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47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专题讲座(材料:课外阅读与名著指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7-20 20:5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专题讲座(四):课外阅读与名著指导
山东德州跃华学校 特级教师 李怀源
第四讲课外阅读与名著指导



李怀源:各位老师好,我们现在进行第四讲,第四讲的题目是──课外阅读与名著指导。



为什么把这个单独作为一讲,是因为从我个人的角度而言,还有从现代教学的角度而言,都认为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先来看一下,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量的说明,课程标准当中对小学和初中的课外阅读总量有一个标准就是在400万字以上。第一学段是这样来界定的“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是“养成习惯并且交流课外阅读总量是不少于40万字”,第三个学段是“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也就是说在小学阶段这三个学段有一个基本阅读量的要求。



在课程标准里面也谈到了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其实好读书就是养成学生的基本习惯,让他喜欢读书,并且能把书读好。还要去读好的书,这个层面上的意义是非常多的,但大家要注意要读整本的书。我们还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就是课文以外的所有的阅读材料有很大一部分要靠学生自己去选择,这个才是课程标准精神里面体现出来的。



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有一个建议,它建议的作品有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科普科幻的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当然它和初中是结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他对课外阅读的读物要求的范围是比较宽泛的。关于课外阅读叶圣陶先生也有非常多的论述,我在这里截取他的几个片断,但是也不再一一的读给大家了。他认为课外阅读的时间在课外,但是阅读不能放任自流,不能说老师把时间放在课外了就不管学生的阅读了。叶老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课外阅读的时间是在课外的,但是是需要教师指导的,如果不指导,学生就不会形成好的阅读习惯,甚至会越读越差。



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叶圣陶先生也有一个描述,他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其实也就是语文教学的目标,要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第一个重要的就是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就是说阅读课外的书籍是培养学生阅读书籍习惯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关于读书的方式,叶老专门有文章来著述,大家可以在网上或者是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容易的找到。关键是大家要怎么去读他,我为什么要引用这么多叶老的观点,因为我个人研究叶圣陶。但是我研究叶圣陶是想研究中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与现代语文教育结合点。我是想打通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和现代语文教育之间的这种通道,打通这个通道以后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理论教育里的一些精华的东西,这些东西应该渗透到我们现代语文教学当中。当然我们好多语文教学好象都是来自于西方的来自于外国的教育哲学,或者是来自于外国阅读学的,但是我们基于汉语的基于我们本民族思维方式的这种阅读规律,我们还需要寻找,我们还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拼音文字的阅读方式来进行我们的阅读。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大家就会明白,我去美国的时候,接触到了一位美国的语言先生,谢斯特先生。当我向他请教关于阅读的一些问题时候,这位先生非常正式非常抱歉的对我说,他虽然一生都在研究阅读,但是研究的是西方的阅读,对于汉语的阅读一点认识都没有,他说他不懂汉语,也不懂汉语阅读,所以他又推荐了另一个教授给我,让我跟他去联系。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基本的作学问的态度,也就是说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种的阅读的规律有相同的地方,有相似的地方,有可以互相借鉴的地方,但是也有很多本质性规律性的区别。尤其是脑科学脑思维的东西,它是不一样的,这需要我们自己做一个判别。所以我更多地去研究叶圣陶,去研究中国传统的阅读方式,包括诸子读书法这些。我也请大家去研究这些东西,也不是需要研究,可以去看一看,浏览一下。我觉得老师有自己的思想根基首先要明白自己的历史,要明白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的历史,这样对我们的教学是有意义的。



我们看几十年以前叶老对精读与略读有非常明确的指示,或者是说他明确地告诉我们怎么教。“对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这是多么精辟的一句话。大家可以感受到教学的时候精读是主体,我们要给学生例子告诉学生怎么学怎么读,但是在我们应用的时候,是不可能让老师领着他去精读,或者是学生自己去精读。略读是一个硬性的阅读,学生在学校的时候为了有兴趣,需在课本或者是选文以外再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出了学校以后,我们能给什么?这是我们中国本土的教育家在研究的东西。更深刻地说我们不能只限于课堂里学校里,我们还有将来。



阅读是一种生活,或者说阅读是为了幸福的生活,怎么样才能幸福的生活呢?首先是语文阅读教学要把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好,要有精读与略读。略读与精读是不同的,精读就是所有的细小的都要指导,略读就是老师举了一个例子,然后扶放结合这个例子,一开始是扶着的,后来是放手的,这样的读是略读。略读的“略”字有一个含义,就是“一半”,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是提纲挈领的指。就是学生的功夫而言怎么叫做“略”,就是他精读的时候要仔细的咀嚼,到略读的时候,可能做的功夫就稍微的少了一些。指导略读是不是我给学生一些书,给学生提供了一些书目,然后学生自己去购买自己去阅读,这个就算是课外阅读的指导了。其实推荐书目不算是指导,叶老就说了“你们随便找一些书籍文章来读,读的越多越好,这个当然不算得阅读指导”,叶老是直接这样说的,他说要斟酌周详,开列一个适当的书目篇目,教学生自己照着阅读也还算不得是阅读指导。叶老说开列书目只是阅读以前的准备,阅读当中老师一定要指导。所以我们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勤奋,一定要不怕麻烦。就是这样扔给学生书目当然很简单,学生读不读,读多少,怎么读我们不去管。可能有些孩子悟性比较高比较好,他就读好了,但是大家应该关注到的是更多阅读有困难的,甚至有一些孩子是阅读有障碍的,他这一辈子在阅读上都不好,他的根源在哪里,就是我们的老师没有去好好的教他。我们老师的作用不是把好学生教得更好,当然这个是我们作用之一,我们更主要是把那些不太好的或者是太不好的或者是有困难有障碍的这样的学生,经过我们的努力把他扶上正确的轨道。如何进行阅读的指导,叶老有很多的论述,关于课外阅读的时间,他也有很多的论述。究竟如何看待课外阅读,如何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今天也有幸请到了儿童文学博士,著名的儿童阅读推广人王林先生,我们来倾听他的观点。



王林:各位老师好,我觉得就像李老师刚才谈到的一样,课外阅读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和教育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这点上关键是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念要调整。我记得张志公先生也曾经说过,叫做“三分课内,七分课外”,我们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甚至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更多,他说“让孩子学好语文的方法不是去参加补习班,也不是做练习题,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想这些前辈的一些观点,就代表了我们在语文教学当中一定要有这样的一个意识,就是只靠一本教材是无法学好语文的,也是无法指导学生学好语文的。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就是一位教得很好的老师和一位一般的老师,教的很好的老师把每一篇的课文都教的很好,极其的精细。另外一位教的不太好的老师,他可能课文的教学没教好,可是他放开了大量的时间去鼓励学生到课外去阅读。我相信这两个班的孩子在语文素养方面,后面的这位老师对学生会更好。我想对课外阅读而言,老师的重视不能浮在表面,或者是不能口头上重视,在实际教学的时候轻视。我们的脑子里一定要非常地清楚,课外阅读天然的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部分,而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老师在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时候,我提示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要改变教学观念。很多的老师会说,“我的教材都教不完,我没有时间来指导课外阅读”。我常常说的是,如果你的教学方法不变的话,那再把课文减少,再把生字减少,你还是觉得很多,更不用说课外阅读的时间了。教学的观念要调整,至于阅读的教学观念怎样去调整,刚才李老师可能也讲了很多,我觉得首先要提高语文学科课内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的效果。事实上我们老师一方面说课内的教学时间不够,很紧张,另一方面在上课的时候又觉得教学效率偏低,教学的有效性不足,只有提高教学的有效率之后,你的时间才可以省了出来,这就是我想说的改变教学观念。



第二,我自己觉得指导课外阅读首先老师自己要读起来。我们现在很多老师的阅读有可能是落后在孩子的后面的,特别是儿童作品,孩子非常喜欢的一些童书,老师反而读的比孩子少。所以你就没有办法去指导孩子,也就没有办法给孩子推荐书物了。我觉得一个语文老师首先是一个爱童书,而且爱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老师,这也是老师工作的一部分。我们各位语文老师怎样提高或者是提升我们儿童文学的素养,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提升的基础上才可以给孩子更多的指导。



第三,推荐给孩子阅读的作品要“兴趣优先,儿童本位”,这是我说的八个字,就是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尽可能地推荐孩子们喜欢读的那些书。就是你自己读了以后很有兴趣,而且发现学生这段时间也在互相传看这样的书。为什么常常在学校当中发生这样的情况,就是老师推荐给孩子的书,孩子不爱读,孩子自己找来的书,老师又无法接受,不让读。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于我们推荐给孩子的书往往不够有趣,我常常说,在这样的一个多种媒体竞争的时代,非常安静的书很难和电视、电脑、游戏网络去竞争,因为那些媒体声光色同时具备。如果一个孩子从安静的书当中得不到乐趣的话,他很有可能就是看电视、玩电脑、玩电子游戏等,所以我觉得推荐给孩子有趣的书非常的重要。



第四,我觉得要有指导阅读的一些方法和一些方法的策略。在这一点上,很多的老师分成几种情况,第一种就像李老师刚才讲到的,知道课外阅读很重要,鼓励孩子们去读,孩子读什么怎么读了,读了以后,怎么检查,完全不清楚。第二种情况,老师要读儿童作品,也从网上啊,从其他途径找到一些书物推荐给孩子,这样比第一种情况好多了,但是也只是推荐一个书目。第三种情况,我觉得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学会指导孩子阅读,甚至是跟孩子一起来共读,就像你们在共读课文一样,只有在共读的基础之上,你和学生才有讨论的空间。



所以,我想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上,我通常把它分为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个环节。阅读前,我想有的地方有儿童文学作品的导读课,导读课不一定是一节课的时间,你就是用短短的几分钟甚至是十几分钟,二十几分钟时间让孩子们对这个你即将推荐的书有兴趣,就是兴趣优先,他就会渴望去读书。事实上,我在教学当中,也发现了只要老师在课堂上提示哪些书是很有趣的,许多孩子都会在下课后去问老师,你刚才给我们推荐的是书是什么。但是还有一些方法比如说,你也可以把这本书中最有趣的一段,或者是最感人的一段拿出来大声朗读,就这节课读给孩子听,读到关键的地方就停住,然后就促使孩子有这样的兴趣去图书馆借来读。当然你还可以在阅读前提示一些阅读的方法,因为有时候孩子不爱读外国的作品,就是因为外国的名字很长,这个时候你就要进行一定的指导,一定方法策略的指导。我常常在给孩子推荐课外阅读书之前,会给他们提供一个叫做“阅读进步表”,非常地简单,就是阅读的时间从哪一页到哪一页。这个表是干什么的?是帮助那些养成课外阅读习惯的孩子自我监督、自我督促把这本书读完的。这是课外阅读的阅读前的指导。阅读中的指导,可以给孩子们提示一些阅读的角度,甚至提示一些讨论的方法,也就是阅读的策略。阅读的策略在西方的阅读学当中是强调的比较多的,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当中我们的课文常常都是比较短的篇幅,所以孩子无法完成展开这一切的阅读策略。阅读策略常常有这样的一些,比如说猜测,你通过封面通过目录去猜测故事的内容,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因为一个人一生当中很多的时候都是在阅读整本书,对读文章的机会反而不多。怎么通过上下文,通过这样一个前后章的连接来推论这人最后的命运,来推论这个故事发展的走向。再比如说图象化思考,怎样通过阅读这些文字在头脑当中还原当时的一些景象。因为阅读不光是字词句的理解,还需要通过文字来体验出意义,这个才是真正的阅读。再比如说自我认知或者是自我监控,就是说无论用哪一种阅读的办法,用哪一种阅读的策略来读这一本书,甚至是包括这篇文章,我至少很清楚我要有意识地来用这些阅读的方法。我知道文学作品当中诗歌和小说的阅读方法不一样,文学作品和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所以你要用一些阅读的策略。我觉得恰好是对比较厚的书,孩子们比较容易实现。再谈阅读后,我觉得老师在阅读的时候,常常就喜欢布置孩子们写一些什么摘抄好词佳句,或者是读后感这样的方法。并不是说不可以,但是各位老师,如果每一本书都这样去做的话,容易让孩子觉得课外阅读是一种负担。事实上,我们也常说,我们读完一本书主要是享受这本书带给我们的乐趣。包括我们这些老师很少去摘抄好词佳句,也不会每一本书都去写读后感,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告诉孩子阅读是一种任务,其实阅读是一种享受乐趣的过程。这一点我反复地强调过。所以在指导课外阅读上,阅读后的指导,我自己常做的办法就是我不会让孩子们摘抄好词佳句,也很少请他们写读后感,但是我会让他们读完这本书之后至少提两个问题,提问的方式其实就是我们的孩子很欠缺的。一本书由于信息量太丰富,结构复杂,人物众多,所以相对来说提问题不是很难。但是还得要教会孩子提问的方法,这个其实也是非常的重要,也是重要的阅读策略。我常常让学生至少在小纸条上提出两个问题。写两个问题干什么,这叫做班级读书为了指导,就是常常说的阅读讨论。我们的孩子们读完这一本书,全班读完这一本书以后,我们要有一些讨论,就像上课一样提一些问题,大家来聊一聊。聊书不必像课文的设计那样严密那样缜密,但是我们可以提出问题来聊一聊书。在聊书的过程当中其实就是进一步地增强孩子的兴趣,也是增强他阅读能力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对于我们老师来讲需要反复地操练,但是也不要害怕,这个并不难。



课外阅读当然还包括自由的阅读。自由阅读就是老师不必做过多的指导,甚至也不必给书目。很多时候这种阅读的提升,我觉得来自于学生的自由阅读。特别是在小学中年级的孩子之后,他基本上有了自己的阅读的偏好,也有了自己阅读的兴趣,这个时候我要强调以尊重孩子的兴趣为主。常常也有人来问我说,什么时候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什么时候应该引导学生。我个人的看法是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当然是需要给他更多的指导,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我会给他更多的自由。当然自由并不是说完全放弃指导,而是说指导可以是越来越少了。



在有条件的地方,每个星期低年级至少应该有一节阅读课,老师能力比较强可以尝试着在中高年级拿出两节课来做课外阅读的指导和讨论。有的课程甚至叫做安静阅读,就是直接把孩子放到图书馆里,可以自己带来书,也可以在自己的班级里图书站里选书,做什么?就是这一节课用来安静阅读。孩子们拿着自己的书在自己的位子上,老师拿一本书在讲台上和孩子一起看。老师看书的姿势和状态对孩子是一个很好的指导,你不要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做,可能这节安静阅读课会让孩子的收获更多更大。所以在课外阅读指导方面也是多面向的,多个增长的。比如说可以让全班一起来表演,这也是课外阅读的一种方式。也可以请一些作家到学校里面来给各位小朋友做一些讲座等等。我觉得课外阅读的形式非常地丰富,也很多样,而且要相信我说的话,就是课外阅读对孩子语文学习的意义非常非常地重要。我们老师不要以为它很麻烦,或者是它的操作难度很大,或者是说因为不考试就把他放弃掉。因为一个孩子在小学阶段打好这样的阅读习惯,具有充沛的良好的阅读的兴趣,将对他一生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谢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7-20 20:59:00 | 只看该作者
李怀源:通过王林先生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课外阅读的指导更多的是读整本书的指导。对于整本书的指导,讨论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叶老也谈到了阅读教材若是整本的书,每一堂阅读课应该让学生报告跟讨论阅读那本书某一部分的实际经验,全书读完了以后再做一些讨论。下面我把我执教的《轮子上麦小麦》的阅读的教学思路呈现给大家。



我一开始接受了《轮子上麦小麦》就做了非常繁琐的设计,但最终都被我自己否定了,最后我是基于提问题这样一个设计。我开始导入的是一首童诗《我喜欢你》,我读完这首诗以后就开始组织学生对这本书提出问题,然后归类,再进行讨论。最后我留了一个作业,就是《什么什么我喜欢你》,可以是文中的角色,也可以是读者。就是这样的一个简单的读整本书的讨论。下面是我一段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的课例,大家可以看一下。



(课堂实录)



1.关于余亚的讨论(学生感兴趣的)



师:这么多箭头都指向余亚,那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好吗?把对余亚这个人的看法写在白纸上。



师:哪一个组来说说你们解决问题的情况?



生:她为什么跟别人跑,有很多是因为跟麦丰的感情不合。



师:证据?



生:就是在书上第89页第4段。



师:89页第4段。说到了什么?你给大家读一下。



生:“你为什么一定要盯住我们不放?这么多年了,你都没有让我们睡过一个安稳觉,你要想想当初是谁丢下孩子跑到南方过着幸福生活去的?现在倒好,孩子大了,你又回来了。你让孩子怎么想?麦丰有些激动,挥动着双手”。



师:这个你是用什么证据来说明的?你说一下。



生:因为他说,要跑到南方去追求什么幸福生活去,然后幸福生活就是依靠另一个男人。



师:他说这个现在不是为了跟感情过,而是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是不是?你们?



生:我们觉得他为什么要跟别人跑,因为在99页下面,“是因为我原来是推销员嘛”,推销员赚钱是不怎么多的,所以她就跟南方的那个男人跑了嘛,因为南方的那个男人肯定要比麦丰有钱,她想要过更富裕的生活嘛。



师:他能找到两个证据是不是,一个是作者的描写,一个是和麦丰比较快速地表达,是不是?就是说余亚为什么跟麦丰分开,是为了追求更美好的幸福的生活。哪个地方有幸福?她觉得有钱就是有幸福的生活。这个第一个问题是不是比较难。余亚她要到南方去生活,因为南方富裕是不是?这个问题解决了,第二问题?



生:我觉得她应该是为了找女儿累垮了。



师:有证据吗?你可以说一下。



生:第65页的第一段。



师:读一下。



生:“这间屋子比麦小麦他们住的还要小,而且没有窗户,大白天的里面也开着灯。这间几乎是间空屋子,除了一张简陋的硬板床和一只破旧的一张空箱子之外什么也没有。墙角放着一个拉开着的红色行李包,好象主人随时都要提上它离开似的,唯一显眼的是门边的炉子,上面正煎着中药,空气里里飘着草药的苦味”。



师:你从这个能读出什么来?



生:我觉得余亚现在是很贫穷,而且她很迫切地想找到她的女儿。



师:好,你是这样认为的,还有高高举起手来的。



生:我觉得是143页。



师:读一下。



生:“说心里话,这些年,我没有一天不在忏悔,我觉得自己是个罪人,当年狠心地把孩子们抛给你,我不值得同情,是个不负责的母亲。”因为这里面也体现出了余亚非常想要找到麦小麦。



生:我也是在65页发现了这句,65页第一段话,我的感受是“唯一显眼的是门边的炉子,上面煎着中药,空气中有中草药的口味”,说明余亚在吃药,为什么要吃药?生病了,是因为她在南方没有依靠,没有东西吃,所以就生病了,每天饿着,就饿出病来了,所以就吃药了。



师:我觉得你们都非常的了不起,现在还有同学们在举手,请把手放下。我们发现了很多细节来证明余亚是怎么样的人,谁来给我读一下,她是因为什么原因生得病。给我们读一下。



生:她是因为长期吃面条,而且心情还不好。



师:对,第一条原因是内心的焦虑、思念忏悔,其他的同学?



生:第二个因为她没有钱来买吃的了,非常的辛苦。



师:平时的奔波,主要是这两条。好第三个问题。



生:在100页。“在麦小麦两岁的时候,被男人抛弃的余亚从南方回来了,拉开了家活,过着晨昏颠倒的日子。但是她还是要把麦小麦要回来”。



师:这个是说的什么啊?



生:他说因为余亚被男人给抛弃了。就过不了幸福的生活,然后她自己很内疚吧。



师:所以回来了。所以这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一样不一样?她把女儿送回来就是她所谓的美好的生活。好了,我们大家想一想余亚她是怎么样回来的?平时是怎么样过日子的?你觉得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说?



生:我觉得她一开始是一个不善良的母亲,因为她自己跑到南方把她自己女儿丢在别的地方了。



师:不负责任。



生:她原先做的很不对,不应该把女儿抛给她原来的丈夫,但是她为了寻找女儿也付出了很多,但是最终还是没有能够挽回,我觉得她改正的比较晚。



师:改正的比较晚。



生:我觉得她这个人刚开始是非常地奇怪,甚至有点恶毒,后来她是很可怜。



师:就是一句话一个词不能形容余亚。因为我们内心非常的复杂,这是一个母亲曾经犯过的错误,但是她仍然爱着她的女儿,即使她伤害了她的女儿,一次错误让她后悔一生。所以说很多人都是很复杂的,不是一面,也不是两面,是多面。我们通过对大家感兴趣的余亚的讨论,对书中的人物有一个最深刻的印象和了解,或者是理解。一开始你恨他,后来你觉得他可怜。



李怀源:好,各位老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二个问题──纸媒阅读,图画阅读,网络阅读,三种阅读形式的关系与区别。随着时代的进步,媒体的方式也是在不断地变革,有些老师可能认为有一些媒体适合于学生,有些不适合,究竟这三者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种关系,下面我们还是请王林先生来谈谈他的观点。



王林:我们传统的阅读方式就是指纸媒的阅读,具体来说是书籍的阅读。这样的阅读行为伴随着人类已经过了上千年的时间,自纸的印刷术发明以来,人类都是通过纸媒体来阅读的。随着现在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网络电子化的浪潮,出现了很多很多阅读方式的改变。我记得曾经有过对国内阅读行为折算的一个调查,每年都有这样的一个抽样调查,可以看到这些年以来,也可以说近五六年以来,纸媒体的阅读越来越下降,通过网络的阅读方式呈上升的趋势。



有人问那么印刷业或者是纸媒体的阅读是不是会有终结的一天,或者是以后电子化的阅读浪潮是否会取代纸媒体的阅读。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有这样几个观点。第一,阅读方式的变革是人类科技发展必不可少或者是必经的阶段,可以说这个浪潮是无法阻挡的。我常常跟他们开玩笑的说,这种电子什么时候能取代传统书我没办法肯定,但是我们只要想一想数码相机是用多么快的方式取代了传统相机就能看出来了。所以随着现在生活的提升,随着人类阅读方式的变更,我们不要只看到现在,现在的那一些孩子年龄还小,大多数的阅读者在小的时候都是读这样的书本成长起来的。可是要看到现在的小学生,现在的中学生已经习惯在网络上阅读了。很多时候你在街上,在公交车上也可以看到有的人拿着电子书在看。所以在10年后,甚至要不了10年,我觉得阅读的方式会发生根本的变革。我曾经也是看过有人使用苹果牌的非常有名的电子书在看书,我觉得还是的的确确丰富了人的阅读习惯。我们过去的阅读习惯是平面的,是一页一页翻过来呈现的,可是“苹果”不一样,它是用手在屏幕上点,还可以翻页,字体可以放大缩小。比如给孩子讲人体知识的时候,你可以用“苹果”点一下,放大的时候可以看到很细一些的东西。这些阅读方式的变化可能都是纸媒体的时候没有办法达到的,再想想我们的电脑也是一样,电脑技术也是日新月异的。



李怀源:这里就有一个问题,非常形象非常快捷的东西会不会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



王林:我觉得这个其实还没有完整地研究出来,有时候不要用一些传统的观点去思考。比如我们在谈到电视的时候,好象电视对阅读就有很大的影响,好象是喜欢看电视的孩子就不喜欢看书,所以很多的家庭很多的老师阻止孩子看电视,可是如果孩子不看电视,他大概也不会用这个时间去看书,这个是第一点。第二点,经过调查研究表现,把看电视的时间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的学生,大概是1个小时左右的电视时间的孩子,他的阅读能力反而比较强。



李怀源:就是说他的视野比较开阔,他也发展了大脑的某个区域。



王林:所以我们对传统的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心里是有一些担心的,这个担心我觉得也可能是有道理。比如我们都是传统书本的阅读者,电子化的网络阅读是不是会非常快地取代或者是以彻底的方式来取代传统的纸媒体的阅读呢,我觉得也不一定。第一个,人类的阅读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第二个,很多家长也担心这样的电子化阅读,网络的阅读对视力有影响。我觉得第三个最重要的是这样的一种阅读方式,有可能带给孩子思考的机会比较少,就是说他浮到表面的知识比较多。我们平时在进行纸媒体阅读的时候,如果是一些阅读好的人,他会用一种批注的方式,就算批注的功能电子书也可以实现,但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另外纸媒体还可以翻过来翻过去的做前后的一个对照对比。电子书在这些手段上看上去很丰富,但是我觉得它可能也缺失一部分,就是我们传统习惯所带来的边读边想,一边读一边思考的这样的一种习惯,很有可能被看电视的这种很表面的浮泛化的这样一些信息所取代。在这个时代我一直认为人类是不缺少信息的,人类缺少的是思考,缺少的是整理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所以我不觉得电子书会以非常彻底的方式来取代传统阅读或者是取代纸媒体的阅读。“书”被无数的人讴歌过,被无数的人赞美过,我不觉得它会很快地消亡,这是我谈的第二点,第三点,对于纸媒体的阅读而言,我觉得他和电子化的阅读其实也可以做一些连接,做一些结合,特别是我们的老师在指导孩子阅读的时候。比如说有时候确实没有办法沉到书里面的那些孩子,如果我们用直观的这种电子化的方式,可能会更加的丰富。其实我想电子化的阅读,或者是电子书的阅读,不光是对孩子,对我们老师而言也是非常大的挑战,对我们来说也是新鲜事物,而且极有可能会落后在孩子的后面。电子化的东西常常都是小孩搞得比大人要清楚,所以我觉得老师们不必要紧张,还是要加强自我的学习能力,要敢于接触新事物。电子化的浪潮我觉得很快会到来,但是你不必在当中迷失自我,当有一天你的课堂上可能每个人孩子都来一个平板电脑,或者是来一个电子书进行阅读的时候,你也不要觉得非常地的奇怪,可能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李怀源:也就是说纸媒也好,网络媒体、图画媒体也好,对我们而言,或者是对我们阅读教学而言,就是机遇于挑战并存。往往总是这样的,如果我们可以利用好,说不定还可以激发有一些阅读障碍,或者是阅读能力比较欠缺的孩子的阅读兴趣,然后把他们引向纸媒体。也就是新型的媒体可能对这些孩子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会起到好的一面,已经形成阅读能力的孩子可能还会继续喜欢纸媒体的这种阅读。也就是说我们对这个认识要有一个完整的全面的看法。



王林:我想再补充一点,我曾经看过一些电子教材,比如中文的教材,就是把它书化。电子教材和电子书包,听说在美国已经比较快的推行了。我自己看了电子教材之后,我觉得可能最大的挑战是在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的上。我举一个例子,有的电子书上一篇课文附加了很多工具,比如说点一下朗读,就会有非常标准普通话来朗读,比老师的泛读要好的多。有时候他哪一字不认识,一点出来一个电子辞典,很快地就检索到这个词语了,告诉你这个字怎么读,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过去花了很多力气去教的字词的那些东西,读的那些东西好象是在电子化的时代并没有那么重要了。



李怀源:就是说没有阅读障碍了,字词方面的障碍会被消除。



王林:消解掉以后,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要教什么东西,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我也曾经看到一些报道,比如说加州的小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的这种网络讨论,对一篇文章有可能是在班上和他的同学一起讨论,通过电脑通过网络,他也可能和其他学校的其他班的孩子,同样学习这篇课文的孩子一起讨论,他已经跨越了教室的局限,可以到很多地方发表自己的一些感想和见解。所以我想最大的挑战就是对我们老师的教学方式,教学习惯的挑战,我认为这个挑战会不亚于新一次的课程改革,教学方式的变革。



李怀源:对,王林先生说的这个挑战,可能对我们每一个人,有的离的近可能有的离的稍微远一点,但是无论如何,对于我们这一代老师应该是面临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代的挑战。因为我们面临的机遇非常地多,同时面临的挑战也会很多,我想通过王林先生的谈话能够感受到,我们要理性地去认识电子阅读的利与弊,要认识到它的得与失,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当中才能够很好地利用优势发展学生,这是我们大家应该看到的一点。



第三个问题是──名著阅读的指导。在课程标准当中对名著列出来一些,像吴承恩的《西游记》等。叶圣陶先生有一个观点,名著有哪些?是基于当时历史,他认为是文学名著是史部、集部的文学性作品和小说戏曲,他认为这是名著的一个范围,当然他后来还是认为文学名著还应包括外国的一些作品。对于阅读文学名著,叶圣陶有两种途径,一是读解和欣赏,这是一个基本的一个途径。对于文学名著的态度,叶圣陶秉持他一贯的认识,认为不论是什么样的教材都应该是学习的凭借,是例子,目的在于养成能力养成习惯,让学生终生受益。他认为名著有很多博学的人花了终生的功夫也不一定能够全读懂,更何况是中学生。也就是说我们若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对名著也是这样的。大家通过刚才的介绍可以发现名著还有一个它的独特性,是因为有一个“名”字在里面,包括我们中国的四大名著啊什么的。但是有些孩子是不太喜欢读名著的,下面我们就请王林先生来给我们谈一谈,名著阅读和儿童阅读之间的关系,有没有很好的方法让孩子喜欢上名著。



王林:我不太了解你所谓的名著阅读具体涵盖的意思是什么,在我看来,阅读?就是您指的是四大名著吗?



李怀源:不是是课标里面介绍的,是叶圣陶先生说的史部集部里面的小说啊,戏剧啊,这样的一些。



王林:我理解的名著更多可能是儿童文学的名著,可能成人的有些我是不太了解。比如《夏洛的网》我认为它是名著,是儿童文学的名著。《时代广场的蟋蟀》我也认为是名著,包括《草房子》我也认为它是名著。这个名著怎么来理解,可能我们老师一般会认为名著就是指的是四大名著,还有国外的名著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巴黎圣母院》等。



我是这样来看这个问题,第一,名著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阅读人群当中有不同的理解,我刚才也谈到了这个问题,有些名著对小学生而言是儿童文学的名著,我觉得更适合于孩子去读。我们先不要谈怎么指导,我觉得在什么样的年龄推荐什么样的书给他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像四大名著,小学阶段还有可能上中学以后哪一天就爱读了,甚至是他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他就爱读了。我觉得在这个地方不用着急。



李怀源:对,《红楼梦》我是最近才开始读的。



王林:对啊,所以说,我觉得老师不要着急,不要用很强势的方式,说这个是中国的四大名著,这个是国外的什么什么名著,那你不读怎么可以?但是我觉得在小学阶段不读也可以啊,对不对?或者是不用着急去读,也没有关系吧。所以我觉得在名著的阅读上老师不必太着急,更多的要推荐一些适合孩子们的一些这样的名著,一些儿童读物吧,给孩子去读。第二个方面,这样是不是意味着这些名著的阅读老师就没有办法了?或者要完全地放任自由?我觉得也不一定。比如说四大名著,这四大名著都在我们小学语文教材,高年级的教材的当中略有涉及,不管是《西游记》甚至是非常难的《红楼梦》。



李怀源:人物描写一组中有。



王林:我们其实通过课文连接到课文去,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你看课文里面精讲精读了这些东西,然后你告诉孩子们其实这个只是名著当中很少的一部分,你可以找到这些书来读,对吧?特别是那些爱读书的孩子,我曾经听他们说,有的是在小学中年级的时候就开始读《三国演义》了。所以我们一定不要担心,去低估孩子的阅读能力,也不必去打压或鼓励。第三个,是不是也可以看一点改编的比较好的名著的改编本。实际上这种改编的比较好的改编本,市场上是不太容易找到的,但是事实上是有一些改得好的,比如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好象很难改,因为里面充满了这种成人的思考,那种情杀还有争夺王位的一些宫廷阴谋,有很多这样的一些东西。可是英国的楠木兄弟就把莎士比亚的戏剧改编成了一本书,叫做《莎士比亚儿童故事集》,萧乾先生翻译的。我觉得这个意味也非常的好,而且最重要的是改的非常好,改的非常的适合孩子阅读,也适合他心灵的阅读状态,就是把我们成人的那些比较阴暗的方面,宫廷阴谋这些做了很好的处理,我觉得这个才是对孩子来说比较负责的一种态度。事实上现在可能各位老师,包括各位家长去市场上看的时候,看到很多名著的改编本,一定要关注他的质量,不要只图价格,如果孩子先看的改编本,或者是精简版,精说版。有一天他可能去看整本的书,我觉得这个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第三个方面,有很多的名著不是已经拍成电影,拍成电视剧了吗?我想剪取适合学生来看的一些电影的片断,或者是电视剧的片断,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鼓励孩子去读整本的书也是一种办法。



总之,我觉得要让我总结的话,名著阅读是儿童阅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老师鼓励孩子读,但是不强迫每个孩子都必须要读,用多种方式可以让孩子爱上名著。



李怀源:王林先生不愧是著名的儿童推广人,而且有非常多的实用的丰富的策略,给我们很多启示,谢谢王林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3 07: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