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选登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07: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选登


第一章第三节地图



南昌十六中 许伟



教学目标: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直线比例尺。
    2.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3.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4.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5.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6.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重点: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
          2.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3.根据不同实际情况需要选择不同地图

难点:比例尺大小的判断

教学准备:

南昌市地区地图、中国地图、直尺、圆规、米尺、画有校园平面图的小黑板,计算机课件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这是一幅我们学校的校园平面图,谁能辨别出它们都是校园的什么教学设施?(操场、篮球场、食堂、教室,办公大楼等)请找到我们教室所在的位置?请两位同学上来,用直尺测量一下这张图上我们教室的长和宽。请另两位同学用米尺测量我们教室的实际长度和宽度。

活动:请大家一起计算:算一算缩小后画在纸上的距离是教室实际距离多少分之一,也就是计算一下图上的1厘米代表了实际的几米。这个数值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比例尺。

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

用公式表示就是: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

板书:第三节  地图
          §1地图的基本要素
            1.比例尺

提问:比例尺有几种表示呢?地图上的比例尺用文字表示?用数字写出来?直线式?(由学生回答)

打开地图册,任选三幅图,请三位同学,分别用文字式、数字式和直线式表示比例尺。

板书:文字式、数字式、直线式

提问:比例尺有什么用呢?

学生活动:书本第13页图1.22台湾图,用尺量“高雄”到“台北”的图上的直线距离,再换算两地的实际距离。

小结:根据比例尺,在地图上量出两地的距离,可换算两地的实际距离。

提问:如何辨别比例尺的大小呢?

比较“台湾省地图”和“世界地图”,两幅图的图幅大小相同,在那些方面的表现不同?

2.活动:比较下列三种比例尺的大小。

1/10000,1/10000000,1/100000000000

比较“台湾省地图”和“世界地围”内容的详细程度。

(小结):通过两幅图的比较,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认识比例尺的特性:

(1)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

(2)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比例尺愈大;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大,反映的内容愈简单,则比例尺愈小。

小结:地图的比例尺一方面反映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程度,另一方面可以用来量算距离。

讲解:在校园的平面图上,我们教室的位置在哪儿?在校门的什么方向?有几条路可以到达?哪条路最近?

让学生到讲台前指图回答,教师给与指导订正。

板书:2.地图上的方向

引入一般地图的定向方法,

无指向标的地图,面对地图,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基础上,确定出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的方向。

举例:一张南昌市地图,八一广场位于南昌十六中的什么方位?

板书:无指向标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那么有指向标的地图呢?

板书: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讲解: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举例:教科书第14页“地图上的方向”。

板书: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总结: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讲解:地图是表示地理事物的,由于空间的限制,必须把它们缩成符号,所以,看懂地图首先要熟悉图例和注记。

板书:3.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

活动1:阅读第14页有关内容,然后打开地图册,找出图中用图例表示的地理事物。

活动2:教科书第15页“活动”。

活动3:要求,每位同学按顺序画出你家的平面图。

活动4:假如你家来了客人,你要做一个导游,陪同他们到你生活的城市参观游览,景点有八一广场、中山路、八一起义纪念馆、滕王阁、八一大桥、绳金塔等旅游点。

把学生分为五组,每组拿到一份本市交通地图,以一位同学的家为起点,请画一幅旅游路线示意图,并注出主要的大街,重要建筑物和你们所到的地方。

活动5:画一条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线图,要求绘出你所走的街道的名字,上下车的(包括转乘车)的车名和站名。绘出方向标,说明学校位于你家的什么方位?

第二课时

导入: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板书:二、地形图的判读

过渡: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

(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

多媒体演示:课本P16图1.27“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

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乙点的高度为500米,甲点的高度1500米,以乙点为基准面则甲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甲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甲点与乙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板书: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讲解: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

板书: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讲解: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补充:我们如果用一个水平面去横截地形,这个水平面与地面的交线就是一条等高线。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层次等高线,再将它们转绘到平面图上(实质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图上)。

补充:强调一下,必须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最好用平滑的曲线来连接。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这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况。

看图:地图册第11页“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提问:坡度陡的地方与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的状况有什么不同?

板书: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过渡: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等高线和等深线,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态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现也不一样。

多媒体演示:《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示图》

借助课件,并做一定的讲解。

板书:

    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读课本第17页“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比较一下这幅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讲解:这幅地图有等高线,但没有海拔高度的注记,它是用不同颜色来反映地势高低的,这种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立体感强,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看图:课本第17页“分层设色地形图”,讲解:陆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么颜色?表示什么地形?

200m以下用绿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浅绿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浅黄色,表示丘陵
    2000~3000用深黄色,表示高原
    3000~5000用棕黄色,表示山地

练习活动三:前面我们学习了三类地形图(普通地图、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那么地图有哪些用途呢?

板书:三、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提问: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学生阅读课本或讨论得出结论)

(人们外出旅游,需要交通图;要了解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地形及河流,需要查找该国地形图。)

板书:1.根据目的,选择地图

提问:下列三位同学各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请你们出主意。(学生讨论回答)

(1)我们班级准备到郊外的梅岭进行游玩活动,事先需要设计行动方案。

(到郊外的梅岭进行游玩活动需要当地地形图)

(2)印度在2001年12月13日发生议会大厦受袭事件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日趋紧张,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也频频发生。我想知道这两个国家在哪里?

(需要世界政区图)

(3)我们去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离我家比较远,我得想一想怎样乘车。

(需要交通图)

练习:

阅读南昌市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地图上找到中山路,胜利路,八一起义纪念馆,八一大桥。

(各小组同学找出相互交流。)

(2)从市内到昌北机场,要经过哪几条道路?

(同桌同学合作看图,说出几种乘车方案。)

(3)在地图上标南昌火车站到南昌大学的最短路线。

(2~3名学生合作在图上用铅笔画出。)

讲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之外,还有哪些技术、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板书:2.地图的发展

讲解:随着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地图信息的获取和呈现方式日益多样,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选择和使用地图。例如,利用卫星或者飞机,可以大范围地快速获取地面信息,加工成可识别的图像,不仅可以打印在纸上,而且可直接在屏幕上显示。

课堂小结:选代表总结本节学习内容。

点评:教师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能利用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利用活动课,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如自制学校平面图,南昌市旅游图)。将电子地图,遥感地图引入教学,体现了地图的发展,使学生了解现代技术手段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07: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选登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校区 张文艺



一、明确要求、小组合作学习

全班分为8个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带领下利用6分钟的时间自学本节。然后抽签选一个小组上讲台边演示边讲解,要求:①讲清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地球自转产生哪些自然现象?②其他小组对该小组演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⑶每个同学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指定任一个小组进行解答。

二、学生边演示边讲解

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由于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天,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半球就是昼半球;另一面未被照亮的半球就是夜半球。请大家看演示,(学生转动地球仪,指着地球仪)但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昼夜也就在不断更替。

三、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感受昼和夜

⑴用手电筒作为光源,照射在地球仪上,看看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不断转动地球仪,感受昼夜更替。

⑵假设你的眼睛就是太阳,把地球仪上南京的位置转到大概中午12时,看这时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处于白天,哪些国家处于黑夜?

四、学生自由提问、师生讨论交流

师:下面我们进入自由提问阶段,每个同学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同时欢迎同学们解答,老师抛砖引玉,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地球不自转,还会有昼和夜吗?

生:仍会有昼和夜,但受到阳光照射的一半将永远是白昼,另一半永远是黑夜。

师:那样地球上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学生讨论交流。

生: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将很热,未被照亮的部分将很寒冷,地球上的生命可能就不存在了。

生:教材上为什么强调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它和昼夜的形成有必然联系吗?

教师做演示实验:用手电筒分别照在地球仪和“透明地球仪”(用透明塑料纸制成)。

大家看有什么不同?你得出什么结论?

生:如果地球是透明的地球将永远是白天,没有黑夜。

生:昼夜的形成和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有必然联系。

生:“在汽车上我们能感觉得到汽车在运动,可我们在地球上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自转呢?”

师:“哪位同学能谈谈坐火车或轮船时的感觉?”

生:“火车很平稳,”“火车的速度很快。”

师:“你在火车上是怎样感觉到它的速度很快的?”

生:“我看到路两旁的树木、房屋等迅速地向后移动。”

师:“如果不看窗外的物体,你还能感觉到火车在运动吗?”

生:“不能。”

生:“我从钢轨的声音也可判断出来。”

生:“我有一次随妈妈旅游,在火车上睡着了,醒来后以为在家里的床上呢!”

师:有坐过轮船的同学吗?能谈谈感受吗?

生:“我坐过轮船,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上航行,周围水天一色,其他什么也看不见,几乎感觉不到船在航行。”

师:“为什么在火车上不看窗外就几乎感觉不到火车在运动?为什么在大海上感觉不到轮船在航行呢?”

学生讨论交流。

生:“因为我们没有可以对比的东西。”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地球就像在宇宙中航行的一艘大船,运行的速度非常平稳,我们和周围的一切东西,都被地球带着在自转,另外,在运行的轨道周围找不到可以对照的东西,所以地球上的人是感觉不到它是在运动的。

生:老师,那我们有什么方法知道地球在运动呢?

师:当然有,有许多现象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请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有哪些?

生:“昼夜更替。”

生:“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生:“北半球河流南岸比北岸陡一些。”

生:“我们在洗菜、洗澡放水池里的水时,水的漩涡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生:“老师,我这有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上面说,傅科摆也可以证明地球是自转的。”

生:“过去有人曾在很深的矿井中进行试验,结果是:自井口中心下落的物体,总是在一定的深度同矿井东壁相碰撞,这就从另一侧面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师:我非常佩服同学们广博的知识和善于独立思考问题的探究精神。地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甚至为之做出了无畏的牺牲,哪位同学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个认识过程?

学生介绍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曲折过程。

师:我们从刚才同学的介绍中得到什么启发?

生:任何事情都不能只从表面上去断定它的性质,而要去深入透彻地去勘察、了解才能作出结论。

成功=大胆地假设+不懈努力+无数次实践。

只有无所畏惧的人才能发现真理。

生: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转,产生的现象与现在又有哪些不同?

生:日月星辰将西升东落。

生:为什么东方的时间总比西方的早?东边总是比西边先看到太阳?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大家看地球仪上的AB两点,哪点在东?(A)哪点在西?(B)(转动地球仪),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哪点?(A点)。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造成了东边总比西边先看到太阳,也就是说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的早,例如,现在我们南京已经是下午了,但纽约却还是黑夜。

生:老师,我认为东边总比西边先看到太阳这个说法不完全正确。去年七一我和爸妈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当时北京凌晨5点左右太阳就出来了,而我的老家上海此时要5点30分左右才看到日出。上海在北京的东南方向,按照课本说法北京应该比上海晚看到日出,但事实恰恰相反,课本中的理论不是和事实相矛盾吗?”

师:这个问题提的好,很有深度,说明这个同学善于观察和思考,让我们为他敢于挑战权威观点的勇气鼓掌。

生:我曾经在书里看过,一个地方看到日出的时刻除了受经度影响外,也与纬度有关,有的时候可能越往北日出越早。

生:北半球夏至的时候,越往北白昼越长,北极出现白昼,可能与这个有关。

师:同学们,这个问题很深奥,牵扯到高中地理知识,但我相信同学们具有不怕难不服输的勇气,下课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查阅资料,搞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下节课解释给我们听好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6: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选登

《海陆变迁》教学实录

哈尔滨地理新课程青年教师教学大赛

丁伟



师:欢迎大家来到《探索·发现》节目现场,今天我带领大家去地中海看一看,有一座美丽的小岛,它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幽灵岛”,这么美丽的小岛为什么会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



生1:可能生长着古怪的植物。



生2:发出古怪的声音。



生3:一些人游览后,奇怪地死亡了。



生4:……



师:事实是因为它忽隐忽现,人们把它称为幽灵岛。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幽灵岛因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幽灵岛的神秘面纱。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当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的地方陆地变成海洋,有些地方海洋变成陆地。究竟什么会引起海陆变迁呢?(书写板书——海陆变迁)



(展示课件)实验探究



实验一:



如果不断向水里倒入沙土,插小旗的位置海陆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因素引起的海陆变迁呢?



生:人为因素



实验二:



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位置由陆地变成海洋呢?(材料:水)



生:加水。



师:为什么加水后插小旗的位置会由陆地变成海洋呢?



生:海平面升高。



师:如果海平面下降,该地海陆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有些地方由海洋变成了陆地。



师:这是什么原因引起海陆变迁呢?



生:海平面的升降。



师:除了加水,还有什么方法呢?



生:把沙土挖走。



师:这是我们人为的,自然界中会不会自己发生呢?



(展示课件:实验二)



生:地壳的下沉。



师:如果地壳上升,该地海陆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有些地方海洋变成陆地。



师:实验二研究证明什么会引起海陆变迁呢?



生:海平面的升降、地壳的运动。



师:综上所述,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



我们刚才通过实验分析了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在地球上这样的实例有很多,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展示课件:实地考察)



师:观察荷兰、海底世界、喜马拉雅山地区图片,分析其原因?



生:略。



师:现在,大家能不能来分析一下幽灵岛为什么会忽隐忽现呢?



生:地壳的运动。



师:我们知道了幽灵岛因何而来,因何而去,小岛为什么会多次的出现和消失呢?(为什么此地地壳如此活跃呢?)两个学说能够给我们一个解释,谈到这两个学说就要从一张地图说起,现在我们从世界地图上看看会得到什么启示。



友情提示:同学们观察一下各大洲的轮廓?你发现了什么?



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吻合。



师:你有什么猜想吗?



生:以前可能是一块大陆。



师:最早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是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他是怎么发现的呢?又提出什么猜想呢?(展示课件: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



生:朗读。



师:同学们的猜想跟魏格纳的猜想不谋而合。可见大家非同寻常。



有的同学看到这会说:“说不定是巧合呢?”



猜想是空想还是有科学依据的?需要证据去验证。我们需要考察哪些方面呢?



学生活动。



下面通过拼图活动,看看你会得到哪些启示呢?



师:你是如何判断它们是一块大陆的呢?(不同颜色的吹塑板代表不同的地层;陆地上的图案代表动植物)



生:地层、动物、轮廓等。



师:魏格纳搜集材料和实地考察:1、动物的相似性、2、古老地层的相似性。两年后他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他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为几块大陆,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海陆分布。



(播放多媒体动画)



过渡:在当时,很多人产生了疑问,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到了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飘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就形成了板块学说。



慧眼识图(小组讨论)



下面地图中蕴含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你能发现它们吗?



锦囊妙计:



1.看图例,绿色的线代表什么?说明地球表层是一个整体吗?由几个板块组成的呢?



2.看图例→表示什么?说明各板块处在什么状态?各板块运动的方向一致吗?相邻的板块是怎样运动的呢?板块会怎么样?



生:讨论略。



生:指图汇报讨论结果。



师:板块处在运动当中,相邻板块是怎样运动的呢?



生:相向运动和相反运动。



师:板块相反运动(张裂)和相向运动(碰撞),对地表产生什么现象?



(小实验)用力挤压课本,课本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中间隆起,会形成山脉。



(展示课件:板块张裂和碰撞,对地表产生什么现象?)



师: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



幽灵岛为什么会多次出现和消失呢?



生: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



师:测试:你有地质学家的潜质吗?(读各大板块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



1、地中海的面积将会……



2、红海的面积将会……



3、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将会……



4、东非大裂谷将会……



5、在南极地区发现了煤炭资源,这说明了……



6、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的遗迹,这说明了



师:评价



(奇闻)尼泊尔的“小矮人”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一个小小的岛屿开启了我们的探索、发现之旅,一个忽隐忽现的幽灵岛,让我们明白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其实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幽灵岛”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在探索、发现中让我们体会到自然的神奇,也让我们感受到别样的快乐!



享受生活从地理开始!



(哈尔滨虹桥学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6: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选登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丁伟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

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3.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

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
对幽灵岛的名称的由来发表见解。
通过悬念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神秘面纱。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些地方陆地会变成海洋,有些地方海洋会变成陆地。究竟什么会引起海陆变迁呢?

实验探究

水在这里代表海洋,露出水面的沙土代表陆地。

实验一

如果不断向水里倒入沙土,插小旗的位置海陆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因素引起的海陆变迁呢?

实验二

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位置由陆地变成海洋呢?(材料:水)
综上所述,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为活动。

我们刚才通过实验分析了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在地球上这样的实例有很多,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实地考察

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

喜马拉雅山地区。

海底世界。

现在,大家来分析一下幽灵岛出现和消失的原因?

小岛为什么会多次的出现和消失呢?两个学说能够给我们一个解释,谈到这两个学说就要从一张地图说起,现在我们从世界地图上看看会得到什么启示。


























观察图片。

分析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利用实验探究的结论,分析各地海陆变迁的原因。



观察世界地图,谈发现、谈猜想。
















通过实验探究,缩短学生与自然变化的距离,使学生更易接受。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大胆猜想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友情提示:同学们观察一下各大洲的轮廓?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猜想呢?

最早发现其中的奥秘是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他是怎么发现的呢?又提出什么猜想呢?

阅读材料

1910年的一天,年仅30岁的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他的脑海再也平静不下来:“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猜想是空想还是有科学依据的?需要证据去验证。

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了严密的论证呢?
下面通过拼图活动,看看你会得到哪些启示呢?

探究 发现

(一)哪两块最有可能是一块大陆呢?

(二)你是如何判断它们是一块大陆的呢?

魏格纳搜集材料和实地考察,他发现了



1.动物的相似性;2.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两年后他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播放多媒体动画。

过渡:在当时很多人产生了疑问,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到了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飘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就形成了板块学说。

慧眼识图

下面地图中蕴含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你能发现它们吗?















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













拼图活动,谈获得的启示。



分析地层、生物这样分布的原因。


根据动画,叙述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利用地图和教师的信息提示,总结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




通过拼图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充分利用地图学习工具,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锦囊妙计的使用使学生真正去发现,教师在课堂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







灵活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锦囊妙计

1.看图例,绿色的线代表什么?说明地球表层是一个整体吗?由几个板块组成的呢?

2.看图例→表示什么?说明各板块处在什么状态?各板块运动的方向一致吗?相邻的板块是怎样运动的呢?板块会怎么样?

幽灵岛为什么会多次出现和消失呢?你有地质学家的潜质吗?(读各大板块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

1.地中海的面积将会……

2.红海的面积将会……

3.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将会……

4.东非大裂谷将会……

5.在南极地区发现了煤炭资源,这说明了……

6.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的遗迹,这说明了……

测试评价

正确答案的个数3个以内。

你已经具备基本的地理知识,还需要努力!

确答案的个数4—5个。

你与地质学家仅有一步之差,相信你一定能够成功。

恭喜你!全部正确!

你已经具备了地质学家的潜质!

结束语

一个小小的岛屿开启了我们的探索、发现之旅,一个忽隐忽现的幽灵岛,让我们明白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其实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幽灵岛”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在探索、发现中让我们体会到自然的神奇,也让我们感受到别样的快乐!

享受生活从地理开始!
利用地图和教师的信息提示、演示实验,总结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



分析幽灵岛多次出现和消失的原因。







小组讨论,完成评价测试。


充分利用地图学习工具,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锦囊妙计的使用使学生真正去发现,教师在课堂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













灵活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6: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选登

教学反思



一、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本节课的情感教育隐含在活动中,默化在细节里。从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到为降低难度将问题分级分类;从活动前的温馨提示到活动中锦囊妙计;从丰富多彩的资料选取到激励有加的特色评价等等许多环节的设计,都饱含了教师对学生的殷殷期望,而这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一丝一毫的说教。



二、切实可行的活动设计



教师始终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出发,想方设法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例如,在“探究发现”活动中,教师自制教具,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过程中,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感知科学论证的方法。又如,在“慧眼识图”时,教师利用自制的“信息条”给学生以方法提示。最后,在“地理测试”中,教师主要根据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将传统的“知识反馈题”设计成 “地质学家的潜质测试”,看似简单的形式转变,对学生来说,却是最好的礼物。

  

点评



本节课从一个小小的岛屿开启了孩子探索、发现之旅,一个忽隐忽现的幽灵岛,让孩子明白了沧海桑田的巨变。“难道世界上真的有幽灵岛吗?”引发孩子好奇的导入,实验的探究让孩子们明确了海陆变迁的原因,虚拟实地的考察,如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喜玛拉雅地区的发现、海底古河流三角洲的发现给学生探究问题得出结论一个有力的支撑,让学生在问题中、在情景中去发现、去分析、去综合。在讲述大陆漂移时,让学生去动手、探究、发现;利用自制教具拼图,让孩子得出哪两块最有可能是一块大陆,你是怎样判断的,层层递进,而后再引入到“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那些方面进行严密的论证?”从动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得出大陆漂移说的全部内容,由此再导入板块学说,让学生慧眼读图,让学生在图中进行大胆发现,让学生一一的判断、分析、总结,从而得出了板块学说的内容,将难点的知识化解为通俗易懂的内容。课堂中创新性的设问时时再现,如“板块碰撞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板块张裂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幽灵岛为什么会多次出现和消失呢?”“你有地质学家的潜质吗?”教学做到图文并茂,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好奇,学生听起来感知意犹未尽。



纵观本节课,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体会到地理课给他们带来别样的快乐。   

                            哈尔滨市地理教研员   王艺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6: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选登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南昌市二十八中学 尚英姿



教学设计:

本课主要内容有两部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及七大洲和四大洋。可以说,很多学生对于这两方面的知识在小学就有了初步的了解,怎样才能让学生更感兴趣,对这节课的内容有更加深的认识呢?我的设计思路是:在学生了解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达一知识点后,围绕“既然我们今天了解了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那么人类的未来就不再缺水,人类移民海洋是不是一个梦”这一问题学生展开讨论。话题贴近生活,学生大胆想像,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对于七大洲四大洋这一知识点,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地球仪,动手拼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去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既可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又可锻炼其动手能力。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学生为主,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这一教学理念。

学习目标: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

教学重点: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教学方法:启发、反思、互助、探究、综合、讨论、提问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自制七大洲、四大洋挂图、拼图
              学生准备:地球仪、胶带纸

课堂实录:

师: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英雄是谁?

生:杨利伟。

师:就是这位英雄代表我们中国人在太空中看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一个美丽的蔚蓝色星球,请问:地球为什么是蔚蓝色的?

生:因为海洋是蓝色的。

师:地球上除了海洋还有什么呢?

生:陆地。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陆地与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小活动】:请每个同学拿出自己带来的地球仪,用透明胶将地球仪一分为二(可选择任一方式),要求学生观察任一半球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

师:同学们,你们告诉老师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

生:海洋面积大。

师:是的,地球上71%为海洋,29%为陆地,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均匀吗?

生:海陆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师:(指着板书:地球?水球?)前苏联宇航员进入太空看到地球后,曾经说过,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应该叫水球。请同学们来选择一下,你们觉得这个星球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

生:我觉得应该叫水球,因为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

生:我觉得应该叫地球,因为人类生活在陆地上的。

师:两个同学都说的很有道理,可是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不叫水球?

生:因为古人生活的范围很小,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流,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他们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全貌。

师:非常好,可见,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人类文明史上,记载着人类探险与认识世界的历程。请全班同学阅读材料: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

学生一边阅读,老师一边展示课件:屏幕上展示出张骞、马可·波罗、郑和、哥伦布、麦哲伦等一些旅行探险家的图片供学生欣赏。

师:同学们读完这段材料,此时你心里最想说的是什么?

生:他们太勇敢了,我真佩服。

师:佩服他们什么?

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师:是的,老师也很佩服他们,要知道,这个世界对于我们来说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还等待着人类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正是有了像他们这样的人物,我们人类才能更好的了解世界,让其更好的为我们服务。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成为这样的人?

生:(齐声地)想!

师:有志气!下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个问题。

你想过吗?地球上既然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人类的未来就不再缺水了,人类移民海洋是不是个梦?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兴致很高)

师:下面请每小组派代表来说你们的看法。

生:人类的将来完全可以解决水的问题,将海水淡化,供人类利用。

师:怎样淡化?

生:我想是不是研究一种很简单的方法,发明一种过滤器,海水流经它时,海水中的盐分就会与它发生化学反应,变成一种可以被人体吸收的物质。

师:说的非常好,还有吗?

生:人类移民海洋不是个梦,我们可以在人的身上装一个人工鳃,在水里人就可以自由的呼吸。

生:人是不是也可以变得像美人鱼那样,有一个漂亮的长尾巴,这样就可以在大海里生活了。

……

师:同学们,你们太棒了,我想,刚才所说的这一切,在你们的努力下,一定会变成现实。

课件展示:图:1.5“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老师边指图,边讲解什么是大陆、半岛、岛屿、海洋。

师:请同学们在地球仪找出任一半岛、岛屿、海洋、大陆,并说出其区别。

(学生在地球仪找出了很多半岛、岛屿、海洋、并能区别岛屿与半岛的概念)

师:我们把全球陆地分为七大洲,海洋分为四大洋,请同学们分别在地球仪、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学生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共同查找)

师:请几个同学上台来分别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指出七大洲与四大洋。

(学生边指边讲,非常准确)

师:同学们,我们再进一步仔细观察地球仪或地图,你能告诉我哪些大洲位于东半球、哪些大洲位于西半球、哪些大洲位于北半球、哪些大洲位于南半球、哪些大洲被赤道穿过以及大洲与大洲之间的界线吗?

(学生接着仔细读图,或观察地球仪,边看边说出答案。)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拼图游戏(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七大洲几何图形),请同学们把它们放在标有经纬线的空白图上,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积极参与,在拼图的过程中,会出现错误,就请别的学生来纠正。)

师:你们能不能告诉我,在做这个游戏时,你们会注意哪方面的问题?

生:主要是要注意每个大洲大致的经纬度位置。

师:(在学生拼完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什么?

生:除南级洲外,其他大洲南北对称分布。

师:很好,那么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很多科学家目前还没有研究出来。

用提问的方式小结:

师: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生:我知道了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生:我知道了地球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

巩固练习: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一、地球?水球?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海陆分布不均
       二、七大洲四大洋

点评:教师教学方法灵活,利用启发、反思、互助、探究、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教学过程中以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讨论来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通过观察,分析大洲分布的规律,较好地掌握了大洋和大洲的分布。利用特殊经线纬线穿过大洲和大洋,将大洲的相对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相结合。利用海陆分布,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培养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探究地球的陆地是否会缺水,如果缺水,该怎样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6: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选登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昌县莲塘一中 黄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海陆的变迁
(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2.思想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3.重点、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辅助教具
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线)。
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
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
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讨论、分析。教师再讲解、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
一、复习第1节“大洋和大洲”,导入新课
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
学生讨论。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
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看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老师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
板书:一、沧海桑田
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4图“难道是巧合吗?”、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可以吻合在一,“就好像一块陆地被撕破了,分别漂离了原来的位置而来到现在位置上”。
教师归纳、总结:这种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首先看到的、发现的,他发现,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像一张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了。于是,他提出了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证明这一观点。
学生活动:①把学生分组,每组一套辅助教具──二:七大洲的轮廓图片。
              ②比赛:哪一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陆找到,并拼合好。
              ③提示学生可参照课文图2.15──大陆的漂移,2亿年前的大陆→6500万年前的大陆→现在的大陆。
活动目的:一方面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识记七大洲、四大洋。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和成功来之不易。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进而得出结论:魏格纳的假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信的。
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陆漂移呢?
板书:三、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学说”
这一部分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概念抽象,为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活动:
①把学生分两组,每组拿一套辅助课件──三:“可活动的平木板和干净的细沙和泥糊”。
②第一组:把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向两边拉木板,使木板断裂开来。观察泥糊及细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3。
③第二组:在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从两边挤压木板,使两块木板的相交处,一边被另一边抬升,观察泥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2。
活动结束:学生分析讨论所看到的现象及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①第一组讨论结果:板块张裂,可看见泥沙下陷,板块分开、移位。
试用这一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0“东非大裂谷”。和图2.21“红海的形成示意图”(从陆地到海洋)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张裂运动,使非洲与亚洲的距离不断扩大,位于它们之间的红海范围也扩大。
板书: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的海洋出现(红海)→新的大洋形成(大西洋)
②第二组讨论:结果:板块受挤压,地表隆起成山脉状。
试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2“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和图”2.24“喜马拉雅山形成的示意图”(从海洋到陆地)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相向运动,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古地中海不断缩小,两大陆地受挤压力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于是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陆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板书:板块挤压运动→大陆与大陆靠近(古地中海缩小)→继续挤压靠近,地表隆起,呈山脉状(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板块叠加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活动目的:把抽象的运动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能力。
展示小黑板:“六大板块示意草图”,把板块边界用色笔加画,边画边讲解六大板块的名称。
(板书)1.全球大致可分为六大板块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现象
课后作业
1.活动:把两块木板放在水池中,相互挤压木板,看池水的运动变化,放开手后看木板运动状态。(池水溅起,木板漂移。池水可看作岩浆、海水)
2.结论:把以上活动的现象用文字描述,并用学过的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解释这一现象。
课后提高
思考:1.据测量,喜马拉雅山还在以每年0.33cm~1.27cm的速度上升,这说明什么问题?
          2.岩层那么厚重,在运动过程中是否会在岩石上留下什么运动痕迹吗?
目的:为今后学习岩石圈打下伏笔。
课后心得:本章节理论抽象,板块的运动人类感觉不到,所以对七年级学生来讲难以理解,但通过这节课,使学生理解了“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会用这些观点,解释一些现象,本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点评:本堂课通过展示一些直观的教具来启发学生,能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制作课件──板块运动,将抽象的理论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利用学生活动,加深对两种理论主要观点的认识和理解,利用课本插图,了解海陆变迁。本课的活动有创意,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理解透彻、业务水平高。活动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5 05: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