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7月颁发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了明确规定,其中就包括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此次印发义务教育分规划,当是对这一《纲要》精神的进一步落实。
然而,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统一城乡教师工资待遇,能否真正落到实处,从愿景变为现实,还存在诸多未知数。在这方面,是有前车之鉴的。2009年,我国对义务教育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制,教育部曾明确要求,在同一县级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水平要大体平衡;对农村学校特别是条件艰苦学校给予适当倾斜,争取做到同一区县同一职级的教师,农村工资高于城市。但通过调研,教育部发现,绩效工资存在不同区县之间、同一城市市直与区属学校之间的水平差距较大等问题。
要统一城乡教师工资待遇,有三个方面特别关键。其一,加大义务教育经费的省级统筹力度。依靠县乡财政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机制,很难扭转地方财政配置教育资源的惯性。因为在地方,还存在明显的"锦标主义"办学思维,集中资源办出好学校,为当地提高中高考升学率,还是地方政府的重要办学选择。2006年9月,我国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该法明确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但由此加大教育投入,转变资源配置模式的地方,并不多。相对于要求县乡财政转变办学思路来说,强化省级统筹更有现实意义。
其二,调整经费拨付方式。我国教育经费,包括教师工资,采取层层拨付的方式,这种方式,貌似可以用好资金、层层监管,但却演变为"雁过拔毛",在近年来的教育经费审计中,中央转移支付被地方挪用、挤占的情形,屡屡发生。在加强省级统筹的同时,可实行直接把教育经费拨付给学校账号,把教师工资直接打进教师账号的方式,防止义务教育经费、教师工资被拖延、挤占。这在技术上不存在难题,而且,在发达国家,这是义务教育经费拨付的基本方式。
其三,在中小学建立教师参与管理、决策的机制。教师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政策不落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小学教师没有表达、维护自身权益的渠道,学校的办学决策,教师的评价,往往由行政领导说了算。在2009年实施绩效工资过程中,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各地出现的绩效工资矛盾,都与此有关。
由此可见,统一城乡教师工资待遇,本质是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中小学民主管理制度的过程。尤其是后者,这几乎在每次教师工资改革中,都曾提及,但都未有实质性推进。事实上,中小学管理不民主,造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利被漠视,进而也导致整体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质量下降、家校矛盾冲突加剧,这是很多教育问题的根源所在。切实建立民主管理的现代学校制度,教师的权益才会得到长期保障,教育者的尊严才会确立,也才有教育的地位和尊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