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实录、教案选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06: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实录、教案选

课堂上飞起纸飞机以后……——《地球爷爷的手》教学片段评析

《地球爷爷的手》这篇一年级的语文课文,说的是有关“地心引力”这个颇深奥的问题。由于执教老师教学设计的理念正确,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再加上教师娴熟的教学技巧,使课堂上不断出现教学的精彩场面,给人颇多启迪。

  ◇片段一:
  宣布上课后,教师手里拿着一架自己折的纸飞机,兴致勃勃地面向全班学生:“同学们喜欢玩纸飞机吗?”
  孩子们都笑着大声说:“喜欢!”说着情不自禁地纷纷拿起课前准备的已经折好的纸飞机跃跃欲试。
  老师故意皱着眉头若有所思地说:“你在玩纸飞机的时候最希望的是什么?”
  学生略微停顿了一下,纷纷举手说:“我最希望纸飞机飞得高飞得远!”“我最希望纸飞机能像真飞机那样一直飞着,不掉下来……”
  老师笑着说:“今天我们上课,就先给大家玩一次放纸飞机的游戏好吗?”
  学生欢呼:“好,好!——”
  老师意味深长地说:“我们来看看谁的纸飞机飞得远,甚至飞出教室不落下来。来,一、二、三——”
  几十架五颜六色的纸飞机一下都飞出了孩子们的手,教室里一片欢腾……可是几秒钟以后,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不满的叹息声——纸飞机都纷纷落到了地上。
  老师又兴致勃勃地说:“别忙,看看老师是不是劲儿大些,能让纸飞机飞得更远。”孩子们都睁着半信半疑的大眼睛看着老师:“好,好,老师,你放!你飞!”老师一本正经地向教师的后面扔出了自己手中的纸飞机,那纸飞机飘飘悠悠地向教室后面飞去……当然,还是落到了地上。
  教师这时面向学生遗憾地说:“好,下课后,我们把地上的纸飞机再捡起来。——是啊,不管我们的纸飞机能飞多远、多高,最后它们总是会掉下来。好像这地上总有一只看不见的大手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小故事——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带学生齐读课题《地球爷爷的手》。
                               〖你正在浏览《论文百分百》提供的文章〗
  ◇片段二:
  当孩子们读了几遍“地球爷爷”说的话,让他们说说读了以后知道了什么时,他们的小手个个举得高高的,迫不及待地想说出自己阅读的收获。
  有的说:“地球爷爷的手是我们看不见的地心引力。”有的说:“树上的桃子不是自己掉下来的,是地球爷爷的手把它们摘下来的。”
  “还有,我现在知道纸飞机为什么会掉下来了,也是因为地球爷爷的手把它拉下来的。”
  “踢到空中的足球,也是因为地心引力才会落下来的。”
  还有的说:“我想,地球爷爷的手力气大得很。”
  我们不禁为这些孩子自主阅读、探究所得出的的结果而感到欢欣鼓舞。

  ◇片段三:
  在拓展和巩固的教学环节中,教师提出了挑战性的启动学生思维的问题:
  “小朋友们想一想,如果地球爷爷没有手了——也就是说地球没有地心引力了,我们身边的一切会发生什么变化?”
  孩子们这时展开推理和想象的翅膀,在一番交流和讨论后他们纷纷反馈:“那刚才我们飞出去的纸飞机就不会掉来了,不知道会飞到哪去呢。那就好了!”
  “那我们就不是走在地面上了,而是像太空飞船中的人一样,在空中飘来飘去了,那真好玩了。”
  “小猴可能就吃不到桃子了,桃子不一定会掉来,也许是‘掉’到天上去了。”
  “教室里的课桌椅会浮在空中的。”
  说着说着,就有学生发现问题了:“如果地球爷爷的手没有了,也许地球上什么都没有了。大楼、汽车,也许所有的东西都会在空中的,那就不好了。”
  教师这时因势利导,拿出一个地球仪边说:“是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正因为它有很大的地心引力,所以它才能紧紧地抓住我们、高楼以及地面上的一切。”
  教师一边在地球仪上贴上一些相关的立体纸模型。孩子们此时都专注地看着这个地球仪听老师说着,想着……

  评析:
  课的开始,就是一个设计和实施都很成功的教学片断,它的成功和精彩不仅仅在于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不仅仅在于巧妙地导入了新课。
  一、有效的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重要基础。所以,激发探究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应始终致力去做的事情。但怎样使学生对课本上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这是有规律可循的。
  这位执教的老师成功地运用了这样两条激发兴趣的规律:
  ①当所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疑问的时候,学习者会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②当所学知识揭示了自己习以为常的现象中的新的含义的时候,学习者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孩子喜欢玩纸飞机,但纸飞机总是要落到地上,这是孩子习以为常的,谁也没去考虑过其中的“为什么”,就像课文中写到的桃子熟透了会自动掉到地上一样。
  现在,老师又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搬到”课堂上,调动了孩子的生活和情感的积累,启发他们架设了建构新知的平台,教师巧妙的“强调”,使学生开始兴趣盎然地注意这个平时没去思考过的熟悉的现象。这样,他们在对课文的探究性阅读中必然是主动、积极的。
  二、从课的一开始就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践性。
  这节课开头的这一片段,充分说明了教师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认识是比较到位的。
  试想:如果不是让学生们自己放飞纸飞机,而是教师演示放飞,那样的效果是不能和现在这样相比的。由学生自己来放飞纸飞机,这就使学生再次亲身体验、感受“地球爷爷”那看不见的“大手”,这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而教师再次演示放飞纸飞机,则强化了本节课要探究的主题,体现了教师“引导者”作用。
  三、教学环节二、三与教学环节一的关系。
  如果说教学环节二、三是精彩的,学生的表现很令人振奋,与课的开头真是首尾呼应;但遗憾的却是看不到教师的“精彩表现”。这说明什么呢?
  可以说,没有成功的“激趣导入”,就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阅读探究和兴趣盎然的朗读练习实践(当然离不开教师巧妙的引导和组织,本文尚未评析),于是也就不会有片段二、三学生精彩的反馈,就不会收到这样的教学效果。
  我们可以看到“课堂上飞起纸飞机”以后对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所产生的效应。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这就是教师最“精彩的表现”,而无需教师自己再去“表现”她自己的才华了;因为教师的精彩表现就应该是常常呆在舞台一边的高明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而不是舞台的主人——演员。学生永远是“学习”这个舞台上的主要角色。
  以上精彩教学片断再次告诉我们: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个人意义和价值”,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乐于探究;对小学低年级而言,高屋建瓴地组织小小游戏,有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当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他们架设构建新知的平台。这些,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06: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实录、教案选

《地球爷爷的手》(案例)

一笑而过 发表

《地球爷爷的手》这篇一年级的语文课文,说的是有关“地心引力”这个颇深奥的问题。由于执教老师教学设计的理念正确,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再加上教师娴熟的教学技巧,使课堂上不断出现教学的精彩场面,给人颇多启迪。

  片段一:
  宣布上课后,教师手里拿着一架自己折的纸飞机,兴致勃勃地面向全班学生:“同学们喜欢玩纸飞机吗?”
  孩子们都笑着大声说:“喜欢!”说着情不自禁地纷纷拿起课前准备的已经折好的纸飞机跃跃欲试。
  老师故意皱着眉头若有所思地说:“你在玩纸飞机的时候最希望的是什么?”
  学生略微停顿了一下,纷纷举手说:“我最希望纸飞机飞得高飞得远!”“我最希望纸飞机能像真飞机那样一直飞着,不掉下来……”
  老师笑着说:“今天我们上课,就先给大家玩一次放纸飞机的游戏好吗?”
  学生欢呼:“好,好!——”
  老师意味深长地说:“我们来看看谁的纸飞机飞得远,甚至飞出教室不落下来。来,一、二、三——”
  几十架五颜六色的纸飞机一下都飞出了孩子们的手,教室里一片欢腾……可是几秒钟以后,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不满的叹息声——纸飞机都纷纷落到了地上。
  老师又兴致勃勃地说:“别忙,看看老师是不是劲儿大些,能让纸飞机飞得更远。”孩子们都睁着半信半疑的大眼睛看着老师:“好,好,老师,你放!你飞!”老师一本正经地向教师的后面扔出了自己手中的纸飞机,那纸飞机飘飘悠悠地向教室后面飞去……当然,还是落到了地上。
  教师这时面向学生遗憾地说:“好,下课后,我们把地上的纸飞机再捡起来。——是啊,不管我们的纸飞机能飞多远、多高,最后它们总是会掉下来。好像这地上总有一只看不见的大手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小故事——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带学生齐读课题《地球爷爷的手》。

 评析:
  课的开始,就是一个设计和实施都很成功的教学片断,它的成功和精彩不仅仅在于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不仅仅在于巧妙地导入了新课。
  一、有效的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重要基础。所以,激发探究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应始终致力去做的事情。但怎样使学生对课本上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这是有规律可循的。
  这位执教的老师成功地运用了这样两条激发兴趣的规律:
  ①当所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疑问的时候,学习者会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②当所学知识揭示了自己习以为常的现象中的新的含义的时候,学习者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孩子喜欢玩纸飞机,但纸飞机总是要落到地上,这是孩子习以为常的,谁也没去考虑过其中的“为什么”,就像课文中写到的桃子熟透了会自动掉到地上一样。
  现在,老师又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搬到”课堂上,调动了孩子的生活和情感的积累,启发他们架设了建构新知的平台,教师巧妙的“强调”,使学生开始兴趣盎然地注意这个平时没去思考过的熟悉的现象。这样,他们在对课文的探究性阅读中必然是主动、积极的。
  二、从课的一开始就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践性。
  这节课开头的这一片段,充分说明了教师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认识是比较到位的。
  试想:如果不是让学生们自己放飞纸飞机,而是教师演示放飞,那样的效果是不能和现在这样相比的。由学生自己来放飞纸飞机,这就使学生再次亲身体验、感受“地球爷爷”那看不见的“大手”,这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而教师再次演示放飞纸飞机,则强化了本节课要探究的主题,体现了教师“引导者”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06: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实录、教案选

挑刺新教材——论《兰兰过桥》入选教材之失误



徐卫



看近年来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兰兰过桥》一文作为“保留曲目”反复出现。在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编者更是把它当作经典的科幻(普)作品,安排在以“我们爱科学”为主题的第八单元,力图通过这篇课文的教与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但是,《兰兰过桥》这篇课文本身科学方面的一些缺陷,注定了结果是事与愿违的。
     一、从“凡尔纳“说起
    儒勒·凡尔纳(1828-1905)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被誉为“科学幻想小说的鼻祖”。他于1863年开始发表科学幻想冒险小说,以总名称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奇异的漫游》一举成名。代表作为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主要作品还有《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机器岛》、《漂逝的半岛》、《八十天环游地球》等。凡尔纳的作品情节惊险,人物生动,熔知识性、趣味性、创造性于一炉,他提出自然科学方面的许多预言和假设,至今还启发着人们的想象力,他的作品被译成数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深受数亿读者的喜爱。如他1865年发表《从地球到月球》,就是大家熟悉的一部科幻小说。这部作品最早是由鲁迅介绍到我国来的,当时的译名叫《月界旅行》。令人吃惊的是,这部很早以前的作品,其情节竟和1968年美国国家宇航局发射的阿波罗8号登月的情况极为相似。
    与凡尔纳作品相比,《兰兰过桥》这篇文章科学上的幼稚显而易见。
    二、尴尬的《兰兰过桥》
   《兰兰过桥》是根据已故桥梁专家茅以升早期的科幻小品改编而成的,文中介绍了“潜水桥”、“塑料桥”等一些未来的奇妙的桥。然而,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已充分证明,课文介绍的几座“奇妙”的桥在今天已是毫无奇妙可言,不仅不具有科学的前瞻性,甚至有些已经被证实毫无实用性。
    1、潜水桥,何奇之有?
   “潜水桥”是文中介绍的第一座桥,这种桥“架在水里”,“像一幢长长的房子”。“兰兰站在桥上,可看见大大小小的鱼游来游去,各种各样的船只在桥顶上驶过来划过去。”按课文的说法,这座桥是多么的奇妙呀?但只要仔细观看图片及文字介绍,你就明白,所谓的潜水桥只不过类似于“海底隧道”、“海底世界”之类的工程而已,且远不如这些工程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请看如下资料。
    资料一、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
    ——举世瞩目的连接英国和法国的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定于1994年5月6日举行隆重的通车典礼,从此,隔断英伦三岛与欧洲大陆的天堑变通途。人们只要坐上被称为“欧洲之星”的高速列车,穿越海底隧道,连接伦敦、巴黎、布鲁塞尔仅需3个小时。为使隧道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通道,欧洲隧道公司除在列车行驶速度和服务方面作出努力外,还在安全方面采取了措施。该公司在隧道内安装了大量先进的安全装置,仅用于隧道运营管理的控制和信息交流系统就有3套。此外,还备有自动灭火装置、防震系统、修建了防弹墙、安全通道,甚至设置了动物捕捉器,以对付因迷路而闯入隧道的动物。隧道每隔1.75公里就安置一个监测器,随时测定温度、烟尘及一氧化碳的含量……
    资料二、厦门海底隧道
    ——2010年以前,厦门将建成一个可以全天候进出厦门岛的海底隧道。这将是祖国大陆的第一条海底(暗挖)隧道,并将成为厦门岛重要的第三条进出岛通道。该条海底隧道工程估计总投资在30亿元左右,将是厦门市所有工程中投资额最大的项目。该工程总长度约9公里,其中隧道全长5900米,是一座兼有公路和城市道路功能的隧道。
    资料三、奇妙的”海底世界”
    世界各地的“海底世界”是游人非常喜欢游玩的景点,请看某一“海底世界”的解说词。
    ——“这里向您揭开了来自大洋的鱼类、贝类等海洋动物神秘的面纱……随着自动步道缓缓移动,各种色彩斑斓的鱼类在身边游戈,让您在海底漫游的梦想成为现实。大洋海底隧道采用封闭环行亚克力玻璃,自动平梯载着游客沿通道在水下穿行,仿佛置身于海底一般,五光十色的珊瑚礁丛,珍稀的海洋鱼群环游在游客的四周,海洋动植物的迷人景观尽收眼底……触摸池中可以亲手去感受海洋生物,在这里可以体味到鲨鱼温柔的一面……
    以上资料已雄辩地证明,目前世界上比该文中介绍的“潜水桥”更先进、更科学、更实用的类似的水底工程比比皆是,“替水桥”何奇之有?
    如果一定要“神奇”的话,请看课文关于如何进出“潜水桥”的描述。
    ——在路上,他们遇见一条波浪滚滚的大河。爷爷没有停车,一直向大河里开去。兰兰吓得闭上了眼睛。
   “兰兰,下车看看大桥吧!”听见爷爷的喊声,兰兰才敢睁开眼睛。她一看,原来是一座架在水里的桥,很像一幢长长的房子。
    看了上面一段话,你是不是想问以下的问题,他们的车是怎样穿过波浪滚滚的大河,魔术般地进入大桥的?是通过类似潜水艇上的那种进出装置吗?是采用了类似于轮船过船闸的原理吗?是科学猜测中的“虫洞效应”、“时光隧道”还是“时空转换”?不可理解。我们感到奇怪的是,与“海底隧道”“海底世界”类似的“潜水桥”为什么不把它的进出口设在岸边?
    显而易见,为了让人觉得这座“潜水桥”是一种想象中的,有待于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才能在未来某一天造成的奇妙的桥,作(编)者人为地制造了一些神奇,可同时又无法自圆其说,只好让兰兰闭上她惊恐的眼睛。
    (二)、塑料桥,价值何在?
    课文介绍的另一座奇妙的桥是“塑料桥”,跟“潜水桥”相比,这座桥更显得没有意义。理由有以下几点。
    1、与“塑料桥”类似的产品司空见惯,如游泳用的游泳圈、漂流用的橡皮艇等,除了个头、形状稍有不同以外,这座“桥”体现不出比上述产品更多的科技含量。
    2、文中有一段这样的叙述,“爷爷打开皮包,取出一包塑料管子,说‘这又薄又结实的塑料管子,打进空气就成了一座轻巧的桥。’”不难看出,这“高科技的桥”充上气后重量一定很轻,否则一老一小是无法把它搁置对岸的。那么,一个问题无法回避,“塑料桥”这么轻,体积又这么大,即使能铺在湍急的水面上,又如何能保证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又是怎样使这又薄又轻的“桥”的表面保持一定的硬度,让两人踏在上面毫不变型,这些都让人难以理解。另外,如果河流再宽一些,该“塑料桥”又将如何使用,这一切,看来只有被称为“魔术师”的爷爷才能回答。
    3、根据课文描述,这座桥的制作过程应该不是那么复杂,那么,为什么要让它停留在想象、猜测中,而不是马上把它生产出来,装备我们的部队官兵,地质队员,或者摆放在百货商店出售,满足经常需要过河的人的需要?
    归根结底,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实践已经证明这种“塑料桥”既不实用,用起来更不安全,它既无科学价值,也无经济价值。人们更愿意建一座真正的桥——一座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桥。即使是贫困得无法建起一座小桥、甚至是简易的木头桥的地方,他们选择的也是一根木头的独木桥或一根铁链的铁索桥,而不是价廉物美的“高科技产品”——“塑料桥”。
    三、结束语。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编排在上册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突破,以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实现语文学习的整合就是一个突出的特点。以“我们爱科学”为主题,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和《课标》的先进理念。但要注意的是,在选编本组课文时,编者要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所选的文章既要适合低年级的学生阅读,又要注意科学作品的时效性,充分体现科学的前瞻性。否则,当教师一边出示多媒体课件一边动情地解说着《兰兰过桥》中的桥是多么神奇的时候,无法面对的是孩子们明亮的充满探究欲望的大眼睛。
    《兰兰过桥》中“桥”的“神奇”来自我们热爱的桥梁专家茅以升老先生的科学猜测吗?谁知道呢!但即使是,《兰兰过桥》也将停留在茅老先生过去的那个年代,在今天,它们已经变成了现实或已被证明无需变成现实。《兰兰过桥》已经没有了被选入教材的价值,它只能永远地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该到了“功成身退”的时候了,这,正是科学的规律所在,不是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06: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实录、教案选

《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案例与评价

县(市):婺源县          学校:实验学校          执教:江喜娣
县(市):婺源县          学校:实验学校          评析:施黎明

教学内容: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目标:通过朗读,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感知青蛙的变化。
教学准备:1、动画课件(课文插图)。(教师)
         2、“长出后腿的蝌蚪”、“鲤鱼”、“长出前腿的蝌蚪”“乌龟”图各一张。(学生)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1、情景交流:孩子们,快告诉我,你们的妈妈来听课了吗?她坐在哪儿?见到自己的妈妈,你的心情怎样?你最想以什么方式来表达此刻的心情呢?
2、正当你们享受母爱的幸福时,瞧!谁来了?
(看动画:全景1)交流:这群小家伙是谁?你喜欢它吗?为什么?
3、(出示第一自然段)自由读,边读边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4、多可爱的小蝌蚪呀!可怎么不见它们的妈妈呢?孩子们,愿意跟随小蝌蚪去找找它们的妈妈吗?(出示课题:小蝌蚪找妈妈)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将学生引入情境,自然引出课题。]
二、感知内容,激趣识字
1、听动画朗读,边听边想: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吗?它们的妈妈又是谁?
2、交流:你听了后,明白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3、翻开课本,你发现了什么?
激趣:是啊!拼音娃娃藏起来了。你们知道吗?这是拼音王国的国王的意思,他悄悄地告诉老师:今天,他想在我班评出谁是真正的识字大王哩!愿意接受挑战吗?
(出示挑战第一关:比一比准先把课文句子读通)如果你遇到不认识的字,会用什么方法解决呢?)
(出示挑战第二关:游戏巩固汉字)
鼓励:拼音王国的国王让我告诉你们,你们都被评为“识字大王”啦!
[设计意图:以听动画朗读入手,有利于学生产生读的愿望和兴趣。在自主朗读中识字,体现了识字与阅读的整合。在此,还以“识字大王”的评比激发了学生克服读书困难的信心。]
三、图文结合,精读导学
1、小蝌蚪为什么会去找妈妈?
假如你就是这群小蝌蚪中的一只,你会怎么说?
小蝌蚪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出示第二自然段)谁能读?你读懂了什么?
2、(看动画:全景3)想:它们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
(出示第三自然段)交流:为什么会把乌龟错当妈妈?
3、(出示小动画:分组贴画)“迎上去”与“追上去”有什么不同的意思?请以贴画的形式向大家说明你的理解。
(出示动画:全景2与全景3)自主观察,小组探究:我们小组贴对了吗?评出“优秀小组”。
4、(出示动画:全景4)(出示第四自然段)联系前面的自然段,谈谈:现在,你知道了什么?
5、小蝌蚪终于找到自己的妈妈了。你想用一句话夸夸它们吗?
6、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自己也发生的变化。是怎么变的呢?
(出示综合训练题: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在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      ,过了几天,又长出两条    ,再过几天,尾巴变  了,最后,尾巴    了,变成一只     。)
7、(出示动画:全景6)引导想象说话:小青蛙一找到妈妈,就跟着妈妈学捉害虫的本领。它们不停地吃田地里的害虫,不知能捉多少只。大家想一想:如果哪一天,田野里没了青蛙,粮食、蔬菜上爬满了虫,我们吃什么呢?校园里的绿草爬满了虫,草坪会出现怎样的状况呢?
交流:现在,你又有什么话想对青蛙说?或对自己和其他人说吗?
小结:青蛙是益虫,是人类的好朋友,让我们都来保护青蛙吧!
[设计意图:不以老师的枯燥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理解,让学生在看动、读课文,贴图画中积极思维,发挥想像,从而感知青蛙的变化,并使学生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情境表演
1、(出示小动画:我是最棒的小演员)你喜爱文中的哪种动物?想怎样演好它?
2、(出示小动画:团结协作)学生演课本剧。
[设计意图:采用表演的方式,既可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又培养了学生协作的精神。]

点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江老师在上《小蝌蚪找妈妈》时,由于这是一节面向家长开放的课,不少同学的母亲都来听课了。开课时,江老师巧妙地抓住了这一和谐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此刻的心情。学生有了这时的体验、表达出的方式丰富多彩:有的是投入了妈妈的怀抱,与妈妈紧紧相仿;有的是说自己很高兴,十分激动;有的还动情地演唱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融融的亲情折射出情感的绚丽多彩,这为理解文章中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做好了铺垫。学习文章时,老师制作的动画课件十分得体、生动,江老师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欣赏动画,依自己所见,质自己所疑,思自己所想,解自己所问。真可谓:学生完全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也是新课标极力担倡的。本文中的“迎上去”与“追上去”是理解的重点、难点,江老师让学生以贴画的形式,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我们的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先让学生选好角色,再出示小动画(团结协作),鼓励大家:只有团结合作了,才能把它演好,小组才有可能得到“团结协作星”!这样,始终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中,学生的思维、探索、想象、合作、表现、创造等能力得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06: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实录、教案选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实录与评析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小学语文S版第四册

教学评析    辽宁省阜新市教师进修学院   赵彦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设计理念

1.以学生的原有认知和经验为起点,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自主建构,体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

2.“以读为主”,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生疑,读中训练语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资源的开发,注意与生活建立联系,注意引导学生多种方式的体验,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

学习目标

1.认识“灰、腿”等9个生字,会写“有、在”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去感知青蛙一生的变化。

3.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懂得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谁见过小蝌蚪?小蝌蚪是什么样的?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一谈谈对蝌蚪的了解,如果学生谈出来,教师要鼓励,并且要问一问学生是从什么地方了解到的。如果学生不了解,教师可以讲解蝌蚪的特点、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等。)

2、(出示小蝌蚪的图片)同学们,请看,这就是你们说的小蝌蚪,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小蝌蚪找妈妈》。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4、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估计:小蝌蚪是什么样的?小蝌蚪为什么找妈妈?小蝌蚪是怎么找妈妈的?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

5、同学们有这么多问题,那我们就来读读课文,看看你自己能解决吗?

一、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请同学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有不认识的生字,画出来,借助字典读准字音,理解字义,再想一想怎么记住它,同桌之间还可以交流交流。

(学生在读课文时,教师要巡视指导,随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2、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老师要检测一下你们。(出示识字卡片,指名学生读生字,并组词,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重点强调字音、或字义、或字形。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生字。)

3、你们还有不认识的生字吗?好,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你读懂哪些问题?(轮流指名学生读课文,注意每段过后,让学生改错、或正音,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4、学生回答问题。(学生的回答可能是不确定的,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说,教师尽量不要打断学生的发言,根据学生的发言,整理板书:小蝌蚪——鲤鱼——乌龟——青蛙)

二、    再读课文,指导写字

1、同学们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再练习把这篇课文读读好吗?(采取男女生对读,轮读,比赛读,齐读,小组读等形式)

2、同学们读得很好,下面我们来写一写这课的生字。请同学们看课后的生字表格,你发现这些生字有哪些规律,同桌互相说说,怎么写才能写好?

(学生观察、议论)

3、你们认为哪个字难写,想让老师指导写哪个字?(尊重学生的意见,学生提出生字后,教师要问其他同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然后,教师边讲边写,再问:“老师写得怎么样?”如果学生挑出毛病,教师再写,直至学生满意。)

4、你们也应该像老师这样,认认真真的写,好,现在大家动笔写吧!(教师巡视,发现不足,及时纠正,并且把写得好的,拿到前面展示。)

三.    外延伸,搜集资料

读了《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同学们对小蝌蚪一定很感兴趣,对吧!那么就请同学们课后,再详细地查找一下小蝌蚪或青蛙的资料,下节课我们交流好吗?



第二课时

一.  固词语,交流资料。

1.我们做一个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叫“看形体表演猜词语”。

(出示词语,一名学生根据词语的意思创造性表演,另一名学生猜是什么词语。“蝌蚪”“鲤鱼”“乌龟”“青蛙”“游来游去”“捕食”“摆动”“蹲着”)

2.同学们玩的很开心,是吧!上节课老师还交给同学们一个任务呢?谁来汇报一下。(学生汇报自己查阅的资料,可以是小知识、图片、儿歌、歌曲等)

3.知道的真不少,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资料片,想看吗?不过,老师有一个要求,边看边听边想,你想怎么学习这篇课文?(点击课件,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画面,教师配乐朗读。)

2.    商讨学法,自主学习

a)                       同学们都听入迷了,你有什么感受吗?(学生简单说说)

b)                       这篇课文很有趣,你们商量一下想怎么学,然后告诉老师好吗?

(学生商量后汇报,教师注意倾听,学生汇报的学习方法可能各有不同,教师注意优化学习方法,再适当的给些建议,使师生达成共识。基本把握:读句子,找词语,想问题,读出感情。)

c)好,现在我们就按这样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课文,小组可以展开讨论,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学生4-5人一组,开始自学,教师参与,随机指导。)

3.    汇报交流,点拨深化

(注意教师有意识的让学生让按课文的次序汇报,课文的解读与问题的生成以学生为主,在学生体会不出来的时候,教师在抓住时机反问,揭示课文的重点,把握价值取向。也就是说,学生能问的,教师不问,学生能读的,教师不读,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

a)汇报第一自然段。

点拨要点:小蝌蚪的外形是什么样的?“甩着”是什么意思?换成“拖着”行吗?你能用动作体会一下吗?你读出小蝌蚪是什么心情?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吗?谁能读得更好?

2、汇报第二自然段

点拨要点:小蝌蚪看见了谁,怎么问的,怎么说的?小蝌蚪问鲤鱼是什么语气?谁能读出来?鲤鱼的话怎么读?同桌互扮角色读。

3、汇报第三自然段

点拨要点:小蝌蚪又遇见了谁,是怎么问的?乌龟怎么回答的?小蝌蚪为什么要问乌龟呢?你能学着小蝌蚪和乌龟的样子读一读吗?同桌相互读一读。我来扮演乌龟,你们来扮演小蝌蚪读一读,怎么样?

4、汇报第四、五自然段

点拨要点:请同学们看图,小蝌蚪已经变成什么样了?她看见了谁?小蝌蚪为什么一下子就认出妈妈了?小蝌蚪见到妈妈是什么心情?怎么读?怎么读出青蛙妈妈的话?同桌互读,师生合作读。

5、汇报第五自然段。

点拨要点:小蝌蚪的尾巴怎么不见了?“已经”是什么意思?谁能用“已经”说一句话吗?你能想象一下他们跟着妈妈怎么捉害虫的?他们生活的会怎么样?谁来读一读?

4.    回归整体,领悟思想

a)刚才同学们汇报的可真好,谁能把课文完整的读一读?(学生推荐)

b)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自由提问,如果学生不问,教师问:小蝌蚪找妈妈,问了鲤鱼,又问了乌龟,那么他们为什么不把妈妈的特征说全面了呢?害得蝌蚪走了那么远的路?)

c)读了这篇课文,你以后应该怎么做事呢?(让学生联系生活的体验,站在不同的角度说,说多说少都可以,只要说出心里的感受就表扬。)

5.    创设情境,表演体验

1、《小蝌蚪找妈妈》是一个很有寓意的童话故事,你们愿意不愿意表演出来呀?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先练习一下,然后,老师要推荐一组到前面来表演。

2、推荐一组同学,老师简单给学生化装,戴上头饰,学生创造性的表演。

3、学生评议。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原有认知和经验为起点,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自主建构,体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所以问题的生成,阅读的方式,学习的方法,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以商量的语气建构学习内容。以学生为主体,不是放弃了教师的权利,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的设计起主导的作用,例如,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活动的组织,问题价值的取向,教学时间的调控等。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很多学习方式与内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教师有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与教学艺术。比如学生可能提出什么问题,什么问题提不出来,什么样的问题采取什么策略来解决,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怎么办。教师在什么时候,指导学生朗读,在什么时候与学生合作,什么时候与学生讨论,这些心中必须有个基本的预测。教师还要有以不变应万变的本事,那就是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不能变,变的是学生的针对问题的理解及不同的体验方式。学生针对某一课文内容的解读,首先按学生自己的方式进行(如,我读、我说、我问、我画、我演),教师是积极的参与者,学生自己读议不意味着对内容的全面理解,或把握住正确的价值导向,那么教师就要点拨,生成有价值的东西。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一定要注意“以读为主”,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生疑,读中训练语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资源的开发,注意与生活建立联系,注意引导学生多种方式的体验,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

低年级阅读教学伴随着识字任务,识字要和阅读结合起来,主张在读中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字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字形上,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培养良好的识字习惯与态度,识字要注意与写字相结合,要扎实的训练学生写字的基本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06: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实录、教案选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实录之二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昨天,老师捡到了一张“寻人启事”,你们想看看吗?
  生:想。
  师(出示寻人启示)读: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是谁?它在哪?听说二七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师: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
  生:愿意。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小蝌蚪找妈妈》。(板书:小蝌蚪找妈妈)
  师:让我们帮小蝌蚪一起去找妈妈吧。
  二、播放课件,引入课文。
  师:(播放课件,显示课文内容)。
  师:这是谁呀?(贴小蝌蚪图片)
  生:小蝌蚪。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
  生: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黑的,长着长尾巴。
  师:课文里是怎么描写的呢?
  生:小蝌蚪是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师:小蝌蚪现在在做什么呀?
  生:快活地游来游去。
  师:快活是什么意思?
  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师:对!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我们也来快活地读读书,请齐读第一段。
  生:(读)
  师: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怎么了?
  生:长出了两条后腿。
  师:(师贴长后腿的画于黑板上)请大家注意看图观察(电脑出示课件),这天,小蝌蚪碰见了谁,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生:小蝌蚪碰见了鲤鱼妈妈,它在向鲤鱼妈妈打听自己的妈妈呢。
  师:老师有个问题,为什么小蝌蚪会去向鲤鱼妈妈打听他们的妈妈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生:我知道了!小蝌蚪看到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他们也想自己的妈妈了,所以去向鲤鱼妈妈打听了!
  师:你说得真好!哪个小朋友能说一句话,后面用上疑问号,把小蝌蚪想妈妈的心情表达出来?
  生:(例句:谁是我的妈妈呢?
  我的妈妈是什么样儿的呢?
  我们的妈妈在哪儿呢?)
  师:小蝌蚪太想念自己的妈妈了,于是鲤鱼妈妈决定帮助它们找妈妈,它是怎样回答的呢?课文又是怎样写的呢?我们就是这群小蝌蚪,再来读读他们的话。
  生:(读蝌蚪的话)
  师:(出示——鲤鱼)老师现在来当鲤鱼妈妈,谁来当小蝌蚪,向我打听?
  生:我!我!(抢着答)
  师:不急,一个一个来!
  生:(一次又一次地练习)
  师:交换一下,你们念鲤鱼妈妈,我念小蝌蚪。
  (师生对读,边读边做动作)
  师:谁愿意上来表演这一段!注意,要把所有的动作都表演进去!
  生:(表演)
  师:来,评价一下,他们演得怎么样?动作都到位了吗?
  生:“迎”还没有做出来。
  师:怎么样是“迎”?看看图,图上是怎么画的?谁来试试?
  生:面对面的走到一起,就是“迎”!
  师:再请几个小朋友来演一演。(生演)
  师:他们这回表演得怎么样?
  生:很好!
  师:来,我们一起来把这一段读一遍。
  生:(齐读)
  师:从鲤鱼妈妈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蝌蚪妈妈的特点是什么?
  生:四条腿,宽嘴巴。
  师:(电脑出示第二幅图)小蝌蚪听了鲤鱼妈妈的话,继续游啊游,过了几天,小蝌蚪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又长出了两条前腿。
  师:为什么说是“又”长出两条前腿。
  生:它已经长出两条后腿,后来长出两条前腿,所以称为“又”长出两条腿。
  师:(师贴长前腿的画于黑板上):你真会学习。我们一起来看图,(电脑出示第三幅图)老师再请你们自己学习下面的课文,思考一下这回它们向谁打听妈妈,怎么打听的。读懂课文再请你自己表演表演,注意,一定要仔细地念。
  生:(学习) 。
  师:我看,有好多小朋友已经在表演了,老师念,你们表演,边读边演,行吗? (生演)
  师:为什么课文用了“追上去”这样一个词?
  生:从图上看,小蝌蚪和乌龟的游动方向相同,表现出小蝌蚪知道妈妈的特征和所处的位置后急于找到妈妈的心情。
  师:让我们带着急于找到妈妈的心情再来读读这一段。
  师:从乌龟的回答中,我们又可以知道蝌蚪妈妈的什么特点?
  生: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三、总结课文,深入引导。
  师: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是四条腿,宽嘴巴,而乌龟妈妈却说,蝌蚪妈妈是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服,捉虫还顶呱呱呢?到底蝌蚪妈妈长得什么样啊,请你们讨论一下,看看鲤鱼妈妈和乌龟谁说的对?
  生:都对!把它们俩的话合起来就更好了。
  师:那你来说说,蝌蚪妈妈是什么样儿的?
  生:四条腿,宽嘴巴,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服,捉起虫来顶呱呱。
  师:其实,蝌蚪妈妈就是谁啊?
  生:青蛙。
  师:小蝌蚪象我们同学一样聪明,认定了青蛙就是自己的妈妈,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看图(出示课件),仔细观察,看看小蝌蚪找到妈妈没有?
  师:小蝌蚪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谁能来说一说?
  生:小蝌蚪尾巴变短了。
  师:贴出小蝌蚪尾巴变短的图片
  师:小蝌蚪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该多高兴啊!你们想,小蝌蚪会对青蛙妈妈说些什么?谁能说一句话,后面用感叹号,把小蝌蚪找到妈妈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
  生:(例句:妈妈,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你啊!
  妈妈,原来你在这儿啊!
  妈妈,我们终于找到你了!)
  师:小蝌蚪和妈妈见面了,大家都非常高兴,它们的话该怎么读呢?请一个小朋友读小蝌蚪的话,一个朋友读妈妈的话。
  生:分角色朗读。
  师:青蛙的样子,我们在帮助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已经知道了,那课文上又是怎么描写的呢?
  生: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双大眼睛。
  师:(师贴出青蛙的图片)你们对青蛙有哪些了解呢?
  生:一只青蛙一年能捉一万五千多条害虫,是庄稼的好朋友,我们小朋友要好好保护青蛙。
  生:青蛙的叫声很好听,它还会写诗:“呱呱,呱呱,呱呱呱,”
  师:你的想象力可真丰富。
  生:青蛙走路是蹦蹦跳跳的,它还是游泳能手。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
  生:老师,我知道蛙泳就是青蛙发明的。
  师(微笑地):是吗?
  另一生:不对,是我们学习青蛙游泳时的动作来游泳。
  师:也可以说人模仿青蛙的动作。现在小蝌蚪已经长成了青蛙,它们会做些什么呢?
  生:它们和妈妈一起捉害虫。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四、朗读全文。
  五、简要复述,拓展思维。
  师: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里,小蝌蚪是怎么长成青蛙的呢?谁能简单地说说?
  师:老师这里有一道题,认真听讲的同学才会做。
  师:(出示课件)小蝌蚪先长出两条(后腿),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再过几天,(尾巴)变短了,渐渐地,(尾巴)已经不见了,小蝌蚪长成了(青蛙)。
  生:说并填空。
  师:大千世界,充满着无数的奥秘,希望同学们能积极探索钻研,像帮助小蝌蚪那样解决更多的难题

  板书
             小蝌蚪——找————妈妈
             两条后腿      碧绿的
             两条前腿      雪白的
             尾巴变短    
             尾巴不见了。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幻灯打出《寻人启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7)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来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教师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a.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a.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b.比较句子。(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c.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d.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4.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尤需如此。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呢?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子,并加以引申。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通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点评]
  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朗读训练,(带表情读、带动作读等),这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读的浓厚兴趣,学生通过读,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培养了语感。
  分角色表演课本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语文实践的舞台,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低年级阶段,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情感至关重要。本节课就力求做到“寓教于乐”,课堂上没有威严的老师,也没有恐惧的学生,随处可见的是教师与学生和谐、亲密地相处,正是这种和谐与亲密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零距离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大舞台。
                                       焦作市解放区幸福街小学卢玲


                   让课堂活跃,让学生主动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正确的教学方法应当是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掘出教材中发散性思维的内容,强化学生思维训练,不断发展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布鲁巴克曾经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网络时代中,教师应当怎样引导,让课堂活跃,让学生主动呢?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只有感兴趣才能真正调动出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我巧妙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设计的: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课件出示《寻人启事》:“大家好!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七)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学生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来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他们个个拿着铅笔全神贯注地这里画画,那里圈圈,偶尔还能听到同桌之间窃窃私语地讨论。瞧!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又如教学《宇宙生命之谜》一课,一上课我就说:“以前我们上课时,总是一个老师教六十八个学生,今天我们换一下,让你们在座的六十八个老师来教我这一个学生。”学生们都瞪大了眼睛,不解地望着我,以为是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我接着说:“因为同学们都喜欢‘奥特曼’,你们对宇宙中的知识都了解的很多,所以在今天的《宇宙生命之谜》中,我要请教大家一些问题。”小老师们便都想跃跃欲试,想第一个教我这个学生,结果这一节大家都非常认真,教学效果出奇的好。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
  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我就让学生自由表演,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表演增强孩子们的心理素质,使之越来越敢于说敢于演,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增强了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课前我就布置学生通过网络、书本查找相关资料,教学时再让学生拿出笔动手画一画,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很快跃于纸上,不需要教师重复强调,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描绘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画面,在做课后的填空时更是轻而易举地就解决了难题。又如《台湾的蝴蝶谷》一文中,“蝴蝶谷里迷人的景象”一段内容是理解的重点。我事先布置学生在网上查找关于蝴蝶的图片、以及相关的资料,教学时,我同时播放课件“五彩缤纷的蝴蝶在追逐飞舞”,通过同学之间查找资料的互相交流,达到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样在相同的时间里,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就多了,讨论出来的问题也就比较完整,比较详细,不用教师多讲,“蝴蝶谷里迷人的景象”学生已经轻而易举地理解。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记得某位名人说过“没有争议,就无法“别同异”、“分是非”、“治曲直”。所以争议也就成了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在不断涌现,只有通过争议才能泾渭分明。所以语文课堂争议的教学价值,也是毋庸质疑的。
  如在教学《看月食》一课时,当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后,我又提出这样一道思考题:如果月亮转到了地球和太阳的中间,又会出现什么景象呢?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同时,我做了相关课件的演示,为学生思考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思考依据。又如学习《太阳》一课时,学生通过网络已经知道太阳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好处,有的学生就会说:“太阳那么好,为什么妈妈还要擦‘防晒霜’?”从而引入更深层次的问题。学了《小猴子下山》,学生们也能争论:“小猴子选择大的好的东西,到底对不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种种质疑和争论,可谓色彩斑斓。这种质疑和争论,有助于创设和谐的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培育创新精神不可缺少的氛围。教学中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一致,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非常活跃、流畅,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群体共生效应’才有可能产生。学生的创新欲望就被激活,创新的见解就会不断涌现出来。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阅读教学中要激励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鸡蛋里面挑骨头”,勇于创新。这样做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还能让学生到享受争论的乐趣。
  教学中教师应“先放后扶”,激活参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步掌握学法。既要大胆地“放”,又要精巧地“扶”。只有大胆地“放”,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自主意识,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为主体”真正得到落实;也只有精巧地“扶”,学生才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才能真正做到学会、会学。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重点突破,在突破中教给方法,培养能力。要善于在课堂上让学生以教材为例子,学习语言的规律;以教材为拐棍,尝试语言的练习;由教材作迁移,形成语言的技能……这样,学习不再是学生的负担,而成了自主的乐园,学生能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堂教学。正如叶圣陶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明说。”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进而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06: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实录、教案选

小蝌蚪傻不傻?——《小蝌蚪找妈妈》片段赏析

  “小蝌蚪傻吗?”问题一提出,教室里就热闹起来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笔者认为,这种时候最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于是,笔者因势利导,把学生分成了两组,组织了一场辩论。

  生:小蝌蚪真傻,他看见乌龟四条腿,就把他当作了妈妈。
  生:我也认为小蝌蚪傻,因为乌龟虽然有四条腿,但它的嘴巴又不宽。
  生:我也觉得小蝌蚪很傻,在没弄清楚事实之前就乱叫妈妈。
    (接着发言的是认为小蝌蚪不傻的小朋友)
  生:我觉得小蝌蚪一点也不傻。他能按照鲤鱼妈妈的话去找,乌龟不就是四条腿,宽嘴巴的吗?
  生:我觉得小蝌蚪不傻,因为小蝌蚪和他们的妈妈长得太不像了。
  生:我也认为小蝌蚪不傻,小蝌蚪生下来后,他妈妈就离开了他,所以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妈妈什么模样。
  生:是呀,我觉得小蝌蚪找错妈妈不是他的错,而是鲤鱼妈妈说的不够详细,没有把青蛙的样子说完整。
  师:你说的有道理,鲤鱼妈妈介绍得不完整,才使小蝌蚪找错了妈妈。那是谁帮小蝌蚪找到了妈妈呢?
  生:是乌龟帮小蝌蚪找到了妈妈。
  师:乌龟怎么说的?你能读一读吗?(生读)
  师:大家认为乌龟说得对吗?
  生:我觉得不对,乌龟还是没有介绍完整。他还应该加上“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
  生:我知道了,小蝌蚪是通过鲤鱼妈妈和乌龟他们的帮助下才找到妈妈的。
  生:我觉得小蝌蚪不但不傻,还很聪明。他能把鲤鱼妈妈说的和乌龟说的特点合起来去分析。
  师:如果老师现在重新问你们小蝌蚪傻不傻,你们会怎么回答?
  生:(响亮而又齐声地回答)不傻。
  师: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知道了小蝌蚪并不傻。他找错妈妈的原因是鲤鱼和乌龟没有完整地介绍他妈妈的样子。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不应该单方面去分析一样事物。而应该综合地分析才不至于出差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5 08: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