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993|回复: 5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特级教师和学生谈数学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5-27 07: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用比例法巧求面积

广东省佛冈县第一小学六(4)班 邹熳如
指导老师:黄秀银
学习中常遇到一些求面积的几何题,但条件比较隐蔽,用常规思路解答,常常无从入手。如果从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入手去分析问题,往往能帮助我们巧妙地解答。
例1:在三角形ABC中,AD垂直于BC,BE垂直于AC,如图1。AD=7厘米,BE=8厘米,AC+BC=21厘米,三角形ABC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分析与解] 因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当三角形的面积一定时,底和高成反比例,从三角形ABC的面积=BC×AD÷2=AC×BE÷2可得到:BC×AD=AC×BE,AC:BC=AD:BE=8:7;又从AC+BC=21(厘米)可得,AC=21×=9.8(厘米),所以三角形ABC的面积是9.8×8÷2=39.2(平方厘米)或BC=21×=11.2(厘米),所以三角形ABC的面积是11.2×7÷2=39.2(平方厘米)。
例2:在三角形ABC中,三角形CDE的面积是15平方分米,三角形BCE的面积是30平方分米,三角形ADF的面积是35平方分米,三角形ABF的面积是20平方分米,三角形AEF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分析与解] 因为三角形的面积除以底等于高的一半,所以当高一定时,面积与底成正比例;又因为三角形CDE底边DE上的高与三角形BCE底边BE上的高相同,所以,DE:BE=S△CDE:S△BCE=15:30=1:2;同样道理可知,从DE:BE=1:2得:S△AED:S△ABE=1:2;S△AED:S△ABD=11+2)=1:3。
设三角形AED的面积是x平方分米,则x35+20)=1:3 解之得:x=,所以三角形AEF的面积是35-(平方分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5-27 07: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特级教师和学生谈数学思考

分析、归纳试商的方法

王家鹏
笔算除法中,如何试商,且商得又准又快是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如何使学生巧商,是教师在教学中值得重视和钻研的地方。对学生学习了除数是多位数之后,我们有必要对试商的方法和类型加以总结,使学生在这方面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从而在除法中达到巧商目的。 下面就是我对除数是三位数试商的分析与总结。 (一)除数靠近整百数的除法 此类题我们要把除数看着整百数来除。
例如1902÷197=   1456÷202=
 想:197≈200  想:202≈200
   200×9=1800   200×7=1400  
   确定试商9   确定试商7
做:做:
因为:129<197 因为:42<202
所以:试商正确 所以:试商正确
(二) 除数靠近□50除法
做此类题首先要加强学生对150、250、350……的倍数的口算训练,这是试商快而准的必要条件。其次在计算时要灵活的加以运用。
例如765÷247  567÷152
 想:247≈250  想:152≈150
   250×3=750  150×3=450
    确定试商3   确定试商3
做:做:
因为:24<247因为:111<152
所以:试商正确 所以:试商正确
(三) 除数在□50与整百之间 由于除数是□16到□64的数有自身特点,如果我们仍然采取以上的方法,所的得的商有时会不够准确。我们可以取除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整百),然后分别求出商,再求两商之和的平均值。这个平均值便是我们要求的商或非常接近所求的商。
例如,781÷136  1316÷261
想: 因为:781÷100商7因为:1316÷200商6
      781÷200商3   1316÷300商4  
      (7+3)÷2=5    (6+4)÷2=5
   所以:试商5    所以:试商5
注:此种方法也应用与以上(二)的情况。 (四)在试商时如何减少试商的次数,是巧商的目的所在。 由于我们是采用求近似数方法,所以试商可能或大或小。这时教师要向学生讲解商为何会发生变化,并对变化加以分析、归纳。  (1)
除数 四舍五入 变小了   商可能 变大了
(2)
除数 四舍五入 变大了   商可能 变小大了
以上分析目的让学生在做多位数除法时,能很快的把它进行归类,并找到与之相应方法。从而达到巧商,提高正确率和速度。当然要使学生能够商得又准又快,达到巧商的效果。除了掌握正确的方法之外,还要多练。俗话说“熟能生巧”,所以适当的练习是提高计算正确率和计算速度的必要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5-27 07: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特级教师和学生谈数学思考

水流速度与航行时间

王家鹏
一只海轮在静水中每小时可以航行50千米,现在相距4000千米的甲、乙两港间行驶,如果水流每小时5千米,往返一次(水流速不变)需要几小时?如果水流速度是每小时10千米、20千米呢? 海轮顺水行驶的速度=船速+水速,逆水行驶的速度=船速-水速。根据题意可知海轮往返的路程一样。   4000÷(50+5)+4000÷(50-5) =(时) 答:如果水流每小时5千米,往返一次需要时。   4000÷(50+10)+4000÷(50-10) =(时)   4000÷(50+20)+4000÷(50-20) =(时) 答:如果水流每小时5千米、10千米,往返一次分别需要小时和小时。 证明结论:有以上条件时,水流速度越快,往返航行一次所需时间越多。 假设船速每小时是A千米,水速是每小时是B(B<A)千米,两地间的距离是S千米,往返一次航行的时间是t小时,对照上面的解答思路,可以得到如下的等式: t=S÷(a+b)+S÷(a-b)  =  =        注意:中,S(路程)和A(船速)都是定值,B(水速)越大,分母A2-B2的值就会越小,的值(值返一次的航行时间)就会越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5-27 07: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特级教师和学生谈数学思考

麻雀问题


苏联科学院教育动理研究所所长克鲁捷茨基,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他在1963年出版的《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中写有这样一道题。
“16只麻雀停在两棵树上。不久,2只麻雀飞离第二棵树,5只麻雀又从第一棵树上飞到第二棵树上,这时两棵树上的麻雀的只数相等。求两棵树上原来各有多少只麻雀?”
根据题意,可画线段图如下。
由于飞走了2只麻雀,所以现在两棵树上的麻雀一共有(16-2)只。而此时两棵树上的麻雀的只数相等,所以现在两棵树上各有(16-2)÷2只麻雀。于是可以得到:
第一棵树上原有麻雀:(16-2)÷2+5=12(只)。
第二棵树上原有麻雀:16-12=4(只)。
答:第一棵树上原来有12只麻雀;第二棵树上原来有4只麻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5-27 07: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特级教师和学生谈数学思考


三只船运货







西方传入我国学校里的第一本算术教科书是美国人狄考文编的《笔算数学》,这本书中有这样一道题。

甲、乙、丙三艘船共运货9400箱,甲船比乙船多运300箱,丙船比乙船少运200箱。求三艘船各运多少箱货?

这道题如果思路不对的话,就很难抓住解题的关键。事实上,它代表着一类广泛的问题,其共同特点就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未知量。

思考时,一般先假设几个未知量相等,或假定要求的一未知量是题里的某一已知量;然后按照题里的已知条件推算。所得结果常与题里对应的已知量不符,再加以调整,即可得到正确的答案。

因此,这道题就可以这样来思考:根据已知甲船比乙船多运30O箱,假设甲船同乙船运的一样多,那么甲船就要比原来少运300箱,结果三船运的总箱数就要减少300箱,变成(9400-300)箱。

又根据丙船比乙船少运200箱,假设丙船也同乙船运的一样多,那么丙船就要比原来多运200箱,结果三船总箱数就要增加200箱,变成(9400-300+200)箱。

经过这样调整,三船运的总箱数为(9400-300+200)。根据假设可知,这正好是乙船所运箱数的3倍,从而可求出动船运的箱数。

乙船运的箱数知道了,甲、丙两船运的箱数马上就可得到。

你能列式解出这道题吗?请你试一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5-27 07: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特级教师和学生谈数学思考

计算方法与运算定律的联系

盛大启
同学们掌握了整数四则的计算方法,又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几个运算定律后,你想过没有,已掌握的计算方法和这些运算定律之间有什么联系?
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是很重要的基础知识,它们不仅是加法、乘法的简便运算的重要依据,也是加法、乘法的口算和笔算的重要依据。理解运算定律和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能帮助我们牢固地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我们知道,多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先用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然后把几次乘得的数加起来。这个计算方法是根据乘法分配律得出的。
例如,342×23
        =342×(20+3)
        = 342×20+342×3
        =684O+1026
        =7866
写成竖式,就是:
两种算法的算理相同。
我们还知道,因数末尾有0和乘法的简便算法是: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最后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这个简便算法是根据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得出的。
例如,5800×60,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计算是:
  5800×60
    =(58×100)×(6×10)
    =(58×6)×(100×10)
    =348×1000
    =348000
写成竖式,就是:
得数348000=348×1000,其中348=58×6,1000=100×10。
两种算法的算理相同。
想一想:多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与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有什么联系?你能举例说明吗?
(本文作者盛大启为南京晓庄国际实验学校特级教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主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5-27 07:2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特级教师和学生谈数学思考

谈谈乘、除法的简单估算

盛大启
估算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虽然目前它还只作为选学的内容,但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学一点简单的估算知识,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能力,还可以培养我们思维的灵活性。
目前在我们数学课本中安排的简单估算,主要是乘、除法的简单估算。内容包括: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与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
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相同的地方是:都要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被乘数或被除数的近似数,再用这个近似数去乘以或除以一位数。
不同的地方是:求近似数时,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只要把被乘数的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则要分两种情况来处理: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够除,就把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把前两位后面的尾数省略。
这就是说,当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够除时,求被除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求被乘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相同;当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时,求被除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求被乘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不同。我们可以把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整理成下表。
求被乘数或被除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举例
用一位数乘
把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3186×3≈9000
 ↓
3000
用一位数除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够除3186÷3≈1000
 ↓
3000
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把前两位后面的尾数省略3186÷4≈800
 ↓
3200

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的方法与乘数是一位数的估算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被乘数和乘数都要先取近似数,然后再用两个近似数相乘。例如,
3186×38≈120000
     ↓   ↓
    3000  40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的方法也与除数是一位数的估算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被除数和除数都要先取近似数,然后再求两个近似数的商。除数都省略十位后面的尾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比除数十位上的数大,就把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如果比除数十位上的数小,就把前两位后面的尾数省略。
例如,3186÷28≈100                      3186÷42≈80
           ↓   ↓                            ↓   ↓
          3000  40                           3200  40
(本文作者盛大启为南京晓庄国际实验学校特级教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主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16: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