生获得的理性认识转变成鲜活的永不枯竭的能力。

3.要结合德育转化点选材。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假、大、空,脱离学生实际的思想品德课。“一味”说教、长篇大论,难免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厌学、不学甚至不上你的课。因此,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更要多讲究教学的艺术,多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的成人成才充满热情的关怀,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善于把握学生们的需求,找到德育教育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找到教育的契机,让他们感到学习这门课程与他们的成人成才有密切的关系,进而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例如:在学习“公民在家庭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一课时,我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了这样的情景:精选电影《九香》中母亲含辛茹苦疼爱孩子的镜头,配上满文军的歌曲《懂你》,让学生反复看、反复听。我一直没有说话,但孩子们的思维一刻也没有停止。他们一直在回忆、深思,将父母对自己的爱与关怀一幕幕在头脑中闪现。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因为受到感染而充盈的是感动、幸福、激动、愧疚……平时自己对父母的不理解、不满甚至叛逆都烟消云散。一位同学还将《懂你》的歌词改成这样: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脸,您疼爱孩子的心从来没有改变,虽然春花秋月无情,但春去秋来,儿会给您一份完美的答卷。如此,巧妙选材,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选材要落实到“边”上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理论联系实际的真理不只是漂亮的口号,而是我们行动的指南。选好材以后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了,还应该落实在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中。

1.重视“身边”。中学生正处在认识世界的初级阶段,由于受知识结构和社会阅历的限制,认识事物比较感性。如果教师只是用单纯的专业知识去灌输抽象的理论,那只能使他们望“师”兴叹,造成“台上昭昭,台下昏昏”的独角戏场面,更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与互动。因此,教师在施教时要多联系身边的实物,多联系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人和事,多联系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例,这样会使学生感到知识就在自己身边,从而自主学习,积极探究,最终知以导行,知行转化,内化为行动。如:在学习“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时我没有完全依据教材中的事例,而是组织学生成立了“环境问题调查小分队”,让学生自己走访、调查我们身边的环境,或者上网查询我国的环境状况,然后按照欣赏篇、警示篇、反思篇、行动篇四个篇章分类,共谱一曲环境保护的篇章。学生通过实际走访调查,认识到环境问题特别是身边的环境问题的严峻,认识到要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

2.顾及“旁边”。新课程标准淡化了学科体系,要求突破以学科为中心,打破单纯的强调学科自身的体系性、逻辑性的局限,尽可能地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功能。因此,教师更要多关注学生同步相关学科的知识和事例,充分发挥知识的协同效应,加强学科知识间的相关联系与配合,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学习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知识点,可以结合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有关史料;学习新制度代替旧制度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英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让学生了解封建地主对农民是如何榨取地租的,可以联系语文课本中的《白毛女》;使学生了解封建社会是如何强迫农民交纳苛捐杂税的,可以联系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学习“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时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计算,等等。这些做法,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不仅能使政治知识生动起来,也能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和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3.别忘“前、后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适当联系本学科在低年级时学过的一些内容和教材后面将要出现的一些内容、事例。这样不仅能够通过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锻炼学生的思维和想像能力,从整体上系统地掌握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明确复习备考的方向,了解人类、社会、国家的发展趋势,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

此外,选材时还要善于选好角度、多角度举例分析问题,以使学生认识其“庐山真面目”,产生“正面教育”的效果。切忌以偏盖全,角度选的不当,产生负面效应。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选材的学问确实是非常大的。选材固不可少,但不在多,关键是要选到“点子”上,落实到“边”上,把握好“角度”,做好“正面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活动讨论法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价值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汤溪二中 项林莺 321075



    【摘要】随着新课程新课标的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如何选择较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正成为摆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活动讨论法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死记硬背。
【关键词】新课改 活动讨论法 思想政治 应用价值

当前,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各国都相应地进行了教学方式的改革。许多国家都把开发学生智能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或培养目标来加以研究和贯彻实施。在我国,尽管提倡教改已经多年,但目前从小学到大学以至继续教育实行的仍是要求大量“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方法,即老师教条条框框,学生学条条框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更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只会应付考试而不会应用。80年代以来,“以问题为基础的活动讨论法”教学逐渐传入我国。活动讨论法的优点十分明显,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活跃课堂气氛,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活动讨论法对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很有帮助。

所谓活动讨论法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问题或社会现象的某些特定方面,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积极的讨论、争论甚至辩论、各抒己见,互相责疑,互相启发,以求弄懂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活动讨论法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活动讨论法是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

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如,在学习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内容时,采用活动讨论法进行活动。

【活动讨论一】由教师通过历史事实设计问题,教师先讲述相关链接资料:1997年7月1日,香港终于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99年12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澳门驻防部队进驻澳门。后由学生认识课本上面两幅图片及讨论其含义。通过分组讨论,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把学生讨论结果汇总,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出:香港特区区徽:洋紫荆是香港的象征,将它放在红底上象征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花瓣上的五颗星代表港人热爱祖国,全旗使用红白两色象征“一国两制”。澳门特区区徽:区徽上有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澳门古称“莲岛”,莲花象征澳门,五星照耀下莲花含苞怒放寓意澳门将兴旺发达,绿底象征和平与安宁,弧形排列的五星象征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莲花、大桥、海水是澳门的自然景观。从而让学生加深了对香港特区区徽和澳门特区区徽中各种图案象征意义的理解,明确“一国两制”的真正含义及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二、活动讨论法是一种多向式教学模式。它是在师生之间双向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有相互的呼应与信息交流,形成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如图所示。

【活动讨论二】如何解读《乡愁》这首诗?学生甲说:“《乡愁》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我国各民族人民在情感、风俗习惯和心理上相互认同、血肉相连的文化气息。”学生乙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经牢牢地印在我国的民族意识之中,《乡愁》就是这种民族意识的现代诠释。”学生丙说:“哪里是‘乡愁’,明明是‘国愁’。”学生丁说:“诗中强烈反映了长期以来,台湾人民对祖国充满的无限思念之情,实现祖国统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华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即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然后教师与学生一道总结出:(1)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2)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是“一国两制”,(3)“一国两制”提出和实施的重大意义:A、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B、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三、活动讨论法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具有收集信息并针对问题进行推理和分析的能力

传统教学的模式使学生习惯于教师用汤匙喂给他们知识,一旦独立面对问题,必然感到束手无策,而活动讨论法教给学生如何获得新知识,教给学生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并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探讨。这样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推理的技能,这将帮助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新的知识并取得成功。

【活动讨论三】通过讨论学习香港和澳门回归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一国两制”的深刻历史意义,从而使学生自然联想起台湾问题,并自觉地通过信息网络等手段查阅有关台湾的丰富知识,在课堂上交流总结:如列举历史原由:①元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②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③清朝施琅挫败分割台湾的阴谋。④18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⑤1943年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都在国际上明确无误地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这些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四、活动讨论法给了同学之间更多的接触和合作的机会,而使每个人都有了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很有帮助

活动讨论法较之传统教学法在能力培养方面,学生的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及组织能力有较大提高,树立了自信心,更珍惜、更能把握和表达自己看法,各抒己见的机会明显增加。【活动讨论四】实现祖国统一,我们青少年应当如何做?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得出结论:维护祖国统一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积极拥护和支持我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方针和立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台独;宣传“一国两制”政策和《反分裂国家法》;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坚决同一切分裂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

综上所述,活动讨论法在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导师为载体,使学生通过推理、分析反复运用已学知识而达到训练学生自学能力、推理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目的。活动讨论法有利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自学技能的获得,这将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满足当今与未来社会的需要。但我们也应注意到活动讨论法的局限和缺点。它要求时间要充裕、讨论主题要明确、学生基础知识牢固。因此,如何将活动讨论法与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应用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将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读”的运用



河北省涿州市双语学校 李虎 072750



“读”在学习方法中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政治教学中也尤为重要。政治开卷考试的形式更加注重了学生的知识理解与语言的表达,在新一轮课改以后,新教材的趣味性更强,教材中蕴含着许多的故事、名言、案例等,不再枯燥,可读性增强。下面就“读课本”谈一谈学政治的方法。

读书的方法很多,可以拟定好一个读书时间,也可以是政治课上,也可以是自习,可以分时间段来读。每天读一些,日积月累,就会提高知识的掌握能力。就个人而言,有粗读、精读。粗读就是快速浏览,整体把握一段或一目的大意或提炼重点知识。精读就是了解每句话、每个知识点,深入体会其内在含义;就几个人而言,有合作式的轮流阅读,互相监督,相互学习;就学习小组而言,有小组竞赛式,阅读一段无错误的同学为本组赢得一分,按周评比,评出优秀阅读小组;就全班而言,有分角色式阅读或创记录式阅读。分角色式阅读按书中不同的内容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阅读。创记录式阅读是在历次阅读中无错误地阅读内容最多的同学获得阅读之星称号,评出周冠军、月冠军。

读书的方法很多,教师要根据情况而定,但读书一定要声情并茂,感人至深的小故事、诗歌要读出感情,义正词严的观点要读出寓意。

读政治课本可以使我们获得许多的益处:

1、对知识点的再现、再认。有许多同学在政治课的学习中会出现遗忘的现象,通过阅读来达到对知识点的再识记。

2、进一步把握知识结构,增强知识的前后联系。通过阅读能够梳理知识,理清层次,建构知识网络,明确知识点的位置。

3、有助于我们查漏补缺,课本中知识老师在授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通过阅读,可使我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

4、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每读一遍,学生的感性认识就会再进一步,越能深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

5、提高政治术语的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学生的语感增强,对某问题就能够用政治术语来解释。

我相信,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在班上肯定会掀起读书热潮,大家你一段,我一段,我一首诗歌,你一个故事,在读书中体验知识的快乐与情感的升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将祖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北京市206中学 张兴 100036  



一、我们的道德教育面临巨大危机

身为教师经常听到这样的话“现在的孩子真难教……”“现在的孩子怎么了?……”其实何止是教师经常发出这种感慨?而我们的孩子又何止仅仅是厌学?据统计:1990年全国各级法院判刑的人员580 272人,其中青少年人数达332 528人,占57.31%,而进入2000年以来我国的年刑事发案在450万件左右,其中青少年犯罪占到了60-80 %,无论是犯罪人数还是所占比例均有大幅度提高!未成年人犯罪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2002年北京 “蓝极速”网吧纵火案,仅仅因为与网吧老板的小矛盾,两个少年竟纵火烧死20多人,当大火疯狂吞噬无辜的生命时,纵火者坐在对面的楼上谈笑风生!

2004年,北京4个少年策划并绑架了一名和他们年龄相仿的中学生,然后先将人质杀害,再向其家人索要赎金。 在庭审时,4个少年并未如众人期望般地流泪或有所悔恨,他们居然相视而笑,庆幸自己未被判处死刑。

2004年大年三十,三名年仅15岁的少年手持砍刀,闯进一超市,实施抢劫。当审判后记者采访时问:如果事主反抗你会怎么办时,该少年不假思索回答“剁死他”。

2006年,山东省平原县16岁少女高华,因为对两个哥哥不满就在饭菜里下了农药,毒死了他们。

2002年的一天,四川泸州的年仅14岁的在校中学生程某为偷家里的钱,被爷爷发现。因为怕爷爷告诉父母,就先拿扁担把老人打昏,又拿菜刀将老人的脖颈切断…残忍地杀害自己的亲爷爷。

够了,已经太多了。面对这些血的教训,我陷入了痛苦的思索。

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长期难以解决,甚至愈演愈烈。从表面上看是法律知识匮乏,是法制教育不够的问题。实际并非如此,在表象之下蕴涵的是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面临着严重危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危机!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21世纪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重任就在他们的肩上!但是我们面对的困难是如此巨大。根本问题在于:我们应采取何种措施来解决当前青少年道德建设面临严重的危机!

对于日趋严峻的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很多人的想法是:加强法制教育。使青少年懂法,守法。这种想法无疑是正确的。2003年,在教育部制订的新课程标准中法制教育占有重要地位。法制教育在全国的学校里成为了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以北京为首各地的很多中小学还配备了法制副校长(或者法制辅导员)。经过艰苦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是,要真正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还必须从根本入手-倾全力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全体国民的道德水平。我们常说,法律是对人们行为要求的底线,人们的行为更主要的应当靠道德来约束。只有树立“以德治国”的理念,从宣传祖国优良传统道德文化入手,全面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才是表里兼治的万全之策。

我个人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教育理念,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其内容之博大而精深,其体系之严密而完备,举世无双,无与伦比!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源于华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深深根植于民族精神之中,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更易于被人们接受。只有在思想中被接受,才能在心底产生强烈共鸣,最终达到最佳教育效果。这份精神财富,我们现代的人们一定要珍惜,使她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教师更应承担起祖国神圣文明的传播者!

二、八荣八耻”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思想的最高体现

2004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高瞻远瞩,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要大力加强道德建设,知荣知耻。

“八荣八耻”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容,是中国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为公民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应当看到,对于我国当前面临的青少年的道德严重缺失已然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八荣八耻”的提出使我们的道德建设理论上升到一个新高度,与以往的单纯讲“依法治国”相比更加深入。这与我国传统儒家的“为政以德”“德主刑辅”是相一致的。

三、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经过仔细研究新课标,我感到: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新课标中有很多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道德观,价值观,并赋予了其新的内涵,提倡把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加以发扬光大,这就为我尝试进行课程改革创造了条件。

我们的初中学生,由于正处在青春期,身心发展不平衡,求知欲极强,但他们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关爱有加,往往难以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甚至不知道尊敬自己的老师。而他们的父母也是在长期批判“封建礼教”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对于与他人交往中应遵循的礼仪也知之甚少。

在学校里,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矛盾也经常发生。有的学生不尊重老师甚至出现顶撞辱骂老师的情况。

于是我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比较系统地向学生们宣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国古代文明的精华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们了解认同中国古代优秀的道德文化。

我在教学中把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传授给学生,把儒家重要的思想“礼”引入课堂。使学生感受一下古代学生求学的艰难,以提高他们尊师的意识,把尊敬师长作为美德。

我在教学中把中国古代的拜师礼(束修)让学生进行演示:(过程略)

活动结束,我问学生感觉怎样,学生们热烈发言。学生吕科说“太麻烦了,上学怎么这么复杂?”学生郑路说“还是这样好,你一再请求做老师的学生,老师收留你,你才会珍惜机会,好好学习。”

班长起立回答:“张老师,谢谢您。以前我们老师总是让我们好好学习,不学的同学,师还找谈话或者发给小礼物,从未听说过上学要求老师学习的。看来古人是对的,只有自己努力争取的学习机会我们才会更加珍惜。“

学习委员李佳惠说“老师,参加刚才的表演,我想,古代的人都这样尊敬老师,我们现在难道还不如古人吗?我今后一定认真听从老师的教诲,改正高傲自大的坏习惯。

一节活动课结束了,学生与老师的关系该如何相处也非常明白了。随后,我让同学们查找历史上尊师的故事。再上课时学生们讲了“程门立雪”等经典故事。经过学习学生们开始珍惜学习机会,尊敬老师,主动学习,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校风。这次的成功使我更坚定了我把中国优秀道德文化课堂的信心。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使得家长颇为头疼,许多学生因为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常与家长发生冲突,大吵大闹,甚至辱骂殴打父母。

中国传统的“孝道”在今天的青少年身上严重缺失,长期以来,我们也在讲孝顺父母,尊老爱幼,但效果不太理想。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保障的日渐完善,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很少有指望子女为自己养老的了。这种情形导致的结果是,家长对于子女只有关心、奉献、付出,不图回报。可怜天下父母心。而子女对父母没有责任感,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难以想象,对于生养自己的父母都没有责任感的人怎么可能对国家社会承担起责任!

我尝试找到其中原因,解决其中问题。我将教材内容与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加以整合,精心设计了授课内容。

首先,我先让学生们分析了一个汉代刑事案件;一个贫困家庭,父亲为了耕地,偷了别人的牛,他的儿子知道后报告了官府。官府来人抓走了他们父子二人。父亲被判罚为官奴3个月,而儿子则被重打50大板。父亲被判罚是应该的,但是他的儿子的“大义灭亲”也受到了惩罚。这又是为什么呢?

学生们有的认为是因为儿子报案晚了,所以挨罚;有的说是因为儿子可能也参与了偷牛。还有的说判案的法官是昏官,判错了……

这时,我给出了一个同学们怎么也想不到的答案:判案的法官之所以把告发自己父亲犯罪的儿子也处以刑罚,是因为他不孝。汉朝法律是一儒家经典为依据的,其中有一项规定叫做“亲亲得相首匿”,即亲属之间可以相互隐瞒所犯罪行,不为犯罪。反之子告父,为“不孝”可是大逆不道,必须严惩。

同学们一片哗然。尽管在今天看来,古代的法律规定不是很科学。但是维护孝道是非常必要的,毕竟“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关系稳固,全社会才能稳定、和谐。

随后我把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孝道经典故事打印出来,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准备,每次课上让不同的同学来讲。“亲尝汤药, 百里负米,戏彩娱亲,怀橘遗亲,卧冰求鲤…涤亲溺器。”当故事全部讲完时,同学们也受到了极为深刻的教育。真正知道了什么是“难报三春晖”。很多同学要准备讲故事,却不知道什么意思,就找家长一起查阅资料,共同准备,就在准备的过程中,我的教育目的已经达到了。家长对这样的课非常满意,甚至打电话到学校希望认识这位“政治教师”。

在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利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孔子的为人“中庸之为德也”“己之不欲,勿施于人”等。孔子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人行,比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些内容都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不小的震动。对于陶冶道德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促进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团结。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显著提高。

四、在青少年中大力宣传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极其重大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必须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文件要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由此可见,我们国家政府已经注意到了我国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倡导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使德育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使教育真正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我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得出以下结论:

1、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德文化,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已经被严重弱化,已经在社会上,特别是青少年中引发了一场道德危机,青少年道德品质的下降,后果不仅是违法犯罪案件的大量产生,更可怕的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混乱,后果不堪设想。

2、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仅仅依靠法制教育是不够的,必须倾全力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学生中大力加强道德教育。

3、加强道德教育,必须以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为根本,必须与时代紧密结合,才能使我们的道德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4、在加强道德教育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只有双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当前的道德危机,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使“八荣八耻”深入人心,从而使我国早日步入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然,在操作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我坚信,只要我们深入学习研究,勇于探索和实践,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消除道德危机。那么,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宏伟目标,是完全能够达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6 21:4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