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1-6-27 12:50:00
|
只看该作者
办 学 特 色 和 培 养 模 式
学校以“善待学生”为办学的核心理念,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满足国家与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
学校秉承孙中山先生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精神开展本科教育。注重通识教育,注重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倡脚踏实地的学术精神和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逐步探索形成了“通识教育、大类教学、复合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教育观念和“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
学校研究生教育积极推进分类培养,建立多元化培养体系,以培养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并做出创新性成果的博士为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同时以行业为背景,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培养高级实用型专门人才。
学校坚持“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倡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开展以传承大学文化为主体的多层次素质教育,构建了具有综合性大学特色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发挥团学组织“一体两翼”的运作优势,积极构建高品位、前瞻性、开放式、互动型的校园文化新格局。
学校启动国际交换生培养计划,促进学生境外交流,全面引进优质教学资源,搭建国际化教学平台,迄今与28个国家和地区的152所院校建立了校级友好协议合作关系。2005年至2008年,派出交流学生累计超过500名。
学校设立了“中山大学学生创意基金”和“本科生科研专项基金”,鼓励学生早期介入科研。2004年至2008年,在校学生在各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奖,包括“挑战杯”全国竞赛优胜杯、ACM国际决赛的银牌和铜牌,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家级奖66人,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家级奖66人。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全球总决赛中,我校一直是中国六所传统强校之一,共9次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继2002年我校学生辩论队获全国大专辩论赛冠军之后,2003年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大专辩论赛勇夺冠军;2003年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投资策划ACCA大学生公开赛中,我校代表队夺得冠军;2007年,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叶泉志同学因在业余天文搜索与观测中发现不少小行星而获得由国际行星协会公布的苏梅克近地天体奖。
科 研 实 力 和 社 会 服 务
“十五”以来至2008年,学校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4项,主持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共139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项;在人文社科领域,承担国家、教育部重大、重点项目及招标课题87项,2005年至2008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5项、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53项,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重点及一般项目91项。"十五"期间全校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66项,其中,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4项研究分别获中华医学科学奖一、二、三等奖;获第三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17项(包括2项一等奖),第四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15项。2007年,我校3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并获得国家基金重点项目1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5项。2008年,我校获得国家基金重点项目10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3项。
学校立足广东,面向全国,坚持以科技创新力量推动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进步,不断加强从“关键技术”到“产品”的转化,初步形成了“以点带面、重点突出、优势互补、良性运作”的产学研合作新格局。“十五”以来到2008年,学校与广州、佛山、惠州、肇庆和湛江市等8个市县建立了校市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地方政府或企业合作共建研究院7个,其它各类研究机构30个,签定技术合同2060项;主持或参与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战略联盟8个,参与了5个产学研结合示范市(区)、8个产学研结合研发基地和5个产学研结合产业化基地的建设,承担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91项。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学校积极发挥党和政府的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提供智力支持。2006-2008年,我校文科横向课题合计立项1012项。其中:中央部门委托39项;省市部门委托299项;企事业委托160项;政府部门委托457项; 国际合作28项;港澳台合作23项;外资项目6项。教育部重点基地——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对香港的经济、政治、社会、泛珠三角、粤港澳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参与制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规划纲要》,参与了商务部实施CEPA的咨询工作。法学院刘恒教授与广州市法制办公室合作完成的《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转化为国内第一部规范政务公开的地方性法规,于2003年正式生效,产生了较大影响,并获得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学校拥有8间附属医院,7个分院,4个校区门诊部,8个社区服务中心,5家非直属附属医院和22间教学医院,构成一个庞大、完善的医疗服务网络体系。学校创立“大学医院团队”新模式,大力开展医疗资源共享,探索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方法和途径。专门启动了旨在提升临床医学研究的“5010计划”,提高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各附属医院把做好医疗卫生服务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在国家和地方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学校服务社会、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