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ngl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获奖论文300篇交流)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多媒体教学激活了思想品德课



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第四中学 王斌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兴趣的有无、大小将直接影响他对该学科的认可程度,进而影响其在该学科由已知领域探求未知领域潜能的发挥。现代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提供了济世良方。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其声像、动画特征,用图形、动画、文字、声音等形式,清楚直观地揭示事物的发展变化,增强课容量、教学条理性和形象性。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静态方式动态化,使思想政治课“活了”。



    一、多媒体教学应用于思想品德课各个环节,使课堂变了样



    (一)设置问题



    “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出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或是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引起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去积极思考,探求新知。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最近发生的国内、国外一些大事,扩大了学生的眼界,拉近与社会的距离,增加社会责任感。学生对此进行热烈的讨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二)启发导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界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授《追寻高雅生活》一课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配以《高山流水》的音乐。优秀的音乐、舞蹈、诗歌、影视作品等,不仅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而且能熏陶他们的性情,净化他们的心灵。有感染力的艺术具有“新颖、生动、直观”的特点,它最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陶冶学生的情操。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和激动的情趣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用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学会了以及正确解答问题应用知识的快乐,创造一个‘乐学’的氛围。”   



    (三)激发求索



在讲授新课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活动中有声有色、有动感。这样,不仅能叩开学生的思维之门,也打开了他们的心灵之窗,使他们边欣赏,边观察,边思考,从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轻松愉快地主动获得新知。如运用动画演示“高雅与庸俗情趣”。在动态演示过程中加上音响效果,既烘托了画面,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把知识形象化,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形象的动态演示,增强了感性认识,便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四)动态反馈



在使学生激发并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师站在更高的层次,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激发竞争



学生掌握道德知识之后,就需要教者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精心设计练习题。运用多媒体教学,精心设计练习题,采用新颖别致的方式。如,运用“抢苹果”配以掌声作练习,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上的竞技状态。使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有成功的希望,体验到学会了和会用了的愉悦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用自己的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正确解答问题、应用知识的快乐,创造一个“乐学”的气氛。



(六)实现目标



从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来看,道德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情感体验,最后转化支配行为的坚定不移的信念。运用课件演示实例,让学生讨论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如教授《感悟青春》时,课件演示:同学问什么是真正的青春美,就此展开讨论。一方面增强了其参与意识,使学生受到锻炼,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挥政治课德育主渠道的功能;另一方面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认识能力也得到提高。最后,运用多媒体配以歌曲《真心英雄》结束一节课也不失为锦上添花。



    二、媒体教学应用于思想品德课中,使学生和教师充满了活力



    1.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与能力,真正确立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优化了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促进了教与学的和谐,课堂效益有了显著提高。



    2.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也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强化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真正做到优化课堂教学,做到“教”为“学”服务。



    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正如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所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化的时代;它们清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塑造明日的社会。”多媒体教学为思想品德课注入新的活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真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影响思品课小组讨论效率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浙江省淳安县临岐初中 方光尧



   

    摘要:思想品德课小组讨论效率低下的因素主要是,学生的参与度低,参与不均衡;论题选择不当,脱离学生的实际;讨论走过场,没有时间保证;理论提升不足。本文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且就如何提高思品课课堂小组讨论的效率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组讨论 效率 对策



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课堂小组讨论是最能体现这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法的。然而,为追求新的教学形式而讨论的现象很普遍,形式主义的讨论必然导致课堂讨论的效率低下,其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形。



—、学生的参与度低,参与不均衡



学生的参与度低,参与不均衡,这是课堂讨论效率低的主要表现,也是课堂讨论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思想品德课小组讨论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参与机会更多,扮演了一种帮助人的角色,学习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其他学生处获得信息,致使他们在讨论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比班级教学中的收获还少。合作不够主动,更多的学生把讨论学习看作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学习的方式。他们的合作往往处于被动,因此很难内化为能力。讨论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就直接影响了讨论的顺利展开。学生对讨论不感兴趣,讨论的积极性不高,一部分学生成了活动的旁观者和局外人。没有参与,主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学生参与度低的主要原因是讨论小组的组建不当。组建讨论小组是课堂讨论的前置程序。小组组建是否得当会影响课堂讨论的效果。小组的建立要体现全人发展的要求,即全体学生的发展和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使每位同学在课堂讨论中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都能畅所欲言,参与讨论,而不是旁观者。为此,教师在讨论小组的建立过程中要注意如下问题。



“异质”要求:小组内部的成员之间的“异质”要求,是指小组成员的学业成绩、兴趣爱好、组织能力、家庭状况、思想道德、纪律观念,以及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性。具有较大差异性的组成人员之间具有互补性,有助于在小组讨论中发挥各自特长。在小组讨论中,具有组织能力的同学,可以担任小组长,成绩好的同学担任记录员,思维活跃的同学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谐、激烈、高效的讨论有助于形成积极的合作关系,原先纪律较差的同学也会渐渐融入小组当中。组内成员之间的团结互助式学习讨论对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也是一种学习上的帮助。“异质”的成员组成符合新课标“全人”发展的要求。如果教师不注意学生的个体特殊性,任意排列组合小组成员,某些小组很可能因缺乏具有组织能力的人,或因组织纪律差、成绩差的成员过多而不能很好地展开讨论。



规模适度:小组规模要适度,即小组成员的多少要恰当,这是取得良好的小组讨论效果的第二要素。成员的多少要根据论题的难易,学生组织能力而定。小组成员过多,则会因受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制约而难以控制讨论的秩序,也会因时间的局限而使一部分同学不能或不能充分参与讨论,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感受,而且也会使成员的召集过程浪费过多的时间;小组成员过少,比如同桌两人一组,其优点是学生座位不需调换,组织时间减少,但缺陷也是极为明显的。首先,不能体现成员的差异性;其次,不能体现集思广益的集体优势,无益于独立思考,举手发言,最终使组与组之间的交流补充成为空话。我认为小组成员以4-8人为宜。小组的建立方法大致为以下几种。



(1)前后桌4人为一组。这是最为常见的小组组建法。其规模适当,组建迅捷,也能体现差异性。但农村中学的有些班主任从狭隘的教学成绩或班级管理考虑,将成绩或纪律较差的同学集中排位,这些同学在一组,除非是非常吸引人的话题,否则学生缺乏讨论的兴趣,纪律难以保证。解决的方法是,将这些同学拆散,充实到各组中去。



(2)组长组建讨论小组。政治教师首先了解每个同学的各方面情况,根据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同学中的威信,学业成绩等,指定几位小组长、记录员,教师提出适当要求,比如男女同学比例,团员和非团员的比例,班干部每组不得有两人以上等。然后由组长和记录员协商,召集本小组成员。如果有学生毛遂自荐当小组长,则优先于教师的指定。自荐和学生自己组建的活动,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协调、交往能力,也会使讨论更热烈,更和谐。在讨论中,记录员负责记载小组成员的发言,代表小组成员在班级中和其他小组交流,而小组长则扮演主持人的角色。



小组的相对稳定性:即班级小组一旦建成,就要保持相对稳定,以后每次讨论就可以迅捷展开,省却临时组建的时间,也便于同学间的相互了解。但稳定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其一是说大稳定小调整,教师如果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融于某一小组,或学生已提出调换小组的请求,就应当根据各组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调整,以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小组讨论中畅所欲言,积极参与讨论;其二是说,稳定是有时限的,经过一个月或二个月,不妨来个大调整。记录员,小组长大调整,小组成员重新并列组合。这样做有利于那些有组织协调努力的人发挥他们的特长,同时增加班级同学间的交流机会,增进友谊,扩大交往范围,增加讨论的新鲜感。



二、论题选择不当窗体顶端



论题选择不当,这是小组讨论效率低下的内在因素。论题是从情景材料中抽象出来的进行小组讨论的主题,它所要解决的是“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选择什么论题展开小组讨论,决定讨论的方向,关系到课程目标的达成,从广义上说关系着教学效果。论题选择不当,从局部来看,讨论也许非常成功,但从教学内容的全部来看,违背了效益性原则,教学也是失败的。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成功运用课堂讨论模式的保证。好的讨论问题首先必须精确,要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的性质:事实性、解释性或评价性;其次不要太宽泛,具体、特定的问题有助于引导讨论的方向;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问题应该反映真正的疑问,下面分析一下论题选择不当的表现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论题脱离学生的实际:单纯逻辑思维方式的探究,讨论的主题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需求,讨论对学生就没有吸引力,讨论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经验、情感出发,也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以“抵制诱惑”为例,教学内容是很丰富的,我用多媒体播放XX功练习者天安门广场自焚惨状的录像,创设情景,学生竞相发表自己的感想,抽象化为如下几种:XX功的危害;为年轻人青春早逝惋惜;痛恨邪教XX功;为什么人会失去理智而自焚──走上不归路的原因──邪教的诱惑。我适时给予引导,在肯定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把教学引到“诱惑”上,让学生独立发言: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不良诱惑。接着我选择了一个典型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抵制网吧诱惑。如何抵制网吧诱惑这是当今青少年直接面对的一个急迫的问题,虽然有关网络的利弊的教学内容是八年级的教学内容,但教师不应当等到八年级上学期,在七年级就应就怎样帮助已沉迷网吧的同学好友远离网吧,自己又怎样抵制网络诱惑以及如何在教师指导下利用网络媒体丰富、发展、提高自己等方面展开讨论。选择抵制网吧诱惑为论题,既符合教学主题,又切合学生的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思山指出:“所选取的知识能够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他们面对现实生活的需要。我们更多考虑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自身关心的问题。以及身边和社会发生的事物。在内容的选取上强调学生的需求、社会发展的需求。”要有效开展课堂讨论,论题必须切合学生的思想心理等实际情况,讨论目的是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比如情感困惑,心理障碍,不良习惯,思维困难,等等,小组讨论,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课程内容设置的这一要求同样适合于小组讨论主题的选择。小组讨论主题还要力争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其具有时代的精神,要力争反映学生的生活经验, 努力体现时代特点,改变学生讨论活动与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讨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经济发达地区学生和贫困地区学生、南方学生和北方学生以及不同民族的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生活状况、情感需求、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显差异,相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也要选择不同的讨论主题。比如网络的利弊,如何抵制网吧的诱惑的讨论,就中学生而言,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但西部少数村的中小学生,不知网吧为何物,没有见过触摸过电脑,讨论就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学生对论题没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者成功的内驱力,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学生如果对讨论的主题不感兴趣,就不会积极地投入到课堂讨论中去。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系统论告诉我们,有兴趣就容易接受外界新鲜事物,形成开放系统,这样就能抗拒外界干扰,提高接受效率,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会对某一客观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当客观事物和人们的需要以及在需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兴趣相符合时,人们就会产生满意和愉快的情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去。那么如何使学生对讨论产生兴趣呢?教学中要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路人,合作者,要切实提高课堂讨论的效率,必须设计好讨论的主题及主题的呈现方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愿意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做学习的主人 。



选择切合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论题,这是提高学生讨论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的内在动力。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创设情景,生成问题,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把电、光、形、声等多种媒体巧妙地组合起来,因此,它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它能够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那些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动听的音乐,妙趣横生的益智游戏能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提出论题,以激发学生浓厚的讨论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课件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了美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课件不仅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而且更能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合作探究,提供了雄厚的基础。窗体底端



论题没有突出教学主题,缺乏深度。每堂思想品德课堂课都有一个中心内容,课堂讨论要围绕中心内容展开,体现最重要的内容和教学的主要目标要求。以七年级“抵制诱惑”的教学为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是让学生明了有两重性质的诱惑,而在于怎样抵制诱惑,从情感和行动上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课堂讨论内容,应放在如何抵制诱惑──自己的行动上。八年级上册“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一节的第一框是“学会自我保护”,其重点和焦点是如何面对网络不良信息及网络游戏的诱惑,这是所有家长和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是诱发青少年犯罪,使青少年荒废学业,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问题。从青少年自身出发,围绕如何面对诱惑展开讨论,交流经验,是本框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一个活动必有一个主题,一堂课也必定有一个主题,一切教学活动,教学方法都是为实现主题服务的,主题是宏观的目标,也是小组讨论的方向,不从情感上、方法和措施方面突破“抵制”的主题,“学会自我保护”的教学目标就完全落空了。



有些单纯的简单的知识、原理和认识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材和独立思考,就能理解和掌握,无须进行小组讨论;有些问题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能够解决的,也没有讨论的必要。不要认为新课堂就必然要求小组讨论,新课程并不是一概排斥讲授法、谈话法和学生自主学习等教法学法,当然知识的呈现方式应该做到生动有趣、多种多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每堂课都必须进行小组讨论,是否讨论要看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必要的形式主义的讨论,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这也是课堂效率低下的表现。讨论的问题必须是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究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必须集中群体智慧,经过合作讨论,互相补充,互相辩论,方能解决的难题。



论题有失偏颇:有些教师认为讨论的对象应该放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种观点也是片面的,一方面,难点的突破方式多种多样,并非一定要课堂讨论,是否讨论要看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思想心理、认知发展水平与特征、学习动机等实际情况,比如,超出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的难以理解的概念,教师的讲解效果更好,省时,学生更容易掌握。讨论的问题脱离超越学生的实际,包括思想和心理状况、知识水平等,太难和太复杂的问题,不适宜学生讨论,否则学生很难互动讨论,讨就会冷场,只好草草收场,最后还是教师用传统的方法解决。



论题的选择必须注重学生学习任务的分析,首先要确定学习任务的起点,即能力起点,亦即学生小组讨论必不可少的能力与态度,它预示着讨论活动的起点,起点恰当,学生就具备了开始讨论的能力,起点的确定是比一件较困难的事情,在同一个班级,要根据大多数学生而定,这就是教学设计中经常考虑的问题:学生分析。另一方面,课堂讨论放在教学重点上,这话没错,如果把大量时间花在非重点的教学内容上,就违背教学的效益原则,但什么是重点?有些教师认为考试的内容就是课堂讨论的重点,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以初中思想品德为例,教学目标是三维的,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前两者是手段,是为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服务的,这样,课堂讨论的内容就不言而喻了,如“苏霍姆林斯基与两朵玫瑰花”的故事,补续故事并不是教学内容的重点,应围绕故事体现了怎样的师生关系,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种关系展开小组讨论。讨论的问题应是学生热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应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应是社会的热点问题。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情况,就有可能两个班级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讨论的问题也就不一样,用古话说就是有的放矢,功要用在刀口上。如果任何知识都要通过讨论,用发现法来教学,时间不允许,也没有必要。其实,“传授──接受”法和“发现”法应该很好的结合起来,不要错误的认为,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就是课堂小组讨论。



三、小组讨论不充分



课堂讨论没有时间的保证,这是课堂讨论效率低下的外部因素。课堂讨论的步骤有创设情景,选择论题,小组讨论,组间交流,教师总结等,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讨论是课堂讨论程序的核心步骤,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在讨论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有些教师误认为新课堂就是小组讨论课,一堂课组织多次小组讨论,却没有时间的保证,每次讨论没有充分展开,就匆匆结束。讨论过多过滥,讨论走过场,讨论不充分,影响学生的讨论积极性,也不可能达到课堂讨论的教学目的。课堂讨论不能次数太多,一堂课组织一次最多两次就可以了,时间的多少,不是教师设计教案时预设的,要看学生讨论的进展情况,一般5—10分钟,教师在学生课堂讨论时,要在教室里巡视,了解学生讨论的情况,给学生以启发和指导,不要怕讨论影响你的教学进度,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有利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内容,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不妨多点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全班进行讨论,但注意不要充当控制的角色,鼓励学生倾听彼此的意见,学习运用课文提供的资料证实自己的观点。讨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问题是呈开放性,不存在唯一的答案,因此每个问题都要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接受各种合理的解释,对不适当的回答不要否定,而要进一步提问予以引导,重要的是讨论的过程,而不是讨论的结果,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批判性思维。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起协调作用,把握讨论的时间,提出讨论的总体要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特别是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站在前面,教师站在后面,情感在前,道德在后,事件在前,概括和抽象在后。     



四、理论提升不足



课堂讨论有一定的程序,每一步都有其具体要求和独特功效。归纳总结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小组交流是互相补充完善的过程,得出的结论仍然可能是零碎和不系统的,如果缺乏教师小结程序,就没有理论的升华,教师的总结归纳,使芜杂变得有序,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所以教师应充分重视课堂讨论的小结工作。教师要在学生的讨论暂时告一个段落的时候,作一个适当的总结,便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教师要充分肯定讨论的成果,还要注意让学生讲述思维过程,注意思维的准确性和多样性。如有些问题经过讨论,学生发表的答案模糊不清,要引导学生经过辨析比较,找出最佳答案;有些问题的答案呈多样性,要引导学生讲述思维的过程,还有些问题由于学生理解角度不同,所持观点不一致,教师要组织学生分析、明辨正确和错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总结不是重复学生的观点,教师的总结在整个小组讨论程序中只占很短的时间。需要注意的是,总结也并非小组讨论后的必经程序,如果是探寻问题解决的方法,学生通过小组与小组间的交流,已经比较全面,教师的总结则是多余的。另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讨论时师生热情高涨,场面热烈,学生发言也很精彩,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充分体现自主性,但最后还是老师一锤定音,摆脱不了应试的阴影,降低讨论的效率,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这种“明放实收”的总结是极为有害的,这是对学生劳动──讨论的不尊重,也是对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的打击,局限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要使课堂小组讨论卓有成效,恰当的小组成员分工,选择好讨论的主题,充分的互动讨论,教师的条理化提升等都是教师应充分注意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怎样上好心课程的思想品德课



山西省临猗县嵋阳镇初中 王昕 张聪敏






    一、带着爱心走向学生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是爱。”学生最需要教师的爱,需要与人交往,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那么教师要热爱学生,就要做到“理智公正” 、“不挖苦学生”、“不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不心罚学生” 、“严爱结合”等要求。



在课程改革理念的支撑下,教师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向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要善于运用鼓励性评价,要善于以商量的口气和学生说话,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宽容学生,等待学生,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



二、要“引导”学生学习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表现一种启迪,当学生迷失方向时,教师不要轻易告诉他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畏惧时候,教师不要拖着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比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珍惜无价的自尊》时,根据学生生理变化突出、身体成长快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从心理上寻找自己的位置,关注自我形象以及自尊的需要,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缺点,懂得自尊和知耻,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不做有损人格的事。以小组展开讨论,在全班进行交流与评选,评选出“乐观之星”、“自信之星”、“助人之星”。由于引导正确,方法得当,学生自主参与,解决了学生面临的问题。



三、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在经验储备、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前提。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适当“调试”的方法和各种“差异教学”的策略,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



四、实行开放式教学



1.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技能水平、心理水平的基础上与教师传授的信息的互动中建构和发展起来的学习。这种互动和建构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要特别注意学生学习的接受性。



2.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为教而教,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这种灌输式的单向互动,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学生在相互启发和感染中获取知识,促进他们知识、能力、情感和觉悟的健康发展。比如在教学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时,可以先让学生阅读引言中的案例,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现象进行互动学习,分组讨论并剖析学生身边较常见的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指出避免和矫正这些行为的有效方法。通过互动合作,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从小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3.突出探究式学习。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鼓励学生在实际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根据这一理念,教材在每个单元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围绕主题,展开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发现问题开始,分组活动揭示主题。然后根据主题进行教学,层层展开。让学生结合生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掌握运用,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种探究式的教与学过程,从发现问题开始,展开一系列的分析研究,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让思想品德课具有引力



江苏南通启东市南苑中学 范春雷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乐”就是愿意,课堂的生命力在于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愿意听你的课,如果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毫无兴趣则课堂的效果在哪里?思想品德课程内容枯燥,“大道理”较多,对学生来讲似乎缺少一种天然的吸引力,而思品的学习并不能死拼——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事倍功半的做法只能白白耗费学生宝贵的时间资源,面对这种现状新教材已经做出方向性的指引,教材的内容开始由旧变新,由理论化、单一化变得生活化,由静变动。针对这一变化,在课堂教学具体操作中要让思品教学魅力无限,吸引学生,切实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得,学有所为。要在同样的时间成本下追求更大的教育效益,政治课教师必须在如何增强吸引力上下功夫,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贴近学生



思想品德教学设计的道理、案例、必须在保持原汁原味的情况下进行丰富、取舍、转换、替代,把知识原理用最新流行歌词、最古老动人传说典故、发人深思的名言警句、带有新鲜和乡土气息的新闻资讯和时事、在身边而常见却视而不见的生活事例、让人在笑声中感悟的诙谐、幽默、恰当的比喻……作为载体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如同一个新鲜的美味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得亲切、真实并且具有丰富的内涵让人欲罢不能。这种教学资源能够在一瞬间打动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思想产生震撼的效果,能够一下子让学生进入我愿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参与课堂,融入课堂,达到教育优化的效果。例如我在控制情绪时列举身边常见却无法引起人们注意的情绪处理方式如:有的同学考试成绩不理想,生气时骂人、摔课本、撒本子;有的家长发脾气时打孩子、砸东西,过后,他们的情绪都有了变化。然后提出问题:(1)你认为他们能否控制情绪? (2)你认为他们的方式可取吗?学生从事例中结合生活实际肯定会得出能控制情绪,然后去分析不可取的理由,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要学会控制情绪。这一过程充分调动学生会诊生活中的片断,在课上充分让学生参与,并且让学生对情绪控制有自己的感悟,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充分地挖掘就在学生身边的素材,让学生说,让学生评,让学生想,这节课的价值才真正的体现出来,学生调动起来了,没有哪节课是不吸引人的。



二、生活再现



学校教育,本是师生共有的“生活世界”,一个 “人”的世界,一个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最基本的是人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中,人的喜怒与哀乐、人的经验与智慧、人的谬误与失败、人的价值与意义,都完整地、现实地、具体地表现着。由于过去的学校教育大多过分追求知识、分数,学校教育中课堂变成人的加工厂,必须按照计划进行生产,人与人交流被变成物与物之间的改造影响,从而造成教师把大量的知识点、原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机械地执行、运用。要让我们的课堂变得富有吸引力,课堂教学必须从纯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从工厂化运作向着人感性的、具体的、现实的、流动的生活延伸。学生必须能够亲身体验、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感悟,能够讲出自己的观点,不管是正确还是错误的,教师应该给与尊重,原谅和善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生活所在。



教学《珍爱生命》第一框“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为帮助学生认识多彩的生命构成缤纷的世界,要悦纳自己的生命,尊重其他生命,进而珍惜所共同生存的环境,我们可以打破常规,带领学生到田野上、树林里、小河边,去感受、去感悟“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在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感悟青春》前,我给学生预先布置了如下作业“发挥你的想象,从26个字母中展示青春”。第二天,我让学生每人说说自己的得意之作,学生们的想象真是出乎我的想象,其作业简直是如诗如画,从生活的各个点滴中透露出对青春的感悟,例“Z”──青春是曲折的,有风雨,只有努力才会走出自己的路;“Y”──青春是依靠,只要我们相互依靠,相互帮助,我们的青春会阳光灿烂;“W”──青春是一个无边无际的网页,需要我们去尽一生精力与探索追求;“P”──是青春的利斧,为青春的美好开天辟地;“I”──是青春的开始,意味着我们的价值会无限延伸等等。我的心灵由开始的惊讶,变为最后的震撼。他们的年龄虽小,但他们的思维、他们的智慧足以让我们这些成年人汗颜,我作为一名教师进行教学,却如同是学习,是阅读,是领悟,是感动。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展示平台,让学习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活,让教学向生活延伸。



三、动态课堂



传统的教育是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教师奉送真理,学生遵照执行,是一个静态接受的过程,学生不能自主,学习枯燥,缺乏活力如同一潭死水;而也有人认为新课改就是教师“退位”,学生“登基”。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因为新课改就是要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但是这不等于说教师可以完全放弃自己的责任,变成课堂上无所事事的人,让学生随心所欲的看书、讨论,如果这样,课堂不是一潭活水,而是一潭浑水,给人的感觉就是形式上的轰轰烈烈,实质上丧失了德育教学的灵魂。孩子毕竟是孩子,缺乏自控,缺乏有意识的思索,缺乏全面看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依然是核心,而且是课堂的灵魂。没有这个核心,学生也将缺乏方向,缺少动力,没有正确的引导。但这个核心不再是拿着一本教参,让学生死记笔录的人,而是一个导游、导师。他将学生──他的游客──引入胜境,自由观赏,当游客们对巍然高耸的建筑群茫然不解或不识鸟兽草木之名时,他不会置身事外,而是适时出面做精彩解说,令人如沐春风;讲解一篇文章像引导游人做一次畅快的旅游,使游人的知识得以丰富,精神得以陶冶,境界得到升华;教师的讲有时还要像仙人指路,在学生的思路出现滞涩凝绝时轻灵而高妙地一“点”,即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效,这样才是“点拨”,起到四两拨千斤“导”的作用。这个“导”在导入新课时、学生偏离主题时,产生矛盾时,建立新旧只是联系时……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堂中教师不能仅仅依靠“导”,要加深学生的印象不能以静制动,而应该以动引动,建设动态课堂,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思想教学焕发无穷的引力,抓住学生的心。可以这么说,教师在一堂课的引导是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是让学生的思维天马行空般随意发展,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则需要实施火上浇油的措施,因势利导,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保持课堂的持久吸引力,在此过程中突破难点,明确重点,让学生在思想的锤炼中得到升华。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不能就依赖于一问一答和几个练习题,我们用丰富多样的方式给学生思维上进行”火上浇油”,例如通过设置课堂讨论、课堂抢答、课堂答问得分,课堂表演、课堂辩论、专题演讲等方式有效刺激学生的课堂表现欲,从而达到思想锤炼提升的教学效果。为了学生思维火焰的持久,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的艺术,只要他提出自己的疑问(尽管是肤浅),或有价值的问题,就可以给予相应的激励,如果有同学说出了有见地的答案,独特的见解等,应该大力鼓励。这样我们的学生就能动态的客堂中得到协调发展,同时加大了课堂对学生的吸引。



四、精言趣语



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了课堂语言的魅力。政治课教师若不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就不可能建立自己风格的教学之路。要使教学具有美的魅力,把课堂形成对学生具有强大引力的磁场,就必须精心追求别具一格的教学语言。



语言要“精”、“准”



语言 “精”指语言要少而精。表达基本原理、主要观点、重点、难点时对学生已知的或不重要的要少说或不说,点到为止;学生不了解的或重要的,要恰到好处地说,一语中的,详略得体。多一句则嫌多,少一句则嫌弱,方能腾出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和练习,从而有利于学生发展智力,减轻作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语言要“准”是指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性。思想品德课堂语言必须准确无误,绝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使课堂语言苍白无力;语言逻辑准确,能够准确地体现教学内容的来龙去脉,在本章本节的位置,只是之间的层次之分,让学生能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吸引学生层层深入理解。



(2)语言刚柔相济,抑扬顿挫



博大高远、气势恢宏、色彩鲜明、胸襟开朗豪放的课堂能对学生的情绪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绮美绚丽的语言给学生以错落有致、轻松谐趣、色彩斑斓的优美感受,能增强对教学内容的形象描述和抒情感。语调的高亢是“扬”,语调的低沉是“抑”。为了表达一种内容就必须带一种一气呵成的语势,象飞瀑激流,气吞长虹,动人心魄;有时为了表达另一种内容,语言宜平缓清晰,一字一句,字正腔圆,犹如溪流滴水,叮当有声。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变换语调,或高昂,或低沉,适当运用停顿,使语言节奏抑扬顿挫,从而大大提高语言的表现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语言幽默



    当代的中学生可谓见多识广,对精神生活要求较高,他们讨厌呆板枯燥的理论灌输,渴望倾听联系实际、生动活泼的思想品德课。从平淡中揭示崇高,从荒诞中揭示理智,从随意的描述中揭示事物的实质,从可笑的事物中揭示悲哀的幽默寓言能引起注意,激发兴趣,调节情绪,愉悦精神,开启心智,活跃思维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如果没有爱憎分明,哪有义正辞严;没有渊博见闻,哪能谈古论今;没有真才实学,哪会出口成章;没有对社会实际的深刻洞察,哪来的风趣幽默。蕴含深厚文化,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人入胜,引发学生的心灵共鸣。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何让学生愿学,愿意被你的课吸引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关键是形成自己的风格,走出自己的一条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讲台——学生的舞台



河北省徐水县安肃镇商庄中学 宋庆余





三尺讲台,历来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领地,但在我的思想品德课堂上,讲台已成为学生参与教学、交流、沟通与展示自我的大舞台。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构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要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就必须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认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贵在学生参与,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体会如下。



一、课前五分钟,新闻评论——演讲的舞台。



我省每年的中考文科综合,都会以时事材料为背景联系学生实际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每节课的前五分钟开辟了新闻评论的平台。学生们在课下搜集资料,资料的来源是多样化的,例如:电视、广播、网络、报纸上的消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听到的或看到的,能够引起思索,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均是评论的素材。评论的角度是多方位的,例如:可以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可以提出创新问题。这里谈到的创新问题是指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让其他同学和老师去深思。



短短的五分钟,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为一节课的开端造就以学生为主体的活跃的课堂氛围,这与传统的复习提问导入方式相比,更有利于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促使学生课外刻苦钻研,广泛收集信息,勇于实践,积极为上台演说准备素材。



讲授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能使学生获得终生难忘的学习高峰体验,真正激起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参与思想品德教学的兴趣,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二、小品表演——活动的舞台



如今的中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比以往的思想政治更加灵活、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加需要锻炼学生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创设情景,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下组织有关下一课的小品内容。



通过让学生编排、表演小品,鼓励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符合课改的新理念。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合作与表演的热情,提高了能力,也发现了一部分同学的闪光点,激发了他们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三、思想品德学习交流会——迸发思想火花的舞台



学生取得进步,学习方法是不容忽视的。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比较重视传授学习方法。但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同以及师生之间的年龄差距产生的距离感,造成一部分学生不易接受教师的直接传授。如果在班里找十几名同学谈自己好的学习方法,那么,同学们接受起来就容易的多。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掌握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每学期我在班里举行两次学习思想品德的方法交流会,找一些进步的学生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为其他同学献计献策。



通过思想品德学习交流会,使同学们认识到,优异成绩的取得不仅仅是靠聪明与勤奋,也有赖于适合的学习方法。同时,通过谈自己的学习方法,既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发现了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的不足。



四、学生授课——全面展示能力的舞台



在教学教程中,我尝试着把一些难度不大、理解不太困难的框题,让学生来给大家上一堂课,并为其提供各种资料。这种形式以学生“高度”去认识教材,分析教材,讲授教材,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学习主动性增强,它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知识丰富,能力提高,有了更高的体验,满足了学生做一名“小老师”的欲望。听课学生新鲜感强,能较长时间地保持有意注意,易激发他们的强烈求知欲,兴趣浓厚,课堂表现积极,同等的地位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易使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也有利于教师比照自己的教学实践,寻找缺陷,调整方式,走出误区。



讲台成为舞台应是多样化的,但要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必须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地位,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策划者”,学生是则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既充当“演员”,也充当着学习的主体。在充分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不是“旁观者”,教师的主导性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新闻评论的人员安排、评论内容和课文的选定、备课、资料的提供、教法指导、课堂听课、课后评议、教学建议等,教师都要给予全面指导。充分相信学生,尽量避免用自己的观点去影响学生。



我在思想品德中将讲台作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还需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我希望在我们的未来的教育中,学生能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为了一切学生,无论是“尖子生”还是学习困难生;力争上游的还是不思进取的;为了学生的一切,无论是品德还是人格,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催化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三问”



福建泉州市现代中学政治教研组 廖珍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提问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是常见的方法。根据教师所设问题的来源可划分为:教材中的问题、活动导出的问题、教师自拟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蕴涵着课堂生成的可能,都有可能引导教学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甚至学生给出的意想不到的回答或者是错误的回答,学生自发的提问等,都是使课堂转变预期运行轨道,呈现新的表现形式的契机。因此,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智慧地提问,就成了至关重要的内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为对课堂教学的提问如果做到:“趣问”、“巧问”、“曲问”、“活问”,则更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趣问”。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强、好玩、自尊心强。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些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不要故意用偏、难、怪的题目使他们感到难堪。优化课堂提问,首先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构成提问序列,力求提问过程新颖别致,使学生喜闻乐答,让学生有如坐春风、沐春雨的感受,形成学习的内驱力,激起学生探究的愿望,产生一种学习需要,形成学习的内驱力,课堂上的生成也就变得自然而然了。



在市区思想品德教学交流活动中,林老师在《欣赏与赞美》一课中设计的快乐编剧,就是利用“趣问”的手段,激发学生回答问题和探究问题,自然而然地做到教学目标的生成。林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投影故事梗概:19世纪末,有一个调皮的孩子,他偷偷地向邻居家的窗户扔石头,还把兔子装到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烘烤,弄得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亲爱的,你要好好注意他,他是全郡最坏的孩子,他让我头痛死了,说不定会在明天早晨就向你扔石头,或做别的什么事,让你防不胜防。”继母好奇地走近这个孩子,当她对孩子有了了解之后,她……接下去要求学生对故事设想一个结尾。问题形式是:请你当编剧,请同学们为这个故事设计几种可能的结果。这样的问题既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又是一个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乐于参与的问题。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想象的丰富多彩,课堂成了学生驰骋想象、思想交流与分享的大舞台。学生通过想象丰富了故事内容,激活了人物,感觉自己真正进入到故事情境中。因此,这个有趣的问题一出来,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一下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激活了学生个性化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生成并丰富了课堂的教学资源。



在本堂课的另一个活动——让学生将自己手中的赞美之花送给认为自己值得赞美的同学。在一场感人的场面过后,林老师突然发现有位同学趴在桌子上,细心的她想到了会不会是这位同学没有收到赞美之花?本来这一节课是要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们、赞美他们,而若是有同学没有收到同学的赞美之花那将对他以后的心理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这时林老师灵机一动,将这位同学叫到讲台,现场让同学们来个“优点轰炸”赛,在林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列出了这位同学的许多优点。正是因为是“赛”的问题形式具有挑战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在同学们得出答案的同时,也是本堂课的一个“闪亮点”——本是一位表现得伤心、自卑的学生在同学们的“轰炸赛”中变得自信而激动。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林老师两次利用“趣问”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欣赏、赞美他人之美,真正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生命过程”。



“巧问”。即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进行提问。“浅”是提问的大忌。“有疑而问”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浅显的提问往往问而无疑,课堂上学生对答如流,表面上是互动得轰轰烈烈,实际上学生怎么也动不了,生成也离课堂越来越远。只有“巧问”,才能真正拓宽学生的思路,引起丰富联想,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课堂教学中来,在不知不觉中生成各种新的认识,收到良好的问答效果。



例如:一位教师在《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自我保护”教学的“身临其境”这一环节,用多媒体投影三组的漫画:第一组:“香烟陷阱”;第二组:“棒下出孝子”;第三组“暴力抢劫”。当看到“香烟陷阱”时,学生都被画面所吸引。教师及时地提出:“如果有同学请你抽烟或请你看不健康的录像片,你该怎么应对?”。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的表情没有先前那么活跃。他们被以往固定的“老师问,学生答”的模式“锁”住了,同时怕回答错了被听课老师和同学笑话。在这关键时刻,这位教师及时抓住问题的切入点,换过另一种问法:“大家想想三十六计中,可以用到哪些招数?看谁的方法既妙又巧?”这时,教室里再度升温,大家被这个“三十六计”吸引住了,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各自的内心都在合计着“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声东击西”……,连平时很少思考问题的学生也在想象的空间里放飞自己的思绪,并且生成出很多与众不同的答案。



“活问”。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设计课堂提问还要注意做到避免机械死板,类型应 “灵活”多样。所设问题要做到“活”,则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在贯彻新课程标准时,根据学校现有的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等,广泛搜集,精心挑选,制作成投影、录像、录音、网页等进行教学以实现教学的开放性,使教学真正走向开放,在教学中设计和引导学生解决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解决途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思想品德课导入方法初探



山东聊城第七中学 宋桂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思想品德课,往往都有一个好的开头,即精彩的课堂导入。课堂导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起始环节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引入新知识,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的活动方式。明代文学家谢榛谈及文章的开头时说:“起句当如炮竹,骤响易彻。”那么一堂课的开始,也应该如此。也就是说教师应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和思维活动,引起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做到心动、脑思、口说、手写;同时也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并有意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心理和知识上进入听课的良好准备状态,进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如果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能注意听讲,他们才有可能连续认真地听下去。否则,学习效果必然受到影响。但是,万事开头难。设计出好的课堂导入,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材,了解学生心理,下功夫研究,进行精心准备。现将常见的思想品德课导入法,浅述如下。



1、故事导入法   



在课堂教学中,可针对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喜欢听故事的这一特点,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堂适度设计故事导入。 故事导入是指教师先叙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生活实例或故事(典故、轶事、寓言、笑话等),以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活动,使学生产生学习新课兴趣的一种导课方式。这种方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从而达到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



2、歌曲导入法



中学生大都喜欢明星,喜欢流行歌曲,有许多学生精心备有歌本,抄写有许多自己喜欢的歌曲。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导入时,可适当运用“歌曲导入”。歌曲导入是指教师选择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歌曲作为开场导入新课内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创设情景,渲染气氛,使学生迅速进入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歌曲导入,所选歌曲必须与教材有密切关系,同时歌曲本身必须健康有益,有利于培养学生素质,不能纯粹地追求趣味性。



3、漫画导入法     



运用多媒体,设计动漫导入,能创设情景,较快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并在愉快的情绪中获得知识,在轻松的气氛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4、问题(复习)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是针对前面的教学重点难点且与新内容有关的知识,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目的地听课。在具体导课时教师要善于联系和利用旧知识,把新旧知识加以比较,找出异同,以此作为导课的切入点,设计导语,引出新知。



5、诗词、名言、俗语导入法



课堂导入,适度引用一些诗词、名言、俗语(特别是学生有所了解的),能很快引起学生的共鸣,吸引学生注意力,较快地进入新课程的学习。



6、重大时事导入法   



用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时事作为讲解新课的导语,使它成为引发学生注意的焦点,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7、游戏(表演)导入法



初中生虽已告别童年时期,但对游戏仍然喜爱,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采用游戏式导入,运用于场景性强的内容教学中,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当然,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悬念导入法、情景导入法、发散思维导入法、直观教具导入法等。 不管运用什么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做到:导语的内容要与新课的重点紧密结合;导语既要短小精练、简洁,又要新颖独特;在导入方式上,既要灵活多样,又要讲究综合。



总之,导入新课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恰到好处便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成为启迪思维、发展能力的“兴奋剂”和有效手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6 20: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