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3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学生真正领略名著的风采──从《三打白骨精》改变的失误说开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7-20 20: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学生真正领略名著的风采
──从《三打白骨精》改变的失误说开去
江苏省阜宁县羊寨镇单港小学 嵇春明


现行的各种版本的小语教材中都有一些古典名著精彩片段的改编文。小语教材改编名著的做法由来已久,教材编者的意图是提高小语教材的文化品位,让小学生尽早地接触、了解古典名著,在涵咏体察中增进学生的人文素养。但能否通过改编本达到上述目的,以及如何达到上述目的,却是一个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的问题。从最严格的意义上讲,对一些名著“动手术”也并非绝不可行,但必须把握既要尊重名著,又要照顾小学生阅读背景这一基本尺度。名著标志着一种高度,这种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可逾越的。因此,对名著要持敬畏之心。同时,必须兼顾可接受性,不可忽视阅读对象的特点。而有些小语教材正是背离了上述基本尺度而饱受责难和非议。在这方面,苏教版编者的具体做法颇具代表性。



那么苏教版小语教材名著改编的失误在哪里?以《三打白骨精》为例(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十二册)。忽略了小学生的阅读背景,低估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把“血肉丰满”的原作变成了“一副骨架”,把立体的人物形象变成平面的,把妙趣横生的人物语言变成了干巴巴的所谓“规范语言”。



现在的小学生在接触一些改编教材之前,通过影视媒体一般都比较熟悉一些名著(比如四大名著)的主要情节。在这种情况下,改编本的“引渡”、“桥梁”作用已不复存在(对一些优秀生来说根本不需要这样的“引渡”和“桥梁”)。作为改编教材,务切不能忽视学生的这一客观存在的阅读背景。



那么,接下来的任务是什么呢?应该是让学生直面名著文本,感受和学习名著的语言。一般地讲,改编本的语言的鲜活生动与原著是无法相比的(不仅指古典名著)。我们试把苏教版小语教材中的改编本(比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三打白骨精》等)与原著的对应部分对比一下,不难得出明确的结论。对高年级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无论是优秀生,还是成绩一般的学生,只要让他们把教材和原著的相关部分对照一下,都有“不过瘾”的感觉。以倡导“素读”经典而名闻小语界的陈琴老师,她的学生小学高年级已经能熟背《论语》《老子》《孙子兵法》等经典,文言诗文的测试成绩甚至超过高中生。她的基本做法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直接诵读、背诵原著。以身体力行“海量阅读”而崭露头角的韩兴娥老师也是在小学语文的各个阶段让学生直接亲近各种经典名篇、名著。她们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足以证明万万不可低估学生的接受能力(其实传统的蒙学教育早已证明了这一点)。教材当然要注意语言的规范化,但对“规范化”的理解不能过于狭隘,更不能过分地强调小学生应接受所谓的“规范语言”,而忽视了真正的文学语言对学生审美情趣、阅读兴趣以及语言运用的涵育作用,尤其是对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来说。语文教材应为学生欣赏、领略原汁原味的文学语言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而不是越俎代庖,以改编本的干枯竭蹶的语言向原著“示威”。



不妨具体分析一下。同样选入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片段,人教版的《美猴王出世》只是原著相关章节的节选,基本没有改动,原作语言的鲜活灵动而又具有整饬之美,文言和白话的水乳交融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值得学生反复诵读甚至背诵,也起到了尝鼎一脔而略知全鼎之味的辐射作用。而苏教版中的《三打白骨精》只是原著相关章节(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的缩写。缩写得怎么样呢?故事情节好像变得简单而集中了(原著近一万字,改编文仅一千字左右),而原著的扣人心弦的吸引力却荡然无存了。围绕“打”与“不打”,原著中孙悟空和猪八戒、唐僧的矛盾很尖锐,有许多精彩传神的描写,而课文中只剩些一些概略的叙述。原著中孙悟空的见恶必除、除恶务尽的特点是与他的机智、重情甚至滑稽的特点糅合在一起的,唐僧的人妖不分是与他的迂腐、善良分不开的,猪八戒的贪馋、挑拨是和他的糊涂、自私分不开的,而课文中只是很不充分地体现了两个人物性格的前一方面而遗漏了后一方面,人物性格被凌迟了。《西游记》的语言富于谐趣,这是《西游记》最富魅力的地方,在原著中的这一章节中有很好的体现,而在课文中完全消失。



当然,任何问题不能绝对化。在充分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尤其是保持原著的语言特色的基础上,做少量的、有节制的更动(主要是删节),也并非绝对不可行。以苏教版和北师大版的名著改编为例。同样是选入《林冲棒打洪教头》,北师大版基本采用原文,仅有少量的词句上的更动(略有删节),但这些少量的更动务求不伤害原作的神采。而苏教版却做了相当的改写,稍稍比较一下,孰优孰劣,不难得出结论。



借鉴现行的人教版、北师大版小语教材以及一些初高中语文教材(比如苏教版初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经验,让一些名著直接进入学生的阅读视野,应该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既选名著,就要保留原汁原味,就要体现名著的特色。嫌长,可以删节;认为内容不合适,可以另选;内容过深,可另选简易的。在这方面,传统蒙学教材和人教版小语教材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以《古文观止》为例。这个选本选入了二百多篇历朝历代的名家名篇,为了适应诵读的要求,都是选取其中最精彩的片段(个别例外,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有删节,无改动。



人教版的选文大体也遵循了上述原则。比如《猴王出世》《武松打虎》《“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孔明智退司马懿》等。外国文学名著如《鲁宾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也都是选取名著名译的原文。



有些选者认为有些名著(包括一些名家名篇)存在语言不规范现象。比如文白夹杂。严格地讲,把文白夹杂视为不规范的观点不能成立。《毛泽东选集》、鲁迅杂文公认为白话文的典范之作,但作为一代语言大师,他们的成功之处恰恰是融合了文言文白话文的长处。当代一些名家如张中行、贾平凹、梁衡等也是如此。既为名篇,其思想和艺术水准应得到了公认。对因为时代的变迁,不符合现在的表达习惯这一语言现象,应区别对待。一是文言名著不宜改。把《史记》《聊斋志异》改为白话文,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阅读的难度,而不是代替读原著。这类古典名著的白话本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或让学生课内对比阅读,但绝不能让学生直接“读”这样的教材,积累这样的语言!各种版本的初高中语文教材就是这样做的,值得取法。二是古白话名著尽量不改。四大名著都属古白话范畴,跟今天的白话文很接近。在这方面,学生的难度与其说是来自语言本身,不如说是一些风俗习惯、典章制度的变迁和差异。只要详加注解,便可化难为易。各种版本的初高中语文教材都是这样做的。小语教材当然不必照搬初高中语文教材的做法。除篇幅要简短外,在保存原作风神的前提下,做一定的删节和少量的文字上的更动,也是可行的。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中的《猴王出世》《武松打虎》,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中的《林冲棒打洪教头》,都是如此。三是五四新文学以来的现代白话文名篇,可以改,但要改好。这方面各种小语教材受到的责难声几乎彼伏此起。比如对《燕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原文为郑振铎的《海燕》,教材是原作的一部分,且做了改动)主要问题是改差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7-20 20:54:00 | 只看该作者
可改可不改,不改。可改,改不好,宁可不改。要改,一定要找到合适的人选(比如人教版的老教材都是由叶圣陶老先生把关),否则,宁可弃而不用,另选合适的。



过去的私塾以“四书”、“五经”、《唐诗三百首》《千家诗》《文选》《古文观止》为基本教材,而且历久不变。这些经典确实培养了一代代大师、学者。再看现行的有些教材,其中的选文堪称经典的能有几篇?值得学生终生记忆更是寥寥无几!再从一些名家大师的成长历程看(参看孙双金老师的《十三岁前的语文》),也都是直接接触名著,从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并终生受用不尽。



语文教材的文章的选定,必须真正坚持高标准,必须把经典性和可接受性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受益终生。让名著直接进入教材,让学生真正领略名著的风采,应该成为小语教材选文质量的一条原则,并得到普遍地贯彻执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14: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