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特级教师和学生谈数学思考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5-27 07:2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特级教师和学生谈数学思考

水流速度与航行时间

任雪三
我们知道,船艇顺水行驶的速度=船速+水速,逆水行驶的速度=船速-水速。如果船艇在两地间往返一次,行驶的总时间是不是与水流的速度没有关系呢?先看下面的例子。
一只轮船在静水中每小时可以航行20千米,现在在相距200千米的甲、乙两港间行驶,如果水流每小时2千米,往返一次需要几小时?如果水流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10千米呢?
  200÷(20+2)+200÷(20-2)

=20(时)
答:如果水流每小时2千米,往返一次需要20时。
  200÷(20+5)+200÷(20-5)

=21(时)
  200÷(20+10)+200÷(20-10)

=26(时)
答:如果水流每小时5千米、10千米,往返一次分别需要21小时和26小时。
这就是说,水流速度越快,往返航行一次所需时间越多。这是为什么呢?
假设船速每小时是a千米,水速是每小时是b(b<a)千米,两地间的距离是S千米,往返一次航行的时间是t小时,对照上面的解答思路,可以得到如下的等式:
t=S÷(a+b)+S÷(a-b)



容易看出,在中,s(路程)和a(船速)都是定值,b(水速)越大,分母a2-b2的值就会越小,的值(值返一次的航行时间)就会越大。这样,上面的结论得到证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5-27 07:2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特级教师和学生谈数学思考

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孙韵梅
解应用题是许多喜爱数学的同学的爱好,因为通过解答应用题可以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从解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自信和快乐。但是,也有的同学感到应用题很难学,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你就会发现应用题不难学。下面介绍一些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方法,你们可以在解题时试一试,看看灵不灵。
1.抓住“关键句”,将题目缩短,把数量间的关系从题中突出出来。
应用题是把条件(已知数量)、问题(未知数量)隐含在对一件事情的叙述中的,所以当我们看到题目时,往往不能很清晰地了解题中的数量间的关系,如果我们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对应用题进行“缩句”,把条件和问题从事情的情节中分离出来,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间的关系了。
例如,工程队修一条长24OO米的公路,前3天平均每天修200米,余下的要用5天修完,平均每天应修多少米?关健句是“余下的用5天修完,平均每天修多少米?”对应用题进行缩句,可以用文字叙述的形式,也可以用线段图的形式表示,上面的题我们用线段图表示。
从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我们把2400米分成两段,即前3天修的为一段,余下为另一段,有了清晰的线段图,下一步就可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了。
2.从问题入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途径。
应用题的问题就是我们解题的目标,以上题为例,问题是“余下的5天修完,平均每天修多少米?”要求余下的米数,就得从其他条件中找出“总长度(2400米)和已经修了的米数(200×3)”,还要找出“余下的用几天(5天)修完”。想到这里,你也就找到了解题的途径了。上面介绍的思路可以用下图表示。
3.列式解答。
有了上面的分析,同学们就可以顺藤摸瓜列式解答了。
①已修好的米数:200×3=600(米)
②余下的米数: 2400-600=1800(米)
③余下的平均每天修的米数:1800÷5=360(米)
你们发现没有,我们分析数量关系时思考的方向正好与列式解题的方向是相反的。
4.验算。(略)
(本文作者孙韵梅是山东省青岛市南区实验小学特级教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5-27 07:2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特级教师和学生谈数学思考

怎样解选择题

曹培英
一般来说,选择题可供选择的答案比判断题更多,而且各种内容几乎都能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所以选择题在练习或测验中出现得比较多,也比较灵活。常有同学面对选择题,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样去选择正确的答案。这里介绍几种比较常用的方法。
1.直接解答。
就是根据题目,先自己作出解答,再把你得到的答案与供选择的几个答案对照,从中确定哪个是正确的。
例1.选择正确的答案,在括号里填入字母。
(l)一个长方体长a米,宽b米,高h米。如果长、宽不变,高增加3米,那么体积比原来增加(    )立方米。
    A.3ab         B.3abh         C.(3+h)ab       D.48
(2)一根木料锯成4段要12分,照这样计算,锯成8段一共需要(    )分。
    A.12          B.24           C.28               D.48
想:(l)由题意,长方体的长、宽不变,则底面积仍是ab平方米,高增加3米,增加部分的体积是3ab立方米(如下图,单位:米)。所以应选A。
(2)一根木料锯成4段只要锯3次,锯成8段只要锯7次,由此可列出算式算出正确答案。
12÷(4-l)×(8-1)=28(分)
所以应选C。
2.筛选排除。
就是逐一分析每个备选答案,排除不符合题意的答案,这样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
例2.选择正确答案,在括号里填上字母。
(l)下列分数中,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是(    )。
    A.          B.          C.          D.
(2)两个数互质,这两个数一定(    )。
    A.都是质数                  B.一个是质数,一个是合数
    C.无公约数                  D.只有公约数1
想:(1)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当这个分数不是最简分数时,必须先约分成最简分数,再来检查分母的质因数,是否只含有2或5。由此逐一分析四个答案,都能化成有限小数,剩下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应选D。
(2)分析四个答案,C肯定是错的,因为任何两个自然数都有公约数。A和B是两个数互质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除此之外还有两个数都是合数,或一个是1,另一个是其他自然数等情况。筛选结果排除了三个答案,只有D才是正确的。事实上互质数的意义就是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
3.代入检验。
就是把供选择的几个答案分别代入题目检验,符合题意的就是正确答案。
例3.选择正确答案,在括号里填上字母。
(l)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分别是4和5,一个内项是25,另一个内项是(    )。
    A.12.5          B.10          C.8          D.2
(2)把18:24的前项减少6,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当(    )。
    A.减少6         B.增加6       C.减少       8D.不变
想:(1)本题可以用解比例的知识直接求出答案,也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每个答案逐一代入。
4×5=2.5×(    )
经检验,8能使等式成立,所以应选C。
(2)本题直接推算出答案,思考难度较大。可以把各答案分别代入已知比中,通过化简检验哪个答案能使比值不变。如:(18-6):(24-6)=12:18=,而18:24=,答案A不合题意,请你自己把其他三个答案逐一代入检验,筛选出正确答案。
不难看出,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是筛选排除,只不过是用上了代入检验的方法来筛选排除。
在实际解选择题时,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应当既注意分析题目,又注意看清答案。
练一练:
选择正确的答案,在括号里填上字母。
(l)对一批种子做发芽试验,第一次取200粒,有150粒发芽;第二次取50粒,全部发芽。这批种子的发芽率是(    )。
    A.50%          B.75%          C.80%          D.100%
(2)下面算式中得数大于的是(    )。
    A.×       B.÷1      C.÷1      D.÷
(3)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加上2,所得分数与原分数比较,(    )。
    A.原分数小      B.原分数大      C.大小相等      D.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答案:
(1)C;      (2)D;       (3)D。
(本文作者曹培英为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学院特级教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5-27 07:2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特级教师和学生谈数学思考

怎样解判断题

曹培英
为了帮助同学们真正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锻炼思维能力,老师常常会出一些判断题,让大家练习。测验时,也常有判断题。
判断题只有两种答案,对或者错,似乎很容易。但很多判断题看上去似是而非,常使一些同学感到捉摸不定。
例如,“正方体的底面积和表面积成正比例,对吗?”有的同学看到“底面积”和“表面积”,联想到积一定,两个量成反比例,于是认为这句话是错的。也有的同学联想到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正方体的棱长和体积都不成比例,因此也认为这句话错了。其实,这两种猜测都误解了。
我们知道,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要看这两个量的比值是否一定,而正方体是由6个面积相等的正方形围成的,因此
正方体的表面积:底面积=6(一定)
这就可以判定上面那句话是对的。
可见,要正确解答判断题,首先必须把有关知识弄清楚,其次还有必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这里,举例说明几种比较常用的解答判断题的方法。
1.分析推理。
即根据有关的数学知识,通过分析推理,作出判断。
例1.判断正误,在(    )里填上“√”或“×”。
(1)          (    )
(2)一个长方体和一个圆锥体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
想:(1)根据循环小数循环节的简便记法可知
……

它们是不相等的。所以本题在括号里填“×”。
(2)由长方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V=sh与V=sh,可以看出,当长方体和圆锥体等底等高时,长方体的体积是圆锥体的3倍。所以本题在括号里填“√”。
2.计算求解。
即根据题目的条件,通过计算等过程,求出正确答案,再作判断。
例2.判断正误,在(    )里填上“√”或“×”。
(1)2000年的上半年有181天。(    )
(2)在没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教÷除数÷商=l。(    )
想:(l)2000年是闰年,二月份有29天,上半年共 3l×3+3O×2+29=182(天)
说明本题应在括号里填“×”。
(2)被除数÷除数=商,商÷商=1。说明本题应在括号里填“√”。
3.寻找反例。
即从反面思考,看看是否存在与题目所说相反的情况。如有,只要找出一个相反的例子,就能断定原题是错的。
例3.判断正误,在(    )里填上“√”或“×”。
(1)a是整数,a的倒数是。(    )
(2)任何两个自然数相乘的积都是合数。(    )
(3)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是锐角。(    )
想:(1)因为整数包括O,而O是没有倒数的,所以本题括号内应填“×”。
(2)因为1也是自然数,l和任何质数相乘的积是质数,所以本题括号内应慎“×”。
(3)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不是锐角,那么不是直角就是钝角。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一个三角形是不可能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的。(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所以本题括号内应填“√”。
4.假设验证。
有些判断题,如果直接判断有困难,有时可以假设一个或几个具体的数,验证结论是否成立,再作出判断。
例4.判断正误,在(    )里填上“√”或“×”。
(1)如果甲数的20%与乙数的相等,那么甲数小于乙数。(    )
(2)a、b、c三个自然数,a÷b=0.1,b是c的约数,那么a、b、c的最小公倍数是c。(    )
想:(l)假设甲数是10,根据题意就能求出乙数是 
10×20%÷=8
10>8,说明本题括号内应填“×”。
(2)假设a是1,由a÷b=0.1,则b是10,再根据b是c的约数,假设c是20,那么20,10,l的最小公倍数是20。所以本题括号内应填“√”。
上面两题也可以不用假设法,直接根据题意分析推理,当然思考的难度更大。
在实际解答判断题时,究竟选用哪种方法,要根据题目的具体特点来决定。有些题目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判断,又有些题目可以把某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判断。
练一练:
判断正误,在(    )里填上“√”或“×”。
(1)三个角都是6O°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
(2)方程6x+7=67和4x=40的解相同。(    )
(3)在一个整数的末尾添上0,它的值都会扩大10倍。(    )
(4)如果甲数比乙数多10%,那么动数比甲数少。(    )
(5)一项工程,单独完成甲队要10天,乙队要15天。现在两队合做,x天完成,则=1。(    )
答案:
(1)√;(2)√;(3)×;(4)√;(5)√。
(本文作者曹培英为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学院特级教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8-5-27 21: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特级教师和学生谈数学思考

方法巧妙,题目不容易中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5-28 06: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特级教师和学生谈数学思考

细致观察巧用特例

王飞
有些难题,看似高不可攀,但只要我们勇于探索,细致观察,假以特例,就能出奇制胜,顺利解决问题。
例1.今有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鸡雏三值钱一。凡百钱,买鸡百只,问鸡翁、母、雏各几何?
这就是著名的百鸡问题。这道题的意思是:五个钱可买一只大公鸡,三个钱可买一只大母鸡,一个钱可买三只小鸡,今用1OO个钱,正好买了1OO只鸡。问其中大公鸡、大母鸡、小鸡各几只?
[分析与解]怎样用小学知识解答呢?我们细心观察题目发现:4只大公鸡和3只小鸡共值21个钱,而7只大母鸡也值21个钱。这就是说,每增加4只大公鸡和3只小鸡,同时减少7只大母鸡,不仅总只数保持不变,钱数也不变。
现在假定大公鸡买O只。此时原题就变成了我们容易解答的类似于“百僧分馍”的问题,即100个钱买100只鸡,母鸡一只3个钱,小鸡3只一个钱。问母鸡、小鸡各几只?
对这个特例的解答,可以这样思考:因为1只大母鸡值3个钱,3只小鸡值1个钱。把1只大母鸡和3个小鸡看作“一组”,那么这一组的4只鸡共值4个钱,1OO个钱正好可以买这样的100÷4=25(组),也就是,用100个钱可以买25只大母鸡,3×25=75(只)小鸡。
有了上面的观察结论和特例结果,我们可用增减法求得百钱买百鸡的各种情况如下:
公鸡     0 只
母鸡     25只
小鸡     75只
增4      4 只
减7      18只
增3      78只
增4      8 只
减7      11只
增3      81只
增4      12只
减7      4 只
增3      84只

即符合原题的解共有4组。
例2.甲、乙二人在周长为400米的正方形池塘的相邻的两个角上,甲在乙之前,乙按甲走的线路同时出发,甲每分钟走42米,乙每分钟走34米。甲、乙出发后经过多少时间才能走到池塘的同一条边上?
[分析与解]先作示意图如下:
甲在B点,乙在A点,这就是两人初始状态。现在甲、乙二人按箭头所示方向同时运动,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走到池塘的同一条边上。这是一道追击距离不明确的追击问题。我们不妨从特例出发:甲、乙能走到池塘的同一条边上,正好是一条边的两个端点。这样就有了确定的追击目标。即甲追乙2OO米。根据追击公式得:
2OO÷(42-34)=25(分)。
经过25分甲乙两人是否真走到了池塘的同一条边上呢?只有把甲乙两人放在图中观察,方可知晓。事实上,经过25分甲走的距离是:42×25=1050(米),乙走的距离是:34×25=85O(米)。此刻甲的位置是1050÷400=2(周)……25O(米),甲在AD边的中点;
乙的位置是85O÷400=2(周)……5O(米),乙在AB的中点。如示意图,我们不难观察发现:
甲只要再走5O米即可使两人在同一条边上。从而要求的问题迎刃而解。即25+5O÷42=26(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5-28 06: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特级教师和学生谈数学思考

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小窍门

钱守旺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的重要内容,刚开始学习时,有些同学觉得有困难,特别是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混合练习时,往往分不清到底该选用哪种方法。为了帮助同学们学好这部分知识,下面钱老师教你们两个“小窃门”。
1.如果你喜欢用算术和方程两种方法,那就请你记住下面的歌诀:
先抓分率句,
再定单位“1”,
写出关系式,
解法自分明。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例子。
(1)水彩画有50幅,蜡笔画比水彩画多,蜡笔画有多少幅?
(2)蜡笔画有80幅,蜡笔画比水彩画多,水彩画有多少幅?
先抓分率句“蜡笔画比水彩画多”,根据这句话可知,两题都是把水彩画的数量看作单位“1”。由此我们可以写出下面的关系式:
水彩画的数量×(1+)=蜡笔画的数量
再将两题中的已知量标在关系式下:
水彩画的数量×(1+)=蜡笔画的数量
     50
水彩画的数量×(1+)=蜡笔画的数量
                              80
很明显,第(1)题单位“1”已知,也就是求50的(1+)是多少。列式为50×(1+)。
第(2)题单位“1”未知,可设为x,再根据关系式列方程解答。即x×(l+)=80。
2.如果你都想用算术方法解,那就请你记住下面的歌诀。
先抓分率句,
再定单位“1”
分清乘或除,
量率要对应。
说的更具体一点就是下面的规律。
(1)单位“1”已知,用乘法计算。
方法:单位“1×所求量的对应分率=所求量
(2)单位“l”未知,用除法计算。
方法:已知量÷已知量的对应分率=单位“l”
运用上面的规律时,同学们要记住:做乘法,要抓住问句,求什么,就用单位“l”乘以它所对应的分率。做除法,要抓住已知量,已知哪部分量,就除以这部分对应的分率。
例如,育才小学全校共有学生1500人,五年级人数占全校人数的,六年级人数占全校人数的,求五、六年级共有学生多少人?
这道题我们把1500人(全校学生人数)看作单位“l”。单位“l”已知,用乘法计算。必须抓住问句,求出所求量的对应分率,即求五、六年级学生人数占全校人数的几分之几。这个分率题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可以用求出来。所以这道题应列式为1500×()。
又如,仓库里有若干吨化肥,第一天运出总数的,第二天运出总数的,还剩49吨,仓库里原有化肥多少吨?
这道题我们把仓库里的化肥总数看作单位“1”,单位“1”未知,用除法计算。做除法要抓住已知量,求出已知量的对应分率。题目里唯一的已知量是49吨,必须求出49吨的对应分率,也就是1-。所以这道题应列式为49÷(l-)。
小朋友,上面这些解题“小窍门”你都掌握了吗?
(本文作者钱守旺为河北玉田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特级教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16:5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