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读书笔记:《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03: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老师寄语:

我只是探索:遇到问题可以怎样去思考,才有解决的希望。我不兜售教育秘方,我在学习教育智慧。

我做案例点评,大概有以下几条原则:

1.横向,不就事论事,在教育的大背景下研究教学,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研究教育。

2.纵向,追踪学生和教师今日想法、做法的根源,个人成长史的根源和历史根源。我特别重视家庭影响,特别重视指导家庭教育,因为学生的问题,几乎都来自家庭。

3.对教师的案例陈述采取分析态度,不盲目跟着教师的思路跑,保持研究者的主体性和独立视角。教师陈述的事实,往往是经过他的眼睛和头脑筛选过的,甚至问题的提法都可能包含着既定的教育理念,点评者如果不能跳出这些圈子,很难看清庐山真面目。

4.侧重梳理思路。任何教育行为都有某种理论假设在前,不管教育者本人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我特别注意找到教师教育行为的理论假设,对它加以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从根子上解决转变教育观念的问题。

5.先问“为什么”,假设多种可能性。没弄清前不问“怎么办”。遇事假设多种原因,这是教师的基本功。必须反复练习。

6.要出招。梳理思路之后,提点可操作的具体建议,否则不解渴。

7.随时调整自己的想法。研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段落,没有终结。

用智慧启迪智慧 用心灵感化心灵——《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

明明知道学习重要,为什么还提不起劲呢?

当你面对一个困难,发现自己总是不能克服它,感觉自己找不到出路,怀疑自己能力的时候,别人向你强调此事的重要性,只能使你对此事更反感、更沮丧。

教师的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深入具体地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见到成绩、可以建立信心?

“爱心治疗法”只能给学生努力学习提供一个较为良好的心态基础,而并不能解决具体的学习问题。

智慧,即使不比爱心更重要,起码也和爱心同等重要。

出何招?……

找骂——《批评不是研究方式》他为什么会这样?他心里在想什么?

老师都是爱学生的。可是,光有爱心,不一定能走进孩子的心里;要了解事物的本质,需要科学,比如心理学。爱能解决很多问题,但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批评(这里是指教师对学生缺乏分析地指责,与学术性的和研究性的批评不是一个概念。)最多是一种带情绪的管理方式。

当你不知道某种事物的真相的时候,批评它,只能进一步掩盖它的真相,而不会使它的真相显现出来。换句话说,批评一个事物,并没有使你对这个事物加深什么认识,批评半天,你也没学到点什么。这样就容易成为“蒙在鼓里的教育者”。

真正的批评(学术性的和研究性的)应包括两个义项:1.指出优点或缺点;2.专指对缺点或错误提出意见。

阅读斯宾塞·约翰逊的《孩子,你为什么不听话》,掌握“一分钟批评”的艺术……

爬树风波——《面对问题,要探究》学生“顶风作案”,不是明摆着和老师作对?!

其实很多学生违反纪律,本来主观上并没有和老师作对的意思,他的心思并不在老师身上,是老师自觉主动把矛头引向自己的。多次如此“导向”,最后孩子就索性和老师对立起来了,真的成心捣乱了。这种教育方式是“制造敌人”。

要搞好教育,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还要有科学精神,有研究心态。人有研究心态,他是不会向研究对象发脾气的。当你把对方当作研究对象的时候,你就不会幻想对方适应你的要求,恰恰相反,你得想办法使自己的认识客观地反映对方的现实状况。这是科学的思维方式。

孩子许多调皮的做法,很多时候往往源于一个淳朴的理由。我们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批评指责,打掉的不是孩子的缺点,往往会是孩子对我们的信任。

这时,孩子需要的就不是简单的批评和纪律的重申,而是要想办法使他下次遇到同类事情的时候“不这样做”。这比“承认错误”更重要。这只是树立纪律“观念”的开始。

遇到问题,要学会多角度看世界,不仅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而且能从孩子的角度,甚至从生命体的角度看世界。这就叫做“立足点的多元化。”

来,让我抱抱你——《两种教育方式》:“干涉式教育”和“帮助式教育”

帮助式教育是隐蔽的教育,学生甚至可能没感觉到老师在教育他,可是他已经受到教育了。实施帮助式教育,不但需要爱心,而且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而不是拔苗助长。),而且需要技巧。

课间有学生打架了——《两种教育思路》

    1.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使学生成长

2.看到现象——进行教育——达到教师目的

“认错教育”,从科学角度看,多数情况下都属于做无用功。教师自身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没有什么提高。也被称为“无研究教育”。这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

一个十分内向的孩子发生攻击性行为,这是心理问题的征兆,而且问题还不小。教师应该追溯孩子成长史,搞清原因,进行心理调治,否则今后还会出现类似事情,而且可能愈演愈烈。

水彩笔的故事——《要有探究的愿望和习惯》借了东西不归还?

教师要有探究(研究)的愿望。遇到事情问个“为什么”,猜一猜有几种可能的原因,然后加以验证。

“借东西不还”可能孩子比较自我中心,顾自己不顾别人,独生子女常有这种现象。或者就是太喜欢画画了,忘乎所以。不过无论哪种情况,都应该告诉他,借人家东西,当人家索还的时候,应该立刻还给人家,如果还想再用一下,应该向人家说明,征得人家的同意,否则就是侵犯主人的权利(反客为主),而且也是不礼貌的。这是人际交往的一般规则。

换个角度——《搞清自己到底成功在哪里》为什么如此容易停止了这个游戏呢?

尊重学生,尊重不等于迁就,理解也不等于全盘赞同。

仔细想来,“引”和“导”都有个前提,就是你必须和被引导者脸朝同一个方向。紫云飞老师的高明之处就是“替孩子着想”,让孩子自己认识到踢“小足球”的弊端,自己把它停下来。老师的教育不是直接作用于学生,而是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起作用的。

教师的教育行为达到了预定目标,并不是事情的结尾。只有真正高清它的机制,才能总结出符合科学精神的经验。

很多成功经验再去教育其他学生容易失败,也许是没真正搞清楚自己究竟成功何处?……

意外的收获——《不能总把希望寄托在“意外”上》

没有诊断,怎么开药方呢?

思考的前提是掌握有关学生的背景资料,而张某的老师似乎对此并不积极。这不是科学的教育方法。

教育若归结为“感动”,还是科学吗?还需要科学吗?

秘密约定“举左手,举右手”——《缺点摇身一变,成了优点》

“三思而后行”,先不忙做结论,问一问为什么?

学生的优点以缺点的外部形态表现出来,这种事情多得很。

学生的想法常常很简单、很淳朴,但是如果老师的头脑不复杂一点,恰恰无法发现这种简单和淳朴。因为孩子有自己的思维逻辑,他们不是按成年人的方式思考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9: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