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889|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考语文复习辅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5-29 07: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会积累写作素材
从大量学生作文中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缺少新鲜的素材。没有素材就无法写出质量上乘的文章,也无法更深刻的表现文章的主题。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作为刚步入初三的学生,必须学会“找米下锅”,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那么,如何在目前的情况积累素材呢?主要方法有三条:
  一,做一个有心人,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思考。应该来说在自己的生活圈内每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作为观察者应该对这些事、这些人进行近距离的接触,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这些人的思想状况;对这些事和人作出自我的判断和评价。这样在你心中新鲜的事、生动活泼的人就多起来了。
  二,利用现在学生中普遍写随笔的有效方法,随时将观察到的人和事记录下来。在随笔中反映出你的所见、所闻、所想和所感,从而使这些素材形成文字保留下来。同时,在写随笔时可以集中一个阶段写同一个主题(或话题),形成一个系列。如“亲情系列”、“秋天的故事”、“往事如烟”……这样可以在同一主题下积累不同的素材,如果在考试中碰到某一类主题的文章就可以从自己的素材库中,提取认为最新鲜、最能表达该主题的材料来,加以构思写成文章,这样在考试中不会出现面对作文题目觉得惘然,陷入无从下笔的窘境。素材的积累可以做到有备无患。
  三、可以从大量的阅读中积累有用的素材。上述讲到的在现代文阅读中需要大量的阅读,这可以一举两得,学生可以从中积累一些自己生活体验相同的间接的素材,为自己所用。因此,在现阶段中,我们一面进行广泛的阅读,一面对有用的材料作一定的摘记,这样可以充实自己的素材库。到写作时可以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不会为没有写作的素材所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5-29 07: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中考语文复习辅导

让读者对文章一见钟情——先入为主原理与开头技巧




(目标取向)
1.  认识开头在文章中的地位。

2.  掌握开头的基本原则。

3.  结合阅读积累,归纳开头的若干种方法。

4.  根据表达的需要,能自如地写出不同样式的开头。

5.  进入更高的境界,能写好富有个性的开头。

  (问题描述)

(问题描述一)

每次作文,我都不知道怎么开始,其实一旦我把开头写好了,后面写起来倒是很快的。开头有没有一些公式好套一套呢?

  (问题描述二)

——“谁没有成长中的故事呢?相信每一位对这个题目都有很多话。下面就是我成长的故事。”老师,这样的开头为什么不好呢?

——说了与没有说一样,不如不说。

——那我该怎样写呢?

  (问题描述三)

老师总是说我的作文头重脚轻,开头写一大段,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笔墨,真是吃力不讨好。可是我总觉得如果开头不讲清楚,后面就更难写了。

  (问题描述四)

       “我的家庭可不寻常了!”老师却说我这样的开头抒发的感情过于强烈,往往后继乏力,还说这就像唱歌起调起高了,很难上去。

  (方法指导)

       在会见陌生的客人之前,人们习惯上要打扮一下,目的是希望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写文章也一样,文章的开头就是见面时的第一印象,因此,要花一些力气把开头写好,争取给读者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开头的基本原则:

1.          开头的句子或段落是文章当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层次。开头的作用一方面是引出文章的话题,另一方面要提起读者的阅读的兴趣。这两个目的都要求文章的开头要简短有力,古人用“凤头”来形容,是说要像凤凰的头那样漂亮,精神,短小而有吸引力,用三言两语就进入正题,不拖泥带水。有的同学可能因为担心作文的字数不够,想在开头多写一点凑数,于是东拉西扯的一大堆,后面应该突出的重点却草草了事,这不仅混淆了轻重主次的关系,还很容易使题目偏离离题。还有的同学喜欢这样开头:“看到某某这个题目,我一时不知道写什么好,想了半天,终于想起一件事来。。。。。。”。看到题目半天还没动笔,说明你的作文水平有限,这样写正好暴露了你的短处,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因此,建议大家最好不要用“看到这个题目。。。。。。”这样的开头。

2.  开头要与题目想呼应,并且最好能指向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们初中生的作文一般都只要求写六七百字,文章的中心要在这么短的篇幅中凸出来,需要很多因素,诸如选材,结构等等。而在开头呼应标题,就能给读者一种强烈的感受:文章入题很快!这也就意味着文章的推进快,表达主要的意思文字效率高。如果结尾处再能够呼应题目,文章就如同一个环,自成一体(至少给人的整体感觉上是这样)。

同样的道理,开头的内容还能让读者隐隐约约知道你接下来要写的内容,这样一环套一环,前后的文气紧紧相连,结构就严谨起来。

常见的开头方法:

虽然说文章的开头贵在创造和变化,但是在大方向上也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在这里,我们举几种常见的开头技巧。

开门见山法。即直接又概括地写出文章要介绍的对象——人,事,景,理。“开门见山”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写文章是直截了当入题的一种写法。例如:“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芸芝先生。”(巍巍《我的老师》)“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叫百草园。”(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吴晗《谈骨气》)“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要赞美白杨树!”(茅盾《白杨礼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这种写法干脆利落,入题快捷,不枝不蔓,为考场作文开头的首选方法。

接近法。开头先不描写文章的对象,而是从一个有关的话题入手,一步一步地接近。可以从时间,地点,场景,人物,事物等开始,逐渐引出主题的对象和话题。例如:“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冰心《小橘灯》)是时间接近;“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吴承恩《西游记》)是空间接近。老舍的《再烈日和暴风雨下》开头:“六月十五那天,天热的发了狂!”开头则是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节令,气候。

类比法。就是用相对或相关的另一个事物,引出文章的主角。比如,“人人都喜欢春天,而我却更喜欢冬天 ”(老舍《济南的冬天》);“花鸟草虫,凡是 上的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杨朔《荔枝蜜》)像鲁迅的《一件小事》,周敦颐的《爱莲说》,都是从下相对的一个对象入手,引出要写的事物。

描写法。从最有特征,最扣人心弦的人物或情节入手,以取得引人入胜的效果。“山,好大的山呵!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彭荆风《驿路梨花》)“天刚黎明,火箭发射场区一片紧张的战斗气氛,。。。。。。高大的发射塔架,环抱着乳白色的巨型运载火箭,耸立在发射场上。”(《 飞向太平洋》)

议论法。以精辟的议论引出话题。如“种花好,种菜更好。花种得好,姹紫嫣红,满园芬芳,可以欣赏;菜种得好,嫩绿的茎叶,肥硕的块根和果实,却可以食用。俗话说:‘瓜菜半年粮。’我想起在延安蓝家坪我们种的菜园来了。”(吴伯萧《菜园小记》)“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淑《为学》)

引用法。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可以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突出中心的作用。如《怀疑与学问》开头就引用了程颐的话:“学者先要会疑。”这种开头法,很容易掌握,效果很好。名言警句式开头往往能增强开端的气势,使人感到意境高远。当然,引用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力求准确,避免出现错误;二是要有一定的陌生感,不能给老师“熟面孔”的印象。

比喻法。开头设喻,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更加关注要记叙的对象,说明的事物或议论的道理。如《中国石拱桥》的开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这个开头自然就激发了人们对石拱桥的喜爱。运用比喻要注意喻体与本体之间的相似之处,不能牵强附会。

设疑法。先截取一个精彩的片段,或者倒叙事情的结果,来设置悬念;或者先设问点题,引起说明或议论。例如《万紫千红的花》开头设问:“花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美丽鲜艳的色彩呢?”开端就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同时有增加文章的波澜。

其实,水无常形,兵无常势开头的技巧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最重要的原则是既新颖,又快速入题,激起人们进一步读下去的兴趣。不管哪种方法,说到底,都是为了吸引人。有人说,有了一个好的开头,文章就成功了一半,这话很有道理。所以我们不妨在文章的开头上多下一些功夫。

成功开头示例

    有些人,有些事像风一样,经历过了,掀起一些尘土,等时间一过,却又像是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而有一些事,却久久地留在我们心中。

那时,我正在。。。。。。

——《往事》用的是议论式开头。

“已经是深秋季节,了无生气的枝头上零零落落挂着几片黄叶,被冷风抽打得悉悉索索地哽咽。苍白的残阳斜射在街头,没有一些暖意。忽然。。。。。。”

——《忘不了街头那一幕》用的是描写式开头。

“朋友,你喜欢读书吗?书,拉近了时间的距离,缩短了地域的间隔;书,使你畅游千山万水,鸟瞰古今中外;书,伴你塔上理想的征途,人生从此充满阳光,充满希望。

——《人生的支点》用的是设疑法开头。

“我的语文老师姓高,30岁左右,长得小鼻子小眼睛小身材,可以说小巧玲珑,唯一称得上大的是她的嗓门。。。。。。

——《我的老师》用的是开门见山式开头。

“你以为我贫穷,卑微,不美,瘦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新了吗?你想错了。。。。。。

这是电影《简爱》里的一句台词,也是我个人的内心写照。。。。。。

——《规矩》用的是引用式的开头。

“哎,快起床,都几点了?”

“把牛奶喝光!”

“把中午吃饭别挑食,保证营养。”

我的一天是这样开始的。。。。。。

——《我的一天》,使用的是对话式描写的开头。

实践训练

评一评

1.朗读下面的几段文字,选择一至两个你喜欢的开头,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再想一想,从下面几个开头的内容中,你怎么知道作者接下来要写什么吗?

《勇敢地跨出了那一步》的开头:

  小河在树林中静静地流淌。它不比参天大树高大,它不比花朵艳丽,但它那清澈的河水不停地流着,发出潺潺的声音,使我为之沉醉,便时常来看它。

〈〈夏夜喜雨〉〉的开头:

  你有过在农村的夏夜里观赏雷雨的经历吗?

  我有过。那真是一种奇妙的感受。那天下午五六点钟。。。。。。

〈〈秋日。读书。感悟〉〉的开头:

  秋风瑟瑟,秋雨潇潇,落叶缤纷,这是我所喜爱的季节。

〈〈书房〉〉的开头:

  作家余秋雨曾经说过:“书房,是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床。”曾经在电视里看到过不少文学家的书房,正对着小窗,小窗外面是一片绿色惬意的世界,偶尔也会冒出一点点红,一点点黄,颇有诗意的梦幻和深邃;四臂都是书架,使人一进入书房便油然感到浓郁的文化氛围,使人的身心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和宁静。

〈〈阅读父母〉〉的开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印在孩子脑中。待到孩子成年以后,在回想父母,便像品味香槟一样,回味无穷。

   《人生考题》的开头: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题。朋友,你害怕吗?你也许不会说:“不怕是假,人非神仙嘛!”

    是的,人生面对的考题太多,它就想天空中的星星数不完;人生的考题太严,稍有不慎,就会出错。

    最好的开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记叙文《珍惜》的 开头,你看过之后有那些评价?也许你马上就会说,太长拉,不错,是太长。小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写?还有其他的评价吗?

   世上仅有的两套聚集着人类知识的百科全书正以天价出售,购买者是为富不仁的首富甲和为富且仁的次富乙。首富甲在众多警察的守护下把书运进了炸弹也炸不穿的保险柜,并采用现代化的科学,在声纹,磁卡,指纹,密码上设置了20道“锁”的基础上,又在柜口层层加了10把地地道道的锁。他大言不惭地对工人说:“你们看,我是多么珍惜知识,谁也无法触摸到属于我的知识了!”次福乙在几个工人的帮助下,把书搬进了他的软件公司的制造车间,不久,全书以光盘软件在全世界销售,其价格低得让人难以置信——次富乙笑着说:“知识是全人类共有的,我珍惜它,但我更要希望全人类和我一样,都来珍惜它。”

  显然,这是一个没有结尾的故事,但它却给人们提出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何为珍惜?是首富的保险柜,还是次富乙的光盘软件?

  其实,答案是很明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5-29 07: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中考语文复习辅导

怎样把事例用活
例证法,是中学生最常用也最喜欢用的论证方法,但往往用得机械且带有随意性,因而把事例用活是写出议论文特色的致力点之一。
  引例是议论文中的叙述,不要认为只要把可用的事例照搬进去就行了,而要认识到这种叙述不同于记叙文,它力求简洁,并根据论证的需要作技术性处理。我们知道,同一个事例可以证明若干个道理,比如“滴水穿石”,可以说明勤奋的道理,也可以说明持恒的道理,还可以说明专一的道理,那么我们在讲述“滴水穿石”故事的时候,就应该根据所要说明的道理而有所侧重,不应当是同一种叙述。引述事例要突出能够证明中心论点的部位,除必要的交代外,删去与论证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把事例典型化。
  夹叙夹议是用活事例的高招。议论文是为了讲道理,用事例是为讲道理服务,把一个事例分解开,穿插着析理,边叙边议,让叙议融为一体,其论证效果非同寻常。下面这个片段就是把事例一分为二,夹叙夹议,叙议结合。请看:
  学海无涯。苏东坡年轻时读了一些书,颇为自负地在自家门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苏轼啊苏轼,天下的字知多少?人间的书有几何?中国上下数千年,多少个朝多少个代,有多少种古文字?纵横960万平方公里,56个民族,又有多少种语言,多少种文字?试问“识遍天下字”的人,还敢以“识遍天下字”自居吗?这太多太多的字所组成的太多太多的书,还有人敢说读尽了吗?后来,一位老者拿出一本书给他看,他却一字不识,窘得满脸通红,忙把对联改成“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显然,苏东坡从老者无声的教诲中认识到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的道理。从此,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读书、学习,最终成为赫赫有名的一代文毫。是啊,学海无涯,只有“苦作舟”,才能获得成功的希望。
  用排比法连引事例,既有广度又有力度,既简洁明了又增强气势,富有艺术性。《说“疑”》中有个典型例段:“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就是从疑开始的。“苹果为什么落到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水开了,茶壶为什么跳起来?”这个“疑”,使瓦特发现了蒸汽的力量;“挂灯摇摆幅度不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是一样?”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原理。这些自然现象,皆是人们生活中惯常所见,然而,寻常人熟视无睹,唯有具探求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求,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宋朝思想家张载说得好:“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这个例段连举牛顿、瓦特、伽利略三个事例,巧妙地构成排比,言简意赅,一气呵成,论证有力。
  运用事例论证,要善于把概括举例(不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只叙述某种现象或某类事情)和具体事实结合起来,还要注意繁简搭配。一般来说,主要的事例用繁笔,辅助的事例用简笔;单个事例用繁笔,多个连引用简笔;新例趣例用繁笔,熟例供例(命题材料)用简笔。一篇之间多处用例,最好不要一味繁或一味简,错落有致才用得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5-29 07: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中考语文复习辅导

中考语文三项注意一个都不能少




1. 审题,答必所问。

审题,是答题的第一关。不要怕麻烦,也不要怕耽误时间,对题目至少逐字逐句地读两遍,弄清本题的要求是什么,然后下笔。如选择题一定要搞清是选“是”还是选“非”;是选“单项”还是选“多项”。问答题一定要弄清所问的是什么。作文题一般包括题目、提示、要求三个部分。除对文题的题材、体裁、范围进行审查外,还须认真阅读“提示”和“要求”。

2.先易后难,绝不放弃。

在试卷设计中就有难、中、易三种程度不同的题。对每个考生来说,因复习情况的不同,也会出现自己认为比较困难的问题。遇到自己一下子答不出的题(难题)不妨先放一放,把自己会做的有把握的题先做完,回过头来再做难题。这样精力集中可以攻破难关。但不要轻易放弃。即使不能回答圆满,也应把知道的尽最大努力答出来。阅读试题一定要十分认真、仔细,对印在试卷底边或角上的试题,尤其应该注意,千万不要漏答。

3.注意掌握时间,重视复查。

考试时间是紧张的,平时练习时就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把时间分配好。语文试卷基础知识和阅读可以算一部分,写作算一部分。考生的情况不同,对时间的使用分配也各不相同。但一般地说,或叫经验之谈,基础知识和阅读占考试时间的30%-40%,作文占考试时间的40%-50%,再留的时间进行复查。答完试卷,复查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时间充裕可逐题复查。复查时一定要先看题目,再查答案,这样才能知道自己是否针对问题回答了,切忌只看答案不看问题的做法。如果时间紧迫,可对重点问题(分值高的)进行重点复查。对于查出的问题,能确定是错误的就坚决改正;拿不准的就跟着第一感觉走,不可涂来改去,越改心里越没底,或许会把对的改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5-29 07: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中考语文复习辅导

运用语法知识解读中考文言句子诵读节奏试题
全国各地在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考察中,常会涉及文言句子诵读节奏内容的考察,其目的就是考察学生是否读懂了语句,理解了句意,掌握了句子的结构。2004年安徽省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有用“/”标示出“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的诵读节奏试题。从阅卷结果来看,不少学生没能读懂句意,不了解句子的结构,只是凭着平时阅读的节奏感觉划成:“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而不是按句意和句子的语法结构划成:“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结果造成了失分。

只凭文言词句节奏的感觉而不按句意和句子的语法结构划分文言诵读节奏,这是不少学生的通病。由于,近些年来,语法知识已不作为中考的内容,在平时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然而,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是非常有益的,尤其是对划分文言句子诵读节奏很有帮助。要正确的解读这类试题,前提是应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弄清了句意,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等,就能正确划分了。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读这类题时可以先确定的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首先,运用现代语法知识辅助解读。

就是先理解句意,确定句子的“意义单位”,然后,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来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主语—谓语”之间有停顿。如: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食之/不能尽其材;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这里“/”前后都是意思相对独立的句子的“意义单位”,且分别为句子的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停顿时应得以体现。

②“动词—宾语”、“动词—补语”之间有停顿。如:亲/贤臣,远/小人;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唐贤今人诗赋”和“于其上”分别作句子的宾语和补语);无/丝竹之乱耳。

③修饰语与动词中心语之间有停顿,如:永之人/争/奔走焉;吾与汝/毕力/平险。这里“争”修饰“奔走”;“毕力”修饰“平险”。

但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④修饰语与名词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更加紧密。如:醉翁之意/不在酒;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句中短语“醉翁之意”、“古仁人之心”、“危急存亡之秋”的中心词“意”、“心”、“秋(时刻)”,均为名词,短语内部均不停顿。但有些文章的骈句为了读出鲜明而整齐的节奏,这类的短语中间往往要加以停顿,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其次,运用古汉语语法常识解读。

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盖”、“若夫”、“是以”“又”、“已而”、“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如“夫/战,勇气也。”、“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已而/夕阳在山”、“故/君子有不战”、“惟/大叫以行”等。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可/以一战;行不知/足所在;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乡邻之生/日蹙”等等。例句中的“于是”、“可以”、“知足”、“中间”、“生日”在现代汉语中都是双音节的词,但在古汉语中却是两个单音词,一定要分开读,否则,会误解句意。

第三,正确的诵读文言句子,还要考虑到其它一些特殊因素。①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②“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余闻之也/久矣。

③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句中“再”、“三”的后面都省略了动词“鼓”。

另外,在不影响对句意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停顿应当还要照顾到上下文的整体节奏。特别是句中的一些虚词“之”、“于”、“而”等,可起到平衡音节的作用,读时根据需要其位置可前可后。如:小大/之狱、马之/千里;告之/于帝、征于/色,发于/声;登轼/而望之、睨之,久而/不去。这些句子的停顿,既体现了句意,也突出了其节奏。

总之,从以上文言句子诵读节奏的解读来看,只要我们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汉语语法知识,从句子的“意义单位”入手,读懂句子,考虑到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等,再照顾到上下句的音节,就能正确解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5-29 07: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中考语文复习辅导



关于文言文阅读
  语言含量增强需积累“打底”

  近几年来,文言文考试的发展趋向,大致走过了3个阶段:先是读读背背、加强积累和感悟迁移;然后考在现代语言中有生命力的词(如“夫大国难测也”中的“测”字,即使考课外语段,2003年考的“徐”和“顾”两字,也说明了这一点);直至去年考开放性试题(谈谈对“强不知以为知”片面认识的看法)。可以说文言文考试的发展变化跨度较大,它只用5年时间走完了现代文试题要用10年才能走完的路程。值得注意的是,文言文考试一方面分值增加,另一方面近两年已拓展到考课外语言材料。

  鉴于此,考生除了读好各自版本的课本,背好、默好各自指定的篇目外,还得注意积累。其中包括:一、生活的积累,尽管时代变迁,但有些基本词还是一致的,如“山”、“水”、“人”等。二、长期阅读文言课文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如上述提到的考题“徐”和顾“两个字都学过。三、文化知识的积累,如山之阳为南,阴为北;河之阳为北,河之阴为南。你只要记住江阴是在江南,依次反求,全部掌握。

  同时要把握好文言实词的几个特点:一、一词多义。二、通假。三、古今异义。四、词性活用(包括: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运用好这些原理可以顺利地驾驭课外文言文材料。

  关于现代文阅读

  理解性试题更需整体理解

  由于考试时间减少,因此两个语言材料的篇幅可能较以前略短些,试题也可能少些,而每题分值可能有所增加。几年来,现代文阅读呈现这些特点:

  题材宽广,内容多样化,反映时代风貌。以2000年至2004年为例,其中大多涉及人们关注的问题。既有讲工作态度问题,如2000年的《好吃的苹果平凡的脸》,又有说人格的问题,如2003年的《成全一棵树》和2004年的《最完美的礼物》;有反映生态平衡的,如2000年的《沙尘暴敲响了警钟》,也有介绍西部开发的,如2001年的《西部文化和西部开发》等等。

  开放性题目份量加重。从2000年的对《沙尘暴敲响了警钟》一文论述的中心的讨论开始,一直坚持质疑和创新。

  鉴赏性试题贯穿始终,并有加强的趋势。较早的是2001年的对《山村传圣火》的评价性文字,到2002年的写出你最欣赏的句子,而2003年已提高了要求,从细节角度进行鉴赏,到了2004年则干脆写150字的片断,或点评或写感想。

  理解性试题增加,纯知识性题目减少。阅读考你理解文章的能力,而不是考你对文章中知识的了解程度。

  对阅读理解,建议大家掌握整体理解的阅读手法。它大致上包含:在把握文章主题的基础上,一、理解词句在文章中的意义。二、把握文章中关键的词句。三、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四、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五、识别、筛选文章的信息材料。六、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见解。

  对于如何进行整体理解,可以从这样几方面进行:一、从题目着手,有些文章的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精华,带有提示意义。二、从文章框架着手,文章框架最能显示结构层次。三、从诵读和语感着手,平时要加强朗读训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声地读。四、从文体着手,记叙文的特点是形象性,说明文的特点是科学性,议论文的特点是逻辑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5-29 07: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中考语文复习辅导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解答 概括和表述两手抓
如今的中考语文试卷,不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其阅读理解题目几乎是主观性试题一统天下。主观性试题的一个特征,就是需要考生根据试题的要求,或对某篇材料进行概述总括,或对某个语段进行概述总括,概述总括的过程就是提炼文意、综合归纳整理的过程。

    概述总括如何操作
  概述总括时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找准概括的角度,要根据试题的要求和指向,确定好概述总括切入口。二是明确概括范围,根据哪些内容去综合,按照哪些要点做归纳;过大或过小都会造成概括不正确。三是梳理概述总括的要点。中考阅卷评分,都是按照概述总括的要点来评分的。要点是否完整,直接影响到得分高低,因此概述总括时必须要梳理内容的要点,力争涵盖全部要点而没有遗漏。

  概述总括的操作思路是:

  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例如唐朝刘禹锡的《陋室铭》,其概括中心的句子在篇首,它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为了显示这个中心,作者写了自己的生活环境,写了自己的交往品味,也写了自己高雅悠闲的生活。因此,我们在阅读中抓住了中心句,这篇文章的内容也就概括出来了。

  通过提炼要点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例如郑振铎写的《海燕》(节选):

  ①“燕子归来寻旧垒”。②还是去年的主,还是去年的宾,他们宾主之间是如何的融融泄泄呀!③偶然的有几家,小燕子却不来光顾。那便很使主人忧戚,他们邀召不到那末隽逸的嘉宾,每以为自己命运的蹇劣呢。④这便是我故乡的小燕子,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曾使几多的孩子们欢呼着,注意着,沉醉着,曾使几多的农人们忧戚着,或舒怀的指点着,且平添了几多的春色、几多的生趣于我们春天的小燕子!

  我们寻找不到语段中表达中心内容的句子,因此,我们要从它每个句子中提炼出要点:①句引用民谚,说明燕子“寻旧垒”,人要怀故里。②句和③句说明燕子和主人的亲密关系,暗示燕子和故乡的浓厚情谊。④句点明“故乡的小燕子”给家乡人民带来的喜悦,寓意游子同乡亲们友好与融洽。四个句子从三方面表明“寻旧垒”,以此抒发作者怀念故乡的感情。

  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例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除了①②自然段为“盼春”,⑧⑨⑩自然段为“送春”,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为什么说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呢?③自然段写春草,④自然段写春花,⑤自然段写春风,⑥自然段写春雨,⑦自然段为写迎春。将其统而摄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各个侧面描写着春天,所以我们可以将③至⑦自然段内容概括为“绘春”。

  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请看魏巍《我的教师》第10段。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述总括,我们可以把它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连接起来,其内容要旨就概括出来了。它的内容要旨是:慈爱、伟大、公正的蔡老师在那时占据了“我”的心灵。

  文字表述不能懈怠

  概述总括的成绩好与坏,往往和试卷上的文字表述有关。要想阅读题得分有突破,表述意识必须大大加强。想得清楚才能写得清楚。在文字表述前,我们要将自己的阅读结果进行多方位的审视,想一想有没有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地方,有没有与题目的要求相比较偏大或偏小的情况;有没有偏离题目规定的答题方向问题。不仅如此,我们在解读作答过程中还要想得广一些,想得深一些。想得广,就是避免对文章理解和题目把握上的遗漏。因为阅读应试的评分,在很多情况下是依据答题的小点给分的,遗漏了,没有想到或没有写出来,那是无论如何不会得到分数的。想得深,就是要不断地设问:是这样吗?为什么是这样?还有其他答案吗?等等。

  想清楚以后,我们在文字表述时也不能懈怠。言多必杂,言多必失。一般情况下,表述文字越多,费时越多,就越容易慌张出错。而且表述文字越多,往往容易在话语中暴露出漏洞,带出一些本来可以不必说出的容易让人抓住把柄的内容。何况,有些阅读试题要求我们作扼要的解答,很多时候还限定了字数,所以我们的文字表述应该力求精练。

  文字表述精练的前提条件是阅读理解的准确性要高,如果已经准确地理解了文章,那就要求在表述上下一番功夫。将自己认为理解正确的结果在头脑中浮现一下,再对照题目的要求,审视一下有没有不妥当的语句影响答案的正确率。因为少写、多写、漏写一个词或一句话,都可能造成写出的与理解的大相径庭的后果。有些同学平时“听写”答案习惯了,懒得动笔。一旦考试,写起来疙疙瘩瘩,或词不达意,或曲解原意。因此,要开展经常性的读写训练,避免考试时笔不听使唤。再有,考试时没有十分把握,不在文字表达上玩弄花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7 10: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