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溶液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特征。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密度、浓度、性质都相同。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改变,溶液久置不出现沉淀,不分层。
3、溶液和浊液的比较。不同点: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浊液是不均一、不稳定的,久置后会出现下沉或分层。相同点:都是混合物。
4、物质溶解时,往往会引起温度的改变。溶解的过程发生两个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要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离子过程,要放出热量。当吸热小于放热时,溶液温度降低,反之升高。
5、饱和溶液的概念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一定量的溶剂里;③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上述条件下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6、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转化。一般情况下,饱和溶液,升温或加入溶剂,转化成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降温或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转化为饱和溶液。
7、溶解度概念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g溶剂;③饱和状态;④单位:g。
8、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溶解度曲线。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
9、气体溶解度概念要点:①压强101KP3,一定温度下;②1体积水;③饱和状态;④单位:体积。
10、影响气体溶解度因素: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
11、溶质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12、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步骤:①计算;②称量或量取;③溶解;④装瓶(标签注明名称,化学式,质量分数。)
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分子或离子有间隔。酒精等也可做溶剂。氧化钠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这时溶质是氢氧化钠;SO2、SO3等溶于水后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
A、溶液的体积等于溶质的体积和溶剂的体积之和 B、配制溶液时只能用水做溶剂
C、溶液是一种稳定的、均一的混合物,未必无色 D、氧化钠的水溶液中溶质是氧化钠
2、汽油可以除去衣服上的油渍,下列情况与它的原理相同的是(C)(A利用的盐酸的化学性质,B利用的其乳化功能,C利用其溶解性,D利用吸附性。)
A、用盐酸来除锈 B、用洗涤剂来去污
C、用汽油来除去沾有少量的沥青 D、用活性炭来除异味
3、向右图试管里的水中加入下述某种物质后,原来U型管内在同一水平上的红墨水,右边液面降低了些,左边液面上升了些,则加入的物质是(C)(分析:U型管中,红墨水左边高,右边低的状况,说明广口瓶内气体压强变得比大气压小,原因是在试管中水里,加入某种物质因溶解,使温度降低而引起气压减小。活性炭难溶于水,生石灰和烧碱溶于水后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后溶液温度降低。)
A、活性炭 B、生石灰 C、硝酸铵 D、烧碱
4、下列关于固态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饱和溶液的概念要强调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剂。硝酸钾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但可继续溶解蔗糖。B要强调同一温度下。熟石灰的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
A、饱和溶液就是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
B、同一溶液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其不饱和溶液浓
C、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D、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5、t℃时,有两瓶碳酸钾溶液,一瓶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另一瓶为10%的溶液,下列实验操作中,无法区分这两种溶液的是(A)(B、C、D选项中三种操作都能使饱和碳酸钾溶液析出晶体,而10%的碳酸钾溶液中无明显现象;A选项中两溶液均无明显现象。)
A、加入一定量的水 B、加少量碳酸钾晶体 C、略降低温度 D、t℃时蒸发少量水
6、右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当它们接近饱和时,能分别通过加溶质、蒸发溶剂、升温等方法变成饱和溶液的是(C)
A、甲溶液 B、乙溶液 C、丙溶液 D、甲、乙的混合溶液
7、向Ca(OH)2饱和溶液中少量CaO,若温度保持不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D)(CaO+H2O=Ca(OH)2,所以Ca(OH)2饱和溶液中溶剂质量质量减少,有晶体析出,所以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少。析出晶体后的溶液是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A、溶质质量不变 B、溶液中溶质质量增多
C、溶液中溶剂质量减少 D、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8、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溶质(不含结晶水)的水溶液甲,经历如下变化:溶液甲,蒸发5g水后无晶体析出,得到溶液乙;溶液乙,蒸发5g水析出2g晶体,得到溶液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CD)(溶液甲蒸发无晶体析出,所以肯定是不饱和溶液;溶液乙蒸发水时有晶体析出,所以溶液丙肯定是饱和溶液。溶液乙有两种可能,可能是饱和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A、溶液甲一定是饱和溶液
B、溶液乙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溶液乙和溶液丙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D、溶液丙若再蒸发5g水析出的晶体可能大于2g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中未说明是否饱和状态。溶解度概念中的溶剂质量应是100克。溶解度应有单位,克。)
A、在一定温度时,某物质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解度是相同的
B、20℃时,50g水中溶解了10gNaCl的溶解度为20g
C、溶解度曲线上的任意一点,表示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溶质的质量
D、20℃时,磷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10、下列生活用品中,通常用加热方法配制浓溶液的是(A)(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
A、用于调味的糖水 B、粉墙用的石灰浆 C、腌制蛋类的食盐水 D、夏天自制汽水
11、现有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盐酸100g,当蒸发掉2g溶剂水后,剩下的盐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C)(错误解法:盐酸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g×20%)÷(100g-2g)×100%>20%。分析:盐酸具有挥发性,加热时溶质质量减小。)
A、大于20% B、等于20% C、小于20% D、无法确定
12、实验室用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配制500g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欲计算所需浓硫酸的体积,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还需要已知水的密度为1g/ cm3
B、还需已知20%的稀硫酸的密度为1.14g/ cm3
C、还需已知密度为1.84 g/ cm3的浓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98%
D、题中条件充分,不需补充其他数据
13、按右图所示的A、B、C三种物质溶解度曲线,回答:
(1)2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是 C B A ,按溶解性它们都属于 易 溶物质。(易、可、微、难)
(2)60℃时都含有100g水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当降温至20℃时有晶体析出的是 AB ,其中析出较多是 A ,无晶体析出的是 C 。
14、小明绘制的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 30℃时,甲物质的溶解为 30g 。
(2)由图还可获得的信息有哪些?
①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大;②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③t℃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④要让甲物质从溶液中结晶,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办法;⑤要让乙物质从溶液中结晶,可采用蒸发溶剂的办法;⑥甲物质中含有少量乙物质,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来提纯甲物质。
15、小英在做饭时,发现很多因素都能影响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的速率。
(1)从你能想到的可能影响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率的因素中,写出其中的三项,并预测此因素对食盐的溶解速率的影响。因素一: 温度 ,你的预测是 温度升高(降低),食盐溶解加快(减慢) 。因素二: 晶体颗粒大小 ,你的预测是 食盐颗粒越小,溶解越快 。因素三: 搅拌 ,你的预测是 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 。从你所列因素中选出一个,通过实验验证你的预测,你的实验方案是 搅拌影响。在两个烧杯中各放入50ml水,分别称取2g颗粒大小相同的食盐,同时放进烧杯中,在一个烧杯中搅拌,观察并记录两个烧杯中的食盐完全溶解所需时间 。
16、在实验室配制溶液时,常涉及以下过程:①称量、量取;②过滤;③蒸发结晶、干燥;④计算;⑤溶解。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用10g含杂质10%的食盐(杂质不溶于水)和蒸馏水配制50g5%的氯化钠溶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⑤②③ ④①⑤ (填序号)。(用不纯的食盐配制溶液首先要进行粗盐的提纯)
(2)如果配制的NaCl溶液质量分数小于5%,则可能造成的误差原因有哪些?
①计算错误,水算多了或溶质算少了。②称量NaCl时操作错误,可能天平读数有误,可能NaCl和砝码放反了,可能左盘放了纸片右盘未放纸片,可能天平未调零,可能NaCl中有杂质。③用量筒取水时错误,可能取水读数时仰视,可能原有烧杯中有水。
17、15.4gNaCl完全溶解在图甲所示的水中,将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全部倒入原量筒中,液面位置如图乙,则所得NaC溶液的密度为 1.02g/cm3 ,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0.4% |