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实录、教案选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5-27 07: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实录、教案选

《松鼠和松果》教学实录

杨丽娟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意”“总”两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借助多读,感情性的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3、学生初步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依存关系。
    二.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依存关系。
    三.教学准备:
   1、课件,生字卡片。
   2、学生课前搜集小松鼠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来让大家猜一个迷语:头像小老鼠,尾像降落伞,常在树上住,忙着摘果子。
  生:这是松鼠。
  师板书:松鼠。
  师:你对它了解吗?
  生甲:松鼠生活在树林里。
  生乙:松鼠喜欢吃松果。
  生丙:松鼠的尾巴像降落伞,帮助它跳跃,它的尾巴又能当被子。
  师:小朋友知道的真多。刚才有小朋友说松鼠喜欢吃松果(板书:和松果)那松鼠和松果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听清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用铅笔圈出生字,多读几遍,再读给同桌听。
  (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师:请小朋友把小黑板上的生字自由读一遍。
  生自由读
  师:在读这些字时,有没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生甲:“主”和“眨”的声母一样。
”  生甲领读。
顺势给其他生字找规律归类。
  师:请大家齐读。
  生齐读
  师:这些生字以前你在哪见过吗?
  生甲:我的玩具金箍棒上有“如意”两个字。
  师:你真是个既会玩又会学的孩子。
  生乙:我们教室的墙上贴了校训,有“活泼”这两个字。
  ……
  师:这些生字都有好朋友和它们组成词语,请大家到课文中划下这些词语,读给你的同桌听。  
……
课件出示词语
生甲领读,男女赛读。
    师:这些词语还有一个更大的家,那就是句子,让我们来读一读藏有这些词语的句子。
课件依次出示四句话:
(1)松鼠聪明活泼,学会了摘松果吃。
(2)忽然,松鼠眨眨眼睛,想起来了: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
(3)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
(4)对,松鼠有了好主意。

  

《松鼠和松果》教学实录



生甲乙丙丁分别带读四个句子。
出现课件:一只小松鼠在吃松果。
  生甲:一只活泼可爱的小松鼠在吃松果。
  生乙:一只聪明的小松鼠在吃松果。
  师:课文哪一段是写这幅画的?请一个小朋友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小松鼠的心情怎样?
  生甲:这只小松鼠特别高兴。
  师:它怎么这么高兴呀?
  生丙:它学会摘果子啦。
生丁:它可以吃到许许多多的果子了啦。
板书:高高兴兴
师: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生甲:快快乐乐
生乙:喜喜欢欢
生丙:不对,是欢欢喜喜
……
师:松果那么香,那么可口,松鼠吃着吃着,忽然到了一个问题。请小朋友划出小松鼠想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第2、3自然段。(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的文字。)
  师:“摘”和“栽”,你能读准音吗
  生甲领读
师:大家做做这两个动作。
……
师:齐读这句话,想想小松鼠心情如何。
生甲:小松鼠很担心。
生乙:小松鼠害怕了
师:把你当成这只小松鼠,读一读它想的这句话。
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评议。
师:小松鼠还想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的文字。)
师:什么都没有了,就叫“光秃秃”。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吗?
生甲:光溜溜
生乙:红彤彤
生丙:绿油油
……
师:小松鼠想到了自己的子子孙孙,心情怎们样?
生甲:它更担心了。
生乙:它更害怕了。
师;你们把它的担心害怕试着读一读吧!
生自由读,指名赛读。
师:聪明的小松鼠想出了好主意,快看,它们在干什么?
课件出示小松鼠栽松果的画面。
生甲:它们在栽松果。
生乙:它们想了一个好主意。
师:给“主意”换个说法。
  生丙:办法
师:这是个好主意,可它好在哪呢?
生甲:小松鼠不仅自己吃饱啦,还可以栽许多松树,一举两得。
师:小松鼠的办法成功了!快看,几场蒙蒙细雨过后,在松鼠埋松果的地方,长出了一棵棵挺拔的小松树。(课件动画演示松树在雨后纷纷长出来的情景。)
(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文字)
师:“一棵棵”是指很多很多棵,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句子吗?
生甲:一排排
  生乙:一个个
  生丙:一束束
……
师:我想看看挺拔的小松树是什么样的,谁能用自己的身体表现出来?
生一个个站起来,站得笔直,师示意全班同学都站起来。
师引说:你们这些小松树已棵挨着一棵,等你们长大了,将来,这里会是一片茂密的(大森林)。
(课件出示第6自然段的文字)生齐读。
师引说: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你们的脚下会开满各种美丽的鲜花,将来,这里会是一个漂亮的(大花园)。
师引说;森林里有吃的、有住的,动物门都跑来这里安家,它们和睦相处,将来,这里会是一个动物的(天堂)。
  师:如果到了那一天,我们该感谢谁呀!是呀,让我们一齐来对小松鼠说:“谢谢你,小松鼠!”  www.cn910.net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保护森林的小松鼠,回去以后,大家可以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南昌市松柏小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5-27 07: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实录、教案选

《失物招领》朗读感悟教学方案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前海小学 张守侠

 

 

【课前准备】

  1、学生借助拼音朗读课文3遍。

  2、准备一个塑料袋,内装一些饮料罐、香蕉皮、餐巾纸等废品。


【教学过程】

一、读通读顺

  采取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


二、扣题设疑

  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


三、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按照“问题”线索朗读感悟

  1、一年级一班的小朋友到底丢失东西了没有?他们丢失了什么东西?从哪儿看出来的?

   ⑴ 指名朗读第六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⑵ 全班自由朗读第六段,一边读一边想:一年级一班的同学“丢”了什么东西?

   ⑶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丢失”的东西。

   ⑷ 启发情感,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① 如果你是一个爱护环境的同学,看到这么多的垃圾,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那你就带着这种心情朗读课文。

    ② 如果你是这些乱丢垃圾的同学当众的一个,此时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那你就用这样的心情朗读课文。

  2、那几位“丢”东西的同学“领”到自己的东西了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⑴ 指读第七段,随时纠正朗读中的问题,适当领读。

   ⑵ 全班自由朗读第七段,一边读一边想:那几位同学为什么脸红了?

   ⑶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⑷ 自由朗读,边读边想:他们“领”回自己的东西了吗?后来他们是怎么做的?

   ⑸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⑹ 引发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 如果你是那几位丢东西的同学中的样子,你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请你带着这种心情朗读课文。

    ② 如果你看到了这几位乱丢垃圾的同学主动改正了错误,你会怎么想?你会喜欢他们吗?那就怀着喜欢的心情朗读课文。


四、演读课文

  1、出示“道具”──一袋垃圾。

  2、演出准备──朗读课文第4、5段。

    重点知道朗读第四段中唐老师的话:

   ⑴ 自由读,争取读得正确流利,一字不差。

   ⑵ 哪位同学能做个严肃的样子给大家看看?

   ⑶ 请大家面带严肃的表情朗读唐老师的话。

  3、师生共同演读课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5-27 07: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实录、教案选

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主角——《美丽的小路》教学片断及评析

     

黄石市府路小学    王琴

片断一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自由地读了课文,谁想起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呢?

生:(纷纷举手)

师:那我们请这四位同学起来合作着读这篇课文,好吗?其它同学认真地听,等一会儿,老师还要请同学们评价的。

生:(合作着读课文)

师:他们读得怎样?

生:我觉得A同学读得好,读得很流利。

生:我觉得B同学读得很有感情。

生:我觉得C同学读得好,特别是第一自然段读得让我觉得这条小路真美。

生:我觉得D同学读得好,特别是兔姑娘和鹿先生的话读得很有趣儿。

师:同学们读得精彩,评得也了不起。那听了他们的朗读,你们心中有什么小问号吗?

生:美丽的小路是怎么不见的?

生:鸭先生为什么说“这都怪我”?

生:怎样做才能让美丽的小路一直和我们在一起呢?

师:同学们真会提问,真会学习!那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吧!

评析:教师让学生合作着读完课文后,又让其它学生评价这些同学读得怎样,既培养了学生善于倾听的习惯,又培养了学生从小善于发现他人之长,乐于表扬他人,用欣赏的目光看待伙伴的良好品德。

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教师询问学生心中有什么小问号,让学生学会提问,成为自主探究的切入点。同学们纷纷举手提出心中的问题,大胆质疑,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好奇心就越强,兴趣就越浓,思维就越活跃,学生也就真正成为一个探究者,学习也会变得其乐无穷。

片断二

师:同学们想不想表演五至八自然段的内容呢?

生:(热情高涨地说)想!

师:怎样才能表演得好呢?

生:要想表演好,就要把课文读好。

生:还要记住课文中的话。

生:还要注意表情、动作、声音。

师:真了不起,老师还没你们想得全面。那各个小组拿出头饰,开始合作练习表演吧,看谁表演得好。我们还要评选出最佳演员。

生:(合作练习表演)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台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请这一小组上台吧!

生:(上台表演)

师:小小评论家们,你们有什么意见发表呢?

生:我觉得鹿先生表演得不错,还捂上了鼻子。

生:老师,我有个建议,兔姑娘没皱眉头。

师:你观察真仔细。

生:老师,我还有个建议:鸭先生的声音应大一点。因为书上说鸭先生叫起来。

师:那你上来表演一下鸭先生,好吗?

生:(上台表演)

师:你叫得好!

生:他叫得很好,但没拍脑袋。

师:那请你上来演一演,好吗?

生:(上台表演)

师:真是棒极了!哪个小组敢上来和这个小组挑战。

生:(上台表演)

(全班一片掌声)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活跃学的形式,改变学的方法,调整学的结构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意义之一,教师采用了表演,评价等形式,将每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境中,学生大面积,全方位地动起来。用语感联结了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他们“捂住了鼻子”、“皱起了眉头”、“一拍脑袋”是对课文内容最好的诠释。在评论中,教师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展开互评,学生能够准确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根据演员的表演开展评说,运用语言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受到熏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批判性和创新意识。

片断三

师:同学们,你们提问过“鸭先生为什么怪自己呢?”,请大家不要忙着回答,各小组先交流昨天老师布置的环保小调查的情况:我们周围的垃圾是从哪儿来的?

生:我们小组调查的是家里的垃圾,有纸屑、妈妈择菜留下的菜叶、水果皮、废方便袋等。

生:我们小组调查的是校园的垃圾,有笔屑、纸屑、食品袋、饮料盒。

生:我们小组调查的是餐馆的垃圾,有一次性碗筷、剩菜剩饭、烟头、瓜子壳、水果皮。

师:同学们现在明白了鸭先生为什么说“这都怪我”了吗?此时          此刻,如果你是鸭先生,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真后悔,小动物们乱扔垃圾时,我没制止。

师:你真聪明!

生:如果一天一打扫,小路就不会是这个样子。

生:我应召集小动物们开个会,轮流清扫小路。

师:你真会想!

生:我应该在小路上竖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小路是大家的,我们要爱护它。”

师:你真了不起,老师奖你一颗创意星。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当学生提出了“为什么鸭先生怪自己”的问题时,教师不是忙着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合作交流课前调查的“我们周围的垃圾是从哪来的”。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设计,让课堂成为社会教育的连线,又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与同学合作交流,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舞台,同时也突破了阅读教学的难点,还体现了本单元课文内容的整合。

在教学中,教师还有意识地进行留白,启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给学生留下探究的空间,有了留白,就有了多向思维,如“鸭先生为什么会怪自己,假如你是鸭先生,此时此刻,你是怎样想的?”,这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空间,又给学生创造了展示的平台,学生的每一个想法都是他们对生活的一种体验,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老师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赞赏,他们会感到“我能行”、“我聪明”。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让他们品尝到了成功的欢乐,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5-28 06: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实录、教案选

古诗也可以这样读——小学古诗《所见》教学案例及反思高中语文
据新课程的理念,我改变以往诗歌教学的方法,尝试着这样上古诗《所见》: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放风筝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呢?请自由读读古诗最后一句话,想一想,你要用一种怎样的语气读呢?
      (学生自由练读)
      讨论:你觉得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生1:我觉得应该读出高兴的语气。因为放风筝时,风筝飞得很高,心里很高兴,好像自己的心也跟风筝飞上天了,所以要有高兴的语气来读。(该生朗读)
         
生2:我不完全同意用高兴的语气来读,我觉得还要读出担心、害怕的语气。因为风筝飞得那么高,我担心那细细的线会断了,所以心里有点害怕。(该生朗读)
          生3:我觉得该用急切的心情来读,想让自己的风筝快点飞上天,飞得比别人的高。
          师:其他小朋友呢,你们同意谁的意见?
         (学生各抒己见)
          师:刚才小朋友们分别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来理解的,所以你们的想法都是正确的。现在大家就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学生朗读。
          师:你们觉得她读出了什么语气?
          生4:我觉得她在读“忙趁东风”时,读得比较快,可以看出这时她真得很想放风筝。
          该生再次朗读,全班仿读。
          师:谁还能读出不同的语气呢?
          (教师请了三个学生朗读)
          师:评一评,谁读得好?
          生5:我觉得吕佳雯读得好,她在读时语调比较高,也读得比较快,读出了高兴的语气。
          生6:我也觉得吴志强读得好,他在读“放纸鸢”三个字时,语速较慢,声音听去有点发抖,比较轻,读出了那种担心、害怕的感觉。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
          (该生再次朗读,全班仿读)
          (语文课堂网 www.ywkt.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所见)
此文转载
      【反思】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事实上,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读,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要是在以前,我会根据教参给予学生一个统一的答案,而在此教学片断中,我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和多元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5-28 06: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实录、教案选

前段时间,我在上古诗小学语文《所见》一课时,教学过程中设计到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牧童能捕到那只鸣蝉吗?其中一生出人意料的回答,引发了我的深思,于是我把它记录下来,与同仁共议。
师:的最后一句看出,牧童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蝉儿,就马上停住歌声,屏住呼吸,一动不动。那么,你认为牧童能捕到那只鸣蝉吗?
生1:我觉得能捕到,从诗中可以看出牧童是捕捉鸣蝉的行家。
生2:我认为捕捉不到,因为蝉很灵敏,牧童只要发出轻微的响动,就会把蝉吓跑。
师:同学们推理的都很合理,教师很欣赏你们的想象力。
忽有一生高高举手示意有重要发现。我叫起他问:你还有什么不同看法吗?
生3:我也认为牧童捕捉不到蝉,因为就算牧童很聪明,动作轻巧,那如果牛叫了呢?那不就把蝉吓跑了。
师:这位同学的发现很有价值,他观察细致,想象大胆、合理,大家为他鼓掌。
当时,我听到这样的回答感到意外。说实话,我在备这一课时,也未想到“牛叫”的问题。课后我感觉,尽管在这个问题上我对同学的引导很到位,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进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求异思维。那么牛叫会不会惊动鸣蝉呢?这个问题我没有预料到,课后经过反思,才觉得对提出该问题学生的评价不够慎重。为培养创新思维面对学生的回答一味地肯定、赞赏,会把学生引入误区,把毫无根据的想象当作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慎重,在鼓励和肯定,新发现,奇思妙想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已求真知。经认真考虑,我觉得当时我应该在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再鼓励学生:“那么,牛叫会不会惊动鸣蝉呢?在自然界中动物同时鸣叫会不会想互影响?请同学们回去后查找有关资料。”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精神,同时也弥补了备课中的缺漏。通过课堂中的这个小环节,我认识到:备课要全面、多思,课堂评价要要科学、慎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8-5-28 06: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实录、教案选

[情景说明]
   古诗小学语文《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情趣:
   野外的林阴小道上,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是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而那不知祸的小东西仍在自鸣得意地“知了……”个不停!

  [教学过程]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初读古诗。
  师:在夏天的时候,小朋友都喜欢玩些什么呀?
  教师倾听学生的谈话,了解学生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古诗古诗小学语文《所见》。
  师:夏天的农村有许多有趣的事儿,可以捉螃蟹呀,采莲蓬呀!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呀,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小学语文《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读这首诗。(学生听教师范读古诗。)
  师: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
  生:他看见了一个小牧童。
  生:他还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
  生:他看见了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
  师: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后,教师了解学习情况。了解字词的认读情况,采用的方法是“苹果”字卡认读,读好了,就表示果子成熟了,可以贴大黑板上的大树上。在认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三言两语的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所:(引导: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
  闭:(引导:闭上我们的小眼睛。)
  立:(引导:立正的立就是这个立。)
  蝉:(引导:蝉是一种什么样的小动物呀?学生畅谈后出示蝉的图片,小结:蝉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动物,夏天的时候,他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热呀,热呀!人们也就叫他“知了”。你看,这只蝉飞呀,飞呀,飞到了大树上。(将图片贴到黑板上的大树上。))
  牧童:(引导:放牛的孩子就叫牧童。)
  捕捉:(引导:小动物是最害怕小朋友捕捉他们的。)
  师: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跑回了家,躲进了课文中,但是,我们还是认识他们,我们一定会把这首诗读好的。齐读古诗。

  第二版块: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儿在飞,多美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读齐读)
  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
  生:他是这样骑黄牛的。(边说边做动作)
  师:做上动作,你再来读这两行诗,看看是什么感觉?
  生:(得意的边做动作边朗读。)
  师:好神气呀!小朋友们是不是都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再读这两行诗,每个人的动作可不一样哦!(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
  生:(骑黄牛,读古诗。)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突然停止音乐)“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生:因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
  生: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
  生:小树林里没别人,他是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生:因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树上,大树上有一只蝉,所以我这样想。
  生:还有诗的后面说了,“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就是说他想住蝉。
  (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体验到小牧童是想捉树上的蝉。)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
  (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
  生:(很大声地读)
  师:哎呀,蝉儿飞跑了,你太大声了。你再读一读。
  生:(小声地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
  生:(齐读)
  师:你们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
  生:(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捉到了,有的认为没捉到。)
  师:你说捉住了,怎么捉住的?来,到讲台上来试一试,看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指大树上的“蝉”)
  生1:(上台后没有捉到蝉,太高了。)
  师:哎呀,树太高了,爬不上去呀!怎么办那?快帮小牧童想想办法呀!
  生2:可以搬快石头来,踩在石头上爬。
  师:(向四周看)小树林里没有找着大石头块呀,再说,石头块也太矮了!怎么办呀?
  生3:骑到黄牛身上去,踩在黄牛的背上,就可以够得着蝉了。
  师:好办法呀!那你来试一试!
  生:(把小凳子当黄牛,踩在黄牛上捉住了“蝉”。)
  (鼓励孩子有独特的意见,引导孩子帮小牧童想办法,克服困难,把蝉捉住。让孩子用自己想出的办法模拟表演,捉住黑板上的那只蝉。)
  师:小牧童终于捉住了这只蝉,你高兴吗?
  生3:高兴。
  师:这只“蝉”就是你的了,你可要好好对待它哟!小朋友们喜不喜欢这个小牧童?喜欢就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呀?
  生:喜欢。
  师:那我们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我们把这首诗背下来。
  (练习背诵)

  第三版块:指导书写。
  一、示范指导:这节课,还有几个生字朋友,我们要会写。(粉笔演示,重点指导“林”,木字作为偏旁,一捺改为一点,注意点的位置。)
  二、自由练习书写。(播放音乐:《快乐的小牧童》。)
  三、集体评议:引导学生观看一个小朋友的字,观察他哪儿写得好?如果把哪一笔改一改,就更漂亮了?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
  学生齐背古诗后教师讲述:不止这一首,其实还有很多古诗是写农村的事儿,老师这儿有几首,把它送给爱诗的孩子。
  推荐古诗:《小儿垂钓》、《池上》、《四时田园杂兴》。

  [评析]
  古人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古诗小学语文《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这堂课做到了: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诗重趣,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快乐的小牧童》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于是,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正所谓:“文章读的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原创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8-5-28 06: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实录、教案选

《小池》教学实录之一

一、揭题,了解学生已有基础。
  1.出示诗歌于黑板。学生自由读背。
  2.师:这首古诗哪些小朋友会背了?谁来背背?(指名三人背诵。)
  3.师:有些同学已经会背了,那么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把它读好,读出诗的味道,还要把里面的字认一认。
  【现在的小学生阅读面是比较广的,许多学生的家庭教育也很好,特别是一些古诗之类的,很多学生都会背的。所以我们的教学完全没有必要一定要从零开始。按照学生的的已有基础进行教学,也是我们新课程倡导的。既然学生会背了,那就先让他们背一背,然后再给他们提出新的要求:要把它读好,读出味道。这样的设计是比较实在的。】
  二、初读,大致了解诗的大意。
  1.指名朗读
  师:那么现在谁愿意将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泉眼无/声/惜(细音)细(惜音)流------(读音和停顿都有问题。)
  师:你能把第一句再读一读吗?看清楚拼音。(该学生还是没有读准确。)
  师:你先坐下,我们听一听其他同学的朗读,等一下再请你读一次,相信能读正确了。(指名另两位学生读后,再请他来读,果然读正确了。师生共同祝贺他。)
  2.揭示作者
  师:刚才的同学在朗读时,都将诗的作者告诉了我们,他是谁呀?
  生(齐):杨万里!板书:宋杨万里
  师:是的,《小池》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写的。他在诗中写了一个怎样的小池呢?
  学生自由读后发言。
  生1:一个静静的小池。
  生2:美丽的小池。
  生3:这是一个长着荷叶的小池。
  师: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是春天。
  生2:不对,应该是夏天。因为夏天才有荷花的。
  生1:可是这儿没有荷花。
  生3:这里有荷叶,荷叶刚刚长出来,所以这是早夏。(前面学过《早春》。)
  师:有道理,只是我们不说早夏,是初夏。板书:初夏
  【虽然有些学生已经会背诵了,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的,有些学生连正确朗读还是有困难。我们的教学在关注学生已有的基础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通过耐心地引导,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自己的基础是也有很大的提高。这是很重要的。实施新课程之后,老师普遍反映,学生之间的差距拉大了。所以我们要给学有困难的学生更多的机会。】
  三、再读,读通读顺诗句。
  1.听课文录音。
  这首描写初夏小池的诗写得很美,我们怎样来读好它呢?先来听听课文录音。
  2.自由朗读
  我们也来读一读吧!
  3.指名叫一些学生来读或者背
  师:她哪些地方已经读得好了,不足的地方又在哪儿?谁愿意将它指出来?
  4.小组互相朗读.
  还没有读的在小组里读,读给同学听听,互相纠正共同进步。同桌两人互相读。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并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同桌把每句诗读通顺。
  5.检查朗读情况
  指名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
  【古诗的朗读是非常重要的,怎样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本课的教学,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提高朗读的质量。】
  四、交流,简单了解诗意。
  师:通过读,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句读懂的?
  生1:我读懂了泉水是没有声音的,泉眼“无声”惜细流。
  生2:我读懂了泉水是轻轻地流过的,是从“泉眼无声惜细流”知道的。
  生3:我知道了荷叶刚刚长出尖尖的角,就已经有蜻蜓停在上面了,是从后面两句读懂的。
  师:你能在插图中指一指那刚露出尖尖角的荷叶吗?
  指名该学生上来在图中指出,其余学生一起朗读:小荷才露尖尖角。
  生4:老师,那我有问题了,为什么蜻蜓是“立”在荷叶上,而不是“停”?
  生5:“立”在荷叶上就是“停”在荷叶上。像杂技表演那样倒过来了。
  师:哪里还读不懂?
  生:“泉眼”是什么意思?
  大家似乎一下子解释不出。
  师:那我们来看看插图,你认为泉水是从哪边流出来的?
  生:是从右上方流过来的(指图)。
  师:泉眼也就是泉水流出的地方就在这边。
  生:“惜细流”的“惜”我又不懂了。
  师:你们谁能用“惜”组词吗?
  生:珍惜,爱惜。
  生2:哦,就是泉水爱惜流水。
  师:是啊,泉眼珍惜地让泉水轻轻流出。
  ……
  【古诗教学中,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是我们老师最难把握的,尤其是一年级小学生,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逐个讲解词句的意思,不但学生不能理解,而且他们也没有兴趣。本课的教学,老师让学生自己来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读懂。学生从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入手,说得明白,也听得懂。从教学的效果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是一年级的学生,可是他们对诗句还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的,比如“立”,比如“惜”,这些词语,如果我们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学生是很难理解的】
  五、朗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1、教师范读,指导停顿。
  师:这么美的诗,让老师也来读一读好吗?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 学生练读,激发想象。
  师:我们男生读一读,(问女生)你们看到了什么?
  女生1:我看见荷叶长出了尖尖角,有一只蜻蜓在上面休息呢!
  女生2:我看见大树的影子映在水中,很美。
  ……
  接着反过来,女生读,问男生。
  男生1:我看见泉水轻轻地流着,蜻蜓飞过来,立在荷叶上,荷叶刚刚露出尖尖角。
  男生2:我看见诗人杨万里了,他站在一个凉亭里,把这首诗写了下来。
  男生3:还有很多的小朋友,要来这边玩耍呢!
  ……
  【学习古诗,除了要让学生读懂读好之外,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这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的。新课程提出,要重视学生自己的体验,这是很正确的。读这首诗,小朋友看到的是什么呢?他们想到的是什么呢?这就是他们自己的体验,我们老师是无法替代的。让他们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六、画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师:你能把这样的情景画一画吗?
  师:你觉得在你的画中应该画些什么呢?
  生1:荷叶,泉水,大树,蜻蜓。
  生2:还有太阳!
  师:为什么要画太阳?
  生2:因为这是个晴天。树阴照水爱“晴”柔。
  师:好!谁愿意来黑板前跟老师一起画一画?
  最后大家一起画一画,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和老师一起画,师生一起画,其余画在纸上。将诗与画,情与景融为一体。

  【语文课的学科融合,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让学生画画的目的不是画,而是通过画,更好地理解古诗所描绘的意境。现在很多语文课,设计了很多的花样,如果目的不明确,就容易本末倒置了。学生说要画上太阳,教师的追问很重要,通过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

  【总评】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古诗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和巨大潜能。”因此,古诗的教学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体验。
  本课教学,教师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入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交流、背诵、画画,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注重个体差异,注重情感体验,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古诗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对语文教学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提问】
  1、低年级的教学往往比较侧重生字的理解和掌握,本课的教学没有以此为重点,而是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为重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低年级的识字教学的确非常重要。但是我一直反对脱离语言环境的字词教学,即使一年级也一样。本课要求学生认识的生字有6个。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都已经会流利地朗读这首诗了,所以并不存在认的问题。至于这些字词的意思,学生是不是能够理解呢?显然,有些是有困难的。但是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意思告诉学生,那样学生还是不理解的。比如“惜”,学生自己提出来了,教师就引导学生通过组词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它的意思。我认为,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不管的高段还是低段,都要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学习课文写法为主。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都是不对的。
  2、古诗教学好像都比较重视对诗句意思的解释,为什么这堂课没有让学生翻译诗句的意思呢?
  是有这样的现象。可是我不赞成这样的教法。古诗主要表现的是一种意境和情感语言美。如果把那么美的意境和情感,用我们现在白话翻译出来了,我觉得是对古诗的亵渎。就像把古诗翻译成英文一样,外国人如果不懂汉语,是很体会我们古诗的意境和情感的。特别是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我们如果简单地把古诗的意思翻译给他们听,他们是不会懂的。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说不要教学字词的意思了,有些重点的字词还是应该让他们明白的。有时候,我们承认学生也很难体验到古诗里所蕴涵的那种美,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不断的积累。我有一个观点,学生现在不能体会的,我们老师讲了他们也还是不能体会。
  3、本课的教学,教师充分利用了插图,画画等手段,引导学生去理解,去体会,这样做的效果如何呢?
  我们都知道,很多古诗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通过插图、画画让学生理解,体会比我们老师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我很赞赏老师和学生一起作画。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学生的兴趣很浓,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本课有个很生动的例子。学生说要画上太阳。老师就追问为什么呢?那个学生就从诗句中找到了理由。这说明虽然我们没有翻译诗句的意思,但是学生对诗句还是有自己的理解的。我认为,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验古诗所带给我们的美感,我们不但可以利用插图,画画,还可以根据诗句的特点,利用音乐、多媒体等许多手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4 01: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