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387|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近名师—王菘舟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5-22 06: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菘舟教学实录《威尼斯的小艇》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很精神
  生:老师很精神
  师:同学们,我们看黑板,读一读课题
  生:威尼斯的小艇——师:声音很好听
  威尼斯的小艇——师:后鼻音很到为
  威尼斯的小艇——师:你可以当小小播音员
  威尼斯的小艇——师:声音很柔和。
  师:好,大家齐读——生:威尼斯的小艇
  师:同学们,这“小艇”前加了个威尼斯,你怎么看?
  生:威尼斯是一个地方,它里面的小艇与众不同。
  生:威尼斯是一个地方,我们这里没有
  生:威尼斯是一个地方,小艇是它们的特产
  生:威尼斯是一个水上城市,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生:威尼斯的小艇就象我们这里的汽车。
  师:我们在读课文之前,好好琢磨题目的意思,理解题目的意图,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小艇有什么与众不同?威尼斯和小艇有什么关系?大家放开声音读读课文,找出不懂的问题来提问。
  生:自由朗读
  师:同学读得非常认真,也非常投入,课文读完以后,老师想问一下,这篇课文读完了,你想跟大家说些什么?
  生:威尼斯真伟大。
  生:威尼斯像小孩一样,早上快活玩耍,晚上就睡觉了
  师:天才的比喻
  生:我想去坐一坐小艇
  生:交通工具跟我们与众不同。
  师:(因为开始有个学生说到小艇与众不同)证明你理解是正确的,读了课文,刚才我猜对了。
  生:我在小艇里看书,拉开窗帘,很美。
  生:威尼斯的船夫驾驶技术真好呀
  师:你也想当一回船夫
  生:景色优美
  师:假如你是作者,真的到了威尼斯,真的坐上了威尼斯的小艇,真的看到了那里的桥梁,看到那里的人们,看到那里的月光,看到那里的一切,你带了照相机,你最想将哪个地方拍下来?大家读读课文,找找看。【感谢您浏览语文课堂网!请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www.ywkt.com


  生:(读课文)
  师:带了照相机了没有?你的眼睛就是相机,最想将什么拍下来?
  生:最想把威尼斯的小艇拍下来。
  师:在课文的哪里?念给大家听听。
  生:“威尼斯的小艇……蛇”
  生:我想把街头夜景拍下来(……等于街头汽车……你觉得特别美。……)
  师:你得把那种感觉读给大家听,让大家都睡着了,读读看,是不是让大家都睡了。
  生:(从开始的念变成读,从读变成有感情读)
  师:谁也想把夜景拍下来?
  生:读
  师:那么安静的夜晚,古老的威尼斯沉睡着,你要用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声音告诉大家?
  生:轻轻地(再读一次)
  师:王老师也想读读这个地方,你们看着王老师,把书放下(等读书准备就绪,师范读)
  师:咱们一起像王老师这样读好吗?
  生:齐读
  师:真好,谁想拍得跟这些同学不一样?
  生:我想把威尼斯的人拍下来(读)
  师:哦,你想把商人及各种各样的人拍下来。
  师:同学们,咱们走了一趟威尼斯,看了一趟威尼斯,拍了不少的照片,但我们学习课文得深入课文,得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一句话一句话的琢磨,读完了以后,你肯定有新的发现,有新的体会,有新的感受。我们再认真仔细读一次第这段话,谈谈你的新感受,等等交流,注意把自己读懂了的地方用波浪线划一划。
  生:读
  师:好,停!这两段话大家都读懂了吗?你读懂了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标点或者都读懂了一段话,把你的感受跟同学交流,做一下分享。
  生:……行动起来……仿佛一条蛇。
  师:你读懂什么?
  生:威尼斯的小艇就象新月。
  师:真的读懂了吗?你知道什么是新月吗?
  生:刚刚发现的月亮
  师:那今天晚上我刚刚发现又大又圆的月亮是新月吗?那是满月。什么时候的月亮是新月呢?
  生:月牙儿是新月
  师:问题听清楚,什么时候的月亮是新月!要不要老师告诉你们?农历月初的时候叫新月。
  师:新月像什么呀?
  生:眉毛,镰刀,香蕉,小船,小艇……
  生:老师我要说体会。(读: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
  师:你再读给大家听,把感觉读出来。
  生:读(努力找感觉)
  师:这句话真的读懂了吗?王老师有两个问题想问你,第一个,仿佛是什么意思?
  生:好象
  师板书:1、行动起来,轻快,灵活,好象一条蛇。
  生:齐读
  师:第二个问题,轻快、灵活用一个次连起来。
  生:既轻快又灵活。
  师:那我把它说成这样
  板书:2、行动起来,既轻快又灵活,仿佛一条蛇。
  生:齐读
  师:能不能改?
  生:行
  师:好,那我们分四人小组讨论,先确立专题讨论讨论,如果把书上的句子改成1或者2到底行不行!
  生:讨论(师巡视)
  师:好,每个小组议论纷纷,气氛活跃。研究第一个专题的举手。
  生:我觉得用仿佛好一点,好象就很不一样。
  生:仿佛比好象要像一点。其实仿佛就是好象,好象就是仿佛。
  生:仿佛深奥一点,好象就是好象。
  生:课文前面以后有一个像了。。。。
  师:读,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有点像独木桥……也有像……就这里跟前面都不一样。……像沙发。
  师:真好,一个非常伟大的发现呀。
  板书:……有点像……
  ……像……
  ……仿佛……
  ……像……一般……
  师:你叫什么名字?(生回答)非常了不起,非常伟大的发现,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打比方都不一样
  师:不重复,不一样,这样的文章读起来都不一样,都有变化,真好,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这一段
  师:咱们通过自己的研究,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智慧,解决了问题,我们来读课文里的这句话。
  生:齐读(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
  师:不行
  生:指名读
  师:不行(轻快、灵活得读好)
  生:指名读
  师:不行,听老师读一读。(轻快,灵活加速)
  生:齐读
  师:我们再读一读黑板上的这句话
  生:读
  师:感觉既不轻快又不灵活。看文章写得那么好,生动、形象、优美,再来读读
  生:读课文
  师:读课文时把它独特、轻快、灵活读出来
  生:再读一次
  师:读到这样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你最想做什么?
  生:拍照,看风景,坐小艇去感受一下,去威尼斯转一圈。
  (第一课时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5-22 06: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王菘舟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王菘舟教学设计——《荷花》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荷花》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设计特色】
  以“读”为经,以“练”为纬,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创设语境。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教师引入:“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看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教师作随机点评,并相机教学部分生字新词。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在读中揣摩思路。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入:“同学们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学生读完全文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例如:作者迫不及待地看荷花、作者津津有味地看荷花……)
  在读中整体感知。当学生体会到作者是这样看荷花时,教师要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然后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情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进行整体感知。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作者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2段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随后组织汇报交流。对学生的交流,教师做两个层次上的把握:一是面上的层次。对多数的语句,只要学生有所感悟且言之有理,均予肯定,但不作充分展开,把主要精力花在读好、读美这些语句上面;二是点上的层次。对极少数重点语句,教师要视学生的感悟情况,作出相应的点拨和必要的调控。

  四、多元解读,积淀语感
  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做出多元解读。
  教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指名读说)
  学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教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说得清楚却是不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教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来读读悟悟。)
  教师: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课件播放荷花)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组织学生想象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写后组织全班交流。例如: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进行时装表演。
  教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让我们一起,像白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快冒!快冒!
  学生起立,摆出自己最喜欢的姿式。教师诵读第3段。

  五、抒情表达,丰富语感
  学生坐下后,教师引入:“让咱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赏。看后鼓励学生自由起立发言。可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荷花!__________”例如:
  荷花!你美丽动人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你的姿势是那样动人。
  荷花!你的魅力令我终身难忘。
  荷花!我真想把你带回家里,好让我天天与你做伴。

  【评点】
  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养成语感。本案在不同的诵读阶段,落实相应的语感训练任务,对语感培养的客观规律作了有益的探索。教者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精读细赏之后使课文烂熟于心,并因此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背景,进入潜意识之中。以后一旦有相似的情境诱发,就会自然地渗透其间,成为天成的直觉,直觉的天成。此种状态貌似雪泥鸿爪,无迹可寻,实乃日积月累所达成的语感境界。(周一贯评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5-22 06: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王菘舟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享受课堂——听特级教师王菘舟执教《只有一个地球》有感

    最近,我参加了汕头市《“新课标 新理念
                  新策略”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有幸听了特级教师王菘舟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仿佛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让人浑然忘我,沉浸在王老师自然、和谐、激情满怀的教学境界里。

                      一、热情洋溢的课堂
                     
                  教师走进课堂首要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整整两节课,王老师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特别是他那热情洋溢的教学语言深深地感染着在座的每一位师生,扣击着每一个人的心弦,煽动着每一个人的情感。王老师妙语连珠,朗朗上口,时而低声诉说,喃喃细语,时而高亢激昂,热情迸发,语速时缓时急,抑扬顿挫,那富有磁性的男中音自始至终萦绕着课堂的每一个角落,令师生们叹服不已。那引人入胜的导语,那声情并茂的描述,那真诚的呼唤,无不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唤起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平等对话的课堂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说明,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在真理的面前是平等的。两节课,王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了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肢体语言,王老师都充满了对学生的激励、赏识、尊重与期待,激活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王老师在这个平等、和谐的课堂上是这样引导学生的:“你读了这篇课文心情怎样?你在画这段话时心情怎样?当你读这段时,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我的心情很沉重。我的心情很难受。……”学生就这样把自己与文本的对话倾吐给老师,在引领学生与老师与文本的一次有一次对话中,学生已深深地感受到作者那颗忧患的心。

                      三、书声琅琅的课堂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两节课,王老师均从读入手,将“朗读感悟”作为这课堂的主线来推进阅读教学的进程。王老师以导读代讲代问,学生以读书代听代答,以读书促思促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理解文本,体验文本,感悟文本。如文中“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还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一段中,“生态灾难”一词,教师没有抽象地下定义,而是引导学生边朗读边联想地球上有哪些生态灾难,再让学生朗读,想象当读到这四个字时眼前出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画面,经过反复诵读,仔细体味,结果学生豁然明白:地球遭受破坏后那一个个惨不忍睹的画面就是“生态灾难”,学生的忧患之情也油然而生。

                      四、探究性的课堂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标》)王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研究、体验,感受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王老师提醒学生:“发现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难得多,要了不起得多。”学生在他的引导下从读中发现了不少疑问,老师又让学生选择一个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抓住“为什么课题要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这个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组织在读中释疑。既为学生创造了阅读实践的环境和空间,又很好的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一堂课下来,学生感受到的不再是干瘪的环保知识,不再是苍白无力的环保观点,而是一场人与地球和谐统一的情感体验。这说明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体验、感受是多元的,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

                     
                  总之,王菘舟老师的这两节课,为我们实践新课标,新理念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把我带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令我耳目一新,也让我深深地知道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搞好这门艺术不容易。今后,我将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拓展知识视野,提高教育艺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5-22 06:5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王菘舟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代与经典全国小语研讨会:王菘舟《慈母情深》教学实录
作者:梁晓声
师:孩子们好,大家都准备好了吗?那我们上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选自梁晓声《母亲》的文章
生课题
师:当慈母两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中会闪过怎样的画面
生:母亲在为儿女辛勤的工作
生:母亲带着一群儿女在玩
生:母亲在灯很暗的时候为我补衣服
带着自己的感情再读课题
师:你们注意到了老师在慈母情深的深下加了一个着重号,为什么?
生:可怜天下父母心,母亲对孩子的情很深
生:梁晓声对母亲不是一般的感情,而是非常深厚的感情
师:如果不经王老师的提醒,你对这个深字有独特的感觉,那你就有一种独特的语文意识
梁晓声对慈母有怎样的感情?(欢迎进入www.ywkt.com)
出示文字:我一直想买……攥了钱……
打开学习单,把这段话中空着的词语抄写下来。震耳欲聋  失魂落魄 龟裂 忙碌 攥
指名读这段文字
师:字正腔圆
重点指导:龟裂 攥着的读音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生读
师:震耳欲聋什么意思?
师:整个词的意思大家都清楚,我只想问一个字的意思,“欲”什么意思?连起来就是
师:看到过龟裂的手吗?谁来描述一下
生:都是裂开的缝,很干燥
生:像裂缝的土地一样
生:我奶奶的手就是这样,很瘦弱的
师:知道攥吗?做个动作,如果找个近义词,那就是握
师:再来读读这段话,王老师知道,读着读着,就会冒出一些问题。
齐读这段话
师:其实全文的感情就浓缩在这段干干脆脆的话中,而括号里的这些词就是这课的生字,新词
师:向母亲要过钱吗?
生:要过的
师:向母亲要钱有鼻子一酸的感觉吗?齐读这段话的最后一句,问题来了,为什么我向母亲要钱,会鼻子一酸?
师:不急?打开课文,读着读着,有感触的地方,用波浪线工工整整地划下来。
学生默读课文,圈圈划划,
交流
师:我向母亲要钱,居然鼻子一酸,来读读你的感受,你的发现
生:……七八十台机器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震耳欲聋:体会出母亲的工作环境十分恶劣
师:还有谁也画了这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震耳欲聋什么感觉,再来读一读,把你体会到的放到朗读中
师:你们曾经听到过震耳欲聋的声音,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烦
生:吵
师:你愿意呆在那里吗?
生:很烦,想尽快离开那里
那就是母亲工作的环境,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中是呆一会儿吗?这个声音会离开吗?会停止吗?这噪声还藏在很多的字里行间,你找到了吗?
生:我大声地喊,
生:妈
师:妈后面是个什么号
生:延长号(欢迎进入www.ywkt.com)
师:这后面是怎样的声音
生:大声地说
因为这里——七八十台机器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大声地对女人说
女人就在母亲身边
因为——七八十台机器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还有吗?
接着又对我喊
读——七八十台……
在七八十台缝纫机里面说话,都得大声
再读这句话
师:请你们不要忘记,刚才你们听到噪声会说烦,吵,而母亲在这样地环境中工作了
这只是在今天,昨天的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七八十台……)明天的母亲还将在这样的……(七八十台……)春天的时候,我的母亲……秋天,冬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的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是第一次去……第一次看到母亲工作的环境,如果你就是这个孩子,你想……
生:我想给母亲换个工作
生:虽然这短短的一句写不完我们的难受,……但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把这样的心情表达出来,看到这样的环境,我的鼻子怎么会不酸那?
继续找
生:……脊背
师:谁的脊背,还有一段文字,紧挨着这段文字
出示:脊背起来了,我的母亲……我的母亲……
师:还有谁也找到这句了,自己读读这句话,读着读着,会涌起怎样的感觉
指名读
师:你读出了什么感觉?
师:读这段文字的时候,什么感觉
师:你轻松吗?(生不答)
师:那是一种感觉(生不答)
师:你兴奋吗?
生:我难过
继续指名读
师:你想通过自己的读,表达一种怎么的心情
生:我想哭,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她太辛苦了
师:女孩子的心就是细腻
齐读
师:这个句子写的非常特别,谁发现了
生:这一段,每一据话中都有我的母亲
师:谁还有不一样的发现
生:这句话是排比句
师:不一定特别
生:省略号(欢迎进入www.ywkt.com)
师:为什么特别
生:还有好多话没说
师:面还有很多省略号,不一定特别
师:再读,谁发现了
师:直起背来的是谁?我们平常说话,会把我的母亲搁在哪里
生:前面
师:读搁在前面的句子
师:而作者却把我的母亲搁在后面了
比较搁在前面的句子
师:看过电影,电视,看过慢镜头吧,读读两句话,看看哪句话是慢镜头?
学生自己读这两句话,比较。
师:那句话带给你慢镜头的感觉
生:第一句
师:大声地说,响亮地说
师:细细地慢慢地看我的母亲,读第一句
师: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背
生:极其瘦弱的,弯曲的背
……你看到了
生:弯曲的背
生:脊柱突出的背
师:瘦骨嶙峋的背你看到了,带着你们的想象读这句话
记忆中,我母亲的背不是这样的
生:我母亲的背是挺拔的
师:而我现在看到的是……读
师: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师:我看到了母亲的脸,那是一张怎样的脸
生:一张粗糙的脸
生:疲惫的脸
生:瘦弱的脸
师:捧着想象,融进去,再读这句
师: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师:这是我的母亲吗?我的母亲曾经拥有一张怎样的脸
生:光洁的脸
生:红润的脸
生:洁白美丽的脸(欢迎进入www.ywkt.com)
师:这才是我母亲的脸啊,她曾经是……可如今却是……读
师: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吃惊地看着我
师:那是怎样地一双眼睛
生:布满血丝地眼
生:疲惫的眼
师:这是我母亲的眼吗?母亲的眼睛曾经是
生:炯炯有神的眼睛
生:清澈的眼睛
师:……然而,不见了……读
师:母亲啊母亲,你曾经挺拔的背到那儿去了,你曾经光洁红润的脸到哪里去了?……到哪里去了,带着自己的疑虑,带着自己的惊诧,再来读这段话,
师读,我的母亲
其他部分学生读
反过来再合作读
师:母亲的坚挺的背哪里去了?
生:因为为我辛苦操劳
师:母亲光洁的脸哪去了
生:因为养我们儿女,辛苦操劳
师:母亲水汪汪的眼睛哪里去了?母亲是怎样挣钱的,……假如你看到母亲挣钱的这个场面,你的心里会怎样的
生:很不好受
师:我发现你的眼眶红了
师:我怎能不难受,不鼻子一酸那
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段话,现在你明白梁晓声为什么要这样写了吗?如果你感受到了,你就真正有语文意识了
继续交流
师:我知道为什么要放在后面了
生:体会到了作者的困顿,惊讶
生:母亲掏出一……的毛票
生: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段
生:母亲说完……立刻……立刻……
出示: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
假如你刚才看到的是典型的慢镜头,那么这是一个——
生:快镜头
师:从哪儿看出来?
生:立刻
再读
师:几个立刻
生:四个
师:一个不够,两个,两个不够……
谁来读(欢迎进入www.ywkt.com)
指名读
师:请再立刻一点,再读
师:这四个立刻几乎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谁再来读
生:能不能做到不换气,学生一口气读完(有些喘不过气来了)
师:我们一起来
师:太快了,是吗?有点受不了,是吗
师:你是在读文字,动了一下嘴皮子
而母亲却是立刻……师范读
学生再读
师:立刻是什么意思,找近义词
生:马上。
生:迅速
生:立即
师:梁晓声,为什么用字这么贫乏,干嘛不用这些字呀?
师:他不用,我们用,
出示另一句换词的句子
马上……赶紧……迅速……立刻
师:改不改
生:不改
生:改了好像有人在逼着母亲干活了
生:有这样奇怪的感觉啊
生:读的不通顺
师:你们也有这样的感觉吗
师:我感觉立刻是一个动作比一个动作快
师: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感觉
联系母亲干活
生:母亲干活的时候,几乎是一瞬间……这几个动作是在一瞬间完成的
师:把这种感觉带进去,我的母亲就是这样干活的,我的母亲就是这样挣钱的,读
继续找找你准确的感觉
师:从用词的方面,哪句给你的感觉枯燥,乏味,单调
生:第二句,
师:是第二句吗(欢迎进入www.ywkt.com)
生:第一句
师:梁晓声会感觉不到自己用词的单调,乏味吗?
生:因为母亲的工作就是这样的枯燥,单调
带着这样的感觉再读
师:母亲啊,你为什么不喘一口气……你为什么不伸个拦腰,又……母亲啊,你为什么不……
师:这就是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是怎样挣钱的,就是这样挣钱的

师:看到我的母亲这么劳累,这么辛苦,我怎能不鼻子一酸那
带着这种酸楚的感觉,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师范读,生读
师:这四个立刻,能改吗?如果你真真切切意识到了,说明你的语文意识越强
师:这样的镜头,这样的画面,我的母亲竟然是这样干活的……
当我开口向母亲要钱时,母亲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默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师:当……当身旁的女人大声呵斥我的时候,母亲是怎么说的
生读
师:母亲又是怎么做的
生读
出示句子……母亲却已经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师:有个细节,王老师相信你特别有感触
生:塞在我手心里(欢迎进入www.ywkt.com)
把塞圈出
师:读读,母亲的塞,是怎样的塞
生:迅速地塞

师:工工整整,完完整整再读这句话
师:这还是怎样的一塞
生:充满企盼的一塞
师:把充满企盼放到句子中读
生:慈爱的一塞
放进去读
师:这还是怎样的一塞
生:紧紧地一塞
放进去读
师:这是毫不犹豫,慷慨地……一塞,我们一起来读。
师:母亲塞到我手里地仅是钱吗
生:是爱,是企盼
生:母亲对我的希望(欢迎进入www.ywkt.com)
生:是辛勤劳动的汗水
师:塞进我手里的不紧紧是一元五角钱,那更是母亲对我的爱,企盼和母亲辛勤的汗水
回想母亲挣钱的画面,再看母亲给钱的那个细节,我们感受到的是……读课题
这是多么深厚的慈母情啊。板书——深厚
师:面对……在那个时候,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读
师:跑出去的后面是一串常常的省略号,我心潮彭湃。我一遍遍地对母亲说,对着那个在七八十台缝纫机……的母亲说,对着那个脊背弯曲的母亲说,对着那个极其瘦弱的母亲说……
拿出笔,把你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动笔写下来
训练: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对母亲说……
师:我们一起来听听,作为母亲的儿子,作为亲生骨肉,当我第一次看到母亲工作的情景,当我发现母亲原来是那样瘦弱的,我的鼻子一酸,……
学生交流
师:从你们一遍又一遍对自己说的话中,我感受到你们长大了
老师冒出一个问题
慈母情深,为什么要写长大了?
生:是母亲的那分深情孕育了你的孝心,让你懂得了长大了要回报母亲
正生:是因为有了这份慈母情深,才让我……
师:母亲的这份情不仅深厚,而且深刻,让我知道了,我应该孝顺母亲,关心母亲,这份感情深不深,读课题
王老师不仅深深感动于梁晓声的母亲,也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你们的母亲我想也是这样,把你们当作自己的心肝,……让我们一起用自己的注视,自己的表情,自己的内心……
献上一首《懂你》
最后一行字幕: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5-22 06: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王菘舟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草船借箭》课堂教学实录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
      第一课时
      老师:同学们好。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智慧里面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充满了智慧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非常感兴趣。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篇课文,碰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碰到读不通的句子多念几遍。读完以后,老师请你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故事当中的四个人物排一排名次,你觉得可以怎么排?明白吗?
      学生:明白。
      (学生开始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老师:四个人物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你给他们排排队,你会怎么排?
      学生1:我认为诸葛亮排第一位。
      老师:好,诸葛亮排第一。
      学生1:周瑜排第二。
      老师:周瑜第二。
      学生1:曹操排在第三。
      老师:曹操第三。
      学生1:鲁肃第四。
      老师:鲁肃第四。诸葛亮最聪明,鲁肃最笨。有不同意见吗?不一样,有不一样的意见。好!请你说。
      学生2:我觉得鲁肃应该排在第三,曹操排在第四。
      老师:前面两个没问题。
      学生2:前面两个不变。
      老师:不变,诸葛亮排第一,周瑜排第二,曹操变成最笨,鲁肃排第三。还有不一样的吗?
      学生3:我觉得诸葛亮应该排第一,曹操排第二,周瑜第三。
      老师:噢,周瑜成第三了。
      学生3:周瑜排第三,鲁肃排第四。
      老师:周瑜第三了,鲁肃还是最笨。还有吗?还有不一样吗?
      学生4:我觉得诸葛亮第一。
      老师:诸葛亮第一。
      学生4:曹操第二。
      老师:噢,曹操第二。
      学生4:鲁肃第三。
      老师:好,鲁肃第三。噢,周瑜最笨。哈哈,还有吗?还有不一样吗?
      学生5:我觉得诸葛亮第一,鲁肃第二。
      老师:诸葛亮第一,鲁肃第二。
      学生5:周瑜第三,曹操第四。
      老师:周瑜第三,曹操最笨。请坐下。噢,非常有意思,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每位同学都给四个人物打了分,是吧?尽管答案不同,五种答案,但同学们发现没有,有一点是毫无异议的。
      学生:(齐答)诸葛亮排第一。
      老师:对,诸葛亮排第一,诸葛亮是最聪明的,是吧?这是同学们读了一遍课文之后取得的共识。非常好,那么这篇课文写诸葛亮很多地方,现在王老师请你们再仔仔细细读一遍,你觉得这篇课文当中写诸葛亮的谋略和写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把你觉得写得最精彩的地方找出来,然后仔仔细细地读一读,读出精彩来,明白吗?
      学生:(大声读课文,寻找写得精彩之处。教师做现场巡视。)
      老师:咱们现在交流一下,你觉得这篇文章当中写诸葛亮的谋略、写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最精彩?
      学生1:我觉得写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在七和八自然段中写得最精彩。
      老师:你先把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咱们注意听。
      学生1:(朗读课文七、八自然段。)我觉得七和八自然段,写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写得非常精彩。
      老师:体会得不错。这两段话如果多去读几遍,那可能对你帮助就更大。谁也觉得这个地方写诸葛亮写得最精彩。我再叫一个同学读一遍。
      学生2:(朗读课文七八自然段。)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排开,又叫船上的兵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停!停!鲁肃怎么说?
      学生:吃惊地说。
      老师:再读。
      学生2: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范读)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学生2: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他吃惊了吗?
      学生:没有。
      老师:你们吃惊了吗?
      学生:没有。
      老师:谁能读出吃惊的味道?
      学生3: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来,请你继续读“鲁肃吃惊地说”。
      学生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范读)“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再读。
      学生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军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停!诸葛亮怎么说?
      学生:笑着说。
      老师:你笑了吗?
      学生4:没笑。
      老师:能笑吗?能笑!来,试一试。
      学生4: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老师:停!停!“曹操下令说”,体会一下,你们自己读一读。“曹操下令说”,怎么说,自己都读一读。
      学生:(自由练读。)
      老师:来,曹操,曹操。咱们先叫一个女曹操,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学生1: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举妄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老师:活脱活现的女曹操。稍有一点遗憾,就是不要“轻易出动”,而不是“轻举妄动”,不是这样的。好的,不错。来,叫一个男曹操,曹操本来就是男的,注意啊,曹操在营寨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学生2: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老师:真好啊!你继续。
      学生3:(朗读接下去的课文。)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个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起朝江中放箭,箭象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老师:好。还有同学觉得别的什么地方,写诸葛亮的谋略、写诸葛亮的智慧是最精彩的?
      学生4:我觉得最精彩的是第四自然段。诸葛亮说:“希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个兵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你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老师:这个地方写得最精彩,是吧?可是我觉得,你想象一下,当时诸葛亮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和鲁肃说这番话。当跟鲁肃说这番话的时候,他已经把什么东西都想好了,然后他在鲁肃面前会表现出一种什么神态?一种什么表情?他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和鲁肃说?再想一想,然后就把自己当作诸葛亮,你来说诸葛亮这段话。好,我来读鲁肃说的话:“这都是你自己找得,我怎么能帮你的忙。”诸葛亮说——
      学生4:(接读诸葛亮的话)希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个兵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你有十万只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老师:这个诸葛亮年龄比较大,这个诸葛亮年龄比较轻,可都是诸葛亮。有没有同学觉得别的地方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是最精彩的,还有吗?
      学生5:第二自然段写诸葛亮的谋略比较精彩,因为他说:“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赶造十万只箭。”
      老师:等等,老师请你把第二段话都念一遍,好吗?
      老师6: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对诸葛亮说:“我们现在就要和曹兵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老师:注意啊,周瑜说这番话的时候,他实际上——
      学生6:心怀不轨,他很嫉妒诸葛亮,他想用这个造箭的名义把诸葛亮害死。因为他死前曾说过“既生瑜,何生亮”,所以看的出来非常恨诸葛亮,想利用造箭的借口害死诸葛亮。
      老师:对啊,所以说,周瑜说这话的时候一肚子坏水,你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你刚才读得那个周瑜是光明磊落的周瑜,不是心怀鬼胎的周瑜,你得心怀鬼胎呀!试一试,行吗?(老师读开头的话)“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对诸葛亮说——”
      学生6:“我们现在就要和曹兵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当然是弓箭最好。”“先生和我想得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赶造十万支箭,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辞。”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说:“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老师:注意!诸葛亮这个时候说,他想到的是什么?
      学生7:他想到了肯定周瑜是使的鬼计,干脆就将计就计。
      老师:想到将计就计,他还想到了什么?
      学生8:想到周瑜肯定要给他出难题,十天造十万支箭肯定是比登天还难。
      老师:比登天还难,他想到了周瑜要害他,是吧?他还想到什么?
      学生9:我首先和他一样,而且我知道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理,他曾经想到了大概他已经观象过,也可能预先想到周瑜会用这个箭来威胁他,骗他。所以他肯定会先观一观天象。因为一般大雾天,他们不敢出来跟你打,他肯定会用一些箭来射你,所以,他想到再过三天就有一场特别特别大的雾,最后他才想到借箭这回事。
      老师:尽管诸葛亮想到周瑜想要害他,尽管诸葛亮想到了三天后这场大雾,将计就计把这十万支箭造好,尽管诸葛亮想了很多,但是我就觉得很奇怪,诸葛亮为什么不推托、不推辞呢?明明知道周瑜要害我,要我的身家性命,我干嘛还要替他借十万支箭呢?
      学生1:我觉得诸葛亮想,既然你想害我,我就将计就计,我就和你斗智。
      老师:他是想跟周瑜斗斗智。
      学生2:我想是这样,周瑜就是想专门找一个难题难倒诸葛亮,如果你要是不去借箭的话,正好中了人家圈套,就证明周瑜比诸葛亮强。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诸葛亮是谁的军师?
      学生:刘备。
      老师:周瑜是谁的都督。
      学生:孙权。
      老师:刘备和孙权可是两家呀,为什么他们现在——
      学生3:因为魏军当时非常强大,诸葛亮提出要东吴和蜀汉相联盟,来攻打魏军,这样才能获得胜利。因为这个时候需要箭,诸葛亮使计,如果把魏军的箭由我来使的话,魏军的兵力就会大大减弱,而我军的兵力会大大增加,那我们就可以用箭和他们相对抗,这样的就可以使刘备的蜀汉、孙权的东吴取得胜利。
      老师:你讲的道理是对的,孙刘两家来联合抗曹,才可能战胜曹操。但是有一个小小的错误,指出来你不生气吧?那时三国还没有建立,东吴、蜀国、魏国还没有建立,孙权和刘备还是各地的一方霸主。请你继续读,诸葛亮说——
      学生3:既然要交战。
      老师:既然就要交战。
      学生3:“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能够造好。”诸葛亮说:“只需三天。”周瑜说:“军师你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立好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愿受罚。”
      老师:甘受惩罚。
      学生3: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让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兵士到江边去取箭。”诸葛亮喝了几杯走了。
      老师:喝了几杯酒就走了。好的,请坐。我们每一个同学对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都有自己独特地体会,都有自己独特地理解。有的同学认为前面写得最精彩,有的同学认为中间写得最精彩,也有的同学认为后面写得最精彩。其实这些都不要紧,只要我们深入到课文中的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我们就能够感觉到这篇课文每一段话、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在传神地写着诸葛亮的谋略、诸葛亮的智慧。这篇课文老师读了二十五遍了,但是尽管读了二十五遍,我还是有一个问题没搞清楚,我想来想去没有明白,我甚至想到我是不是应该去问一下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已经不在了,你们想知道困扰王老师的这个问题吗?
      学生:(齐答)想!
      老师:王老师在想啊,诸葛亮说:“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同学们,你们知道立下军令状意味着什么?
      学生4:完不成任务就要杀头。
      老师:喀嚓,脑袋搬家。对呀,立下军令状意味着三天造不好十万支箭的话,脑袋就要搬家。所以我就在想,当时,诸葛亮当时立军令状的时候,脑子里想了些什么?到底想到了一些什么?他到底想好了一些什么?咱们是不是这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围绕这个问题咱们读读课文,再来研究研究,行吗?
      学生:(讨论、研究)
      老师:讨论非常热烈!你们说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他肯定想了什么?肯定想到了什么?
      学生1:我觉得在立军令状之前他就已经谋略好了后面的计划,他已经计划好了怎么来造这十万支箭。
      老师:他是造箭吗?
      学生:借箭。
      学生1:他就谋略好了怎么去借箭,然后他才敢去给周瑜立下军令状。如果他没有谋略好的话,他就不会冒着杀头的危险去立军令状的。
      老师:是啊,他是想好了草船借箭的整个计划,是吧?这样的计划当中想好了哪些内容啊?你觉得必须想好哪些内容啊?
      学生2:我认为他想到的第一个就是天气的变化。
      老师:天气的变化,你说他已经想到了什么?
      学生2:想到了长江上会有大雾。
      老师:长江之上必有大雾,是吧?
      学生2:第二个他想到的是曹军会怎样应对。
      老师:好,你认为曹操会怎么应对?
      学生2:以曹操的为人,他肯定会谨慎用兵。他看见外面有大雾,而且又有鼓声和呐喊声,他肯定不敢轻易出兵,所以他肯定使用弓箭。
      老师:好,他这已经想好了,还有吗?
      学生2:他还想到了他肯定还要有所准备,就是准备草船。那么,他必须考虑到鲁肃会把这件事告诉周瑜的。
      老师:噢?不,不。他还没向鲁肃借船呢?他很快就考虑到鲁肃会告诉周瑜?他首先要向鲁肃怎么样?
      学生:借船。
      老师:要向鲁肃借船,他首先要想鲁肃这个船会不会借给他呢?鲁肃可是周瑜手下的人。
      学生1:可是他们现在联合抗曹,所以鲁肃也不是太弱智的人,他为了国家,也应该是肝胆相照的人。
      老师:所以,你这个诸葛亮估计鲁肃肯定会把船借给他,而且估计鲁肃不会把这件事告诉周瑜。你还有补充?
      学生2:我觉得他说的鲁肃的为人不对。鲁肃自从见到刘备以后,就和诸葛亮的关系越来越好了,而且鲁肃也非常的仁慈,别人有求于他,一定会尽力去帮助他。以前有个故事,周瑜向鲁肃借粮,因为那时候鲁肃非常有钱,而周瑜不是很富,他没粮吃了就去向鲁肃借,鲁肃哪会有许许多多的粮食,但他就把一半的粮食借给周瑜了。
      老师:从这个地方看出鲁肃为人厚道很仁慈,是吧?这一点诸葛亮知道吗?
      学生2:知道。
      老师:你的知识真广,谢谢。
      学生3:而且,诸葛亮他还考虑到二十条船上箭能不能插到最多。因为他一开始先让青布幔子包上,再插上草人。假如是木船前往的话,就插不上多少支箭,可能达不到十万支箭的数量。用青布幔子,箭射在上面就固定在布上,不会掉下去。而且插上草人也可以把箭插得多一些,至少不会达不到十万支箭而受罚。
      老师:是啊,你看诸葛亮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已经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他是想得那样周到,想得那样细致,想得那样准确,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
      学生:(齐答)神。
      老师:诸葛亮妙不妙?
      学生:(齐答)妙。
      老师:难怪,我们拿起书读课文最后一句话,难怪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再来一次。周瑜长叹一声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第二课时
      老师:通过上节课的读书研究,我们知道,早在诸葛亮给周瑜立军令状之前,他已经谋划好了草船借箭的计划,他想得是那样的周到,想得是那样的细致、那样的准确,最后草船借箭的计划得到了成功实施。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草船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你读一遍。
      学生1: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周瑜是长叹一声,你把那个叹加上去,再来读这句话,谁来?
      学生2: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不错,请你来。
      学生3:诸葛亮神机妙算,唉,我真不如他。
      老师:那口气叹在后面也行,好,请你来。
      学生4: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呀!
      老师:周瑜到最后就是这副神态、这副形象、这副样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5-22 06: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王菘舟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同学们,你们觉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呢?自己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充分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用波浪线划下来,然后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老师:我看到同学们找了很多地方,是吧?的确像同学们所体会的那样,这篇课文很多地方都在描写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咱们就这样,在那么多地方当中,挑你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处,说一说这个地方你是怎么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好吗?
      学生1:(朗读课文中的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从这里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因为他以虚代实才能草船借箭,因为大雾漫天,能见度很低,所以敌人看不见他,当然他也用不着看见敌人,曹操怕江边有伏兵,就只能用远距离的武器防御,这样诸葛亮才能草船借箭成功,这才能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老师:先别忙着坐下去。我发现你挺能说的,但王老师觉得你理解得非常不错。咱们学语文,光有理解没有感受那是不行的,你要把自己读这句话的时候内心的感受读出来。你再试着读读这句话。
      学生1:(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比刚才大了点,但这场雾还不够大,谁能比他读得更大?这场雾,谁能比他读得更大?
      学生2:(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比他大了,谁能读得比他更大?
      学生3:(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这是一场非常大非常大的雾,大到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啊!同学们想啊,这时候诸葛亮和鲁肃都坐在船上,他俩都看到了这场大雾,你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什么感受?读读这句话,你是鲁肃,你读读这段话,自己读,放开声音读。就读这句。鲁肃看到了这场大雾心里怎么样?
      学生:(自由练读)
      老师:鲁肃,请你。
      学生1:(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你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是什么心情?
      学生2:他这时候比较惊讶,比较吃惊。
      老师:比较惊讶,比较吃惊,是不是?那你得表现出惊讶和吃惊呀,你再试试。
      学生2:(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对,就是这种感觉。谁再来读一读?
      学生3:(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请坐下,我们都来做一次鲁肃,他是那样惊讶,那样吃惊,甚至还有一点点着急和害怕,这就是鲁肃。咱们一起来做做鲁肃,读一读这段话,预备:这时候大雾漫天——
      学生:(齐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这是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时的反应。诸葛亮他看到了吗?
      学生:看到了。
      老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什么感觉?什么心情?你别说,通过你的读告诉大家,自己读。
      学生:(自由练读)
      老师:来,诸葛亮,来,请你。
      学生1:(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诸葛亮,来,请你读。
      学生2: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真好,来,到上面来,你们看她的表情,那才叫诸葛亮。
      学生2:(上台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你们体会到诸葛亮这时怎样的心情?
      学生3:体会到诸葛亮当时心情非常高兴。
      老师:你说呢。
      学生4:他十分的自信。
      老师:你说呢。
      学生5:他如愿以偿。

      老师:是啊,如愿以偿,这场大雾啊,哈哈,我在三天之前早就算定了,是吧?但是,王老师觉得你光抓住这句话,还不能够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啥?因为光凭这句话,还不知道究竟是碰巧遇上了大雾呢还是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算准了大雾呢。所以,你还得往前面找,你得往前面找,前面有一句话,能够说明其是这场大雾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往前面找,把它找出来,读这句话,放开声音把它读出来。谁找出来了?
      学生:我。
      老师:谁找出来了?还有谁找出来了?最后那个男同学。
      学生1:我找出来了,是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支箭。
      老师:好,你从这个地方体会诸葛亮算准了。不错,但是我觉得还有一处更直接、更了当、更明白地告诉人们,诸葛亮三天之前早算准这场大雾了。
      学生2:(朗读课文中的句子)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请到船里头,是这处,咱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注意诸葛亮预测大雾时候的那种心情、那种神态。(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读。
      学生:(齐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谁来做诸葛亮,来读读这句话?请。
      学生1:(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让你读诸葛亮你就激动,不激动。咱们再来一次,把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把诸葛亮的运筹帷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再读,心定气闲,像诸葛亮那样一点也不着急地读,预备开始。
      学生2:(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迅请到船里。
      老师:好嘛!那个时候鲁迅先生还没出世呐。谁再来读读?
      学生3:我想再找一个地方。
      老师:你想读这个地方吗?
      学生3:想。
      老师:那就请你读。
      学生3:(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萧请到船里。
      老师:鲁肃又变成鲁萧了,鲁肃要是听到的话,对你们两位准有意见,名字可不是随便能改的哟。谁再来读?
      学生4:(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这才像个真正的诸葛亮嘛!但是,王老师觉得这句话写得太啰唆,什么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诸葛亮第一天第二天不都没动静吗?写它干嘛?完全可以改成这样:诸葛亮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候,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是不是啊?这样一写,又简洁又明了,不浪费笔墨,多好啊!改不改?把它改一下。
      学生:(纷纷示意)不能改,不能这样改。
      老师:不能改?你说为啥不能改?
      学生1:因为如果加上这两句话,能体现诸葛亮预测到第三天四更时候有大雾的,如果直接说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也许碰巧第三天四更时候来了大雾了,他一看,噢,来了大雾了,就今天了。
      老师:分析得不错。
      学生2:第一天第二天虽然说没动静,其实他这边盘算着呐,第一天第二天说明他做事情不是非常得急,而是他沉着冷静。
      老师:你还注意了诸葛亮的沉着冷静、胸有成竹。
      学生3:如果你直接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的话,说明他非常直接就想到这里了,而没有想他那么的非常的,就是我说的那个沉着冷静。
      老师:噢,还有,请你。
      学生4:这样还能看出诸葛亮在立军令状的时候非常有把握。
      老师:非常有把握。如果你作为一个旁观者,一个不知内情的人,人家都着急死了,诸葛亮你完蛋了,你怎么还不动啊?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火已经烧到眉毛上了,你怎么还没动啊?一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而这个时候,咱们这位仁厚老实的鲁肃,还不知道诸葛亮把他请去干嘛呢。是不是?谁的谋略高?
      学生:(齐答)诸葛亮。
      老师:谁的智慧高?
      学生:(齐答)诸葛亮。
      老师:这就是诸葛亮!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
      学生:(齐答)神。
      老师:妙不妙?
      学生:(齐答)妙。
      老师: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之后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同学们,刚才咱们用了前后联系的方法,前面一句后面一句把它们联系起来,是不是?前面那句话是反映诸葛亮的预测,后面那句话是反映事实的,这样一联系,就能体现他的神机妙算。你再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找一找前后那句话联在一起能够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注意,是前后两句话,前面是诸葛亮想的、预测的,后面是事实上发生的,这个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默读课文,寻找相关句子。教师做现场巡视。)
      老师:咱们来交流交流好吗?
      学生1:我觉得还有“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这是诸葛亮预测的。
      学生1:还有就是“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擂鼓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一开始诸葛亮就预测到在大雾的时候,曹操不敢把他的兵派出来,到后来又写曹操在营寨里听到诸葛亮他们的鼓声和呐喊声,就让弓弩手向他们射箭,从这里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老师:是啊,诸葛亮前面这样说,曹操后面果然这样做,是不是呀?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两段话。(引读)诸葛亮笑着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老师:同学们,诸葛亮他是怎么说的?
      学生:笑着说。
      老师:他是笑着说的。我觉得这篇课文挺有意思,我发现这篇课文写诸葛亮说的地方一共有十一处,前面诸葛亮说‘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诸葛亮说‘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愿受罚。’都是诸葛亮说诸葛亮说。但是我们发现,只有这个地方在诸葛亮说的前面加了一个‘笑’字,诸葛亮笑着说。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诸葛亮笑着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就两个同学笑了,其他都没笑。一本正经那可不行。诸葛亮是笑着说,得笑,笑出来,咱们再来一遍,诸葛亮笑着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是啊,你们研究研究看,你们觉得诸葛亮他在笑谁?自己读书,你们觉得诸葛亮他在笑谁?
      学生:(自由读)
      老师:诸葛亮在笑谁?你说。
      学生1:诸葛亮表面上是在笑曹操,因为雾这么大,笑曹操不敢出来迎战,其实应该深沉一点。同时他也是在笑鲁肃,前面说过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军出来怎么办?’诸葛亮认为曹兵不会出来,也是在笑鲁肃。
      老师:诸葛亮是在笑曹操,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说明诸葛亮对曹操怎么样?
      学生:了如指掌。
      老师:了如指掌,是啊,这叫什么笑?这叫讽刺的笑、这叫轻蔑的笑。曹操,哼!我早就有数。来,你读,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1: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是啊!这是在笑曹操。
      学生2:我觉得他是在笑他自己神机妙算,笑他自己有这么大的本领,对所有人都了如指掌。
      老师:他非常满足、非常自信,对草船借箭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对呀,这叫自信的笑,这叫胜利的笑。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3: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不错,诸葛亮还在笑谁?
      学生3:他还在笑鲁肃,鲁肃前面问诸葛亮。
      老师:鲁肃是怎么说的?
      学生4:吃惊地问诸葛亮说:“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后面回答了鲁肃。
      老师:他是在——
      学生4:解释。
      老师:在解释,是在宽慰鲁肃,是不是?鲁肃啊鲁肃,你真是个老实人,你怎么到现在还没明白我的用意呀!是吧?这是一种幽默的笑、一种宽厚的笑。来,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4: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不对不对。我跟你说啊,鲁肃是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你说。
      学生4: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兵一定不敢出来。
      老师:啊?不不。你说了应该让我们不吃惊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学生4: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谁来安慰安慰鲁肃?来,请你。我做鲁肃。咱们开始,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学生5: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谁再来安慰安慰鲁肃?请你。
      学生6:请老师配合我。
      老师:好,我来配合。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学生6: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这回我鲁肃总算放心了。诸葛亮他还在笑谁?
      学生7:笑周瑜。
      老师:你怎么体会到的?
      学生7:我觉得前面主要是周瑜想害诸葛亮,而现在诸葛亮马上就要把十万支箭借回来了,马上就会有十万支箭了,他就觉得你周瑜肯定想不到这点。
      老师:所以诸葛亮那句话最后是怎么说的?
      学生7:他应该是这样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是啊,回去干嘛?
      学生7:回去交差。
      老师:回去交箭,交了箭怎么样?
      学生7:交了箭就自由了。
      老师:就自由了。我气死你,你不是要害我吗?诸葛亮心里默默地说:“周瑜、周公瑾呀,你要跟我斗,还嫩点儿!”是吧?这叫什么笑?这叫会心的笑,这叫自豪的笑。你再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7: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是啊,你看,诸葛亮算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曹操果然就不敢派兵出来。曹操又是一个军事家,他又怎么可能让敌人攻打他的水寨呢?所以他一定会叫弓弩手放箭,而且一定会放箭如雨。这样,诸葛亮就一定能够借到十万支箭。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
      学生:(齐答)神。
      老师:妙不妙?
      学生:(齐答)妙。
      老师: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以后长叹一声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同学们,你们还从别的什么地方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1:我还从第四自然段最后那个“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还有第五自然段的那个“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诸葛亮不让告诉都督,结果鲁肃果然就没有告诉借船的事,证明他事先已经预计好了。
      老师:这说明他对鲁肃的为人也是——
      学生:了如指掌。
      老师:谁还有吗?
      学生2:还有就是第二自然段后面“从明天起到第三天上,请派五百个兵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然后到第四自然段的“希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个兵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有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前面他答应了周瑜说要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但是造箭必须用哪些东西?他是喝了几杯酒就走了,啥也没有用,他不能什么也不用就造出十万支箭,他后来就去借箭。
      老师:借船的青布幔子、草把子是不是?前后联系起来,你说。
      学生3:我还有一个,诸葛亮预测印证他结果的前后两个句子。第一个是在第四自然段“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支箭。”诸葛亮预测到了。第二个是在第十自然段“每只船大约五六千支箭,二十只船共有十万支箭。”印证他的预测。
      老师:是啊,连箭的预测都那么准确。不多不少,刚好十万支箭。
      学生4:我这个是非常深沉的。“谢谢曹丞相的箭”,他表面上是在气曹操,实际上是要动摇曹操的军心。曹操的兵士看到诸葛亮这么神机妙算、这么历害,而他们的主帅曹操却没有识别他的诡计,他们觉得对方十分强大,就觉得不是他们的对手了。
      老师:就是在没有交战之前,先挫挫他们的士气,是不是啊?尽管你的发言已经有点超过了那个范围,但是我觉得你的理解的确非常深刻,也看得出你的知识面非常的广,真不简单。
      学生5:我还从七八自然段两句话“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就叫船上的兵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就从诸葛亮把船一字儿摆开,这个就能看出他的神机妙算。假如船是竖的过来的话,一条船就不可能受箭五六千支,横的一字儿摆开,才能受箭那么多。第八自然段“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也说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老师:其实,这个地方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了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然后你联系后面那句话,曹操知道上当了,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二十多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5:诸葛亮不但事先已预测好了气象,而且他也预测好了这个地理位置。
      老师:去的时候是逆风逆水,回来的时候是顺风顺水。好!请把手放下,这篇文章当中反映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真是太多太多了,又是太精彩天精彩了。难怪鲁肃详详细细地把这一切告诉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同学们,你觉得周瑜和诸葛亮比,有哪些地方不如?
      学生1:周瑜心胸太狭隘,诸葛亮心胸比较宽阔。
      老师:心胸不如诸葛亮。
      学生2:周瑜其实也挺聪明,就是没有把聪明用到正道上,老想害人。诸葛亮用到正道上,做大事。
      老师:这一点周瑜也不如诸葛亮。
      学生3:周瑜他只想前不想后果,而诸葛亮想事情比较周密。
      学生4:周瑜做事没有诸葛亮周到。
      学生5:周瑜做事欠冷静,就拿他想害诸葛亮这件事来说吧,他嫉妒诸葛亮比他有才干,他们现在是要联合抗曹,他却想害诸葛亮,是不是有点内讧的感觉。
      老师:就是内讧。但诸葛亮显然比周瑜识大局。
      学生6:周瑜有点自不量力,他一开始想害诸葛亮的时候,他也不想想诸葛亮是什么人,诸葛亮早就把曹操鲁肃这些人了如指掌了。
      老师:也包括对周瑜。
      学生6:也包括对周瑜了如指掌,他也不探听探听诸葛亮有什么样的才干就轻易下手,所以说他这点不如诸葛亮。
      学生7:周瑜做事非常着急,而诸葛亮做事非常冷静。
      学生8:周瑜没有诸葛亮算得准,因为周瑜先说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他想肯定造不好,肯定白给,可诸葛亮却说三天,三天确实造好箭了,说明诸葛亮比周瑜算得准。
      老师:是啊,周瑜的气度、周瑜的为人、周瑜的才智、周瑜的智慧都不如诸葛亮,难怪鲁肃了解了整个借箭过程之后,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先生真神人也。”然后就向诸葛亮讨教你这神机妙算是怎么来的,诸葛亮就对鲁肃说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
      学生:(齐答)想。
      老师:想知道?
      学生:(齐答)想。
      老师:一定想知道?
      学生:(齐答)想。
      老师:真的想知道?
      学生:(齐答)想。
      老师:下课!下课以后请同学们自己去看《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答案就在四十六回上。谢谢同学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5-22 07: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走近名师—王菘舟老师课堂实录精华

王崧舟教学实录——《圆明园的毁灭》
                           
                           
                               
                           
                          师:同学们请举起你写字的手,我们一起来写《圆明园的毁灭》。这里的“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读“圆明园”。
                             生:圆明园。
                             师:再读。
                             生:圆明园。
                             师:再读.
                             生:圆明园。
                             师:一个完美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被两个强盗给毁灭了。(补写:的毁灭)再读课题。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再读。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再读。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打开课文,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想: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读了课文的开头,你知道了什么?
                             生:读了课文的开头,我知道圆明园被毁灭了。
                             生:读了课文的开头,我知道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
                             师:这里的“量”不读liàng,而是读liáng。
                             生:不可估量。
                             师:你把文章中的这句话读一下。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黑板上板书:不可估量不可估量)
                             师: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头就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你读了后心情是怎么样的,有什么滋味?
                             生:我感到很悲痛。
                             生:我觉得很可惜。
                             生:很伤心,很痛恨!
                             师:痛恨?你痛恨谁啊?
                             生:我痛恨英国和法国人,是他们烧毁了圆明园。
                             师:能用“人”去称呼他们吗?
                             生:不能。
                             师:他们简直不是人,是禽兽,是强盗,是畜生!这样的悲痛,这样的伤心可以估量吗?
                             生:不可估量!
                             (教师在黑板上又板书:不可估量)
                             师:那么读了课文最后一节,你又知道了什么呢?
                             生:我知道了圆明园被大火被烧了,最后化为了灰烬。
                             师:那是什么化为了灰烬?
                             生:艺术瑰宝化为了灰烬。
                             师:具体是什么艺术化为了灰烬?
                             生:建筑艺术的精华。
                             生:园林艺术的的瑰宝。
                             师:还有什么化为了灰烬?
                             生:还有圆明园里面的各种珍宝和文物化为了灰烬。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化为灰烬化为灰烬化为灰烬)
                             师:是呀,这么好的皇家园林化为了灰烬,一起读最后一节。
                             师:文章在“化为灰烬”四字处戛然而止,你们悲痛吗?
                             生:悲痛。
                             师:再读文章最后一句。
                             生: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了灰烬。
                             师:除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生:我知道了,英法两军把圆明园里的很多文物给运走了。
                             师:这刚才有同学提到了,你觉得很重要想再说一遍是吗?(学生点头)
                             生:我知道了那时候外国人对我们中国人很藐视,没把我们中国人放在眼里。
                             师:关于圆明园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生:圆明园它是万园之园,里面有各种风景名胜,还有各种珍贵的文物。
                             师:其实所有这些,课文中已经有一句话写出来了,是哪一句?
                             生:圆明园在北京的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教师板书:举世闻名)
                             师:谁知道举世闻名的意思?
                             生:就是全世界的人都知道。
                             师:圆明园凭什么举世闻名呢?
                             生:圆明园凭珍贵的文物举世闻名。
                             (师板书:珍贵文物)
                             生:圆明园凭的各种风景举世闻名。
                             (师板书:宏伟建筑)
                             师:还凭什么举世闻名呢?
                             生:还凭它的宏伟建筑,它一共有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组成,里面还有各种国内外的著名建筑。
                           
                          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了圆明园的建筑宏伟,并找一找这些句子中一共用了几个“有”?找到一个圈一个,不要漏下一个啊,漏下一个就是漏掉了一处著名的景点,漏掉了一个著名的园林啊!
                             (学生读课文)
                             师:课文里有几个“有”?
                             生:一共有7个“有”。
                             师:大家好好地把这7个有读一读,等一下看谁能一口气告诉大家圆明园中的7个有。
                             生:圆明园中有~~~~~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圆明园中的7个有。
                             (生齐读课文中的7个有)
                             师:你们说圆明园中有几个有呢?仅仅只有7个吗?
                             生:有无数个。
                             师:大家再好好地读读课文,你又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找到了“有”?
                             生:我从课文的省略号中看出圆明园里还有很多这样的建筑、景观。
                             生:课文讲圆明园里有很多的殿堂,那里面一定还有很多的宝贝。
                             生:圆明园是世界各地景观的浓缩,课文只是例举了这些,应该还有很多。
                             生:我从“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看出圆明园例还有许多的美丽景观。
                           
  师:来,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一起去看看这些诗情画意的“有”,这些奇珍异宝的“有”,这些宏伟建筑的“有”。
                             (学生齐读这一节)
                             师:漫步园内,置身其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很多的风景。
                             师:能不能具体点。
                             生:我仿佛看到了平湖秋月。
                             生:我仿佛看到了小桥流水。
                             师:想看看这一个园林吗?(看图片)
                             师:再一起读这句话“漫步园内,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幻境里。”
                           
                          师:多好的园林啊,可是这一切已经都不存在了,这一切早被那两个强盗的一把火给少了。同学们,此时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生:我觉的很可惜,为什么当时没有人去阻止他们呢?我们的军队呢?
                             师:问的真好啊!是啊,当时我们的军队,我们的政府在哪里呢?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圆明园它是用来干什么的?
                             生:圆明园它有多少大?
                             生:圆明园它的遗志具体在什么地方,长大了我想去看一看。
                             师:我手里有一份资料,是我从网上收集的,可能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问题。
                             (发材料)
                             师:快速读课文,然后说说短文什么地方震撼了你?
                             (学生快速的默读材料)
                             师:来告诉大家,文中什么地方震撼了你?
                             生:圆明园中的生肖铜像震撼了我,那时就能做的那么好。
                             师:这里面的那个数据吸引了你?
                             生:在拍卖时的价格为9千多万元。
                             师:是啊,这4个铜像还只是圆明园中珍宝的九牛一毛啊。继续说。
                             生:圆明园的独一无二震撼了我,从园内的那些珍宝就可以知道圆明园是不可估量的。
                             生:我被圆明园的建筑时间震撼了。
                             师:是啊,圆明园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35年的建筑才成的呀!
                             师:可是这么好的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这两个强盗的一把火给烧了。
                             (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断,最后出示:这把火烧毁了)
                             师:这把火烧毁了什么?请你把它写在纸上的任何一个空白地方,把它写到你的心上。
                             (学生写自己的感受,理解)
                             师:来,告诉大家,这把火烧毁了什么?
                             生:这把火烧毁了我国的园林艺术的精华。
                             生:这把火烧毁了我去游圆明园的梦想。
                             生:这把火烧毁了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
                             生:这把火烧毁了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
                             生:这把火烧毁了中国人心中的天堂啊。
                             生:这把火烧毁了中国最珍贵的文物、珍品。
                           
                          师:这把火可以烧毁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却烧不毁侵略者的滔天罪行,烧不毁中华民族的仇恨,更烧不毁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板书
                                              圆明园的毁灭
                                         不可估量  不可估量  不可估量
                                         举世闻名  建筑宏伟  珍贵文物
                                         化为灰烬  化为灰烬  化为灰烬
                           
                           
                           
                          师:同学们请举起你写字的手,我们一起来写《圆明园的毁灭》。这里的“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读“圆明园”。
                             生:圆明园。
                             师:再读。
                             生:圆明园。
                             师:再读.
                             生:圆明园。
                             师:一个完美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被两个强盗给毁灭了。(补写:的毁灭)再读课题。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再读。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再读。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打开课文,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想: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读了课文的开头,你知道了什么?
                             生:读了课文的开头,我知道圆明园被毁灭了。
                             生:读了课文的开头,我知道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
                             师:这里的“量”不读liàng,而是读liáng。
                             生:不可估量。
                             师:你把文章中的这句话读一下。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黑板上板书:不可估量不可估量)
                             师: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头就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你读了后心情是怎么样的,有什么滋味?
                             生:我感到很悲痛。
                             生:我觉得很可惜。
                             生:很伤心,很痛恨!
                             师:痛恨?你痛恨谁啊?
                             生:我痛恨英国和法国人,是他们烧毁了圆明园。
                             师:能用“人”去称呼他们吗?
                             生:不能。
                             师:他们简直不是人,是禽兽,是强盗,是畜生!这样的悲痛,这样的伤心可以估量吗?
                             生:不可估量!
                             (教师在黑板上又板书:不可估量)
                             师:那么读了课文最后一节,你又知道了什么呢?
                             生:我知道了圆明园被大火被烧了,最后化为了灰烬。
                             师:那是什么化为了灰烬?
                             生:艺术瑰宝化为了灰烬。
                             师:具体是什么艺术化为了灰烬?
                             生:建筑艺术的精华。
                             生:园林艺术的的瑰宝。
                             师:还有什么化为了灰烬?
                             生:还有圆明园里面的各种珍宝和文物化为了灰烬。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化为灰烬化为灰烬化为灰烬)
                             师:是呀,这么好的皇家园林化为了灰烬,一起读最后一节。
                             师:文章在“化为灰烬”四字处戛然而止,你们悲痛吗?
                             生:悲痛。
                             师:再读文章最后一句。
                             生: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了灰烬。
                             师:除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生:我知道了,英法两军把圆明园里的很多文物给运走了。
                             师:这刚才有同学提到了,你觉得很重要想再说一遍是吗?(学生点头)
                             生:我知道了那时候外国人对我们中国人很藐视,没把我们中国人放在眼里。
                             师:关于圆明园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生:圆明园它是万园之园,里面有各种风景名胜,还有各种珍贵的文物。
                             师:其实所有这些,课文中已经有一句话写出来了,是哪一句?
                             生:圆明园在北京的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教师板书:举世闻名)
                             师:谁知道举世闻名的意思?
                             生:就是全世界的人都知道。
                             师:圆明园凭什么举世闻名呢?
                             生:圆明园凭珍贵的文物举世闻名。
                             (师板书:珍贵文物)
                             生:圆明园凭的各种风景举世闻名。
                             (师板书:宏伟建筑)
                             师:还凭什么举世闻名呢?
                             生:还凭它的宏伟建筑,它一共有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组成,里面还有各种国内外的著名建筑。
                           
                          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了圆明园的建筑宏伟,并找一找这些句子中一共用了几个“有”?找到一个圈一个,不要漏下一个啊,漏下一个就是漏掉了一处著名的景点,漏掉了一个著名的园林啊!
                             (学生读课文)
                             师:课文里有几个“有”?
                             生:一共有7个“有”。
                             师:大家好好地把这7个有读一读,等一下看谁能一口气告诉大家圆明园中的7个有。
                             生:圆明园中有~~~~~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圆明园中的7个有。
                             (生齐读课文中的7个有)
                             师:你们说圆明园中有几个有呢?仅仅只有7个吗?
                             生:有无数个。
                             师:大家再好好地读读课文,你又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找到了“有”?
                             生:我从课文的省略号中看出圆明园里还有很多这样的建筑、景观。
                             生:课文讲圆明园里有很多的殿堂,那里面一定还有很多的宝贝。
                             生:圆明园是世界各地景观的浓缩,课文只是例举了这些,应该还有很多。
                             生:我从“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看出圆明园例还有许多的美丽景观。
                           
  师:来,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一起去看看这些诗情画意的“有”,这些奇珍异宝的“有”,这些宏伟建筑的“有”。
                             (学生齐读这一节)
                             师:漫步园内,置身其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很多的风景。
                             师:能不能具体点。
                             生:我仿佛看到了平湖秋月。
                             生:我仿佛看到了小桥流水。
                             师:想看看这一个园林吗?(看图片)
                             师:再一起读这句话“漫步园内,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幻境里。”
                           
                          师:多好的园林啊,可是这一切已经都不存在了,这一切早被那两个强盗的一把火给少了。同学们,此时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生:我觉的很可惜,为什么当时没有人去阻止他们呢?我们的军队呢?
                             师:问的真好啊!是啊,当时我们的军队,我们的政府在哪里呢?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圆明园它是用来干什么的?
                             生:圆明园它有多少大?
                             生:圆明园它的遗志具体在什么地方,长大了我想去看一看。
                             师:我手里有一份资料,是我从网上收集的,可能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问题。
                             (发材料)
                             师:快速读课文,然后说说短文什么地方震撼了你?
                             (学生快速的默读材料)
                             师:来告诉大家,文中什么地方震撼了你?
                             生:圆明园中的生肖铜像震撼了我,那时就能做的那么好。
                             师:这里面的那个数据吸引了你?
                             生:在拍卖时的价格为9千多万元。
                             师:是啊,这4个铜像还只是圆明园中珍宝的九牛一毛啊。继续说。
                             生:圆明园的独一无二震撼了我,从园内的那些珍宝就可以知道圆明园是不可估量的。
                             生:我被圆明园的建筑时间震撼了。
                             师:是啊,圆明园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35年的建筑才成的呀!
                             师:可是这么好的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这两个强盗的一把火给烧了。
                             (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断,最后出示:这把火烧毁了)
                             师:这把火烧毁了什么?请你把它写在纸上的任何一个空白地方,把它写到你的心上。
                             (学生写自己的感受,理解)
                             师:来,告诉大家,这把火烧毁了什么?
                             生:这把火烧毁了我国的园林艺术的精华。
                             生:这把火烧毁了我去游圆明园的梦想。
                             生:这把火烧毁了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
                             生:这把火烧毁了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
                             生:这把火烧毁了中国人心中的天堂啊。
                             生:这把火烧毁了中国最珍贵的文物、珍品。
                           
                          师:这把火可以烧毁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却烧不毁侵略者的滔天罪行,烧不毁中华民族的仇恨,更烧不毁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板书
                                              圆明园的毁灭
                                         不可估量  不可估量  不可估量
                                         举世闻名  建筑宏伟  珍贵文物
                                         化为灰烬  化为灰烬  化为灰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5 11: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