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ngl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获奖论文300篇交流)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听陈巍婷老师的《隐私权保护》一课有感

温州二十一中 林圣洁



                     

关键词: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但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以实现课程目标,经常在日常的教学中困扰着我。听了陈巍婷老师的《隐私权保护》一课,让我深有感触。



(一)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为找不到好的教学资源而苦恼,却往往忽视了怎样有效地开发近在眼前的学生这一教学资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导向,关注学生的现状是开发课程资源的基本视点。陈巍婷老师在《隐私权保护》一课中,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属于侵犯公民隐私权的行为”,学生列举了许多在社会上、家庭中、校园里发生的侵犯公民隐私权的例子。这一方面是让学生谈自己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这些例子都发生在学生周围,学生觉得更可信,能更好地体会到生活中存在许多侵犯隐私权的现象,体会到保护个人隐私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自己谈体会,谈体验,这往往比老师的说教更为深刻,更能打动学生的情感。         



(二)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蕴涵着丰富的人力、物力等教育资源。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从社会生活的课程资源中,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陈巍婷老师在《隐私权保护》一课中,运用了“私人邮件网上‘晾晒’30多天”这一案例。这是国内首例私人电子邮件遭非法链接而公开的侵权诉讼案。网络在今天已遍布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安全问题和网络隐私保护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学生对这一热点问题非常感兴趣,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灵活运用教材资源



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许多老师舍近求远,在课外辛辛苦苦、花大量的时间去寻找、搜索一些教学资源,对教材中的许多资源都弃而不用。这种敬业的精神当然非常可敬,但这也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实际上,教材中的许多材料都是编者精心筛选的、比较典型的教学资源。只要我们能灵活处理、运用的话,教材上的许多资源也可以被开发和有效利用,从而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如:陈巍婷老师在《隐私权保护》一课中,让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内容,展开小组讨论:(1)你怎么看待这种行为?(2)你会主动做出哪些事情让他们尊重你的隐私权?通过小组讨论,一方面让学生从中明白了怎样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另一方面有效地利用了教材中的资源,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思想品德课教材作为课程的主要载体,是静态的东西,而教学活动是活的东西。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把教材灵活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对它进行科学适度的加工和处理,使之更适合于活的、具体的教学活动实际,同样可以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甚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要优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特别是法律知识的教育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老师会找来大量的案例和材料来说明某个知识点。看上去一节课像是内容非常丰富,但实际上许多材料学生只能走马观花般地看一下材料,或者是蜻蜓点水式地简单谈论一下,没有一个材料能真正有效地进行分析探讨,这往往会使我们的课堂变成材料的简单堆积和展示。



陈巍婷老师在《隐私权保护》一课中,采用的材料并不多,主要是围绕 “私人邮件网上‘晾晒’30多天”这一案例,把它分成几个片段,设置了一系列问题。 如,片段1、“去年7月19日,郭力用电子邮箱发送了一封邮件,8月11日从朋友那儿得知,自己发送的邮件被百度在网上公开了。”问:如果你是郭力,你会怎么做?家庭电话、个人信息被曝光后,郭力的生活会怎样?片段2:“我曾多次与两家公司联系,要求他们依法承担法律责任,但一直没得到回应。”问:郭力可以怎么做?两家公司侵犯了郭力的什么权利?片段3:出示郭力的做法,让学生讨论郭力事件带来的反思。



在这堂课中陈老师充分利用了“私人邮件网上‘晾晒’30多天”这一教学资源,沿着这一主线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这堂课的思路更为清晰。可见,一节课的教学并不在于材料的多少,而主要是能否有效地优化教学资源,围绕问题定向开发与利用思想品德课程资源,这是提高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在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关键是我们如何有效地去开发和利用。是资源,我们就要尽可能去挖掘,尽可能地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当然,我们在利用课程资源时,也应该有选择性,不可盲目使用,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浅析

山东莒南县朱芦中学 田金强




自我教育是一个人在思想品德修养中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形成自我教育能力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培养的最终目的之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思想政治课教师更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具体操作时,则应遵循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规律,利用可行的方法有目的地进行。


一、根据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是以自我意志的发展为基础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心理特点、品质、自我价值和自己应该成为(或可能成为)怎样的人的认识。道德品质的发展依赖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道德品质发展的基础,如果个体没有清楚的自我意识就不可能有明确的道德意识和自觉的道德需要,当然也就不可能有自觉的道德行为和稳定的道德品质。


根据这个规律,我用以下两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第一,诱导学生在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中认识自我,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教育自己。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才能确定合理的行为方向,用精神力量进行自我约束,使自己变得更高尚。我在讲授自我形象的内容时,当时班内恰巧有几位同学穿着打扮很另类。我没有对这种行为大肆批评,而是设计了几个题目让同学们讨论:1、人们为什么喜欢打扮?2、人们应不应该打扮?3、作为学生应如何打扮?由于这些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因而学生们讨论得异常热烈,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是学生应该打扮,但不应该花费过多的精力,应该打扮得简洁、自然、大方,既要注重外在美,更应注重内在美。这样经过讨论,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从上例我们可以看到,由于阅历浅、经验少、判断是非的能力弱,学生在做有些事时并不清楚自己做的对错,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自己行为与行为后果中认识自我,才能增强自我意识。




第二种方法是让学生在同他人的比较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认识自我。学生不喜欢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而是愿意主动去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才有说服力,印象才深刻。在讲授认识自我相关内容时,为使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课前让学生完成这样一个调查题目,如下图:






我要这样发扬自己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要这样克服自己的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位同学在调查完后感叹道:“以前我没有发现自己有这么多缺点。通过这次活动我觉得我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根据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能力


自我激励是个体以某种刺激作为诱因,调动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自己的行为动机。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儿童从出生时的无道德状态发展到有道德状态,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稳定的行为倾向形成的过程,是稳固的需要-动机-行为方式结构系统的构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我需要是促成自我激励的重要条件,自我激励又是促成自我教育的动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能力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核心。根据这一规律可以从培养道德需要入手,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能力。




道德需要是个体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真正动力,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它直接决定着一个人在各种道德情境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动机。儿童的道德需要是在与社会的交往中产生的,他们在家庭和学校中都会努力地在生活中寻求自己的地位,在周围人们的心目中确立自己的形象,以求得人们的好评。对这种正确的需要应做出肯定的评价,并使之明确什么是正确的行为规范,使他们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形成新的自我激励。反之,如果对学生的正当需要不理不睬,甚至粗暴否定,就会降低学生的动机水平,不但达不到通过需要来培养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目的,而且还会对学生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我班上有一位同学由于学习基础较差,老师上课提问时从不举手,偶尔鼓足勇气举手时,有的老师还以为他在滥竽充数。于是他非常渴望老师的肯定与重视。当他那渴望的眼神被我捕捉到后,我就有意识地提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他回答得很好。于是,我顺势表扬了他,他的脸上流露出快乐的神色。更可喜的是在以后的时间里,老师们都说他变了,变得爱回答问题了,学习积极性大有提高,成绩稳步上升,顺利地考上了高中。来学校拿通知书时,他对我说出了心里话:“老师,我有今天,应归功于你。过去上课的时候,我由于基础差听不懂,害怕老师提问,从不举手回答问题。虽然有时也想举手回答,但老师注意不到我,我很失望,学习也没有信心。自从那次你表扬了我后,我发现老师并没有放弃我,我又树立起了学习的信心。”这是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引导学生自我激励的结果。


三、根据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内在的道德品质是一个社会学习的过程这一规律,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是个体为达到预定目的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进行自觉控制和调节。道德品质作为个体社会化的结果,是个体通过社会学习获得的。这个规律告诉我们,由于当今社会在急剧变化和发展,每一天都有许许多多良莠不齐的信息进入学生的大脑,对他们思想品德的形成也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小学生是否学会进行自我控制极为重要,而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是使他们进行自我教育的保障。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树立榜样,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社会规范和抽象的道德概念的具体化、形象化和人格化。树立榜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丰富的具有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受到一次次深刻的心灵触动,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先进榜样并非高不可攀,而是普遍存在的,从而受到启发,引起学习意向,向榜样看齐,乐于效仿榜样,并以榜样调控自己的道德行为,逐步形成自我控制能力。如有一位同学脾气暴躁,他用林则徐的“制怒”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还有的同学效仿鲁迅的“早”,等等。


第二,主动剖析消极信息,训练学生的控制能力。虽然我们要以正面教育为主,但也不能回避反面、消极信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种“反证法”往往会收到更明显的效果。如果适时选择具有典型性的反面社会信息引进课堂,进行深入剖析、批驳,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多角度地分析,充分地讨论,甚至可以争论、辩论,达到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的目的,发挥消极信息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从消极接受信息的客体变为积极评价和支配信息的主体。这样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控制能力。例如在讲授青少年交往相关内容时,我针对网络日益普及、大批学生喜欢通过网上交友的现实,不回避网络交友问题,让学生讨论“是否应约见网友”问题。经过一番热烈地分析,学生统一认识,得出结论:网络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有着很大的区别,网友中不乏心存歹念之徒,还是不见为好。这时,我又讲述了一些未成年人轻易约见网友被骗的事例。这些事例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帮他们初步筑起抗拒诱惑的心灵长城,从而选择良好的行为方式训练和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遵循道德品质发展规律,相应地从培养学生自我意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入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并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新课程中政治学科渗透心育之探究



广东东莞东城区岭南学校 陈柏林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形势的变化,为了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和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笔者根据相关的理论和几年的教学实践进行探索,在学科中渗透心育进行了不断的尝试。本文从政治学科中渗透心育的必要性、措施及效果等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政治学科  渗透  心育



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一个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应该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业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所谓“学科中渗透心育”是指教师将学科中的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巧妙的融合,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由于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开放的环境带来了各种刺激和诱惑,因此在学科中渗透心育,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心理健康又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的必要性



1、 教育改革的要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教育的全面实施,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尤其是对正在从事政治教学的我们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只有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才能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良好的精神基础,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将心育和学科相融合,在师生进行心灵的接触中,真正使学生在教师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被感染,学生心理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增强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由于面临新的学习环境,常常出现不适应的问题,如刚刚入学的新生,他们对于新的学习环境感到陌生,在学习感到力不从心,出现了学习不主动,情绪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并对症下药,建立学习的信心,真正使他们成为了学习的管理者。中学生由于自身心理发展相对滞后,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往往会产生各种心理冲突,这些冲突往往是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内在原因。由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着中学生正常发展,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教育和指导,尤其是通过学科渗透并加以引导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3、政治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



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其与心育的融合性更为紧密,政治学科具有教育性、指导性、现实性等特点。人教版的《思想品德》教材已由“教本”转为“学本”,这是陪伴青少年成长的教科书。世界著名教育学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生活在书的世界中,意味着领略思维之美,享受财富,使自身变得更加高尚”,这也更加强调老师在学科中渗透心育的重要性。政治学科涉及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现实生活更为紧密,学生通过政治学科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不断扩展的社会中,中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和各种各样的人交往,如教材中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之间的交往,让学生学会正常的交往,将情感因素融入其中,将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和为人处世的能力,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这一点在政治学科中更为明显体现。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的措施



1、制定符合学科特点的心育目标



教师要在课前科学地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以学科本身教学为主线,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副线,深入挖掘教材中心育因素,将心育纳入教学的轨道。心理学表明,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得越清楚、越深刻,学习的意志力就越强,就能自觉、自动地在学习中排除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就能集中精力,达到聚精会神的学习状态,因此,我在讲解母爱这一问题时,事先收集了一些课外资源,如《娘探望狱中的孩子》这个事例,为了能探望狱中的儿子,将自己家里的唯一一头猪卖掉作为路费,就是为了能够看到久别儿子,通过将其中的蕴含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和心育知识更好的融合,让他们更深理解母亲的爱的无私。正如教材中所言:母爱是温暖的太阳,奉献着七色光芒;母爱是辽阔的海洋,坦露着宽广的胸怀……



2、营造民主课堂氛围、形成和谐课堂互动



积极和谐的课堂互动恰恰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桥梁和保障。课堂氛围是指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氛围,是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和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无意地创设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民主氛围。众多研究表明,课堂心理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影响较大,在良好民主的氛围的前提下,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真正为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来获取知识和情感奠定了基础,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鼓励,重视教学中学生情绪的调节,努力为学生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心理氛围,从而达到了心育和学科中的真正渗透。



3、鼓励、表扬与实践融合



在学科中渗透心育,离不开表扬和鼓励措施的实施,课堂教学就是师生情感的互动场,学生的情感总是随着教师知识信息的传递、积极的激励和表扬而发生变化,它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给每一位学生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鼓励,让每个学生拥有一片自主发展的蓝天,让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体验快乐与成功。学生存在个性差异,每个学生的心理因素不同,在接受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和程度上也存在个别差别,因此在教学中我通常采用的原则是“多一份表扬,少一份批评”。一次教学中,我让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回答问题,他站起来一句话也不说,这时我向他说,“老师相信你会回答很完美,只要你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你就是最棒的”,对他鼓励后,果然回答得很好,并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从此在课堂上再也不是一个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通过鼓励,让她建立了学习的自信心。因此用激励、表扬和引导的方式对待学生,用发展的评价观去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让他们真正的感受到满足感。



在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思考,用心聆听,让学生感觉到知识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得到同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体验情感、感悟真理、知识升华。一次讲解《两代人的对话》这个课题时,我在学生中做了一个调查,在家里帮妈妈洗衣服的同学只占班级总人数的25%,帮妈妈做饭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5%,帮妈妈洗过脚的同学占总人数的3%。于是我要求,这次周末作业就是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至少每人做一件。后来经过调查发现他们都按期完成了“作业”。通过实践,就是想让他们明白理解、体贴父母,明白其中蕴含的哲理。只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和心育自然融合的目的,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功效。



通过上述的三项措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的做到了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情感的激发得以实现,做到以情促知,以知促情,使情与知和谐对称发展,创设学民主课堂氛围,形成和谐的互动,通过鼓励、表扬等措施达到掌握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目标的目的。



三、在学科中渗透心育的效果



1、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



角色的转变。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到教师注重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以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鼓励和鞭策,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热情更饱满。教师已经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人。



观念的转变。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认识已达成共识,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单向传授,而是师生交往,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会话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教师心目中的学生,首先是与教师具有相同价值的人,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与学识是民主的,教学氛围是愉快、和谐的,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2、学生心理、导向的转变



一方面学生心理的转变。通过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学生的心理素质明显得到了优化。他们能正视自我、正视他人、正视现实,形成了关系和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学生普遍能热爱学习、勇于交往、自律自强。懂得调节自己的心理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自主者。另一方面正确的价值导向。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评价是关键,通过教师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功能,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给与足够的宽容,耐心的矫正,坚持表扬鼓励为主,这样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源于点滴,行于心田”。总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是永久的话题,必须通过反复实践和思考,进一步探索与时代发展相一致、与学生发展相符合的全新思路,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新问题,这也是以学生为本的重要体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播种希望收获成果,让心育融入学科教学的燃烧的火种生生不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也谈激发学生学习政治学科的兴趣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永丰中学 薛锋





一、巧妙激趣,增强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热情



兴趣来源于认识和需要,学生学习政治知识总是要受一定的学习动机支配,在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是认识兴趣,或叫求知欲。教师要使学生对学习政治产生浓厚的兴趣,最根本的是要使学生感到学习政治对他们有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设置有一定难度的疑问,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状态,就会激发学生质疑解疑的兴趣,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选用一些精彩动人的事实资料、趣闻轶事来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陶冶情操。为了吸引学生的上课注意力,我们还常用一些脍炙人口、内涵深刻的经典名言和诗词警句,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二、学榜样,明方向,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新编初中政治教材几乎每课都有一些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例,有革命先辈、英雄模范和各行各业的先进代表等。学习这些典型的模范事迹和高尚情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不仅能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大有提高,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此外,我们还经常利用身边典型,开展榜样教育,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榜样不仅有“远在天边”的,还有近在眼前的,他们的精神实质都是一样的。通过课堂上有意识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向灾区捐款捐物的学生异常踊跃;参加手拉手希望工程的学生不断增加;假日志愿者活动争先恐后;课余时问主动为集体做好事的人多了,主动帮助同学补习功课的多了,等等。这充分显示了榜样教育的作用。



三、写政治小论文,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近年来,我们在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小论文写作活动中体会到,学生多写一些政治小论文,政治理论水平提高很快;同时对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也很大。例如,党中央发布命令:“坚决取缔XX功。”我们就组织学生写出这方面的政治小论文。学生们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的宣传,对XX功的危害有了深刻的认识,再结合自己身边的伪科学事例,深刻批判了李洪志的歪理邪说。小论文写得都很精彩,题目各异。“揭穿有病不吃药便能治疗的鬼话──李洪志自己既看病又吃药”,“迷信夺去了我叔叔的命”, “千万不要相信XX功”等,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李洪志反科学、反人类、反政府的实质,不仅从理论上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受到了一次很深刻的科学教育。又如,李登辉分裂祖国的阴谋公开后,学生们主动向我们提议,要用写政治小论文的形式来批判李登辉的“两国论”。学生们在论文中,有的从历史上阐述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同胞;有的从民族利益方面批判李登辉是无耻的卖国贼等。每次小论文写作后我们都及时进行评比、小结,优秀的小论文我们还在橱窗公布,从而使学生们能在理论联系实际上有所提高。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风,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观察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自身的政治素质。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学习政治这门学科的热情。



四、结合时政教学,提高辨别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仅靠课堂教学内容还是不够的。学习范围必须扩大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才会使思想政治课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充实。课堂教学与时政相结合,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的好方法。我们平时注重从报刊、杂志上摘录和搜集一些教学资料,坚持天天组织学生看电视新闻节目,浏览报纸并抓住时机把当前社会热点和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不朽的丰碑”专栏中,每天都介绍一位革命烈士,我要求学生们用简洁的语言将他们的光辉事迹记下来,不断激励自己。又如,讲有关世界政治问题时,我运用美国入侵伊拉克,粗暴干涉别国内政这一实事,来揭露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新的不安全因素在增加,人类的和平事业面临着不容忽视的严重挑战。我还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关心时政的好习惯,每天抽点时间看新闻联播,多读报刊,及时了解中央精神,有不少学生还做了时政笔记。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智力开发,培养学生的个性、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政治课一张嘴巴、一根粉笔,上课画条条、课后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现状,转变思想观念,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再者,学生素质的提高过程也是教师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也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包括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等,从而为提高学生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



洛阳八中实验初级中学 魏建太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以人为本 关键在教师 四种新理念



一、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更新观念



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与实践,给我们每一位教师最大的收获和体会,归结起来一言以蔽之,──那就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还是在于教师。固然,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和价值观”,着力点是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学习”。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和主战场仍然是课堂,这一点绝对是毋庸置疑、不容动摇的,也是每一位热心于新课程改革的教师所必须清醒认识的一个基本观点。而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课堂组织是否严谨有序、课堂效率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否能够体现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等,无一不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经验、个人风格、高尚师德等密切相关。



因此,每一位立志于新课程改革和实践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勇于打破头脑中固有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学理念,乐于解放思想,勤于更新观念,勇于开拓创新,善于敏锐把握新课程新理念的发展趋势,自觉投入新课程改革的滚滚洪流中去,从中不断学习、积极探索并逐步提高驾驭新课程改革的能力,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新一轮教育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提升自身素质



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牢固树立起全新的教育教学观,以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1、服从服务观念



服从服务观念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牢记“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这一核心理念,无论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资源的取舍,还是从教学过程的设计、作业的布置等,都要服从服务于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一个流程时,要把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要把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作为一切工作的着力点,要把不断发现、及时肯定并欣赏学生的闪光点,不断研究、及时满足学生的需求点,不断分析、千方百计弥补学生的不足点贯穿教学工作的始终,竭尽所能、想方设法、扎扎实实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2、方式多样观念



方式多样观念是指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活动时,要转变观念,打破旧有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式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并大力实施以学生为本的,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能力的,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开放式学习模式。常见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有探究性学习模式、体验性学习模式、实践性学习模式等。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彻底打破已有的、根深蒂固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方式等,重新审视新课程、新教材;重新审视自己、审视学生。教师要重新给自己定位:教师已经不再是传统观念下知识的权威,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和唯一传播者,不再是教学活动中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新课程理念下互动学习型组织中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新课程新理念下的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并不排斥以“讲”为主的单一接受性教学模式。因而,教学活动中,在采用体验性、探究性等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同时,对于该讲的内容不仅应该讲,而且必须讲,而且要大张旗鼓地讲、理直气壮地讲。需要讲、应该讲而且必须讲的情形是:讲在学生认识肤浅时;讲在学生争论不休时;讲在学生易惑易错时;讲在学生理解有误时;讲在学生理解受阻时。



3、互动双赢观念



互动双赢观念是指在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具体思想实际和生活阅历,立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精心设计教学的各环节,创造性地将教学内容活动化,以师生的互动为主要形式,在师生积极的互动中,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会获取新知、学会合作学习、学会创新,在师生的积极互动中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教师也在师生互动中获取新知,品味互动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感。



这就要求教师在互动中,不仅力求形式上的互动,更要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互动,即在师生互动中,尤其要特别注重与学生在情感、思想、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力求获得精神上的和谐互动。互动中,教师应是发现者,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及时地肯定、鼓励与赞赏;教师还要善于在互动中,不断从学生身上汲取营养,与学生一起成长。



4、人性养育观念



人性养育观念是指在全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十分注意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的关键地位,要特别善于将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融合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过程。这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是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要求。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迫切要求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创新,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以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三、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每一位有责任心有良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做到:



1、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进一步深入学习和领会新课程新理念,自觉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2、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始终坚持教育教学工作面向中考的高度,深入研究中考的最新命题趋势、特点与规律,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考法指导,不断提高学生应对中考的能力和素质,以实际行动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3、牢固树立服从服务观念,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整合工作,帮助学生构建中考知识体系,夯实基础,扎实复习,为学生从容应对中考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4、牢固树立人性养育理念,结合学生生活体验,精选学生普遍关注的、能够体现教材重要考点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大时政热点,精心设计不同题型,在不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动手创新能力、认真审题能力等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5、牢固树立不断学习,锐意创新的观念,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密切关注国际国内重大社会热点,深入钻研新课标,努力构建知识体系,大胆扩充教学内容,勇于实践各种开放式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新课程新理念形势下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实际行动实践新课程新理念。



最后,愿与同志们一道,走进新课程,为实施新课程新理念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给学生一个空间 还课堂一个惊喜

──浅议如何贯彻新课标,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城区中学 陈记军







   
    关键词:参与  教学环境  因材施教  理论联系实际
  

长期以来,沉闷、无聊、空洞、说教成了思想品德课的代名词。一方面,学生不愿意学、不喜欢听;另一方面,教师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但教学效果不好,最终导致思想品德课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随着新《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实施以及初中阶段普遍使用新教材,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这是摆在思想品德教师面前不得不思考的迫切问题。下面就如何贯彻新课标,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一点浅显看法。



首先,要大胆地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初中阶段的学生渴望被他人关注,也渴望参与课堂教学。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课堂上,往往是教师问什么学生就答什么,教师不提问,学生就鸦雀无声。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提出“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①,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主动地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课前,可以布置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实地调查、小组合作等方式收集资料,也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教学方法;上课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分组讨论;新课结束时可以让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等。



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第三课第一框题《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我曾经在两个教学班做过对比。第一个班我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学生反应平平。第二个班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看中国对世界影响”的资料,结果这个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新课标的要求才能更好地落实,思想品德课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



其次,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更多地强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权威的化身,容不得学生冒犯,上课总是板着脸,笑容不多,学生对教师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不可能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现在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②。因此,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励学生,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回答,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努力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一框题《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时,我做了一个小调查,调查上网的学生人数以及上网对自身的影响。在调查前,我作了声明,对上网的同学一律不追究。因此学生非常配合,我也顺利地完成了调查。在讨论上网对自身的影响时,我加入到学生的分组讨论,也把我的看法告诉学生。结果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听课效率,容易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之,过于严肃、单调的教学环境就会阻碍学生思考问题,最终也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第三,要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经常采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这种模式不可能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实际上,学生都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感悟能力都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力求满足优生、中等生、后进生等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师的教学设计包括对学生的提问、作业的设计、练习的布置等都要有针对性,而且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设计。在教学设计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大胆合理的想象,提倡探索精神,适时地提出一些目标比较明确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讨论、调查、查阅资料、访谈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③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请优生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留给后进生回答;难度不大的问题,就直接让中等生回答。也可以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这样安排,既可以达到培养优生、照顾中等生的目的,又可以达到增强后进生自信心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课第二框题《维护消费者权益》时,我设计了三个不同难度的问题:“购买商品时你会留意哪些问题?”、“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聪明的消费者?”、“当你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你应该怎么办?并说明理由”这几个问题我分别请后进生、中等生和优生进行回答。由于问题的设计比较合理,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此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第四,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例,避免空洞说教。这些事例,既可以安排学生收集,也可以由教师列举。



课本的例子一般都滞后于现实,因此教师要关注当今社会发生的各种新闻,要在讲授新课时补充新的事例,把新的事例与课本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思想品德课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第一框题《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时,我插入了当时轰动全国的湖北“佘祥林杀妻案”,以案说法,以此说明“人格尊严不可辱”。这样鲜活的案例既能够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本知识,又能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法制教育,同时也会使学生越来越喜欢学习这门课程。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选取典型案例,真正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就能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吸引力,就能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化作用。



第五,要正确处理学生活动与教学进度之间的关系。



与旧教材相比,现在人教版新教材安排的活动内容很多。如何处理学生活动与教学进度之间的矛盾,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一方面,如果教学过程不开展活动,那么新的教学理念就难以得到贯彻,教学质量也会大打折扣,教学很容易又会回到过去的老路上。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在开展活动时不善于把握课堂时间和节奏,学生活动的时间过长,那么教学进度就会受到影响,教学内容也不能按时完成,教学效果也不好。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七课第二框题《礼仪展风采》为例,谈谈如何处理学生活动与教学进度之间的矛盾。



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要处理好学生活动与教学进度之间的关系。开展活动时,要注意把握活动的时间、节奏、参与的人数。开展活动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课前精心设计各种活动,做到胸有成竹。开展活动不能流于形式,不能为了开展活动而组织活动。活动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体会、内化所学的知识,把所学的知识化为行动。



第二,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文,认真思考课本的问题。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提出预习要求,以便学生做好准备。预习后,要由每个小组的组长检查预习情况,向老师汇报,教师再进行抽查。以第七课第二框题《礼仪展风采》为例,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我国传统节日的礼仪习俗以及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上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谈我国传统节日的礼仪习俗和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怎样对待传统节日的礼仪习俗以及怎么对待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由于课前做好了预习,所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第三,课堂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这个框题是讲述“礼仪展风采”,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站姿一定要比平时更加端正,更加注重礼仪。



第四,采取“就地取材”的原则,列举学生身边的例子。例子既要鲜活,又要贴近学生实际。这种例子就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教师列举这样的例子,学生觉得可信。例如在讲述第七课第二框题《礼仪展风采》中礼仪的重要性时,就可以让全班同学观察一下坐姿不太端正的同学。这样做可以一举多得,既可以提醒坐姿不端正的同学,又可以教育其他同学,同时学生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礼仪的重要性。



总之,只要思想品德教师善于钻研,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思想品德课就能越来越受学生欢迎,就能越来越有生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8: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河北省临漳县实验学校 齐素芳





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中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应该上好思想品德课。那么,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情景教学模式



所谓情景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材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从版面设计、内容体系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看,一改往昔那种严肃的说教式面孔,取而代之的是活泼有趣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语言和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其中一大亮点就是让学生能够成为新课堂的主人。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产生心理体验,创设实验情境,这样,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里,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学习,体验自己的切身感受,喜忧同伴,增长见识,提高觉悟,培养能力。



二、注重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培养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的课堂产生兴趣的教师,让自己的课程吸引学生。为此,我首先抓住每一学年的第一堂课,因为第一堂课是能否激起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产生兴趣的关键,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课,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这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例如七年级的第一堂课,我没有急于讲解课本内容,而是让学生讲讲自己刚刚来到新学校的所见所闻,谈自己对新环境、新伙伴、新老师的感受和看法,说说自己的性格、介绍自己,这样一来,学生在新学期的第一堂课的拘束感大大减少,大家你一言我一句,气氛相当活跃。在此基础上,我开始提出问题。如:为什么面对相同的环境,不一样的人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呢?这样正常吗?为什么大家的性格都各不相同呢?一个人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呢?等等。通过提问,学生就会产生急于翻阅课本、学习知识的心理,第一堂课就体会到课堂讲的知识都是和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政治课不单纯是圈圈重难点,背背知识点,而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剖析解决心理问题的课程,从而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学习兴趣。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联系社会实践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当努力做到这一点,尽量使课程每一个知识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理论太抽象、概念多 ,趣味性少,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论联系社会实际、思想实际,把学习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应用实际中去,达到理论与实际,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才能使学生懂的理论知识来自社会实践,而又能用它指导社会实践,去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才能使深奥、抽象的知识变为简单化、形象化,才能使学生们主动去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有:指导学生养成看报、听广播、看电视新闻和对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的习惯。并对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参观访问、班级讨论会等形式,提出问题,发表自己见解等。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逐步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00:3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